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热点词汇

时间:2019-05-14 03:3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热点词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热点词汇》。

第一篇: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热点词汇

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四个“热点词汇”

历史方位: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京城部分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热点词汇”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形势,指出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所作出的基本判断。

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19日,北京部分专家接受了解放日报记者专访,话题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此次公报中的“热点词汇”上。

一切为了科学发展

【热点词汇】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宜勇告诉记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重中之重,也将是日后我们评价‘十二五’的重要标准。”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赶超,提升了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但也面临着结构压力和发展不平衡的多方挑战,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保持未来经济高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实现赶超经济到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重点就是优化空间配置、经济结构和转换机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张平看来,“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仍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城市化是在赶超经济中的最后一块短板,因此城市化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有很大余地。城市化的规模和空间集聚度能从根本上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扩大服务消费将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主导。”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海峥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力资本快速增长相伴随。从1985年到2008年,我国人均人力资本增长3.1倍,而人均GDP增长5.8倍。“高技术的人力必然带来更高的产出,人力资本的市场化流动必然增强全社会的活力。”李海峥说,所以,在此次公报中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提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势必会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到去年,我国货物贸易上升到世界第二位,贸易顺差由最高时的近3000亿美元下降到去年的1900亿美元,今年还将继续减少。今年1—3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境外企业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62.7亿美元,同比增长10.4%,其中以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112亿美元。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华黎明认为,“中国要继续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收入分配改革重点在初次分配

【热点词汇】比重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如果不能从各个方面提高居民的福利,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杨宜勇说,从现实看来,我国 “十一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工作已全面铺开,“十二五”期间就是要把这篇文章做大,特别是要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此前,关于“居民收入将与GDP同步增长”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有调查显示,中国要素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的系统性低于发达国家相当于我国发展时期的20%,低于新兴市场国家15%。

对此,杨宜勇认为,我国收入分配改革重点在于初次分配,而重中之重在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他认为,理解“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我们过去一般对“保低”主要说绝对数,很少提相对数。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最低工资的国际标准应该为平均工资的40%—60%。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应该能够进一步向平均工资的40%靠拢。

另一方面,要缩小收入差距,政府不仅能做到“保低”,还要“扩中”和“限高”。杨宜勇说,从国民收入中政府、企业、居民三者比重看,目前居民收入约占50%左右。如果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就需要政府减税、企业让利、实行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当然,最根本的要靠转方式、调结构,做大财富的‘蛋糕’。”

而在张平教授看来,“十二五”规划 《建议》中有一个亮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居民收入分配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都成为长效机制的一部分被提了出来。提高居民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投资失衡、内外需失衡的问题。”张平说,中国劳动收入报酬比率低是导致中国消费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通过采取提升劳动者报酬等措施,中国居民消费率就有可能从2008年的36%,到“十二五”结束时上升到46%,使扩大内需落到实处。

尊重新兴产业规律发展文化产业

【热点词汇】支柱性产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我看到的国家赋予文化产业的最高地位。”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昨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以往我们都是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但五中全会公报能将‘推进文化创新’放在文化产业发展新要求的第一位提出,已经有了向文化产业倾斜的趋势。”陈少峰教授表示,通常我们所理解的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它代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有很强的公益性。同时,文化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既能进一步带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效益,也能带来调整结构、提振产业、拉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经济效益。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物质财富有了很大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强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被看成是金融危机期间的“第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有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速20%以上。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通常在8%以上,而我国大陆只有4%,文化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推进文化创新”有哪些路径?陈少峰认为,而今,我国文化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依然严重,文化创新的任务之一就是内容产业的创新。“政府应尊重这种新兴产业的特殊规律,摒弃以‘制造业’经营文化产业的思路。”陈少峰说,要鼓励创新、尊重知识产权,使市场主体认识到“内容”是最易提高附加值的部分。同时,应加大3D技术、三网融合技术在推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打造文化与科技“双驱动”的内容产业,“用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方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积极参加国际合作建设和谐世界

【热点词汇】和谐世界

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回顾‘十一五’,中国无论在全球合作还是在地区协作中都发挥了日渐显著的作用。”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杨成绪说,在二十国集团历次峰会上,中国同与会各国共谋克服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复苏之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改革中,中国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仗义执言;今年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更为两大富有活力的经济体装上发展引擎。正如有外电评述的那样,“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日益重要,将不仅自身得益更能惠及各方。”

正因此,杨成绪说,全会提出的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势在必行。

在建设和谐世界过程中,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正在面临的难题。发展经济不能背离环境保护。华黎明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是中国一家之事,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提出的方案得到发展中国家的好评,10月中国又在天津召开了今年第四次气候谈判会议,这一系列举措充分表明,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尽了其应尽之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必然导致低碳技术快速发展,在“十二五”期间,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插上翅膀,其深刻影响力将辐射到中国未来能源、产业、技术、贸易等领域。

而在此次全会上提出的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再次表达了中国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积极承担责任,构建和谐世界的责任与决心。

如今,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时空交替点上,中国经济应该继续坚持“走出去”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发有为。而在区域合作方面,“十二五”期间中国亦大有可为。华黎明说:“在未来,现有中国与东盟合作、中日韩经济合作将结出硕果,而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区的经贸往来也会生根开花。”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出炉 专家解读“关键词”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18日出炉。扩大内需、推进改革、城镇化„„针对诸多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和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

扩大内需

公报: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范剑平:“十二五”期间的一个重要政策意图是,将经济增长原先过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提振消费的含义一方面包括提高消费率,另一方面则是继续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对于提高消费率,目前的乐观估计是“十二五”期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在前些年我国消费率连续下滑的背景下,事实上如果每年提升0.7-0.8个百分点也是可以接受的。

李慧勇:未来五年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自2011年开始,中国有望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上升周期持续3年左右。强调扩大内需,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经济的局面,属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应有含义。

推进城镇化

公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

范剑平:相对于土地、基础设施等要素的“城镇化”,事实上,人的城镇化是最重要的,这意味着要还原城镇化的本质,城镇化不能“见物不见人”。城市化率的提高一方面将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可能导致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这就要求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避免由此引发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形成新的二元经济结构。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公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李慧勇:本次公报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包括演艺业、动漫业、文化娱乐业、游戏业、文化会展业、文化旅游业等。

范剑平:国家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前者属于政府公共服务范围,后者则属于市场产业范畴。对于文化产业而言,进一步放松管制和激发活力,除了可以为居民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拉动经济发展,还有助于在国际上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调整收入分配

公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范剑平:调节收入分配比重,有两个重要的目标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关注。首先是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速不低于GDP增速,其次是劳动者收入增长不慢于生产率提高的速度。

李慧勇:十二五期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望取得新进展。公报提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此前热议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可能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此外,公报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平等也是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从多角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公报: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范剑平:尽管在一些领域进步明显,但从整体来说,“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未取得根本性突破。对于“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作出制度上的带动,将是最好的选择。

李慧勇:对于经济结构调整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本次公报措辞比以往更为强烈,显示国家希望在“十二五”期间能够取得成效。

第二篇: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

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热点词汇”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形势,指出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所作出的基本判断。

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北京部分专家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话题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此次公报中的“热点词汇”上。

一切为了科学发展

【热点词汇】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宜勇告诉记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重中之重,也将是日后我们评价‘十二五’的重要标准。”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赶超,提升了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但也面临着结构压力和发展不平衡的多方挑战,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保持未来经济高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实现赶超经济到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重点就是优化空间配置、经济结构和转换机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张平看来,“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仍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城市化是在赶超经济中的最后一块短板,因此城市化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有很大余地。城市化的规模和空间集聚度能从根本上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扩大服务消费将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主导。”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海峥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力资本快速增长相伴随。从1985年到2008年,我国人均人力资本增长3.1倍,而人均GDP增长5.8倍。“高技术的人力必然带来更高的产出,人力资本的市场化流动必然增强全社会的活力。”李海峥说,所以,在此次公报中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提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势必会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到去年,我国货物贸易上升到世界第二位,贸易顺差由最高时的近3000亿美元下降到去年的1900亿美元,今年还将继续减少。今年1—3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境外企业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62.7亿美元,同比增长10.4%,其中以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112亿美元。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华黎明认为,“中国要继续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收入分配改革重点在初次分配

【热点词汇】比重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如果不能从各个方面提高居民的福利,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杨宜勇说,从现实看来,我国 “十一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工作已全面铺开,“十二五”期间就是要把这篇文章做大,特别是要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此前,关于“居民收入将与GDP同步增长”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有调查显示,中国要素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的系统性低于发达国家相当于我国发展时期的20%,低于新兴市场国家15%。

对此,杨宜勇认为,我国收入分配改革重点在于初次分配,而重中之重在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他认为,理解“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我们过去一般对“保低”主要说绝对数,很少提相对数。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最低工资的国际标准应该为平均工资的40%—60%。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应该能够进一步向平均工资的40%靠拢。

另一方面,要缩小收入差距,政府不仅能做到“保低”,还要“扩中”和“限高”。杨宜勇说,从国民收入中政府、企业、居民三者比重看,目前居民收入约占50%左右。如果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就需要政府减税、企业让利、实行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当然,最根本的要靠转方式、调结构,做大财富的‘蛋糕’。”

而在张平教授看来,“十二五”规划 《建议》中有一个亮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居民收入分配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都成为长效机制的一部分被提了出来。提高居民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投资失衡、内外需失衡的问题。”张平说,中国劳动收入报酬比率低是导致中国消费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通过采取提升劳动者报酬等措施,中国居民消费率就有可能从2008年的36%,到“十二五”结束时上升到46%,使扩大内需落到实处。

尊重新兴产业规律发展文化产业

【热点词汇】支柱性产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我看到的国家赋予文化产业的最高地位。”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昨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以往我们都是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但五中全会公报能将‘推进文化创新’放在文化产业发展新要求的第一位提出,已经有了向文化产业倾斜的趋势。”陈少峰教授表示,通常我们所理解的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它代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有很强的公益性。同时,文化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既能进一步带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效益,也能带来调整结构、提振产业、拉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经济效益。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物质财富有了很大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强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被看成是金融危机期间的“第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有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速20%以上。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通常在8%以上,而我国大陆只有4%,文化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推进文化创新”有哪些路径?陈少峰认为,而今,我国文化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依然严重,文化创新的任务之一就是内容产业的创新。“政府应尊重这种新兴产业的特殊规律,摒弃以‘制造业’经营文化产业的思路。”陈少峰说,要鼓励创新、尊重知识产权,使市场主体认识到“内容”是最易提高附加值的部分。同时,应加大3D技术、三网融合技术在推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打造文化与科技“双驱动”的内容产业,“用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方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积极参加国际合作建设和谐世界

【热点词汇】和谐世界

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回顾‘十一五’,中国无论在全球合作还是在地区协作中都发挥了日渐显著的作用。”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杨成绪说,在二十国集团历次峰会上,中国同与会各国共谋克服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复苏之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改革中,中国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仗义执言;今年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更为两大富有活力的经济体装上发展引擎。正如有外电评述的那样,“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日益重要,将不仅自身得益更能惠及各方。”

正因此,杨成绪说,全会提出的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势在必行。

在建设和谐世界过程中,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正在面临的难题。发展经济不能背离环境保护。华黎明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是中国一家之事,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提出的方案得到发展中国家的好评,10月中国又在天津召开了今年第四次气候谈判会议,这一系列举措充分表明,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尽了其应尽之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必然导致低碳技术快速发展,在“十二五”期间,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插上翅膀,其深刻影响力将辐射到中国未来能源、产业、技术、贸易等领域。

而在此次全会上提出的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再次表达了中国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积极承担责任,构建和谐世界的责任与决心。

如今,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时空交替点上,中国经济应该继续坚持“走出去”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发有为。而在区域合作方面,“十二五”期间中国亦大有可为。华黎明说:“在未来,现有中国与东盟合作、中日韩经济合作将结出硕果,而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区的经贸往来也会生根开花。”

第三篇: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关键词”

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关键词”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10-10-18 23:04:00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18日出炉。扩大内需、推进改革、城镇化„„针对诸多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和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

扩大内需

公报: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范剑平:“十二五”期间的一个重要政策意图是,将经济增长原先过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提振消费的含义一方面包括提高消费率,另一方面则是继续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对于提高消费率,目前的乐观估计是“十二五”期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在前些年我国消费率连续下滑的背景下,事实上如果每年提升0.7-0.8个百分点也是可以接受的。

李慧勇:未来五年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自2011年开始,中国有望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上升周期持续3年左右。强调扩大内需,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经济的局面,属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应有含义。

推进城镇化

公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

范剑平:相对于土地、基础设施等要素的“城镇化”,事实上,人的城镇化是最重要的,这意味着要还原城镇化的本质,城镇化不能“见物不见人”。城市化率的提高一方面将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可能导致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这就要求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避免由此引发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形成新的二元经济结构。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公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李慧勇:本次公报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包括演艺业、动漫业、文化娱乐业、游戏业、文化会展业、文化旅游业等。

范剑平:国家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前者属于政府公共服务范围,后者则属于市场产业范畴。对于文化产业而言,进一步放松管制和激发活力,除了可以为居民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拉动经济发展,还有助于在国际上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调整收入分配

公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范剑平:调节收入分配比重,有两个重要的目标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关注。首先是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速不低于GDP增速,其次是劳动者收入增长不慢于生产率提高的速度。

李慧勇:十二五期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望取得新进展。公报提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此前热议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可能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此外,公报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平等也是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从多角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公报: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范剑平:尽管在一些领域进步明显,但从整体来说,“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未取得根本性突破。对于“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作出制度上的带动,将是最好的选择。

李慧勇:对于经济结构调整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本次公报措辞比以往更为强烈,显示国家希望在“十二五”期间能够取得成效。

第四篇: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一)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2010-10-22 08:35 ]

编者按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10月18日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次全会一项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时空交替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必将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确定主题——

以科学发展作为“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这是《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央党校副研究员郑权说,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勾勒主线——

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这样的新要求。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全会用“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五个坚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指出。

围绕“五个坚持”,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助于解决全球失衡问题。”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劳伦斯·格林伍德说。

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理由相信,中国必将迎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新局面。(据新华社)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二)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2010-10-25 08:09 ]

描画蓝图——

提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会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过去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 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这是一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我们党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行动纲领。目标清晰,催人奋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国仁说。

注重民生——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会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五年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50多次会议,其中许多议题涉及经济、民生问题。

全会对中国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所谓发展不是简单地看GDP。在转型发展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长、是福利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说。

人们可以展望,在未来的几年中,民生将得到着力保障和改善,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调整结构——

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这与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有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总裁关建中博士说,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资源能源,片面地强调增长,大量依赖廉价劳动力追求GDP的老路都是走不通的。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认为,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复制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既有路径和模式,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内消费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难以明显提高说明收入分配机制中还有问题尚待解决。”关建中说,只有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而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机遇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社会各界充满期待。(据新华社)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三)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2010-10-26 08:17 ]

提升文化——

文化产业有望跃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面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全会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此,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数字清晰记录了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足迹: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2%,比同期GDP增速高3.6个百分点,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 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

“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会提出这些新的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部署。

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要求,让人们对“文化强国”充满期待。

推进改革——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全会公报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会指出,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会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让人们对中国深入推进改革有了更多期盼。

“这是一个相当积极和值得期待的信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谈及公报中提出的“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时说,未来5年,中国将通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会提出“一揽子”改革方案,预示着在未来几年,中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将得到协调全面推进。(据新华社)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四)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2010-10-28 08:11 ]

加强防灾——

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严重洪涝灾害„„回首“十一五”,一连串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灾害风险增高,灾害损失加重,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洪向华说。

“这必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促进经济长期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保障水平。”洪向华认为。

保持先进——

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全会认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到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从加大反腐败力度到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一次次艰难困境之中,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党所始终保持的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为此,全会要求,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

全会提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一条条要求,就是要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全会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据新华社)

第五篇:京城部分专家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热点词汇”

京城部分专家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热点词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五中全会公报解读系列之一】刘尚希解读五中全会三关键词:民生、风险与改革

【五中全会公报解读系列之二】杨宜勇:五中全会“十二五”定位“稳、准、全”

【五中全会公报解读系列之三】周天勇解读公报:最大特色是务实 多可操作举措

【五中全会公报解读系列之四】迟福林:《公报》全面部署“十二五”改革攻坚战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形势,指出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所作出的基本判断。

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昨日,北京部分专家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话题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此次公报中的“热点词汇”上。

一切为了科学发展

【热点词汇】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宜勇告诉记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重中之重,也将是日后我们评价„十二五‟的重要标准。”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赶超,提升了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但也面临着结构压力和发展不平衡的多方挑战,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保持未来经济高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实现赶超经济到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重点就是优化空间配置、经济结构和转换机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张平看来,“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仍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城市化是在赶超经济中的最后一块短板,因此城市化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有很大余地。城市化的规模和空间集聚度能从根本上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扩大服务消费将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主导。”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海峥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力资本快速增长相伴随。从1985年到2008年,我国人均人力资本增长3.1倍,而人均GDP增长5.8倍。“高技术的人力必然带来更高的产出,人力资本的市场化流动必然增强全社会的活力。”李海峥说,所以,在此次公报中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提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势必会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到去年,我国货物贸易上升到世界第二位,贸易顺差由最高时的近3000亿美元下降到去年的1900亿美元,今年还将继续减少。今年1―3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境外企业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62.7亿美元,同比增长10.4%,其中以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112亿美元。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华黎明认为,“中国要继续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收入分配改革重点在初次分配

【热点词汇】比重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如果不能从各个方面提高居民的福利,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杨宜勇说,从现实看来,我国 “十一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工作已全面铺开,“十二五”期间就是要把这篇文章做大,特别是要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此前,关于“居民收入将与GDP同步增长”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有调查显示,中国要素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的系统性低于发达国家相当于我国发展时期的20%,低于新兴市场国家15%。

对此,杨宜勇认为,我国收入分配改革重点在于初次分配,而重中之重在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他认为,理解“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我们过去一般对“保低”主要说绝对数,很少提相对数。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最低工资的国际标准应该为平均工资的40%―60%。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应该能够进一步向平均工资的40%靠拢。

另一方面,要缩小收入差距,政府不仅能做到“保低”,还要“扩中”和“限高”。杨宜勇说,从国民收入中政府、企业、居民三者比重看,目前居民收入约占50%左右。如果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就需要政府减税、企业让利、实行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当然,最根本的要靠转方式、调结构,做大财富的„蛋糕‟。”

而在张平教授看来,“十二五”规划 《建议》中有一个亮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居民收入分配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都成为长效机制的一部分被提了出来。提高居民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投资失衡、内外需失衡的问题。”张平说,中国劳动收入报酬比率低是导致中国消费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通过采取提升劳动者报酬等措施,中国居民消费率就有可能从2008年的36%,到“十二五”结束时上升到46%,使扩大内需落到实处。

尊重新兴产业规律发展文化产业

【热点词汇】支柱性产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我看到的国家赋予文化产业的最高地位。”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昨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以往我们都是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但五中全会公报能将„推进文化创新‟放在文化产业发展新要求的第一位提出,已经有了向文化产业倾斜的趋势。”陈少峰教授表示,通常我们所理解的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它代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有很强的公益性。同时,文化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既能进一步带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效益,也能带来调整结构、提振产业、拉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经济效益。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物质财富有了很大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强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被看成是金融危机期间的“第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有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速20%以上。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通常在8%以上,而我国大陆只有4%,文化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推进文化创新”有哪些路径?陈少峰认为,而今,我国文化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依然严重,文化创新的任务之一就是内容产业的创新。“政府应尊重这种新兴产业的特殊规律,摒弃以„制造业‟经营文化产业的思路。”陈少峰说,要鼓励创新、尊重知识产权,使市场主体认识到“内容”是最易提高附加值的部分。同时,应加大3D技术、三网融合技术在推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打造文化与科技“双驱动”的内容产业,“用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方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积极参加国际合作建设和谐世界

【热点词汇】和谐世界

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回顾„十一五‟,中国无论在全球合作还是在地区协作中都发挥了日渐显著的作用。”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杨成绪说,在二十国集团历次峰会上,中国同与会各国共谋克服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复苏之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改革中,中国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仗义执言;今年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更为两大富有活力的经济体装上发展引擎。正如有外电评述的那样,“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日益重要,将不仅自身得益更能惠及各方。”

正因此,杨成绪说,全会提出的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势在必行。

在建设和谐世界过程中,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正在面临的难题。发展经济不能背离环境保护。华黎明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是中国一家之事,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提出的方案得到发展中国家的好评,10月中国又在天津召开了今年第四次气候谈判会议,这一系列举措充分表明,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尽了其应尽之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必然导致低碳技术快速发展,在“十二五”期间,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插上翅膀,其深刻影响力将辐射到中国未来能源、产业、技术、贸易等领域。

而在此次全会上提出的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再次表达了中国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积极承担责任,构建和谐世界的责任与决心。

如今,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时空交替点上,中国经济应该继续坚持“走出去”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发有为。而在区域合作方面,“十二五”期间中国亦大有可为。华黎明说:“在未来,现有中国与东盟合作、中日韩经济合作将结出硕果,而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区的经贸往来也会生根开花。”

下载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热点词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热点词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权威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做客强国论坛,以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为主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是执政理念的转变 [hpty]:您觉得这次......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五篇)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一)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编者按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10月18日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次全会一项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

    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四个5则范文

    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四个“更加注重” 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科学发展仍然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保障和改善民生必将成为十二五规划蓝图中浓墨重彩......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 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选五篇]

    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 1、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五中全会公报:"两个意识"、"四个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龚维斌说,公报中提出,‚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

    【时政热点】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及解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五中全会),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5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

    关于解读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热点关键词[大全]

    关于解读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热点关键词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关于解读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热点关键词》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今天(10月29日......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四个更加”强调坚持科学发展 更加注重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