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修重要知识点整理
思修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学习要求的变化 3.社会活动的变化 2.生活环境的变化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1.确立独立生活意识 3.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2.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1、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3、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
2、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4、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培养优良学风:
1、勤奋
2、严谨
3、求实
4、创新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1、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2、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我国的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1.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3.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2.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3.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 4.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1.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 4.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2. 追求真理,善于创新 5. 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3.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1.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3.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 2.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4.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础 5.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 社会主义荣辱观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 1.科学性 2.民族性 3.时代性 4.开放性 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
1.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2.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
3.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思修”课的意义:
1.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2.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修打下知识基础 3.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学习“思修”课的方法: 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3.注重联系实际 2.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4.注重知行统一
基础知识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1.理想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3.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的产物 4.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 2.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3.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 4.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 理想信念的作用: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1.是科学又是崇高的 3.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2.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念 3.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2.坚持走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信念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实践是通往彼岸的桥梁。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1.立志当高远 2.立志做大事 3.立志须躬行 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3.用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4.爱自己的国家 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2.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a)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b)科学没有国界,当科学家有祖国
c)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1.爱国主义(核心)3.爱好和平5.自强不息 2.团结统一 4.勤劳勇敢 时代精神的内涵:
1.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2.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3.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4.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2.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做忠诚的爱国者: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4.增强国防观念 2.促进民族团结 5.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3.维护祖国统一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1.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3.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
1.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2.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3.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a)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b)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应 2.端正人生态度:
a)人生须认真 c)人生应乐观 b)人生当务实 d)人生要进取 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1.反对拜金主义 2.反对享乐主义 3.反对个人主义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能对人生的目的有深刻的理解,时处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成为受人民欢迎的人
2.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人生价值的评价: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观条件出发
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统一 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3.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 2.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4.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值的本领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合理调控情绪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1.平等原则 3.宽容原则 2.诚信原则 4.互助原则 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正确认识竞争 3.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正确认识合作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饿统一关系 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3.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道德的起源: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 4.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历史前提 道德的本质:
1.道德带有阶级属性
2.社会经济关系的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3.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础原则和主要规范 道德的主要功能: 1.认识功能 3.导向功能 5.辩护功能 2.调节功能 4.激励功能 6.沟通功能 道德的社会作用: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3.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着重大的影响 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6.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道德发展的历史类型: 1.原始社会的道德 3.封建社会的道德 5.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2.奴隶社会的道德 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3.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2.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胡锦涛于2006年3月4日提出八荣八耻: 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
1.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2.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3.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1.继承性 2.基础性 3.广泛性 4.简明性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 3.爱护公物 5.遵纪守法 2.助人为乐 4.保护环境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1.指引作用 3.评价作用 5.教育作用2.预测作用 4.强制作用 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1.《治理管理处罚法》 4.《道路交通安全法》 2.《集体游行示威法》 5.《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3.《环境保护法》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1.爱岗敬业 3.办事公道 5.奉献社会 2.诚实守信 4.服务群众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 2.按劳分配与公平求助相结合
3.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 4.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 《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
1.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 3.任人唯贤、德才兼备 2.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 劳动者的义务: 1.完成劳动任务 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2.提高职业技能 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1.努力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知识 2.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3.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2.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1.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3.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2.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1.在艰苦中锻炼是成长的必要条件 2.社会实践是锻造人才的熔炉 恋爱中的道德: 1.尊重人格平等 2.自觉承担责任 3.文明相亲相爱 大学生的恋爱:
1.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 3.不能片面的或功利化的对待恋爱 2.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4.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家庭美德: 1.尊老爱幼 3.夫妻和睦 5.邻里团结 2.男女平等 4.勤俭持家 《婚姻法》包括: 1.结婚 2.家庭关系 3.离婚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法律的一般含义: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是工人阶级领导下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2.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大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4.经济法 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2.民法商法 5.社会法 3.行政法 6.刑法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1.法律制定 3.法律执行 2.法律遵守 4.法律适用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5.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2.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3.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7.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4.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
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2.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 3.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自由平等观念:
1.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a)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b)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公平正义观念:
1.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 2.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1.结构上相关关系 2.总量上的等值关系 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1.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 4.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 2.国防安全法律制度 5.生态安全法律制度 3.经济安全法律制度 6.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 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1.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2.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3.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 4.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
5.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义务
6.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的义务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1.讲法律 2.讲证据 3.讲程序 4.讲法理 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1.学习法律知识 2.掌握法律方法 3.参与法律实践 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修正案,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 4.法治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3.公民权利原则 则
我国的国家制度: 1.人民民主专制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6.基本经济制度
协商制度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自身自由权
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 7.文化教育权 8.特定主体权利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工组织 5.依法纳税 6.其他义务
我国的国家机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人民政府 3.国务院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4.中央军事委员会 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我国的民商法律制度: 1. 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平等、自愿、5. 民事责任制度
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力滥用原则)6. 民事诉讼时效制度 2. 民事主体制度 7. 合同法律制度 3. 民事行为制度 8.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4. 民事权利制度 9. 商事法律制度 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1.国家行政机关与公务员 3.行政责任 2.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4.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
行为)
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2.税收法律制度 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1.犯罪概述(犯罪构成、排除犯罪的事由、故意犯罪形态、共同犯罪)2.刑罚制度(体系、裁量)民事诉讼程序: 1.审判程序 2.行政诉讼程序: 1.起诉与受理 2.第一审程序 3.刑事诉讼法概述: 1.刑事诉讼参与人
2.刑事诉讼的管辖、回避、辩护和代理
3.刑事诉讼证据、强制措施和附带民事诉讼 刑事诉讼程序: 1.立案和侦查 2.起诉 3.仲裁程序: 1.申请与受理 3.2.仲裁审理 调解制度: 1.人民调解 2.行政调解
执行程序 第二审程序 4.审判监督程序审判程序 4.执行程序 仲裁中的和解、调解和裁决 3.司法调解
第二篇:2011考研政治思修法律基础重要知识点汇总
道德篇 之 基本概念
1.公共生活: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具有活动范围广泛性、活动内容公开性、交往对象复杂性和活动方式多样性的特点。
2.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3.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现象。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4.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根本思想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5.共产主义道德:不仅是人类的道德理想,而且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表现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6.“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7.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
8.社会风尚: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的价值取向、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
9.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0.诚实守信:诚实,即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即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
11.个人品德: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的强烈认同,对道德情感的充分表达,对道德规范的执着践履。
12.道德修养: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
13.人类社会: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整体。
14.公共秩序: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一种有序化状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1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6.社会公德: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7.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18.职业道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19.职业活动中的法律: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20.爱情: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其三个基本因素。
21.婚姻: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2.家庭: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基础上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23.家庭美德: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道德篇 之 基本问题简析
1.人类道德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2.道德的功能是什么?并谈一谈道德的社会作用? 3.人类道德的发展过程、规律及主要表现?
4.结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谈谈当今时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重大意义?
5.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6.如何理性认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相互作用?
7.怎样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8.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目标是什么?
10.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何在?
11.结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谈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参与到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中去? 12.为什么要大力倡导诚信道德建设?并谈谈诚信对于当代大学生有怎样的影响? 13.个人品德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道德修养的实质及方法?
15.人类公共生活的有序化(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意义? 16.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是什么? 17.社会公德的科学内涵?
18.大学生应如何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19.谈谈法律规范在人类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20.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1.职业生活中的法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22.谈谈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23.当代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24.结合爱情本质,谈谈恋爱中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5.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有哪些? 26.概述婚姻家庭法的主要内容?
法律篇 之 基本概念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以宪法为核心并涵盖宪法以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法等7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3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3.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立法法》、《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国旗法》、《国徽法》、《国籍法》等作为与宪法相关的法律。4.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以《民法通则》为基本法律,辅之以其他单行民事法律,包括:《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
5.商法:调整公民、法人之间商事关系和商事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主要有《公司法》、《保险法》、《票据法》、《证券法》等。6.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一般行政法,如《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特别行政法则指适用于各专门行政职能部门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如国防、外交、人事、民政、公安、国家安全、民族、宗教、侨务、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7.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如《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价格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个人所得税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等。
8.社会法: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矿山安全法》、《红十字会法》、《公益事业捐赠法》等。
9.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目前的刑法法律部门包括1997年3月14日修订后的《刑法》和此后的刑法修正案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有关惩治犯罪的决定。
10.程序法:是规定保证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或职权和权责得以履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如《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海事诉讼特别法》、《仲裁法》等。
11.法律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法律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法律适用等环节。
12.法律制定: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13.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守法:即依法办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二是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14.法律执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上,法律执行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可称为行政执法。
15.法律适用: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16.依法治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7.依法执政: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18.法律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实体公正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认定、分配的结果是否正当合理。程序公正是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认定、分配的过程或程序是否正当合理。19.《国家安全法》: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专门法律,规定了国家安全机关在国家安全工作中的职责以及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各类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0.《国防法》:维护国防安全的专门法律,规定了国家机构的国防职权,武装力量,边防、海防和空防,国防科研生产和军事订货,国防经费和国防资产,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战争状态,公民、组织的国防义务和权利,军人的义务和权益,对外军事关系等内容。21.《反分裂国家法》:明确规定了台湾问题的性质、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以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制止“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等内容。
22.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
23.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的说服力。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来源于法律本身及实施过程的合理性。
24.国家制度: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性质(国体)和国家形式(政体)方面的总称。
25.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6.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是指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实现国家权力的政治体制。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2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为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而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29.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城乡基层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行使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30.基本经济制度: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同时还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1.国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决定着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32.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33.公民的基本权利:也称宪法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
34.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同等保护的权利。35.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体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是国家为公民直接参加政治活动提供的基本保障。
36.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的基本义务也称宪法义务,是指由宪法规定规定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根本责任。37.国家机构:是国家为实现其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国家机构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
38.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39.自然人:依自然规律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
40.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41.民事行为能力:民事主体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
42.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43.民事行为: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44.民事权利: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具体权益。民事权利所包含的权益,可以分为财产权益和非财产权益。因此,民事权利分为财产权和非财产权两大类。
45.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我国《民法通则》依民事责任发生的原因和标准,将其分为民事违约责任和民事侵权责任。
46.合同: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47.知识产权法: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8.著作权:著作权人对其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49.专利权:指国家依照法律规定,授予发明人、设计人或其所属单位对其发明创造在一定范围内依法享有的独占权利。
50.商标权:指商标所有人依法对其注册的商标享有的专用权。51.公司:即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52.证券:用来证明证券持有者有权取得相应权益的凭证。
53.证券交易:已发行的证券在证券市场上的买卖或转让活动。
54.票据:出票人约定自己或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指定的日期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并可流通转让的有价证券。
55.保险: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56.保险合同:投保人和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57.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来说,它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其职能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法行政或行政法治原则,可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权力的存在和运用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和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在合法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合理,适当和公正)等。
58.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力针对行政相对人作出的、能够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根据行政行为所针对的行政相对人是否特定这一标准,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59.行政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或不履行行政法律义务依法应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有: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返还权益,撤销违法行政行为,纠正不当行政行为,履行法定职责,行政赔偿等。
60.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的行政相对人基于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61.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特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做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活动。
6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3.税收: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国家权力依法向纳税人征收货币或实物,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64.税法: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5.犯罪: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66.犯罪构成:是指按照《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67.排除犯罪的事由:指虽然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一定的损害结果,表面上符合某种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符合犯罪构成,依法不构成犯罪的事由。
68.刑罚:由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
69.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70.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调整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的各种民事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71.民事诉讼当事人:指因民事权利义务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要求人民法院作出民事裁判的人。狭义的当事人即原告和被告;广义的当事人还包括共同诉讼人、第三人。72.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和裁判的一种诉讼活动。73.行政诉讼法:有关行政诉讼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74.行政诉讼参加人:指引起行政争议、存在直接利害关系而参加行政诉讼的整个过程或者主要阶段的人,包括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75.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追究犯罪,确定被追诉者刑事责任的活动。
76.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7.刑事诉讼参与人: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享有一定诉讼权利,承担一定诉讼义务的除国家专门机关工作人员以外的人。根据《刑事诉讼法》,包括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78.刑事诉讼中的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控诉方的指控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无罪、罪轻、减轻或免除罪责的反驳和辩解,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79.刑事诉讼中的代理:是指代理人接受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参加诉讼活动,由被代理人承担代理行为法律后果的一项法律制度。
80.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为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的在一定期限内的暂时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
81.仲裁:是指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根据其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所达成的协议,自愿将该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者评断是非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82.仲裁法:是调整在仲裁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83.仲裁协议:是指双方当事人以书面方式自愿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将来有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协议。
84.调解:是指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在第三者的主持下,互相协商,互谅互让,依法自愿达成协议,使纠纷得以解决的一种活动。我国的调节制度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85.人民调解:诉讼外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当事人协商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86.行政调解: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在其行政管理职能范围内,对特定的民事纠纷及轻微刑事案件进行的调解。
87.司法调解:诉讼中调解,是指人民法院依照严格的诉讼程序,采取调解的方式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解决民事权益争议的一种诉讼活动。
法律篇 之 基本问题简析
1.如何理解法律的一般含义?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4.简要说明我国法律运行的主要环节? 5.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如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如何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如何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6.为什么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权利义务?)8.如何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9.如何理解新安全观?
10.举例说明我国有哪些专门为维护国家安全而制定的法律或法律规定? 11.公民应如何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12.谈谈当代大学生应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13.法律思维的特征有哪些? 14.谈谈为何以及如何树立国家的法律权威? 15.我国宪法的特征及基本原则是什么? 16.试析我国的国家制度(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制度基层制度基本经济制度)? 17.结合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谈谈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18.简述我国国家机构概况? 19.如何理解我国主要的实体法律制度的内涵?(民商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20.如何理解我国主要的程序法律制度?(民诉行诉刑诉,仲裁调解制度)
思想篇 之 基本概念
1.理想: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 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信念体系: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同一个人不同信念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并形成有机构成的整体。其中,高层次的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 层次的信念;由于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因而它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社会信仰。4.信仰:信念中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另一种是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后者就是我们所主张的信仰。
5.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6.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7.时代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8.国防观念:国防观念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国防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献身意识。
9.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10.人生目的: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11.人生态度: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是在回答“人要怎么活着”的问题。12.拜金主义人生观:一种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的人生观。
13.享乐主义人生观: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的人生观,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和快乐。
14.个人主义人生观: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15.价值观: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回答。16.人生价值: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内在地包含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人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表现为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17.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即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基本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体现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18.人生环境: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思想篇 之 基本问题简析
1.结合理想信念的作用,谈谈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3.如何理解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4.当代大学生为何及如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5.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6.请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科角度,结合理想与信念的实现问题,谈谈“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7.谈谈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关系? 8.如何理解实现理想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9.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理想与现实?理想与信念?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10.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概念、基本要求、历史性)? 11.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谈谈你的认识? 12.如何理解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3.谈谈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14.谈谈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15.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
16.结合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谈谈你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17.谈谈你对时代精神的理解?(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8.如何成为一名忠诚的爱国者?(如何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基本途径和要求?)
19.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 20.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1.价值观与人生价值的关系? 22.如何正确评价人生标准?
2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24.谈谈实践对于人生价值实现的作用? 25.人生环境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如何营造良好的人生环境?)26.如何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27.如何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28.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29.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三篇:思修知识点总结
思修知识点总结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在学习要求,生活环境,社会活动都有变化的大学中首先要认识大学生活的新特点。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学会过集体生活也要独立: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独立生活的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学力新的学习理念。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树立远大的理想。
2.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修”课的意义
这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
意义:
(1)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2)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3)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的理解?
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解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重要意义:
是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方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激励全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求,适应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4.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信念?
理想: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 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5.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
一、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二、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三、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四、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
6.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
(1)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需躬行。
(2)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要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
(3)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思想基础)坚定的信念(重要条件)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根本途径)
7.什么是爱国主义?如何理解其科学内涵及优良传统?
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他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时反对分裂 同仇敌忾,抵御外侮。
8.新期的爱国主义有那些内容?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爱国主义与用户祖国统一的一致性,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9.什么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内涵: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0.什么是时代精神?内涵是什么?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内涵:改革创新是核心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12.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就要自觉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宗教信仰自由,《反分裂国家法》
(3)增强国防观念
(4)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13.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是人生价值?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生活的态度
人生价值:一种特殊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14.人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
本质: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任何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5.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关系: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端正: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
16.对人生价值评价要坚持那几方面的统一?
能力有大小和贡献需尽力相统一,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17.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是什么?
(1)社会条件: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2)个人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一般说来,身(生理)是心(心理)的物质基础,心为身的精神机能,二者相互作用,作为有机统一体对人的生活实践产生影响。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生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即所谓“身心健康”协调身心关系以及身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保证人自身系统的健康和活力,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环节。一个人自觉地调试心理,保持心理健康,能够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自我环境。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③合理调控情绪。④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19.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
诚信原则: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障。
宽容原则:宽容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
互助原则:互助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
20.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a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b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人的需要的满足,只能借助于社会,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实现,受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需要的反映)
c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人应自觉地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自觉服从社会利益)
d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做贡献)
2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6)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由道德反映的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就不利于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2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23.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①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③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④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A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B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矛盾时,必须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应以大局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必要时,为集体利益做出牺牲。
C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24.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和表达。荣辱观具有时代性和阶级
第四篇:思修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绪论
第二节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肩负历史新使命
1. 人们担负的重大历史任务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历史使命。
2. 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3.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前进要发展,就会面临挑战,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当代大学生应该确立远大志向,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练意志、砥砺品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第三节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1.立志当高远
2.立志做大事: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活生生的实践中。3.立志须躬行: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2. 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3. 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真正的爱国者,要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体现在爱国的实际行动中)
二、促进民族团结
三、维护祖国统一
四、增强国防观念
1.国防观念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国防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献身意识等。(概念)2.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重要意义)
五、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核心)、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一)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人生价值内在的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2.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对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3.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4.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5.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
二、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一)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2.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3.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 4.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促进自我身心和谐: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生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即所谓“身心健康”。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一)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1.平等原则:平等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2.诚信原则: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障。
3.宽容原则:宽容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4.互助原则:互助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正确认识竞争 2.正确认识合作
3.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形式上看,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而从本质上看,二者又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加强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具体分为三个层次。A. 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B. 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C. 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三)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爱国守法 2.明礼诚信 3.团结友善 4.勤俭自强 5.敬业奉献
(三)诚实守信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三、努力锤炼个人品德
(一)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1.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2.个人品德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A. 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B. 个人品德提升的过程也是能动地作用于社会道德的过程,它能够为社会道德的发展进步创造条件、提供动力。C. 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依据
3.锤炼个人品德首先应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a. 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被称为道德修养。
b. 高度的自觉性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
4.加强道德修养,还应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 A. 学思并重 B. 省察克治 C. 慎独自律 D. 积善成德 E. 知行统一
(二)加强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1.第一节
一、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1.继承性 2.基础性 3.广泛性 4.简明性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一)文明礼貌
(二)助人为乐
(三)爱护公物
(四)保护环境
(五)遵纪守法
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模范
1.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2.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模范。
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一)《集会游行示威法》
第六章 培养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一、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一)爱岗敬业
(二)诚实守信
(三)办事公道
(四)服务群众
(五)奉献社会
二、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一)了解职业活动中的主要法律
1.《劳动法》 2.《公务员法》
(二)坚持
(三)明确
(四)依法处理职业活动中的纠纷
1.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
A. 协商 B. 申请调解 C. 申请仲裁
D. 提起诉讼(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2.处理人事争议的法定途径
A. 申诉 B. 控告 C. 仲裁 D. 诉讼
第二节 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一、正确认识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自主择业和主动创业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
(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2.服务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二)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1.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2.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3.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一、爱情与人生
(一)爱情的本质: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二)恋爱中的道德
1.尊重人格平等 2.自觉承担责任 3.文明相亲相爱
(三)大学生的恋爱
1.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 2.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3.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对待爱情 4.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在爱情上处理好三种关系:
1.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2.恋爱与关心集体的关系
3.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二、婚姻与家庭:婚姻是家庭产生的重要前提,家庭又是缔结婚姻的必然结果。
三、家庭美德
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
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老人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之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1.结婚
A. 必备的三个条件:
a. 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b. 达到法定婚龄 c. 符合一夫一妻制
B. 无效婚姻(指欠缺婚姻生效的法定条件而不具有法律效应的婚姻,如:重婚等)2.家庭关系
A. 夫妻关系(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两个方面)B. 父母子女关系
C. 其他家庭成员关系 3.离婚
A. 处理离婚时遵循的原则:保障离婚自由,反对轻率离婚。B. 离婚方式:协议离婚,诉讼离婚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法律有四种历史类型: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一)法律的一般含义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我国以宪法为核心
2.以涵盖7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
A.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民法商法 行政法 经济法 社会法 刑法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a.《刑事诉讼法》 b.《民事诉讼法》 c.《行政诉讼法》
d.《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 e.《仲裁法》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一)法律制定(立法)
(二)法律遵守(守法)
(三)法律执行(执法)
(四)法律适用(司法)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基本观念
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
二、自由平等观念
(一)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1.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三、法律公平正义观念
(一)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
(二)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四、权利义务观念
第三节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新的国家安全观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
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
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一)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二)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三)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
(四)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
(五)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义务
(六)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的义务 B.C.D.E.F.G.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一)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
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债权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债权的诉讼时效为两年
(二)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1.讲法律 2.讲证据 3.讲程序 4.讲法理
(三)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1.学习法律知识 2.掌握法律方法 3.参与法律实践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二)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 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第一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一、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一)宪法的特征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应最高
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公民权利原则 4.法治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权组织形式或者说政体)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六)基本经济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也称宪法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权
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 7.文化教育权 8.特定主体权利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 遵守宪法和法律
3. 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 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 依法纳税 6. 其他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三)国务院: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四)中央军事委员会: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机关
(五)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六)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七)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我国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
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民商法律制度
(一)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民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平等原则 2.自愿原则 3.公平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
5.禁止权力滥用原则
(二)民事主体制度
18岁以上的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有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
(三)民事行为制度
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代理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四)民事权利制度
1.物权 2.债权 3.知识产权 4.继承权
5.人身权(人格权,身份权)
(五)民事责任制度
(六)民事诉讼时效制度
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短期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过了期限失去胜诉权)
(七)合同法律制度
(八)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著作权是著作权人对其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九)商事法律制度
二、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三、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
四、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法的概念和原则 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2.罪行相当原则
3.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二)犯罪概述
1. 犯罪构成
A. 犯罪主体
B. 犯罪主观方面 C. 犯罪客体
D. 犯罪客观方面
2.排除犯罪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行为)
3.故意犯罪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4.共同犯罪
(三)刑罚制度
1.刑罚制度
A.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与死刑
B.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以及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的驱逐出境
2.刑罚的裁量
a. 累犯:因犯罪而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 b. 数罪并罚 c. 缓刑
第三节 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二、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三、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四、我国的仲裁和调节制度
特别提醒!
黑色粗体字为我们考试中直接考到的地方,彩体字为我们考前普遍认为重要的地方,其他基本都是老师画的重点。我们最后两个材料分析题一个是关于人生价值与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另一个是关于道德和法律的(其中材料是关于十八大的)。
第五篇:思修法基知识点总结
思修法基知识点总结
法律部分
建设法治体系
(一)法律的概念和发展 1.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识,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2.法律的本质和特征(1)法律的本质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2)法律的特征
第一,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第二,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和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保证实施。第三,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1.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从体现的意志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从实质内容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体现中国特色的本质要求;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体现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体现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体现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2.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1)指引作用。通过授权性规范(可以做什么)、禁止性规范(不得做什么)和义务性规范(应当做什么)来实现。
(2)预测作用。对具体法律关系或法律后果的预测。(3)评价作用。对人们行为是否合法进行评价。
(4)强制作用。对违法犯罪进行制裁,是法律其他规范作用得以实现的保障。
(5)教育作用。实现方式: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学法守法用法;制裁违法犯罪行为,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警示;通过表彰法治建设先进人物,弘扬法治精神,营造法治环境。
3.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1)法律制定(立法)。法律制定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立法原则: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2)法律执行(执法)。行政执法原则: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效率等。行政执法的主体: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社会组织(在一定范围内)。
(3)法律适用(司法)。司法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原则:司法公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4)法律遵守(守法)。在法律运行中,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三)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
1.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1)宪法基本原则:党的领导;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2)我国宪法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3)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
a.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保障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方式。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少数民主聚居区为基础,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结合。c.基层民主制度:居委会、村委会、企业中的职工代表大会是主要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4)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民法基本原则:平等、公平、诚实信用。)、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刑法基本原则:罪行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3.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1)诉讼法,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2)非诉讼法,包括仲裁法和调解法等。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1)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一要坚持立法先行和立改废释并举;二要保证法律规范的质量;三要畅通民意表达机制以及民意与立法的对接机制。(2)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一要增强法律规范本身的可实施性;二要完善法律实施体制以及法律设施;三药提高执法和司法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3)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一要科学配置权力;二要规范权力的运行;三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四要严格对权力的监督;五要加强对违法用权的责任追究;六要健全权益救济机制。(4)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一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二要改革司法管理体制;三要加强立法、执法、司法等法治专门队伍和律师、公证员等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5)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一要抓紧制定和修订一批重要党内法规;二要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三要坚持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树立法治观念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3.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法治发挥作用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4.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
(1)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 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2)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
一要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二要加强宪法实施;三要加强宪法实施,要坚持党的依宪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3)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
加强宪法实施,坚持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要注意与西方国家宪政划清界限。(二)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1.法治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是一种正当性思维;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最可靠的逻辑思维;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2.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1)法律至上。尤其指宪法至上,因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法律的优先适用性、法律的不可违抗性(即法律的权威性所在,通过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来实现)。
(2)权力制约。具体体现为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3)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具体体现为:权利主体平等;享有的权利平等;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机会公平(包括起点平等、发展平等、代际平等)、规则公平(包括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内容面前人人平等和法律保护面前人人平等)和救济公平(司法救济平等、行政救济平等、社会救济平等)。(4)人权保障,具体体现为宪法保障(前提和基础)、立法保障(重要条件)、行政保护(关键环节)、司法保障(最后防线)。
(5)正当程序。具体体现为中立性(底线标准)、参与性(核心要素)、公开性(重要特征)、时限性(内在要求)。
(三)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1)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2)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3)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4)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2.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践行权利义务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1.法律权利
(1)法律权利及其特征
法律权利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a.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b.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c.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d.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2)法律权利的分类
①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自己宪法性法律规定的权利;普通权利是指宪法以及宪法性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所规定的权利。
②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权利。③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和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④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3)法律权利与人权
人权是法律权利的内容和来源,法律权利是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法律权利只有符合人权保障的精神和要求,才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人权只有上升为法律权利,才能得到有效的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个体人权和集体人权的统一。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人权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人权的评价标准也是多元的,人权的保障水平和实现程度取决于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法律义务
义务与权利相对应,是指政治上、法律上、道义上应当承担的责任。法律义务与法律权利相对应,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履行的对他人的责任。法律义务的特点:法律义务是历史的;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3.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1)辩证统一
首先,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其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最后,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还具有二重性的关系(2)一律平等 首先,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地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基本原则,这里的平等讲的就是权力和义务平等。
其次,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要平等。最后,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3)互利互赢
(二)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1.政治权利与义务
(1)选举权利与义务: 选举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表达权利与义务:表达权利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权利。(3)民主管理权利与义务
(4)监督权利与义务:批评、建议、申诉、检举、控告是宪法法律赋予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一种监督权。对公民提出的上述权利,有关国家机关负有积极作为义务。
2.人身权利与义务
(1)生命健康权利与义务。生命权是人最基本、最原始的权利,享有生命权是人享有其他各项权利的前提。(2)人身自由权利与义务。人身自由是人们一切行动和生活的前提条件。(3)人格尊严权利与义务(4)住宅安全权利与义务。(5)通信自由权利与义务。
3.财产权利与义务
(1)私有财产权利与义务(2)继承权利与义务 4.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
社会经济权包括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国家对于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具有三层义务:一是尊重的义务;二是保障的义务;三是实现的义务。生存权是首要人权。5.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三)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1.依法行使权利
依法行使权利是体现权利正当性和保障权利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人们行使权利必须符合权利行使的目的、符合权利行使的限度、符合权利行使的方式、符合权利行使的程序。2.依法救济权利
我国公民的权利救济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司法救济、行政救济、政治救济与社会救济、自力救济。3.尊重他人权利
尊重他人权利本身就是一种义务。权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权利实现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彼此之间对各自权利的相互尊重。认同是权利产生的条件,尊重则是权利实现的保证。(1)尊重他人权利是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内容。
2)尊重他人权利既是一项法律义务,也是一项道德义务。(3)不尊重他人权利,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利。
权利意识不仅包括对自我权利的认识,也包括对他人权利的认同和尊重。4.依法履行义务
义务法定,一方面是说义务的设定必须有法律依据,另一方面是说法定的义务应当履行,否则会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道德部分
注重道德实践
(一)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1.道德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因此不同经济关系下,道德表现不同。道德也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2.道德功能与社会作用
主要功能:a.认识功能(主要通过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来实现);b.规范功能(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及个人品德的形成);c.调节功能(道德最突出最重要的功能,主要通过道德评价来实现)。(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中华美德的基本精神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3.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精华和糟粕)。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2)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3)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到的成果。
(4)两种错误观点:在对待传统道德问题上,有两种错误的观点。一种是虚无论(全盘西化),一种是复古论(对传统文化不加提炼,全部照搬)。这两种错误都割裂了传统文化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三)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1.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革命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升华和质的飞跃,是中华民族及其宝贵的道德财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要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2.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切实加强道德建设。
(2)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要破解的难题更多,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大,遇到的困难会更大。
(3)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4)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集体主义(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3.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1)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2)参加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3)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质量。(4)养成节俭节约的良好习惯。(5)自觉学习道德模范。遵守道德规范
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最基本要求)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最基本要求)、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办事公道、奉献社会(最高要求)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要立足于社会现实,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家庭美德恋爱中的道德规范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家庭中的道德规范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个人品德个人品德特征:实践性、综合性、稳定性
作用:a.推动道德法律作用的发挥;b.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c.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精神力量。
加强个人道德修养a.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采取行之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知行统一)(内在);b.同时积极自觉地向道德模范学习(外在);c.在此过程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重践履。(途径)
绪论
(一)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思想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价值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二)配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思想政治 坚定理想信念
(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1.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
(1)理想: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在阶级社会中,还必然带着特定阶级的烙印。
(2)信念: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分为低层次的信念和高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最高层次的信念(即信仰)具有最大统摄力,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社会信仰。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理想信念的实现
1.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此,人们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辩证地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理想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2.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个人理想要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归根结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努力来实现。弘扬中国精神
(一)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1.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1)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弘扬中国精神的重大意义:中国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中国精神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2.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两者紧密相连,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生长根基和发展动力,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时代精神则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牵引着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并赋予民族精神以时代内涵。(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1)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2)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3)勤劳勇敢是兴家立国之本。
(4)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故事所体现出来的)是重要内涵。2.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既是道德要求、政治原则也是法律规范)(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a.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领土主权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基本载体。b.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c.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基因、胎记,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d.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即爱国主义既继承了优良传统,又具有时代特征)。(2)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a.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c.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1)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需要着重树立以下爱国观念: a.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爱国之心不应有差别。b.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c.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2)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
在当代中国,爱国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政府有内在一致性。(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3)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
对于包括公民在内,而且对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而言,只要拥护祖国统一,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可。(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4.做忠诚的爱国者
(1)推进祖国统一。(2)促进民族团结。(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国防意识;增强国防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时代精神及其主要表现
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2.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3.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创造人生价值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由人生目的(核心)、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方面构成。人生目的回答的是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回答的是人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对社会和他人以及自己)才有意义。
2.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要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人生价值的含义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离开社会的个体是无法生存的。个体通过努力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一方面,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保障。因此,一个人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社会价值。2.人生价值的标准
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通过实践推动历史进步。普遍标准: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3.人生价值的评价
第一,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第二,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第三,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1)个人条件:从个体条件出发,提高自身能力,增强本领;立足现实,坚守贡献;自强不息的精神。
(2)社会条件:从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目标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5.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人生价值的评价就是对实践及其成果的评价。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三)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1.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2.促进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
(1)坚持的原则:平等(前提);宽容(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保证);互助(必然要求)(2)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a.竞争与合作在形式上对立,但在本质上是统一的。b.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的胜利往往是内部合作的结果;c.合作离开竞争,合作便没有活力。d.在合作中竞争,推动人际关系良性发展。3.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应当一致。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应当统一。享受个****利与承担社会的责任应当一致。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