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环境教育》开发方案
一、开发课程的需要评估(目的和意义)
环境教育问题问题由来已久,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保护环境方面的法令,到今天环保更是受到全世界广泛的重视。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较好的解决环保问题,一定要从现有的条件和国民文化素养出发,因此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势在必行。环境教育不仅仅是治理环境污染的环保教育,人类与自然和谐共进才是人类追求的崇高境界。环境教育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区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是非、善恶,并对个人及社会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选择自己的行为,成为“理性生态人”。我校所在地邹平县南部,这里有风光秀丽的鹤伴山、白云山,并且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企业文化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作为环境教育的一部分,引导学生对这里优厚独特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资源进行认知、品味和解读,让学生通过对这一独特的穿越历史时空的地域文化进行反思,使学生体会其中的人文意蕴,会使学生从中获得自豪感,形成理性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原则
(一)《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环境教育》校本课程要“教什么”和“怎么教”,是在开发环境教育课程前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基本问题。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经济、政治、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环境教育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内容,是化学、生物、地理、物理、语文等学科的综合。从意识态度、知识和能力三个层面确立了环境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许多环境知识的教学不是小学教育所能达成的,而良好的环境道德品质和自觉行为(环境意识的内化)的形成,环保能力的增强是小学阶段所需获得的也是可以获得的最重要的环境素质。环境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学会关注身边的生存环境,初步掌握学习、观察和探究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并在此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且这种观念将在今后的生活中成为学生自觉的内在的环境伦理道德,指导他们的行为方式。
课程目标可细化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层次的目标。一)基础目标:
1.获得关于环境问题的基础知识
2.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危害,以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二)提高目标:
1.学会观察,了解人类活动会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2.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环境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环境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观察到的和收集到的环境方面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三)体验目标:
1.使已有的环境知识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且能够对自己提出的方法进行评价。
2.激发探究环境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并且能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使学生关心和关注世界、我国和自己居住地的环境问题的现状与趋势,关注自己的生存现状。
4.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地保护环境,对破坏环境的一些日常行为进行批评和帮助,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使整个社会都来关注环境问题,都来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三、课程内容 一)原则
1.应坚持“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设计路线,围绕学生各方面及其潜能的发展这一核心,正确处理学生、知识和社会三者间的关系,合理统合课程各方面的因素,建构指向学生发展的整合的课程结构。这是校本课程设计应遵循的首要原则。
2.《环境教育》的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对他们既饶有趣味又十分重要的探究活动来学习。课程中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诸如搜集证据、观察现象、撰写概述、实地调查等活动。
3.环境教育课程设计的学习活动不仅应该有助于积累关于环境的科学知识,亦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学生应培养对证据、逻辑和科学见解提出疑问的习惯等。
4.环境课程要强调设计能力的培养。《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号召学生通过参与一些既具有挑战性又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设计活动项目,来培养技术设计的能力,包括发现和描述问题的能力,设计解决方案(包括成本与风险效益分析)、实施解决方案并评价解决方案的能力,针对问题、设计和解决方案进行交流的能力。如设计一个家庭阳台的美化布臵方案,设计学校的垃圾处理方案等。5.环境课程课程要强调对个人的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的环境科学技术的了解,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理解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并采取行为方式的手段,为学生将来成为公民时所面对的未来决策奠定深厚的环境知识的基础和对于环境的人文关怀。
二)内容(附自编教材《环境教育》)
说明: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曾出不穷,因此《环境教育》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应该随时增减。
第一讲 世界环境概况
1.描述人类所处的地理环境,了解世界环境概况。
2.通过资料说明世界环境的真实情况:人口过多已成为拖累;人体健康呈现恶化趋势;称为“生命之伞”的臭氧层受到严重的破坏;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变暖;生命之水受到污染;森林毁坏受到报复;物种日渐减少;工业、农业和生活排放的废弃物越来越多;环境公害造成的损失巨大。3.促使学生对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4.运用各种手段搜集世界环境方面的资料,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展示。第二讲 三大文明的毁灭
1.简述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的起源地,分析文明兴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里的环境适合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2.简述三大文明衰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注意环境的保护,进行掠夺性地开发,最终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现象。3.结合实例说明我国的黄河流域文明虽然没有消失,但是也已经恶化,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动。第四讲 环境公害事件简介
1.简述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人类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但是由于人类的疏忽和浅见拙识,环境公害频频发生。
2.按时间顺序简要介绍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日本水俣事件;日本骨痛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印度博帕尔毒气泄露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欧洲莱茵河污染事件。3.收集家乡居住地空气污染情况的资料,分析判断空气受污染的程度。第五讲 狭小的摇篮
1.运用数据定量描述地球生物圈供养人类的能力。2.结合实例说明人们长期以来的一种错觉,认为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而实际上大自然的资源是有限的。
3.列举从古至今世界人口的增长数据,突出世界人口增长呈现加速的趋势。4.运用具体数据说明世界上人口的不断增长带来的生存压力,在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的同时,人类的资源消耗量和排放废弃物的数量也在迅速提高。第六讲 气候异常导致热浪冲击全球
1.用具体事例说明近年来世界气候呈现出来的异常现象。2.运用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以及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3.运用具体事例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造成的主要影响,以及人们应该采取的积极对策。
4.调查家乡工业分布情况,计算家乡工业企业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根据当地的气象资料分析判断家乡的多年年平均气温有何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粗略地判断这种气温的变化是否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5.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6.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第七讲 酸雨从天而降 1.简单描述什么是酸雨。
2.酸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3.运用地图分析中国的酸雨分布和危害,简要分析我国酸雨的类型,说明我国能源利用结构中以煤炭为主。
4.用化学方法,简单测定居住地降水的酸度,找到家乡受酸雨影响的证据,例如大理石雕像是否受到酸雨的侵蚀。第七讲 生命的乳汁――水
1.列举生活实例,描述水资源对于人类的重要性。2.运用地图分析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3.通过具体数据分析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污染现状。
4.运用数据资料描述世界和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缺乏问题。分析水资源紧张的原因。
5.调查家乡的故黄河水质。第八讲 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 1.举例说明森林在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2.运用地图分析世界和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状况。
3.用数据描述世界和我国森林的破坏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4.调查学校门前一条街上的餐饮店一个月之中消耗的一次性木筷的数量,并根据相关的公式转换成树木的体积,提醒大家注意日常生活中形成不用一次性木筷的环境意义。
四、课程实施 1.主讲教师:魏全星
2.教学材料:自编文字教材《环境教育》(资料来源于各种图书资料);自编配套影象教材《我们的环境》(资料主要来自于中央电视台的科技博览、生活、环球探索的节目)
3.时间安排:每周一讲,两课时 4.组织实施:
⑴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重新编班按课表授课
⑵环境课程的实施要避免学科课程的那种形式,要以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完成为主,尽量淡化纸笔形式活动。主要以收集资料,展示资料,共同讨论,形成结论(也可能没有结论)
⑶在实施中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而提出的。有必要对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作区分,即国家课程是指那些由国家教育权力机构组织专家决策、编制的课程,是全国统一的,并采用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而校本课程则由学校、教师决策,体现地区差异和学校特色,采用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学校虽然是校本课程决策的中心,但并不意味着课程决策和课程行为都发生在学校这一层,它作为一种开放的决策过程和变革过程,要求体现出参与、合作、民主和多样性原则,需要与中央和其它有助于课程开发的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协调而进行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估。那种只局限于学校本身的活动,而不把眼光放远到学校与其他学校和机构的互动关系的认识和做法是不可取的。
1.依托必修教材,必修、选修相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实际上是我国三级课程开发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国家标准课程,地方性课程,校本课程。这三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必须依托国家课程标准,针对某些方面进行拓展和延伸。环境教育已经成为各个学科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例如地理学科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就是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造教材的主要框架,新的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规定:“从全球和未来认识环境,培养对环境负责的观念和行为。”所以地理学科是环境教育的主要媒介和平台。校本《环境教育》课程的开设是地理学科环境教育功能的延伸和强化。2.利用社区资源,校内校外联合。特别是和环保部门联合,开展卓有成效的课外调查、考察活动,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环境教育》课程有它的独到之处:潜移默化。它是一种支配趋力,建立在人们经过选择的基础上,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外在的因素如秩序、纪律、舆论促成的,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努力营造一种重视环境教育的氛围,造成学生心灵上的深刻印象。这样的环境教育是开放的,活生生的,因此成效是非常显著的。97年我校与泉山区环保局联合成立“环境科技领导小组”。并组织系列环境教育活动成绩较为突出。1)97年我校因环保宣传工作突出被授予“省级环境教育试点学校”; 2)98年我校被授予“徐州市环保宣传先进单位”;3)98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环境保护知识竞赛”获国家环保局颁发的“组织奖”;4)99年我校被评为徐州市首批“绿色学校”。
六、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而且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将变得愈加必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展开,课程将日趋多样化,课程评价的重要性也将日益明显。要合理地进行课程评价,就必须首先对课程的本质和标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课程对于学生个体发展的个人价值是课程的直接的内在价值,而对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价值是课程的工具性价值。这两种价值相互关联。在进行课程评价时,就必须综合考虑学生主体的需要和社会主体的需要,在合理整合两个主体的需要的基础上形成评价标准。不仅要对课程文件内容进行分析和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测量,而且要对课程作出可靠、合理的价值判断。1.评价目标 基础知识方面:
⑴、学生能了环境问题出现的过程,发展的脉络。
⑵、学生能了解一般环境表现出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及分布上的地区差异。⑶、学生能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⑷、学生能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
⑸、学生能了解目前人类对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态度和解决的途径。基本技能方面:
⑴、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环境方面的资料。
⑵、学生能够对收集的数据资料、图象资料、实物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能够撰写调查报告。
⑶、学生能够自觉地关注家乡的环境。
⑷、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把环保的准则内化为环境伦理道德。2.评价形式与方法:
一是每学期一次集中理论考核;二是平时资料收集、资料的整理和撰写的调查报告等级的评定 3.考核成绩鉴定:
根据教学目标任务的内容,理论教学考核按百分制,学生得实得分。技平时考核按等级分为优、良、中、差。然后按两项考核成绩进行总评,并作定性评估为优秀、合格和基本合格。
第二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经学校研究决定编制本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开发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人们对教育机会、质量的需求激增,全国统一的课程方案越来越难以顾及地方、学校、学生、教师的差异。在这种形势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至此,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被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上。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快了,为了尽可能地满足社区、学校、学生间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课程决策权部分下放到学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这也成为我们弘扬学校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的新契机。
二、开发目标: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以及学校办学实际情况,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进一步凸显审美育人的办学特色,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学校管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三、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作灵活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四、开发内容与设想
依据神童山资源和学校资源,从认识学校、各景区、家乡特产、奇石、清泉、家乡名人来构成本课程。围绕创建现代化学校的办学目标,我们确定了让学生学习家乡、学校、家庭的日常生活基本知识;学会从现实中观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对周围食物探索奥秘的欲望,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品质。校本课程《走进神童山》每周安排2课时。安排年轻教师教授此课程,定期对该课程培训、研讨。在评价上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来提升文化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校开发此课程已有三年,会继续潜心研讨加以完善。
第三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中台学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为保证我学区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依据教研室的相关文件精神,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在充分进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等形式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本着“以人为本,发展学校”的原则,为学生、教师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我学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需要评估、资源调研结果分析
从对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科技读书、手工制作、计算机操作、文体活动兴趣浓厚。我们结合阅读、演讲、办手抄报、诗朗诵、文艺节目演出等活动,发现学生积极性也很高,很多学生除正常学习以外,参加了各种培训班,如钢琴、古筝、书法、绘画、摄影、写作、趣味数学等,并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特长。充分开发学校、社区课程资源,发挥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学校原有各项活动的基础上充实、完善、提高,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是完全有条件达到的。
(一)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应包含的重要内容。学区应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的独特的发展方向。我学区的办学理念是:主体性教育,发展性教育,研究性学习。
(二)开发校本课程是评估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 发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我学区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评估,我们组织设计了三套问卷,分别是:A、新时期小学学生的形象(用一句话或关键词来描述)。B、我们的兴趣与需要(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选项,成长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需求)。C、我们的向往与未来(学校的发展,成长的快乐体验,面向未来的思考)。在评估过程中按照学生年龄特征,学校分别就高、中、低三个年龄段的学生按照直接答卷、选项填空、与举手选择三种方式进行,并举行大规模访谈,对学生发展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最后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学区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健康生活的需求、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思维品质的养成。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根据需要评估,经学区审议委员会集体审议,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一)珍爱生命,学会锻炼,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二)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三)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探究与质疑,在探究性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创新意识。
(四)学会交往与合作,诚实、自信,生机勃勃地享受成长的快乐。
三、校本课程的结构与门类 分为五大类。
1.社会教育类:升旗仪式,校班队会,节日纪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遵纪守法、文明安全教育。
2.科技活动类:计算机、实验、发明、航模、车模、船模、考察、制作、天文、气象观察、动植物养殖。
活动体会的交流总结等,都由学生主体参与,并由学生形成过程性书面材料。在活动中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能力、经验储备,学会交往,懂得合作,思想净化、语言输出,综合素质在经历与实践中得到一次次提高。
(三)对教材二度开发并努力形成体系。开发课程,还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在师生使用的课本中有显性知识,也有隐性训练点,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开发的余地特别大,这应该是课程开发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确保新教材实施少走弯路,为了教师在使用讲义时方法手段上向新教材过渡,学校应组织教师在实践中提炼总结二度开发教材的典型经验,并形成系统的开发材料,为更多参加课改的教师提供先行参考。
校本教材作为三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在地区不适应性。校本课程是新生事物,出现了课程上许多的空白点,比如学生的行为能力、习惯的指导培养,对安全自护与自救等意识的养成等,都需要系统的读本对学生做规范的教育。读本的开发既要满足教育的需要,也要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既要通俗易懂避免说教,又要便于操作避免僵化。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形成纲要,再统一筛选编制。
第四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插旗中学2008年上学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不仅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的框架,而且强调学校和教师要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的教学模式。这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状况。对于学校教师而言,不仅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持,而且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特别是校本课程具体实施的内容和形式则完全由学校来决定,是 在实践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这就需要对校本课程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和便捷的获取途径。一)校本课程的内容
七年级:基础健康知识 地方文化常识 心理教育 综合实践
八年级:面对侵害、伤害 青少年如何“自卫、自护、自救”
地方文化常识
心理教育
综合实践
九年级:人生观 价值观
自我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心理教育
综合实践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人的行为总要受到一定的理念或观念的支配,因此要确保校本课程高效而优质地开发,首先必须树立先进的开发理念,具体目标如下:
学校目标包括两部分,一方面是指学校发展及其特色建构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满足学生的兴趣、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对课程开发的特殊要求,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应树立权变理念。所谓权变理念,是指在校本课程的开发环境和条件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情况下,因人因地同时因事权宜应变,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观念。三)、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1、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原则。
2、考虑学生实际能力的原则。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原则。
4、形成和体现办学特色的原则。
5、继承、学习和创新的原则。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途径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决策的过程、民主决策的过程、科学决策的过程。采用经验性研究优化组合的一系列方法,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优化组合的系列方法。
五)、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廖增明
副组长:黄良志
吴庆锋
熊旭斌
周延国
组 员:朱志刚 肖志红 周四喜 胡 立 胡勇军唐志刚
黎中生 罗继锋
袁欢欢
王
健
李新国
卢彩红
周德君 七)、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导室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2、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6、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第五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王庄中学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紧密结合学校教育理念和主体办学指导思想:发现学生个性潜力,让每个学生都成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以此为契机,树立学校品牌、开创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二、开发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有个性、适应社会。
三、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创造想象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的做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成员
各教研组,学科组及全体教师
五、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校本教材应为资料包形式,以活动形式为主,力争编写为知识册。教师应从以下五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
2、选编教材;
3、选用优秀教材;
4、拓宽现有教材;
5、挖掘区域资源。
六、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一)建立领导机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
长: 田
涛
副组长: 李开军
姜曙光
成员: 鲍庆才
杨文成张
剑
于光涛
孟建民
尚立鹏
于光涛
徐
超
(二)前期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2、将开发的课程纲要拿到学生及家长中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家长是否愿意。
(三)培训师资
1、校本课程理论。
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研究。
培训方式:讲座、研讨。
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学校对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四)撰写课程纲要。课程纲要阐明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五)校本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教研组长做好监控、测评,参
与听、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六)课时安排: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
七、校本课程的评价
1、对授课教师的评价。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五看:一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二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三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四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五看学生特长发展阶段成果。
2、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中。
八、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分管领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搞好阶段验收、评价。
2、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3、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
4、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5、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6、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7、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