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法培训笔记

时间:2019-05-14 04:1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食品安全法培训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食品安全法培训笔记》。

第一篇:食品安全法培训笔记

食品安全法培训笔记 1、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28日发布,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2、《食品安全法》分十章104条。

3、适用范围:

(1)食品生产和加工(以下称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以下称食品经营);

(2)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

(3)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

(4)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5)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

(6)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以下称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但是,制定有关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公布食用农产品安全有关信息,应当遵守《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

4、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其工作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5、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

6、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7、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的规定确定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8、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

9、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10、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食品生产经营中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11、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

12、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实施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13、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获知有关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后,应当立即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通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信息核实后,应当及时调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14、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

15、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成立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16、对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的安全性评估,应当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参加。

1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组织进行检验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18、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建议,并提供有关信息和资料。

19、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通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

20、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是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

2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得出食品不安全结论的,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该食品停止生产经营,并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需要制定、修订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制定、修订。

22、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经综合分析表明可能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并予以公布。

23、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

24、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2)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3)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4)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

(5)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6)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

(7)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

(8)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标准编号。

26、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制定。

27、屠宰畜、禽的检验规程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28、有关产品国家标准涉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内容的,应当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相一致。

29、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30、《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前,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生产经营食品。

31、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3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应当参照执行《食品安全法》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的规定,并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33、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国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应当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在本企业内部适用。

34、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供公众免费查阅。

35、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符合下列要求:

(1)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包装、贮存等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2)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

(3)有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4)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5)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应当洗净,保持清洁;

(6)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7)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有小包装或者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餐具;

(8)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

(9)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0)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

(11)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36、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

(1)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2)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3)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4)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5)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6)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7)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8)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9)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10)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11)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37、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

38、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其制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和流通的许可;农民个人销售其自产的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

39、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

40、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改进生产条件;鼓励食品摊贩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店铺等固定场所经营。

41、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审核申请人提交的《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要求的相关资料,必要时对申请人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核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决定准予许可;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决定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42、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对所生产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43、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符合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44、对通过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认证机构应当依法实施跟踪调查;对不再符合认证要求的企业,应当依法撤销认证,及时向有关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认证机构实施跟踪调查不收取任何费用。

45、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46、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47、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食用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

48、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制度。

49、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50、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51、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52、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并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

53、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54、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对所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者销售。

55、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56、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57、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58、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

59、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60、食品经营者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61、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62、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

(1)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2)成分或者配料表;

(3)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4)保质期;

(5)产品标准代号;

(6)贮存条件;

(7)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8)生产许可证编号;

(9)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

(10)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63、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的条件、程序,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执行。

64、申请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组织对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依法决定准予许可并予以公布;对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决定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65、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技术必要性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时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标准进行修订。

66、食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67、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标签、说明书应当载明《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六项、第八项、第九项规定的事项,以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使用方法,并在标签上载明“食品添加剂”字样。

68、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生产者对标签、说明书上所载明的内容负责。

69、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

70、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销售。

71、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

72、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的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公布。

73、国家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职,承担责任。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74、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其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必须真实,应当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产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须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

75、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应当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发现食品经营者有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未履行前款规定义务,本市场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76、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77、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食品生产者认为应当召回的,应当立即召回。

78、食品生产者应当对召回的食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并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县级以上质量监督部门报告。

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条规定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

79、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80、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承担食品检验职责的机构、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不得以广告或者其他形式向消费者推荐食品。

81、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8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食品规模化生产和连锁经营、配送。

83、食品检验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认证认可的规定取得资质认定后,方可从事食品检验活动。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84、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食品安全法》施行前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设立或者经依法认定的食品检验机构,可以依照《食品安全法》继续从事食品检验活动。

85、食品检验由食品检验机构指定的检验人独立进行。

86、检验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规范对食品进行检验,尊重科学,恪守职业道德,保证出具的检验数据和结论客观、公正,不得出具虚假的检验报告。

87、食品检验实行食品检验机构与检验人负责制。食品检验报告应当加盖食品检验机构公章,并有检验人的签名或者盖章。食品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对出具的食品检验报告负责。

88、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

89、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进行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

90、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执法工作中需要对食品进行检验的,应当委托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并支付相关费用。对检验结论有异议的,可以依法进行复检。

91、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可以自行对所生产的食品进行检验,也可以委托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92、食品行业协会等组织、消费者需要委托食品检验机构对食品进行检验的,应当委托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

93、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94、进口的食品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后,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通关证明放行。

95、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或者首次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进口商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的安全性评估材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并及时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96、境外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对我国境内造成影响,或者在进口食品中发现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及时采取风险预警或者控制措施,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农业行政、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接到通报的部门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97、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应当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备案。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应当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注册。

98、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定期公布已经备案的出口商、代理商和已经注册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名单。

99、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本法以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预包装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

100、进口商应当建立食品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或者进口批号、保质期、出口商和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交货日期等内容。

101、食品进口和销售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102、出口的食品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进行监督、抽检,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通关证明放行。

103、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和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场应当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备案。

104、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收集、汇总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机构和企业。

105、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建立进出口食品的进口商、出口商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信誉记录,并予以公布。对有不良记录的进口商、出口商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加强对其进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

106、国务院组织制定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107、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上级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108、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本企业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109、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予以处置,防止事故扩大。事故发生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110、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有关食品安全事故的举报,应当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111、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接到报告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上报。

112、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毁灭有关证据。

113、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会同有关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并采取下列措施,防止或者减轻社会危害:

(1)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对因食品安全事故导致人身伤害的人员,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组织救治;

(2)封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并立即进行检验;对确认属于被污染的食品及其原料,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予以召回、停止经营并销毁;

(3)封存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及用具,并责令进行清洗消毒;

(4)做好信息发布工作,依法对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情况进行发布,并对可能产生的危害加以解释、说明。

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立即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指挥机构,启动应急预案,依照前款规定进行处置。

114、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责任调查,督促有关部门履行职责,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事故责任调查处理报告。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涉及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依照前款规定组织事故责任调查。

115、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并对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116、调查食品安全事故,除了查明事故单位的责任,还应当查明负有监督管理和认证职责的监督管理部门、认证机构的工作人员失职、渎职情况。

117、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并按照年度计划组织开展工作。

118、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履行各自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1)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2)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

(3)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4)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违法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或者被污染的工具、设备;

(5)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119、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的职责,对食用农产品进行监督管理。

120、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应当记录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监督检查记录经监督检查人员和食品生产经营者签字后归档。

121、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根据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记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122、县级以上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咨询、投诉、举报,对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受理,并及时进行答复、核实、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书面通知并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有权处理的部门应当及时处理,不得推诿;属于食品安全事故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七章有关规定进行处置。

123、县级以上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对生产经营者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二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向公安机关移送。

124、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下列信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公布:

(1)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

(2)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

(3)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

(4)其他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和国务院确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

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信息,其影响限于特定区域的,也可以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公布。县级以上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125、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公布信息,应当做到准确、及时、客观。

126、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获知《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应当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由上级主管部门立即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127、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相互通报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

第二篇:关于食品安全法培训

关于食品安全法培训:主要涉及部门是采购部、仓储物流部、客服部。视频重点分析了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处罚条款、经营者注意事项等,食品安全处罚力度的加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食品质量,避免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客户投诉和处罚。

要从供应商审核、产品入库检查、存储配送管理、售后产品质量问题处理及追溯4个阶段进行监督保障。

首先从采购源头上,要严格把关控制食品的质量,从厂家、供应商的选择上要严格管理,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核实厂家资质认证:一是诚信企业认证:获得工信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证书的企业或其它相关部门认证评审通过的诚信企业;二是产品认证:厂家提供的产品(功能食品及进口食品除外)必须拥有以下产品认证证书和对应标识之一(有机产品、有机转换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三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企业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或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相关认证;四是QS认证即《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认证。

商品方面要提供合格报告、生产日期、批号、保质期、包装规格、重量、贮藏要求等等,保证产品的安全。

第二,仓储物流环节要严格管理商品的出入库检查,出库商品 第三、运营策划部要

第三、客服部是直接与客户对话的部门,要熟知食品安全法的处罚及理赔政策,尽量把客户投诉理赔和差评更改损失降到最低,同时配合运营部分析专业买手刷单和职业差评师,第四、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培训:

主要涉及部门是运营策划部、客服部。

消法培训设计内容包括消费者权益、处罚条款、处理方式等,运营策划部发布商品信息要清楚标示,避免误导客户,

第三篇:《食品安全法》培训讲稿

《食品安全法》培训讲稿

授课时间:2009年10月19日 主讲人:李洪波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食品安全法,将于2009年6月1日起实施。这是继1982年食品卫生法(试行)、1995年的食品卫生法之后,又一个食品卫生法制建设史上的里程碑。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及有效性,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关于制定食品安全法的必要性、原则及总体思路

(一)制定食品安全法的必要性

法的修改,又称法的修正,是立法的一种形式,是指由于情势的变化等原因,立法机关对于生效的法律予以部分的变更,包括删除原有内容和补充新的内容。食品安全法是对食品卫生法的全面修订。在制定食品安全法时,正确评价现行食品卫生法是做好食品安全立法工作的前提。1995年10月30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对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状况不断改善。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执法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所造成的。尽管如

此,该法也的确存在一些不足,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少食品存在安全隐患,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公众对食品缺乏安全感,食品安全问题还影响我国产品的国际形象,人民群众对此反应强烈。据统计,十届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有关食品安全卫生立法和加强监管等方面的议案建议累计达3100多人次,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呼声。

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问题主要是:微生物污染导致食物中毒,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污染,食品加工新工艺新资源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知识,自我防范意识薄弱等。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现行有关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和监管体制不够完善,主要有:一是食品标准不完善、不统一,标准中一些指标不够科学。对有关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规范、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重质量、重安全,还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机制。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不明确、不严格,对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的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三是食品检验机构不够规范,责任不够明确。食品检验方法、规程不统一,检验结果不够公正,不合理的检验还时常发生。四是食品安全信息公布不规范、不统一,导致消费者无所适从,甚至造成消费者不必要的恐慌。五是监管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部门间存在职责交叉、权责不明的现象。为了从制度上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十分有必要对现行食品卫生制度加以补充、完善,制定食品安全法。

(二)制定食品安全法的历程

2004年7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第59次常务会议和2004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要求国务院法制办抓紧组织修改食品卫生法。国务院法制办于2004年7月成立了

由中央编办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食品卫生法修改领导小组,组织起草食品卫生法修订草案。此后,国务院法制办赴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地调研;收集研究了许多国家的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多次召开论证会,邀请有关专家对制度设计进行研究、论证;先后6次将征求意见稿送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级政府、有关行业协会以及部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征求意见。在反复研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国务院法制办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食品卫生法修订草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并根据修订的内容将食品卫生法修订草案更名为食品安全法草案。2007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该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全国人大一直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立法,常委会领导多次就食品安全问题听取有关部门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2006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代表的议案和建议,将修改食品卫生法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要求,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积极介入该法草案的起草工作,先后六次召开修订食品卫生法座谈会,听取有关议案领衔代表、国务院有关部门及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先后赴山东、广东、浙江等地进行调研,了解食品安全现状,听取各方面意见。2008年5月,全国人**律委员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联合在京召开座谈会,分别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专家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意见。根据立法工作要求,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经认真研究,分别于2007年11月和2008年8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审议报告和审议意见。

2007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食品安全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2008年4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食品安全法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征求意见,自4月20日至5月20日共收到意见11327件。此后,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分别于2008年8月和10月对该草案进行了二审和三审。2009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审议并通过了食品安全法。

(三)制定食品安全法把握的原则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提高立法的质量。在食品安全立法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掌握食品安全的客观规律,以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为出发点,对食品生产经营等活动进行科学管理。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重视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秩序混乱问题。食品安全法起草工作坚持遵循了三项原则:一是以宪法为依据,注重法律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法律一经制定和实施,就必须严格执行,并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不变,在修改法律时,还应保持与原有法律法规在内容和效力等方面的衔接。只有保证立法质量,做到科学立法,才能实现、维护好这一点;二是立足国情,坚持民主立法。法的创制过程,实际上也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食品安全法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实践性要求很高。事实证明,在立法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比较、反复、交换,能够有力地提高立法质量,也便于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制宣传。三是总结现行食品卫生法实施以来的实践,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的有益做法。

(四)制定食品安全法的总体思路

根据现代法学和行政管理学原理,制定食品安全法在总体思路上重点把握了以下几点:一是建立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制度。明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成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二是坚持预防为主。遵循食品安全监管规律,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对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食

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运输工具等各有关事项,有针对性地确定有关制度,并建立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等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建立食品安全事故预防和处臵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三是强化生产经营者作为保证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通过确立制度,引导生产经营者在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重质量、重服务、重信誉、重自律,以形成确保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四是建立各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对食品安全分段实施监管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决策与执行适度分开、相互协调,同时进一步明确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五是既要加强行政管理,又重视行政责任,既加强行政处罚又重视民事赔偿,建立畅通、便利的消费者权益救济赔偿渠道。任何组织或个人有权检举、控告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监管工作提出意见。因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食品相关产品遭受人身、财产损害的,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二、食品安全法的主要特点

食品安全法在延续食品卫生法行之有效制度的基础上,根据食品安全新形势,从现阶段实际情况出发,吸收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保证食品安全为主线,针对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漏洞,在不同层面、多个角度,进行了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为食品安全工作构筑了新的框架平台。立法重点明确,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食品生产经营、食品检验、食品安全事故处理、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都做了全面妥善的规定,法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都比较强。食品安全法共十章一百零四条,可以归纳为八大特点。

1、规定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更加科学、有效

食品安全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解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的职责不清等突出问题,本法规定了国务院各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对食品安全分段实施监管的监督管理体制。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协调、指导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的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农业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量监督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餐饮服务活动的监管。这种体制有利于各司其职,对改善食品安全状况,实际上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2、明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法律地位,食品安全监管有了科学依据。

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食源性疾病、营养缺乏性疾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就是对食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的科学评估。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政策的科学依据,是人们对食品安全监管规律的深刻认识,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据此,本法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明确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并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为了保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得到利用,本法规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是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风险评估得出食品不安全结论的,监管部门应依据各自职责立即采取措施,确保该食品停止生产经营,并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需要修订、制定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制定、修订;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

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可能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并予以公布。

3、规范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有利于保障监管工作的统一性

为了解决目前一种食品有多套标准适用的问题,本法规定,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并规定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标准编号。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有关产品国家标准涉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内容的,应当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相一致。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本法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由卫生、农业、食品等方面的专家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代表组成。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充分考虑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

4、规范食品检验行为,保证食品检验数据和结论的客观、公正

为了规范食品检验机构和食品检验活动,保证食品检验数据和结论的客观、公正,本法规定:一是食品检验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认证认可的规定取得资质认定后,方可从事食品检验活动。二是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三是食品检验实行食品检验机构与检验人

负责制,由食品检验机构指定的检验人独立进行。检验人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规范对食品进行检验,保证出具的检验数据和结论客观、公正,不得出具虚假的检验报告。

为了避免食品安全监管出现遗漏,本法规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对食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样检验。进行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得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这些都体现了科学、公正执法的理念。

5、注重食品生产经营的管理,维护好消费者的权益

食品安全法强化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职工安全知识培训,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对所生产经营食品的检验检测工作,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这样有助于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提高食品安全整体水平。食品安全法还赋予了行业协会明确的职责,要求加强行业自律,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要求新闻媒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知识的宣传,并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针对食品生产经营中的突出问题作出了针对性规定。如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同时还规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不仅要经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还必须证明技术上确有必要,否则不被允许使用。为了更好从制度上保证食品生产经营者成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该法除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等制度外,还规定了以下制度:

一是生产经营食品的基本准则。本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符合相应的原料处理场所和生产经营设备等食品安全管理要求。同时,本法明确禁止生产经营,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的食品,或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等。二是食品标签制度。本法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成分或者配料表、保质期、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等事项。本法还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做出特别规定,除上述要求外,其标签、说明书应当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三是索票索证制度。本法规定,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食品生产企业应建立食品原料、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和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同时,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四是食品召回制度。本法借鉴了国际通行做法,从生产、经营和监管三个方面确立了食品召回制度。第一,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第二,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食品生产者认为应当召回的,应当立即召回。第三,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法召回或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停止经营。

6、加大了对进口食品的监管力度,确保进口食品的安全

为了保障我国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本法对食品进口作了以下规定:一是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无国家标准或首次进口的新品种,进口商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安全性评估材料。二是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应当向国务院出入境检验检疫主管部门备案;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应当经国务院出入境检验检疫主管部门注册。三是进口预包装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本法以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

为了维护我国出口食品的良好形象,本法规定,出口的食品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进行监督、抽检,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通关证明放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和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场应当向国务院出入境检验检疫主管部门备案。此外本法还规定,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收集、汇总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机构和企业;建立进出口食品的进口商、出口商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信誉记录,并予以公布。有不良记录的,应加强检验检疫。

7、规范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权力和责任,监管制度更加合理

制定食品安全法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监管须“以人为本”,科学监管。为此,该法在监管体制、监管依据、监管内容、监管手段、监管信息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针对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中执行力不强、执法不严等问题,本法赋予监管部门制止、查处违法行为的必要权力,规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时,有权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违法使用的食品原料、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或者被污染的工具、设备;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等。根据权力和责任相一致的原则,本法同时还规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不履行本法规定的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或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开除的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享有知情权,但为了防止不负责任的传言或者炒作引起消费者不必要的恐慌,针对当前食品安全信息公布不规范、不统一,公布的信息有的不够科学等问题,本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对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的主体、渠道、形式等分别作出了详细规定,保证公众获得真实、准确、及时的食品安全信息。

8、强化了公民权益保障的有效措施,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必须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据此,本法对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或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未经安全性评估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的生产等,处以最高多达货值金额10倍的罚款,吊销其许可证。对依照本法规定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5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生产或不符合食品标准的食品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针对目前一些虚假食品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食品安全法加强了对食品广告的监管。一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承担食品检验职责的机构、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不得以广告或其他形式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二是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为了保证使权益受到损害的消费者优先得到赔偿,本法还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样规定更多地体现了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强化了对消费者民事权利的保护,也有利于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第四篇:食品安全法培训试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学习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何时实施?实施时间:2009 年6 月l 日起。

2、《食品安全法》 颁布有哪些目的和意义?目的: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意义:食品安全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关系到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

3、什么是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4、食品卫生含义是什么?食品卫生是指:(1)食品应当无毒无害,不能对人体造成任何危害。(2)食品应当具有相应的营养,以满足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3)食品应当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

5、什么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目前我国已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2 类1513 种。

6、什么是食品相关产品?食品相关产品是指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

7、国务院哪些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他们是如何分工的?

答: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和进出口食品安全的监管。(2)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餐饮业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

8、谁对食品安全负总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

9、谁有权举报食品生产经营中违反本法的行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食品生产经营中违反本法的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哪个部门制定?哪个部门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卫生部门负责制定和公布,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标准编号。

11、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

12、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如何管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和有效的管理办法,确保食品安全。

13、哪些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影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他们不能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都要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才能参加工作。

14、什么是预包装食品?预包装食品,是指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

15、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生产实行何种审批制度?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生产实行生产许可制度,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5 年。

16、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哪些要求?(1)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

(2)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17、国家对保健食品有哪些主要规定?(1)保健食品中禁止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药食两用物质。(2)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宣传疾病预防和治疗功能。

18、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的组织和个人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虚假广告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组织和个人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19、什么是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是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指导性文件和依据。《 食品安全法》 提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分为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三类预案。20、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有记录可查吗?有。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应当记录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并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21、对于有关食品安全的投诉举报应该如何处理?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接到咨询、投诉、举报,对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受理,并及时进行答复、核实、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书面通知并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有权处理的部门应当及时处理,不得推诿。《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1、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09年12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2、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

3、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4、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

5、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6、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以买卖等方式转让拼装或者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由转让人和受让人承担连带责任

7、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六五”普法规划的指导思想应包括:

全面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和即将召开的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依法治理,进一步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等内容。

二、“六五”普法的大战略目标任务,应当完成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为建立法律统治社会创造条件。

(一)、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根本要求

多年来,人们习惯于使用“法制”这个词,諸如“法制观念”、“法制意识”、“法制环境”、“法制宣传教育”、“全国法制宣传日”、“全国法制宣传书画展’等。但是,时至今日,“六五”普法在即,仍然停留在“法制”这个层面上,普法工作就有不能与时俱进的泡沫普法之嫌,“六五”普法规划也很难有“新思路、新要求、新举措、新发展”。因此,适时地把“六五”普法目标任务设定在应当完成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大战略上,不但是普法宣传教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对发动全民共同打造法治生态环境,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法制不能等同于法治,更不能替代法治;二者有联系有区别,不能割裂也不能混淆。“法制”通常是指国家的法律制度,而“法治”是指法律统治国家的理论、理念和方略。“法治”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法律统治地位和一种治国理念的主导作用。这种强调,究其内核不仅包含静态的法的规则和体系,而且还包括动态的法的科学运行(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活动。进而言之,法治所指的法强调和单指“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也就是说,强调法治就是强调在我国法律体系及司法体制基本完善和健全的情况下,比较完全地体现社会整体利益与民众意志,并能最大限度地展示个人意志与行为自由的和谐的社会状态。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在全社会各个层面建立法律统治。为此,完成转变则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依法治国的实质是法治而不是法制。众所周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和国家就已经认识到法律在改革开放和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确立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逐步走向法治。当时小平同志就特别强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将其写进1982年颁布的《宪法》中。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1998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又将其载入宪法,这就把依法治国这个党和人民大众的统一意志上升为最高的国家意志,这是我国法治建设理论和实践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法治的本质特征就是依法治国。“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法治这种宏观的治国方略能实现一种理想的法律统治秩序,而仅仅靠法制是不行的。所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首选之道。

再次,要树立和弘扬法治观念而非单纯的法制观念,这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法制观念仅仅限于法律制度这个层面,依此很难养成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习惯,更难以形成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积极状态。而法治观念的内涵丰富,质地充实。它包括社会主义民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社会主义民主是法治的重要特征,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是以法治为前提和基础,它决定着法治的性质和内容。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是依法享有、行使自由的观念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而公平正义观念则是在法律运行各个环节中得以充分实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是法治的本能。法治中的权利义务观念是法治国家的公民不可或缺的,是增强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完成由法制向法治转变的轴心。

(二)、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

首先,要排除人治,只能依靠法治而不是法制。我国几千年的统治传统是重人治轻法治,普法教育是当代明法于众的重要举措。法律“六进”着眼于明法,还没有着力于打造法治理念。人们对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深恶痛绝,但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法律统治人们的头脑则是最重要的。评价一个社会是否进入了现代文明的标尺就是法治,而不是法制。“六五”普法应在如何凸显法治排除人治这个治理社会的深层次上,对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实施强制教育,并将此纳入选人用人的机制中。

其次,要实现主权在民、政治民主,也只能依靠法治而不是法制。“六五”普法要把主权在民、政治民主作为主线去描红、描重、描粗。最近,中央组织部门创建的“民意直通车”,直接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并借此考核政府选人用人满意度。诸多社会现实证明,法制不必然地排除人治,也不必然地实现政治民主,只有法律统治人民的观念形成优良的法治生态环境时,才是法治社会,才能充分体现主权在民。

再次,要完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还是只能依靠法治而不是法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走向法治,但尚未走到法治;是法制社会但不是法治社会。所以对权力制约和监督不是必然地掌控,而失控则是必然的。因为在法的约束之外,仍然存在着一个无视法律的权力独裁者或权力机关。只有法制转变为法治,以权利制约权力,把治民向治吏倾斜,才是法治状态下的民主政治。

(三)、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法是科学,法治更是科学,“六五”普法的大战略就是要在科学发展上开创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

首先,科学发展的法治基础已经奠定,转变的外部条件已经成熟。“五五”普法期间全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党中央政治局每年都要举行法制讲座,中组部、中宣部、中央政法委和教育部《关于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的通知》,为打造科学发展的法治基础创造了条件。各省市也都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普法载体,“法治”一词当仁不让的载入“五五”普法的主流载体。继而在中央媒体的“普法神州行”的带动下,全国各地积极组织地方主流媒体对“五五”普法开展集中采访宣传活动,进行广泛性、连续性、专题性的深度报道;并充分利用各类法律颁布实施纪念日,组织开展主题法制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同时还广泛利用大众媒体开展法制宣传,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联合举办专刊、专栏、专版。各级普法讲师团,农民普法活动室,市民法制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网上知识大赛,动漫作品大赛等;特别是中央主流媒体的“今日说法”、“大家看法”、“法治视界”、“经济与法”以及地方的“文涛拍案”、“以案说法”、“案例指导”等不胜枚举的栏目,极好地创造了“六五”普法完成由法制向法治转变的有利条件,为全社会确立法律统治、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法治政府的建设势在必行,转变的内在动力已经形成。“五五”普法开始后,全国普法办就提出了创建“法治城市”的要求,这里创建的的是“法治”而不是“法制”,充分显示了全国普法办的高明和前瞻性。此后,全国各地积极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依法办事示范单位”、“法治乡镇”等活动,更为“法制”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再次,法治文化建设已经全面推进,转变的时机已经成熟。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重点强调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吹响了号角,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六五”普法目标任务应当是完成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这个大战略的设定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要求,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五篇:食品安全法培训讲话

食品安全法培训讲话

同志们:

经县政府同意,今天召开一次全县食品药品监管暨《食品安全法》培训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盛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和《食品安全法》,总结部署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分析形势,坚定信念,明确任务,落实责任。陈俊副县长亲临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了县政府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分别代表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xx年上半年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简要总结,对下半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一、履职尽责,协调配合,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成效明显

xx年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食品药品监管系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深入贯彻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省委第九届六次全会及省市相关重要会议精神,认真践行科学监管理念,紧紧围绕“强化监管,着力规范,构建和-谐、开创新局”的工作思路,按照建立“两个链条、两个体系、一个网络”的要求,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着力净化食品药械市场,统筹兼顾推进医药经济发展,夯基固本推动效能建设,巩固发展强化自身,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一)协调配合到位,食品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确保了公众饮食安全

xx年上半年,在各级各部门大力配合支持下,建立健全监管机制,重点打击违法行为,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无一例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落实责任,建立了统分结合的监管新格局。一是落实了县食安委19个成员单位的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分段监管责任,并按农业、卫生、工商、质监、经商等部门进行了对口监管。二是落实了48个乡镇的“一把手负责制”和属地管理责任制。三是与各生产、加工、流通、经营企业签订了食品安全承诺书,并建立了各环节数据库,逗硬实行qs强制认证,严格购销台账管理,实行责任明晰的产品质量跟踪和责任倒查体制。四是在乡村两级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聘请了48名乡镇食品安全协管员和522名村级食品安全信息员,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格局。

建立机制,搭建了协调有序的信息共享新平台。一是为确保公共食品安全的应急处理,建立和完善了形势通报、预警响应、应急处突、事后评估的程序。二是建立了每月一次形势通报例会、每半年一小结的工作机制,为全县食品安全的信息综合与发布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重点突出,开创了协同互动的工作新局面。结合今年工作实际,在突出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品种的基础上,以“五进活动”为契机,围绕节庆、消费者维权、中(高)考等重点时段,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联动,重点整治宾馆酒店、食堂、餐饮娱乐等单位食品安全隐患,全程监控超市、生熟食品摊点、农贸市场的食品质量,全面关注学校、医院、机关食堂等人口聚集场所的食品安全,从严从细监管关系民生的米、面、油、豆制品、奶制品、鲜活产品的有害物质残留、检疫情况和认证标准,特别是在打击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添加剂整治期间,各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全面出击,协同作战,同时开展了“质量与消费”、“安全与价格”、“科技之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半年来,开展食品安全宣讲活动3场次,散发宣传资料1万余份,出动执法车辆93台次,执法人员450余人次,检查超市10家,宾馆24家,农贸市场10个,学校26所,旅游景点5处,查处食品安全隐患6起。

(二)重点监管到位,药械市场进一步净化,确保了公众用药用械安全有效 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制发了专项整治方案,实行“五定一包”(定人员、责任、范围、时间、目标,包无责任事故)的工作机制,确保了专项整治地动有序有效开展。二是多措并举强监管,采取分类监管、动态监管、重点监管等多种有效方式对中药材、中药饮片市尝“两g”执行情况、医疗器械、特殊药品、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邮购药品和国家通报药品进行了专项整治。共出动执法车辆103台次,执法人员500余人次,监督检查药品经营企业303家,使用单位485家。监督检查覆盖面达到75%,违法行为处罚率达到100%,监督抽验药品58批次,查获假劣药品(医疗器械)14批次,查处了假药糖脂宁胶囊等要案,处罚没款18万余元。

日常监管实现既定目标。一是建立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医疗机构制剂室数据库。二是严格经营质量规范,推行店招店标、药品分类、工作制度、服务阵容、供货资质、档案资料、着装胸卡的“七统一”;继续推行使用《药品销售凭证》,确保药品流向清楚,及时追踪溯源;三是严格规范使用行为,在使用单位中建立并推广药品购进验收、医疗器械购进、无菌器械使用后销毁记录和药品养护四大记录制度。四是深化诚信创建活动,在下(两)关(田)线创建药品经营示范路,在光雾山大道创建药品经营示范街和10家药品经营示范店,在使用单位继续开展“合格药房”创建活动。五是及时上报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2例。六是加强了违法药品广告的监测和移送。七是组织涉药涉械人员积极参加由省局组织的医药商品购销员资质考试。

“两网建设”纵深推进。一是加强全县48个乡镇药品安全协管办公室职能,调整充实了522个行政村药品安全信息员,在矿山和非煤矿山增设药品安全信息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监督网络和“三员”管理动态体系。二是积极探索“新农合”建设与“两网建设”的有机结合,通过延伸医药销售网点,整合卫生资源,实现了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药品100%配送,村卫生站70%以上达到统一配送。三是深入开展便民药柜巩固工作,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按照“六统一”的要求巩固了10家便民药柜,解决了偏远山村的群众购药难问题,农民人均同期节省医药费开支9.4元,企业综合效益同比增长12%。

(三)服务中心,统筹兼顾推进食品医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监管谋稳定,服务促发展。上半年,根据县委提出的“八大民生工程实施意见,在切实改善公众饮食用药条件的同时,致力于食品医药经济的发展,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基层,不断优化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关注药品质量,召开涉药单位恳谈会,开展“药品质量安全与企业效益”的主题研讨,与涉药单位签订了药品质量承诺书。二是公开办事流程,为群众创造良好、快捷的政务环境。三是积极争取县委、政府对地产中药材生产与发展的重视,在农业、中药材公司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基本形成了以大河银花、沙坝猪苓、张公塘蜡虫等为主的地产中药材基地,南江金银花申报《中国药典》的复查验收工作已在有序进行。四是及时监管并筹备甲型h1n1流感防控药械。五是开展了禁毒工作,实行更加严格的特殊药品监管体系。六是积极开展扶贫挂联工作,深入开展“万名机关党员助农服务”活动,向挂联的黑潭乡捐赠了价值xx余元的防暑解暑药品。

(四)夯基固本,强化机关效能建设,自身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一是坚持不懈地抓好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解放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查找出了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厘清了发展思路,统一了思想认识。二是坚定不移地抓好“四好”班子创建活动,坚持板块运作模式,形成了一心讲团结,同心谋发展,全心抓事业的发好氛围。三是强化了反腐倡廉工作,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四是强化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制作了流程图,严格目标管理,严格“三问”制度。五是强化干部学习长期化、教育常态化、管理法制化。半年来共组织干部职工学习xx届三中全会、《新党章》、各级两代会精神和王瑛先进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执法办案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学习,先后开展形势教育两次,廉政建设谈话1次,书写心得体会13篇。五是加强灾后重建工程,办公用房维修加固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农村药品“两网”网络恢复重建已完成前期筹备工作。六是强化宣传报道工作,通过深入调研,撰写并在省市主流媒体上发表调研文章和信息20余条(篇)。七是切实抓好保密、信访、维稳、防邪、反传销、治安、计生、群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等工作。

回顾走过的上半年,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半年,是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半年,是攻坚克难、乐于奉献的半年。这些成绩的取得缘于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大力支持与配合。在此,我谨代表县食安委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向支持、关心、配合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各位领导、与会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战斗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第一线的坚强卫士们表示诚挚的问候!我们在客观总结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离组织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执法人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农村药品监督网络个别作用发挥欠佳;三是一些药品经营企业质量不强,管理制度执行不力,gsp回潮现象时有发生;四是边远农村还存在监管盲区;五是人员较少,执法装备落后,经费紧张,运转艰难,不能适应监管工作的现实需要。

下载食品安全法培训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食品安全法培训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食品安全法

    .事件名称:双汇瘦肉精事件 爆发时间:2011年3月15日 爆发源:瘦肉精 具体事件:2011年3•15特别行动中,央视曝光了双汇“瘦肉精”养猪一事。瘦肉精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使肉品提早上......

    食品安全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下列活动,应当遵守本法: (一)食品生产和加工(以下称食品生产),食......

    食品安全法

    食 品 安 全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已经200......

    《食品安全法》

    《食品安全法》卫生行政处罚案由及适应条款 (2011-06-07 20:35:10)转载▼标签: 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行政处罚卫生监督教育 分类: 卫生监督 经查阅《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

    食品安全法

    2015版《食品安全法》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 C)起实施。 A.2015年1月1......

    食品安全法

    以下主体对食品中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的是?(B)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B.食品生产经营者 C.食品检验机构 D.食品行业协会 下列属于国家强制性要求食......

    浅谈食品安全法

    浅谈《食品安全法》 摘要:在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实施的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却依旧如海浪,一波接着一波袭来。这不禁让人深思,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关键词:食品安全保障致癌物质前......

    食品安全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2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目 录第一章 总 则第二章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第三章 食品安全标准第四章 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