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答案

时间:2019-05-14 04:1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邓三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邓三答案》。

第一篇:毛邓三答案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第二章

一:实事求是思想的重新确立和发展(邓小平贡献)。1.“文化大革命”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2.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四: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所谓理论精髓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又体现最本质的东西。正是由于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十六大依赖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谈实事求是(老师附加)。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思想路线,它包括: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有重大的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意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只要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取得进步和发展。如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才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使得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发展壮大,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最终使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一旦偏离了实施求实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可能受到损失。如在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放弃革命领导权,使得革命受到重大损失。在十年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由于没有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受损严重。由上可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重大意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进步,发展,所以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章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1.原因: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过条件。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导致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2.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第四章

一: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2.新民主主义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3.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3.二战后的国际形式。4.由过渡时期条件决定的(经济,政治,思想,干部)。5.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四: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经验、教训)。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相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3.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五: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六: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五章

一: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陈云提出,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的许可范围内进行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的观点,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直盯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的观点。

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科学内涵。科学内涵:(1)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1.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搞清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抽象谈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共有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以季节斗争为刚取代生产力发展,更没认识到社会主义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2.从中国具体国情看,我过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更加突出,解放发展生产力问题就更重要。3.从时代特征看,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都在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只有突出发展生产力发展在社会主义本质中作用,才能自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不断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并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2)突出情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1社会主义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技水平2 社会主义本质轮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三: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深化的认识,也是党实现其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打过,能不能解决号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着,选择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相信它能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1.只有紧紧抓住这个要务,党才能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承担起历史责任,因为不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住过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号都要靠发展2.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想前进,通过多待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得到更多实际利益,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3.也只有靠发展才能税负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社会主义和住过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第六章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3.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四:三步走战略的内容。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五:三步走战略的特点。1.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2.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3.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4.提出了战略具有长期性。

六: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友好又快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发展是目的,是改革与稳定的基础。2.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七章

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当今的世界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理论。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的要求,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3.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4.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三:三个有利于思想内容。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五: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内陆省区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扩展到能源、交通的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共性:1.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谓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7.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必然性: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3.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8.按生产要素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9.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强调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

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的必然性: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11.分配理论的的发展过程:党十四大以来,提出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第九章

1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4.我国现阶段人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共性:1.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2.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3.历史使命相同,都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度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15.人民民主专政的个性: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还有民资资产阶级;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3.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的表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6.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个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17.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因为: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质,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18.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得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民主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0.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一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曾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民主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第十章

2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马列、毛邓三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这里培育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十一章

26.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二,实践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使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2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5.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第十二章

2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基本内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2.实行两种制度3.保障台港澳高度自治繁荣稳定。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5.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重要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0.胡四点: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3.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4.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31.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1.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2.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3.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友好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4.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5.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第十三章

32.邓小平时代主题的判断的依据:1.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2.和平发展是当今两大带有全球性战略的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3.和平与发展史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问题已经解决。

33.为什么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3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1.坚持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3.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四章

35.怎样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2.中国工人阶级 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36.为什么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3.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4.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创造的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3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第十五章

38.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要求。

39.为什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要求;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40.党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1.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2.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3.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第二篇:毛邓三习题及答案(免费)

习题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思考题

1、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答案要点: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指什么?

答案要点:

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

5、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要点:

(1)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思想基础。

6、毛泽东思想包括那些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政策和策略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7、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8、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要点:

(1)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2)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基础;(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

9、邓小平理论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0、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1、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要点:

(1)是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挫折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等世界情况的变化所要求的;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改革开放出现新的情况等国内情况变化所要求的;

(3)是党的执政方位和党的队伍等党自身情况变化所要求。

12、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1)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 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13、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答案要点: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14、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答案要点: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15、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答案要点:

(1)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全面进步;(2)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即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

(3)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性发展,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想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习题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思考题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惧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各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2)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三个基本观点;(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检验标准和目的。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什么?

答案要点:

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它们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2)实事求是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逻辑起点。

5、为什么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答案要点:

这是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国情所决定的。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为什么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答案要点:(1)原因

①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大力弘扬与时惧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②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是前提,把握规律性是核心,富于创造性是目的。(2)理解理论创新应该

①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它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它方面的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脱出来,从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行而上学中解脱出来。并非所有的新观点都是理论创新。

②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习题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思考题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案要点: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什么?

答案要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又一个对象;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战时期还包括部分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性质:它既不是一般的旧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前途: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4.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要点:(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就新在其领导阶级,五·四运动以前,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阶级主要是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正式走上了中国革命的舞台。尽管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依然参加并在很大程度上领导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但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资产阶级了,而是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中国无产阶级,其革命的理论和主张深入人心,得到了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支持,成为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使得中国革命有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和正确的革命方法。五·四运动以前,指导中国革命的主要是中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产物。但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无法使中国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中国的革命走向胜利。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敏锐地发现这一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指导作用,尤其是十月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从实践上也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可行性,使得中国无产阶级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自觉地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来领导中国的革命。从此,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就取代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成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

(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再也不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4)与世界革命的关系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权组织形式,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济纲领之一。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既不同于国民党鼓吹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要点: 毛泽东认为,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造成了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强大的封建经济的并存局面,近代的若干工商业发达的大中城市和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城市中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但反革命的力量更加强大;而农村革命的力量比较弱小,但反革命的力量更弱小,使得中国的农村成为了中国革命力量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地。一方面,中国民主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而且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另一方面,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是工人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80%,他们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加之连年军阀混战,生活极其困苦,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

(2)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没有形成统一地资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的特点就是其自身的封闭性,对外的交流相对较少,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加之帝国主义采取的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和帝国主义内部的矛盾,造成了中国实际上的分裂状态。这种分裂状态就给予了中国革命力量一个生存发展的空间。这个生存发展的空间主要是农村和山区,这也决定了我们国家的民主革命必须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一基本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可能条件。

(2)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长期存在的地方,一般是国民革命时期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地方,如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等省。这些地方都曾经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工农群众的组织,开展过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这里的群众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也有一定的斗争经验。

(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拥有相当规模的正规军队,才能对付各种类型的反革命军队,才能造成革命根据地的长期割据发展的局面。

(5)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不错误。这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

7.“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三者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1)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只有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和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保障土地革命的成果,确保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2)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农民阶级,参加红军和革命战争,农村根据地才能得到巩固和扩大。

(3)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阵地。革命根据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实行土地革命的可靠依托,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适应了中国的国情,在敌强我弱的形式之下,否定了照搬外国的城市中心论,肯定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8.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1)理论意义

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怎样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在落后的农村环境和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情况下,怎样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军队的无产阶级先进性质;在革命道路问题上,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是先占领城市后夺取农村还是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等,这些问题的正确解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不仅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也为与中国国情类似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②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是其中的核心内容。这条理论涉及到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重心问题、革命军队建设及其战略策略问题、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等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正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因此,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产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③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是在反对“左”和右的错误,主要是“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中形成的。它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勇于坚持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和求真务实的态度。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和探索真理,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对我们今天改革开放中解放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2)实践意义

①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③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对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它告诉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不能教条地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而应该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合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案要点: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中国无产阶级要战胜强大的大地主资产阶级及其支持者帝国主义,完成反帝反封的艰巨任务,就必须从国情出发,照顾农民、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主要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可靠的同盟军,无产阶级必须同这些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此外,统一战线中还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以及特定情况下的大资产阶级。

(2)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用革命的暴力反抗反革命的暴力。中国的社会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这是由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3)党的建设十分重要。中国共产党是掌握统一战线、武装斗争这两个基本武器以战胜敌人的英勇战士。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处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大多数,因而党的建设十分重要。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要在党内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努力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行革命的饿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继20世纪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

习题四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答案要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五种经济成分,但主要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2)与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相联系的中国社会阶级结构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3)以上两种矛盾集中表现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上,而解决这个矛盾就必然要使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

(4)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主义因素已在经济、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的比重还很大,所以,它还不完全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因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

答案要点: 一化三改造。

3.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是什么?

答案要点: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已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指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4.为什么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造道路?

答案要点: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三个步骤;(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5.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答案要点: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1)办手工业供销小组;(2)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3)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6.“四马分肥”?

答案要点:

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各占四分之一。7.“和平赎买”?

答案要点:

(1)和平,就是不用暴力;(2)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8.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现实可能性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我国已经拥有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定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4)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9.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10.为什么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2)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3)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的社会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4)在社会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同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5)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1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巨变;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胜利。

习题五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思考题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答案要点: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必须解决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这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第二次结合.(2)马恩经典作家不可能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结合.(3)“以苏为鉴”、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中的经验教训,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2、如何全面认识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 答案要点:

(1)要充分肯定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理论成果;(2)明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曲折是可以理解的;(3)不能因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有错误就否定已经取得的成绩,否定“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历史.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答案要点:

(1)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2)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4、为什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答案要点:

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中国国情和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突出强调生产力的重要性,把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5、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是从目的和目标层次上界定的,区分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有更高的概括性;(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着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6、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7、怎样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答案要点: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表现为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应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最终达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8、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

答案要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9、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案要点: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10、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案要点: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1)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背向事业兴衰,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2)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条主要经验;(3)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1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要点:(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结构是占第一位的决定因素;

(2)现代科学技术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3)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过程的一部分;

(4)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信息量日益膨胀,更新速度加快,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更新。

12、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答案要点:

科教兴国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13、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答案要点: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14、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答案要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就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完善,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习题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思考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有两层含义:第一,从社会性质上看,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不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二,从社会发展程度上看,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不仅生产力不发达,而且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不成熟。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不能超越初级阶段的实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要点: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概括为九个方面,这就是: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6)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3.为什么说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要点:

(1)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就是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完善、不成熟。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就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生产力达到比较发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达到比较完善和成熟的水平和程度。

实现这样的历史任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要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指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外部条件;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立足点和奋斗精神,“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要实现的总目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

5.如何正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

答案要点: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二是“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2)“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两个基本点”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要靠四项基本原则提供政治保证,靠改革开放提供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3)“两个基本点”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不断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答案要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上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7、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答案要点:

(1)在我国实现现代化,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在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达到当今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的水平。

根据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邓小平深刻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战略方面的经验教训,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分“三步走”。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台阶式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0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1995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对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

2000年,在我国人口比1980年增长三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我国21世纪前五十年的奋斗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将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8、简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实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我国贫困落后的面貌将得到根本的改变,人民生活将明显改善,我们的国力将大为增强,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将进一步的前移。

(2)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证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正确的选择。它将向世界表明: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惟一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3)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将大大加快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到21世纪中叶,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必将极大的影响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9、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答案要点:十六大报告把本世纪头20年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就是说,经济总量必须走在世界前列,人均GDP必须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康生活的水平和质量,增加富裕起来的人口的比例,提高富裕程度。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更全面的小康社会。也就是说,不仅在经济指标方面提高人民的小康水平,而且在社会指标方面,在精神生活的充实方面,在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方面,提高人民的小康水平;不仅要使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的教育,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创造更多、更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且要使人民享有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也就是说,要消除局部贫困、少数贫困,在使贫困人口首先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进而使他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使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讲的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这样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可以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0、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答案要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1)经济建设与改革的目标。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基础,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3)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11、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答案要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目前我们达到的总体小康的水平,离人民的美好愿望仍有很大距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制度要充分发挥优越性,就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人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因此,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时代,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习题七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社会仍存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性质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解决的方式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但完善加以解决;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4)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2.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2)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3)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答案要点:

(1)改革的性质:既是一场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改革的特点:改革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4)判断改革的是非得失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4.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答案要点:

(1)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叫革命。

(2)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4)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5.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什么?提出这一标准有什么意义?

答案要点: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根本判断标准,人们就可以大大解放思想。

一切符合这个标准的东西,都应当大胆采用,对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都应当大胆吸收和借鉴;而一切违背这个标准的东西,不管它看起来多么“正确”、多么“革命”,都应当大胆加以革除。(2)“三个有利于”标准排除了离开生产力标准抽象争论姓“社”姓“资”的教条主义干扰,对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6.“三个有利于”标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

(2)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

(3)“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7.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用唯物辩证法原理来分析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案要点: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8.为什么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答案要点:(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长期闭关自守,把我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

(3)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答案要点:

(1)始终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

(2)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0.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答案要点:

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鼓励自主权利,决不允许别国干涉。

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别人,必须立足于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

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迫使我们奋发努力。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缪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

11.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答案要点:

(1)这是深刻总结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的结果。(2)这是敏锐把握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结果。

(3)这是清醒判断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的结果。

12.为什么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如何提高?

答案要点:

(1)原因:

①近30年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② 要更好的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发战略,更好的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自由,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手段:

①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②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

③ 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13.试述邓小平有关改革的重要理论观点。

(1)主要内容:

①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

②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 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2)重要意义:

① 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② 在实践上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决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习题八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考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案要点: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2)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3)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4)计划与市场可以有机结合。

(5)市场经济能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应具有一定的共性:

① 经济关系市场化; ② 企业经营自主化; ③ 政府调控间接化; ④ 经济运行法制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本质特征:

① 在市场经济的主体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

② 在分配制度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按资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结构。

③ 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需要国家的参与,强调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

④ 在价值观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在政治制度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共产党和人民政权领导,有强大的政治优势。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答案要点::

(1)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3)公有制经济采取多种实现形式。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法。

(2)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不同类型的公有制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同一类型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实现形式。

(3)好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关系到公有制发挥优越性和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就是按劳分配方式与非按劳分配方式并存。

非按劳分配方式,主要是指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

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构想,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和社会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符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效率优先”就是使生产要素投入者能按投入要素的数量、质量、贡献取得报酬,承认个人在生产要素拥有的质和量以及个人对生产或财富创造上贡献大小的差别,进而承认个人之间劳动收入和要素收入的差别。

(3)形成收入差距的原因

合理和合法的原因有:

① 由于人的劳动能力不同,按劳分配本身包含着人们富裕程度的差别; ②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法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两级分化;

③ 由于人们占有的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的不同,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会产生人们富裕程度的不同;

④ 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推进战略也会使一部分地区和一部人先富起来。其中不合理的原因有:

① 一些行业依靠行政资源,以国家的名义占有和瓜分本属于全社会的经济资源,由此造成垄断部门的从业人员与所占有的资源的比例极不协调。② 由于对统一市场的不合理分割和地方行政干预导致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不能正常、合理地流动,从而形成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异。

不合法的原因有:

① 以个体经济和私人经济为主的偷税漏税收入; ② 各级党政官员的腐败贿赂收入; ③ 集团消费转化为个人消费的收入; ④ 走私贩假等其他的非法非正常收入。不合理和不合法的原因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十分巨大的阻碍作用,即使是合法和合理的原因产生的收入差距也应是适当的和有限度的。

(3)调节收入差距的措施

① 保护合法收入。② 取缔非法收入。③ 整顿不合理收入。④ 调节过高收入。⑤ 保障最低收入。

6.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

(1)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②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

③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④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就业结构。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趋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

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消化富余的工业生产能力的根本出路。

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的一个实际步骤。

④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和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集中体现。

(3)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所谓统筹区域发展,就是中央政府从区域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将不断扩大的区域差距重新回归到民众能够普遍接受的范围,从而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动态努力过程。

①.统筹区域发展是抑制区域经济差距负面效应的需要。

② 统筹区域发展是联动解决各类区域存在和潜在的各种区域病的需要。③ 统筹区域发展是谨慎渡过“矛盾突显期”的需要。

7.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首次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并把它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中的一项战略任务。(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是由我国当前的国情决定的。

(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习题九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思考题

1.什么是国体与政体?

答案要点:

(1)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那些阶级所掌握。

(2)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具体的政治制度。2.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要点:

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党的领导指的是什么领导?

答案要点:

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什么组织?

答案要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5.依法治国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要点:

依法治国是指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6.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要点: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7.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实现哪几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答案要点: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8.什么是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 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9.政治体制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要点:

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10.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答案要点: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依法实行民主 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11.什么是民主、自由、人权?

答案要点:(1)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是政权的一种构成形式。(2)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权利,是政权给予公民的政治权利。

(3)

人权,泛指人生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经济权、政治权、文化权等。公民在政治上应该享有的自由和民主的权利,一般也被称作为“人权”。

12.民主、自由、人权,这三者中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要点:

民主、自由、人权中,核心是民主。因为公民的自由与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权。只有在民主的前提下,即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条件下,公民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和人权。

习题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答案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结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答案要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2)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

(3)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紧密联系着的。党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也必然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互关系

①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②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③ 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④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4.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1)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扭转社会风气的需要。

(2)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3)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4)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是适应社会主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①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理想建设,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分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两个层次。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B.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层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诚信是规范、制度、人品)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C.纪律建设。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② 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觉悟的重要条件。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习题十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考题

1、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3)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答案要点:

(1)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①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成功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可能性:

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又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② 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法治社会的逐步形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④ 改革开放获得的三个文明的伟大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

⑤ 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条件。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1)理论意义:

①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现实意义或实践意义:

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 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③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 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①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 不许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③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④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⑤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⑥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①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②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化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③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④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⑤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⑥ 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⑦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⑧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⑨ 实现社会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 ① 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②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③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④ 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⑤ 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6、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

答案要点:

(1)孔子的“和为贵”思想;(2)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思想;

(3)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孙中山的“大同社会”的思想等等。

7、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欧洲探索和谐社会的主要的代表人物和思想有哪些?

答案要点:

(1)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现存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的思想;

(2)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以“新和谐”命名的共产主义试验;(3)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期望的“和谐与自由”的社会,是一个“全体和谐”的社会。

8、马克思、恩格斯对和谐社会有哪些探索?

答案要点:

《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应是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能够实现人和社会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9、毛泽东对社会和谐有哪些思考?

答案要点: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方法、方针思路和目标。所描绘的图景就是一个的“和谐社会”。

10、社会主义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意。

(1)它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它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互为目标和内容。

(1)小康社会应是和谐的小康社会,共助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2)小康社会是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初级目标和初级阶段,为社会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答案要点: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13、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14、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哪些问题?

答案要点:

(1)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15、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有本质的区别。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16、怎样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三个文明的关系?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1)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物质基础、政治保障、智力与精神支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17、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1)它们从不同角度,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靠谁建、怎样建的问题;

(2)指明了我们应当遵守什么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什么统筹全局、根据什么要求推进发展、运用什么方式保证和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8、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答案要点:

(1)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2)加强和发挥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关键;

(3)政治稳定,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的社会条件。

习题十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考题

1、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答案要点:

(1)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①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成功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可能性:

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又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② 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法治社会的逐步形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④ 改革开放获得的三个文明的伟大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

⑤ 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条件。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1)理论意义:

①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现实意义或实践意义:

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 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③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 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①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 不许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③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④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⑤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⑥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①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②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化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③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④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⑤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⑥ 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⑦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⑧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⑨ 实现社会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 ① 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②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③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④ 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⑤ 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6、毛泽东对社会和谐有哪些思考?

答案要点: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方法、方针思路和目标。所描绘的图景就是一个的“和谐社会”。

7、社会主义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意。

(1)它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它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互为目标和内容。

(1)小康社会应是和谐的小康社会,共助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2)小康社会是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初级目标和初级阶段,为社会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9、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答案要点: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10、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11、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哪些问题?

答案要点:

(1)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12、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有本质的区别。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13、怎样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三个文明的关系?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1)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物质基础、政治保障、智力与精神支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14、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1)它们从不同角度,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靠谁建、怎样建的问题;

(2)指明了我们应当遵守什么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什么统筹全局、根据什么要求推进发展、运用什么方式保证和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5、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答案要点:

(1)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2)加强和发挥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关键;

(3)政治稳定,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的社会条件。

习题十三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思考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要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在处理国家之间关系中,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这是本世纪50年代初由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并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同。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只有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普遍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增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2.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要点: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以互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和维护世界各国的主权独立和国家利益为核心,建立民主、平等、合理、公正的新型国际关系,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人类共同繁荣。

3.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2)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4)坚持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工作的基本立足点;(5)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4.邓小平对国际形势做出了哪些新的科学判断?

答案要点:

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邓小平以极大精力关注、研究国际问题和世界形势。他根据世界各种势力的实力对比的消长与变化,根据世界经济、科学技术及发展趋势和走向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对国际形势做出以下四点新的科学判断:

(1)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3)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4)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5.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答案要点:

(1)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由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国际局势总体已趋向缓和,因而在较长时期内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可能的。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人类仍然面临着战争的威胁。所以,和平问题是事关全人类的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2)发展问题是当今两大问题的核心。

发展问题是经济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不公正、不合理而造成南北贫富差距、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北方发达富裕,南方落后、贫困,而且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南方迫切希望改变贫穷和落后,北方也需要再发展。南方不发展,北方就没有市场,整个世界经济就难以形成良性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当从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发展问题。

这两大问题不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干,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在和平环境下才能顺利实现;和平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发展起来,和平力量才能不断壮大,才能避免世界大战。

6.为什么说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答案要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标志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大分化、大改组的历史时期。

(1)美、苏垄断一切的两极格局已经终结。旧格局已经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想建立一家独霸的单极格局力不从心。

(2)欧洲和日本在国际政治中的份量大大增加。欧洲联盟的建立,加快了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成为国际经济、政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俄罗斯现有的实力,决定它仍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日本正积极努力,争取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

(3)第三世界的崛起,必将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容低估,中国正变成多极中的重要一极。世界局势这些急剧变化,表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国际形势总体已趋向缓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来发展经济是可以实现的。所以说,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迫切希望。

(4)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的对外贸易战略

7.为什么说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答案要点:

主要来自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长期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一些西方国家坚持要把它们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别国,特别是个别超级大国出于其帝国主义的本性作祟,利用“人权”问题到处插手别国内部事务,大肆扩张其政治、经济势力范围,推行新殖民主义,甚至公然违背国际公约,捍然发动战争干涉他国内政,或者插手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导致的局部战争,造成世界不得安宁,使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8.从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应如何谋求世界共同发展?

答案要点:

世界共同发展主要是指经济发展。而其核心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要谋求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特别是谋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途径有:

(1)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2)推行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缩小南北贫富差距。

(3)第三世界联合起来,加强南南合作。

(4)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切实裁减军备,用和平方式政治解决各种争端,维护国际和平环境,是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条件。

(5)谋求世界共同发展,关键是要各国搞好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一定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繁荣。

9.如何正确估计中国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要点:

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这一极是当今世界促进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永远不称霸。我们决不允许别国把他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我们也决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别人。谁搞霸权主义就反对谁。反对霸权主义是我国对外政策的纲领。随着中国经济、军事力量不断增强,中国日益成为遏制霸权主义和保卫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2)中国是第三世界利益的捍卫者。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大国。中国社会制度虽然与第三世界多数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但在历史上中国与第三世界有着共同的遭遇和经历,在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对霸权主义等许多重大问题工又有着共同的利益。在国际斗争中,中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切正义斗争和合理要求,与第三世界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加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3)当今世界上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的合作与努力。中国是占世界人口1/4的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世界上许多重大问题离开中国的参与和努力,是不能解决的。所以,在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国这一极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一极。

10.针对上世纪末世界格局的转折性变化,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思想?

答案要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形势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重大的转折性变化。特别是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社会主义的发展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因而引起了一些人对我国内外政策的支援和怀疑。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二十字”方针,指导中国顺利度过了这一世界形势十分严峻的时期,而且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长期战略指导方针。

习题十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思考题

1、如何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答案要点: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决定了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的作用决定了知识分子的重要地位。

2、如何理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基本方针?

答案要点:

(1)贯彻执行“四个尊重”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的和国家提出的新的要求;(2)贯彻执行“四个尊重”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

(3)贯彻执行“四个尊重”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4)贯彻执行“四个尊重”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4、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个民族共同发展。

5、如何理解国防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答案要点:

(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2)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3)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6、如何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

答案要点: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实现国防技术呢后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使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

(3)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

习题十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答案要点:

(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答案要点: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为什么说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答案要点:(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3)从党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情况同党肩负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4、如何理解党和群众关系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1)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2)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3)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5、为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应当正确把握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

(1)根本立足点是考虑并满足最广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2)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3)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6、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答案要点:(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

第三篇:毛邓三复习提纲答案

毛邓三复习资料 ——

感谢强大的金融081班!!大家期末加油啊!!

一、不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B)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三个有利于”标准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B)

A、封建主义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3.毛泽东认为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所谓“两头小”的“两头”指的是:(AB)A、工人阶级

B、地主大资产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农民 4.毛泽东认为,“革命的首要问题”是:(A)

A、“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B、革命领导权问题 C、农民问题 D、土地问题

5、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

(C)

A、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

B、大革命时期

C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D、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 6.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ABD)

A、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B、它由无产阶级领导 C、它的前途是先经历资产阶级专政,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 D、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7、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

(BCD)A、民主的文化

B、大众的文化

C、民族的文化

D、科学的文化

8、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

(A)A、、无产阶级的领导 B、人民大众的参与

C、反对帝国主义

D、反对封建主义

9、下列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

(A)

A、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工人阶级 10.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起点是:(B)

A、党的十一大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二大

D、党的十三大

11.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两大理论成果是:(D)A、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

B、邓小平理论与江泽民三个代表 C、毛泽东思想与江泽民三个代表

D、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2.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ABCD)A、它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B、它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C、它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D、它把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3.我党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是:(ABD)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D、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主要结合点 1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ABC)

A、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B、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C、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D、尽量节约开支 15.我国外交工作的方针是:(ABD)A、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C、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16.《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对台动武的前提条件”是:(ABC)A、“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

B、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

C、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 D、现任台湾领导人继续当选 17.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两大历史课题是:(AC)A、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提高党抵御风险拒腐防变的能力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 20、实事求是的内容(ACD)

A、理论联系实际

B、主客观一致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ABD)

A、核心是以人为本

B、第一要义是发展

C、基本要求是可持续发展

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2.“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问题是:(A)

A、祖国统一

B、两种制度

C、大陆实行社会主义不能动摇

D、和平统一

23、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D)

A、战争与革命

B、科技与创新

C、纷争与**

D、和平与发展 2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项是:(D)

A、互不侵犯 B、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C、互不干涉内政 D、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5.在新中国,各民主党派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是:(BC)A、在野党 B、亲密友党 C、参政党 D、反对党 26.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的涵义有:(AC)A、我国社会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社会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的特定阶段 D、没有实现现代化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2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有:(ABCD)

A、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和科技人员 B、自由职业者、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C、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 D、个体户与私营企业主

28、我国当前的改革是

(ACD)A、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B、中国第二次革命

C、社会正常发展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性变革

D、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改革

29、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是(C)

A、实事求是

B、理论联系实际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0、与时俱进,是指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CD)

A、体现时代性

B、具有实践性

C、把握规律性

D、富于创造性

3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是

(BC)A、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得出的结论

B、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来发展社会生产力

C、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D、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32、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BCD)

A、改革是目的 B、稳定是前提 C、发展是目的D、改革是动力

3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是(B)

A、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C、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D、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34、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是在(A)

A、党的十二大上 B、党的十三大上

C、党的十四大上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35、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表现在(ABCD)

A、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可以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C、社会主义可以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D、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3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D)

A、马克思主义指导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38、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

(D)

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C、保持党的先进性

D、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9、加强党的建设,关键是

(A)A、加强思想建设

B、加强组织建设

C、加强作风建设

D、坚持从严治党 40、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包括:(ABD)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理论联系实际

D、独立自主

4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B)A、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C、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D、“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

42、党的十二大首次明确提出的命题是(D)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3、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C)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4、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中,是在(C)

A、1987年党的十三大 B、1992年党的十四大

C、1997年党的十五大

D、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45、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B)

A、酝酿产生阶段

B、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阶段 C、走向成熟并形成理论体系阶段

D、不断创新与发展阶段

46、毛泽东明确提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是在(C)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

B、古田会议决议中

C、《反对本本主义》中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

47、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C)

A、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

B、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48、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理论体系的标志是(C)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C.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

D.1997年党的十五大 49.我国的民主党派是(D)

A.执政党

B.反对党

C.在野党

D.参政党 50.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

A.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

B.铲除民族压迫,消除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C.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

D.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51.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A)

A.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B.高度自治,繁荣稳定

C.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D.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5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足(A)

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B.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联盟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特殊联盟 53.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B)

A.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D.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 5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种领导地位是由(B)A.党的宗旨决定的 B.党的性质决定的 C.党的路线决定的D.党纲党章规定的 55.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础是(C)

A.爱国主义

B.社会主义

C.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D.祖国统一和民族振 55.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B)

A.爱国主义性质的B.社会主义性质的C.人民民主性质的D.政治联盟性质的 56.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C)

A.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B.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各级党委领导制 C.民主集中制

D.少数服从多数,多数照顾少数 57.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C)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实现共产主义 58.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党的建设主要包括(ADE)

A.思想建设

B.文化建设

C.经济建设

D.组织建设

E.作风建设 59.社会主义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具有(BCDE)

A.领导的功能

B.团结的功能

C.沟通的功能

D.协调的功能

E.自我教育的功 60.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考验是(BDE)

A.执政的考

B.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

C.反对“和平演变”的考验

D.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考验

E.要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考验 6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ABD)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独立

D.各民族共同繁荣E.民族融合 62.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是因为(ABCD)

A.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领导阶级

B.工人阶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D.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主力军

E.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的主体。

二、辨析题

1.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的思想。

答:该观点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之所以命名为毛泽东思想是因为毛泽东在这一思想理论的创立、创新过程中贡献最大、成果最丰,是这一思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思想是包括毛泽东本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认为毛泽东的思想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全部而忽略其他人的贡献,是片面的。

如果对毛泽东生前的决策和指示不加任何分析,认为毛泽东的一切决策、指示都是正确的,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就是照搬照抄。还有一种思想就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怀疑、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甚至主张不再提毛泽东思想,这种思想也是不正确的。2.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两部分。

答:该观点是不正确的片面的。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中国的资产阶级也相

应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又称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而不是分为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两部分。小资产阶级一般包括农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个体劳动者,诸如小商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等等。他们属于劳动者阶级,同样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是革命的基本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

因此小资产阶级不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它与资产阶级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劳动者,后者是剥削者。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小资产阶级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团结和争取的对象。

4、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之间是对立的。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所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答: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5、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该观点是正确的。(1)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做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重要思想科学阐述了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明确提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实际上就把实现社会和谐纳入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

(4)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6、私营经济比重的增加,国有经济比重的减少,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答:命题是不正确的片面的。(1).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来繁荣市场,稳定就业,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等,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上说是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给非公有制经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公有制经济比重会适当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

(2).但经济比重的变化不会影响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因为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掌握在国家手中,共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绝对优势,且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增强。国家仍然是社会主义性质。这只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种形式。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而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7.公有制和市场经济不能结合。

答:命题错误。(1)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合理有效配置生产要素,使生产资料的充分利用奠定了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为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而市场经济则使社会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成为现实,这是一种最有效率的经济形式。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够结合,互相兼容。

(2)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的一种方法,是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作为发达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天生就与私有制相匹配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可以利用的手段。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8、在我国现阶段的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是根本对立的。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

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而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离开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就背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会重蹈超越阶段、违背国情的覆辙。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所以说在我国现阶段的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是根本对立的是错误的。

9.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

该观点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第一,从目的和功能上看,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虽然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但是作为它的实现形式的是具体体制,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严重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对它进行根朱性改革。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第二,从广度上看,改革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改革旧的经济体制,用适应现阶段生产力要求的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是改革的最基本内容。但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然要受到旧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制约和影响,这就要求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相应地进行其他体制的配套改革,制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因此,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是全局性、整体性的,表明它的革命性质。

第三,从深度上看,改革不是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它的根本变革。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严重不适应,已经不是个别“环节”、“方面”的问题,而是全局性、整体性的,因此对它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进行根本性改变,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它。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讲,这种取代是一种量的变化,没有发生根本质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从具体体制的角度来讲,这种取代是一种质变,是一种革命性变革,实质工是一场革命。当然,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工的革命,不是改革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

10.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两个主要的辩点。一个是改革开放是伟大革命,另一个是“新的”这两个字。所以第一点承认改革开放是革命,要讲出性质和含义,至于目的可以写可以不写,写了更好。

另一点,“新的”就是强调它不同于阶级推翻阶级的革命,剩下的看着办啦`` 答:(1)、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

(1)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叫革命。(2)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

重大变化。(4)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三、论述

1.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发展要求同现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弊端之间的矛盾、经济体制表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政治体制表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通过改革,使基本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而实现的。

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我国现阶段的表现形式,是发展生产力与落后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科技、教育等体制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最根本、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矛盾的特殊性质和具体表现,决定了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对经济体制和其他各种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障碍,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再不改革,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③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讲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都讲全了。邓小平在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新的科学论断。

2、试述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要性。

答:(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成果。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各国政府为在国际分工和竞争中获得最大利益,纷纷实行开放政策,广泛地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积极利用外国市场、技术、资金、资源、信息。在开发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近代以来落后于世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闭关自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与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

综上所述,对外开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坚持这一基本国策是必要的。

3、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有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物质文明,而且必须要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的区别,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精神文明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而不能偏离这个方向,这就需要建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以保证。

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智力支持。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必须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重要的是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了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才能使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保证。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现代化建设就无法进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抓好法制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为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5、试述西方的人权外交实质与我国人权外交的主张。

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利用人权外交大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鼓吹“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人道主义干涉”实质上是借口人权干涉是别国内政。以人权和人道主义为幌子,向别国施加影响,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输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一种新方式。

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在人权外交上有如下主张:

① 生存权、发展权,反对西方片面强调所谓自由、民主等政治权利;

② 主张权服从于国际主权,并且在国家主权范围内解决个人人权问题,反对发达国家借口人权干涉别国内政; ③ 反对西方在人权问题上搞双重标准;④主张人权对话,在相互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通过平等的人权对话,解决共同关注的人权问题。

4、试述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传播者应承担的责任。

答: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室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使人们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准则,为改革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思想保证

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传播者,大学生应先努力学好自己所学的专业及其相关领域的知识,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成为先进文化的弘扬者积累厚实的资本。同时,大学生也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积极参与校园管理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8、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依存关系。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表现为生产领域国际分工和协作的不断深化和加强,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等。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如果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进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外市场、资源、信息、资金和技术,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然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占据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其在消费、投资等各个领域所占据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中国的发展必定也能促进世界的发展。

如今,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实际经济活动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对于我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9、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协调个人收入分配问题主要应采取哪些措施?

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着收入分配不公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要协调个人收入分配问题主要采取以下两点措施: 一.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共富是一个过程,要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的一起走向共同富裕。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允许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时承认收入在一定程度内的扩大。但不意味着差

距越大越好。两极分化可能会导致各种的社会矛盾突显。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于经济发展水平线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张耀保证。是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缓解社会矛盾,使得居民个人财富的增加,让城乡居民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10、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1)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2)任务: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11.试述对邓小平提出的由“部分先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战略思想的理解和认识。(1)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包含三层含义:

1.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 2.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谋取暴利。

3.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先富的要带动后富,不搞两极分化。

(2)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为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它有示范作用、帮助作用、带动作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又不能使全体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到程度的富裕,只能通过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先富和后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出来。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12、试述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

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什么)

以人为本,就是依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各项权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什么)

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这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

三,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什么)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怎么做)

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胀、经济社会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

7、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什么?提出这一标准有什么意义?

(1)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仅包括了生产力标准,而且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对于我们排除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的干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3.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②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③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④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优化产业就业结构。(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趋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

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消化富余的工业生产能力的根本出路。

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的一个实际步骤。

④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和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集中体现。(3)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所谓统筹区域发展,就是中央政府从区域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将不断扩大的区域差距重新回归到民众能够普遍接受的范围,从而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动态努力过程。

① 统筹区域发展是抑制区域经济差距负面效应的需要。

② 统筹区域发展是联动解决各类区域存在和潜在的各种区域病的需要。

③ 统筹区域发展是谨慎渡过“矛盾突显期”的需要。

6、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时机出发,而不能超过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二、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他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的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把握国情必须全面地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把社会性质同他的发展程度统一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14.为什么说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当前如何贯彻“发展”这一要务? 之所以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

第一,这是由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始终着眼于发展,执政的任务始终致力于发展,执政的措施始终围绕着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始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第二,这是科学总结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最为深刻的教训,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关系到执政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维护与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显得迫切;

第四,这是适应当代世界发展变化实际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非常迅猛,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唯一正确决策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发展的中心是经济建设。关键是统筹兼顾。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发展包含三层内容: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途径;二是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三是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15.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这一收入分配制度是随着我国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而逐步建立起来的。(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3)坚持按劳分配的主题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

(5)按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动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16.什么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既然是一个“基本方略”,其重要意义何在?

答: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其重要意义在于,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只有人民掌权政权,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建立起自己的法律制度。同时,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民主制度、民主结构、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都需要有法律加以确认、规范,并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营活动的运行,市场秩序的维系,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以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也需要按国际惯例和国与国之间约定的规则办事。这些都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实行依法治国,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要求。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要保持社会稳定,就必须依靠法治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同时,还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第四篇:毛邓三课后答案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后简答题答案

(整理:姜伟)

第一章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l)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实际相结合。

(2)具休地说: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没和改革的实际问题。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捉升为理论。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1)毛泽东思想 ①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②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2)邓小平理论

①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②实践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而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3)“二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时代背景

世界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②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毛泽东思想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2)邓小平理论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皆思想(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4、科学发展观的含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核心思想、基本要求、重大意义(l)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①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列、毛、三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利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③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现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①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②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③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④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4)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5)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l)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和基础。③理论联系实际是途径和方法。④实事求是是根本目的。

⑤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验证条件和目的。(2)重要意义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②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③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

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间的关系(1)含义

①解放思想:是指打破习惯势利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②实事求是:“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③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丁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④求真务实: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行去实践。(2)关系

①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②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③解放思想、l万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目的和归宿,就是实事求是。

④他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第三章

1、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间的关系

(l)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①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②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③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没有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l)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①无产阶级是否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

②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③中国无产阶级除具有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彻底的革命性;分布集中: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无产阶级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④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月争中实现的。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l)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2)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3)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4)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l)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2)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3)由于社会主义压I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取最终的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4)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

3、建国初期我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1)建国初期我们几乎什么工业制成品也造不了。不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就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

(2)从历史上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时间长且痛苦。(3)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我国己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4、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基本)经验

(l)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失误偏差:1955年夏季后,对个体经济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1956年改造完成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欠妥当。

5、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l)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5)是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五章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内涵、意义)?(l)内涵

①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A、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B、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外,还有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问题。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①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②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③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井钓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2、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①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②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③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①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②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3、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2)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3)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总目标是改造落后的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

(4)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5)必须充分发挥全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积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6)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出这个阶段。(2)利二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①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③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④由文盲半文言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⑤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⑥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⑦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的历史阶段;

⑧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⑨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①含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②内容:

A、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奋斗目标;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主要内容,基本途径; C、“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根本立足点。

(2)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①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走到背离社会主义的邪路卜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

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③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3、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与区别?如何认识21世纪的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l)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

A、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但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国初步建成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②联系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与实现第三步战略日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为我们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C、总体卜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如何认识21世纪的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①这个论断是在对国际环境、国内形势和我国现在己经展现出来的发展态势作了科学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②21世纪的头20年,我国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均GDP将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以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跨越:如果应付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

③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有可能增多的环境。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和切实利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七章

1、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①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不改革只能在国际竞争中落伍。②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A、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悦的体制。

B、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3)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①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

②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l)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l)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①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I月就是闭关自守。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索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③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目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八章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对经济的调节各有所长,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各有所短: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3)市场经济本身不具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二者结合起来,既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1)共性

①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②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休和法人实体体。③从经济活动看:市场规律起着支配作用。

④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

⑤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2)区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特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基本依据

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

(l)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目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4、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涵

(l)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3)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

(4)任何否认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5、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司以有所差别。(3)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6、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间的关系

(1)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2)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3)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7、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l)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按需分配的条件。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差别,只有承认这种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8、按生产要素的分配形式有那些?

(l)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佣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是资本所有者。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9、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注意哪些问题?(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①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②共同富裕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同等速度的富裕。

③在不同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着重强调先富,而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逐步把作“共富”为重点。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①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

②防止两极分化,必须有针对性地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防止收入高低过于悬殊。

③初次分配注重效率,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织能,调节差趾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

④要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经济发展的签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促进共同富裕。

10、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包括哪些内容?(l)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4)统筹区域发展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6)积极扩大就业

第九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包括哪些基本内容?(l)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依法治国的意义何在?(l)依法治国的含义

①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②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③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是宪法和法律。(2)依法治国的意义

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礼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④依法治国是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l)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纂本方略。

(4)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

4、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1)民主、自由、人权是人类的普遍追求。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利益不同,各个国家对于民主、自由、人权的认识和实践往往并不一致。

(2)民主、自由、人权的核心、是民主。(3)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束缚。、们社会主义的民主、自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创造条件,同时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以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

第十章

l、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l)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l)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2)相互关系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②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③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④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十一章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l)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

①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2)实践意义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③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④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

第十二章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4)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1)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2)重大意义

①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国家的统一问题。②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学说。

③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④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⑤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1)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定的维护一个中国原则。

(2)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略”的总方略。

(3)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

(4)将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5)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第十三章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1)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3)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4)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己经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还需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四章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

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

导地位。

(2)中国丁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3)下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2、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l)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法律,热爱祖国。(2)他们勇于开拓,敢于冒险,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3)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

(4)不会否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第十五章

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目前的中国,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2)具体地说

①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从国际上看,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3、如何理解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1)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2)是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3)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第五篇:毛邓三试卷及答案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考试试题(B卷)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A.毛泽东思想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邓小平理论

D.科学发展观 答案:A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A.我国社会主义胜利与挫折的历史经验 B.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C.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D.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答案:C 3.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答案:D D.统筹兼顾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答案:A 5.新民主主义革命首要对象是()。

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官僚资本主义

D.民族资本主义

答案:A 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的矛盾 C.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D.人民内部矛盾 答案:A 7.毛泽东提出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是在()。A.古田会议

B.遵义会议 C.八七会议

D.瓦窑堡会议 答案:C 8.下面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的是()。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官僚资产阶级 答案:D 9.在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不同阶段中,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是()。A.互助组

B.初级社 C.高级社

D.委托加工

答案:C 10.过渡时期总路线中“一化三改”中的“一化”指的是()。A.农业化

B.工业化 C.机械化

D.信息化 答案:B 11.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一步认清()。

A.无产阶级的使命

B.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

C.社会主义的本质

D.社会主义革命的本质

答案:C 1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突出强调的是()。A.生产关系

B.生产力 C.两极分化

D.共同富裕 答案:B 13.邓小平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A.自己的发展

B.强大的人民军队 C.科技的进步

D.稳定的政治局面

答案:A 14.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是在()。A.1978年

B.1982年 C.1987年

D.1992年

答案:D 15.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

A.十一大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答案:C 16.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D 17.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中,其中要在1991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1到1990年再增长()倍。

A.一倍

B.两倍

C.三倍

D.四倍 答案:A 1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年的奋斗目标。2000年

B.2010年

C.2020年

D.2050年 答案:C 19.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A.不能确定其属性

B.属于合作经济

C.属于公有制经济

D.属于私有制经济

答案:C 20.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是()。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B.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D.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 答案:A 2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工业化道路

B.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C.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 答案:B 2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基础是()。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

B.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

C.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 D.各民族独立自主的要求 答案:B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是()。A.马克思主义思想

B.民族精神

C.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答案:D 24.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外交战略为()。

A.一边倒

B.不结盟

C.一条线

D. 两个拳头打人 答案:B 25.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A.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B.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放在首位

C.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放在首位

D.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放在首位 答案:A 26.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个体、私营经济中的广大从业人员是(A.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B.职业和身份比较固定的弱势群体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D.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基本力量 答案:C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是()。坚持科学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民主法治 答案:B 28.“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国

B.两制并存C.高度自治

D.积极促谈 答案:A 2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答案:C 30.下面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是()。)A.工人

B.农民

C.军人

D.外商独资企业主 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A.统一战线

B.群众路线

C.武装斗争

D.党的建设

答案:ACD 2.根据党的十三大和十七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的奋斗目标是()。A.富强

B.民主 C.文明

D.和谐 答案:ABCD 3.评价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标准在于()。A.是否有利于改善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答案:BCD 4.属于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社会保险

B.社会福利C.商业保险 D.社会救助 答案:ABCD 5.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答案:ABCD

三、辨析题(共4题,每题6分,共24分)

1.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的思想。

(1)错误。

2分

(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分

(3)毛泽东的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其间包含了正确与错误的内容,不能与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完全等同。

2分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构成是工农联盟。

(1)错误。

2分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2分

(3)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2分

3、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正确。

2分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3分(3)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1分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本上是一回事。

(1)错误。

2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其都是市场经济而言,二者具有共性,这些共性都是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特征和要求。

2分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

2分

四、简答题(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分 2分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1分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1分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分

(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分

五、材料分析题(共2题,每题13分,共26分)

1、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并就所提出的问题展开分析。

(1)据统计,在国民收入结构上,1956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接近于零,前三种经济已达92.9%。在工业总产值中,1956年同1952年相比,社会主义工业由56%上升到67.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由26.9%上升到32.5%,资本主义工业由17.1%下降到接近于零。在商品零售额中,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由42.6%上升到68.3%,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和由原来的小私商组织的合作化商业由0.2%上升到27.5%,私营商业由57.2%下降到4.2%。——《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333页。

(2)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比1952年增长210%,平均每年增长25.4%,消费资料的生产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9%。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1957年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了三分之一强,其中职工平均消费水平提高了38.5%,农民提高了27.4%。——《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3)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为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条件和保证,为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良好社会政治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92页。

(4)“但是,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如下问题:

① 材料(1)中所述及的经济现象说明我国社会出现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② 材料(2)中所述及的经济现象说明我国社会出现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③ 综合几则材料,请说明我国社会进入到了什么阶段?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分析我国确立这种基本制度的重要意义。

1、① 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国几千年来的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原因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分

②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人民生活初步改善。2分

③ 我国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分

意义:(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1分(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2分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深刻的变革。

2分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伟大胜利。

1分 原因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一五”计划的执行和提前完成。

(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分

评分标准:上述各要点不要求语言上的一致性,只要意思适合即可给分。

2、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并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陈述。

(1)“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运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2)“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是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如下问题:

① 材料(1)中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命题,写出这个命题及其提出者。

② 两则材料有无共同之处,如果有,试着表述出来。③ 请举出若干符合上述两则材料含义的中国革命、建设或改革的事例并加以说明。(不少于300字)

2、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分

提出者:毛泽东。

1分

② 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以具体化;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体重应有之义。2分 ③ 符合(1)(2)之义的几个具体事例,叙述较为完整,达到或超过字数要求的8-9分;大部分符合(1)(2)之义的,具体事例较少,叙述不够完整,接近字数要求6-7分;少部分符合(1)(2)之义的,只有单个事例,叙述不完整,少于200字4-5分;事例与(1)(2)之义无关者,或仅举其名称而叙述者,字数少于100字0-3分。

下载毛邓三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邓三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邓三试题及其答案

    选择题 1、中共七大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是(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的核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的相结合) 3、新民主......

    毛邓三试题及答案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答: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1)科学地概括......

    毛邓三_试题及答案【有点乱】

    【有点乱】只是一些例题。觉得有必要就打印 (主观题及答案) 三、辨析题(第一道题七分,第二道题八分,共15分) 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有制......

    毛邓三试卷一答案

    毛邓三试卷一答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C A D B C A D B B D A B D D D 二、多项选择......

    毛邓三学习指导答案

    第一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D、4、A、5、C、6、A、7、A、8、B、9、B、10、D、11、D、12、B、13、D、14、A、15、C、16、B、17、B、18、A、19、A、20、C......

    毛邓三7套试题及答案

    毛邓三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1-15题,每小题1分,共15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C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

    毛邓三历年试题及答案(0810-1107)

    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 D.科学发展观2010年1月自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A.引导力 B.控制力C.对基础产业的垄断 D.3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动力是( ) 试......

    毛邓三期中考试A卷答案

    A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A 3. B 4. B 5. C 6. C 7. D 8. B 9. A 10. B 二、多项选择题 11. ABC 12. BCD 13. BC 14. BCD 15. BCD 三.辨析题 16.材料1是对毛泽东思想采取教条主义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