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解读

时间:2019-05-14 04:5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解读》。

第一篇:《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解读

《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试行)》解读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国务院2015年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防范环境风险、保障饮用水安全纳入工作目标,要求“稳妥处置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水污染事故处置应急预案,落实责任主体,明确预警预报与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等内容,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

事实上,有些地方在饮用水突发环境事件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2008-2017年,原环境保护部调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1222起,其中涉水源地事件125起,约占总数10%。涉水源地事件中,有1起特别重大、19起重大、46起较大事件。江苏盐城自来水厂出水异味造成部分城区停水事件、甘肃陇星锑业有限公司选矿厂尾矿库溢流井破裂致尾砂泄漏事件等涉水源地事件,处置难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社会关注度高,动辄影响数万甚至数十万群众供水,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1个省(辽宁)、320个地级市和568个区(县)编制了与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相关的专项应急预案。其中,多数预案借鉴甚至照搬国家或省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一般模式,没有针对水源地的特点进行专门研究,普遍缺乏对水源地环境基础现状的深入调查和最大环境风险的充分考虑,未完全认识到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所编制的预案无论从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还是可操作性上均无法满足应对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的实际需要,各地急需水源地预案编制等方面的指导。

为此,原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了《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生态环境部公告2018年第01号,以下简称《指南》),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参考借鉴,进一步提高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能力。

《指南》包括三个章节和五个附件。

第一章 总则。包括编制目的、适用范围、原则、编制依据和专业术语等内容。

第二章 水源地应急预案编制准备。包括预案编制主体、编制机构、工作路线、预案情景划分、环境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完善应急防控体系、预案编制审查和发布实施等内容及具体要求。

第三章 水源地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包括6个部分,分别是1.预案总则,即预案编制的目的、依据、适用地域范围、预案间衔接和工作原则等要求;2.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即应急组织指挥机构、现场应急指挥部、现场应急工作组的部门与职责要求;3.应急响应,规定了信息收集和研判、预警、信息报告与通报、应急监测、污染源排查与处置、应急处置、物资调集与应急设施启用、舆情监测与信息发布和响应终止的步骤;4.后期工作,规定了后期防控、事件调查、损害评估和善后处置等要求;5.应急保障,规定了通信与信息、应急队伍、应急资源、经费等保障内容;6.附则部分,明确了预案文本涉及的解释权属、定期修订、演练和实施日期等。

五个附件分别是:1.水源地基础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主要内容与要求,规定了预案编制前应该开展的基础性技术工作;2.水源地应急防控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与要求,规定了提高水源地应急能力的工程设施建设要求;3.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提纲,提出了预案文本的统一格式;4.应急组织指挥机构和职责示例;5.应急工作组职责示例。

关于《指南》的定位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按照取水水域的不同,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类型。其中,地表水水源地包括河流型和湖泊水库型两种类型,因河流和湖泊水库的水体开放性较强、流动性较快,极易受到突发环境事件影响,短时间即可造成水体污染,进而影响供水单位取水,直接威胁该地区供水安全。地下水水源地由于含水层的渗透和过滤作用,突发环境事件导致地下水污染的时间较慢、影响相对滞后。因此,《指南》重点指导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关于预案的编制主体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九条,“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饮用水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目前水源地归属情况较为复杂。《指南》规定,一是位于本市(或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地市(或县)级水源地应急预案,由相应的地市(或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编制。二是跨县级行政区域的水源地应急预案,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编制,有关县级人民政府参与。三是跨省(或市)级行政区域的水源地应急预案,可由有关地市级人民政府协商后共同编制,或各自编制本市所辖行政区域的水源地应急预案,并与相邻地级市人民政府建立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四是水源地所属行政区域与供水区域分属不同行政区域的水源地应急预案,由水源地所属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商供水区域人民政府共同编制。采用这样的模式,既突出地方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义务,又体现了对水源地服务对象的主体责任。关于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

启动水源地应急预案的地域范围,该范围既不可向水源保护区上游和周边区域无限延伸,也不可仅限于水源保护区。不同水源地自然条件和管理情况的差异较大,各地可根据水源保护区及其连接水体的流速、流量,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情景,以及所属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最快的应急响应时间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因此,启动水源地应急预案的地域范围是一个动态范围。《指南》建议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包括水源保护区、水源保护区边界向上游连接水体及周边汇水区域上溯24小时流程范围内的水域和分水岭内的陆域,最大不超过汇水区域的范围。假定水源地上游连接水体流速分别为1米/秒或0.1米/秒,则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应分别不少于86.4公里或8.6公里。以发生在流域汇水区域内、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地域范围外的突发(水)环境事件为例,事件发生后,首先启动所在行政区域的政府或部门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一旦污染物迁移到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则启动并适用水源地应急预案。

关于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风险物质

是指可能对水源地水质造成影响的污染物,《指南》将其定义为风险物质。由于目前没有专门的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一般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进行评价。该标准规定了109项指标,但可能影响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风险物质远不止于此。《指南》规定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风险物质包括《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表

1、表2和表3包含的物质,以及其它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

关于水质超标的含义 一是指水源地水质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Ⅲ类水质标准或标准限值的要求。二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未包括的项目,可根据物质本身的危害特性和有关供水单位的净化能力,参考国外有关标准规定的浓度值,由地方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会商或依据应急专家组意见确定。

关于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情景设置

在预案中设置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情景,是提高预案针对性的必然要求。从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源来源看,固定源、流动源和非点源突发环境事件数量约占全部突发环境事件的80%。考虑富营养化导致的湖泊水库型水源地突发水华事件(江苏太湖蓝藻事件、吉林新立城水库水华事件等),严重影响水源地水质和供水安全。因此,《指南》设置了固定源、非点源、流动源和水华事件等4种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情景。地方在组织编制水源地应急预案时,应当按照上述4种类型,在开展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本辖区可能发生的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

关于预警分级

水源地重要且敏感,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事态发展变化较快。各地可根据水源地的重要性、污染物的危害性、事态的紧急程度、采取的响应措施以及对取水可能造成的影响等实际情况,简化水源地应急预案的预警级别。实践中,可将水源地应急预案简化为橙色和红色两级或红色一级预警。一旦污染物进入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就应立即发布预警,采取预警行动或同时采取应急。以橙色和红色两级预警为例,当污染物迁移至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但水源保护区或其连接水体尚未受到污染,或是污染物已进入水源保护区上游连接水体,但应急专家组研判认为对水源地水质影响可能较小时,为橙色预警;当污染物已进入(或出现在)水源保护区或其上游连接水体,且经应急专家组研判,认为对水源地水质影响可能较大时,为红色预警。

关于预警启动条件

水源地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可能造成水厂停止取水,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中断,编制应急预案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水源地水质和水厂取水安全。因此,编制应急预案既要充分考虑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与一般性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区别,又要考虑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后果的特殊性。因此,《指南》要求各地根据信息获取方式,综合考虑突发事件类型、发生地点、污染物质种类和数量等情况,制定不同级别预警的启动条件。《指南》以红色预警为例,列出6种启动条件供参考。

关于响应终止

当应急处置取得较好成效,突发环境事件没有对水源地水质造成影响,或造成影响,但水源地水质已经达标或基本达标,不影响供水时,可以终止响应。因此,《指南》规定了3种可以终止应急响应的情形,作为现场应急指挥部判断是否终止应急响应的基本条件。一是进入水源保护区陆域范围的污染物已成功围堵,且清运至水源保护区外,未向水域扩散时。二是进入水源保护区水域范围的污染团已成功拦截或导流至水源保护区外,没有向取水口扩散的风险,且水质监测结果稳定达标。三是水质监测结果尚未稳定达标,但根据应急专家组建议可恢复正常取水时。

关于预案衔接

水源地应急预案既可以作为政府的专项应急预案独立编制,也可以作为政府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子预案专篇进行编制。《指南》要求,水源地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充分收集整理本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并与这些预案中的有关要求相互衔接。鉴于水源地的重要性和敏感性,若上述预案中存在要求不一致的情况,水源地应急预案应坚持从严原则进行要求,避免出现组织指挥不协调、信息报告不及时、应对措施不得力等情况。一是与政府和部门预案在组织指挥体系、适用的地域范围、预警分级、信息报告、应急保障等方面做好衔接,确保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组织指挥方式协调一致。二是与有关单位的应急预案做好衔接,与可能产生相互影响的上下游企业事业单位共同配合做好污染物拦截、信息收集研判、事件预警和应急响应等工作。

第二篇: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2014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一、基本情况

(一)单位的基本情况调查

1、单位名称、详细地址、地理位置、所处地形地貌、厂址的特殊状况(如上坡地)等;

2、当地气候(气象)特征,降雨量及暴雨期等;

3、救援力量及装备;

4、其他。

(二)单位环境污染事故危险源基本情况的调查

1、主、副产品及生产过程的中间体等名称及日产量,原材料、燃料名称及日用量,列出危险物质的明细表等;

2、生产工艺流程说明,主要生产装置说明,危险物质储存方式(槽、罐、池、堆放等)、最大容量及日常储量,生产装置及储存设备的平面布置图,雨水或污水收集管网图等;

3、污染物的产生量、污染治理设施去除量及处理后废物产生量,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设备、构筑物说明,企业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等;

4、危险废物的产生量,转移、处置情况,危险废物处理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资质、处理场所的位置等;

5、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等运输单位、运输方式、日运量、运地、运输路线等;

(三)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的调查

1、周边区域50米、100米、500米,1公里、3公里、5公里等常在人数;居民点、自然村、学校、机关等社会关注区的名称、联系方式、与单位的距离和方位图;周边企业基本情况;

2、产生污水排放去向,排放到水体及执行标准;区域地下水执行标准;

3、周边区域道路情况;

4、区域空气质量执行标准;

5、其他周边环境敏感区情况及位置说明。

(四)环境保护目标潜在的危险性分析

基本方法可参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二、应急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

(一)应急组织机构的设置 成立指挥中心。

(二)组成人员

1、主要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2、现场指挥人。

(三)主要职责

1、组织制定应急预案;

2、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调动;

3、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4、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5、批准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6、确定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7、事故信息上报及有可能受影响区域的通报工作;

8、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协调事故的处理;

9、组织应急预案演练;

10、负责保护现场及相关数据;

11、负责组织预案的审批与更新;

12、负责组织外部评审。

三、事故报告与通报

(一)企业内部报告程序;

(二)外部报告时限要求及程序;

(三)事故报告内容;

(四)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区域;

(五)被报告人及联系方式的清单;

(六)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

(七)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四、污染事故现场应急措施

(一)应急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工具;

(二)应急过程中采用的工程技术说明;

(三)应急过程中工艺生产过程中所采用应急方案及操作程序;工艺流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应急时紧急停车停产的基本程序;基本控险、排险、堵漏、输转的基本方法;

(四)污染治理设施的应急方案;

(五)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地点;

(六)危险区的隔离;危险区、安全区的设定;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七)现场应急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

(八)处置事故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的处理措施;

五、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一)救援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二)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

(三)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

(四)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

(五)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

(六)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七)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和控制。

六、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及医院救治

人员出现受伤时,现场急救的有关方法;转运及转运中的救治方案;药物、器材储备信息。

七、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

(一)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

(二)确定现场净化方式、方法;

(三)明确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

(四)洗消后的二次污染的防治方案。

八、事故现场的恢复和善后

(一)撤点、撤离和交接程序

(二)受影响区域的连续环境监测;

(三)应急终止的条件;

(四)事故后的生态环境措施;

(五)应急终止的程序。

九、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一)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

(二)环境应急设备维护、保养;

(三)应急评价过程;

(四)事故原因的调查;

(五)环境应急总结报告的编制;

(六)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修订;

(七)事故损失调查和责任认定;

(八)善后处置和保险。

十、应急保障

主要指通讯、防护、消防和车辆等器材的维护和保养

十一、应急培训计划

(一)应急救援人员培训;

(二)员工基本培训、企业法人及管理人员外部培训;

(三)运输司机、监测人员等特别培训;

(四)外部公众环境应急知识的宣传及培训;

(五)应急培训内容、方式、记录表。

十二、演练计划

(一)演练准备;

(二)演练范围与频次;

(三)演练组织;

(应急演练的评价、总结与追踪。

十二、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

(一)内部评审;

(二)外部评审;

(三)发布的时间、送抄部门、企业、居民区等。

第三篇:潍坊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范文]

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一、总则。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等。

二、组织机构和职责(主要指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包括领导机构、工作机构或者现场指挥机构、环境应急专家组等。

三、企业概况。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状况、环境敏感点等。列表说明主要原料、产品、应急设施、工艺流程、三废排放等情况。

四、风险源分析。包括风险源分析确定(固定源:生产装置区、危化品储罐区、仓库、危化品装卸平台等;流动源:运输工具等)、环境危险源的基本情况、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及严重程度。

五、事故分级。参照《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订。

六、应急响应。根据事故分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件特征,以及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对应急响应进行分级,明确应急响应的流程和步骤,并以流程图表示。

七、应急处置。根据事故分级响应,采取相应的应急程序和措施。

八、应急保障。列表说明应急物资储备情况。

九、监督管理。包括应急预案演练和宣教培训计划、责任与 奖惩制度等。

十、附件(包括相关单位和人员通讯录)。

1、厂区平面布置图(应标明环境风险源、应急物资储备库、消防栓、事故池等应急设施的位置;标明应急通道、避难场所)。

2、厂区周围环境状况图(应标明厂区周围内环境敏感点、联系人及联系方式)。2

公里半径范围3

第四篇: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精)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一、基本情况

(一单位的基本情况调查

1、单位名称、详细地址、地理位置、所处地形地貌、厂址的特殊状况(如上坡地等;

2、当地气候(气象特征,降雨量及暴雨期等;

3、救援力量及装备;

4、其他。

(二单位环境污染事故危险源基本情况的调查

1、主、副产品及生产过程的中间体等名称及日产量,原材料、燃料名称及日用量,列出危险物质的明细表等;

2、生产工艺流程说明,主要生产装置说明,危险物质储存方式(槽、罐、池、堆放等、最大容量及日常储量,生产装置及储存设备的平面布置图,雨水或污水收集管网图等;

3、污染物的产生量、污染治理设施去除量及处理后废物产生量,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设备、构筑物说明,企业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等;

4、危险废物的产生量,转移、处置情况,危险废物处理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资质、处理场所的位置等;

5、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等运输单位、运输方式、日运量、运地、运输路线等;(三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的调查

1、周边区域50米、100米、500米,1公里、3公里、5公里等常在人数;居民点、自然村、学校、机关等社会关注区的名称、联系方式、与单位的距离和方位图;周边企业基本情况;

2、产生污水排放去向,排放到水体及执行标准;区域地下水执行标准;

3、周边区域道路情况;

4、区域空气质量执行标准;

5、其他周边环境敏感区情况及位置说明。(四环境保护目标潜在的危险性分析

基本方法可参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二、应急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一应急组织机构的设置 成立指挥中心。(二组成人员

1、主要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2、现场指挥人。(三主要职责

1、组织制定应急预案;

2、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调动;

3、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4、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5、批准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6、确定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7、事故信息上报及有可能受影响区域的通报工作;

8、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协调事故的处理;

9、组织应急预案演练;

10、负责保护现场及相关数据;

11、负责组织预案的审批与更新;

12、负责组织外部评审。

三、事故报告与通报(一企业内部报告程序;(二外部报告时限要求及程序;(三事故报告内容;(四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区域;(五被报告人及联系方式的清单;(六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七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四、污染事故现场应急措施(一应急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工具;

(二应急过程中采用的工程技术说明;(三应急过程中工艺生产过程中所采用应急方案及操作程序;工艺流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应急时紧急停车停产的基本程序;基本控险、排险、堵漏、输转的基本方法;(四污染治理设施的应急方案;(五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地点;(六危险区的隔离;危险区、安全区的设定;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事故现场隔离方法;(七现场应急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八处置事故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的处理措施;

五、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一救援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二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三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四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五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六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七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和控制。

六、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及医院救治

人员出现受伤时,现场急救的有关方法;转运及转运中的救治方案;药物、器材储备信息。

七、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一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二确定现场净化方式、方法;(三明确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四洗消后的二次污染的防治方案。

八、事故现场的恢复和善后(一撤点、撤离和交接程序(二受影响区域的连续环境监测;(三应急终止的条件;(四事故后的生态环境措施;(五应急终止的程序。

九、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一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二环境应急设备维护、保养;(三应急评价过程;(四事故原因的调查;(五环境应急总结报告的编制;

(六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修订;(七事故损失调查和责任认定;(八善后处置和保险。

十、应急保障

主要指通讯、防护、消防和车辆等器材的维护和保养

十一、应急培训计划(一应急救援人员培训;(二员工基本培训、企业法人及管理人员外部培训;(三运输司机、监测人员等特别培训;(四外部公众环境应急知识的宣传及培训;(五应急培训内容、方式、记录表。

十二、演练计划(一演练准备;(二演练范围与频次;(三演练组织;(应急演练的评价、总结与追踪。

十二、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一内部评审;(二外部评审;(三发布的时间、送抄部门、企业、居民区等。

第五篇:甘肃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甘肃省企事业单位突发 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甘肃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的编制程序、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甘肃省范围内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环保部或省环保厅有行业指南的可参照执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甘肃省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等。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为确保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预先制定的计划或方案。

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

(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

— 1 — 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

(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环境保护目标:企事业单位周边需要保护的环境敏感区。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重大危险源:长期或短期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功能单元。

环境危险源:在企事业单位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污染源,包括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的危险物质以及产生、收集、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等。

环境风险:是指突发环境事件对环境(或健康)的危险程度。危险物质:指能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等危险的一种物质或者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 — 2 — 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298)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环境污染事件: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由于不可抗力致使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系统受到干扰,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财富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和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分类:指根据环境污染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划分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别。

分级:指按照突发环境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及危害程度,划分突发环境事件的级别。

应急准备: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应急响应:指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应急救援:指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件

— 3 — 危害和防止事件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件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恢复:指在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4.1 成立预案编制工作组

成立以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预案编制工作组,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类别和应急职责,结合企事业单位部门职能分工抽调预案编制人员。预案编制人员应来自企事业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包括应急指挥、环境风险评估、生产过程控制、安全环保、组织管理、监测、消防、工程抢险、医疗急救、防化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和企事业单位内部、外部专家。预案编制工作组应进行职责分工,制定预案编制任务和工作计划。

企事业单位可以委托经省环保厅认定的咨询机构编制预案。4.2 基本情况调查

应对企事业单位基本概况、环境危险源、企事业单位周边环境状况、环境保护目标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说明。

4.2.1 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调查 4.2.1.1 企事业单位名称、详细地址。

— 4 — 4.2.1.2 企事业单位经济性质、隶属关系、从业人数。4.2.1.3 企事业单位的地理位置(经纬度)。4.2.1.4 其他情况说明。

4.2.2 企事业单位环境危险源基本情况调查

4.2.2.1 企事业单位的主、副产品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体的名称及日产量,原材料、燃料名称及日消耗量、物料最大贮存量和加工量,列出涉及的危险物质名称及数量等。

4.2.2.2 调查企事业单位生产工艺流程、主要生产装置,危险物质储存方式(槽、罐、池、坑、堆放等),收集企事业单位平面布置图,雨水、清净下水和污水收集、排放管网图、应急设施(备)平面布置图、企事业单位消防设施配置图。

4.2.2.3 调查企事业单位排放污染物的名称及排放量,污染治理设施处理量及处理后废物产生量,污染治理工艺流程、设备及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等。

4.2.2.4 调查企事业单位危险废物的产生,储存、转移、处置情况,危险废物处理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资质、处理场所的位置,危险废物处理的设计规范和防范环境风险情况。

4.2.2.5 调查企事业单位危险物质及危险废物的运输(输送)单位、运输方式、日运量、运地、运输路线、“跑、冒、滴、漏”的防护措施等。

4.2.3 企事业单位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调查

— 5 — 4.2.3.1 企事业单位所在地的气候(气象)特征,如风向、风速、降雨量、暴雨期、地质灾害等。

4.2.3.2 企事业单位所在区域地形地貌及厂址的特殊状况(如上坡地、河流的岸边)。

4.2.3.3 企事业单位所处区域地理位置图,图中包括以下内容:

(1)年风向玫瑰图;

(2)物料运输(进厂和出厂)依托的公路、铁路、水域,以及管道;

(3)受纳本企事业单位废水(包括污水处理厂出水、直排清净下水和雨水)的水域,废水排放路径及排污口位置,企事业单位厂区外固体废物处置场;

(4)周边区域道路交通、疏散路线、周边区域的企事业单位分布、社区重要基础设施等;

(5)区域内环境保护目标(调查范围按HJ/T169确定)。4.2.3.4 企事业单位废水(包括污水处理厂出水、直排清净下水和雨水)排放去向(水域名称),废水输送方式,排污口位置,水域功能类别。企事业单位排污口下游的环境保护目标(地表水及地下水取水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名称,保护级别,与企事业单位排污口的距离。

— 6 — 4.2.3.5 区域内各环境保护目标名称及与企事业单位边界的方位和距离,人口集中居住区人口数量、学校的相对位置和学生人数、医院的相对位置及联系方式。

4.2.3.6 企事业单位相关地表水、地下水、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受纳水体(包括支流和干流)情况及执行的环境标准,区域地表水、地下水及区域环境空气执行的环境标准。

4.2.3.7 企事业单位下游供水设施服务区设计规模及日供水量、联系方式;取水口名称、地点及距离、地理位置(经纬度)等,服务范围内灌溉面积、基本农田保护区情况。

4.2.3.8 企事业单位下游地下水打井取水情况。4.2.3.9 周边企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

4.2.3.10 企事业单位周边区域道路情况及交通干线流量等。

4.2.3.11 企事业单位危险物质和危险废物运输(输送)路线中的环境保护目标说明。

4.2.3.12 同一流域或区域产生同类污染物的其他企事业单位名录及排污状况。

4.3 环境风险与应急能力评估

4.3.1 明确企事业单位存在的危险源、环境风险评价结果,以及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后果和波及范围。

4.3.2 对企事业单位存在的环境污染事件风险进行全面、系

— 7 — 统、重点的识别。

4.3.3 对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危险源,应分析其要害部位以及重大环境危险源等的风险影响范围及程度,作为事件分级的主要依据。

4.3.4 针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程度,对企事业单位的应急资源、处置能力以及员工的综合应急能力进行调查和评估,找出不足,提出整改建议,并在应急保障中采取适当的强化保障措施。

4.4 预案编制

在以上调查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类型和影响范围编制预案。对应急机构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具体安排。预案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以及周边部门单位的预案相衔接。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需要编写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预案的企事业单位,预案内容根据《办法》要求有所侧重。企事业单位编制的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预案之间应当相互协调一致。

4.5 预案的评估、发布与更新

预案草案编制完成后,由企事业单位组织评估小组对预案进行评估。评估小组的组成人员应当包括应急管理和专业技术方面的专家、预案涉及的相关部门应急管理人员、相关行业协会、相 — 8 — 邻重点风险源单位代表、周边社区(乡、镇)代表等。预案经评估、修改完善后,由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署发布。

企事业单位预案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所涉及的机构、人员和装置发生重大变动、或在执行和演练中发现重大缺陷时,由本单位及时组织修订。

4.6 预案的实施

预案签署发布后,企事业单位应落实预案中的各项工作及设施的建设,明确各项职责和任务分工,加强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预案演练,实现预案持续改进。

4.7 预案的备案

企事业单位编制的预案应当在签署实施后报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省级及以上环保部门审批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企业预案报省环保厅备案,其余根据市(州)保护局规定的权限备案。预案的主要内容 5.1 总 则 5.1.1 编制目的

明确预案编制的目的,要达到的目标和作用等。5.1.2 编制依据

— 9 — 明确预案编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条例、规章,以及有关行业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和标准等。

5.1.3 工作原则

明确应急工作应遵循的原则。5.1.4 适用范围

明确预案的适用对象和范围。5.1.5 事件分级

明确突发环境事件分级,要紧密结合企事业单位的类型、规模、环境危险源、组织机构等实际情况,并注明与国家分级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

5.1.6 应急预案体系

明确预案与企事业单位内部其他预案(如安全、消防、防化、卫生、地质灾害等)和相关联企事业单位预案之间的关系(附关系图)。需要编写综合预案的企事业单位,应说明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预案之间的关系。

5.2 基本情况 5.2.1 单位概况

明确企事业单位名称、隶属关系、法人、代码、详细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传真、正常上班人数、往来人数等。

5.2.2 工艺简介

— 10 — 明确企事业单位生产工艺流程,原料、燃料、主副产品及中间产品产生量、消耗量、最大贮存量和加工量等(属于国家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要注明)。

明确物料运输情况(进厂和出厂),涉及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要明确运输单位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并附资质和协议(注明事故责任主体)等资料。

5.2.3 污染物排放

明确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类型、位置、浓度、数量、排放路径、排污口及污染物治理措施的效果等。

污染治理设施依托外单位的,要明确治理单位的名称、地址、处置能力、联系方式,并附资质和协议等资料。

5.2.4 环境概况

明确与企事业单位紧密相关的周围环境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厂址特殊状况(如坡地、江河沟渠、高压输电线路、输油输气管道、隧道涵洞等)、道路、疏散路线、避难场所、重要基础设施、废水受纳水域等,并附图说明。

明确企事业单位所在地气候(气象)特征,如主导风向、风频、风速、暴雨期、降雨量、地质灾害等。

5.2.5 环境保护目标

明确企事业单位周边区域可能受影响范围内的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名称、保护级别、规模、人数、联系方式、与企事业单位

— 11 — 的距离、方位等相关资料(保护目标在卫生防护距离、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以内的要注明),并在地理位置图上标出。

明确企事业单位排污口下游可能受影响范围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名称、保护级别、与排污口的距离等资料,明确供水单位设计规模及日供水量、联系方式,取水口(地表水及地下水取水口)名称、地点及距离、地理位置等资料,并在地理位置图上标出。

明确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运输(输送)路线,及可能受影响范围内的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5.2.6 环境质量标准

明确区域执行的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5.3 环境风险评估 5.3.1 环境危险源识别

明确企事业单位存在的所有环境危险源,并逐一进行分析识别(属于重大危险源的要注明),预测可能产生的影响范围和后果。

5.3.2 危险物质识别

明确所有的危险物质,要与环境危险源对应。明确来源、去向、贮存和运输方式、基本性质、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应急处置措施、相关标准等内容。涉及多种成分的物质(如污水、固废、尾矿等),要对成分进行分析说明。

— 12 — 5.3.3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

明确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处理处置等情况。依托外单位处置危险废物的,要明确危险废物运输和处置单位名称、地址、与本单位的关系、联系方式、运输方式、处置能力、处置场所的位置,并附资质和协议(注明事故责任主体)等资料。

5.3.4 环境应急能力评估

明确不同环境危险源的应急能力评估结论,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要求,要与识别到的环境危险源逐一对应。评估内容主要包括风险防范设施及运行状态、物资、制度、技术、队伍等。

5.4 组织机构和职责 5.4.1 应急组织机构

明确应急组织机构的构成,以结构图的形式表述组织机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明确各部分的负责人、联系人、联系方式等。组织机构应以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明确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报警、响应、救援、结束、善后处置等各环节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要体现应急联动机制要求。

5.4.2 职责

明确组织机构中各组成部分、各部门的应急工作职责。5.5 预防与预警 5.5.1 预防措施

明确对环境危险源的预防措施,包括危险源的监控和监测、— 13 — 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和记录(设计隐患排查登记表)、发现问题的整改等内容,要有具体的实施主体。

5.5.2 预警措施

明确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各类预警信息的获取途径(包括报警、监测、信息收集等)。

针对不同级别的事件,分别明确预警信息的发布程序,进入预警状态后各部门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预警级别的调整和解除程序等内容(注明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信息的内容)。

5.6 应急响应 5.6.1 分级响应

明确不同级别事件的启动条件、启动部门、启动程序、启动后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并附应急响应流程图。明确哪些状态下应该报告外部应急/救援力量并请求救援,明确请求救援的部门与方式。

5.6.2 信息报告

明确企事业单位内部信息报告的方式和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明确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信息的方式和时限。附信息报告流程图。

5.6.3 信息通报

明确不同类型事件发生后的通报范围和方式等。

— 14 — 5.6.4 应急准备

明确应急行动开展之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下达启动预案命令、应急人员集结、应急物资调运、召开应急会议等内容,要有具体的操作步骤。

5.6.5 应急监测

明确不同环境危险源发生事故后的应急监测方案,包括监测机构、监测点位、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和标准等内容。

5.6.6 现场处置

明确不同环境危险源发生事故后的现场应急处置措施,要与识别到的环境危险源逐一对应,且职责明确、可操作性强。

5.6.7 受伤人员救治

明确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伤亡人员的救治措施,包括附近疾病控制与医疗救治机构的设置和处理能力、联系方式、伤员急救常识等内容。

5.6.8 安全防护

明确应急人员、受灾群众在事故发生和处置过程中应采取的具体防护措施。

5.6.9 信息发布

明确企事业单位内部信息发布的程序。明确企事业单位如何配合政府做好信息发布工作。

5.6.10 应急终止

— 15 — 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和程序。5.7 后期处置 5.7.1 调查与评估

明确事件发生后原因调查、经济损失评估、处置过程评估、当前与长期环境影响评估等工作的实施主体和步骤。

5.7.2 善后处置

明确受灾人员的安置及损失赔偿方案。5.7.3 恢复重建

明确开展环保装置恢复优化与环境恢复、重建等工作的内容和程序。

5.7.4 保险

明确对环境应急人员和可能引发的环境污染办理的险种。5.8 应急保障

明确企事业单位或协议联动单位现有的应急保障能力,要真实反映现状,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下一步需要加强的内容。应急保障内容主要包括:队伍、经费、物资和装备、通信与信息、制度、技术、交通运输、治安、医疗卫生、后勤、外部救援等。

5.9 监督管理 5.9.1 宣传和培训

明确企事业单位内部环境应急培训的计划、方式和要求。如果预案涉及相关方,应明确宣传、告知等工作。

— 16 — 5.9.2 预案演练

明确应急演练的计划、方式、范围、目的、频次等内容。5.9.3 预案修订

明确预案变更、修订的基本要求、时限和方式等内容。5.9.4 预案备案

明确预案备案的方式、审核要求、备案时间、报备部门等内容。

5.9.5 责任与奖惩

明确应急救援工作中奖励和处罚的条件和内容。5.10 附 则

5.10.1 预案签署与解释 明确预案签署人和解释部门。5.10.2 修订情况

明确预案的修订情况(若为第一次制定预案可不写)。5.10.3 实施日期 明确预案的实施时间。5.11 附 件

1.环境风险评估、环评批复或环保竣工验收批复文件;

2.经验总结(企事业单位内部或全国同类型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和处置经验);

3.总平面布置、环境危险源分布、应急设施分布图;

4.地理位置图,环境保护目标分布图;

5.危险物质运输(输送)路线及环境保护目标分布图;

6.所在区域饮用水源保护区分布或规划图;

7.雨水、清净下水和污水收集、排放管网图(注明排污口),水环境应急设施切换系统图;

8.本单位及周边区域人员疏散撤离路线;

9.生产工艺流程图;

10.应急物资储备与分布清单;

11.危险废物名录及危险废物登记文件;

12.环境应急监测网络、应急监测点位分布图;

13.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初报表;

14.外部联系单位(政府有关部门、救援单位、专家、环境保护目标等)通讯录;

15.内部应急人员通讯录;

16.环境风险隐患排查登记表;

17.危险化学品安全数据表;

18.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图;

19.信息报告流程图(有联系电话);

20.其它。

— 18 —

下载《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金属污染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重金属污染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1 目的和依据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关于印发xx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函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各单位:《xx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已经2007年1月xx日市政府第二十四次常务会议......

    街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XX街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建立健全我街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规范程序,明确职责,提高应对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维......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全文

    环境保护部负责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的指导协调和环境应急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态势及影响,环境保护部或省级人民政府可报请国务院批准,或根据国务院......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1 一、活动方案的目的和意义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仅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损失,更严重的是危害人民身......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1 1总则1.1编制目的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机制,科学有序高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促进社......

    危险化学品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写指南(试行)

    危险化学品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写指南 (试行) 编制危险化学品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通常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总则 含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等。其......

    突发环境事件(环保)应急预案编制包含内容范本

    1 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编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