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河“夺泗入淮”对苏北的影响
黄河“夺泗入淮”对苏北的影响
[提要]黄河“夺泗入淮”,彻底改变了淮(河)泗(水)流域水系,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水网河流,河道淤塞,湖泊兴替,导致了苏北乃至整个淮河中下游流域的重大环境变迁,土壤沙化碱化,原始植被除极少数地区外,被彻底破坏,许多城镇沉入湖(河)底,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水、旱、蝗、风灾频繁,“饭稻羹鱼”的富饶之地,变成了“有雨则涝,无雨则旱”的贫穷之地。[关键词] 黄河 夺泗入淮 苏北 影响
古泗水,发源于山东省南部泗水县境内。宋以前,古泗水在江苏境内由徐州向东南到清口(今淮安市淮阴区)向东入海。淮河进入江苏后由苏北盱眙流向东北,经过今日洪泽湖中河道到清口与古泗水汇齐再一道向东入海,淮河、古泗水构成了丁字型布局,苏北地区徐州、淮安、宿迁、盐城、连云港五市就以这丁字型为脉络展开分布。南宋绍熙五年(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是苏北历史重大转折点。这一年黄河在河南省阳武决口,流向东南在江苏省沛县境内冲入古泗水河道下泄入海,开始了为期659年的黄河“夺泗入淮”。黄河大水的冲击和泥沙的淤积,彻底改变了淮(河)泗(水)流域水系,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水网河流,河道淤塞,湖泊兴替,加上元明清三朝的治水保漕等,导致了苏北乃至整个淮河中下游流域的重大环境变迁,土壤沙化碱化,原始植被被彻底破坏,许多城镇沉入湖(河)底,水、旱、蝗、风灾频繁,“饭稻羹鱼”的富饶之地,变成了“有雨则涝,无雨则旱”、“十年到有九年荒”的贫瘠之地。
一、淮泗水系的变迁
黄河“夺泗入淮”的历史过程。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前132年(汉武帝元光三年),“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汉书.沟洫志》)。从两汉到北宋初年,黄河决口的次数很少,且都被迅速堵上,对下游特别是苏北淮泗流域影响很小。944年(后晋出帝开远元年)、1000年(宋真宗咸平三年)、1019年(宋真宗天禧三年)、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到1194年(金章宗明昌五年)的二百五十年间黄河的四次大决口,确立了黄河“夺泗入淮”。1194年到明正统二年(1437年),由于苏北以上地区有较大的溶纳能力,泥沙淤积主要在河南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和安徽北部地区。明正统二年(1437年),“时泗州城东北陴垣崩,水内注,高于檐齐,泗人奔盱山。漂流清河县房屋孳畜甚重。山阳城内行舟,禾苗荡然。或以为清口以下,淮患始见”[1]。1494年,黄河全流入淮,徐州、宿迁首[2]当其冲。刘大夏筑阻挡黄河北流的屏障,大河“复归兰阳、考城,分流径徐州、归德、宿迁,南入运河,会淮水,东注于淮”。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北徙,苏北顿失水源,河道又全被破坏,“有雨则涝、无雨则旱”成为苏北生态环境的最主要特征。
由于黄河水不断带来大量泥沙,河底不断淤积,河岸不断加高,苏北的岸高水低的自然河流变为地上河。到明代中期,苏北的河流绝大部分已成悬河。1592年(万历二十年),潘季驯就指出,“自开(封)归(德)以至安东(今江苏涟水县),地皆卑于河,不独徐泗。”[3]徐(州)泗(州)以下就更为严重,当时就有人提到,由于河身日高,“徐(州)、邳(州)以下,居民尽在水底。”[1]“天启三年,(河)决徐州青田大龙口,徐、邳、灵、睢河并淤,吕梁城南隅陷,沙高平地丈许,双沟决口亦满,睢(宁)之河并淤,上下一百五十里悉成平[1][2]《淮系年表》
《明史.河渠志》 [3] 《行水金鉴》 三十四引《明神宗实录》。[1] 《明史·八十四》《河渠志》。陆。”[2]
1河道变迁
自宋代黄河夺泗入淮,几百年下来,今天洪泽湖西部和西北部已基本没有湖泊了。现有的河道也是解放后整治和修挖的。蔡河、颖河、涡河、汴河、还有隋朝的通济渠都被淤废。原有河道水系均被严重破坏。
河道淤积。1375年(明太祖洪武八年),黄河在开封大黄寺决口,始夺蔡河,挟颖河入淮。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又在原武黑洋山决口,下游还是由蔡河和颖河南行。又过了六年,到1397年(洪武三十年),蔡河下游已告淤浅,颖州(今安徽阜阳县)的黄河水也为之断流。至1494年(明孝宗弘治七年)由孙家渡口,经朱仙镇,下至项城县南顿的河段就有二百余里已经淤浅,仅剩下涓涓细流。后来屡开屡淤,竞至不能再通。蔡河之东的涡河也是从明初(1413年,成祖永乐十四年)为黄河夺流的。到1493年(弘治六年)就已经淤塞。后来虽经疏浚,还是难免全淤。再东的淮河(指今天的淮安市区向东的废黄河一段----引者注)也是如此。其在睢宁一段,(这段河流实际上是古泗水河道之一段----引者注)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为黄河冲入,水泛沙积,成为平陆。[3]古泗水江苏段被黄河所夺后,不断淤高。1855年黄河北徙后,因失水源而迅速被废弃,此即今日地图所见之废黄河徐州至淮安段。清咸丰元年(1851年),洪水冲破洪泽湖上的三河口,洪水由三河经宝应湖、[4]高邮湖和入江水道流入长江。从淮安向东经涟水、滨海直到黄海的原淮河入海水道迅速淤废。
次生影响。沂河古称沂水,源于山东省沂蒙山区,原南流至江苏邳县入泗水下泄。黄河“夺泗入淮”后,沂河改入黄河,入黄后出路受阻滞积成骆马湖。沭河古称沭水,也源于山东省沂蒙山区,东汉时南流至邳县入泗水。北魏正光年间(520-524年)齐王萧宝寅镇东徐州(今宿迁市宿豫县),在山东省郯城筑禹王台阻沭水西流,开新河引沭水至沭阳,与游水(涟河)合流,经海州入海。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禹王台被毁,沭河西流改入沂河。至清初,骆马湖淤高不足容蓄沂河洪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保槽运开六塘河分泄沂河洪水。此后,六塘河成为沂河归海出路,但泄洪能力甚低,且通过沙礓河与沭河沟通,因没有完善的排洪出路,每逢汛期暴雨,常沂涨犯沭,沭涨犯沂,沂沭下游洪灾频仍。
2新湖形成
洪泽湖、骆马湖、南四(微山)湖等皆是受黄河“夺泗入淮”影响后扩大形成的。
洪泽湖的形成。洪泽湖区原来是古淮河下游所流经的地方,在远古时代,洪泽湖原始湖盆是一个泻湖。(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中国地貌区划》)。以后由于黄河、淮河、长江泥沙在各自海口不断淤积,陆地向海洋推进,古代的泻湖逐渐退居内陆,与大海失去了联系,同时分裂缩小成为许多大小不等的湖泊,随着时间推移,有的变成冲积平原,也有的变成沼泽。这些小湖见诸于历史记载的有白水塘、破釜塘、富陵湖、万家湖、泥墩湖等,各
[5]湖之间都有水道相通,分布在古黄河的右岸。隋代称洪泽浦,已形成湖泊,这是“洪泽”二字的由来。唐代始称洪泽湖。黄河全流夺淮后,黄强淮弱,淮水受黄水顶托,在洪泽湖区潴积,水位急剧增高,诸湖陂遂汇合为一。万历间潘季驯治水,提出“蓄清刷黄”的治水方 [2][3] 《明史·河渠志》
史念海著 河 山 集(二 集)[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1年5月第1版P50 [4]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编写组 淮河水利简史[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0年6月第一版P253。[5]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编写组 淮河水利简史[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0年6月第一版P213。略,大筑高家堰。后历任河臣萧规曹随,不断加筑或检修高家堰土堤石工,北至淮阴县石工头,南至蒋家坝以南礼河口,长67公里。至此,洪泽湖不仅是淮河下游的防洪屏障,而且已成为能蓄能泄的水库。由于黄河浊流经常倒流入湖,淤淀湖底。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测定,[1]湖底平均高程在10.5米左右,比湖东平原和里下河平原高4~8米,成为著名的“悬湖”。
骆马湖的形成。骆马湖,《宋史·高宗纪》称为马乐湖。当时,骆马湖地区地势虽然低洼,由于沂水于邳州(今睢宁古邳)汇入泗水不进骆马湖,故良田万顷,堪称富饶。黄河夺淮早期,加河未开,“微湖之溜,东不至邳”。沂水及邳州北来诸水,仍可由泗水泄入淮水。金代仍能屯兵垦植,所以又名落马湖。该湖湖区原是沂水入泗的古沂口以东,泗水以北,宿迁马陵山西侧的一片平原洼地。其原始湖盆基底是个地堑式的陷落盆地。著名的郯庐断裂带沿湖东岸穿过,湖西岸还有一组南北向断裂构造与郯庐大断裂并列,属于典型的构造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湖泊室编《江苏湖泊志》)。黄河南支“夺泗入淮”以后,泗水出路受阻。明中叶,黄河河床日益淤高,沂水南下入泗受阻,洪水在此积蓄,加上黄河屡次决口、漫溢,东面又受马陵山阻隔,水流不畅,遂潴壅成湖。明万历年间,为保障水运畅通,避黄开加,开通后的加河,“广纳群流,北遏鲁河,西引湖水”,“沂、武、燕、艾、不老、房亭,交输工准,并趋腹心,逐为众壑所归”。由于运河南去仅系于一线细流,出路甚微,而运河与骆马湖又“在在相通”,骆马湖自亦成为众壑所归,将邻近的周湖、柳湖、隅头诸湖兼并。天启年间,骆马湖夏秋遇潦,湖面横亘二十余里,已汇成汪洋大湖。明崇祯及清康熙年间,凿开马陵山断麓,引湖水经六塘河东下入海,但出路甚小。康熙二十三年(1684),骆马湖已淤垫,水涨时湖面“有六七十里宽,八十里长”,[2]其北岸达今新沂炮车至邳州徐塘一线,以后湖底继续淤高。道光元年(1821)骆马湖开始放垦,次年清丈涸出土地1892顷。咸丰、同治年间,续涸土地近900顷,“每年汛期,遇蒙、沂山水涨发,汇归湖内,滩地悉被淹没;及秋冬水势渐消,滩地涸出,播种二麦”,[3]仍起汛期滞洪作用。骆马湖到清代变成为淮北地区的一个“周二万五千八百三十丈,南北长七十里,东西宽三、四十里”[4]的大湖。
微山湖(南四湖)的形成。南四湖是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个相连湖泊的总称。它位于鲁西南黄河冲积平原和鲁中南山丘西麓两斜面相交的低洼处。湖泊成带状,是淮河流域的三大淡水湖之一。在元代以前,南四湖区基本上是古泗水流经的一片平原洼地。元代京杭运河全线开通后,济宁至徐州之间的运河基本上利用了泗水的这段河道。泗水入运前,河道短浅,又系山洪季节性河流,在枯水季节,水量甚小,这段运河水源不足。为了保持航道水深,元代开始在泗水航道上建有南阳、孟阳泊、金沟、沽头等闸,控制泗水南流。一到汛期,山洪暴发,泗水及运东各山泉河道的洪水,又排泄不及,多在运道东岩低洼处停蓄成湖。积水成湖后,运西黄河和运东山泉河输入水量不断增加,尾闾又受到黄河夺泗水河床淤高阻拦,宣泄不畅,遂使湖区向四周扩展,淹没大片良田,变陆为湖,先后形成了南阳、独山、昭阳和微山四湖。据解放前汪胡桢勘测计算,平均湖水面积1051平方公里,洪水期可达成[5]176平方公里。
3湖泊淤废
苏北湖泊的淤废受黄河泛滥的影响很大。清圣祖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曾在洪泽湖下游的高家堰以西至清口之间,掘深六尺(折合一点九一米)有余,尚不能达到当时的湖
[1]底。据说这是三年内新淤的。三年之中就已经这样,长时期的变迁就更不必说了。黄河“夺 [1][2] 荀德麟
洪泽湖研究[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年7月P2。
《行水金鉴》引《两河总说》。[3] 《民国宿迁县志.卷三.山川志》。[4] 《续行水金鉴》卷七十,转引《江南运河厅册》。[5] 汪胡桢 《整理运河工程计划》,转引自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编写组 淮河水利简史[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0年6月第一版P222。
[1]《行水金鉴》四十八引《敬陈经理河工事宜第二疏》。泗入淮”阻塞了淮水、泗水的出路,其携带的大量泥沙逐渐将苏北的硕项湖、桑墟湖、埠子湖、仓基湖、古射阳湖等淤垫为平陆。
硕项湖。又名硕清湖、大湖。隆庆《海州志·卷二》载:“大湖在州治南一百四十五里,西距安东(今涟水——引者注,下同)、沭阳二邑,东西四十里,南北八十里,(州)与安东、沭阳各得三分之一”。其范围东至新安镇,北至张店、南岗岭,南至沈集,东南至高沟、灰墩,西至马厂荡,面积为4550余顷。硕项湖上承海、沭、宿迁境内河道来水,常年有水,东南有关头河、白头河、盐场河、平旺河等分泄湖水入海。由于黄河不断泛滥,泥沙淤积,硕项湖逐渐浅涸,特别是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淤垫尤其严重,大部成为平陆。康熙二十四年,靳辅开挖南北六塘河,并筑屯堤,对硕项湖进行围垦。至民国初年,硕项湖只剩沭阳兴隆镇西北、韩山镇东南有一片东西三、四十里,南北二三十里的洼地,伏秋水涨一片汪洋,冬天则涸成农田。
桑墟湖。历史记载也见于明隆庆《海州志·卷二》:“桑墟湖去州治南九十里。昔因银山坝废,通海,夏则潴水,冬为陆地”,又言该湖“上源引沂、沭及桑墟之水,经石湫及黑土湾入海”。该湖中心位置在今沭阳县桑墟乡境内。清康熙以前,该湖在汤沟(今灌南县汤沟镇)附近与硕项湖相通,上承接沭水,下宣泄入海。清代中前期,该湖已淤淀为季节性湖泊,夏季积水为湖,秋冬则涸为陆地。
埠子湖。《民国宿迁县志·卷三·山川志》:“埠子湖在县西南40里,明末淤废。后有泉突出,汇而成潭。冬夏盈溢,祷雨辄应。又有小龙潭,周数亩,阴晦遥望多异观,咸丰初,六塘河溢,中起一滩灵怪,不复见。
仓基湖。以今泗阳县仓集镇为中心,明代淤废。《太平寰宇记》载:湖周长45里,旧为石崇积贮的地方。有闸名石崇闸,湖水下泄以利灌溉航运之河叫崇河。
古射阳湖。古射阳湖的淹废也与黄河“夺泗入淮”有关。清光绪《盐城县志·卷三》:“射阳湖在城西北一百四十里,西接宝应,西北接山阳县,中流为界,潆徊约三百里,南北浅狭,自故晋地方至喻口北流入海,东属盐城,西北属山阳县,故晋而上至射阳镇属宝应。嘉隆以来湖乃大淤,万历七年民李雯等建议开浚。”清光绪《阜宁县志·卷之四》“万历九年春知县扬瑞云申祥具题请发帑金重浚(射阳湖),水由庙湾新丰市入海。水患稍息,民赖以安。至崇祯四年,淮北苏家嘴、柳浦湾、新沟、建义口并决,筑塞久无成功。黄流灌注三年,水退沙停,支河小港大半壅淤,而射阳湖几化为平陆矣。”
还有许多小湖泊淤塞,见地方志。
4海岸线东移
淮安、盐城两市的情况。清口(淮安市淮阴区境内)以下经安东(今涟水县)至海口一段,除河床增高外,还有河道向海中伸延的特殊情况。自1194年黄河“夺泗入淮”,到清代康熙初年四百多年间,安东县东北云梯关外淤出的滩地已远至一百二十里,又七十余年,至乾隆初年,淤出的滩地更远至二百八十余里,[2]又七十余年至道光初年,滩地又增加了二百余里。[3]嘉庆时,马港口附近的一次决口,不仅海口为之淤垫,就是马港口北上下百余里内的支河汊港亦皆成为平陆。[4]泥沙壅积,海岸线东移,直接导致了阜宁、响水两县的形成。清光绪《阜宁县志.卷之一》:“(清)朝雍正九年以庙湾镇为阜宁县治,划山阳县之马逻、羊寨等乡地八十里,盐城县之仁义、长乐诸里地四十五里,合之场灶暨海滩升涨之地归县辖”。响水位于阜宁东北,解放后才建县。
连云港市的情况。1194年黄河泛滥夺淮,黄河泥沙形成的河口三角洲在苏北海岸迅 [2][3]《续行水金鉴》十三引《皇清奏议》。《再续行水金鉴》一五一。[4] 《续行水金鉴》四十七。速发育,河道塞。到康熙五十年(1771年)后,原在海中的云台山渐与陆地相连。《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第二十.海防考》:“[云台山志]顺治十八年,兵部尚书苏纳海等会阅江南沿海地方,将各岛所住村庄迁移内境,云台山以向在海中一并禁为界外。康熙十六年漕运总督帅颜保奏复云台山为内地时,山在海中距板浦中正两场仅隔一渡。渡名对口溜,风涛险恶,以西通恬风渡,东通大岛口。每潮长时两潮相对激而为溜也。康熙四十年后海涨沙淤,渡口渐塞,至五十年忽成陆地,直抵山下矣。”从此“驾舟上云台”就变成了“策马上云台”。
二、苏北自然灾害的增多
1水、旱、蝗灾
黄河为害从现象上看主要是在宋朝以后,其根本原因则是在这之前的人类对黄河中上游的植被破坏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长期积累的结果。
水灾。苏北地处淮、沂、沭、泗诸水下游,又值南北气候过渡区,洪涝、旱、大风、暴雨灾害频繁。据史料记载,淮河流域从汉高后三年(前185年)至宋绍熙五年(1194年)的1379年中,发生较大洪涝灾害的年数有175年,平均8年一次;1194~1855年黄河夺淮时期中,南宋年间(1195~1278年)83年,共发生较大洪涝灾害12年,平均7年1次;在元朝(1279~1367年)的88年中,共发生较大洪涝灾害57年,平均1.3年1次。在明朝的最初32年中,共发生较大洪涝灾害14年,平均2.2年一次,水灾频率大大加快。
据《淮河水利简史》统计,从1400年到1900年的500年中,全流域共发生了350次较大水灾。元元统二年,“六月,戊午,淮河涨,淮安路山阳县满浦、清岗等处民畜房舍多漂溺”。[1]明正统二年(1437年),“凤阳、淮安、扬州诸府,徐、和、滁诸州,河南开封,四五月河、淮泛涨,漂居民禾稼”。[2]“时泗州城东北陴垣崩,水内注,高于檐齐,泗人奔盱山。漂流清河县房屋孳畜甚重。山阳城内行舟,禾苗荡然。或以为清口以下,淮患始见。”[3]万历十九年(1591年),“夏、秋淫雨,河淮泛涨,山、清、宿、桃、安、沭、海、赣,平地水丈余,漂溺无数。”[4]
清末和民国期间,淮河流域的灾情更为严重。特别是1921年和1931年的大水,每次都使几十个县沦为汪洋泽国。受灾人口达数千万,死者人口以百万计,真是“庐舍为墟”、“遍地尸漂”。1931年7月,流域内普降暴雨,河水陡涨,堤防到处溃决,大片地区洪水漫流,庄稼被淹没,房屋被冲毁,人畜尸体顺水漂浮。江苏高邮挡军楼一处,就淹死约2000人。兴化县全县一夜间全部淹没。官庄100多户人家,除树梢幸存5人外,其余全部被洪水卷走。由弯头到仙女庙的运河中和邵伯镇的街头上,漂浮的尸体满目皆是。大水退后,侥幸活下来的农民,也已倾家荡产,无以为生,只好外出逃荒,飘零异乡。[5]
旱灾。同样据《淮河水利简史》统计,从1400年到1900年的500年中,全流域共发生了280多次较为严重的旱灾。1929年和1942年的大旱灾,又是一幅“赤地千里,饿殍载道”的惨景。1942年,淮河及沿淮上下河水几近断流,湖泊干涸,不少地方连吃水也发生困难。饿死、病死的仅河南省就有100万人以上。在淮河流域内旱灾的严重性并不亚于水灾。
蝗灾。旱灾过后往往紧接着蝗灾。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七月,淮安清河县飞蝗 [1][2]《元史·顺帝本记》。《明史·五行志》。[3]《淮系年表》。[4]《淮系年表》。
[5]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编写组 淮河水利简史[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0年6月第一版P16。蔽天自西北来,几经七日,禾稼俱尽。”[1]以徐州为例也可以看出其惨烈程度。徐州历史上发生严重蝗害有70多次,其中以明末和清中叶最多。明熹宗天启五年至思宗崇祯十四年(1625年至1641年)连续十多年闹蝗,蝗群过处,地如扫然,徐州附近人相食,十室九空。崇祯七年(1634年),“徐属蝗飞蔽天,越城渡河,禾稼木叶皆尽,或入人室啮毁衣物。”[2]崇祯十四年(1641年),“徐州又大旱蝗,人相食,道无行人。夏,大疫,死无棺殓者不可计数。”[3]
2城池陷落
徐州城的淹没。徐州本来濒于泗水,黄河南行“夺泗入淮”,河患增多,堆积益厚。徐州城下已经发现前代故城残迹,且为上下两重。深者竟在十七米以下,浅者犹有十米。万历十八年(1590年),“大溢,徐州水积城中者逾年。众议迁城改河。”[4]万历二十年(1592年),“河决徐州狼旋、磨脐二口,又马陵山水发,沂、沭并涨,海潮亦大上,邳、宿、安、海一带,悉沉釜底。”[5]天启四年(1624年),“六月,(河)决徐州魁山堤,东北灌州城,城中水深一丈三尺,„„徐民苦淹溺,议集赀迁城”。[6]此次黄河决口,大水将徐州城淹没,历时3年。水退之后,徐州成了一座死城。
泗州城的淹没。据徐士传考证,泗州城城址高程仅4.8米,城址又紧临淮河,四周平坦且卑下,十分不利于防洪。然而,由于扼漕运之要冲,该城不仅历劫不磨,而且在唐宋时期,曾呈现过繁华竞逐的盛况。
明万历六年,总河潘季驯为了确保清口水道畅通,以利漕运,想出了“束水攻沙”的治水方针,并开始修筑高家堰石工,加筑高家堰土堤,提高拦蓄能力,洪泽湖水位遂逐渐抬高。低洼易灾的泗州城水灾随之自然加重。万历十九年(1591年),“九月,泗州大水,州治淹三尺,居民沉溺十九,浸及祖陵。而山阳复河决,江都、邵伯又因湖水,田庐浸伤。”[7]明末清初,高家堰不修,蒋坝一带的天然减水坝越减越低,加上高家堰频繁决口,堵闭不及时,泗州城在行将灭顶之际,又得以苟延残喘.
清康熙十六年,靳辅出任河道总督,雷厉风行地继续实施潘季驯的“蓄清刷黄济运”的方针。康熙十七年(1678年),“泗州淮涨浸城”。[8]紧接着第二年夏黄、淮并涨,黄河又冲决归仁堤,直注洪泽湖,湖水猛涨一二尺,原已险象环生的泗州城外防洪堤,终于洪水撕开,分别从城的西北、东北冲进城内,顿时“水深数丈”。所幸此前官民大都转入盱眙城,少数在洪水入城时,转移到防洪堤上,只有个别老弱恋家者被洪水吞噬,泗州城终于沉沦。明祖陵、古洪泽镇等也先后沦入水中。[9]
三、苏北农业生产环境及种植结构变迁
良好的灌溉水利设施全被破坏。古代苏北平原上湖泊星罗,硕项湖、桑墟湖、青伊湖、丁湖、传湖、飞湖等;运河以西还有富陵湖、泥墩湖、白水塘、羡塘、鸡鸣塘、沛塘、雷塘、陈公塘等;运河沿线由南而北则有武广湖、陆阳湖、新开湖、樊良湖、津湖、白马湖等;里下河地区有著名的射阳湖,还有大纵湖、德胜湖、吴公湖、广洋湖等等。《读史方舆纪要》称淮安府清河县“湖泽相连,大小以数千计”,一县如此,整个苏北平原上湖泽荡地之多,分布之密,可想而知。淮河和古泗水在苏北交汇,岸高水低的自然水系是良好的生存地域。[1][2] 《元史.五行志》。
同治《徐州府志.卷第五下》。[3] 同治《徐州府志.卷第五下》。[4] 《明史·河渠志》。[5] 《淮系年表》。[6] 《明史·河渠志》。[7] 《明史·河渠志》。[8] 《淮系年表》。
[9] 荀德麟
洪泽湖研究[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年7月P328—329。[1]自古以来苏北建设有较多的水利工程,《尚书》记载:“禹导淮自桐柏,东会沂、泗入海。”春秋时吴王夫差开邗沟通淮、泗,接河、济,联颖、濉、达淮、江。三国时邓艾屯田,修筑白水塘、破釜塘等陂塘水利设施。隋代开凿大运河、唐代开干渠。这些湖渠网络在分洪蓄洪、湿润气候、农田灌溉及水上运输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宋代以前的苏北几乎可以称之为风调雨顺,古人有诗称之为“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黄河“夺泗入淮”以后,河水带来大量的泥沙,使苏北的河道淤塞,湖泊兴替,黄河、淮河下游河道变成了地上“悬河”,洪泽湖也成为“悬湖”,苏北原先良好的灌溉水利设施全部被破坏。这对当地的农业生产破坏甚巨,土壤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战国时人在《禹贡》中把全国划为九个区,称“九州”。《禹贡》记述了九州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土地开发利用、人口、产出,对中央王朝承担的纳赋标准。九州实际上是不同水平的农业区,基本处于黄河、淮河两大流域。
淮河流域:青州土质“上下”,属于三等,纳赋“中上”为四等;徐州土质“上中”,属于二等,纳赋“中中”为五等;扬州土质“下下”,属于九等,纳赋“下上”为七等。青州、徐州的位置,据《禹贡》记载:“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基本上都在淮夷这个大范围之内。青州纳赋仅次于冀州、豫州;徐州高于雍州、梁州、克州;扬州临江滨海地势低洼,又有长江以南一部分未被开发的土地,故“土薄赋轻”,还高于兖州。这是关于苏北地区最早的土壤情况记载,它表明古时苏北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都是较好的。
黄河“夺泗入淮”后,苏北地势较低地区的地表全部被黄河带来的黄沙土所覆盖。沙地不保水份,所以苏北“有雨则涝、无雨则旱”,自然灾害极为频繁。特别是由于排水不畅,土壤次生盐碱化非常严重。清代涟水有一位县令,就曾咏叹原先为鱼米之乡的涟水,成为“有田皆斥卤,无处不蓬蒿”的极贫县份。据解放初统计,仅淮安市就有沙碱地500余万亩,约[2]占耕地总面积的40%。
种植结构显著变迁,稻作变为旱作。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经过多次发掘,出土石斧、石锛、石磨盘、石棒等生产生活工具,以及石制和陶制纺轮、骨制鱼镖、陶制鱼网坠等渔业工具,还有稻作的碳化籼稻粒。“青莲岗文化”距今5500年,大致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长江流域马家浜文化年代相当。石磨盘石棒和碳化籼稻粒的出现,[3]标志这里原始农业经济已占重要地位,粮食特别是水稻已成为种植业中的主体。该遗址正是在本文研究的苏北淮泗流域的中心地带。《周礼.职方》记云:“正东曰青州,其谷宜稻麦”,“东南曰扬州,其谷宜稻。”当时的青州包括淮河以北和山东的南部地区,今天的徐州就属青州。《禹贡》也记载徐州是最早的稻作区和桑蚕区,产稻仅次于长江流域的荆、扬二州,列九州第三位。东汉末年,徐州牧陶谦曾表东阳县令陈登为典农校尉,在徐州“巡土地之宜,[4]尽灌溉之利,粳稻丰积。”这些都表明,早期徐州地区是以稻作为主的。自1194年黄河“夺泗入淮”,到1855年再次改道北徙的600多年间,黄水泛滥,造成徐州一带水系紊乱,涝不能排,旱不能灌,旱作物逐渐取代水稻,富饶的徐州,逐步变为贫瘠之乡。小麦、玉米、水稻、红薯和大豆、花生成为这里传统的粮油作物,到元、明时全部为旱作物,直到近代仍以一年一熟的旱作为主。[1]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第十·舆地考》:“[明张峰海州志]五谷曰稻曰黍稷„。海州水田少而旱地多,民间以麦为重,谷次之,黍豆又次之。”从中可以看出,明代海州种稻还排在第一位,清嘉庆年间已经是以麦(旱作)为主了。原淮阴市(即今日之宿迁、淮安两市)的情况也是如此。唐代诗人高适在《涟水题樊氏水亭》中道:“煮盐 [1] 彭安玉 试论黄河夺淮及其对苏北的负面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2][3][4] 荀德麟 主编 淮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淮阴市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4年P14。
见《文物集刊》1980年第1期。
《三国志》卷七,《魏书.布臧洪传》注引先贤行状。[1] 董献吉 总纂
徐州市志[M] 中 华 书 局 出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P4 沧海曲,种稻长淮边。四时长晏如,百口无饥年。”[2]可见唐代涟水及周边的水稻是靠淮水灌溉的。[3]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说:“粳,淮、泗间最多”。清末涟水“田滨河海,[4]岁罹水患。无陂塘沟池之蓄,旱涝由乎天。”无水只能种旱作物。清代同治年间宿迁就已
[5]经“下隰之稻,百不及一”。盐城市阜宁县“昔淮渎安流,港清交络,与射阳湖互为灌输,鱼盐(禾亢)稻之利丰阜安饶。自黄淮合流,支渠湮汩。决水所至,暨浊沙所凝结。陵谷互[6]易,沧桑改观。” 总之,由于黄河“夺泗入淮”,明清以后苏北逐步由“稻作为主”改为“旱作为主”了。
[2][3] 高适:《涟水题樊氏水亭》,《全唐诗》第212卷。
荀德麟 主编 淮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淮阴市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4] 《同治安东县志》卷之二,建置志,风俗。[5] 《同治徐州府志》,卷十,舆地考。[6] 《光绪阜宁县志》卷之一,疆域,恒产。
第二篇:苏北招商引资项目对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苏北招商引资项目对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
苏北招商引资项目对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
【摘 要】招商引资在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苏北欠发达地区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招商引资政策到底对当地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是否推进了农村社区发展的进程和科学发展观一直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地处苏北地区的盱眙县的招商实践为例,运用社会评价方法,从社会环境、自然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经济这四个方面的效益并且在对各个子系统分别选取衡量指标的基础上来清楚的认识苏北招商引资项目对农村社区的影响。
【关键词】苏北;招商引资;农村社区发展;社会评价方法;影响
1.前言
招商引资作为一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政策和发展工具,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我国沿海地区开始兴起,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相当的贡献。苏北地区地处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拥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但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要实现跨跃式发展,仅靠国家的支持和自身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招商引资就成为苏北地区经济工作特别是广大乡镇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苏北地区乡镇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大范围配置资源,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某些投资项目的建设对当地的文化、自然景观遭破坏等。
社会评价是分析拟建项目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和当地社会条件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其旨在于系统调查和预测拟建项目的建设、运营产生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分析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通过分析项目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提出项目与当地社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会协调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保持社会稳定的方案。
本文社会评价研究体系取源于世界银行社会系统评价方法,主要从社会影响(正面、负面)、互适性以及风险因素考虑,坚持以人为本、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社会发展、公众参与、评价指标可比及可操作、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八项重要原则。我们着重研究的不是单纯的社会经济效益,更多的是对当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区组织结构、城市建设及其发展的影响。大规模项目的引入,具有很大的附带效应,而这些附带效应对当地社区的影响更为深远。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考虑在项目规划过程中的群众参与以及项目本身对群众的直接影响来评判苏北招商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
2.研究背景
苏北即江苏省北部地区的简称。按照现在江苏省通行的行政区域划分,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五个省辖市,共40个县(市、区)。由于处于长江以北的丘陵地带,相对于东南沿海有一定距离,经济发达程度被越拉越远。了解,2012年,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地区(GDP)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0.8%、12%和13%,苏北增长最快,增长速度比全省平均高2.9个百分点。在江苏提出未来发展仍然是调结构促转型,缩小苏南苏北差距的方向下,江苏的经济格局将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当前,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总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中时期,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跨上新的台阶,初步构筑了大开放、大开发所必需的支撑条件;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程度和人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招商引资政策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早起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利用当地相对廉价劳动力吸引外来资金。招商引资是指地方政府(开发区)以说服投资者受让土地或租赁厂房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针对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的销售行为。苏北的招商引资正从吸收外资为主到同时吸收内外资,从吸收第二产业投资为主到同时吸收第三和第一产业。
3.评价原则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在进行社会评价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着必要的理论原则。社会评价主要研究的仍然是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我们必须将社会评价方法结合现实苏北实际情况,加以调研。基本上,我们首先应当遵循的原则有:
(1)以人为本的原则
投资项目必须依靠人民,应广泛地争取项目区人民的参与和支持。投资项目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与生存条件。因此,在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把放在首位的思想。现代投资项目评价中应充分考虑到人民得到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并以此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2)追求社会公平的原则
社会公平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社会评价应站在正公平的立场上,客观地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促进项目公平的政策与措施。在改善项目受益地区社会经济条件与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改善项目受损区人民的社会经济条件与生活质量。
(3)促进社会稳定的原则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项目中的移民、性别、贫困、民族等问题必须慎重对待。达不到要求的项目,不能轻率立项与开工。
(4)促进社会发展的原则
社会评价将项目的实施过程看做一个社会发展过程。在项目的社会评价过程中,通过对少数民族、老人、贫困群体、弱势群体、病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脆弱群体给予特别的关注,促进项目区社会的发展。
(5)公众广泛参与的原则
公众参与既是社会评价的目标之一,又是实现社会评价其他目标的重要手段。所谓目标,是指公众参与体现了一种民主、民治、公正、公平的精神,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目标之一。
(6)评价指标可比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在项目评价和方案选优时,应注意评价指标的可比性,不同方案的评价指标必须保持同一的标准和尺度并具可操作性。
4.利益相关分析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本文主要采取利益相关者分析法来进行研究苏北招商引资项目对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利益相关者是指与投资项目有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并对项目的成功与否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各方,一般包括项目的受益人、受害人及受影响人、为项目提供资金的机构、有关的项目执行机构(包括计划、设计、咨询、管理机构等)。
对于江苏惠达矿业有限公司,我们认为惠达矿业有限公司的周边居民和本公司的当地员工是受项目直接影响的群体;另一方面,当地政府也直接或间接参与项目的引进和实施,他们对项目的支持也是决定该项目成败的关键。
(1)惠达矿业有限公司所涉及到的周边居民
本文认为,周边居民既是该项目的受益者,也是该项目的受害者,被征地居民若收到补偿得当,则主要为受益者。
调查结果表明,87.5%的居民在惠达矿业有限公司进驻前,没有被征求过意见,亦即对该招商引资项目在建立前并没有了解亦无知情,在了解惠达矿业有限公司进驻的居民中,大部分居民对惠达公司的进驻持支持态度。所以,该项目的社会参与度并不高,至少说,在未知结果情况下,周边居民的该项目是盲目的。
我们了解到,支持惠达公司进驻的居民主要是他们期望生活条件、经济水平得到提高,就业问题得到改善。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少部分,约占30%的居民在惠达公司进驻过程中原有农用地收到了侵占损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惠达矿业有限公司和当地政府部门得到了补偿。
在惠达公司进驻后,约占71%的周边居民知道并了解惠达矿业有限公司,其中,大部分居民对惠达矿业有限公司持有较好的印象。在周边居民中,90%的人认为惠达公司进驻后,当地的交通出行状况比进驻前要好,并且由于惠达公司的进驻,导致其周边形成了一系列的小型商业市场,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在惠达公司建立以后,大多数居民的家庭基本生活资料例如水电等均没有收到影响,但是也有少量居民的生活也因此收到影响,带来了不便。但是也存在这样的不足,58.3%的周边社区居民感受到惠达导致了社区中某些公共设施、单位机关的搬迁,但是居民自治组织并没有针对惠达公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司带来的此种问题而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是立项讨论,说明周边居民的社会参与意识本身还有待加强。公众广泛参与的原则并没有得到体现。
在惠达矿业有限公司建立后,经调查,该地区并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疾病,并且周围动植物数量也没有明显变化,这初步证明该项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至少并没有对当地的资源环境产生过分明显的恶性影响。
约占80%的周边居民认为,由于惠达公司的进驻,一定外地人口进入了该社区,并且对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性有了一系列的冲击。
(2)惠达矿业有限公司所涉及当地员工
惠达矿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具有当地居民和公司员工的双重身份,对他们的研究更加具有参考价值。
我们调查的员工对象样本77.42%是基层生产岗位,9.67%是采购运输岗位,也包括了财务等其他岗位,基本上是以基层生产为主,但采购、运输、基层管理、财务等方面均匀涉及。调查对象大都是1-3年的员工,该公司08年入驻,则反映调查对象大都应该是公司伊始加入,并且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员工变动。惠达确实为周边居民提供了相对较好的就业机会。
惠达作为凹土招商引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险一金方面则在管理层得到较好的贯彻,而有56.23%的员工没有得到完整的三险一金的保障,而这些员工大都是保洁、管道梳通等基层工人。但是较好的是对于危险工作岗位惠达都有额外补贴或是其他形式的津贴。
样本员工中68.75%都接受过技能培训深造,83.71%的员工接受了惠达提供的员工宿舍以及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娱乐设施。这说明惠达的入驻对当地居民的文化教育以及公共基础设施都是有着正面的影响。
在贫困问题、妇女问题等弱势群体保护方面,惠达做出了招商引资项目公司的表率。调查人员中,89.66%员工接受过或者目睹别人接受过各类形式的贫困补助。仅有25%的员工确定所在职位中不存在妇女特殊津贴或是针对女性的补助福利。这基本反映了惠达对于招商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资的扶贫内涵的理解,对于保障贫困员工基本生活做出贡献。并且在三八节等节日,对女性同胞有着一定形式的津贴。惠达在招聘、晋升的过程中更加没有歧视女性的任何倾向,大部分工资分配与性别也没有直接联系,但管理层主要是男性也并不能反应是性别因素在起主导作用。
(3)惠达矿业有限公司所涉及政府
惠达公司作为凹土开发、生产、加工的企业,原料取材基本来自于对当地的矿产资源开发,同时也在努力开发、推广可再生能源作为生产动力来源。
惠达所排放物主要是粉尘以及其他一些非有毒气体,还包括较少量的固体矿物残渣。气体、粉尘是简易净化后排入大气,固体排出物主要是排入设立的污染池。经调查,惠达每季度还会集中处理一次排放物。
招商引资政策中,惠达得到政府相对廉价的厂房租赁,并且还有一定的减免税优惠。
政府相关部门反映,惠达入驻之后周边的经济确实得到了一定的拉动,解决了部分的就业问题。惠达在招聘过程中,亦不曾有过歧视农村户口、性别、非岗位需要的残疾等情况,切实有效的解决了部分就业难的问题。92.86%的受调查群众感受到惠达入驻之后收入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形成的小型商业集聚地也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5.小结
项目社会评价,是建设项目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站在全社会的角度上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招商引资工作是当前弥补本地区资本存量不足,推动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如何对招商引资效益进行评价,怎样才能使招商引资给本地区带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何使得其对农村社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等都是当前一个国家或地区招商引资工作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开展项目社会评价总的是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招商引资对于实现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作为区县一级政府而言,盱眙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招商引资成效。项目的引入使得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的增加,比如小学搬至此处。同时吸引了较多的人流量,使得此处形成了一个长期性的商业集聚地,间接性的提高了周边居民的收入。企业入驻之后带来的人口流动也促进了当地与周边的文化、经济交流,带来了不同的习俗。
在对于盱眙凹土招商引资项目的社会评价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发现招商引资项目带来的众多好处,同时也发现了招商引资项目所还存在的不足:首先,招商引资项目缺乏社会参与性,绝大多数群众对于招商引资企业缺乏知情权以及决策权;再者,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的组织管理,招商引资企业由于存在部分特殊政策优惠,有必要特殊管理;其次,缺乏对招商引资项目对资源环境影响的重视;最后,缺乏对因引入外资企业而受损居民的补偿措施。总体而言,招商引资项目是利大于弊,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并予以支持。
苏北招商引资具有不可忽视的必要性。苏北已认识到招商引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招商引资也真的换来了发展。现在我们更需要进入科学招商的时代,必须招商引商那些真正符合社会发展、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项目,才能真正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E.N.Sindyashkina;An assessment of the forms of social effect when implementing investment projects[J].Studies on Rus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2010.[2]Michael J Carley.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a guide to the literature[J].Eduardo S.Bustelo,1984.[3]John Weiss.Assessing the technical impact of new investment projec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989.[4]Wang Ming-Mei;Novick Melvin R.Isaacs Gerald L.Ozenn Dan.A Bayesian Data Analysis System for the Evaluation of Social Program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77.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5]黄渝祥.费用——效益分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6]李岚清.中国利用外资基础知识仁[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7]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社会评价课题组.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指南[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8]迈克尔·M·塞尼.把人放在首位——投资项目社会分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9]曲福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0]姜伟新,张三力.投资项目后评价[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1.[11]李达昌.国际招商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2]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2).[13]陈阿江.社会评价:社会学在项目中的应用[J].学海,2002(6):81-85.------------最新【精品】范文
第三篇:泥沙淤积对黄河防洪影响的几点思考
泥沙淤积对黄河防洪影响的几点思考
黄河防洪安全备受世人关注,为保证黄河防洪安全,以确保黄河花园口22300m3/s洪水不决口,建国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黄河下游进行系统治理,取得了近六十年的黄河安澜。但近十几年黄河下游频繁出现的“小流量,高水位”、“小洪水、大淹没”等新情况,使人们对泥沙灾害有了新认识。本文结合黄委高级专业技术干部研讨 “河流水沙灾害及其防治” 课目学习的体会和心得,简要阐述泥沙淤积对黄河防洪影响的几点思考。
一、黄河下游防洪目标及主要措施
黄河防洪任务艰巨,水沙条件复杂,汛情瞬息万变,各级防指要有应对各种突发性、特殊性情况的思想准备和应急处置措施。
黄河防汛目标任务是:确保黄河花园口站22000m3/s及以下洪水大堤不决口,遇超标准洪水,做到有准备,有对策,尽最大努力,采取一切措施缩小灾害;确保设计标准内黄河控导工程安全;及时做好黄河滩区、滞洪区群众迁安避洪工作,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尽最大努力减少洪灾损失。
为保证黄河防洪安全,黄河下游已建成了以干流水库、堤防、河道整治工程为主体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上拦工程主要包括干流上的小浪底、三门峡等水库:五十多年来在黄河上、中游兴建大型水库22座,总库容617亿m3,已超出黄河的年平均径流量,对洪水的调控能力大大增强,加之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造成的引黄用水与日俱增,进入下游洪水的出现机遇大大减少。4000m3/s以上的洪水50年代年平均达6.3次,60—80年代年平均3.6次,90年代年平均0.9次进入21世纪还没有一次超过4000m3/s的洪水;下排工程主要包括黄河两岸大堤、险工及河道整治工程;两岸分滞是指黄河下游两岸开辟的东平湖、北金堤滞洪区。同时,还建立了以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的“三位一体”军民联防体系和省、市、县、乡、村五级防汛组织。
二、水沙灾害定义
河流整体上作为一个动态的反馈系统,以泥沙为中介,水流和河床相互作用,局部的水沙条件变化将会引起泥沙输移的变化,从而引起更大范围的调整。在这些影响中对人类威胁最大、最直接的莫过于促成和加剧洪水灾害。由于流域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泥沙灾害具有累积效应,这种因泥沙输移变化引起江河水沙灾害加剧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将泥沙灾害定义为:凡是致灾因子是泥沙,或由泥沙
诱发其他载体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物质文明建设带来危害,给经济带来损失,这样的泥沙事件就构成泥沙灾害。由泥沙为致灾因子形。成的灾害为泥沙的直接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及崩塌等;由泥沙诱发其他载体引发的灾害,如因土壤侵蚀形成的泥沙在河道或水库年复一年的淤积使河床抬高,泄洪能力降低,由不太大的洪水引发的漫堤、溃堤的灾害等,定义为泥沙的间接灾害。
值得指出的是,水沙灾害并不是一种新出现的灾害现象,它是水灾和沙灾之间的一个子系统。此前的灾害研究中,有些水沙灾害被归于水灾,有些水沙灾害被归于沙灾,人为地将其归于两个灾害系统之间的一个,割裂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对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小流量、高水位”现象无法解释。
三、近期黄河下游防洪出现的新情况
近年来,黄河下游防洪出现的总体新情况是洪水不大,防洪压力不小,以往大洪水引发大灾,而今大小洪水都致大灾。最显著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两点:
1.普遍出现流量小,水位高,危害重,损失大的现象,并成逐年加重趋势。1996年黄河花园口洪峰流量仅相当于1958年的1/3,而水位却超过了1958年约l.0m,堤坝处处出险,沿岸防洪非常紧张,豫、鲁40多个县市,100多万人遭受灾害。2002年7月黄河小浪底水库首次调水调沙试验期间,高村水文站2930m3/s流量的水位比“96.8”洪水同流量水位高出0.55m左右;高村上下河段濮阳滩区在流量不到2000m3/s时即发生漫滩,漫滩水流顺串沟直冲大堤,并在堤河低洼地带形成顺堤行洪,濮阳部分堤段堤根水深达4~5m,堤防受到严重威胁。
2.大面积、大范围是近几年洪水灾害的另一特征。近年来上游来水来沙偏枯,黄河下游主河槽萎缩,平滩流量减小,滩槽高差降低,河道内“槽高、滩低、堤根洼”的“二级悬河”状况加剧,使得在与过去同样的平滩流量情况下,现今早已漫过主槽,发生大面积、大范围漫滩了。例如,“96.8”洪水,虽然洪峰流量只有6260m3/s,但洪水水位表现很高,造成黄河下游严重的洪水灾害,共淹没滩区耕地114万亩,偎水和进水村庄67个;1855年形成的河南原阳高滩,1958年、1982年洪水基本未漫滩,今年竟全部偎水,淹地24万亩,有38个村庄进水和被水围困;水利设施、交通道路、通信线路等损坏严重,直接经济损失约2.15亿元。1999年以来长期小水,夹河滩至贯台之间的张庄河段,形成畸形死弯,造成3户房屋塌入河中,河势直今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2002年7月4日开始,7月7日高村水文站流量为2280m3/s,上午11时30分濮阳县习城滩万寨渠堤决口,习城滩全部被淹,滩区进水量31306万m3,流量357m3/s,平均水深为1.5m,最大为2.5m,淹没面积1.5万hm2,水围村庄133个,人数83830人,受影响村庄37个,人数30190人。2003年9月18日,黄河河南兰考县谷营乡蔡集村生产堤决口,造成兰考北滩、东明滩区全部被淹,滩区平均水深2.9m,最大达5m。受淹面积达27.75万亩,淹没耕地25.14万亩,谷营、焦元、长兴三乡152个村11.42万人被水围困,共转移人口3.21万人,9738户的36191间房屋损坏,1733户的4252间房屋倒塌,冲毁桥涵闸262座,损坏机井491眼,损坏供电线路179km、通信线路225km,多出路面受冲被损。
3.小水大险是近几年河道整治工程出险的明显特征。近几年虽然河道整治工程逐步配套,河势变化也逐步得到控制,但由于河槽萎缩,工程控制范围内小洪水畸形河势特别发育,小范围的横河、斜河不时出现,洪水长历时顶冲工程坝垛而出险,甚至出现重大险情的事例屡屡发生。例如,1993年9月,在黄河流量只有1000m3/s情况下,在黑岗口对面形成横河,直冲黑岗口63坝与高朱庄之间长840的空档,滩地塌退600m,主流距大堤仅64m,直接危及黄河堤防的安全,经2000多名军民昼夜抢修8个垛才保障了堤防安全。2003年9月 10日 5时,大河流量1500 m3/s,枣树沟14坝~17坝大溜顶冲、回溜淘刷,坝基沉排产生不均匀下蛰,出现坦石坍塌、下蛰和土胎蛰裂等重大险情,出险体积达992 m3。
四、泥沙淤积对黄河防洪影响分析
河流整体上作为一个动态的反馈系统,以泥沙为中介,水流和河床相互作用,局部的水沙子件变化将会引起泥沙输移的变化,从而引起更大范围的调整,年复一年,小水大灾、灾害频率加剧,对防洪造成严重影响。事实说明,除人类活动影响及防洪意识、防洪管理和防洪工程建设方面尚存在欠缺外,自然因素中恶化防洪形势的直接原因是泥沙灾害,最明显的表现为泥沙淤积。
1.河槽萎缩,排洪能力降低
黄河下游来沙去向主要是输送入海和入海口造陆、淤积在河道内,还有一小部分人工引放至黄河灌区及固堤,由于多年来黄河没有发生较大洪水,泥沙集中淤积在主河槽内,河道主槽淤积比例由80年代初的30%增加到70%,河槽严重萎缩,河道排洪能力降低。目前,东坝头以下河段横比降达1‰~2‰,而河道纵比降为0.14‰,一旦发生较大洪水,由于河道横比降远大于纵比降,滩区过流比增大,极易发生横河、斜河,甚至发生“滚河”,产生顺堤行洪,危及堤防安全。由于河槽过洪能力明显降低,局部河段2000m3/s左右流量就可漫滩,小水就能造成大灾。
2.防洪标准降低
设计防洪水位是河道建筑物防洪标准的主要标志,河道建筑物顶部高程超设计防洪水位的多少,直接衡量河道建筑物防洪安全可靠性。泥沙淤积在天然河道中,引起河床的抬高,减少河槽容量和泄洪能力,使同流量下的水位抬高,使堤防的防护标准相对降低。例如,“92.8洪水”因高含沙造成的河道严重淤积,使得花园口站6260 m3/s的水位达94.33m,相当于一般洪水12000 m3/s的水位,多处堤防出现大洪水条件下才可能有的散浸、流土等渗透险情。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黄河大堤以花园口22300 m3/s洪水标准设防,其洪水位较正常洪水位严重偏高的结果,必然是使黄河堤防防洪标准相对大幅降低。再如“96.8洪水”,花园口站出现了7860m3/s洪水,花园口站最高水位94.73m,为该站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比1982年8月15300m3/s洪水的最高水位(93.99m)高0.74m,相当于一般洪水10000 m3/s的水位。
还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洪水的风险相对增加的同时,泥沙淤积还使得洪水推进速度明显减慢,持续时间增加。例如,20世纪50-60年代黄河洪水从花园口到人海口仅需7天,“96.8洪水”却长达18天,“92.8洪水” 长达13天。
3.洪水出现几率相对“加大”
黄河下游堤防建设以花园口22300 m3/s洪水流量为指标进行设防,其防洪安全以各级洪水位为标志进行防洪准备和防洪措施实施。这种模式是建立在正常洪水位与流量关系基础上才是正确的,但由于泥沙在河道的淤积,离间了洪水位与流量之间的紧密联系,破坏了洪水位与流量之间的正常关系,造成洪水位异常偏高,使得小流量洪水出现大流量洪水位,并使河道工程出现渗透破坏、滩区淹没等险情几率加大。因此,泥沙淤积加大了洪水高水位的出现几率,造成工程小流量洪水出现大流量洪水才有的险情,亦即“加大”了洪水出现几率。例如,“92.8洪水”和“96.8洪水”,按洪水流量6260 m3/s和7860m3/s计算其出现几率仅约5年一遇,但却出现了百年一遇12000m3/s洪水流量的高水位,亦即说百年一遇12000m3/s洪水的出现几率受泥沙淤积影响而变为约5年一遇。
五、对策及建议
为消减或减小泥沙淤积对黄河防洪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认为黄河下游河道近期治理应积极采取“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的治理方略。黄河泥沙问题将长期存在,下游河道淤积不可避免,黄河防洪保安全仍然是我们今后和将来河道治理的重要工作。因此,建议进一步总结和分析中水河槽整治、近4次黄河调水调沙的经验和规律,以稳定中水流路、减小河道淤积为目标,切实
加快游荡性河段河道整治工程建设步伐,开展小水河槽整治,补充和完善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体系;建立和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坚持不懈地进行调水调沙工作,尽快提高下游河道平滩流量,塑造并维持过流5000m3/s的中水窄深河槽,最终稳定、塑造有利于防洪排沙的河道主槽;继续按照宽河固堤方略,加快推进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消除小洪水、高水位给黄河防洪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黄河防洪安全。
同时,随着黄河治理开发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由控制洪水向利用洪水、塑造洪水的转变,建议黄河下游滩区实行分区管理,尽可能发挥滩区滞洪、沉沙、排洪和养育人口功能,滩区设置群众安全居住和农副产品加工的集中建镇区、中常洪水方可漫滩的农作物种植区,以及小流量洪水即可上水淹没的牧业低滩区基础上,积极争取滩区滞洪、沉沙运用补偿政策,遇适当时机、适宜洪水主动进行引洪或分洪淤滩,治理“二级悬河”,实现人与洪水和谐相处。
另外,鉴于泥沙淤积造成的洪水位严重升高,洪水流量不能准确表达河道建筑物防洪标准的实际情况,建议建立以防洪水位、漫滩水位等主要标志的防洪水位体系,以给人直观、明了、准确的防洪态势。
六、结语
洪水灾害已普遍被人接受和认可,但因泥沙淤积造成黄河下游出现流量小、水位高、影响防洪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洪水出现几率的现象,应引起我们的严重关注。我们必须建立以防洪水位、漫滩水位等主要标志的防洪水位体系,坚持“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的黄河下游治理方略,引洪放淤,治理“二级悬河”,确保黄河防洪安全。
作者:耿明全,1965年生,山东莘县人,高级工程师,河南黄河河务局总工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