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道路绿化与园林道路绿化的区别和联系(xiexiebang推荐)
城市道路绿化与园林道路绿化的区别和联系
绿化包括国土绿化、城市绿化、四旁绿化和道路绿化等。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和一定程度的美化环境。道路绿化作为绿化的一部分在城市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巨大作用。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绿化风貌与景观特色。
城市道路由于公路路域及其环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在对公路绿化时,要综合考虑坡高、坡度、地形、地貌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公路路域环境的基本特点是:
1.从起点到终点的路段较长,甚至可达数千公里,沿线各地的土壤、气候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从而决定了生态保护和恢复技术的复杂性和高难度。
2.公路的坡度较大,造成施工难度较大。
3.植被的立地条件较差,土壤质地差、肥力低,并且多为新翻的生土,增加了植被的建植难度。
4.由于地质地理条件等限制,施工过程中不得不在有限的土地上开挖施工便道和堆放各种弃方,从而进一步加大了边坡的坡度,使得植物品种的选择、植被恢复和建植技术受到极大限制。
由于上述原因,用于公路绿化的草种、灌木或乔木,需要有较强的适应性,以及耐干旱、耐瘠薄、竞争力强等特点,绿化时多采用混播,这样不但可以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弥补单一植物的不足,而且能够长期保持植被群落的稳定性。由于公路绿化大多土壤条件差,且有一定的坡度,因此建植时多采用喷播。
园林道路由于公园和居住区游园休憩、娱乐等等其自身的要求,所以在对园路绿化时,要综合考虑游人的各种需要以及环境的营造和地域性特点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园路的基本特点是:
1.从起点到终点的路段较段,甚至只有几米,从而决定了景观的营造要达到小而精,“景随步移,人移景动”的效果。
2.植被的立地条件较好,土壤质、肥力较公路绿化的要好,因此对植物的选择方面要求较小。
3.从植物的的分枝高度以及对植物的修建高度较公路绿化植物要低。
由于上述原因,用于园路绿化的草种、灌木或乔木,需要有较强的观赏造景价值。绿化时不仅仅在平面上营造观赏性强的效果,在立面上也要求多层次的造景效果以及植物在时间上的花期的差异性。这样不但可以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弥补单一植物的不足,而且能够长期保持植被群落的稳定性,营造出一年四季有景可观,创造出优美的生态园林。
从目前道路绿化的配置方式来看,主要有两类:整齐式行道树类型;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
1.整齐式园林行道树。此种类型,植物配置形式有:
(1)乔木为主、配以草坪:高大的乔木不仅遮阴效果好,还会使人感到雄伟壮观,但较单调。
(2)乔木和灌木:既可增加景观和季相的变化,又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3)常绿乔木配以花卉、灌木、草坪、绿篱(或色块):这种形式既可四季常青,又有季相变化, 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形式;另外,若条件允许可多行布置,既可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水平,又可大大减少噪音,这也是将来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2.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在繁忙的道路两侧设置自然式的园林道路即林荫路(具有一定宽度又与街道平行的带状绿地,其作用与街头绿地相似,有时可起到小游园的作用),尤其是居民分步相对较密集的一侧,既可方便居民自由出入林荫带散步休息(不必穿过交通繁忙的街道),又有效防止和减少车辆废气、噪音对居民的危害,这种形式在各个城市较为普遍。
城市道路绿化作为城市设计中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通过带状或者块状的“线”性组合,使城市绿地连为一个整体,成为建筑景观、自然景观以及各种人工景观之间的“软”连接。而园林道路则是一个园林得以全面展示的浏览路线,一个园林的景点通过园路加以贯穿形成一个整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一个园林如果园路处理不好,它留给人们的印象就大大折扣。因此园路的处理在园林设计中至关重要。
总之城市道路绿化植物配置是一门综合艺术,种植配置设计得当,不仅给人以愉快的美感,同时也能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同样园林道路绿化更为一种艺术,种植配置设计得当,不仅让人留连忘返,更重要的是加深提升园林的品味。从这些角度来看两者是相适的。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要综合考虑道路的环境特点,立地条件,规划设计要求以及植物的形态、色彩、风韵等多方面的因素,精心组织,合理配置,才能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和观赏效果,创造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道路绿化景观。
第二篇:浅谈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设计理论] 浅谈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正如《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说到的那样:“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显得沉闷,城市也就沉闷。”
街道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一个城市人文素养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构成区域文化表象背后的灵魂要素。因此,加强道路建设,讲究道路空间的艺术设计,追求“骨架”与整体的平衡和谐,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味的有效途径。
再者,随着城市高楼林立,工业发展迅速,交通污染严重,道路拥堵常见,长期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对于自然清新的交通环境的渴望越来越渴望。创造环境优美的道路绿化,不仅可以起到防眩光、缓解驾车疲劳、调节情绪等作用,更可以带动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遇到很多问题,这些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很多道路绿化设计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清新环境的渴望。不能更好的带来生态上的收益。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却得不到预想中的效果呢?
道路绿化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
a.忽视绿化与地下管网、架空线路的矛盾。在埋有地下管网的地段盲目栽植大型乔灌木,结果使得植物生长势减弱,甚至因根系无法伸展,吸取不到所需养分而死亡;在有架空电线的下面盲目栽植白杨、垂柳等大型乔木,因产生树线矛盾不得不疏枝,不仅影响了美观,更严重的是大风季节,因疏枝不及时,造成线路中断,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
b.片面的强调绿化,忽视道路的交通功能。在人行道上栽植树型不紧凑的灌木,影响步行或者骑车;较狭窄的分车带上密植大量的乔灌木,阻挡了行车的视线。
c.设计形式单调且过于封闭。主次干道千篇一律,没有特色、毫无创意、缺乏生机与活力。
d.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只顾眼前的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选用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结果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绿化整体效果。
以上罗列的仅为常见的道路绿化设计误区,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倡导生态型绿化,使我们的绿化设计成为“可持续景观设计”是每一个绿化工作者应该学习及努力的目标。如何在我们的设计作品中,巧妙地把自然景观、绿化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通过巧妙地构思,树立城市景观形象,体现地方特色,具有独特地绿化景观效果,并体现节约型园林地思想,将是接下来我们要探讨地论题。
1.自然生态型道路绿化的概述
1.1 自然生态型绿化的概念
广义上说,自然生态型绿化是设计中遵循景观生态学的原理,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科学的地形设计,适当的水体营造,人工模拟自然植物群落,从而营造出的自然的绿化配置模式。
狭义而言,自然生态型绿化是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由乔木、灌木、草本、地被等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结构合理、功能协调、自然控制的绿化配置模式。
1.2 自然生态型绿化设计的特点
自然生态型绿化即是自然控制的一种绿化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节约型园林的理念。所谓的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广义地讲,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就是生态化的城市绿地,也是可持续的绿地。因此,自然生态型绿化设计可称为可持续景观设计或生态设计。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2.1结构的合理性结构的合理性包括绿地空间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生态系统结构的合理性。比如水体与绿地的比例、节点的控制、乡土树种的比例、常绿与落叶的比例等。
1.2.2功能的全面性自然生态型绿化设计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景观设计或生态设计,其最终目的以营造一个人、建筑、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生活和谐共处的环境,因此设计时应该考虑满足游憩、休闲、生态、不同人群的需要、动物和植物的需要等多样化的功能。
1.2.3关系的协调性自然型生态绿化设计不仅仅考虑景观的功能与形式,更应该协调所有设计要素的关系。包括植物种类间、植物与水体、地形以及周边环境的关系,营造一种和谐的城市景观。
1.2.4植物配置的生态性自然生态型绿化设计首先必须从植物选材与配置上入手。设计师应充分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根据立地条件合理选择植物品种。植物配置以及群落的营造应遵循互惠共生的原则从植物的形态、色彩、质地以及疏密程度充分考虑,形成异质性强,多层次,立体化的多样性植物景观。
1.2.5景观的多样性设计中追求绿化景观完全融合到自然环境中,其层次变化,并非是乔木、灌木的简单组合,也并非是各种植物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地简单排列在公路的两旁、而是更注重自然界大范围内的绿化空间,以体现自然界植物生长特性。
1.2.6管护的自然性养护管理是确保设计效果以及体现生态效应最关键的一环。自然生态型绿化设计不仅仅考虑平面布局与三维的景观效果,还应该考虑如何减少养护成本,包括修剪、灌溉及病虫害的防治等多方面的控制。
1.3自然生态型道路绿化设计的基本原理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三大空间(交通空间、建筑空间、开放空间)之一,它最直接地反映了城市的总体面貌和独特个性,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感觉城市景观特色与城市风情的重要窗口。
自然生态型道路绿化设计就是通过绿化配置与设计,对道路环境进行再创造,将绿色引入道路空间,以“运用多种乡土植物,适量理水,创造不同生态景观”为宗旨,改变传统道路绿地单一的“线”的处理,变“线”为“带”,形成“花叶相映、林溪相间、层次丰富、尺度适宜、景观有序”的城市廊道景观。
2.文化底蕴的的重要性
有了一些基本地设计理念与构思框架,要使得我们地生态型道路设计不仅具有生态性,更有其独特地魅力与城市面貌,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为设计添加更多地内涵、文化底蕴。
可以考虑将生态、自然、人文为主线,串联起整条大道,体现当地人们地精神风貌,树立独特地城市景象。
3.绿化景观的定位与模式的创新
有了这些理念上地“创新”,我们还需要在传统地绿化布置与植物品种选择上做以一些改进与大胆地创新。
我们模拟一条道路:一条连接两地地重要通道,全长20公里,道路设计等级为双向六车道的一级公路,其中中央隔离带宽10米,主车道宽12.25米,机非隔离带宽2.5米,辅道宽5米。以这条模拟道为例,我们对其进行绿化布置与植物品种选择的阐述。
3.1绿化景观定位
绿化景观定位包括自然生态、梯度控制和动态发展。
3.1.1自然生态是指人工模拟地带性自然群落,形成自然、野趣的乡土景观和适度人为控制的特色人文景观。
3.1.2梯度控制是指尊重道路绿化的特性,从道路中心向两侧绿带形成自然度和控制度的梯度变化。
3.1.3动态发展是指发挥植物的潜在价值,结合自然野趣的景观塑造,通过人工干预和自然发育过程的协同作用,逐步营造阶段性的独特植物景观。
3.2 模式创新
3.2.130米绿化模式
3.2.1.1林溪相间型
林溪相间型适用在地势低洼或沿途较长距离有河塘的地段,设计以相对开阔的水面为主,适当的堆造缓坡,通过植物的高低、色彩及不同特性的配置组合,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景观空间开闭有度,呈现幽深静寂的林溪风光。在林冠线处理上考虑与城市背景的融合、衬托,高低错落、起伏起落、虚实相合、开合有致,使路内外的景观相互融合。主要基调树种有:墨西哥落羽杉、垂柳、合欢、木芙蓉、苦楝、乌桕。特色树种有:垂丝海棠、慈孝竹、马褂木、黄山栾树、青枫、鸡爪槭。
3.2.1.2生态片林型
绿地外缘形式以弧线为主,简洁流畅,富有韵律,植物成片呈斑块配置,色彩对比明显,斑块之间相互渗透咬合,形成复层结构植物群落,构成一个和谐、稳定、健康的具有生态效益的植被系统,创造出生动的绿色生态景观,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绿化和相应的生态功能。主要基调树种有:香樟、女贞、雪松、无患子、木芙蓉。特色树种有:银杏、青桐、重阳木、国槐、红花刺槐、三角枫、紫花泡桐。
3.2.210米及2.5米绿化模式
中央隔离带宽10米,由于位于两条快车道中间,受汽车行驶产生的尾气、灰尘等因素影响,植物的生长条件较差。设计时从整条道路的景观效果出发,同时考虑到后期的养护管理及防眩光等因素,采用了银杏、朴树、榉树,配合使用梅桩、花石榴等果树,适当点缀球类植物。并以观花植物带、观花植物带勾勒出整洁、流畅的线型,整个组合大气富有韵律。
机非隔离带宽2.5米,植物的生长条件也比较差。设计时选择了国槐作为行道树,该树生长较稳定,树形优美,抗性较强。
3.3.植物品种的选择
道路绿化的基地现状大多为回填土,表面覆盖绿化土层较薄,总体土质不理想。设计时需要通过植物品种的选择和对局部土壤的改良,来营造理想的植物景观和生态环境。树种基以抗性强,有一定自然控制力的乡土树种为主,减少一定的养护量。主要品种包括:
1)乔木乔木包括雪松、湿地松、蜀桧柏、罗汉松、广玉兰、墨西哥落羽杉、水杉、中山杉、香樟、女贞、金合欢、竹类、无患子、柿树、垂柳、银杏、黄山栾树、马褂木、臭椿、苦楝、喜树、国槐、金枝槐、紫花泡桐、南酸枣、乌桕、合欢等。
2)灌木灌木包括梅花、桂花、枇杷、木芙蓉、红叶李、垂丝海棠、木槿、紫荆、紫薇、花石榴
3)地被地被包括八角金盘、金丝桃、伞房决明、迎春、黄馨、丝兰、熊掌木、匍枝亮绿忍冬、阔叶十大功劳、小叶栀子、大花六道木、锦带花、石蒜、绣线菊、美人蕉、虎耳草、鸢尾、葱兰、二月兰等。
大量的色叶植物和蜜源类植物,不仅可以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还可为鸟类等动物提供食源,有利于逐步形成理想的生态群落。
4.结语
总而言之,一个理想的自然生态型道路绿化设计是综合了结构的合理性、功能的全面性、关系的协调性、植物配置的生态性、景观的多样性及管护的自然性等六个原则,从而营造出令人赏心悦目、有特色、有创意、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成功道路绿化设计典范。我们期待着越来越多成功的道路绿化在我们身边出现,让我们的城市功能更完善,让我们的城市品味更独特,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让我们一起努力!
第三篇:城市道路绿化调研报告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课程作业
城市道路绿化调研报告
——以厦门环岛南路曾厝垵段为例
08城规 谢炜尧 0721121035 08建一 陈晨 0813121001 陈飞 0813121002 高赫 0813121005
指导老师:刘仁芳
【前言】厦门经济特区是一座年轻、美丽、充满活力的“海上花园”城市。地处亚热带,气候终年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树木花卉的生长。绿带、沙滩、大海,让美丽的厦门为世人瞩目。而厦门环岛路是城市主干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线形成著名的滨海风景旅游休闲区,其景观建设以公共性、多样性和立体化为原则,分别对路线景观元素、海岸线边界景观元素、节点景观元素、区域景观元素和标志性景观元素进行设计,以求建立一个层次清晰的城市景观体系。
城市道路绿化调研报告
第一章 区域概况和调研对象
1.1 区域概况
环岛路是厦门城市主干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滨海地带环绕了约3/4的厦门岛,全长约42km(图1),按双向六车道设计。是厦门著名的滨海旅游风景休闲区。环岛路景观以道路为纽带,以滨海沿岸为重点,以山体背景为依托,将道路、绿地、沙滩、蓝天、碧海有机结合,旨在创建一条集观光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彩色海滨走廊,充分发挥了自然环境对建筑形式与人类活动的领衔作用。1.2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选择了厦门市环岛路白城-香山路段中的曾厝垵路段进行重点研究(图2)。调研区域从龙虎山路与环岛南路交接点出发,到曾厝垵小学公交站止。通过对路边绿带,中央隔离带,以及道路两侧景观空间的观察及调研,完成调研报告。
图1 厦门环岛路整体概况
图2 厦门环岛路曾厝垵段景观一瞥
城市道路绿化调研报告
第二章 环岛路曾厝垵段实地调研
2.1 路线景观元素
绿化是滨海道路景观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它不仅可以软化、美化道路生硬感,提供舒适的行驶条件,改善小气候,还可起到组织交通的导向作用,是道路景观建设成败的准则。道路景观元素主要包括道路中心的绿化隔离带,道路两侧路沿石、行道树绿化,交叉路口以及建筑入口景观设计。
2.1.1 道路的整体景观
环岛南路为厦门市环岛主干道,也是厦门重要的旅游景观性道路。环岛南路路宽44~60米,为双向6车道,绿化带80~100米。路中有三条绿化隔离带;北侧有宽约50米的防护林带;南侧为海岸线景观带。沿海景观带中有多个景观节点(图3)。
环岛南路与自然岸线相结合,临海见海,道路平曲线与自然岸线相协调,沙滩、优美岸线和海景得到充分展现,是游人进行海滨特色娱乐、观光活动的天然场所。景观设计采用规划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园林表现手法,将两幅路分开,种植大片林地、花境,以弱化现代城市道路线性景观单一的缺点,图3 环岛路曾厝垵段整体概况 营造“车在林中走”的生态型道路景观氛围,强化厦门滨海“椰风海韵”的亚热带自然风光。
2.1.2 分隔带绿化景观 环岛南路由三条绿化分隔带分隔成四条路,形成四板五带式的城市交通干道(图4)。其中中间分隔带宽5米,两边分隔带宽2米。中间分隔带种植草坪,孤植美丽针葵(图5)。中间分隔带没有种植高大乔木,以低矮灌木为主,令海景渗透,形成良
图4 环岛路曾厝垵段道路断面图
好视线。
两边分隔带种植草坪、黄金榕、三角梅、加拿利海枣以及大王椰子。低矮的黄金榕高度约为0.8米,三角梅高1.8米,海藻高约为2.5米,大王椰子约7米。从而从低到高的灌木乔木构成一个形成从丰富的垂直景观层次(图6)。图6 景观层次丰富的两侧分隔带 图5 中间分隔带的植物配置 2
城市道路绿化调研报告
2.1.3 行道树绿带景观 路边人行道行道树以榕树为主,树冠高度在2米以上。榕树枝叶较为茂密,能够有效阻挡沿海吹过来的海风。同时也为在海边行走的行人提供了遮挡烈日的树荫(图7)。
车行道与人行道中间的绿化带行道树以大王椰子和加拿利海枣为主。大王椰子5米以上的树冠不会给汽车的行驶带来任何的障碍(图8)。
2.1.4 交叉路口的绿化种植设计 图7 滨海行道树的植物配置 图8 两侧绿化带行道树
环岛路作为城市交通主干道,宽度较大,因此设置为避开车辆使行人能安全过街的安全岛,行人在交叉路口的道路中央可作短时间的停留,岛上行人停留的部分进行方格砖铺装,而其它部分种植草皮或低矮灌木,防止视线遮挡(图9)。
2.2 道路设施景观元素
2.2.1 停车场绿化 图9 交叉路口的配置
调研路段的主要停车方式是路边停靠(图10),停车较为方便,但对道路宽度略有影响。为免影响交通,路段沿海设有一个小型的临时停车场,采用路边凹入式的平面布局(图11),但周围并无绿化分隔带,只是简易的水泥铺地。与周边景致相比,略显粗陋(图12),需要种植绿化来改进。可在四周植有落叶及常绿乔木、花灌木、草地、绿篱等,场内可全部铺装。
图10 路边停车位示意图 图11 港湾式停车位示意图 图12 临时停车场现状
2.2.2 人行通道绿化
调研路段中段有一个地下过街通道,行人可横穿道路,取代了可能破坏景观的人行天桥,使得环岛南路景观海天一色。通道种植藤蔓类植物,制造垂直景观屏障,顶端覆土并配植三角梅,使得建筑成为景观的正面影响因素,弱化了建筑的存在感(图13),保持行车景色的连贯。
2.2.3 建筑入口广场景观 小白鹭文化艺术中心位于调研路段与龙虎山路交叉口,退道路红线约50米,主入口设在环岛路,通过一个大型景观广场与调研路段连接。
分界处设绿化隔离带,种植景观性的小叶榕和各色花木,塑造建筑入口的围合、封闭感。图14 建筑入口景观
图13 地下人行通道
城市道路绿化调研报告
2.3 海岸线边界景观元素
书法家广场是环岛南路旁一临海开阔性景观节点,形成道路界面开放空间。岸线为自然岸线,与道路间有大面积的沙滩,形成游人亲水活动场地。道路边线与海水距离较宽,高差不大,故结合休息空间与绿化形成护岸(图14)。利用三级大台阶处理道路与沙滩的高差,可以供游人休息观海,局部设有正常尺寸的步行台阶;在硬质铺地和沙滩的交界处设有木栈道,过渡自然,并提供行走空间;路边行道树下设有篆刻矮石墩,在突出书法文化同时可供游人休息乘凉。通过这些手法形成了良好的滨海活动空间
图14 建筑入口景观
第三章 对环岛路曾厝垵段绿化景观的思考
作为厦门最主要的一条滨海大道,环岛路在设计时既要满足功能要求,又要体现滨海景观特色。曾厝垵路段又是环岛南路风景秀丽的滨海走廊。因此在树种选择上以耐盐碱、抗风性强的乡土树种和适应性较强的棕榈科植物为主,如大王椰子、假槟榔等。在植被的搭配上,密林、疏林、草地相得益彰,色叶、观花、常绿植物搭配得当,以达到四季常绿的目的,充分考虑游人的遮荫需求和观景效果,营造天然绿色屏障。
环岛路的绿化景观设计强化了道路特征和方向性,既保证了道路整体风格的连续性,又体现了一路一景的导向性。并且,环岛路以大色块、大效果为主,满足快速行车的视觉要求。保留沙滩及岸线原有植被,并适当进行整合。保留长势良好的树种,对长势较差、树形残缺的大树进行清除,补种一些适应海边环境生长的大树。对沙滩上生长的马鞍藤、海边月见草等爬藤类植物进行重新布置,重点栽植于海边漫步道外侧,起到固沙和点缀的作用,每到开花季节,紫色的马鞍藤花和黄色的月见草花洒落在沙滩上,丰富了沙滩的景观,形成了滨海的人行与车行观景走廊(图15)。
图15 环岛路曾厝垵段植物配置图
城市道路绿化调研报告
第四章 结语
厦门一直是一个美丽的现代化海湾型生态城,有着浓厚的文化、音乐氛围,著名的鼓浪屿更有“琴岛”之美名。通过调研,我们不仅领略了环岛路的美好风光,更对其设计理念、设计手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而对自己的设计思路有了积极的影响,巩固所学的一些知识,对城市绿化景观规划有了自己的理解。环岛南路曾厝垵段道路合理布置的景观植物,两旁层次分明的空间景观,人性化设置的道路设施景观小品,以及极具人文特色的书法家广场等,都充分体现了在环岛路景观设计中 “人•都市•自然”的设计理念。在以后的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该学习其“以人为本、都市自然结合”的理念,借鉴其细致入微的设计手法,使得设计具有像环岛路一般靓丽的风景和人文的关怀。
城市道路绿化调研报告
参考文献:
[1] 程健华.城市滨海道路景观塑造——以厦门环岛路景观设计为例[J].规划师,2004,20(5):71-73.[2]熊向宁.生态·文化·功能—城市环境景观三位一体论[J].规划师,2000,(3).
[3]周晓娟,彭 锋.论城市滨海区景观的塑造—兼对上海外滩景观设计的分析[J].规划师,2002,(3).
[4]刘滨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肖辉乾.我国城市夜景照明的进步和值得注意的总是及倾向[A].王显虹.环境和园林的艺术照明[A].二十一世纪城市夜景照明技术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报告文集[C].北京,2000. [6]王 珂,夏 健,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第四篇: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分析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分析
1道路绿化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功能及在大园林中的作用
(1)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密集、人工设施的充斥、机动车辆的增长、自然环境的污染等这些对环境的人为改变,使原有区域的碳氧平衡、水平衡、热平衡等因素随之改变。平衡被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越来越突出地凸现出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要在接受大自然赠与的同时,必须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城市中,特别是车辆拥挤的道路、立交桥和交叉路口等这些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大量种树、栽花、种草能起到人为强化自然体系的作用,利用绿色植物特有的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功能;吸收有害物质,减轻空气污染的功能;除尘、杀菌、降温、增湿、减弱噪音、防风固沙的功能等等生态效益,应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
(2)道路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间环境,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kevin Ly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把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分为五类,即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并指出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具有主导性,其它环境要素都要沿着它布置并与它相联系。从物质构成关系来说,道路可以看作是城市的“骨架”和“血管”;从精神构成关系来说,道路又是决定人们关于城市印象的首要因素。正如《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街道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市人文精神要素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构成区域文化表象背后的灵魂要素,上海浦东的世纪大道、南京东路步行街、外滩滨江路景区、苏州观前步行街都是成功的范例。因此,加强道路建设,讲究道路空间的艺术设计,追求“骨架”与整体的平衡和谐,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可以初步得出以结论:城市道路是现代化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现代化城市必备的重要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满足交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搞好道路的绿化美化,能起到防眩光、缓解驾车疲劳、调节心情稳定情绪等作用。所以说,有良好绿化美化的园林环境和赏心悦目的道路景观,也是现代化城市道路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道路绿化就是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手段。
2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
乔木在街道绿化中,主要作为行道树,作用主要是夏季为行人遮荫、美化街景,因此选择品种时主要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株形整齐,观赏价值较高(或花型、叶型、果实奇特,或花色鲜艳,或花期长),最好叶秋季变色,冬季可观树形、赏枝干;
(2)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便于管理,管理费用低,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
(3)树木发芽早、落叶晚,适合本地区正常生长,晚秋落叶期在短时间内树叶即能落光,便于集中清扫;(4)行道树树冠整齐,分枝点足够高,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不小于30度,叶片紧密,有浓荫;(5)繁殖容易,移植后易于成活和恢复生长,适宜大树移植;(6)有一定耐污染、抗烟尘的能力;(7)树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不太缓慢。目前在河北省唐市应用较多的有雪松、河南桧、西安桧、法桐、国槐、合欢、栾树、垂柳、馒头柳、杜仲、白蜡等。
灌木的选择:灌木多应用于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车行道的边缘与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化带),可遮挡视线、减弱噪声等,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枝叶丰满、株形完美,花期长,花多而显露,防止过多萌孽枝过长妨碍交通;
(2)植株无刺或少刺,叶色有变,耐修剪,在一定年限内人工修剪可控制它的树形和高矮;
(3)繁殖容易,易于管理,能耐灰尘和路面辐射。唐山市应用较多的有大叶黄杨、金叶地被植物的选择。目前,北方大多数城市主要选择冷季型草坪作为地被植物,根据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草坪草种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多种低矮花灌木均可作地被应用,如棣棠等。
草本花卉的选择:一般露地花卉以宿根花卉为主,与乔灌草巧妙搭配,合理配置:
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只在重点部位点缀,不宜多用。
道路的植物配置:主要有两类:整齐式行道树类型;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整齐式行道树类型:(1)乔木为主、配以草坪:高大的乔木不仅遮阴效果好,还会使人感到雄伟壮观,但较单调。
(2)乔木和灌木:既可增加景观和季相的变化,又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3)常绿乔木配以花卉、灌木、草坪、绿篱(或色块):这种形式既可四季常青,又有季相变化,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形式;另外,若条件允许可多行布置,既可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水平,又可大大减少噪音,这也是将来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在繁忙的道路两侧设置自然式的园林道路即林荫路(具有一定宽度又与街道平行的带状绿地,其作用与街头绿地相似,有时可起到小游园的作用),尤其是居民分步相对较密集的一侧,既可方便居民自由出入林荫带散步休息(不必穿过交通繁忙的街道),又有效防止和减少车辆废气、噪音对居民的危害,这种形式在各个城市较为普遍。
3道路绿化景观的营造
(1)满足城市道路主要功能原则。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道路空间是提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来与货物流通的通道。在交通空间里,有各种不同出行目的人群,在动态的过程中观赏道路两旁的景观,产生了不同行为规律下的不同视觉特点。我们在设计道路时,须充分考虑了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觉特点,不同速度,不同栽植方式,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提高视觉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设计中,应以不遮挡视线为标准,同时又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譬如,在拐弯处不应种植大灌木或小乔木。又如,在隔离带的种植时,一个标准端的长度就应考虑到车速,行人速度等问题。道路绿化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遮荫、降温。四季的变化使植物的外观形态随着发生变化,尤其是落叶植物。炎炎夏日下,行车和行人需要一个宜人的交通环境,浓郁的绿荫能使人感到丝丝清凉,烦躁的心情可以得到舒缓,有利于交通安全;当叶落的时候,冬日和煦的阳光带来几分暖意。所以说,植物不同的习性奉献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嗅觉上的享受,还有心灵的慰藉。(2)道路绿化的生态原则。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竖向的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因此,在各路段的设计中,注重这一生态景观的体现。植物配置讲求层次美、季相美,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设计中这一原则的运用应当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切实的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要有长远观点,绿化树木不应经常更换、移植。
(3)科学性与艺术性原则。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习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即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四大原则。因此在配置上应考虑道路长度,不同道路形式,同一条道路以不同的区块重复,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达到心境的平和,符合道路的景观要求。道路绿化设计与一般的绿地设计有所不同,它是动态绿化景观,要求花纹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作为街景它更要求色彩丰富,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使旅客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良好感觉。
(4)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根据本地区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以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抗御自然灾害,保持较稳定的绿化成果。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强健、管理粗放的植物。例如,行道树树种选择的一般标准:①树冠冠幅大、枝叶密;②抗性强,耐瘠薄土壤、耐寒、耐寒;③寿命长;④深根性;⑤病虫害少;⑥耐修剪;⑦落果少,或没有飞絮;⑧发芽早、落叶晚。公路绿化带采用大手笔、大色块手法,植观花、观果、观叶植物,适应不同车速的不同绿化带,空间上采用层次种植,平面上简洁有序,线条流畅,强调整体性、导向性和图案性,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风貌。选择多种植物创造不同氛围,体现植物生长的多样性和植物的层次性与季相性。
4结语
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道路绿化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工细琢的园林式的道路绿化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再创造,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道路绿化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运用植物生态功能的生物措施是取得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循环的根本出路。
建设园林化的道路应采取大手笔、大色块的绿化手法,主要道路绿化带的理想宽度至少是30m,才能有效地发挥植物材料的生态效应,只有树立大园林的观念,克服以往的“一条路,两行树;绿化小打小闹”的做法,才能使城市环境面貌跃上一个新台阶。
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单靠道路绿化是不够的,还必须建设“点(公园绿地)”、“线(道路、河流、铁路)”、“面(单位庭院、居住区)”、“带(城市环型绿化带)”、“网(郊区农田林网)”、“片(城市隔离片林)”,等多层次、多结构、多组团城乡一体化的大园林绿化体系。
第五篇: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1、总 则
1.0.1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绿化覆盖率中占较大比例。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增加,交通污染日趋严重,利用道路绿化改善道路环境,已成当务之急。城市道路绿化也是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为使道路绿化更好发挥绿化功能,协调道路绿化与相关市政设施的关系,利于行车安全,有必要统一技术规定,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
1.0.2 本规范的适用范围是用于城市的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用地,公共广场用地与公共使用停车场用地范围内的绿地规划与设计。1.0.3 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基本原则:
1.0.3.1 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的道路绿化,防护效果最佳,地面覆盖最好,景观层次丰富,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作用。
1.0.3.2 为保证道路行车安全,对道路绿化提出两方面要求。
一、行车视线要求。
其一,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内侧的规定范围内种植的树木不影响驾驶员的视线通透,保证行车视距;其二,在弯道外侧的树木沿边缘整齐连续栽植,预告道路线形变化,诱导驾驶员行车视线。
二、行车净空要求。道路设计规定在各种道路的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为车辆运行的空间,树木不得进入该空间。具体范围应根据道路交通设计部门提供的数据确定。
1.0.3.3 城市道路用地范围空间有限,在其范围内除安排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等必不可少的交通用地外,还需安排许多市政公用设施,如地上架空线和地下各种管道、电缆等。道路绿化也需安排在这个空间里。绿化树木生长需要有一定的地上、地下生存空间,如得不到满足,树木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直接影响其形态和树龄,影响道路绿化所起的作用。因此,应统一规划,合理安排道路绿化与交通、市政等设施的空间位置,使其各得其所,减少矛盾。
1.0.3.4 适地适树是指绿化要根据本地区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以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抗御自然灾害,保持较稳定的绿化成果。
植物伴生是自然界中乔木、灌木、地被等多种植物相伴生长在一起的现象,形成植物群落景观。伴生植物生长分布的相互位置与各自的生态习性相适应。地上部分,植物树冠、茎叶分布的空间与光照、空气温度、湿度要求相一致,各得其所;地下部分,植物根系分布对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吸收互不影响。道路绿化为了使有限的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可以进行人工植物群落配置,形成多层次植物景观,但要符合植物伴生的生态习性要求。1.0.3.5 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名木是指具有特别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树木及稀有、珍贵的树种。道路沿线的古树名木可依据《城市绿化条例》和地方法规或规定进行保护。
1.0.3.6道路绿化从建设开始到形成较好的绿化效果需十几年的时间。因此,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要有长远观点,绿化树木不应经常更换、移植。同时,道路绿化建没的近期效果也应重视,使其尽快发挥功能作用。这就要求道路绿化远近期结合,互不影响。
2、术 语
本章术语是对本规范涉及的主要用词给予统一规定,以利于对本规范内容的正确理解和使用。
本规范对道路绿地的规定是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中确定的道路广场用地范围内的绿化用地。其中属于广场用地范围内的绿地为广场绿地,属于社会停车场用地范围内的绿地为停车场绿地,位于交通岛上的绿地为交通岛绿地,位于道路用地范围(道路红线以内范围)的绿地多为带状,故称为道路绿带。
道路绿带根据其布设位置又分为中间分车绿带、两侧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行道树绿带常见有两种,一种是仅种植一排行道树,树下留有树池;另一种是行道树下成带状配置地被植物和灌木,形成复层种植的绿带。路侧绿带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因建筑线与道路红线重合,路侧绿带毗邻建筑布设;第二种是建筑退让红线后留出人行道,路侧绿带位于两条人行道之间。第三种是建筑退让红线后在道路红线外侧留出绿地,路侧绿带与道路红线外侧绿地结合。道路红线外侧绿地有街旁游园、宅旁绿地、公共建筑前绿地等,这些绿地虽不统计在道路绿化用地范畴内,但能加强道路的绿化效果。停车场绿地包括停车场周边绿地和在停车间隔带绿化。
道路绿地率的计算是采用简化方式,因道路绿地多以绿带分布在道路上,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道路总宽度的百分比近似道路绿地面积与道路总面积的百分比。计算时,对仅种植乔木的行道树绿带宽度按1.5m计;对乔水下成带状配置地被植物,宽度大于1.5m的行道树绿带按实际宽度计。园林景观路是位于城市重点路段,对道路沿线的景观环境要求较高,通过提高道路绿化水平,更好地体现城市绿化景观风貌。
道路绿地相关名词术语可参照图1道路绿地名称示意图。道路绿化规划
3.1 道路绿地率指标
3.1.1 道路绿化用地是城市道路用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级别城市道路红线位置时,根据道路的红线宽度和性质确定相应的绿地率,可保证道路的绿化用地,也可减少绿化与市政公用设施的矛盾,提高道路绿化水平。
3.1.2 道路绿地率指标是通过在一些城市调研和参考有关规范、资料的基础上制定的。主要依据是:(1)对我国的9个城市111条现状与规划道路的绿地率进行分析,其中: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28条,平均绿地率是27.3%;红线宽度为40一50m的道路58条;平均绿地率是25.0%;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25条,平均绿地率是28.1%。(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规定道路绿地率为15%~30%。(3)《北京市绿化条例》规定道路绿地率是:主干路不低于30%,次干路不低于20%。(4)国外一些大城市绿化景观较好的道路,其绿地率为30%~40%。
本规范制定的道路绿地率不同于《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的指标是因为将行道树绿带按1.5m宽度统计在绿带中。这样计算是考虑到行道树的实际占地需要,也是为了在统计中口径统一。另外,本规范只规定下限,不规定上限,不约束道路绿地向高标准发展。本规范根据道路性质提出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低于40%,是因为园林景观路对绿化要求高,需要用绿化来装饰街景,故此需要较多的绿地。此外,本规范考虑我国道路用地的实际情况,根据道路的红线宽度分档制定相应的绿地率,便于应用。大于50m宽度的道路一般为大城市的主干路,其绿地率不低于30%。其一,是因为主干路车流量大,交通污染严重,需要用绿化加以防护,因此需要较多的绿地;其二,主干路路幅较宽,有可能安排较多的绿化用地。小于40m宽度的道路,其性质、断面形式多样,绿地率的下限是20%,可以满足交通用地的需要与保证道路有基本的绿化用地。
3.2 道路绿地布局与景观规划 3.2.1 道路绿地布局
3.2.1.1 在道路绿带中,分车绿带所起的隔离防护和美化作用突出,分车带上种植乔木,可以配合行道树,更好地为非机动车道遮荫。1·5m宽的绿带是种植和养护乔木的最小宽度,故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的宽度不得小于1.5m。在2.5m宽度以上的分车绿带上进行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复层混交,可以提高隔离防护作用。主干路交通污染严重,宜采用复层混交的绿化形式,所以主干路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 2.5m。此外,考虑公共交通开辟港湾式停靠站也应有较宽的分车带。行道树种植和养护管理所需用地的最小宽度为1.5m,因此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应小于1.5m。
3.2.1.2 主、次干路交通流量大,行人穿越不安全;噪声、废气和尘埃污染严重,不利于身心健康,故不应在主、次干路的中间分车绿带和交通岛上布置开放式绿地。3.2.1.3 道路红线外侧其他绿地是指街旁游园、宅旁绿地、公共建筑前绿地、防护绿地等。路侧绿带与其他绿地结合,能加强道路绿化效果和绿化景观。3.2.1.5 道路两侧环境条件差异较大,主要是指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在北方城市的东西向道路的南北两侧光照、温度、风速等条件差异较大,北侧的绿地条件较好;其二,濒临江、河、湖、海的道路,靠近水边一侧有较好的景观条件。将路侧绿带集中布置在条件较好的一侧,可以有利于植物生长,更好地发挥绿化景观效果及游憩功能。3。2.2 道路绿化景观规划
3.2.2.2 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绿化风貌与景观特色。园林景观路是道路绿化的重点,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主体,贯穿于整个城市。因此,应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对园林景观路和主干路的绿化进行整体的景观特色规划。园林景观路的绿化用地较多,具有较好的绿化条件,应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合理配置,以反映城市的绿化特点与绿化水平。主干路贯穿于整个城市,其绿化既应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绿化效果,·又应形成一种整体的景观基调。主干路绿地率较高,绿带较多,植物配置要考虑空间层次,色彩搭配,体现城市道路绿化特色。
3.2.2.2 同一条道路的绿化具有一个统一的景观风格,可使道路全程绿化在整体上保持统一协调,提高道路绿化的艺术水平。道路全程较长,分布有多个路段,各路段的绿化在保持整体景观统一的前提下,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使其能够更好地结合各路段环境特点,景观上也得以丰富。
3.2.2.3 同一条路段上分布有多条绿带,各绿带的植物配置相互配合,使道路绿化有层次、有变化、景观丰富,也能较好地发挥绿化的隔离防护作用。
3.2.2.4 城市中绝大部分是建筑物、构筑物林立的人工环境,山、河、湖、海等自然环境在城市中是十分可贵的。城市道路毗邻自然环境,其绿化应不同于一般道路上的绿化,要结合自然环境,展示出自然风貌。3.3 树种和地被植物选择
3.3.1 城市道路环境受到许多因素影响,不同地段的环境条件可能差异较大,选择的植物首先要适应栽植地的环境条件,使之能生长健壮,绿化效果稳定。其次,在满足首要条件的情况下,宜优先选用一些能够体现城市绿化风貌的树种,更好发挥道路绿化的美化作用。3.3.2 落叶乔木在冬季可以减少对阳光的遮挡,提高地面温度,在北方寒冷地区可使地面冰雪尽快融化。
3.3.3 落果对行人不会造成危害的树种是指行道树的落果不致砸伤树下行人和污染行人衣物。道路绿带设计 4.1 分车绿带设计
4.1.1 分车绿带靠近机动车道,其绿化应形成良好的行车视野环境。分车绿带绿化形式简洁、树木整齐一致,使驾驶员容易辨别穿行道路的行人,可减少驾驶员视觉疲劳。相反,植物配置繁乱,变化过多,容易干扰驾驶员视线,尤其在雨天、雾天影响更大。分车带上种植的乔木,其树干中心至机动车道路缘石外侧距离不宜小于0.75m的规定,主要是从交通安全和树木的种植养护两方面考虑。
4.1.2 在中间分车绿带上合理配置灌木、灌木球、绿篱等枝叶茂密的常绿植物能有效地阻挡对面车辆夜间行车的远光,改善行车视野环境。具体数据引自《环境绿地》一书。4.1.3 分车绿带距交通污染源最近,其绿化所起的滤减烟尘、减弱噪声的效果最佳。两侧分车绿带对非机动车有庇护作用。因此,两侧分车带宽度在1.5m以上时,应种植乔木,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复层混交,扩大绿量。道路两侧的乔木不宜在机动车道上方搭接,是避免形成绿化“隧道”,有利于汽车尾气及时向上扩散,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道路环境。4.1.4 分车绿带端部采取通透式栽植,是为穿越道路的行人或并人的车辆容易看到过往车辆,以利行人、车辆安全。具体执行时,其端部范围应依据道路交通相关数据确定。
4.2行道树绿带设计
4.2.1 行道树绿带绿化主要是为行人及非机动车庇荫,种植行道树可以较好地起到庇荫作用。在人行道较宽、行人不多或绿带有隔离防护设施的路段,行道树下可以种植灌木和地被植物,减少土壤裸露,形成连续不断的绿化带,提高防护功能,加强绿化景观效果。当行道树绿带只能种植行道树时,行道树之间采用透气性的路面材料铺装,利于渗水通气,改善土壤条件,保证行道树生长,同时也不妨碍行人行走。
4.2.2 行道树种植株距不小于4m,是使行道树树冠有一定的分布空间,有必要的营养面积,保证其正常生长,同时也是便于消防、急救、抢险等车辆在必要时穿行。树干中心至路缘石外侧距离不小于0.75m,是利于行道树的栽植和养护管理,也是为了树木根系的均衡分布、防止倒伏。
4.2.3 快长树胸径不得小于5cm,慢长树胸径不宜小于8cm的行道树种植苗木的标准,是为了保证新栽行道树的成活率和在种植后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绿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