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政府批转省教委、计经委、人事厅、财政厅关于加强计划内民
【发布单位】81602
【发布文号】豫政[1994]52号 【发布日期】1994-07-08 【生效日期】1994-07-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南省政府批转省教委、计经委、人事厅、财政厅关于加强计划内民办教师
管理工作的报告的通知
(豫政〔1994〕52号
一九九四年七月八日)
省教委、计经委、人事厅、财政厅《关于加强计划内民办教师管理工作的报告》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省教委、计经委、人事厅、财政厅关于
加强计划内民办教师管理工作的报告
(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一日)
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保证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的决定》(豫发〔1994〕5号),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计划内民办教师管理工作的意见报告如下:
一、一、计划内民办教师是指1989年全省首次中小学民办教师职务评聘工作中,取得省教委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证书》和《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证书》、被聘任中小学教师职务并在省教委备案的250598名民办教师。长期以来,他们对我省教育事业尤其是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迫切需要解决。
二、二、全省每年安排师范院校招收计划内民办教师10000名,其中,继续安排中等师范学校招收小学计划内民办教师8000名,纳入普通中专招生计划;从1994年起,安排省、市(地)教育学院招收中学计划内民办教师2000名,纳入招生计划。通过文化考试,择优录取。招生对象是:年龄在40周岁以下(1982年以来,受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表彰的优秀教师,或具有中小学教师一级以上职务的民办教师,可放宽到45周岁),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或取得《专业合格证书》,政治和业务素质较好的计划内民办教师。这部分民办教师学员在校学习期间,原工资待遇不变,除不享受助学金外,其它方面与普通师范生相同,其培养费用由原经费供给渠道按相应标准向学校拨付。毕业后,一律回原学校任教,5年内不准调出。5年后如确因工作需要,可在县(市)(不含县及县级市)以下学校调整。
三、三、省每年单列一定数量的增干指标和“农转非”指标用于部分计划内民办教师选招为公办教师。选招的对象是:年龄41周岁以上,不到离岗年龄,政治和业务素质较好的计划内民办教师。通过政治思想、业务考核和文化课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择优录用。对老、山、穷乡村的计划内民办教师,选招时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对于愿意到老、山、穷乡村缺编学校任教的计划内民办教师,予以优先照顾。被选招为公办教师的,办理“农转非”和工资等相应关系,仍在原学校任教,5年内不准调出。5年后确因工作需要,可在县(市)(不含县及县级市)以下学校调整。对于不适应教学工作的计划内民办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录用为学校勤杂工。各学校不得再向社会招工。
四、四、要根据人事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教人〔1992〕41号文件要求,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计划内民办教师老有所养办法。对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计划内民办教师,按照规定办理退职离岗手续。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提高现行年老病残的计划内民办教师离岗后生活补助费标准。补助的对象、条件、办法和经费来源,仍按豫教计字〔1988〕261号文件规定执行。计划内民办教师离岗后的医疗保险待遇与在岗计划内民办教师同等对待。
五、五、计划内民办教师通过招生、转正等形式成为公办教师后,和公办教师同等待遇。其原任职资格、工资待遇、工龄和教龄计算、有关福利以及所需经费,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女民办教师成为公办教师后,其符合“农转非”条件的子女,按照有关文件规定予以解决。计划内民办教师在办理转为公办教师或离岗手续时,必须同时交回原《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证书》和《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证书》,所空出的计划内民办教师指标自然核减。核减后的人员名单报省教委和人事厅。
六、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再吸收民办教师。
七、七、逐步解决中小学计划内民办教师问题,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不但关系到广大民办教师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普及义务教育的大业。各级政府要统筹协调,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共同做好这项工作。要认真执行有关政策,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确保这项工作的健康进行。
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河南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工商局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大中城市
【发布单位】81602
【发布文号】豫政办[1994]37号 【发布日期】1994-07-14 【生效日期】1994-07-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南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工商局贯彻国务院
办公厅关于调整大中城市工商行政管理
体制的通知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豫政办〔1994〕37号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四日)
省政府同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贯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大中城市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通知的实施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贯彻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调整大中城市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 通知的实施意见
(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日)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大中城市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通知》(国办发〔1994〕67号)精神,确保大中城市区工商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经与省直有关部门和有关市协商,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一、我省12个省辖市的各区(含郊区、新区、开发区、试验区、风景区、矿区等市管各种类型的区,下同)工商行政管理局(以下简称工商局)一律改为市工商局的分局,作为市工商局的派出机构,人、财、物由市工商局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体制调整工作从发文之日起开始进行,1994年8月底前结束。
二、二、在体制调整期间,要认真执行国家工商局关于冻结城市各区工商局的人员编制和资产的要求,一律停止进人和提拨干部。区工商局的人员的移交要遵照省编委《关于严格控制党、政、群机关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通知》(豫编〔1993〕16号)精神,按1993年9月30日实行工资改革前的实有人员进行移交,其行政、事业编制随同人员一并移交市工商局。对已经组织调整调进的领导干部、上级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按省有关规定执行。
三、三、随着区工商局体制的调整,其财务隶属关系划归省辖市工商局,行政事业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由省辖市财政局按市直机关供给标准统一供给。区工商局行政事业经费的划转,由省辖市财政局会同区财政局协商解决。
区工商局的现有资产(动产和不动产)应先行冻结,进行清理登记后,移交给省辖市工商局。
体制调整期间及区工商局改为市工商局的分局后,财务管理要按照省财政厅、省工商局《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财务管理暂行规定》(豫财综字〔1992〕56号)执行。要严格财经纪律,不得利用调整体制之机乱发钱物、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突击花钱,更不得借机转移、私分国家资产。违者,追究单位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四、区工商局改为市工商局的分局后,城区内的市场和摊点群(区)由市工商局统一管理。
五、五、关于省辖市工商局对所辖县(市)工商局的直接管理问题,首先确定在鹤壁市的淇县、安阳市的安阳县、三门峡市的灵宝市进行试点,由省编委办公室和省工商局会同有关市人民政府制定方案、组织实施。通过试点取得经验,逐步完善。
六、六、体制调整工作中的其他具体问题,由省辖市工商局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七、七、区、试点县(市)工商局归属市工商局统一领导和管理后,市工商局要注意协调理顺各方面的关系,经常征求区、县(市)人民政府意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改进工作作风,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发展当地经济做出新的贡献。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省政府批转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实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 苏政发〔2006〕15号
省政府批转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 实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实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二月九日
关于实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省财政厅
省监察厅
人行南京分行
省审计厅 省国资委
省物价局
省法制办
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
(2006年2月)
根据《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5〕9号)以及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精神,省政府决定,从2006年2月起,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依法对非税收入实行规范化管理。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非税收入的概念和范围
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非税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的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不包括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
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一)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
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将非税收入纳入公共财政整体管理范围,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源(资产)出租、出售、出让、转让等取得收入的管理力度,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监控非税收入的使用,努力提高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质量。进一步完善我省以税收收入为主、非税收入为辅的政府财政收支体系。
(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
1.改革传统的票据管理方式,以计算机管理替代人工管理;改革“单位开票、单位收费”办法,实行非税收入“单位开票、银行代收,实时入库(或专户)”的征缴方式。将非税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
2.在依法清理和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基础上,对一些增收潜力较大的项目加强管理,特别加强部分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征管工作。
3.将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和部门预算制度改革等结合起来,编制综合财政预算,实行非税收入全额上解、支出统筹安排。在部门预算编制中,统筹安排税收和非税收入,统一政策、统一标准,避免分配不公、贫富不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保证非税收入专款专用的同时,对一些没有特殊规定用途的非税收入结余,适当进行调剂。
— 3 — 4.严格减免审批,建立奖罚机制。分级管理,属于哪一级的收入就由哪一级管理;省以下政府无减免审批权,减免收入必须按规定程序办理,任何单位或个人无权擅自缓征、减征和免征。对具体征收部门和单位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适当奖励,并纳入部门预算支出范围,对征收不力未完成征收任务的部门和单位,按程序相应追减当年支出预算。
5.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报告制度。在完善日常检查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开展非税收入稽查工作;结合审计监督、收费许可年审,将非税收入纳入监督、检查范围;推进政务公开,每年定期公布全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接受社会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各级财政定期向各级政府和人大、政协专门汇报非税收入管理情况,接受指导、监督和检查。
三、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步骤和措施
(一)全面清理非税收入项目、收费票据及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活动。一是全面清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不合法的项目,严格新增项目审批,每年向社会公布项目目录。二是全面清理收费票据,归并票据种类,实现收费票据与收费项目的对应统一。除保留少量专用票据外,主要使用 《江苏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缴款书的购领、对账、核销等工作全部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和辅助完成。三是全面清理各行政事业单位利用房产、设备、设施等国有资产进行的经营活动,对房产、设备、— 4 — 设施等国有资产统一进行登记造册,并对其有偿使用收支加强管理。
(二)制定并实施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办法。一是制定实施关于我省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征收管理办法和关于社会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征收管理办法,将户外广告经营权、城市公共客运经营权和道路、桥梁、隧道、公园、广场等城市公共资源冠名权有偿出让以及城市道路停车泊位收入等纳入规范管理。二是制定实施《非税收入征收考核办法》。三是制定实施《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办法》。四是制定实施《政府非税收入成本性支出管理办法》。
(三)应用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按照财政部“金财工程”的要求,全省统一应用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市县两级适时与省财政联网。实行大集中管理模式,即上一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对本级和下级非税收入信息全面监控。省财政按照统一的收入项目进行数据汇总、分析,为清理乱收费提供信息依据。全省各级财政仍按现行体制管理各自职权范围内的非税收入资金。上级财政部门不调用下级财政的非税收入资金。
为了加强对全省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省政府决定成立我省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领导同志任组长,省财政厅、省监察厅、人行南京分行、省审计厅、省国资委、省物价局、省法制办、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财政厅,— 5 — 负责改革的具体组织实施。省财政厅增设非税收入管理处,与综合处合署办公,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力量。在2005年选择省经贸委、司法厅、农林厅、科技厅、食品药品监管局、新闻出版局等6个单位先行试点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在省直单位实行,重点是加强国有资本、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等收入管理方面的改革,条件成熟后,再实行非税收入综合预算方面的改革。在省直单位改革取得经验后,在全省各市县推广,争取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全面推开。
主题词:财政
非税收入△ 管理
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6年2月9日印发
共印105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