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民风民俗Microsoft Word 文档(5篇)

时间:2019-05-14 04:2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阜新民风民俗Microsoft Word 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阜新民风民俗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一篇:阜新民风民俗Microsoft Word 文档

阜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原始文明,早在76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这里是“玉龙故乡”,是“中华第一村”。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长久以来的民族融合,必然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形态,逐步形成了阜新多民族、多文化元素的民俗文化特色,如饮食文化中的“喇嘛炖肉”、“喇嘛羔”、“蒙古馅饼”;服饰文化习俗有蒙古男袍、女绣袍、马甲等;寺院经典舞蹈有查玛舞;还有蒙古族的“祭敖包”、“那达慕”盛会等。民间工艺习俗有绘画、剪纸、风筝。文体游艺习俗有“跑黄河”、皮影戏、大秧歌等等。

阜新民俗文化概览

阜新大秧歌

大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阜新民间的一项文艺活动。一般都称其为扭大秧歌。是伴随着鼓乐的节奏欢乐地扭动全身的一种文艺活动。参加演出者,都身着古装,手持扇子或是彩带,有的还装扮成唐僧取经、白蛇传、傻柱子、小老妈等各样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秧歌队在领队的引领下,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之下,他们欢快地舞动着,并按节拍走出各种各样的队形。整个秧歌场面真是锣鼓阵阵,唢呐声声,彩扇飘舞,身姿翩翩,热闹壮观。

蒙古剧

二十世纪中叶,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蒙古贞大地上产生了阜新蒙古剧。它在本地多年演出,并到内蒙古、东北三省和北京表演,深受各族人民群众欢迎。故被国家文化部认定,正式载入全国戏曲志史册,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的一项空白。阜新蒙古剧是在蒙古族短调民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蒙古民族的歌、舞、扮、诗、骑、射的综合艺术。查玛舞

查玛,藏语,意为舞、跳之意。俗称“打鬼”、“跳神”。亦称“羌母舞”,也称“金刚神舞”。二千多年前,起源于印度。唐代随佛教传入我国西藏;后被藏传佛教所采纳,成为寺院的“法舞”。三百多年前传入阜新地区,落足于三百六十多座大小寺庙。盛行于19世纪20年代,延续到本世纪50年代后逐渐销声匿迹。

其内容主要表现为诸神佛合力以法力无边的佛法驱妖捉怪,解除人间的各种灾难,以救众于水火之中。

安代舞

安代舞是蒙古贞部落地区,也即阜新地区的蒙古族舞蹈,始自清代,原于萨满教。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品种之一。由于当时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安代舞最初的功能主要是被用来驱邪治病。后来普及到民间,成为群众自己驱邪治病的民间安代。并在唱的形式中加进了舞蹈动作。起初以舞伴唱安代时需要有13名歌舞手。其中一名为领唱歌手,其余12人伴唱伴舞。歌舞手们手持白巾,一人领唱众人相合,载歌载舞。主要动作是双手挥舞,双脚跺地,节奏强烈,具有朴实、奔放、刚劲的风格。

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璀璨的蒙古族民间文化宝库中,蒙古贞民歌当首屈一指。蒙古贞民歌在民间广为传唱,一辈辈一代代经久不衰。民间有一句俗语:三个蒙古贞人,两个是歌手,另一个是说书 的。蒙古贞民歌被看成是蒙古贞地区的百科全书。因为民歌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民间风情和生活状况。如有表现部落生存和发展的《大雁》;有表现蒙汉两族通婚的《四公主》,有反抗外侵保卫家乡的《海公爷》等等。

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即人工用木或土或石堆积而成的堆子。从象形意义上讲,它可代表天、地、山川。蒙古族在信仰喇嘛教之前,信奉萨满教,是敬重天、地、山川的。认为它们对人类有功,就加以崇拜,对之许下心愿,祈求幸福、平安,逐步演变成祭敖包这种习俗。信喇嘛教之后,这种习俗一直沿续。祭祀敖包无固定日子,一般都在农历五月十三或六月十三举行。祭祀敖包规模很大,形式多样。届时敖包上密插树枝,四周悬挂五颜六色的步条和纸旗,旗上写着经文,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与宗教特色。

胡尔沁好来宝

阜新胡尔沁地区的好来宝是以单口说唱或对口说唱、群体说唱的表演形式为主。也有四人自拉自唱、或四人同奏胡琴、众人说唱等群体表演形式。好来宝通过唱词内容展现情节,以动作表情吸引观众,说唱旋律优美,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博得群众的青睐。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艺人用驴、牛等皮革制成的戏曲影人、布景、道具的总称,以人物为主。在阜蒙县于寺镇沙力土村活跃着一支自发组成的乡村驴皮影戏班。戏班子成员都是务农的农民,他们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唱戏。曲目既有传统的戏目,还有自已编创的接近现实生活的新题材。造形古朴、夸张,演出时声情并茂,注重刻画人物内心和面目表情,而唱腔的风格则介于二人传和评戏之间,音韵活泼、豪放,带有浓烈的辽西风情。

胡尔沁说书

流传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胡尔沁说书,是一种具有鲜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曲艺形式。历经无数蒙古族民间艺人的口头说唱与传承,显示出无穷的魅力。胡尔沁,就是指手持胡琴说书的艺人。胡尔沁说书,是指在胡尔伴奏下说唱故事,以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为内容,以吟诵、说唱、拉击、表演为表现手段的蒙古族曲艺形式。

跑黄河

“跑黄河”,在其发源地陕西、河南一带。民间俗称其“转九曲”或“转灯”。阜蒙县于寺镇官营子村就流行着“跑黄河”这种习俗。跑黄河”这种习俗是在明末清初时传入,当时陕西、河南大旱饿殍遍野,许多灾民无法生存,只好“跑关东”某生,在灾民迁徙过程中,就把当地的“跑黄河”习俗带来并传承下来。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那达慕

那达幕是蒙古族的传统活动和特有的民族风情。蒙古族语意为娱乐游艺,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那达慕始于13世纪初。当时的那达慕只举行赛马、射箭和博克(摔跤)的某一种比赛。如今的那达慕除了传统的男儿三艺赛马、射箭、博克比赛之外,还增添了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放映电影、篝火晚会等新内容。同 时开展经贸活动,进行物资交流,还要表彰劳动模范。其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那达慕这一古老的活动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已成为融文体、经贸、旅游于一体的草原盛会。

十家子玛瑙节

2005年8月9日,阜蒙县十家子镇人流如潮,彩球高悬,首届“中国?十家子玛瑙文化节”在这里隆重举行。这是中国首个“玛瑙文化节”,是阜新乃至全国宝玉石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来自美国、乌拉圭、广东、浙江等国内外近万名游客、客商云集“十家子”,一睹“中国玛瑙第一镇”的风采。

阜新剪纸

阜新地区的民间剪纸活动十分活跃。由于地处辽西,满汉杂居,相互影响,地域特色浓郁。分布于阜彰两县及清河门区、细河区等广大农村。而以彰武县二家子乡左家村罗家屯李君的作品和朱月岚的作品最为典型。李君剪纸作品受已故的民间剪纸艺术家李明玉的剪纸作品影响并得其真传,她即兴创作,一气呵成,集剪、贴、画于一炉。

阜新风筝

风筝,又名纸鸢,俗称鹞子。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阜新地区放风筝这项活动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每年二、三月份,许多老人、少年儿童在空旷之所忙趁东风放起风筝。许多学校也把放风筝当成一次第二课堂活动,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阜新玛瑙

阜新玛瑙资源储量约占全国总量的50%,是全国最大的玛瑙加工基地和交易集散地。2005年,全国玛瑙产品年销售额实现5亿元,而阜新市就达到了2.5亿元。阜新的玛瑙制品及其营销网络在全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很高的知名度。

东藏文化-冰花

冰花,是普安寺独有的佛教文化艺术佳作,其制作工艺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是绝妙的油塑手工艺品。在藏传佛教界,油塑工艺品分两类,一类是酥油花,一类是冰花。酥油花在一般大型庙宇中均可以看到,青海塔尔寺的酥油花在国内享誉最高。普安寺的冰花则完全可以与塔尔寺的酥油花相媲美。此艺术品以其洁白无暇、妖娆妩媚的身姿,玲珑剔透、婀娜多姿的体态,令观者瞠目倾倒。在国内绝无仅有,世界也很罕见。

喇嘛炖肉

喇嘛炖肉虽上不了八大菜系之谱,也没有川湘之辣、苏浙之鲜,但却有着塞上明珠所特有的风味。“喇嘛炖肉”顾名思义,是喇嘛炖的肉。阜新地处科尔沁沙漠南端,天气寒冷干旱,青菜较少,只有到了秋季,大白菜上市,才有青菜吃,为了常久储存大白菜,以备冬春缺菜时之需,边民们就想了一个淹制白菜的办法,用圆桶状底小口大的坯缸,把洗净的白菜放入缸中,洒上适量的食盐、清水,再以石块将缸中的白菜压实。这种淹制好的白菜微咸不酸、可久存对头一年不坏。而“喇嘛炖肉”的原料就是用淹制好的咸白菜和猪肉。

喇嘛肉粥

“喇嘛肉粥”起源于瑞应寺。因为是喇嘛用肉、骨头和米熬的粥,所以叫“喇嘛粥”。熬肉粥时,先把下锅的肉砍好,骨肉分开。骨头炖好后捞出,放到大木缸里。再把肉下到锅里,待到肉炖熟后也捞出放到木缸里。这时往油汤里下米,开锅后撤火闷熟。待熟好后再把木缸中的肉和骨头放进粥里和好。吃这种肉骨头粥可大补元气。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吃粥是药物治疗时最有效的辅助方法。曹慈山论粥最祥,“粥能宜人”是其基本观点。可见“喇嘛粥”也是吃的最高境界之一。

喇嘛糕

喇嘛糕是阜新境内蒙古族的一种传统糕点。它选用精制面粉、白沙糖、鸡蛋为主要原料,以瓜籽儿仁、青红丝、桂花为辅助原料,放入烤炉烤制而成。其特点是,洁白如雪、味道香甜、口感松软,富有弹性,是老少皆宜的营养佳品。

蒙族馅饼

辽西边城,蒙汉杂居,吃一吃蒙古族的美食,现在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一是这些美食很便宜,二是一般小店都会做。给我印象深、吃的次数多的美食当数“蒙古馅饼”。“蒙古馅饼”是居住在蒙古贞地区的蒙古族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独创的食品,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味和地区特色。“蒙古馅饼”以其色、香、味、形俱佳而闻名。

第二篇:民风民俗

AGYXAAFAaYtbKudx

各民族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互相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考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办跳马跳骆驼等竞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办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旺盛。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齐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竞赛。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骏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福,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竞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办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当,让妇女休憩,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劳。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予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奋。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蜜。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运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以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奠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非凡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务必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纵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开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收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积在一齐,由长辈年老者率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运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奋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齐,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民,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面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物色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办“打靶”竞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净、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第三篇:民风民俗(范文模版)

进藏旅游时,需要了解一些藏族的风俗。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打招呼: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西双版纳是中国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进了傣族群众家,千万不能窥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从或堂的三角架上跨过。

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

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

人应在包房后下马;勿手持马鞭进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骑马闯入羊群,不得追打猎犬和看家犬;不要称赞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经允许不要进入包房;在包房内不要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不要吐痰,不要从主人的衣帽、枕头、被褥上跨过;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门栏;不要用烟竿、筷子、剪刀指别人的头部;礼品要成双,送接礼品用双手,忌用单手,更忌左手接礼;告辞时从左侧离开包房,出门后,不应马上上马或上车等。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

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

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

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

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维吾尔族待人接物很讲礼貌。路遇长者或宾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倾斜30度;来客,全家出迎,尔后女主人托盘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饭或到别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种双手摸脸的祝福)。

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与伊斯兰教相同。他们忌用单手接送礼物;忌穿短裤、短小衣物外出;睡觉时禁头动脚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时洗手不可将湿手乱甩;不能在长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饭不要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残物不要乱扔;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不要当着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朝鲜族有热情待客、尊老爱幼的传统。客人进门前,要先干咳一声,或以“在家吗?”向主人示问;脱鞋进门,进门上炕;对长者起立让坐,为长者让路;让客人吃饱吃好;客人吃饱,汤匙应放在桌上,或放在汤碗内;请可、客吃饭,主人要奉陪到底,不在客人之前离席;对稀客、贵客要以酒相待;节日饮食要与邻居分享。

朝鲜族家庭礼节严格,讲究父慈子孝,晚辈敬重长辈。一般老少不同席,老人单独设席;晚辈要待长者用餐后方可举筷,不得在老人面前喝酒抽烟,如无法回避也要转身而饮;对六十岁的老人,全家要举行庆花甲仪式,跪拜敬酒祝寿。

朝鲜族的禁忌有:严禁同宗、表亲通婚;不喜食羊、鸭、鹅及油腻食物,喜食狗肉,尤喜狗肉汤,但婚丧及佳节时禁止杀狗、食狗肉。

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您如果想去屋内参观或想体验当地民俗而住进船形屋,记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风俗。

在船形屋内有禁忌:不得戴草笠进屋,不得在屋内吹口哨,不得在屋内扛锄头„„若是人多生病,家畜不旺,据说是屋场“多阴”“鬼神占地”,便要搬家等等。

在西藏民间,天葬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形式。对于天葬,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观看。

天葬令旅游者充满肃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驱使,想见识一番为人之常情,但旅游者应充分认识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场观看天葬。

第四篇:民风民俗

(一)尚勤恶懒:城乡上下农民占百分之九十,家业种植业是生活的主要来源,因此,对勤劳耕种,不违农时十分重视。民谚云:“人勤地不懒,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村中农民常以庄稼长的茁壮自豪,也因此早起晚睡甚至披星戴月。尤其是麦、大二秋,家家无闲人,饭做熟之后,送到地里吃,抢收抢种,忙的不亦乐乎。对于好吃懒作的人,男的被称谓:“懒汉”或“二流子”;女的则被称谓:“懒老婆”,人皆嗤之以鼻。崇尚勤劳,憎恶懒惰,是继承先辈遗风,以育后人的美德。代代传承,蔚然成风。

(二)尚俭恶奢:“农村中家家户户节俭度日,且习以为常,虽然年景好粮棉夏收,也不改初衷。一般农户为了节俭,自己腌咸菜,自己织布、缝衣、做鞋。一日三餐,粗细搭配,不是逢年过节、盖房修屋、婚丧嫁娶,绝不置办酒席。从穿戴上,虽然注重仪表,但从不崇尚华丽、干净、整洁是美。早年民间盛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足见其尚俭至极度。近年,生活日益提高,服装鞋帽多由市场购置,大都看看经济实用,仍不崇尚华丽。如果村中某户讲吃讲穿不顾经济条件好坏,人皆耻笑,说这一家“不会过日子”,儿娶女嫁也因此受到影响,别的人家恐怕自己家境败落,不敢娶这样家庭出身的闺女做新娘;也不敢把自己的女儿送进这样的家庭,恐其日后生计无着。

仅举城东北五十里小刘家庄刘老太爷节俭度日一例足见一斑 ……

刘老太爷家境殷实,土改时有地一顷多,全家五口人,喂有两头牲畜,自己耕种,从不顾工。带星下地,带星回家。一年到头不添件新衣裳。家中粮食满仓,但绝不浪费一粒粮食。直到农业合作化时,有生一来他才第一次尝到豆腐;第一次买了“烧饼、油条”高兴地逢人便讲。更为稀奇的是,这一家吃香油,用铜钱往外蘸,把铜钱拴上线绳,先沾水后沾油,结果到了腊月三十,四两香油变成了六两。

这一家虽有太吝啬之嫌,但毕竟反映了民间节俭度日的风气。

(三)尚忠孝,恶叛逆:忠臣、孝子、烈士(女)、贞女在民间倍受赞誉。乡贤袁恕已、刘挚、霍元甲、偏坡营村张氏姐妹(双烈女)其人其事有口皆碑。对于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以及民间忤逆不孝的子弟,则为人不齿。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流传民间的一句口头禅。在这种家庭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引导下,人人争作忠孝两全的“完人”。

公元1949年以来,扬弃了忠孝中的封建内涵,树立起社会主义新风尚。忠于共产党、忠于毛主席成为新时代的新风尚;孝也一改以顺为孝的旧传统,实行人人平等的新思想。在“镇压反革命”、“资本主义改造三反五反”、“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四清”、“文化大革命”等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子女帮助老人破除旧思想,全家共同进步的模范家庭。比如农业合作化时期,许多家庭中的老人不愿意将自己一生购置的田产,交给农业合作社,青年人思想先进,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努力去做父母的思想工作平等讨论农业合作化的利弊,展望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共同走农业合作化道路。还有些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家庭出身的子女,在共产党制定的政策感召下,大义灭亲,与其父母划清界限,决心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新的忠孝思想。

(四)尚教育恶愚昧:古老的传统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念,在东光民间根深蒂固。村村户户家家人人重视教育,盼子女成才,盼子女知书达礼是每个家庭的向往。有的家庭虽然家境贫寒,宁可砸锅卖铁也让子女求学深造。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缺少文化教育,饱受愚昧之苦。写家信,读来函,看文书,打官司告状…,样样求“先生”农民因为不识字,不了解社会发展状况,消息闭塞,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解放后,先后开展了“扫盲”、“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文化教育状况大为改观,一字不识的农民几乎不存在了。虽然教育取得长足进展,但农民崇尚教育,憎恶愚昧的信念亦然如故。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民展,使农民对教育的追救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近年来,中等专业教育已不在是追求目标,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正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相当位置,志向远大的青年学子,追求出国学习深造。

(五)尚礼交,恶野蛮:“礼义廉耻国之四维”,重四维,恶野蛮是县内民间较为广泛的道德标准。在日常生活中,礼义具体地体现在敬老爱幼、尊崇贤达、待人礼貌、交友真诚、不欺不诈、互相帮助、见义勇为等行为中。对于那些与此相反,横行乡里、贪污盗窃、以强凌弱、贯行不法之徒,人人深恶痛绝。

一九三七年日寇侵略我国,本县王喇乡李习庄李文成,倚仗自己是保定军校速成班毕业生,投靠日本,充当汉奸。为了效忠日寇,他屠杀平民,抬着人头,逼迫民众挖“惠民沟”(一种划地为牢的战壕),横行乡间,虽然步步高升,官至东(光)、南(皮)、吴(桥)、宁(津)、沧(县)剿匪总司令,但县内人人憎恨,镇压反革命、枪毙李文成的布告一贴出,四外八乡奔赴刑场,有的操刀,有的持斧,有的妇女怀里揣着剪刀愤怒哭诉当年冤屈,人人对这个野蛮的民族败类恨之入骨!

二、民

(一)婚 俗

自古婚姻被视为人生大礼,故民间十分重视。早年婚姻多由媒人介绍、父母包办,婚姻自主是近年才实行开来的。旧婚俗的基础一般都是建立在“门当户对”、“信仰一致”这上的。官宦家庭与豪门大户做亲家,平民百姓与平民百姓相联姻,宗教信仰相同往往也是联姻的基础。如伊斯兰教、天主教、圣贤道、一贯道等。穷人娶不起媳妇的农户也有以自己的姐妹与家境贫寒的人家互换,叫换亲,还有的三家转叫转亲。即甲家之女嫁乙家,乙家之女嫁丙家,丙家之女嫁甲家。这样的婚姻多数年龄不配,痉良多,但由于互相制约,婚姻在无奈中维持。

旧式婚姻程序如下:

(1)提亲:由媒人或亲朋好友,为成全男方或女方终身大事,根据政治地位、家庭经济状况,文化水平以及年龄、相貌等条件,在相匹配的前提下,前往男家或女家介绍情况,经双方初步斟酌摇头则作罢,点头则开始议婚。

(2)议婚:这一阶段包括通书过柬,合婚,小定三个程序。

通书过柬是 :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用庚贴的形式由媒人转递对方,达到相互了解出生年月日、属相、纳音五行、命相等情况,为合婚奠定基础。

合婚:主要是看男女生辰是否犯忌。命中相生还是相克,一般由算命先生进行。男女双方家长也很注重这一点,认为“相克”是绝不能成亲的,因为这样会凶多吉少甚至被“克”致死。流行的歌谣如;白马犯青牛,鸡狗不到头,羊鼠一旦休…。歌谣是以男女命相来论断婚姻的,其荒谬可想而知。

如果相合,则允亲。

小定:允亲之后,男女双方即视为亲家。双方互通大帖,按辈份称呼。男女两家各自为儿女做嫁娶准备。

(3)定婚:经过以上蕴酿、准备,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男家赠女家彩礼,女嫁置办嫁妆。准备充分之后,双方议定迎娶日期。

(4)迎娶:迎娶具体日期要由算命先生或村中有文化的人选择吉日进行。吉日早辰抬花轿往女家迎亲,经济富裕的人家还要组织乐队,吹吹打打,笙笛齐奏,锁呐清杨,十分热闹。

(5)典礼:花轿进门,红毡铺地,新郎掀轿帘,以彩绸相牵至堂前,父母正面端坐,来宾侧立两厢,新郎新娘在伴娘伴郎的陪同 下,按照司仪的程序演礼。一般为鸣炮、奏乐、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之后由伴郎伴娘送入洞房。

典礼之后,喜宴开席…。

新式婚俗是建立在自主基础之上的,虽然父母也参加商定,但同意与否仍则由青年男女自己做主。经过恋爱,相互了解,感情融洽结为伴侣;典礼的形式在旧式婚礼的基础上有所改变,但万变不离其中,新式典礼程序有父母、来宾讲话,新人介绍恋爱经过,致辞答谢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婚俗也在淘汰落后的程序,代之以既先进又文明的结婚方式。如旅行结婚、集体举行婚礼等等。

(二)、丧俗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儿女为缅怀父母深情崇尚厚葬,近年来推行“火化”之后,丧俗从俭,但积习难改,殡葬风俗大致如下:

一般从死者咽气到殡葬三天时间。(因亲人不在侧面边,也有等四天、五天、七天的)第一天:发讣告、报丧。把死者生平死讯以文字形式告知众人,并派族中青壮年往亲友家中报丧。丧家则置办棺木、联系乐队、准备来宾吊唁的饮食、孝服等。儿女守棂在侧。

第二天入敛、火化。亲友及族人相继吊唁,并行跪拜礼(也有地鞠躬礼的)。实行土葬的至晚入敛。即反死者由棂床移入棺木,由室内移到室外,搭设棂棚,以供祭奠。不实行土葬的即行火化,之后把骨灰盒置棂棚内,以供祭奠,儿女长跪两厢,向吊唁宾客行跪拜礼以示答谢。至晚,有的做道场,超度亡灵,有的唱坐台戏,也有的不做这些程序。夜里灯火通明,子女守候。

第三天殡葬。为了使殡葬仪式办的风光,按风俗扎纸人、纸马、纸楼…糊制引魂幡、摇钱树,租借八抬大轿、聘请庞大的乐队、舞狮引棂,送葬队伍可谓浩浩荡荡。

起棂前要举行“送路”仪式,把纸车、马、侍者,烧掉,并褥告一些路途安顺之类的话,表示送别。

过午时,把棺木移入轿内,抬往墓地,诸位来宾、亲朋好友及一切送葬者,在成坟后离去。

葬毕,死者子女沿街向参加丧礼之人跪拜,名曰“谢孝”。

事后,三日烧幡,第七日祭典一次至五个七日结束。以此形式寄托哀思也不违情理,比起古人守墓三年大为逊色了。

(三)节日庆典

(一)元霄节 顾名思义:元,乃第一,元霄即第一个月圆之夜——旧历正月十五日亦称“上元节”,此节分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进行,即常说的三天十五半月年。三天夜间,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制作各种灯饰,有宫灯、八仙过海、鲤鱼跳龙门、五福捧寿灯以及荷花灯、西瓜灯、走马灯等多种多样,颇为壮观,观灯即成为民间一大乐事。因此,元霄节也称“灯节”。同时,还燃放焰火,一声巨响,空中流光异彩如同仙女散花。

白天则民间花会沿街串行,跑旱船、骑竹马,舞龙灯、高跷、耍狮子、扭身歌等。尤其是正月十六日,民间传言:此日走百遍,一年身体健。男女老少都按着这个***惯出门游玩,街上人声鼎沸,鞭炮齐鸣,锣鼓声声,热闹非常。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当属铁佛寺、二岗前,数万人汇聚庙前,人山人海,进香、观赏花会的、卖饮食的、练武的、演唱的,应有尽有。各家携儿带女欢欢喜喜来逛庙会,渡过“元霄佳节”。四外八乡也驱车赶来尽兴游玩。

元霄凶家家吃“元霄”,即以糯米粉滚成的带芯馅的核桃大小的园球状食品。芯馅多种多样,多种风味,属于一种特色食品。民国初年,袁世凯品味元霄,因音生疑,改元霄为“汤元”,回避“袁消”之讳。袁世凯皇帝梦破灭、汤元又改成元霄至今。

(二)正月二十五填仓日:家家以草木灰画元形,充做粮囤,因此填仓俗称“打囤”。意在兆盼丰年。二月二,龙抬头。此日,虽无庆典祭祀活动,民间传云:即日龙从冬眠中复苏醒来,由静入动。孩子们歌曰:二月二敲梁头,金银铜钱往家流;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蚰蜒不见面;二月二,敲门鼻儿,也有闺女也有儿…。迷信色彩,荒唐可笑。

(三)三月三。传遍说是天上王母娘娘桃会的日子,民间多以此日郊游,踏青,欣赏明媚春光。

(四)清明节。俗称“寒食”。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走国时的功臣介子推,禁止民间生火作饭,以示怀念。流传下来称为“寒食”。后来,逐渐演变成上坟祭祖的日子。

(五)端午节: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于五月初五日悲痛忧国,投汨罗江而死,人民十分惋惜,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忠臣,家家包粽子投江祭奠,表示哀悼。至今这天家家户户食“粽子”。

(六)五月二十五日铁佛寺庙会。自宋迄今,铁佛寺庙会十分兴盛繁华,相传各县客商,佛门信徒,俗家子第都来赶会。谣云:“沧州狮子景州塔,东光县的铁菩萨”其名声远播山南海北。铁佛寺原址县城西南营,一九六七年秋,破四旧时被搬运站工人和东光中学学生用骡马、拖拉机拉倒,佛像运往城东何庄炼铁,拆庙的旧砖拉到南关南头盖了农机站,庙址改建成小学校。新铁佛寺建于一九八七年,庙宇占地二十二亩半;铁佛由城关铸造厂铸成,全高8.15米,是全国最高的坐式佛像。

(七)七月七乞巧节:传说此日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虽无祭典活动却以为牛郎织女相会这天必然降雨,因为夫妻相见难免热泪交流…。

(八)七月十五日鬼节:为求吉利,七月十四日超前渡过。故有七月过十四,八月过十五之说。超前渡过意在躲避鬼节这一天。现在乡间多在此日改善生活有的包水饺,有的捞面,也有的蒸包子…。节日前后,祭典亡灵是村村户户都要做的事情,只不过放河灯祭水中亡灵的习俗已不见了。

(九)中秋节:八月十五日又称“团圆节”。传说元末农民起义之前,将传单藏于月饼之内,家家吃月饼时,见到传单响应举义,故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其实,元代之前就有中秋节。秋乃百谷成熟之期,月乃阴精,系月老之宫,主宰人间姻缘,凡有缘者皆以红线系之。民间有“月老定姻缘之说”。古代,人们满秋季丰收喜悦,全家欢聚一堂,以西瓜、水果、毛豆等供品祭拜月神,庆贺全家团圆如月,久而成俗,故名团圆节。

近现代以来,八月中秋仍然有吃月饼,祭拜月神的习惯,但多数家庭为庆祝团圆,饮酒赏月,以尽天伦之乐。

此外,亲朋好友之间馈赠礼品,相互庆贺。

(十)九月九日重阳节:《洪兴祖补注》云:天有九重,故曰重阳。又名重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唐王维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个。古有登高之俗,今为“老人节”。目前,城乡上下“老人节”期间,多携礼品,拜访长者以示敬意,也有的乡村、机关、单位,邀请老干部、老职工举行座谈会、茶话会畅叙国内外大事,共商致富大计。老龄社会的到来,使老人节“的意义更加重大。

(十一)十月一日“地府”开门

传说:从即日起地府开门半月,民间皆备香烛纸马上坟祭祖。沿系至今仍为民间扫墓之期。每逢十月一日,家家携儿带女上坟祭祖,烧化纸钱,行跪拜礼。有的人家燃放鞭炮,用纸扎彩楼,折衣被,名曰“送寒衣“。其实乃缅怀先辈寄托哀思的一种形式而已。

(十二)腊八日:即腊月初八日,相传乃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之日,为了表示庆贺,早晨家家户户,以五谷杂粮,小枣、花生仁熬“腊八粥”。

(十三)腊月廿三,送灶王爷上天。

这天晚上,农村中燃放鞭炮,蒸年糕祭灶王。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和睦,家丑不可奏报天庭(俗有糖瓜辞灶,用以粘嘴的说法)。祭拜礼毕,烧化灶王画像,名曰送神。

(十四)春节

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腊月三十曰“除夕”正月初一曰元旦。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彻夜不眠,名曰守岁。为什么守岁呢,传说中还有这样一段佳话:相传远古时代,年乃一种吃人的怪物,生有三头六臂,长的十分凶险。但是它有怕火、怕光、怕响声的弱点,于是人们为了躲避它,不但彻夜不眠,还在院中撒芝麻杆,年来时,发出沙沙声响,它就却然止步了。这就是撒岁的来历。为了驱逐凶恶的年,古人还通霄灯火明亮,并燃放“爆竹”。因为,过去没有现在的鞭炮以烧竹使竹节爆裂,产生巨响,年看到火光听到巨响就会远避深山,不危害人间了。

其实,年乃岁末,也是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刻。

民间过年,全家团圆,远在山南海北也往回赶,如果一家人有一人在外地,没能及时赶回来,全家心怀惦念,吃饺子时也要有他(她)的一碗。

民间过年,从腊月廿三日起,就进入准备阶段,磨粉,蒸年糕,作新衣。杀猪宰羊置办年货。儿歌云:“糖瓜辞灶,新年来到,姑娘买花,小子(男孩)要炮,老头买顶新毡帽,老婆婆买条臭裹脚”。从歌谣中看得出。过年蕴育着一片新气象。

民间过年,除夕贴“对联”也叫春联。三十晚上,还要接神,把新请的神像悬挂起来。现在不同了,家家守着电视,观看电视台的文艺晚会节目。三十晚上,待到零点时刻,家家燃放鞭炮,庆祝新年。接着准备年夜饭——水饺。吃罢年夜饭天蒙蒙亮,亲友之间挨门串户拜年。见面恭喜发财,或问过年好?村中素有不睦者,通过拜年,可以消除前嫌,重新和好。

正月初一拜年后,皆去祭祖。然后是接待亲友来访或去探望自家亲戚,直至初五日。

为了企盼好年景民间常以观察初一至初十的天气好坏,确定种植作物的品种。好天气证明宜种植,能获得丰收;坏天气则不宜种植,即使种了也难得丰收。

歌云:初一高梁;初二麻;

初三芝麻;初四花(棉花)

五薯六豆,七谷八麦,九瓜十菜。

至于此俗是类似农谚的经验总结呢?还是一种荒唐的说法呢?值得探讨。

第五篇: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一定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招待跟来的小伙。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连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他的衣服放在空位上,以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下载阜新民风民俗Microsoft Word 文档(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阜新民风民俗Microsoft Word 文档(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民风民俗

    急求关于民风民俗(道德)的调查报告 浏览次数:1913次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9-2-21 03:24 | 提问者:にゃあにゃあ 一、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现象 即时间 地点 人物 二、分析问题和现......

    民风民俗

    独具特色的客家民风民俗 时间:2011年03月15日 主讲:石壁中心学校 廖秀华 一、传统婚姻礼俗 1、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

    民风民俗

    蒙古族 [饮食习惯] 蒙古族人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 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 【住房特色】 “蒙古包”是满族......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作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二 永定县湖坑中心小学游志娟 【题目与要求】 有句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生活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山东省金乡县马庙镇中心校刘五香2013年7月17日 09:24浏览:69评论:10鲜花:2专家浏览:0指导教师浏览:3 表3-1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填写说明:文档内所有斜体字均......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六年级张洁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通俗,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习俗。例如:回族的风俗习惯就跟我们汉族不一样。回族众多有趣的风俗中......

    林芝民风民俗

    察隅县西藏自治区的边境县之一。东临云南省德钦县和西藏左贡县,南面与缅甸和印度接壤,西与墨脱县,北与左贡、八宿、波密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起伏很大,垂直高差悬珠,全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