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上)
迈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境界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
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
金秋十月,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我们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于10月20日至23日在京西宾馆胜利召开。“依法治国”,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次镌刻在党的中央全会的历史坐标上。掀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崭新一页。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与四中全会有关的内容。
一、历届四中全会简介 四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的简称,按照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要召开一次。改革开放以来,从十一届四中全会到现在已经召开了八次四中全会。这8次全会议题以党建或经济为主题的各有3次,以人事为主题的有1次,本次全会研究法治这个主题在历史上还是首次。出席四中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64人。列席会议的有中纪委常委、有关方面负责同志,以及部分基层党代表和专家学者。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全会高度评价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全党作出的战略抉择,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1、新中国“依法治国”理念的历史传承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依法治国是人类改造自然、争取更优异更适合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的需求,是人类历史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我国特有的法礼德情权相互包容、相互交织、相互促进,但不可否认,过去两千多年,法家思想虽与儒墨道并存,但封建专制王权统治下的“人治中国”思想根深蒂固,其作风积习阻碍至今仍存。中国共产党人从执政之初起,就想走出历史“周期律”,迈出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一步。改革开放初期,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对“文革”十年浩劫教训的反思和警醒,邓小平在多次重要讲话中传递出鲜明的法治思维和主张。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十八大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任务,一整套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治理体系加紧构建,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的改革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这是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着眼未来的战略部署。这次中央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
2、“依法治国”要解决的历史难题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面对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考验,以及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的四大危险。为此我们必须强化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依法治国。但是,“法治中国”不会一夜建成,依法治国伴随诸多难题。在全会召开之前,有媒体分析,法与权、礼、情的关系,法治改革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关系,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统一关系,这些都是中国实现依法治国需要面对的改革“硬骨头”。对这个问题,9月30日和10月13日习总书记在不同会议上分别谈到,我们要以史为鉴,以“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启示,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治体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继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之后,由执政党正式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行动路线,它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欧洲“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社会主义”,它的基本目标是“社会主义”,具体的实现路径是“法治”。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探索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理论和新认识,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3、法律体系基础上的法治体系
法治体系和法律体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很大的差别。法律体系是静态的制度体系。2008年3月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吴邦国同志说,目前,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由七个法律部门、三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这个体系包括236项国家的法律,600多项国务院行政性法规,8600多项地方性法规,至此我们已经做到了科学立法、有法可依。由于历史上人治思想桎梏、公民守法意识不强等多种原因,我们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法治体系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有机完整的体系,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都纳入其中,体现了法治的整体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具体内容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五大体系建设。五大体系是有机统一体,法律法规体系是法治体系存在的前提和运行的基础,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是法治体系的生命,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关键,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屏障,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核心。三、四中全会的目的历史意义
四中全会是我们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为了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四中全会再次强调“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所以,依法治国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严治党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历史地位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必须深刻学习大力宣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要紧紧围绕全会《决定》,围绕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领会、深入宣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深刻领会、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要求,牢牢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深刻领会、深入宣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更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刻领会、深入宣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第二篇: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最新解读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法治中国的建设绘就了新的蓝图。这是中国法治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必将推动中国法治跨越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从全会发布的公报来看,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着眼于“全面”二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涵盖了党、国家、社会生活以及军队建设的各个领域,实现了法治的“全覆盖”。
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和全面安排,至少体现出了四个方面的新意。
阐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根本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我们党确立的伟大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根本意义。总书记多次提到,“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唯有依靠法治,才能凝聚中国共识和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共建法治之中国,复兴中华之文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根本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证明,唯有依靠法治,才能突破利益固化之藩篱,攻克深层复杂之难题,确保改革有序进行,通过良法善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全体人民最大福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党自身建设的目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长期执政具有根本意义。唯有依靠法治,以法治作为执政之根本遵循,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才能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
提出了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一总目标包含了多重意思。首先是道路、制度、理论的融合性: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三者的融合贯通对应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其二是体系的完备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了两个方面五个部分的体系:一是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二是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意味着国家法律体系与党内法规体系共同构成了法治体系,党内法规体系要与国家法律体系协调发展;三是推进的一体性: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就意味着法治建设必须要实现各个领域的协调、结构层次的均衡;四是努力方向的现代性: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还要落脚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表明依法治国要朝着现代法治的方向努力,进而通过法治化来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强调指出了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致性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致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首先,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推进法治建设的结果。邓小平说,要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革而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基本做到了这一点。而十八届四中全会正是体现了这一认识。其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宪法所确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贯彻实施宪法,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执政是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关键,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一致关系的集中体现。依法执政表现在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这是依法执政的核心内涵,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严格守法,按照法治的要求处理好党与国家法的关系;二是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这是依法执政的第二个层面。通过党内法规来治党管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特色和经验。党自身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对于依法执政、依法治国而言具有基础性意义。
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这些重大任务主要涵盖了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立法工作和宪法的实施与监督。突出强调了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及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求完善和健全宪法监督制度和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宪法实施;完善党的立法决策程序,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依法赋予设区的市以地方立法权;等等。
第二,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建设。明确了法治政府的六点特征: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要求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权力清单制;健全行政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合法性审查机制、责任追究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等等。
第三,公正司法与提高司法公信力。在三中全会决定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确保司法权独立行使和科学配置的制度机制,例如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还有司法责任制、司法公开、人民参与等改革举措。
第四,培育法治文化与建设法治社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等具体措施。在法治社会建设层面,强调社会治理法治化,要求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司法救助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等等。
第五,法治职业和人才队伍的保障。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始终还是要靠具体的人来加以实施。全会指出了法治专门队伍的建设方向: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明确了“四个忠于”的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机制保障。
第六,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全会指出要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可以预料,很快会有具体的举措出台。同时,还提出了党委依法决策、党组织监督、党内法规建设、将法治建设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等具体要求。而且,更有新意的是,将依法治军、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和依法保障“一国两制” 和推进国家统一明确提了出来。
这些创新性制度机制和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法治规律和执政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难点的针对性部署和安排,需要我们深入领会和贯彻落实。
开启法治中国新征程
廖永安:从总体上看,四中全会公报就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容体现了“新”、“实”、“全”三个特点。
首先,公报内容表述“新颖”。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等富含法哲学思想的表述,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份极富思辨的会议公报,更是一幅全新展开的法治蓝图。
其次,全会所明确的依法治国内容“实在”。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几项重大任务,不仅是纲领性的,而且都明确提出具体措施。比如,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具体措施包括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等,都把法治任务落在了实处。
最后,全会明确的依法治国六项重大任务内容“全面”。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包括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推进依法行政;保证公正司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等法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内容非常丰富,体现了党对实现依法治国目标的整体把握。
薛刚凌:十八届四中全会尤其强调法治建设的系统性,标志着我国的依法治国进入到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过去的法治建设主要是各部分孤立地推进,把重视系统性提上日程是第一次。这样的推进具有一定必要性,因为无论是改革还是反腐,都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障,尤其是我们处在转型期,只有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人治走向法治,从伦理走向理性,顺应时代需求,才能加速转型,缩短发展的瓶颈期。
杨伟东:公报全面深刻总结了我国法治建设的经验和规律,同时提出了我国法治未来的发展路径,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决定。任何形式的腐败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权力逾越了它的界限,背离了它的目的。法治是从根本上约束住权力的一剂良药,是防止腐败、反腐败的一种重要机制。约束住权力,腐败出现的几率就会降低,查处的腐败案件就会越来越少。
第三篇: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30日召开会议,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总结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研究部署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
权威解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依法治国:一座新的里程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10月23日闭幕,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论断、新部署。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在依法治国方略提出17年之后,党的中央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无疑为未来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描绘出新的路线图,掀开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崭新一页。
总目标与五大体系
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表示,全会提出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这是一个全新的表述,是对依法治国理论的完善和升华。
“如果说法律体系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主要是从法律制度建设的角度、从立法的层面谈,那么法治体系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完整的系统性的体系,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实现了从制度到制度实践的飞跃。”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封丽霞告诉记者。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杨小军说,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治体系的提出是从全流程来抓实施,来保障法律的实施。
全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马怀德特别注意到,全会强调要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他认为,这说明我们党充分意识到,依法治国从党自身做起。将党内法规体系视为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作为五大体系之一,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尤其对保证依法执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执政党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确立一个明确的坐标。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甄小英表示,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实现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
甄小英表示,现代政党的执政方式一定是要依法执政,治国理政一定是要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领导现代社会的政党,也必须不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克服人治,实现法治。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全会强调,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党能不能够守法,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之间关系能不能处理好,决定了依法治国的拓展空间和能达到的高度。”封丽霞说,全会坚定地表述,一方面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同时也要改进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不可偏废。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全会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怀德说,应该明确的是,推进依法治国将加强党的领导,不是削弱党的领导。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中,必须发挥带头作用,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受访专家表示,“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推进,是依法治国更深入、更透彻的体现。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遵守宪法不仅是公民的义务,而且是执政党的执政理念,这是此次全会的一大亮点。
全会强调,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
“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甄小英表示,过去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里没有法治建设成效这个指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了政绩考核这个指挥棒助力,必将极大地加速依法治国的进程。
六大任务的实施亮点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封丽霞说,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是全会的亮点之一。这抓住了依宪治国的关键。
封丽霞告诉记者,如果宪法监督制度不完善,很大程度上会危害宪法的权威,保证依宪执政很大程度上会流于形式。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全会指出,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马怀德说,全会提出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在党的文件中还是第一次,这一制度应该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封丽霞认为,这个制度不但有针对性也有可操作性,是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保障。她说,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以言压法,以权压法。
“现在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问题,只有保证司法机关独立地开展工作,不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才能让群众在司法过程中感到公平正义。”马怀德说。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会提出,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甄小英表示,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就是要全民守法,全会对全民守法的强调就是要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杜绝选择性守法。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的表述让我眼前一亮,这是以前没有提到过的。”封丽霞说,强化规则教育、法治教育从娃娃开始抓,从学校、家庭、单位,全方位推进,只有从源头抓起,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向国内外鲜明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加速前行。
第四篇: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要点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要点
---(一个目标、五个体系、六大任务)
——确立一个总目标: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会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明确五个体系的总布局: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等5方面,对总目标进行展开。
——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第五篇: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试题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答案:A
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积极推行政府(),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
A.法律顾问制度 B.直接联系群众制度 C.社会保障制度 D.责任追究制度 答案:A
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A.计划经济 B.竞争经济 C.法治经济 D.泡沫经济 答案:C
4.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每年()定为国家宪法日。A.十月二十日 B.十二月四日 C.九月二十日 D.九月三十日 答案:B
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A.党的领导
B.改革开放
C.经济发展
D.法制健全 答案:A
6.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A.司法公正 B.司法独立 C.建立法治政府 D.依宪治国 答案:D
7.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A.依宪执政 B.依宪治国 C.建立法治政府 D.以人为本 答案:A
8.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治的生命线是()。A.民主 B.自由 C.公正 D.人权 答:C
9.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A.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B.科学立法 C.依宪执政 D.司法公正 答案:A
10.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此要实现()。A.民主立法、公正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B.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C.民主立法、严格执法、透明司法、全民守法 D.科学立法、透明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答案:B
1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抓住的关键是()。A.提高立法质量 B.恪守以民为本.C.立法为民理念
D.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答案:A
1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和法律的权威在于()。A.教育 B.规范 C.实施 D.惩罚 答案:C
1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A.公平正义 B.自由平等 C.公正法治 D.诚信友爱 答案:A
14.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以()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A.审判 B.司法 C.执法 D.守法 答案:A
15.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
A.《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决定》 D.《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答案:B
16.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A.法治理论
B.党内法规体系
C.国家治理体系
D.法律服务体系 答案:B
17.()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 答案:D
18.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制度,把贿赂犯罪对象由财物扩大为()。A.不正当的好处 B.财物和性服务
C.财物和其他财产性利益
D.可以用金钱计算的财产性利益 答案:C
19.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对此表述错误的是()。A.要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B.立法要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C.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一律废止
D.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 答案:C
20.(),是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A.完善权力监督机制 B.强化内部流程控制 C.完善纠错问责机制
D.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 答案:D
2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要把()摆在首位。A.业务工作能力
B.思想政治建设 C.职业道德培养 D.法律监督能力 答案:B
2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A.党的能力建设状况 B.民生改善状况 C.法治建设成效 D.政令落实情况 答案:C
2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 C.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答案:D
24.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的根本政治制度。A.人民当家作主
B.公平正义 C.和谐民主
D.稳定 答案:A
2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把()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A.透明
B.程序
C.人民意志
D.公正、公平、公开
答案: D
2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明确立法权力边界,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引入第三方评估。A.基层机关
B.决策机关
C.发布机关
D.上级机关
答案: B
2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其亮点是()。
A.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
B.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
C.制定完善生态补偿
D.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
答案: D
2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要建立()机制。A.首长负责
B.责任人
C.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
D.首长及责任人负责 答案: C
2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应完善以()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A.宪法;B.法律;C.民法;D.行政法;
答案: A 29.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该文件的目的说法最准确的是()。A.建设和平稳定的政治局势;
B.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C.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答案: C
30.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规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宣誓。A.党章
B.国家主席
C.宪法
D.公务员法
答案: C
31.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A.宪法 B.法律
C.全国人大
D.保障人民根本权益
答案: D
3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A.全面推进依法治国;B.全面维持稳定大局;C.重视环境污染;D.重视人民调解;
答案: A
3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讨论决定。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党中央
答案: D
34、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A、确立
B、保障
C、推进
D、实现 答案:B
35、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
A、专项工作计划中
B、职业发展规划
C、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D、执政能力评价 答案:C
36、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构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经和方式,拓宽()有序参与立法途径。A、公民 B、法人
C、社会团体
D、各类组织 答案:A
37、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各级政府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A、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
B、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
C、责任倒查机制
D、政府权力清单制度 答案:D
38、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A、引领作用
B、指标内容
C、示范效果
D、保障意义 答案:A
39、为保障司法公正,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提出,推进严格司法,坚持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A、错案公示
B、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C、案件复核审查制
D、错案赔偿 答案:B 40、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因为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A、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B、成文的道德规范
C、社会秩序
D、公平正义 答案:A
41、推进依法行政,在政务的决策、管理、服务、执行及其结果方面,坚持()。A、决策、管理不公开,执行、服务及其结果公开; B、服务公开,其他不公开
C、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D、以不公开为常态,公开为例外原则。答案:C
42、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是为了()。A、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B、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C、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D、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