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教师业务学习笔记资料
小学教师业务学习笔记、资料
1、如何上好一节课?
很多学生说他们喜欢某个教师,“盼”着上他的课,也有很多学生不喜欢某个教师,“怕”或“烦”上这个教师的课,听他的课就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同样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值得我们深思。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呢?
第一、积极备课——寻找激发兴趣的切入点。备课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此间,教师不但要备知识,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在对教材的把握上,首先对本学科的有关概念要正确理解,并能随时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的动态和发展,始终把最新最科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善于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教学。其次,教师还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并能灵活地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
第二、认真授课——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针对学习内容,学生的经历、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等,设计出富有弹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创设自主学习、积极互动参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师生一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语言和板书——课堂的通行证。马卡连柯说过这样一句话:“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教师应做到语音标准,用词恰当,表达连贯,清楚准确,精练简洁,形象生动。好的板书简洁、形象,字迹工整清秀,带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欣赏价值,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第四、充满热爱之情——注入人生不竭的动力。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角色意识,演员演戏需要进入角色,教师站到讲台上讲课同样需要进入角色。赋予角色意识的教师,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当时所产生的感情,能在教学内容与学习主体之间建造一座沟通的桥梁,能使师生双边活动配合默契,情感相通。正如赞可夫所说的:“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教师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形成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这种情感的互动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巩固和持久促进其学业的发展。
2、新教师应怎样听课?
对一个新教师来说,坚持听课,可使自己尽快成长。那么,新教师在听课时应该怎样听呢?
听一节课,应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对新教师来说,听课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关注教师的教。新教师不同于学生,听课的目的是回去教学生,所以,首要目的是要看指导教师怎样教。一般要注意如下几点:
1.课的结构。2.重点与难点的突破。3.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运用。4.课堂气氛。
第二,关注学生的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新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疑问学生活动(或练习)的时间是否充裕得当?学生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学习方法是否养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
在听课时,新教师应该把自己定位为以下两种角色:
1.审美者。新教师在听课时的最佳角色应该是审美者而不是批评家,要多学习老教师的长处与闪光点,为我所用。
2.参与者。新教师在听课时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只有有“备”而听,而且从思想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材料,从而为自己上好每一堂课奠定好基础。
3、理想课堂中的“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课堂“火药”味太浓。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哭声(不是感动)。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我们要懂得,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我认为,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但这笑声,应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高度体现,决非为了笑而笑,庸俗的搞笑,课堂是活跃了,收效却没了,学生的笑应源于教学内容,是一种会心的笑,豁然的笑。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习惯于做“纠错”的工作(这也是必要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学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点,少有亮点。有的教师只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对某些知识是必需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枯燥感”,学习缺乏激情。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要明白,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这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景。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这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很高。
课堂教学中的“三声”,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心心相融。这时的教学定能迸发出成功的火花。
4、理想课堂中的“六维度”
理想的课堂要体现六维度:(1)参与度:全程、全员有效参与(2)亲和度:师生间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3)自由度:学生有展示自我才能的空间(4)结构度:整体把握知识结构体系(5)练习度:有效的知识巩固与技能训练(6)延展度: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迁移
5、浅谈“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 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习要有效果,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也就是指能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好”到“好”,从“简单理解”到“深刻领悟”的教学。从教的角度而言,有效教学应该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从学的角度而言,有效教学应该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愉悦地获得最大的进步或发展。途径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观念旧,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二有惰性,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三是关注点有偏差,教学时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四是反思少。
途经
二、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做法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
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三)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途经
三、提升三种教学能力。
(一)课堂调控能力。
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
(二)信息反馈能力
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站在讲台就是思想,就是智慧。这种思想与智慧,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
(三)评价指引能力
评价不是对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如何让课堂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首先,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去评价学生;其次,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多么希望教师教得生动有效,多么愿意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多么想让课堂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课堂教学呼唤有效!
有想法还要有行动,那就让我们在“有效教学”理念指引下,探索、实践、反思,让有效课堂成为每一个教师永恒的教育追求。
6、怎样打造“有效课堂”?
也许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精心设计的一节课,原想着会很顺利地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实施,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很多教师都埋怨课都不会上了,而教学目标往往也不能达到。这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大打折扣。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上的有效呢?我认为,有效设计、准确把握课堂、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非常重要。下面我对于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谈几点。
1、要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教师要转变角色,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成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要由单向的“灌输”和“接受”转为双向的“对话”和“互动”,师生在“对话”和“互动”中要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如采用聊天、游戏、讲故事、猜谜等活动来展开教学。对于暂时后进的学生,教师要降低自己的心理期待,从而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学生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促使动态生成成为可能。
2、要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趣味化。教师可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手段,努力创设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自身体验的学习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吸引人、感动人、激励人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为课堂动态生成提供空间。
3、要灵活开放教学评价。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的形式多样化,其中生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它强调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学生参与并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唤醒学生创新的灵动和生成的灵感,鼓舞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在师、生、物、情、境的相互作用中学生获得的是关爱、机会、信心、帮助……,教师获得的是回应、提升、成就、享受……,师生共同获得的是收获、欢乐、信心和生命的自由成长。
生态的、高效的课堂,学生的生成信息会不断地涌现,其中不乏鲜活而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凭借高超的教学机智和高度的教学敏感,用一双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并进行价值判断,抓住其内核实施再生成利用,使“课堂为生成而为,教师为生成而教,学生为生成而学”,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
7、上好一堂好课因素浅析
有这么一段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它说“一块砖盖不起一栋大楼,但一栋楼却是由一块一块的砖盖起来的,要盖一栋好楼就要砌好每一块砖。一堂课教不出一个人才,但人才却是由一堂一堂课培养出来的,要培养优秀人才,就要上好每一堂课。”的确,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它没有统一标准就可以随心所欲的上课,甚至是毫无准备的上课。
那么,上好一堂课有哪些因素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教师要对每节课都充满激情,这是上好一节课的首要前提。
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如果教师情绪高昂,那么学生也会因感染而对学习充满兴趣。必定会营造一种合谐,融洽,轻松的氛围,利于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渴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师的语言要有艺术性,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因素。
我们的学生不是接收知识的容器,他们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个体。他们能够分辨出哪些是他们喜欢或不喜欢的讲话方式,所以,教师的语言必须要有艺术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和老师的亲和力。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感受新知,与之产生共鸣。
三、教师要对教材深入研究,全面把握。这是上好一节课的 决定因素。
教材具有系统性,典型性,现实性与创新性。虽然每一个内容不会交待得很具体明了,但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所以,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对新知有所理解,能够掌握,那么教师要先把教材吃透,深入挖掘其精髓。才能给学生方向上的指引,利于学生更准确,更有效地接受新知,探索新知。
四、教学设计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这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因素。
教学设计要在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进行,每一节课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不都是零认知水平,在学生的生活中,有的人可能已经对要学的新知曾经接触过,感知过,只是没有系统地放到课本中来学。所以,设计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教学设计要有层次性,合理,科学地教学环节会让所有的学生对新知的接受水到渠成,不必走太多的弯路。
五、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有效性,这是上好一节课的直接体现。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自主学习当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力量。教师积极引导,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关注并正确处理课堂中的生成现象,是上好一节课的闪光之处。
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客观的固定因素是基础,但课堂中的生成也极其重要,所以,上好一节课也应该关注生成的问题,运用最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8、走出备课的误区
当老师的,都知道课堂教学前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备课。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备课中不知不觉误入了歧途,让原本该重要的备课,变得了太简单,枯燥,以致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惟有走出“备课”的误区,老师们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备好课。
一、“备课不单是写教案”。
和老师谈起备课的事,都说是在抄教案,没意思,是徒劳,但备课真的就是他们说的抄教案那么简单吗?凡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都应该知道“备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的一个准备过程。备课包括有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师,备教具和写教案等步骤,“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个子内容,是被包含的关系。所以,老师要明确“备课”与“写教案”之间是个不等式关系,并非写了教案就是备了课。何况更多老师还不是在写教案,是在抄教案,就更不是在备课了。
二、“备课不是给领导看的”。
这个误区的直接诱因在学校的领导身上。本来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的前奏,但由于备课属于教学“六认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各学校都把它归入了“重点检查”的对象,把它当成了考核教师工作态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每次检查备课情况时,领导都只看了个备课本。只要教案字迹工整,内容多,样式新,就是在“认真备课”。为何领导都要这样来检查备课呢?理由是在备课活动中,其他工作几乎是无形的,就数教案最直观,既看得见,还能辨他个仔细;领导检查备课不要紧,但结果又导致了些怪现象,一是只要听说学校要检查备课,老师们就会熬上一个晚上把备课全部“突击”到位;二是只要有领导来听课,都会提前把教案抄好,上课时都夹着备课本是“有备”进教室。
为了给领导一个备课的好印象,很多老师都会到书店去认真挑选一本好教案,作为自己备课的“临摹本”。备课的概念这样转为狭义,而且又被蒙上了功利和应付的面纱,备课自然演变成了不少教师的精神包袱,再也不能能为教学服务了。为此,希望老师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看着领导的脸色去备课,要坚持我备自己的课,让领导去说吧!也希望领导们,在去了解教师上课的准备情况前,去认真温习一下“备课”的含义,免得把老师都“领”入“导”了“歧途”。
三、“老教师不能不备课”。
据调查,不少学校在备课上都出台了这样的政策:中青年教师备课必须写详案,老年教师备课可以不写教案。教育是“树人”工程,虽然几年内教材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我们教师的教学观,以及使用的教学工具也要随之变化才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都要在课前认真检查自己是否做好了上课的准备。不能因自己年老了,就可以课也不准备了。教师既然选择了教书,就不能因自己的年龄去简化不该简化的过程,不说教案要写成详案,至少要写出对待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的计划,记录出学生的进步情况,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么在备课本上作以记录,要么在教材上进行旁批,以免出现教学中的“老糊涂”现象。因此,建议各学校,在其他工作安排和待遇上适当偏向老者、照顾老者时,在备课上不能给老教师下什么特别的“恩惠式圣旨”,否则,利了老教师,有可能就害了老教师的“弟子”。
四、“备课不能只是教师单边活动”。
教学是双边活动,作为教学准备工作的备课,不能只老师动起来,也要积极动员、引导学生对课堂的准备。如今老师备课中的“备学生”,大多只是简单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有些还注重了一些学生的性格、爱好和特长。但这些几乎是老师以“旁者”的身份,单方面去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学法”,教师“一厢情愿”的预设课堂和现实中生成的课堂往往是两个样。原因就是在教师做教学的准备活动时,学生没参与进来,没有和老师互动备课。教师备课活动中,要先备教材,然后邀请学生加入,让他们去“备课”,预习课文,“备”出问题,老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难,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准备“开锁的钥匙”。只要这样在上课前,师生都认真进行了准备,难道课堂还会不精彩吗?
五、“备课不能‘闭门造车’”。
现在的“备课”,或是老师一个人在办公室“开单车”,或是年级组内几个教师聚集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进行团队合作,美其名曰在集体备课,实则,这些备课,说白了,都是在“备教法”。特别是那诸葛亮式的大备课,看似热闹,汇集了大家的智慧,但这集中、统一形成的“优质教案”,根本无法去适应每个学生的口味,也不可能适应每个教师去操作。教无定法,对于不同学生,因需求的差异,教师的教法也应略有所别。对于不同能力的教师,教法上也要尽量贴近他本人,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要是一味拿名师的课去“依葫芦画瓢”,定然是课堂中没了“生命”。
这样闭门造出的“车”,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算得上是课堂前设置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备课时,不能一个或几个老师“远离教室”、“远离学生”、“远离教师个人能力”、“远离教育理论”,在那里“妄自菲薄”的搞什么“大教法”、“大智慧”的研究,又大张旗鼓地去拿学生做实验。
六、“备课并非课课都详案”。学校要求中青年教师都这么做。但在一个由全国教师加入的QQ群里,经调查,85%的教师不同意这么做。理由一:教案本身只是一个上课计划,可行度到底有多少还难说,与其把时间耗费在写教案上,还不如多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上;理由二:教案本身就分为详案和略案两种,加之一个单元内的课文也有主次之分,所以在写教案上也要有轻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课课都详案。在编写详案时,不宜一味去追求什么师说,生
一、生二说的“预设”课,也不宜频繁回归到传统教案的套路,把课堂教学的目的、重难点,组复新巩布等教学过程全部都呈现在书面上,更不能机械地把学生的情况、教材的情况都一一累赘到纸上。
七、“网上的不能搞‘拿来主义’”。
现在的网络是个无穷的资源库。我们教师想要的教案,从小学到高中,从语文到美术,应有尽有,只要利用一搜索引擎工具,键入课文的名字或关键词,轻轻一点击,就会“网”到想要的教案。对此,不少老师开始用查找网上的“共享资源”,来代替过去的备课,“美其名曰”在搞什么“网络备课”。其实他们多是直接下载了教案,不用“加法”也不用“减法”,就直接用到了自己课堂。这样的“拿来就用”的方法,一是不利教师自己的成长。在教师专业化成长路上,备课也是个“学习、研究的大课堂”,简单的“拿来主义”,不但不会让自己教学的本领增强,而且会增长自己的工作惰性;二是经常用别人的思想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很多时候做不到“对症下药”。久之,将会在学生中失去师者的“知识渊博”的好印象。
因此,教师在借鉴网络资源时,要学会“加一加”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减一减”别人不着边际的教法,把别人的先进理念补植到自己的大脑中,把别人先进的教法嫁接到自己的教法中,切实让自己的课堂也能丰富起来。
9、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呢?我的做法是: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荷花》时,我在演示课件(生机勃勃的白荷花和动听的音乐)时说:“同学们,你们想去欣赏那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荷花》一文,共同去感受荷花的美丽吧!”接着,让学生聆听课文的配乐朗读,并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随风舞蹈,蜻蜓飞来,小鱼游过去” 的情景。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
二、自主学习,体验快乐
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进行主动地学习。如在教学《精彩的马戏》时,我先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来表演,并介绍给大家。学生大胆地放飞想象的翅膀,有的采用表演的形式来介绍;有的采用解说的形式来介绍;还有的将小动物的表演画成一幅画介绍给大家。这节教学不仅使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充满活力,而且学生也充分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放飞心灵,张扬个性
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就应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完课文后,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是喜欢狼还是小羊?”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我喜欢小羊,它很可爱,也很温和。”有的说:“我也喜欢小羊,它太可怜了。”有一个学生却说:“我有不同意见,我喜欢狼,因为羊吃草,狼吃羊,如果世界上所有动物都吃草,世界上的草就要被吃光,人吃的庄稼也可能被它吃掉。”面对学生的不同看法我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做出判断。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且也让全班学生接受了一次人性的洗礼。
四、拓展空间,提高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构建课内外联系,多方开辟学习渠道,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我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介绍周总理的图片、文字和音像资料,进行课内交流,并结合课文内容加深理解。课后还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拓展视野。教学中我还注重加强和其它学科间的联系。如学习《捞月亮》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实验,在实验中去感悟,加深理解;学习《火烧云》,让学生想象火烧云还像什么,用彩笔画一画,并仿照课文给它配上优美的文字;学习《草船借箭》让学生演一演,评出最佳演员。这样既加强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们乐于学习的乐园。
10、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
寒假里,为了了解我校学生上学期学习情况,我把上学期四、五、六年级期终统考试卷浏览了一遍。在四年级语文试卷上我发现这样一道题:仿照例子写句子——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阳台上弹琴。我看到这一题就觉得这个题目出得有意思、有趣味。一个小小的昆虫竟然那么有情趣、那么热爱生活。同学们写的肯定是五花八门,趣味无穷,精彩纷呈。可是当我看完一个班级的试卷时,不仅愕然:全班五十多人归纳起来也只有三个类型句子:
1、当春天来到的时候,蝴蝶就在花丛中舞蹈。
2、当夜深人静时侯,小老鼠就出来寻找食物。
3、当学校放学时,教室才能沉睡。我后来询问了几位老师,原来是因为现在很多语文试卷上都有类似的修饰句子的训练,老师们怕孩子在考试时写不好拟人句、比喻句等,就抄一些这样的句子让学生背。这样学生就不会失分。哎呀!分数就那么重要吗?老师把答案直接给学生,学生虽然得了高分,却只得到一个枯燥的答案,并因此泯灭了兴趣,丧失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孩子的自我感悟,自由表达又在何处?
对这样的教学,我怀着不安的心情推门听了本校教师上的语文课。大多数老师都能做到不管是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和学习结果的评价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教师则在其中适度地发挥组织、引领和指导的重要作用。能给学生一个轻松自主的课堂,可是有的老师课堂人文气息十分浓郁,确实能给学生打下良好的精神底色,但总的来说这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学的。问题都是老师提出来的,学习过程是老师自己掌控的,学习目标也都是老师自己设定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一直在老师设定的思维框架内活动,并没有真正地自主学习。我想课改的春风只是拂面而过,并未滋润老师的心田。许多教师讲先进的理念头头是道,但教学行为却不能有效地体现理念的更新,课堂的“过程与结构应该有更大的突破——核心是学生学得更加主动,要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要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我记忆深处有一位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他在教《风筝》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几分钟后,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不理解垂头丧气。”我就等着看这位老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时老师既没有告诉他答案,也没有请其他同学帮助他,而是说:“把含有这个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生:“我们没有找到‘幸福鸟',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老师先请大家齐读,再问同学:“我们想找到幸福鸟吗?找不到会怎样呢?”同学们纷纷回答:“很想找到,找不到会很扫兴、伤心、沮伤。”这时学生知道了垂头丧气的意思,并且知道了它是一个描写情绪的词。这位老师接着问同学,你会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学生脱口而出:“在秋季体育运动会上,八百米决赛,我没有夺得第一名,垂头丧气地离开了赛场。”我们来看这个教学过程,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运用问题成果的过程。其实让孩子经历寻求答案的过程,也是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很赞成苏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们要给孩子提供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要加强服务意识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就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让学生经历过程,在过程中领悟和体验,在学法中提高和发展。只要你认准了方向,坚定了立场,就要付诸行动,也一定能收获流光溢彩的成功课堂。
谈到这里,笔者不仅想起在小区溜达时,听到两个孩子的对话,一个孩子手举着一个崭新的汽车玩具对另一个孩子说:“红红,我们不是说好的今天都拿新汽车玩具吗?”另一个孩子说:“我妈妈说,让我收拾鞋柜一个礼拜,才能给我买。”我不仅对那个孩子的妈妈竖起大拇指,她没有让孩子那么容易的就得到想要的东西,而是要他通过劳动获得玩具。看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他却教给孩子一种思想,必须付出,才有收获。多么高明的家长啊!她深谙我们中国的古语“授之一鱼不如授之一渔”之道,传授给孩子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孩子学习知识的方法。如果我们为了分数而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权利,岂不是“因噎废食”?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构建知识的过程。在研究性过程中,学生更是阅读活动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在教师指导下,广泛联系个人已有知识和个体生活经验之后生成的。每个学生的探究都会有其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发现。这也正是我们带入阅读课文中的东西,这种东西有时比课文中得到的东西更重要。因此,教师对于学生个性化的感悟,个性化的表达,必须抱于乐观的态度,而不能用僵化的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阉割了他们十分可贵的富有灵性的发现。”为了引领学生走上自读、自悟、自练、自得的学习道路,教师要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营造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
11、走进杜郎口
近年来,杜郎口中学因为创造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成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纷至沓来。1月12日,我们一行5人到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作为一线教师,我真实的感受到了这所农村学校教学改革的浓浓气息。真正体会到了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的特色。
杜郎口中学地处偏僻的乡野间,周围没有繁华的市区,也没有热闹的街市。没有外因影响学生,我想这也是学生们踏实学习的重中之重的原因。
走进杜郎口中学,感受最深的是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随处可见提示性的标语,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块黑板都会说话,连楼梯台阶都会说话。更令人惊奇的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据介绍,每天都有几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听课者蜂涌而来,他们可以随意出入教室,自由穿插在学生中间,而学生们对进进出出的听课者两耳不闻,丝毫不受影响。课间没有人大声喧哗,午后,看不见有玩的身影,不管教室里有没有老师,他们就像在上课一样,自由讨论、交流,没有一句废话。这样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需花费大量时间、足够精力去培养的,同行们,朝着这种目标努力吧!走进初一四班的教室,他们是习作课,学生们在认真的写作文,我们的到来影响不到他们,没一个人抬头看我们。写完后,老师让各小组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或段落抄写在教室内外的板面上。然后,让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至少背三段。教室成了知识的超市,学生随意拿取,试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知识足够丰富的了。接着老师让把背过的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修改自己的作文,老师还说,谁的作文越乱,说明修改的多,写得好。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经历了“写——借——修——再写”的过程,可想而知,文章肯定是精彩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不参与,人人是老师,个个是评价者。
杜郎口中学的成功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题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2、学习杜郎口经验心得体会
看杜郎口中学的相关材料以及自己的反思中,感受到了杜郎口精神的实质就是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望,实现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课堂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假期再次学习,又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观摩两节录像课,清晰的展现出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展示课特点。回过头来细思量,反思杜郎口教学模式带动下的教学细节,带给我很大的启示。
课堂就是互动的课堂,探究的课堂,教师扮演了一个导演的角色,他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实践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的表现,那是相当的活跃,完全脱离一个学生的被动、被指挥的角色,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并把自己对新知识的感悟及时地表达出来,这非常有助于把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起来,及时纠正部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颇,所以课堂上同学们都积极发言,看似乱哄哄,实际是在教师的调控和学生的自律中的有序。
“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老师示范学生模仿。”在大多数师生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顺理成章,天经地义。在我们的影响下,“学生们都被体制化了”,学生做了小草,默默无闻的小草,一棵失去向上生命力的小草。这是我们做教师的悲哀,更是小草的悲剧。产生悲剧的根源是我们的思想在作怪。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里看到的是:几个人一组的自主、合作、讨论;几个人同时争相解题板演;一个人面对几个人大胆而又精彩的题目讲解;全体互动却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人人都有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目标,小组长布置了不同的学习内容。小组内部互助、自制式的管理,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懈怠,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大家都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中„„
作为一处农村乡镇中学,课堂教学搞得却如此生动、鲜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的如此高涨。究其原因,是思想的转变。思想的转换带来了行为方式的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之所以能自觉地实施和实现学校的理念是教学的必要、形势的所迫,更是教学思想的转变、责任心的体现。
杜郎口的教融合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也是伴随着老师预设的关注。当学生把自己学习的痕迹展示在黑板上时,胸有成竹的老师以学生为本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同步进行。老师能够做到游刃有余,究其根源就在老师备课的充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所以我们在学习杜郎口模式的同时,切忌不可忽视他们的备课,实际上功夫在课外了。
杜郎口的这种学习方式,较好地完成了我要学向要我学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认识上来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也就不难培养,在发展学生智商的同时,还发展了学生情商值,对于学生以后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杜郎口中学教师的一堂录像展示示范课也难免有一些表演的痕迹在里面,虽然展示时学生积极性很高,但不能保证其他学生也在仔细倾听,也难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发生。但示范课上所做的一切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让他们品尝到参与和赞赏的快乐。
每一种教学改革都有其利弊,关键是如何转化其好的一面为我所用。我们平时的教学,不可能像人家那样把每小节分为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共计三课时)来上。但我们可以吸取他们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做法,让老师少讲,学生多自学,多展示,给他们获得成就感的机会。那种展示课我们可以上,但怎样上成为一个问题,我们肯定不能像他们那样让每一个学生都到黑板上展示,时间不允许,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我们可以让他们在作业本上展示,通过回答问题来展示,通过各种课堂来展示。
总之就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把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没有什么条条框框,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学生想说、敢说、能说,就应当予以鼓励,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民主氛围,让学生不管在什么课上都能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与此同时,我们使课堂成为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唤醒、发现和建构的地方,成为师生间、生生间思想沟通与碰撞,情感的交流与融合的地方,孩子们才会在课堂里获得快乐与幸福,才会得到更适合自己的成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产生学习的动力。
不管是洋思教学方法还是杜郎口教学方法,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自学和展示的机会,能够当堂解决的问题绝不留到课后。他们的实质都是用各种方法来激励学生自学、乐学。那么将来还会不会产生比这两种办法更好的教学方法,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说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那就是好方法。
课改并非一朝一夕能凸显效果,需要时刻的思考和努力,在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研策略,勇于探索适合学情的课堂教学新思路,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自由地讨论、自由的交流、自由地表现,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避免无的放失或表面繁荣假而空的现象。争取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有新的突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学习杜郎口教学方法的同时,加强教研,尽力寻找适合于本校本学科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杜郎口学习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有很多,关键是认真研究,学习精华。把握内涵,深刻领会,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课堂、自主学习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高质量的课堂。
13、杜郎口学习心得
体会之一,教师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者,用民主开放的思想和行动去开启学生的智慧。
体会二,时时处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讲台,没有权威,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更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解。这里教师真正成为“导师”,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人,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了解在倾听。
体会之三:老师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时空和不拘一格的表现方式,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
我觉得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中有两点最值得我学习:一是落实到位,二是相信学生。先说说“落实到位”的问题。他们每节课的第一个环节都是五花八门的检测,而且要以书面的形式展现出来。我觉得他们的检测持之以恒的坚持下来的精神值得我好好学习。我非常清楚“落实” 的重要性,但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再说说“相信学生”如把课堂还给学生,多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合作学习等。这一观点我也非常赞同,但就是不太敢放手。我们的老师的注意力在课堂的教上,而杜郎口中学的教师的精力用在了课堂教学的导上,备课存在区别,我们教师的备课不够深入,浅层次的,而杜郎口的备课是在备学生的学,可以设计到每个知识环节的中考题。杜郎口的教学有其自身的原生状态的特点学生在校时间长。这是我校至今无法解决的问题,结合我校的教学,如何发挥有限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呢?也就是如何在我校的课堂上做好,自学指导呢?小组合作,老师你敢放开吗?学校的指导方针是关键,学校的管理细节是促成这一工作落实的根本。
附:
杜郎口教学模式简介:
杜郎口中学是一所地处鲁西北平原上的农村初中,曾经连续10年在县里考试成绩居倒数之列,如今,杜郎口镇中学用了8年的时间,探索出了一条既能保持升学率,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的教学模式。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
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立体式――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
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
快节奏――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明确目标、生成本课重、难点,初步达成目标。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课堂展示六环节
预习交流、确定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课堂教学环境的变化
教室的前后及背光面三面都是大黑板;教室中间使用课桌纵向排成的三排课桌,学生分组排位,对面而坐;教室前面的讲台没有了,师生同在一方空间,同处于一个平面。
在展示环节中,全部学生都有板演的机会(展示学习内容、互评互改等);教室内的黑板不够,连地板、走廊都利用起来。分组交流讨论确有实效;说唱演等形式无所不有。
简言之:主要经验为――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
教学十大原则:
1.民主性: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知识的统领者,也不存有话语霸权,课堂专制,有的只是平等的人格,学习的伙伴。以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为宗旨,学会对话、商量、征求甚至请教、道歉。高举尊重大旗,实施感动教育,创设民主、宽松、自主、和谐的良好环境。
2.问题性:问题造就磁力,问题是具有吸引性、竞争性、探究性、创新性、实践性,是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思维,增长智慧,培养能力,造就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产 生兴趣、动力。
3.创新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精神,尊重他们的奇特思维,引发他们的求变、求异、求新、求奇的内驱力,营造一种标新立异、创新超凡的竞争氛围。树立异曲同工、独具匠心、天斧神工、巧夺天工、举一反
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风气。
4.拓展性:以教材为例子,要注重知识的源头、过程、联系、结合,以本节知识为核心作好辐射与延伸,引发学生浮想联翩,上接下连,左顾右盼,构建网络,形成综合连体,千丝万缕,星星之火,燎原之势。
5.尝试性:高明的教师引导学生走路,笨拙的教师牵着学生走路,无能的教师代替学生走路。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放手,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分析、总结。懒惰是培养出来的,哪里有事无巨细,越俎代庖的人,哪里就有快乐的懒汉和庸人。
6.实践性:学习切实注意联系实际,运用活生生的事例,学生的生活经历及听到、看到的事件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剖析、归纳、总结、把握事物的本质,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得牢,做过的学得好。
7.技巧性。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特点、规律,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总结知识内在的技巧,分清层次,记住要点,开展好相应总结,纲举目张,上课不是死记知识,而是找方法,寻规律、抓特征。
8.全员性。不搞精英教学,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尤其对薄弱生要倍加关爱,尽最大可能提供方便、机会,让其展示自我,树立信心,培养其勇敢精神和竞争意识,分层次教学,合理安排不同任务,逐渐缩小优弱差距,力争让最后一名也能成才。
9.主体性。把学习的权利,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机会,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组织者,调控者,而不是主讲者,解答者、操作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当好竞击者、表达者、展示者。
10.合作性。师生、生生、组生、组组、优弱加强合作,互补共赢,相互点评、指正、借鉴、补充、心灵碰撞、人格感染、智慧启迪。
第二篇:小学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小学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一)教师角色新思考
提到教师的角色,从古自今有过很多的经典的描述,既有“蜡烛、春蚕、园丁、人梯”等传统美誉,也有“导师、母亲、朋友、合作者”等崭新形象。最近,因为一些意外的事件,让我对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教师要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前不久,就因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不好,使得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误会,生发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平时课堂上,就因为有一些教师语言表述的不清楚、不贴切、不到位,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不尽人意,带来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缺憾;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因为部分教师说话不把握尺度、不注意分寸,使得学生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悲剧等等一些事例,都表明了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教师要完成职业使命,必须成为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二、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之人,就必须正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教育。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地复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通过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开解和辅导,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所以说,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三、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前日,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抽搐倒地,老师吓得惊慌失措,找来的学校领导比较有经验,掐了孩子的人中,孩子慢慢恢复,原来孩子有癫痫的家史。由此联想随时可能发生的其他的一些意外,比如一个淘小子在课间不小心把脚崴了、一位同学突然出了鼻血等等,作为临场教师应该做哪些工作?随着季节的改变、天气的突变、传染病的来临等,教师又要给学生提醒些什么?这些都是每个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经常面对的一些问题,为了不让意外变成遗憾,做教师的还真要补上医疗保健这一课,要了解一些易发生的常见性的“意外”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处理办法,要掌握一些突发疾病或伤害的应急常识。因此,新时期的教 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为了完成教育使命,我们的教师角色越来越多,为了把教育做好,教师到底要扮好哪些角色,还真不好一下子说清楚,也许教师应该成为一名魔法师——能解决很多问题的魔法师!
(二)优秀教师的教师的教学经验
一、备课的经验
1.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70%左右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
2.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
3.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二、上课的经验
4.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压堂。
5.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6.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7.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8.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三、考试的经验
9.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的、主动的、体验的、合作的进行学习。
10.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考试。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都曾有获得前三名的经历,对你的教学留下美好的回忆。
11.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正有效的促进方法,是让他们深切地知道:“不进则退”。考试要让他们感受到一定压力,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他们盲目自满,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信与自尊。
12.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要学生“趁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当天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于有效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四、提问的经验
13.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
14.提问与思维。“选择思维”的问题是:“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还有其它解决办法吗?”,增加思路。“前瞻思维”的问题是:“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要有预见。
15.“情感思维”的问题是:“出现这样的结果满意吗?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吗?”尝试体验;“换位思维”的问题是:“别人怎样看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设身处地。
16.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努力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从问题到问题,学无止境。
五、综合的经验
17.对学生好的言行,要及时给予肯定的回应;对学生不好的言行,及时给予否定的回应。大多数应是“肯定回应”;“否定回应”只占少数。
18.每一学年都要调查统计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力争在自己最弱的一项上,有所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在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出“审美和立美”,艺无止境。
19.每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来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如坐春风。“生命和使命”,价值 4 统一。
20.要珍惜时间。力争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培养较强的能力,学会独特的审美,发展良好的人格。知识、能力、审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 6 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 7 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第三篇:小学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1)
学习内容:
一、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有意义,即扎实的课。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有效率,即充实的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
(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是充实的,能量的大的。
有生成性,即丰实的课。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二、好课标准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我本着“莫被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的理念,提出十条标准,就教于大家。
(一)、目标明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定立体的目标。师生认同,指向明晰。
(二)、重点突出。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师生都应胸中有数,明明白白。难点要突破,疑点要解决,特点要抓准,重点才能突出。立足于教材,延伸要适度。
(三)、以生为本。从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出发,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
(四)、流程科学。课堂流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教学流程符合学科逻辑,顺理成章。严谨流畅,疏密有致。
(五)、注重内化。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充满文化气息;内化、积淀、裂变、生成,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
(六)、体现沟通。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知行间相互沟通,有机整合。
(七),启迪创造。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倡导创新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八)、媒体得当。根据需要与可能,恰当运用媒体手段,常规手段与现代媒体各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处理好手段与目标、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九)、讲求实效。无论方式方法,无论什么理论模式,最终的检验尺度是学生质量。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因材施教,效果显著。
(十)、多元评价。对一堂课的评价应根据目标达成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综合评价。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课堂评价的主要方式,应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及专家评价相结合。
教师业务笔记学习(2)
学习内容:新课改基本理念
1、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
2、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3、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4、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5、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6、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7、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8、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9、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10、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11、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1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13、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14、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5、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
16、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7、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第四篇:小学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小学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一)时间:2016年9月
学习内容:
一、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有意义,即扎实的课。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有效率,即充实的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
(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是充实的,能量的大的。有生成性,即丰实的课。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二、好课标准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我本着“莫被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的理念,提出十条标准,就教于大家。
(一)、目标明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定立体的目标。师生认同,指向明晰。
(二)、重点突出。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师生都应胸中有数,明明白白。难点要突破,疑点要解决,特点要抓准,重点才能突出。立足于教材,延伸要适度。
(三)、以生为本。从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出发,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
(四)、流程科学。课堂流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教学流程符合学科逻辑,顺理成章。严谨流畅,疏密有致。
(五)、注重内化。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充满文化气息;内化、积淀、裂变、生成,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
(六)、体现沟通。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知行间相互沟通,有机整合。【2016年小学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七),启迪创造。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倡导创新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八)、媒体得当。根据需要与可能,恰当运用媒体手段,常规手段与现代媒体各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处理好手段与目标、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九)、讲求实效。无论方式方法,无论什么理论模式,最终的检验尺度是学生质量。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因材施教,效果显著。
(十)、多元评价。对一堂课的评价应根据目标达成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综合评价。
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课堂评价的主要方式,应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及专家评价相结合。
教师业务笔记学习
(二)时间:2016年10月 学习内容:新课改基本理念(1)
1、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
2、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3、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4、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5、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6、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7、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8、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9、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10、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11、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1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13、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教师业务笔记学习
(三)时间:2016年11月 学习内容:新课改基本理念(2)
14、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5、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
16、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7、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8、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
19、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20、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21、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小学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四)时间:2016年12月 学习内容:教师角色新思考
提到教师的角色,从古自今有过很多的经典的描述,既有“蜡烛、春蚕、园丁、人梯”等传统美誉,也有“导师、母亲、朋友、合作者”等崭新形象。最近,因为一些意外的事件,让我对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教师要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前不久,就因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不好,使得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误会,生发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平时课堂上,就因为有一些教师语言表述的不清楚、不贴切、不到位,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不尽人意,带来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缺憾;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因为部分教师说话不把握尺度、不注意分寸,使得学生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悲剧等等一些事例,都表明了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教师要完成职业使命,必须成为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二、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之人,就必须正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教育。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地复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通过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开解和辅导,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所以说,新时期的教师要
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三、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前日,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抽搐倒地,老师吓得惊慌失措,找来的学校领导比较有经验,掐了孩子的人中,孩子慢慢恢复,原来孩子有癫痫的家史。由此联想随时可能发生的其他的一些意外,比如一个淘小子在课间不小心把脚崴了、一位同学突然出了鼻血等等,作为临场教师应该做哪些工作?随着季节的改变、天气的突变、传染病的来临等,教师又要给学生提醒些什么?这些都是每个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经常面对的一些问题,为了不让意外变成遗憾,做教师的还真要补上医疗保健这一课,要了解一些易发生的常见性的“意外”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处理办法,要掌握一些突发疾病或伤害的应急常识。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为了完成教育使命,我们的教师角色越来越多,为了把教育做好,教师到底要扮好哪些角色,还真不好一下子说清楚,也许教师应该成为一名魔法师——能解决很多问题的魔法师!
第五篇:小学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小学教师业务学习笔记(2)教师角色新思考
提到教师的角色,从古自今有过很多的经典的描述,既有“蜡烛、春蚕、园丁、人梯”等传统美誉,也有“导师、母亲、朋友、合作者”等崭新形象。最近,因为一些意外的事件,让我对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教师要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前不久,就因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不好,使得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误会,生发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平时课堂上,就因为有一些教师语言表述的不清楚、不贴切、不到位,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不尽人意,带来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缺憾;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因为部分教师说话不把握尺度、不注意分寸,使得学生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悲剧等等一些事例,都表明了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教师要完成职业使命,必须成为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二、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之人,就必须正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教育。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地复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通过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开解和辅导,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所以说,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三、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前日,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抽搐倒地,老师吓得惊慌失措,1 找来的学校领导比较有经验,掐了孩子的人中,孩子慢慢恢复,原来孩子有癫痫的家史。由此联想随时可能发生的其他的一些意外,比如一个淘小子在课间不小心把脚崴了、一位同学突然出了鼻血等等,作为临场教师应该做哪些工作?随着季节的改变、天气的突变、传染病的来临等,教师又要给学生提醒些什么?这些都是每个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经常面对的一些问题,为了不让意外变成遗憾,做教师的还真要补上医疗保健这一课,要了解一些易发生的常见性的“意外”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处理办法,要掌握一些突发疾病或伤害的应急常识。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为了完成教育使命,我们的教师角色越来越多,为了把教育做好,教师到底要扮好哪些角色,还真不好一下子说清楚,也许教师应该成为一名魔法师——能解决很多问题的魔法师!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二)40年教学的20条经验
一、备课的经验
1.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70%左右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
2.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
3.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二、上课的经验
4.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2 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压堂。
5.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6.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7.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8.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三、考试的经验
9.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的、主动的、体验的、合作的进行学习。
10.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考试。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都曾有获得前三名的经历,对你的教学留下美好的回忆。
11.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正有效的促进方法,是让他们深切地知道:“不进则退”。考试要让他们感受到一定压力,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他们盲目自满,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信与自尊。
12.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要学生“趁 3 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当天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于有效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四、提问的经验
13.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
14.提问与思维。“选择思维”的问题是:“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还有其它解决办法吗?”,增加思路。“前瞻思维”的问题是:“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要有预见。
15.“情感思维”的问题是:“出现这样的结果满意吗?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吗?”尝试体验;“换位思维”的问题是:“别人怎样看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设身处地。
16.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努力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从问题到问题,学无止境。
五、综合的经验
17.对学生好的言行,要及时给予肯定的回应;对学生不好的言行,及时给予否定的回应。大多数应是“肯定回应”;“否定回应”只占少数。
18.每一学年都要调查统计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力争在自己最弱的一项上,有所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在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出“审美和立美”,艺无止境。
19.每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来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如坐春风。“生命和使命”,价值统一。
20.要珍惜时间。力争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培养较强的能力,学会独特的审美,发展良好的人格。知识、能力、审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三)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5 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 6 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四)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 8 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小学教师业务笔记(8)
1、如何上好一节课?
很多学生说他们喜欢某个教师,“盼”着上他的课,也有很多学生不喜欢某个教师,“怕”或“烦”上这个教师的课,听他的课就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同样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值得我们深思。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呢?
第一、积极备课——寻找激发兴趣的切入点。备课是一个再创造 10 过程,此间,教师不但要备知识,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在对教材的把握上,首先对本学科的有关概念要正确理解,并能随时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的动态和发展,始终把最新最科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善于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教学。其次,教师还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并能灵活地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
第二、认真授课——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针对学习内容,学生的经历、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等,设计出富有弹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创设自主学习、积极互动参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师生一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语言和板书——课堂的通行证。马卡连柯说过这样一句话:“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教师应做到语音标准,用词恰当,表达连贯,清楚准确,精练简洁,形象生动。好的板书简洁、形象,字迹工整清秀,带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欣赏价值,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第四、充满热爱之情——注入人生不竭的动力。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角色意识,演员演戏需要进入角色,教师站到讲台上讲课同样需要进入角色。赋予角色意识的教师,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当时所产生的感情,能在教学内容与学习主体之间建造一座沟通的桥梁,能使师生双边活动配合默契,情感相通。正如赞可夫所说的:“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教师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形成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这种情感的互动能激发 11 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巩固和持久促进其学业的发展。
2、新教师应怎样听课? 对一个新教师来说,坚持听课,可使自己尽快成长。那么,新教师在听课时应该怎样听呢?
听一节课,应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对新教师来说,听课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关注教师的教。新教师不同于学生,听课的目的是回去教学生,所以,首要目的是要看指导教师怎样教。一般要注意如下几点:
1.课的结构。2.重点与难点的突破。3.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运用。4.课堂气氛。
第二,关注学生的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新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疑问学生活动(或练习)的时间是否充裕得当?学生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学习方法是否养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
在听课时,新教师应该把自己定位为以下两种角色:
1.审美者。新教师在听课时的最佳角色应该是审美者而不是批评家,要多学习老教师的长处与闪光点,为我所用。
2.参与者。新教师在听课时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只有有“备”而听,而且从思想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材料,从而为自己上好每一堂课奠定好基础。
3、理想课堂中的“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课堂“火药”味太浓。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斥责 声、挖苦声,甚至出现哭声(不是感动)。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我们要懂得,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我认为,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但这笑声,应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高度体现,决非为了笑而笑,庸俗的搞笑,课堂是活跃了,收效却没了,学生的笑应源于教学内容,是一种会心的笑,豁然的笑。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习惯于做“纠错”的工作(这也是必要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学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点,少有亮点。有的教师只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对某些知识是必需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枯燥感”,学习缺乏激情。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要明白,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这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景。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这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很高。
课堂教学中的“三声”,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心心相融。这时的教学定能迸发出成功的火花。
4、理想课堂中的“六维度”
理想的课堂要体现六维度:(1)参与度:全程、全员有效参与(2)亲和度:师生间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3)自由度:学生有展示自我才能的空间(4)结构度:整体把握知识结构体系(5)练习度:有效的知识巩固与技能训练(6)延展度: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迁移
5、浅谈“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 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习要有效果,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也就是指能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好”到“好”,从“简单理解”到“深刻领悟”的教学。从教的角度而言,有效教学应该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从学的角度而言,14 有效教学应该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愉悦地获得最大的进步或发展。
途径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观念旧,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二有惰性,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三是关注点有偏差,教学时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四是反思少。
途经
二、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做法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
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三)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途经
三、提升三种教学能力。
(一)课堂调控能力。
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 16 学活动上。
(二)信息反馈能力
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站在讲台就是思想,就是智慧。这种思想与智慧,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
(三)评价指引能力
评价不是对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如何让课堂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首先,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去评价学生;其次,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多么希望教师教得生动有效,多么愿意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多么想让课堂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课堂教学呼唤有效!
有想法还要有行动,那就让我们在“有效教学”理念指引下,探索、实践、反思,让有效课堂成为每一个教师永恒的教育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