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教材学教法 向经典学技巧一一从教材古代议论文中学习写作技巧

时间:2019-05-14 04:4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向教材学教法 向经典学技巧一一从教材古代议论文中学习写作技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向教材学教法 向经典学技巧一一从教材古代议论文中学习写作技巧》。

第一篇:向教材学教法 向经典学技巧一一从教材古代议论文中学习写作技巧

◎夏 炯

议论文结构严密,思维辨证,用语有力,发人深省,高考写议论文较容易得分,因此很多老师和考生都把议论文的训练放在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但是成效却不太好。笔者对于这些做法不甚赞同,殊不知教材上就有很多很好的范文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古典议论文中多有经典佳作,其文理严谨深刻,形式巧妙多姿,语言仪态万方,是很多现代文所不能比拟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部分古代议论文,精巧的构思、缜密的论证和丰富的论据,正是我们议论文写作需要学习的。

一、立论准确

说理是议论文文体的一主要特色。它要讲求实用,要把事理说清、说透,从而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古典散文中的议论文,通常都有极强的针对性,是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进行的写作,因而立论非常鲜明,将自己的观点看法亮出来,能够让大家迅速地把握问题的关键。例如《劝学》(节选),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特别重视学习,所以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而《师说》也在开篇第一句非常鲜明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呐喊。

而在当下学生的写作中,很多学生不能够鲜明简洁地亮出自己的中心论点,要么故弄玄虚,转弯抹角,不知所云;要么照抄原材料或引用复述不简练,中心论点“千呼万唤不出来”。而这些古典议论文的立论方法,恰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二、材料丰富

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据要依据所写内容的需要来使用,而丰赡的材料会增添说理的可信度,让作者显示出非凡的笔力与才华,从而使观点得到更好的强化。例如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驳斥冉有“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的辩解时,就采用了名人名言,如周任之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相者不扶、虎兕出柙、龟玉毁于椟”等论据,有力地驳斥了冉有的辩解,也顺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气魄宏大,令人不可阻挡,无力辩驳。而在《师说》中,作者也是引用了孔子之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以及“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事例,论据丰富,增强了说服力。

反观我们中学生的议论文,论据陈旧、老套、单一,总是喜欢引用爱迪生、张海迪、霍金、李白、杜甫、屈原、司马迁等素材,有的文章里甚至连素材都没有,并且积累素材的意识也不够强烈,导致考场作文或空洞说理,或言之无物,得分很低。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做到丰赡而有鲜度。

三、语言新颖

古典散文的语言精简凝练,具有高度的凝缩力。在技法上,往往借助一定的修辞,像比喻、排比、夸张、对偶、对比、衬托、渲染等,都是使语言生姿的辅助手段。纵观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古代议论文单元的文章,运用最多的就是比喻、对比、排比这三种手法。比喻是《劝学》(节选)一文中突出的特点,全文用了20多个比喻,以喻代议,寓议于喻。例如用“輮木为轮”的比喻来说明后天的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对人的品质、才能的改造作用。而在下文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如登高远望,“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蚯蚓”与“螃蟹”这些比喻,把抽象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而又深入浅出,使我们易于理解和接受。

对比在《过秦论》和《师说》中运用得比较多,《过秦论》中秦国纵向对比、秦国与九国的横向对比,秦国与陈涉的横向对比,在强烈的对比中,得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而在《师说》中,将圣人从师与愚人耻师、巫医乐师不耻相师与士大夫群聚而笑、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耻师进行对比,从不同方面批判了当时在士大夫中流行的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排比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得淋漓尽致,文中列举了十个排比句,劝谏太宗十思,角度各有不同,犹如多棱镜,提醒太宗从各个侧面进行观照,以期能开拓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而后再用四个排比句,从“智者”、“勇者”、“仁者”、“信者”的表现来阐述十思的效果。字句工整,气势磅礴,感染力极强。

然而,古代的议论文,更讲求章法和布局,让气韵贯彻文章始末,从而收到文脉畅通、流利顺达的效果。语言的创新就是说理力量的整合和凝聚,关键处着一字而底气十足,意转时少一字而柔弱无力。如果能从古文中谙熟此种笔意,文章便有纵横家的精髓与风貌了。在笔者看来,我们所学的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的作者孟子便是最擅长辩驳之人,他能发常人之不能发,往往先从对方的角度出发,逐步解除其精神上的武装,然后顺势一转,达到诱对方于己之陷阱的目的,也有高山涌泉的喷薄气势。如在《寡人之于国也》当中,面对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从“王好战,请以战喻”总说,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治国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形式上的不同,从而为自己提出的“王道”铺平了道路。平常中写出波折,没有高度的理论建树和深厚的语言功力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吗?

因此,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用、巧用修辞手法,为文章增添色彩。

四、结构清晰

结构清晰是议论文的一个基本特点。古代议论文讲究谋篇布局,好的文章往往结构严谨、连结紧密、层次分明,能让读者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在本单元中,这几篇古代议论文亦能给我们带来构思上的启发。

起承转合式。例如《师说》中,开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是“起”。接着从“为什么”的角度讲从师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从师”应是以“道”为转移的,这是“承”,是从正面承接而下,论述自己的观点。接着一句感叹“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揭示种种耻学于师的行为和理论,以及严重后果,这是“转”,由前边的正面论述“转”到对错误言行的批评,是从反面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举孔子的言行为证,既扣住开头的中心论点,又把前面的正反论述绾结起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就是“合”。并列式。《劝学》(节选)中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1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2段论述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的作用。第3段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层进式。《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紧扣——“思”字做文章,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最后归结为“何必思”。从“思”到“无思”,一字贯穿,前后勾连,使文章条理清晰,思路缜密,结构谨严,浑然一体,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有法”而又不死于法,因此在我们的议论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文章结构模式,使自己的作文立体而有维度。

下载向教材学教法 向经典学技巧一一从教材古代议论文中学习写作技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向教材学教法 向经典学技巧一一从教材古代议论文中学习写作技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