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4 04:4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第一篇: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甘肃省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主要工作回顾

甘肃省环境信息化工作在国家环保总局和甘肃省环保局的领导、支持下,在总局信息中心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环境信息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九五’’期间国家环保总局提出了国家环境信息化建设组织机构建设框架——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四级三层“组织机构体系。根据要求,我省成立了甘肃省环境信息中心和兰州、天水、嘉峪关、白银四个市级环境信息中心,人员基本到位,初步建立了一支具有一定业务能力的人才队伍。

甘肃省环境信息中心成立于1 9 9 5年,现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编制1 0人,现有8人;兰州市环境信息中心成立于1 9 9 6年,为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编制1 2人,现有11人;天水市环境信息中心成立于1 9 9 9年,事业单位,编制4人,现有2人;嘉峪关市环境信息中心成立于2000年,事业单位,编制5人,现有3人;白银市环境信息中心成立于2 OO 2年,现有2人。

(二)环境信息化的基础能力建设初具规模

“十五’’期间,国家加大了环境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的步伐,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环境信息系

统建设项目。我省环境信息化能力建设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初步建立了省局机关的局域网和兰州、天水、嘉峪关、白银四个城市环保局机关的局域网,保证了各网络的正常运行;省局完成了卫星通讯专用网建设,取得了省无线电管理委会核发的卫星地球站运营执照,按照总局电子公文传输要求,指定了专职维护人员和工作人员,保证了省局与总局间的电子公文远程传输的正常使用,做到了政令的上传下达。

2.积极筹措资金,分批进行了信息中心设备的升级改造,省局机关增置了计算机设备,使局机关各处室计算机拥有量达到了5 O余台,保证了各部门的办公应用。

(三)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和建立

制定了《甘肃省环境保护站点建设方案》、《甘肃省环保系统网上报送政务信息的规定》和《加快全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加强了卫星地面站的规范化管理,电子公文传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及密码工作的规定,以“确保绝对安全,确保绝对畅通’’为根本,制定了《甘肃省环保局关于实施环保系统电子公文远程传输管理的暂行规定》、《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等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加强了信息安全工作,保障了信息内容的安全。(四)环境信息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

近年来,加大了人员培训和学术交流力度,进行了一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应用人员的技能培训及管理人员的基础知识培训工作,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派送专业人员参加了中日合作项目研修班举办的“数据仓库及XML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培训班、甘肃省计算机技能竞赛考试。与环境监测部门共同开展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合作项目。(五)逐步开展了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1.建立了省局环境保护内部网站和甘肃省环境保护政府网站,实现了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发布。兰州、天水、嘉峪关、白银等市也相继建立了环保政府网站,实现了环境信息的网上发布。

2.加强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多媒体方面,为了向社会各界直观反映全省环境质量状况、“环保专项行动”工作的进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与服务,制作完成了《甘肃省环境状况公报》、《甘肃省生态环境现状》、《环保专项行动》、《生态功能区划分》等多媒体演示报告。3.完成了基于GIS和数据库技术的甘肃省水功能区划工作,建立了兰州市大气信息资料库等工作,并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和甘肃省科委的正式验收。4.今年又开通了全国环境信息广域网及视频会议系统,顺利召开各种会议、开展业务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会议效果。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虽然环境保护信息化工作经过多年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家环境保护管理的要求和国家环境信息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各地对环境信息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同,使环境信息工作发展极不平衡,除省环境信息中心和兰州、天水、嘉峪关、白银四个市级环境信息中心外,其他地区机构成立困难,设备、经费不足,专职信息人员难以保证,工作难以从面上展开。

(二)经费短缺,资金不足,投入欠账太多。除省环境信息中心和兰州、天水、嘉峪关、白银四个市级环境信息中心外,其他地区基本无投入,无力购置信息技术设备和开展相关工作。省环境信息中心基本是由国家环保总局以B—l项目设备、软件等形式投人建设的。由于配套资金不足和计算机机房面积的限制,省环境信息中心机房未能按规范建设,省环保局办公楼综合布线不规范,局域网建设不标准,信息节点不足。另外,由于缺乏经费,省局的外网受带宽限制运行困难,省局机关各部门计算机设备老化严重,设备老化已成为实现办公自动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甘肃省环保政府网站维护困难。由于经费缺乏,目前甘肃省环保政府网站以租赁虚拟空间的方式托管在甘肃万维公司服务器上,以FTP形式进行简单的网站维护,无法支持影像图片、后台数据库技术,日常更新和维护非常不便。而政府网站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务公开的对外门户网站,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重要

内容。随着环境管理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急需建设一个满足整个环境管理业务多层次需求的环境信息宽带传输网络体系,以提高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及时性、权威性,逐步实现网上受理审批事项,公布审批结果,宣传环保方针政策,普及环保知识,为社会、企业和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环境信息服务。依目前的网络体系结构,很难满足环境管理对环境信息工作的要求。

三、环境信息化形势和变化趋势分析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的五年,同时是我国环境保护实现减轻环境污染和遏制生态恶化趋势任务的重要时期。环境信息化是为环境保护提供信息服务和辅助决策支持作用的基础,是实现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走向综合化、科学化、现代化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了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今后一个 时期环境信息化工作做了总体部署,“十一五’’期间要完善国家环境信息卫星通信系统,实现卫星通信联网,加强国家和省级环境信息中心建设,完成地级城市的环境信息中心建设,并增强其辐射功能,实现全国环境信息的统一收集、加工与发布。初步建立“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系统”及相应的地面接收、预处理和应用系统,建设国家环境遥感中心,形成对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大范围,动态监测能力。开展环境保护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全国环境信息广域网及视频会议系统,逐步实现向信息经济时代的政府转型。

根据《甘肃省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在全省重点应用系统建设中,结合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在环境保护领域建设涵盖国家、省、市(州)、县四级的环境信息资源网络平台(即“金环“工程),全面整合、改造和集成各类网络、应用、数据资源和服务,形成集国家环境管理应用、信息资源共享与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环境保护综合信息平台,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全方位的支持政府办公、政府监管、管理决策、资源共享、信息服务等工作,“金环”工程是开展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环保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和应用能力。以上工作将是今后五年环境信息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今后我省环境信息化工作的重点要放在网络建设与整合、应用整合、数据资源整合和开展信息服务等方面,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环境信息

化的整体效能和优势,在网络管理、业务应用、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服务等方面通过整合的方式取得长足的进展,并大力建设健全环境信息标准体系和环境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和完善环境信息化培训体系,基本实现环境政务/业务信息化、环境管理信息资源化、环境管理决策科学化和环境信息服务规范化。

四、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甘肃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十一五“环保规划编制工作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环境信息化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必须遵循以下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方针

国家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为: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有序发展的原则,分层建设、网络互联、资源共享。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我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统筹规划。在国家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下,站在全省的高度,全系统一盘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筹考虑全省环境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

——分层、分区域建设。我省环境信息化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即省级、地市级、县级。由于我省地处边远,经济欠发达,各地区间差异较大,在统筹规划指导下,发挥各地区域优势和积极性,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组织建设。

——网络互联。各局域网之间远程通讯利用现有公用网提供的服务,由点到面,从局域到广域,形式完整的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并实现与我省其他部门的网络系统、政府政务外网以及因特网的互联。

——资源共享。在统一标准和网络互联的基础上,实现环境信息资源上网,充分有效地为各级环境管理和决策服务,为全社会服务.(二)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规划编制自觉的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我国的基本环境政策,体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突出重点、局部改善,机制创新、强化监管,典型示范、带动全面”的原则;体现“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环境信息化指导方针。

——合法性原则。规划编制自觉遵循国家和地方各项适用法律规章,确保做到依法编制;符合国家和地方总体规划的基本要求,自觉与总体规划和各有关专项规划合理衔接,有序展开。

——可行性原则。规划编制遵循可行性原则,充分考虑我省与全国其他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以及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在透彻分析现状和未来需求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并分解到各项指标,目标和指标是在可获得的主客观条件下通过一定努力最终能够达成的;任务安排和工作要求应当切合实际,既要高标准、严要求,也要具有现实性,保障措施应当及时有力。

——有效性原则。规划编制必须讲求实效,成本和效益要进行评估。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围绕为环境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中心工作,发挥信息化优势,提高环境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能;避免走人“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误区,盲目追求高新技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

——前瞻性原则。规划编制应当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通过对未来发生的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部署,以达成扬长避短、增优去劣的目的,确保实现既定的目标。

五、甘肃省环境信息化规划编制重点及工作目标(一)规划编制重点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环境管理需要为导向,以环境管理应用促发展,努力消除信息孤岛,基本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

规划的重点要放在网络整合、应用整合、数据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整合等方面,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环境信息化的整体效能和优势,在网络管理、业务应用、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服务等方面通过整合的方式取得长足的进展,并大力建设健全环境信息标准体系和环境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和完善环境信息化培训体系,为实现“十一五’’环境信息化建设目标提供坚实的保障,基本实现环境政务/业务信息化、环境管理信息资源化、环境管理决策科学化和环境信息服务规范化。(二)环境信息化工作目标

由于甘肃省经济落后,环境保护投人不足,全省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无论从资金和能力方面都非常薄弱,远不能满足环境管理与决策对环境信息工作的要求。“九五“初期,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了甘肃省环境信息中心。“十五”初期,借助日本政府无偿援助中1 Oo城市环境信息中心建设项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支持更新部分省级环境信息中心设备项目,建成了兰州市、天水市、嘉峪关市环境信息中心,完成了甘肃省省级、兰州市、天水市、嘉峪关市环保卫星地球站建设,用二期扩项目完成了甘肃省环境信息中心设备及软件更新,初步构建了甘肃省环境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并形成了相应的工作能力。今后以完善我省环境信息网络、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创新环境管理政务和环境管理业务,实现环境政务和业务信息化、组织建设地方视频会议、各级环境保护政府信息网站,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环境信息服务为工作重点。在力求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的前提下,将全省环境信息网络建设、电子政务和业务管理信息化作为整体考虑到2 0 1 O年,甘肃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为:按照国家环境信息工作总体要求,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继续建设和不断完善覆盖省、市(州)、县统一的环境保护政务内网、环境保护政务外网和因特网并用的环境信息网络平台、环境管理业务应用平台和环境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立服务于社会和大众的环境保护政府门户网站。不断整合和完善省、市(州)两级环境数据库及相应的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和共享发布系统。加强环境信息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环境信息标准规范和安全保障两个体系。实现省、市(州)两级环境监测站、各类专业环境监测网站及重要污染源监测信息对接传输和共享。

甘肃省环境信息网络系统由环境保护政务外网和政务内网构成。

1.环境保护政务外网是各级环境保护局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省环境保护政务外网向上连接国家环境保护政务外网和省政府政务外网,向下连接市(州)、县环境保护局和具有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支持数据、语音和视频业务,具备密码管理、安全认证、网络管理、信息管理和交换等各项功能,逐步完善备份、应急和灾难恢复体系。

甘肃省环境保护政务外网建设的具体指标为:

省环保局、80%的市(州)级环保局和有条件的区县级环保局建成并完善环境保护政务外网;省环保局、80%的市(州)级环保局和有条件的区县级环保局通过甘肃省环境保护政务外网接人国家环境保护政务外网系统和省、地方政府政务外网,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流。

规范环境信息服务工作,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环境信息服务:组织建设省、市(州)级环境保护政府信息网站;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省环保局和8 O%以上的市(州)级环保局开通因特网网站,同时通过其他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提供环境信息服务。

2.甘肃省环境保护政务内网建设结合各地区、各单位局域网建设统筹安排,省局政务内网连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及省、地方政府政务内网,具备密码管理、信任体系、网络管理、备份、电子公文传输、信息管理和交换等各项功能,实现跨地区跨部门业务的互连互通。政务内网建设必须施行与政务外网和因特网之间的物理隔离。

甘肃省环境保护政务内网建设的具体指标为: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创新环境管理政务和环境管理业务,实现环境政务和业务信息化:省环保局、6 0%地市级环保局和有条件的区县级环保局实现办公自动化,通过计算机网络开展日常管理工作。

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形成自觉运用计算机辅助工作的文化氛围:70%以上的各级环保局领导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办公;省级环保局及其直属单位80%、市(州)级环保局6 0%以上的环境管理工作人员经过培训能够使用计算机辅助办公,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有条件的区县级环保局也要开展计算机技术培训工作;省环保局及其直属单位、7 O%以上的市(州)级环保局和有条件的区县环保局建立起环境信息工作机构和队伍,形成稳定可靠的环境信息管理体系和工作能力。3.初步完成全省环境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工作,为管理决策提供充实的信息资源:省局及其直属单位80%以上的政务和业务工作通过资源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市(州)级环保局6 0%以上的环境信息通过资源平台实现信息统一管理和共享;有条件的区县级环保局也要开展环境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工作。

4.加强我省放射性废物监管、电磁辐射环境监测与信息传输能力建设,结合国家在我省实施的放射性监管能力建设项目,完成辐射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核与辐射环境监管能力与水平,消除对环境安全形成的潜在威胁。5.结合环境信息广域网和国家卫星项目,建设省、市(州)两级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系统,以建设自动监测信息实时传输网络系统为重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数据传输、储存和分析系统,做好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和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系统联网工作,实现国家、省、市(州)三级环境监测站、各类专业环境监测网站及重要污染源监测信息对接传输和共享,实时掌握各要素自动监测信息,实现环境监测信息的科学、安全管理。

6.在甘肃省生态环境状况遥感及地面调查的基础上,加强环境遥感工作力度,形成定期对我省生态环境状况的大范围动态监测能力,并建立甘肃省生态环境遥感信息系统,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六、“十一五’’甘肃省环境信息化实施的重点项目

“十一五’’甘肃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环境管理需要为导向,以环境管理应用促发展,建立全省环境信息网络系统、环境信息管理业务应用平台。

(一)甘肃省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项目

建立健全甘肃省环境信息网络体系,借助电信平台,搭建环境信息网络,形成以省环境信息中心为网络中枢、各市(州)级环保局为骨干的网络系统。在“十一五“期间,为了基本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基本实现环境政务/业务信息化、环境管理信息资源化、环境管理决策科学化和环境信息服务规范化。

1.各市(州)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目前,除兰州、天水、嘉峪关、白银市环保局形成了环境信息网络平台外,其他市(州)还未完全形成环境信息网络平台。“十一五”期间,为了争取实现国家、省、地三级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按照环境信息资源网络平台建设的技术要求,分别规划建设环保政务内网、环保政务外网和环保政府网站。

2.各市(州)环境信息广域网及环保视频会议系统建设

借助电信平台,搭建全省环境信息广域网,以甘肃省环保局为组网核心,连接各市(州)环保局,组建全省IP专用广域网络系统。主要承载我省环保局与各市(州)环保局的多种环境业务信息的传送与应用,包括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数据传输和环境管理业务应用互为一体的全省环境信息广域网络系统。甘肃省环保局视频会议系统将基于全省环境信息广域网络系统,连接各’地环保局的会议视频终端,实现语音、视频及数据的实时交互传输。3.甘肃省省级环境信息网络系统改造项目

在现有省环保局局域网的基础上,按照标准和规范进一步完善机房建设,加强与国家环保总局、省、市(州)环保局与地方政府互联的政务内、外网和环保政府网站的建设工作。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创新环境管理政务和环境管理业务,省、市(州)环保局实现办公自动化,实现环境政务和业务信息化,初步完成全省环境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工作。

(二)环境管理业务应用平台建设

1.1 2 3 6 9环保举报信息自动管理系统

“1 2 3 6 9“是环境违法行为举报热线,用于环境违法行为举报信息的统一受理和管理,快速响应、及时查处,热线建成后由各级环境监察部门负责维护管理,实现互联互通,热线建设的技术方案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统一要求,省、市级环境监察机构作为指挥中心,具备转接、三方通话和应急指挥功能。

2。甘肃省环境监测信息实时传输系统建设项目

结合国家环境卫星项目和全省环境信息广域网,建设省、市(州)两级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系统,以建设自动监测信息实时传输网络系统为重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数据传输、储存和分析系统,做好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和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系统联网工作,实现国家、省、市(州)三级环境监测站、各类专业环境监测网站及重要污染源监测信息对接传输和共享,实时掌握各要素自动监测信息,实现环境监测信息的科学、安全管理。

(三)甘肃省环境信息综合平台系统建设项目

随着环保工作的不断深化,国家环保总局相继建成了一系列环境保护业务系统和相关数据库,分发到各省(直辖市)使用,在环境信息化工作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总体上看,应用起步晚,起点低,环境信息资源缺乏统一的整合,共享水平低,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的能力弱。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集成,应用效率低,没有形成整体的信息服务能力,目前还都处于单机运行状态,无法实现环境信息的全面资源化。

为了尽快满足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根据国家环境管理信息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和环境信息化发展实际情况,“十一五”期间,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初步实现甘肃省环保局电子政务综合平台,逐步完成综合平台网络整合、应用整合、数据整合、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基本功能。主要包括:集成重点环境管理应用系统、基于数据整合实现数据共享、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建立用户身份认证权限管理和规范信息服务,初步建立相关的信息标准规范和安全保障体系。

第二篇: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xx镇中心小学2011

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我校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统筹规划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加快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特制定xx镇中心小学2011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十二五规划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为基础,以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关键,以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应用为重点;坚持“建设硬件、强化培训、开发资源、服务教育”的工作方针,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注重实效;大力推动我镇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蓬勃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服务。

二、基本原则

1、教育信息化要为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服务。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条件。教育信息化将促进传统教育思想、观念、体制的转变,促进社会教育的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和教育层次结构,提升教育质量,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终身教育提高技术支撑。

2、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我镇各校教育发展还不均衡,信息化基础各异,为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避免浪费,提高整体效益。

3、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循序推进、逐步突破。把建设重点放在校园

网与学校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上。

4、应用为主,资源共享。充分实现资源共享是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目标,应用水平和效果是信息化水平的直接体现,坚持以应用为核心,注意技术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软、硬件结合,以应用需求促进建设,适度超前规划。

三、发展目标

2011,以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学校办公与教学的数字化,无纸化进程,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与渗透作用,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我校教育总体水平提升。

四、主要任务

为实现上述总体目标,三年内,要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1、加大投入,高标准、高质量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班班多媒体建设。加强各班级硬件设备的建设,通过班班多媒体建设来实现教育资源“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

完善网站建设,加强中心校网站建设与维护,鼓励骨干教育建设有特色的教学专题网站,鼓励学生建设班级网站,网站要做到及时更新与维护,使网站成为展示教育教学工作的窗口,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2、以数字化校园平台为载体,搭建全镇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应用平台。

逐步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教育管理自动化、办公无纸化,充分利用网络功能开展网上教研活动,政务和校务工作。

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建成内容丰富、共享共用、覆盖全镇的教育资源库。利用现有的网络优势,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整合本地教育资源,提升远

程教育平台的功能。

3、提高对教育信息化的管理能力,建立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工作机制。2011-2013年期间全校信息技术教育首要任务是抓管理促应用,抓巩固促发展。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确保资源配备全部达标。实行组织检查,召开信息技术工作会、研讨会。成立有专兼职教师构成的信息技术教研组或者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学校网络设备、网站的管理与维护,组织资源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各个领域的应用。

从组织建设、硬件建设、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管理与应用等五个方面加强对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考核与评价,两年开展一次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学校评比活动,加大对先进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的奖励力度,鼓励学校在信息化方面出特色,鼓励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创新、多做贡献。

4、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确保信息化的高投入与提高教学质量协调发展。

要有针对性开展教学研究,搭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竞赛、课题研究,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确保信息化的高投入与提高教学质量协调发展。扩大学生信息技术评比活动的规模,严格组织工作规程。

5、加大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力度,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引向深入。

从推广与深化两个角度,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专项培训。加强对骨干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技术与方法培训,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引向深入。在抓好信息技术教育专任教师培训的同时,要对学校所有适龄

教师进行培训,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积极开展网上教师培训等活动。到2011年12月前,完成对所有符合年龄要求的(男55周岁,女50周岁)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力争使85%的教师能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6、实施网络德育建设,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各校充分有效的使用数字化校园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工作,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培养学生科学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住处技术搜集整理传播信息,鼓励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创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五、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机构

加大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力度,发挥其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和决策的作用。强化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管理与协调职能。同时成立常规的信息化领导管理机构,负责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工作。

2、健全制度、强化管理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保证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效益。

3、激励机制、发挥效益

继续抓好创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在教学应用、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作用,搭建交流平台。

xx镇中心小学

2011年2月

第三篇:工商行政管理局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政府系统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快全州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拓宽息技术在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工作中的应用范围,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切实加大行政执法工作的科技含量。结合全州系统实际,现制定如下规划。

一、建设现状

在省工商局的统一规划指导下,全州系统信息化工作经过各县市局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全州系统全部建立了政务内网(局域网),成为支持日常办公的基本系统;二是建成了州局联接省局及各县市局,能够承载语音、数据、视频等多媒体业务的政务专网,实现了与省和各县市局网络互联互通;三是建设了以州局为中心,以县市局为站点的12315申诉举报系统,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申诉举报平台;四是大部分县市局建立了数字档案查询系统,为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查询企业数据提供了方便服务;五是实现了州局、省局、县市局公文、信息、会议等网上传递,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办公成本;六是州局建立了红盾信息网站,部分县市局在州局门户网站上建立了二级网站,在政务公开、对外宣传、便民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七是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八是部分县市局单独设置了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专门机构,选派了业务骨干负责信息化工作,加快了信息化的发展。

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显著问题,主要有:一是部分县市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统一规划、整体推进意识,影响了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二是业务系统版本较低、功能少,需要更换新的版本;三是业务系统应用少,基础性数据采集、整合未达到要求;四是网站建设缓慢;五是缺少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没有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六是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市局信息化工作比较滞后。

二、主要目标

在国家工商总局“金信工程”的总体框架基础上,结合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工商局的要求和本地实际,今后五年内,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一)积极推进基础网络建设,逐步网络互联、业务互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二)积极开展12315申诉举报、广告监测、食品监管、移动执法平台、网上远程登记、名称预核、年检等业务系统建设,并在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

(三)认真组织基础性经济户口数据库、标准化业务数据库及州局中心数据库建设,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

(四)加快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全州系统信息网络综合保障能力,使网络维护和管理得到加强。

(五)逐步建立起依托信息化带动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发展的新机制。

三、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工商局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起步,依据工作需要和实际建设能力,制定全州系统统一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标准,并积极推进统一规划和标准的贯彻落实。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统筹考虑全州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开发与应用、风险与安全、成本与效益的关系,防止各自为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避免浪费。

(二)应用主导、突出重点。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紧密结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和改革创新,依托完善的网络体系和应用系统,以推进职能到位、促进改革创新、提高工作水平为目的,突出重点,稳步推进,优先建设对履行监管、执法、服务职能起关键作用及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业务系统和支撑平台,科学务实、规范高效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三)整合资源、促进共享。在广泛应用基础上,对现有网络、业务系统科学分析、总结,在确保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加快网络和应用系统整合、优化,强化各系统的衔接,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涵盖全部工商业务、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的内网办公平台、外网服务平台和集成化基础数据库,并促进各系统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充分发挥现有网络和信息资源的效益。

(四)讲求实效、保障安全。坚持从需求上找准切入点,从应用效益和现实情况出发,确定近期和长期建设内容,立足现有条件,突出实用性和便捷性,多在推广应用上下功夫,注意投入与效益的统一。综合平衡安全与风险,把创新技术手段、健全管理体制、强化教育培训结合起来,制定并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方案,建立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全系统信息网络建设。在已经基本搭建完成的政务专网、政务内网、政务外网的基础上,加快完成还未完善的后续网络建设,全面实现州、县(市)、分局三级联网。2011年前,县(市)、分局之间联网率要达100%,网络传输速率要进一步提高,加快业务数据传递速度,提高工作效率。要积极推进与税务、技术监督、卫生、海关等部门进行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及数据交换,为促进跨地区、跨部门执法协作奠定基础。

(二)重点抓好全州系统信息资源建设。建立、健全和开发利用各类经济户口信息资源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工作。一是州、县(市)局数据中心按照各类经济主体信息和相关数据资源物理分布存储,逻辑集中建库和信息整合的建设思路,建立全系统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实现内资、外资、私营企业登记、经济户口动态监管数据、行政处罚案件数据全部入库;二是加强数据资源质量控制与应用管理,确保数据信息全面、完整、准确、实时、开放、安全,要能够提供具有统计和分析功能的数据信息,满足不同层次和领域的需求。

(三)大力推进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按照全省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立足全州系统实际,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业务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抓好目前的多个业务系统的推广应用,一是重点抓好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实现公文流转、信息传递、内部事务管理的电脑化与网络化。二是抓好经济户口管理系统应用。建立基层分局动态监管机制,建立登记机关、基层分局、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反馈渠道,从而建立一个跨地域、跨部门联动的“经济户口管理系统”。三是抓好“12315”申诉举报系统应用。以“12315”申诉举报电话为受理平台,建立一个组织健全、反应灵敏、执法有力、覆盖全州系统的打假维权信息传输与处理系统。四是抓好广告监测系统、食品监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移动监管执法平台、网上远程登记、名称预核、年检系统等应用。五是抓好数字档案系统应用。从企业登记档案入手,将各类业务档案、政务档案整理、扫描、数字化存储,建立档案原件影印系统及联网互查系统,向政府部门及社会提供查询服务。

(四)全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依托全州系统各级局红盾信息网站,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按照有利于密切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有利于规范行政行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通过对州、县(市)局两级门户网站改版优化和整合,进一步完善对外信息服务系统,推进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和网上受理业务服务。在保证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建立外网网站和内部办公系统的数据传递通道,实现内、外网信息自动交换,提高业务处理和公众服务能力,使各网站形成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一条龙”服务,构建工商电子政务对外门户,为公众提供网上业务受理、投诉举报、审核处理、反馈、公告、信息查询、咨询等服务,实现“网上工商”的目标。同时,坚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宗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整合、利用现有信息资源,提高网站服务功能,为企业和公众提供“窗口式”办公和“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

(五)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根据国家和省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总体框架要求,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建立和落实网络信息安全责任制,强化网络维护和管理,切实加强病毒检测、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系统备份和防火、防雷、防静电等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加快应急支援中心和数据灾难备份等关键性基础设施建设,对基础网络和重点应用系统信息安全实行分级保护,逐步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网络畅通和数据安全。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领导的认识,是“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一定要亲自抓、亲自管。全州系统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按照州局的部署和要求,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局都要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并协调处理系统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承担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统一归口管理信息化建设;州本级局、县(市)局应至少配备2名以上中级技术人员。全州系统都要在组织制度和干部队伍建设上,把信息化建设作为考核各项工作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二)明确分工,求真务实。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继续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办法。州局负责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建设标准和技术方案制定、项目调研和过程控制,负责全州系统统一的应用系统开发、推广、整合和优化。各县(市)局根据全州系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建设标准和技术方案,负责本县市局信息化建设,并保证州局规划、标准、方案落实。

(三)纳入预算,保证建设资金。要建立正常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机制,保证信息化建设和系统运行、维护经费的落实。全州各县市局要将信息化建设经费列入财务预算,作为正常经费固定下来,确保信息化建设能够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四)强化技术培训,加强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人,人才是第一位的因素。各县市局要根据信息化建设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要有计划、有针对性进行不同层次和内容的培训。要通过培训,造就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干部和人才。“一把手”领导要了解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掌握信息技术在工商行政管理业务中的应用和网络经济、电子商务、利用信息进行决策等方面的知识。一般工作人员都要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处理本职业务工作。技术人员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技术发展方向和最新技术成果,提高技术水平。要特别注重培养与造就一支既懂技术又熟知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全州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和有效政策,营造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发挥人才聪明才智的良好环环境。

第四篇: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2014---2018)

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和驾御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效能,锤炼学校信息化办学特色, 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学校信息化工作有新的跨越,特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学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与生俱来的不足与缺陷。但是,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或者说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仍然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学校的正规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将积极探索学校正规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作用,同时也将研究学生活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领域。

二、主要任务

1、进一步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重点在局域网的优化配置。采用适用的网络管理软硬件,提高学校网络安全和管理效率,改善内网运行速度。在办公室、教学楼构建无线网接入设备,逐步提升校园信息化环境。

2、通过健全、完善学校现有的校园网络、信息技术设

备管理等管理办法和制度,形成学校齐全、规范的信息化实验规章制度。

3、建立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平台,把现网站的教育、教学、科研资源重建整理,逐步充实教学资源。形成师生共建、能和“心通互动教学平台”整合,具备校本特色,为广大师生青睐的资源网站。在现有电子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图书馆信息化资源库藏,优化组合学校现有的多媒体、音视频资源信息储存,争取和学校教育平台整合,为师生提供快速查询下载的服务。

4、在完善更新学校数学学习网站、信息科技学习网站、语文学习特色网站的同时,再建设几个主题学习网站和班级主页的链接。为改善目前学校网站信息更新慢的状况,尝试在教师中培养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带头人在信息中心的统一协调指导下,对网站相关模块的信息更新,加快更新频率。

5、建设校长管理平台,通过相应的管理模块,实现学校各管理部门利用网站后台管理,及时发布、更新学校各类管理信息,提供学校公共基础数据查询、信息检索等服务,初步实现学校教育行政管理自动化,提高协作效率。

6、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完善教师网站“我的空间”,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网上存储、网上交流平台(网络公文包),使课件管理、文件传输、师生交流的网络化变为现实,提高教育效益。

8、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学习环境和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

三、基本目标

1、加大硬件投入,完善校园网,更新添置计算机

2、加强软件建设。丰富改进学校主页并定期更新,使学校网站形成较为丰富,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库。

3、加强应用,服务教学。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字化技能。

4、加强校园网建设。(1)宣传了解。

让教师了解校园网的功能及其对学科教学、认真工作、课件制作与传输、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作用,让教师受其“诱惑”,享其“便捷”。

(2)加强管理。

制订校园网管理制度,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做到定期维护、不断完善。(如软件的升级等),确保校园网畅通。

(3)实践应用。

5、对全体教师进行全员化培训。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强化信息技术培训,形成一支健全的具有一定信

息技术水平的教师队伍。

四、网络管理

1、加强对校园网络管理工作,完善规章制度。

2、学校应对师生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确保校园网网络运行高效、有序。

五、继续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

学校计算机网络通过几个学期的调整和重新布局,以及将学校局域网提升至域管理,在各方面的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

学校网站的建设,在很多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本学期将进一步在学校网站如何做深,以及特色平台如何进一步完善等方面,听取意见,进行修改。

六、协助学校各部门开展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各项活动,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

互相协作开展具有各科特色,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整合活动。学校各部门的任何活动,其实都是部门间相互协作的一个过程,绝对不是独立的分支,任何一个活动都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一次成功的活动,其实就是学校各部门间相互默契配合的体现。信息室在整个活动中应该积极地参谋,指导部门负责人合理选用信息技术,充分恰当体现学校的信息技术特色,全面推进学校的信息化进程。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2014—2018)

太华办中心小学 二0一四年

第五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文件精神,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围绕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特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

一、现状分析

我校自2009年逐步完成了校园网改造,网络设备更新换代,微机教室的升级改造,校园安防系统的改造和新建,班班通数字化多媒体教室建设等。几年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一直稳步发展,在学校科学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从硬件建设来看,学校建成了覆盖整个校园的局域网,学校目前拥有“班班通”多媒体教室9个(所有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4个,多媒体综合教室9个,并建有广播中心、监控中心、网络中心;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校园网使用100M光纤接入因特网,实现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场所全覆盖。从软件环境来看,我校近几年在对外宣传、人事管理、图书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家校联系等方面已实现数字化办公。从教职工信息素养来看,教师基本能熟练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绝大部分教师能制作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管理人员能熟练办公应用软件。

我校目前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老化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信息化管理体制还需完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短缺,校本信息资源建设滞后,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慧教学等方面应用不足,网上教学、网上评课、移动点对点教学服务、数字化 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需加强。这些与学校的社会定位和发展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二、指导思想

未来五年,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优化应用,资源共享;立足高端,跨越发展”为原则,高标准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通过打造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引领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从学校全局高度统一标准,统一规划,整体部署;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分期实施具体项目,保证规划的逐步落实。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根据统一规划部署,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同时避免全面铺开,要抓重点项目,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应用,资源共享。立足师生实际需求,以应用为驱动,推进校本教育资源库、学校信息资源库和数据中心的建设,并实现资源共享。立足高端,跨越发展。在可操作的前提下,高起点制定发展信息化规划,引入当前最新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实现我校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跨越式建设与发展,建成高水平校园网基础设施公共平台,实现高速、安全的校园网全面覆盖校园、信息化终端遍布校园,立足师生员工信息化应用的实际需求,以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的专业水平,实现核心平台智能高效、网络出口智能安全、网络接入智能灵活、网络管理智能统一。

——构建学校公共网络存储系统。开发能够满足学校数据存储需要的大容量、可扩容、可动态调配的存储系统、备份系统,确保学校数据资源的储存和安全备份。提供面向部门和用户的个性化存储及公共网盘等服务,为实现师生的移动办公和学习提供条件。——建设功能强大、设计美观的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新的校园网站既集成学校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入口,为师生员工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同时也展示学校的视觉形象和教育理念,体现阜宁中学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

——实现互联网、校园广播网、校园安防网等多网融合。新建学校数字化广播网,校园安防网全部升级成数字信号系统,实现互联网、校园广播网、校园安防网等多网融合。管理和服务等

(二)具体任务

1、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

——搭建智能、高效、安全的基础网络平台。升级改造学校网络中心机房,实现万兆主干,千(百)兆到桌面,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更新教室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师用机配置。提高网络运行管理各项工作进行现代化改造,构建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传播智能化的信息环境,建设可共享的优质校本教育资源库,实现教学教研、管理服务的高度数字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最终建成优质、安全、绿色、人本的信息化校园,为建设全省一流学校的总体目标提供强大支撑。

(二)具体任务

1、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

——搭建智能、高效、安全的基础网络平台。升级改造学校网络中心机房,实现万兆主干,千(百)兆到桌面,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更新教室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师用机配置。提高网络运行管理——建设网络直播互动教室(直录播教室)。建设具有课堂录播、互动教学、网络直播、远程交互培训、视频会议等功能的直录播教室。

——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教室建设。逐步完善机器人、3D打印、航模、单片机等社团活动场所和器材设备,扩大活动规模。

——建设学校公共服务区域数字化系统。安装校园数字化文化展示系统,如大屏幕电视、触控一体计算机等。学校主要出入口配置户外LED显示屏。

2、加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学科齐全、标准统一、种类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和共建共享交互的资源管理平台。

——建设校本资源库和资源库管理平台。加快课程和专业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实现教案、试题、课件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平台,完善学校各学科教学资源库。

——建设学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引进数字图书、电子期刊,使师生在校内外都可对馆藏图书进行查询、检索、预借等操作。优化电子图书阅览室,使图书馆成为学校的学习中心,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

3、实现校务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功能强大的公共信息和管理系统,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开发先进的管理信息综合系统(电子校务管理系统)。以信息化手段改造和优化校务管理工作。开发和完善办公自动化——完善校园一卡通工程。“一卡通”包括食堂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门禁管理系统、考勤管理系统、签到管理系统等。实现“一卡通”系统与电子校务系统的无缝对接。

4、实现教育教学的数字化、个性化,推动基础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满足学生自主、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加快基础性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为教师提供有效的网络授课环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网络学习环境,为教学的状况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引入移动智能终端,探索基于网络的开放、交互、个性化的新型教学方式。管理模块、教务管理模块、云录播教学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监控安防系统、人事管理模块、教职工绩效评价模块、学籍管理和综合素质评价模块、学校财务和后勤管理模块等。利用网络共享平台实现统一认证。——建设综合信息门户平台。学校网站上设数字化校园信息门户平台,建立个人化信息门户。搭建学校统一认证系统,使用户实现跨部门和信息系统的协同工作和实现教学平台与数字图书馆、教学资源库的整合,实现师生多渠道即时沟通,培养学生基于网络的终身学习能力。——推进基于网络环境的教科研管理工作。建设教科研协作、管理和分析平台,开发和引进科研资源库、学术资源库、课题项目库。为优秀教师建立专门资源库和信息发布平台。——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践研究。推进学校智慧课堂教学实践、信息技术支持微课堂教学实践、创客教育进课堂实践研究项目,促进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四、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思想保障。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全体教职工要充分认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快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二)加强领导,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成立阜宁中学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负责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各部门积极支持,明确职责,密切协作,共同推动。

(三)加强管理,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建立教育信息化检查评估机制。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各部门工作考核,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四)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的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规、政策,建立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确保网络健康、安全运行。

(五)加强队伍建设,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引进新技术专业人员;加大对教师、信息化工作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快建设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六)加大投入,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及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经费列入预算。树立项目意识和经营意识,拓宽经费渠道,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舒茶职高 2015.12.20

下载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发展规划 一、背景 信息技术已日益成为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医疗服务质量 和医疗工作效率的有力手段,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院改革、 促进医院发展的......

    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厦门实验中学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 此整体规划是两年前(2013年)我在进入厦门实验中学之前做的整体规划,目前正在一步步实施推进!后一篇是我现在根据自己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现状......

    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2011---2015) 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和驾御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效......

    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黎城县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背景 近几年来医院医疗业务逐年迅速增长,大部分基础设施、设备(包括网络与信息设施、设备)、人才资源的使用相续接近满负荷甚至超负荷。......

    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平坝区十字乡民族中学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安启辉 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

    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大溪边乡中心小学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快我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在未来的三年中,始终......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夹竹园小学2017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及装备改造发展规划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指导思想和省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打造......

    6.3.2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江源区中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背景近几年来医院医疗业务逐年迅速增长,大部分基础设施、设备(包括网络与信息设施、设备)、人才资源的使用相继接近满负荷甚至超负荷。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