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雅安地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雅安地震中的应用
学生:邢宗岐
学号:2011031030018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46秒,在四川省雅安市发生里氏7.0级大地震。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的日子,面对无情的现实,举国垂泪。发生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和灾难压顶不能屈的坚强精神,却永久地留在了我们心中。在灾后救援和重建中,党和国家的反应速度和及时有效、又快又好的工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对于这一切,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
我个人认为雅安大地震反应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五个方面:
一:物质的客观存在性 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先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们可以利用自然规律,在大自然允许的范围下,改变自然,但是已经存在的自然规律是不会改变的。人们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这次雅安大地震的产生源于地球板块的运动,是自然界自身发展的结果,自然规律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此次地震存在其不可避免性,但是也可预知。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世界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有的人类已完全掌握,有的还没有或还没有完全掌握。我们必须尊重其客观规律。譬如:地震来临之前,动物的异常反应,以及天气的变化,人自身出于对自然的感应。但是,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无能为力,人们可以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在这次地震中,党和国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妥善安排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尽最大的努力实施救援工作,将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化。温总理在汶川地震时曾说过“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是此次雅安地震的充分写照。
三: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既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既矛盾的个性。矛盾如同自然规律一样不会消失,他始终存在。这要求我们敢于要正视矛盾,面对矛盾,并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它。在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直指矛盾核心。并鼓励全社会自发组织参与到救援工作中,诸如此类的做法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小。然而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各地灾区的受灾程度不同,特别是学校受损遇难比较严重,针对这一具体情况,我们的救援人员采取了不同的救援方案,与时间抢生命,力争在72小时的黄金时间里抢救最多的生命。因而我国的救灾工作取得了全世界的普遍赞扬。四:矛盾的两点论,重点论: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而且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因此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在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里,一切都以抢救人的性命为首要任务,此为主要矛盾。72小时之后,主要任务转为灾后防疫。然后的工作重点就是灾后重建工作。五: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雅安地震中,各个受灾地区按实际情况汇报灾情,使国家可以统筹规划,并且利用先进技术营救受灾群众,灾后重建过程中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汶川地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
距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过去已经快两年了。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的日子。面对无情的现实,举国垂泪。发生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和灾难压顶不能屈的坚强精神,却永久地留在了我们心中。在灾后救援和重建中,国家的反应速度和及时有效、又快又好的工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这一切,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
我个人认为汶川大地震反应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五个方面。一:物质的客观存在性: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先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这次汶川大地震的产生源于地球板块的运动,是自然界自身发展的结果,二;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世界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有的人类已完全掌握,有的还没有或还没有完全掌握。我们必须尊重其客观规律。譬如:地震来临之前,动物的异常反应。但是,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无能为力,人们可以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妥善安排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温总理的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这句话就是这次抗震救灾的最好写照。
三: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要求我们敢于要正视矛盾,面对矛盾,并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它。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全社会自发组织参与到救援工作中。诸如此类的做法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小。我国的救灾工作取得了全世界的普遍赞扬。
四: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各地灾区的受灾程度不同,特别是学校受损遇难比较严重。针对这一具体情况,我们的救援人员采取了不同的救援方案,与时间抢生命,力争在72小时的黄金时间里抢救最多的生命。
五:矛盾的两点论,重点论:在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里,一切都以抢救人的性命为首要任务。72小时之后,主要任务转为灾后防疫。然后的工作重点就是灾后重建工作。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篇:雅安地震损失分析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也让中国宏观经济大厦颤抖。
截至昨日(4月21日)15时,四川雅安地震遇难人数升至186人,11393人受伤,累计造成150余万人受灾,目前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仍在不断统计中。
截至昨日8时,据四川省雅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腾讯官方微博公布,全市近40万间房屋受损,倒塌12851间,34座水库受损,堰渠损毁2668处,农林水经济损失14.30亿元,全市需安置48915户。
昨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表示,与2008年汶川地震相比,雅安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要小很多,对全年GDP的影响或主要体现在小数点后一位的变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永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还很难准确统计地震造成的损失,但应该会小于汶川地震的影响。
根据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于2008年9月4日的申明,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8451亿元,其中四川占到总损失的91.3%。资料显示,中国2008年GDP为30.1万亿元,同比增长9.6%,按此计算,汶川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GDP的不到3%。而在这次地震中,从已经披露的数据来看,目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还未至百亿。
宏源证券固定收益总部首席分析师范为告诉记者,这次地震损失区间应该在百亿至千亿之间,对于全国GDP的影响较小。目前我国GDP总量大约为50万亿元,假设雅安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000亿元,对GDP的影响就是0.2%。
“当时汶川地震直接影响到我国GDP增速是7%以上还是8%以上的问题,雅安地震最终对于经济的影响可能会体现在是增长7.7%还是7.6%的区别上。”范为说。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地震后期重建会对四川地区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不过鉴于雅安地震目前的区域性和破坏性,对全国经济影响有限。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表示,考虑到雅安所占的经济份额,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基本上微乎其微。另外从时间长度来说,此次地震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可能是短期的,上次汶川地震的影响也是短期的。
第四篇:雅安地震专题
雅安地震专题
【背景材料】
北京时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发生7.0级地震。截至25日16时30分,四川芦山“4•20”7.0级强震共计造成196人死亡、21人失踪、12393人受伤。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抓紧了解灾情,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科学施救,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同时要加强地震监测,切实防范次生灾害。要妥善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典型题例】
1、芦山地震发生后,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飞赴灾区,“抢救生命”、“救援群众”、“减少伤亡”、“做好安置”,人被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灾难就是动员令,灾情就是集结号。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迅速投入到抢险救援的战斗之中。这说明了什么?
答:①说明了党和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党和国家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关注民生、情系民生,维护社会稳定。③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2、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能为灾区做点什么?
答:①如果身处灾区,要勇敢加入到抗灾自救的行列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②如果不在灾区,可以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向灾区捐款捐物。
3、在抗震救灾中涌现了许多无私奉献的英雄人物,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如何学习他们的感人事迹?对参加公益活动有何启示?
答:①学习热心公益的精神,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做负责任的公民;学习奉献的精神,积极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学感恩的精神,主动关爱他人、回报社会。②在参加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面对所承担的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应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帮助他人,关心他人。
4、党和国家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抗灾救灾工作? 答:①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②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这是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5、应怎样向抗震救灾人员学习?
答:①在学习上,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战胜学习中的一个一个困难,勇攀科学高峰。②在日常生活中,要关爱他人,见义勇为,维护正义。③当国家遇到困难时,要挺身而出,积极奉献,与国家共度难关
6、芦山“4•20”7.0级强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迅速投入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去,这体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指的是什么?这种精神对取得抗震救灾的胜利有什么重要作用?
答: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作用: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巨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7、爱心互动:地震发生后,受灾的同胞,有的失去了双腿、有的失去了亲人,心灵遭受了巨大的创伤。这一刻,请用你的真诚和爱心写一条手机微信来激励他们,对灾区人民说句心里话来安慰他们。
例如:雅安平安,芦山好运;彩虹总在风雨后,要坚强!守望相扶,并肩战斗:就是天塌下来,也有全国人民共同顶着;雅安平安,中国加油!
8、匹夫有责:为发动更多的同学为灾区人民捐款捐资,你班准备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责任意识,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任务。(1)请你为班会拟定一个主题。示例:地震无情人间有爱;爱与责任同在;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万众一心,抗震救灾;抗震救灾,人人有责;奉献爱心,抗震救灾;送温暖,献爱心,情系灾区;华夏同心,情系灾区等。(2)请你设计班会的活动步骤。略
(3)请你谈谈参与这次主题班会的感受或体会、活动意义。
答:体验到在灾难中所显示出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博大情怀,净化了灵魂,健全了人格;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体会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真情;真切体会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与实质。
(4)请你围绕主题,写一篇在班会上的发言稿。
提示:写发言稿的内容要求:首先要说明举行此次主题班会的目的。其次要指出“4·20”大地震灾害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给灾区人民心灵造成的巨大创伤。再次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应该采取的行动。
9、“我不哭,我很坚强”,雅安地震中受伤小女孩的一组照片,感动万千网友。那血迹中纯真坚强的微笑,正是今天中国面对灾难的表情。我们应学习小女孩哪些优秀品质?
答:①学习直面挫折、乐观的优秀品质;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崇高精神;③坚强勇敢、顽强不屈的崇高精神;④自立自强、乐观向上的良好风貌。⑤感恩社会、奉献社会服务优良品质,积极实现人生价值等
10、抗震救灾纷纷捐款;普通群众自发到慈善机构捐款,孩子拿出了压岁钱,老人拿出了养老钱;献血队伍排成长龙。(1)请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简要的评析。
答:①承担社会责任,不计较代价和回报。可以把自己并不宽裕的生活费挤出一部分捐出来,只因为有更需要的人;为了人民的生活安定、生命安全,无私奉献,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正因为有他们在履行责任,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多彩,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②这种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自觉承担社会责任。(2)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青少年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应如何学习和宣传抗震救灾精神?
答:①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学习他们敬业乐群、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优良品德。②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③当国家处在困难时刻,要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④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场成才,报效祖国。
①思想上: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动为国分忧、与国家共渡难关的责任意识;②学习上:努力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③生活实践上: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发扬抗震救灾精神。
11、地震无情人有情,更有力的社会支持,凝聚爱心共振的雄浑力量。救灾军车翻下山崖,村民下河救人;车辆经过路旁,群众投进食品和饮用水;街头献血点,挽起衣袖排队;媒体及时通报救灾进展,微博搭建寻亲平台„„“我们都是雅安人”的口号,今天响彻神州。爱心涌流之下,是亿万人民休戚与共、心手相连的情怀,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这是我们历经磨难积淀的文明财富,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与挑战的力量之源。全国各界纷纷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这体现教材哪些道理?
答:①中华民族具有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②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的伟大民族精神。③亲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④爱是一种内心的感动,更是一种行动。⑤只有大家同心协力,各尽所能,才能营造出一个互助互爱的幸福家园;⑥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挑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⑦团结就是力量;团结互助的集体,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他人的温暖。
12、地震发生后一位网友通过微博表示,看到很多人受伤进医院。其中,一位受伤的小女孩,尽管身上有血迹,但她微笑的说“我没事,我不哭,我很坚强”。小女孩的镇定和坚强感动了很多网友,网友表示,“你一笑便是整个沧海,美了这个人间。
生活中难免会遭遇挫折与不幸,我们该如何战胜挫折,学会坚强?
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要惧怕,树立自信心;冷静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树立坚定的理想和目标等。
13、当地震发生时,我们未成年人应该怎么做?
①保持冷静,不要慌张;②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③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④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撤离;⑤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第五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习马会面[最终版]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习马会面
江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法学二班 于心悦
任课教师:王玲玲
据新华网报道,经两岸有关方面协商,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于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这次会面,穿越了66年的历史风雨,树立起两岸关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而该社会热点事件,便淋漓尽致地体现着众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便是辩证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体现的,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马会面这一里程碑事件的实现,其中一大原因便是两岸高层领导人有科学的世界观,从而体现出了正确的方法论,这才成就了现如今两岸关系的新局面。同样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中提出个人对社会历史有很大的作用,而杰出人物,在这里指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任务,其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进而提出的思想也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正是因为有着过人的胆识与远见,才得已促进这次会面的圆满成功。
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运动规律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全面小康也基本实现,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世界格局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迎合着高速发展的经济,我们的上层建筑也在不断修改、完善、与时俱进。因此才有了有实力的中国想与台湾统一,才有了这样的实力去和谈,去会晤,才有了两岸关系的突飞猛进。试想,在建国初期,新中国百废待兴,那时哪里有能力与底气去与台湾谈统一呢?而正是现在强大的中国,才有实力去为实现祖国统一而努力着!
在该次会面中,两岸领导人没有像之前一样只谈经济不谈政治。双方不但大胆谈起敏感话题,马英九还表示两岸统一指日可待。习近平也大胆谈及两岸统一后的国号可以变更。这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推波助澜。习近平的做法便很好的体现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基本原理。习近平联系当前两岸关系现状和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意愿,适时地提出可以变更国号这一想法,实事求是,赢得了两岸人民的热情支持。
这次习马会面的重要历史背景便是汪辜会谈中的“九二共识”。正是因为“九二共识”打下的两岸关系的基础,才有了今天的习马会面。事物是发展的,习马会面也是“九二共识”的发展。而这样伟大的发展,与两岸渴望统一单位同根同源的人民是分不开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两岸关系的发展若不是在两岸同胞的努力下,又怎会有现在的光明。记得在两岸三通之前,两岸人民为了实现三通所做的努力。正是他们对统一的强烈意愿促成了三通,进而促成了现如今的习马会面。
社会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中国是不断发展的,两岸关系更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坚信,两岸人民坚信,世界坚信,习马会面的成功是中国统一的前奏,更是世界和平迈向崭新阶段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