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1—7重点整理

时间:2019-05-14 04:2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概1—7重点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概1—7重点整理》。

第一篇:毛概1—7重点整理

毛概1—7章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1)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2)1938年毛泽东《论新阶段》最先提出了“马克思思想中国化”这个命题。3)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共识。

4)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P6-7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5)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2、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

1)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2)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毛概1—7章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从实践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从科学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旗帜、道路、思想理论建设

1)旗帜问题至关重要:历史选择,时代选择 2)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

3)思想理论建设适当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结合毛邓三的发展,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因)1)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2)相同的根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3)相同的政治立场:立足于无产阶级,植根于人民 4)相同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2)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3)科技革命日新月异。4)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2、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是“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1)改革开放经济,2)中国入世,3)申奥成功。

3、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思想的现实依据。1)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毛概1—7章

2)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3)党的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

4)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4、三个代表的形成过程(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1)长期思考起点,1989年6月十三届四中全会。

2)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任务。4)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 1)“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三个代表的集中概括。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三个代表”的关系 1)“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 3)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

4)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5)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和凝聚力,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思想。6)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7)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要求。1)本质;坚持执政为民。2)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3)关键;坚持与时俱进。

毛概1—7章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又一次的与时俱进。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3)我国在新世纪欣阶段提出来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4)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与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过程:

1)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3)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坚定不移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4)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把握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3)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体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4)全面是指各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方面的发展都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过程要有持续性和连续性。

5)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和党突出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1)城乡发展,2)区域发展,3)经济社会发展,4)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6)中央和地方关系,7)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五个统筹”指前五个】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毛概1—7章

1、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精髓?

所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2、两个方向看精髓

1)纵向看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串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全过程。2)横向看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内容的各方面。

3、把握精髓的意义

把握了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之间的关系

1)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于与时俱进中。

3、三次思想大解放

1)第一次: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2)第二次:1992年年初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 3)第三次:1997年党的十五大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1、理论创新的意义

1)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毛概1—7章

2、理论创新的方法

1)在理论创新的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2)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去贯彻落实,并且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理论创新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3、求真务实?

1)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

2)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

3)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 4)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1、走自己的路体现了什么

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3)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和内容

1)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

2)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米主治医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3)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首要对象)、封建主义(主要对象)、官僚资本主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资产阶级手中。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与前途

毛概1—7章

1)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但是,中国革命已经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

2)新内容和新特点:集中体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前途是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

6、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

1)一般无产阶级的优点:与先进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

2)自身的特点和优点:深受三重压迫,革命性极强;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高度集中,易于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7、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领导的方式 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先锋模范作用

2)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3)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4)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5)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

8、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革命的对象和任务相同;革命的基本动力相同;革命的性质相同;

2)区别: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革命所处的时代不同;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革命的目的和前途不同。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2)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3)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4、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1)国体: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2)政体: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毛概1—7章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提出

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2、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依据

1)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本任务的正确把握;

3)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把发展问题与党的先进性、党的十名、任务、执政地位相联系,是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4)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 5)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共产党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

6)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意义和目标

1)意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2)总的目标:改造落后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

2、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法

1)使上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丰富

1)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毛泽东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2)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3)1958年初,毛泽东提出要来一个技术革命,并要求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后由

毛概1—7章

于“左”的思想的发展而中断;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实际,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以后江泽民、胡锦涛先后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的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2、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3、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4、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特定历史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的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 3)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反映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

1)从社会需要方面看,人民改善物质文化的要求,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长,而且在质量上不断提高;

2)从社会生产方面看,经过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失踪揽全局的根

毛概1—7章

本指导方针。

2)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党在涩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中共十七大对基本路线做了补充: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3)中心:经济建设;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社会发展动力:改革开放;强国之路,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阐述

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的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注意点带花奋斗木表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木表的根本立足点。

3、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4)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1)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2)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

3)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同义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5、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1)相关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

2)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 3)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经济纲领

0

毛概1—7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2、政治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文化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

4、社会纲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5、党的最高和最低纲领

1)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2)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指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

6、正确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 2)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3)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导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二节

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全面改革的原因及重点

1)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2)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作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

4)在全面的改革中,经济体制的改革是重点,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面方面体制的改革。

毛概1—7章

2、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

1)1978~1984年,理论创新和局部创新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 2)1984~1988年,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

3)1988~1992年,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是转折

4)1992年至今,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阶段。

3、“三个有利于”

1)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得失; 2)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提出;

3)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三个代表”强调

1)在革命的性质问题上,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

5、不能陷入姓“社”还是姓“资”的抽象争论的原因 1)不能把一切产生于资本主义并在资本主义得到广泛应用但本身不具有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经济现象,都认为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而加以否定;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能无条件的拒绝和否定一切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和因素; 3)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二、正确处理改革、开放、稳定的关系

1、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3)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结合起来; 4)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对外开放的提出和依据

1)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和政策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3)把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的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2、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1)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金融国际化、交通信息国际化。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

毛概1—7章

1)深刻总结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的结果;

2)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4、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1)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4)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5)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1、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1)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2)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扩展到能源、交通的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2、2001年12月,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一方面要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的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对国内产业提升、技术进步要有充分认识,制定和实施国家技术和产业发展战略,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3

第二篇:毛概重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 1938 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 作的题为《论新阶段》 《 的政治报告中最先 作的题为 论新阶段》 提出了“马克思质疑中国化”这个命题。提出了“马克思质疑中国化”这个命题。他指出: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他指出: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 “ 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具体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即将马克思子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相结合,具体地说,实际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 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的长期实践中,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 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产生了两 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大理论成果。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 泽东思想,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 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 “ 代表” 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 略思想。略思想。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 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 二,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 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精 神支柱。第三,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倡 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和优良学风 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 和优良学风,国发展的新境界。国发展的新境界。5.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5.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土地改革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 土地改革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以井冈山 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

第三篇:毛概重点

第八章

1、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2、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3、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4、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5、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的基本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的)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表现):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是市场在社会主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其基础性作用,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7、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体制。

8、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根本根据: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9、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10、公有制经济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对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12、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13、股份制是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他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14、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15、个人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

16、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17、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18、收入差扩大的必然性: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19、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就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着重强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发展到一定时候,就应该把“共富”作为重点

20、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都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1、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核心),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和慈善事业等制度 22、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23、我们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经济的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在“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上下功夫。

24、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提高资质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5、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26、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

27、“两个坚持、三个转变”:①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话道路,②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③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8、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话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9、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局。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30、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31、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3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33、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34、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35、生态文明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又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

36、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的四个方面工作:一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毫不松懈的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二是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四是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37、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途径

38、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手段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属于社会经济体制范畴 第九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4我国政治制度特征: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目标,都已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5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6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的而不可分离得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7中国已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8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深刻的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含义,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9依法治国的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0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1人权无国界和人权高于国权错!

12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第十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关,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四有,既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4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5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第十一章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族法制。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加强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4如何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一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二要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三要切实对过高收入进行调节。四要取缔非法收入。五要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 十二章

1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2“一刚四目”中一刚是指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3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体系

5高度自治,有立法权、行政权独立司法权、终审权、无外交权

6“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10新世纪的三大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

11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十三章

1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上: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内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党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原则是保持世界和平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解决

3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再曲折中发展 4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

5一边倒,就是在帝国主义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敌视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只能到向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7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8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十四章 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2(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3新的社会阶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4新基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5尊重劳动(核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6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目的)

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一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外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8要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9第一,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第二,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祖国统一的钢铁长城;第三。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10打得赢、不变质,这是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

史性课题

11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全面建设 十五章

1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性质)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4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5在新的发展阶段,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新的伟大工程来抓,就是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第四篇:毛概重点

一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2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明确界定,在中共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6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立足基本国情 分析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总结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7三个代表:代表先进生产力 先进文化方向 广大人民利益

8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市场经济

二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

2实事求是意义:a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运用、丰富和发展b制定正确正确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c加强党风建设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3实事求是前提条件:解放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1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认清国情

2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明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革命前途:社会主义

5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6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国情决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7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四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赎买:私营变国营,方式: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得一部分利润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开始(建立)

五1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党执政第一要务

六1现阶段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和发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我们还处于初级阶段,必须从实际出发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人口结构 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 科学教育文化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100年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明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力面的内容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80~90温饱 90~00 小康

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

七1改革开放主要是解放生产力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建筑之间矛盾

3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八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依据:a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b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一些符合三和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

3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b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九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2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政体人民代表大会

3依法治国含义: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渐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核心)、执法必严(关键)、违法必究(保障)

十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公民

2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名族精神以及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十一1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a坚持以人为本b坚持科学发展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民主法治e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十二1胡锦涛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方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2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

3a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b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c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d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e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f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第五篇:毛概重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提出、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之所以将其作为发展任务,其原因在于: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目标任务:(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2、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事实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会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2.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这是继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4.我国的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由该国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各国政党制度的不同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八个民主党派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基本特征。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5.加快民生建设: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于21世纪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具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极其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1、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一定要抓紧抓好。

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而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3、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奋斗目标无论从革命战争时期看,还是从现在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都决定了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她才赢利了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一点必须牢记。

4、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公平正义、富裕、健康、安居乐业、法治、和谐,历来是人类最美好的追求和期盼。民生问题与百姓息息相关,这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是谁也不可抗拒的规律。这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治国之本,须臾不可忘记。

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举措,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养老就医等,件件关系群众生活,事事关乎人心向背,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是爱民、亲民、为民、利民的党。相信在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一个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全面小康社会一定会建成。

下载毛概1—7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概1—7重点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重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点 名词解释(25个):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

    毛概重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说,就是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

    毛概重点

    两大理论成果:一.毛泽东思想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

    毛概重点

    1、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可从两方面来认识。其一,历史地位与理论功能:毛泽东思想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txt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当你的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全过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

    毛概重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必然性:(P3)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毛概重点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第一次提出。 2、为什么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