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职业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论文
浅谈农村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
音乐课作为进行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已经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欣赏课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并培养 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 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 感受力、记忆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发展 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 作用。因此在音乐课中,如何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提高音乐欣赏课的质量和效率,以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与挑战。我是一位农村音乐教师,现就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音乐欣赏课离不开讲解。
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讲解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那么讲解则是引领学生跟作品对话的纽带。近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表明,在欣赏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组织教学,的确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极大的发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讲解的教学方式。尤其在欣赏西方古典音乐的时候,不同的艺术流派,不同的艺术风格,就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艺术素养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要及时的讲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创造背景,作曲家的性格等,从而引导学生与艺术作品进行对话。
当然,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还是需要技巧,需要艺术性。教师的讲解应引导学生与音乐作品进行对话,通过教师巧妙的点拨和讲解,让学生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表现的深层意蕴。还要通过各种方法,比如以讲故事的形式,把“教材”生活化,使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始终处于情景的体验中,才能从内心唤起学生的共鸣,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比如在欣赏《梁祝》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先将故事讲解一遍,也可让学生自己讲述,再在欣赏过程在中将故事情节与音乐发展相结合,这样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不再被动,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去欣赏音乐旋律的优美、情感的真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就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二、教师要认真备课,准备充分的教学材料,提高音乐欣赏课的生动性和主动性。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音乐之外的其它学科,都是音乐教学的 资源,如文学、美术、历史等。在教学 中教师要有机地 将这些以外的知识渗入其中,有助于学生正确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 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备课,注意学科的整合,把 与音乐有关的知识合理地 渗入其中,使得课堂生动有趣,师生互动交融的氛 围更加浓郁,不仅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 情和智慧,而且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也不 感到枯燥无味了。同时,对提高学生的 音乐、文化素 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 作用。实践证明,充满活力的音乐欣赏教学,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 的美妙和 神奇,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 浓厚兴趣,获得美的音乐享受,从而逐 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欣 赏能力,提高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 和创造力。如果资料不足,光靠教师的讲解甚至是说教,学生所能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一的,具有不完整性,课堂的气氛也不会很好。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容易被激发起来,欣赏的效果将会是很有限的。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准备好充足的教学材料,比如教学所用的文字资料、音响资料、挂图等一切可增加信息量的资料,以增强音乐欣赏的艺术感染力。
三、音乐欣赏尽可能使用电教媒体。音乐除了声音美之外,形式美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精辟的讲解虽然能够对学生进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但是还是不及使用电教媒体所获得的效果好。多媒体的运用是当今教学手段的 一种重大改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投 影、录音、动画、影像等现代化教学媒体 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于音乐教学中,它突破 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 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耳闻目睹 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画面,犹如身 临其境。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既创设了教学情景,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加 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收到了很好 的教学效果。比如,我们在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首——《保卫黄河》时,通过放映演唱录像,是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的视觉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美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美,从心灵深处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达到了欣赏的目的。
四、音乐欣赏课要让学生动起来。音乐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不但要用美妙的乐音来感受美,还要用精彩的表演让学生发现音乐美。发挥他们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参与实践,引导他们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 地投入欣 赏中,可以采用唱(奏)和 表演的形式,以此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通感作用。如让学生唱或 奏乐曲的主 题和片断,就会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 受,有利于把握音乐形象,使学生的音乐思维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即结合音乐作品的特点进行律动和表演(击拍、舞蹈动作等),使学生在 欣赏时能进入作品的意境中去,加深体验作品的内涵,更好地展开联想与想象。
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 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 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 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 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 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 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 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 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 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第二篇:音乐欣赏课感想论文
班级:10级电子商务班 学号:201011026042 姓名:王俊
音乐欣赏感想
学校开音乐欣赏课是教育方针的体现,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健全人才,对于非音乐专业甚至风牛马不相及的专业来说,学生选修这课是为了学分,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所以我们都对这课贴上“无价值”标签的课,倒不如多学点专业知识实在。
我是学电子商务的,对音乐可谓是局外人,谈不上欣赏,只能用好听与不好听来区分,说外因吧,山村学校出来的,那时钢琴什么乐器之类的只在书本上,音乐课老师是提收音机来教学的,真正的”音乐欣赏课“,倒是对周杰伦、蔡依林的歌声评头论足。说内因吧,那不得说音乐细胞了,可能没有祖传基因,就不存在这天赋了。
虽然每次上课都是带着耳朵就行的,老师一边放音乐,一边讲解背后的故事,大到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制作挂钩,音乐家的怀才不遇,统治者的压迫,小到音乐家生活的漂泊不羁、四处流离,种种插曲,过后对他们的了解还是“半瓶醋”。甚至叫我罗列出那些较有名的音乐艺术家名字都一筹莫展,当然那些老师讲的比较多的还是能耳熟能详。首先贝多芬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他最先活在我们生命里是在小学语文课中,不是在音乐课中,那是对他的学习纯是精神产物,与音乐不挂钩的,歌颂的是贝多芬生命的曲折铸就自己伟大的人生,给我们注入坚强、拼搏精神支柱。现在音乐欣赏课上带着他的音乐去诠释他的人生,我还真能更深入的领悟伟人的生命,随着他的音乐曲响起,我们内心的波澜变得平静,犹如浸入秋天的萧瑟中,一切变得无趣,我们内心多了一丝凉意,他的音乐就有那股力量让你屈服,也许你的性格刚烈奔放,阳光四溢,但此时你也在他的音乐声中走进了他的生命,去感受他的悲喜交加,不再是文学里华丽的辞藻来概括他人生的全部。海顿、莫扎特、肖邦等天才般的音乐家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音乐会是当时贵族生活的调味剂,庄重、高贵、优雅是给上层阶级生活的代言。最起码让你懂得三六九等,什么是阳春白雪,什么是下里巴人。这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远意义。
我们对《音乐之声》都赞不绝口,赞女主人公善良,温柔,体贴,典型的贤妻良母型,对孩子的教导有方,对军官的羞涩含情„„然而老师拿到了音乐欣赏课上,对其中的音乐片段给了专业的讲解。所以最起码给我们看待事物多了一个角度,多了点色彩,多了点乐趣„„又给我们生命增添了谱写之章,生活也多了分乐趣,不在寂寥单调。
堪称宝莱坞的印度电影确实在世界荧幕上增添了血液,但我们看多了就知道歌舞是少不了的元素,这也许是印度文化的精髓,他们把自己的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世人为之震撼„„所以现在我可以在影评时给你另一番解读,不再单单是女主角漂亮,男主角好帅。你听到的歌有没觉得别具特色,而且是那个名族才有的,那种舞蹈能追朔到多少年前,是多少世代相传的文化结晶„„
所以,知识源于生活,生活创造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学土木的你不必精通音乐,有了解音乐的意识已足够,可以在你苦思冥想时做大脑的调味剂。音乐源于生活,不是从文学里的溢美之词来传达她的美妙,多么的动听,多么能陶冶情操,而是用心去体验。-------王俊
第三篇:浅议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农村小学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内乡县灌涨镇山底小学
李 卓
2007年5月
0 农村小学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内乡县灌涨镇山底小学
李 卓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听音乐”对一般人来说是一项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休闲活动。但是当提到“音乐欣赏”时,大部分的人不是自谦“缺乏细胞”,就是自讽“鸭子听雷”。尤其是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大部分都是兼职教师,他们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欣赏怎么教?”,“为什么学生总是在欣赏音乐时表现出一付茫然的表情,要不然就是坐立不安,漫不经心?”。音乐欣赏难道真的是如此今人生厌吗?同样都是“听”,“音乐欣赏”确实比“听音乐”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但是这并不表示非要音乐专家才有“欣赏音乐”的能力。只要精心的制定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
那么农村小学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呢?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有兴趣的进行欣赏
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出示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的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我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我动用课件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给了学生更多的艺术想像和生活联想。最后,我让学生进行分组创编,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高潮。
二、运用身体语言让学生大胆表现音乐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随音乐做身体律动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运用人们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
在课上,我认为学生应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学生通过走、跳、跑,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例如欣赏《赛马》时,我让学生用身体乐器来表现马蹄声,马鞭声、铃铛声等。学生想出了弹舌、拍手、拍腿、双脚重重跳等表现方法。这就充分调动了大家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勇于大胆地表现音乐。
三、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富于想象的思维特点,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同学们,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在学生欣赏《童年》这首乐曲时,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地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音乐播完以后,我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乐曲起名字。并同时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例如:有个学生为乐曲取名为“爱”,学生解释为“当我听到音乐时,我感到它带给我一种温暖,我就想为它取名为‘爱’。”这个名字虽然和乐曲的名字不一样,但他是用心去听去想,很富于想象力,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正是新世纪人才具备的素质。因此,在我的音乐课上,每道题都有无数个答案,都是学生想象力的火花。
四、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
随音乐表现节奏,让学生综合听觉、认知、技能,与作曲家、乐团、打成一片是何等的有趣而有成就感。凡是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均可在欣赏的时候一起演奏。在欣赏过程当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培 养了良好的节奏感,正确的演奏技巧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我让学生自制了打击乐器,如:可乐瓶装米做的沙锤;啤酒瓶盖串起来做的摇铃等等。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乐器,为乐曲伴奏,内心充满了愉悦。
五、哼唱主题曲调,体会乐曲的音乐形象
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当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歌曲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例如:欣赏《赛马》的第2乐段时,让学生听主旋律出现了几次,感受每次出现在节奏上的变化,然后一起哼唱主旋律,体会节奏的变化给乐曲带来的不同音乐形象。
六、改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
音乐课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他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的“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欣赏乐曲《赛马》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得“优”的机会。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会问一些较难的问题:“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什么?旋律重复出现速度有何变化?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教师就会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倾听乐曲的速度变化,听到用手势表示,如:渐慢时伸出一个手指,渐快时伸出两个手指。”······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教师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总之,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激发学生浓厚的听赏音乐的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因此,作为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师只有精心的制定教学过程,通过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
第四篇:音乐欣赏课论文------红色经典《黄河大合唱》
音乐欣赏课论文------红色经典《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这部合唱以黄河为背景,以两岸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作品展现了抗日战争如火如茶的、惊人动地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和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
这部人合唱是采用群众歌曲联曲体的结构形式,从其中表现内容、宏大的音乐布局和雄伟的音乐气魄来看,无疑是具有史诗般的规模,是一部名符其实的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音乐史诗,是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中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作品在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的群众化方而,均作出了成功的尝试。该大合唱共分九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序曲》,展现了作品内容的背景。音乐概括地呈示了人合唱的几个重要音乐形象:即《黄河船夫曲》、《黄水谣》、《怒吼吧!黄河》的主题。通过这此音乐形象的呈示,提示了整个人合唱的基木内容,展现了作品内容的背景。
第二乐章是《黄河船夫曲》,震撼人心的船夫号子。是劳动歌曲体裁的合唱曲,以船夫劳动号子的音调作为主导动机,贯穿整个乐章。这个乐章刻划了一个形象:一是,采取一领众合劳动歌曲合唱形式,音乐紧张、激烈,刻划了船夫们渡黄河时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形象;二是,采取四声部混声合唱形式,以原有的音乐索材为核心,拉宽节奏,放慢速度,音乐宽广、深厚、刻划了船夫们冲过险滩后喘息和展望的形象。这两个形象经过发展,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悲壮的、幻想然而又是现实的图画:鸟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通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最后胜利”。
第三乐章是《黄河颂》的气魄。是一首热情奔放的男声独唱歌曲,气势宽广,高歌赞颂黄河之伟人、坚强。雄浑豪壮的音调,抒发对祖国壮丽山河和光荣历史的热爱之情。整个乐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旱示性段落,音乐比较平稳,是对黄河自然景色的赞美;第一部分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音乐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其中三次引吭高歌“啊!黄河”的赞颂性音调,且情绪一次比一次激昂,把音乐推向了高潮。展现黄河与中华民族的气魄和崇高的民族自尊心,启示着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思。
第四乐章是《黄河之水人上来》的讴歌。是配乐诗朗诵,用长篇诗歌倾诉民族的灾难,赞颂占往今来黄河两岸的无数英雄豪杰,讴歌千百万抗口战I的伟人业绩。在伴奏中运用了《满江红》和《义勇军进行曲》两个音调:一是象征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光荣历史;一是象征中华民族已响起了抗战斗争的胜利凯歌。
第五乐章是《黄水谣》的扦情。是女声一部合唱曲,采用民谣风格的扦情叙事歌曲。用优美、婉转、流畅而又深沉的旋律,表现黄河两岸人民对口木侵略者破坏美好生活的痛恨,井发出了痛苦的呻吟。这个乐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描绘黄河两岸沃野千里和美丽风光,千百年来勤劳的人民在黄河两岸劳动、生活的情景,音乐舒展悠扬,在愉悦中蕴含着痛苦的情感;第一部分述说口木帝国主义入侵后的凄凉情景,音乐沉重激愤,表现对敌人的无比愤恨;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紧缩再现,音乐深沉悠远,表现人民无比的悲痛,三个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又以“痛苦和呻吟”的情绪贯穿整个乐章。
第六乐章是《河边对口曲》的倾诉。是男声对唱和四部混声合唱。描写两个流亡者,在黄河边上互相倾诉家破人亡的仇恨。音乐吸取了陕北和山酉的民歌音调,采用民间分叙事歌曲的体裁形式,上下句的乐段结构,一问一答地叙述各自的身。当上下句叠置起来形成一重唱时,这是表现两个流亡者一起走上了抗战斗争的道路。
第七乐章是《黄河怨》的忧怨。是女高音独唱和三部伴唱曲。这个乐章是描写一个惨遭敌人蹂厢的妇女,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后,满怀仇恨地而对黄河怒涛,倾诉着自己的千重仇万重怨。音乐以叙述性的竹奏型和比较激动的竹奏型贯穿全曲,情绪一层比一层激动。女声伴唱模仿狂风呼啸、惊涛澎湃的音响,构成女声独唱哭诉的背景,增强了整个乐章的悲剧气氛。
第八乐章是《保卫黄河》的雄壮。是该人合唱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乐章。通篇是齐唱和唱歌曲,表现勇士们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英雄气慨的战斗进行曲。旋律豪迈明快,节奏鲜明紧凑,音调跳跃有力,既有民族音乐的风味,又有新的战斗风格。卡农手法构成的一部、三部、四部轮唱,井加入“龙格龙”的衬词,使音乐更加跳跃和风趣,形象十分鲜明生动。此起彼伏的轮唱,形象地描绘了风吼,黄河咆哮、游击健儿在崇山峻岭和青纱帐里时I稳时现出没不定的战斗图景,表现了不可遏制的群众抗口洪流,具有风起云涌、排山倒海之势。音乐成功地刻划了游击健儿的英雄形象。
第九乐章是《怒吼吧!黄河》的高潮。是混声合唱曲,是这部人合唱的终曲。“怒吼吧,黄河怒吼吧,黄河!怒吼吧,黄河!”。“怒”字均以弱拍弱位置为基础,旋律逐竹上行,强调“怒吼吧!”音乐人人突破了一般歌词的语言竹奏,给人以发展、宣染和夸张之感,形象描绘了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抗口洪流,一浪高过一浪,势不可挡,最终历史的车轮要碾碎旧世界的坚定信念。这个乐章概括地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坚强的战斗意志、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巨人无比的力量。整个乐章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具有引子性质,以铿锵有力音调,发出了强人无比的战月号召,采取主调写法,才几势雄伟,形成怒潮汹涌之势;第一部分是扦情行板,音乐徐缓深沉,“五千年的民族,苦难真不少”,运用复调写法,连绵不断,表现中国人民的沉重回忆和无比感慨心情;第三、四部分转为战洲一性的号召性的快板,音调高昂,节奏有力,采取主调写法,发出五次同音反复的“乐句,把整个人合唱推向高潮。这个总结式的乐章,终于成功地完成了整个音乐形象的朔造仃务,那就是:中华民族巨人般的形象,矗立在世界的东方!
冼星海的《黄河人合唱》,是一部史诗性的人型声乐套曲,才几势宏伟、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既富于时代特点,也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具有强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在表现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和中华民族音乐语言鲜明的民族特色方而达到极高境界。每当耳边响起这激昂的旋律时,联想到如火如茶的抗战场而,脑海展现出一幅无数的奔向烽火硝烟的战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图景,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发出人们的豪情。
冼星海短促的一生,创作了4部人合唱,是他在声乐创作方而所获得的最高 成就,也是当时苹命音乐创作的杰出成果。尤其是《黄河人合唱》,汇集了冼星海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最优秀的艺术创造。对于冼星海来说,《黄河人合唱》是一部带有总结性的人合唱作品,为我国现代人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范例。也是一部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音乐巨著。广阔的领域,对其他形式的音乐创作,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五篇:音乐欣赏课论文
音乐欣赏课论文------红色经典《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这部合唱以黄河为背景,以两岸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作品展现了抗日战争如火如茶的、惊人动地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和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
这部人合唱是采用群众歌曲联曲体的结构形式,从其中表现内容、宏大的音乐布局和雄伟的音乐气魄来看,无疑是具有史诗般的规模,是一部名符其实的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音乐史诗,是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中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作品在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的群众化方而,均作出了成功的尝试。该大合唱共分九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序曲》,展现了作品内容的背景。音乐概括地呈示了人合唱的几个重要音乐形象:即《黄河船夫曲》、《黄水谣》、《怒吼吧!黄河》的主题。通过这此音乐形象的呈示,提示了整个人合唱的基木内容,展现了作品内容的背景。第二乐章是《黄河船夫曲》,震撼人心的船夫号子。是劳动歌曲体裁的合唱曲,以船夫劳动号子的音调作为主导动机,贯穿整个乐章。这个乐章刻划了一个形象:一是,采取一领众合劳动歌曲合唱形式,音乐紧张、激烈,刻划了船夫们渡黄河时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形象;二是,采取四声部混声合唱形式,以原有的音乐索材为核心,拉宽节奏,放慢速度,音乐宽广、深厚、刻划了船夫们冲过险滩后喘息和展望的形象。这两个形象经过发展,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悲壮的、幻想然而又是现实的图画:鸟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通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最后胜利”。第三乐章是《黄河颂》的气魄。是一首热情奔放的男声独唱歌曲,气势宽广,高歌赞颂黄河之伟人、坚强。雄浑豪壮的音调,抒发对祖国壮丽山河和光荣历史的热爱之情。整个乐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旱示性段落,音乐比较平稳,是对黄河自然景色的赞美;第一部分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音乐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其中三次引吭高歌“啊!黄河”的赞颂性音调,且情绪一次比一次激昂,把音乐推向了高潮。展现黄河与中华民族的气魄和崇高的民族自尊心,启示着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思。
第四乐章是《黄河之水人上来》的讴歌。是配乐诗朗诵,用长篇诗歌倾诉民族的灾难,赞颂占往今来黄河两岸的无数英雄豪杰,讴歌千百万抗口战I的伟人业绩。在伴奏中运用了《满江红》和《义勇军进行曲》两个音调:一是象征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光荣历史;一是象征中华民族已响起了抗战斗争的胜利凯歌。
第五乐章是《黄水谣》的扦情。是女声一部合唱曲,采用民谣风格的扦情叙事歌曲。用优美、婉转、流畅而又深沉的旋律,表现黄河两岸人民对口木侵略者破坏美好生活的痛恨,井发出了痛苦的呻吟。这个乐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BAIDU_CLB_fillSlot('920314');
描绘黄河两岸沃野千里和美丽风光,千百年来勤劳的人民在黄河两岸劳动、生活的情景,音
乐舒展悠扬,在愉悦中蕴含着痛苦的情感;第一部分述说口木帝国主义入侵后的凄凉情景,音乐沉重激愤,表现对敌人的无比愤恨;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紧缩再现,音乐深沉悠远,表现人民无比的悲痛,三个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又以“痛苦和呻吟”的情绪贯穿整个乐章。
第六乐章是《河边对口曲》的倾诉。是男声对唱和四部混声合唱。描写两个流亡者,在黄河边上互相倾诉家破人亡的仇恨。音乐吸取了陕北和山酉的民歌音调,采用民间分叙事歌曲的体裁形式,上下句的乐段结构,一问一答地叙述各自的身。当上下句叠置起来形成一重唱时,这是表现两个流亡者一起走上了抗战斗争的道路。
第七乐章是《黄河怨》的忧怨。是女高音独唱和三部伴唱曲。这个乐章是描写一个惨遭敌人蹂厢的妇女,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后,满怀仇恨地而对黄河怒涛,倾诉着自己的千重仇万重怨。音乐以叙述性的竹奏型和比较激动的竹奏型贯穿全曲,情绪一层比一层激动。女声伴唱模仿狂风呼啸、惊涛澎湃的音响,构成女声独唱哭诉的背景,增强了整个乐章的悲剧气氛。第八乐章是《保卫黄河》的雄壮。是该人合唱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乐章。通篇是齐唱和唱歌曲,表现勇士们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英雄气慨的战斗进行曲。旋律豪迈明快,节奏鲜明紧凑,音调跳跃有力,既有民族音乐的风味,又有新的战斗风格。卡农手法构成的一部、三部、四部轮唱,井加入“龙格龙”的衬词,使音乐更加跳跃和风趣,形象十分鲜明生动。此起彼伏的轮唱,形象地描绘了风吼,黄河咆哮、游击健儿在崇山峻岭和青纱帐里时I稳时现出没不定的战斗图景,表现了不可遏制的群众抗口洪流,具有风起云涌、排山倒海之势。音乐成功地刻划了游击健儿的英雄形象。
第九乐章是《怒吼吧!黄河》的高潮。是混声合唱曲,是这部人合唱的终曲。“怒吼吧,黄河怒吼吧,黄河!怒吼吧,黄河!”。“怒”字均以弱拍弱位置为基础,旋律逐竹上行,强调“怒吼吧!”音乐人人突破了一般歌词的语言竹奏,给人以发展、宣染和夸张之感,形象描绘了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抗口洪流,一浪高过一浪,势不可挡,最终历史的车轮要碾碎旧世界的坚定信念。这个乐章概括地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坚强的战斗意志、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巨人无比的力量。整个乐章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具有引子性质,以铿锵有力音调,发出了强人无比的战月号召,采取主调写法,才几势雄伟,形成怒潮汹涌之势;第一部分是扦情行板,音乐徐缓深沉,“五千年的民族,苦难真不少”,运用复调写法,连绵不断,表现中国人民的沉重回忆和无比感慨心情;第三、四部分转为战洲一性的号召性的快板,音调高昂,节奏有力,采取主调写法,发出五次同音反复的“乐句,把整个人合唱推向高潮。这个总结式的乐章,终于成功地完成了整个音乐形象的朔造仃务,那就是:中华民族巨人般的形象,矗立在世界的东方!冼星海的《黄河人合唱》,是一部史诗性的人型声乐套曲,才几势宏伟、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既富于时代特点,也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具有强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在表现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和中华民族音乐语言鲜明的民族特色方而达到极高境界。每当耳边响起这激昂的旋律时,联想到如火如茶的抗战场而,脑海展现出一幅无数的奔向烽火硝烟的战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图景,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发出人们的豪情。
冼星海短促的一生,创作了4部人合唱,是他在声乐创作方而所获得的最高
BAIDU_CLB_fillSlot('920966');
成就,也是当时苹命音乐创作的杰出成果。尤其是《黄河人合唱》,汇集了冼星海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最优秀的艺术创造。对于冼星海来说,《黄河人合唱》是一部带有总结性的人合唱作品,为我国现代人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范例。也是一部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音乐巨著。广阔的领域,对其他形式的音乐创作,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
一、关于作者 曲作家:冼星海,生于一九零五年,留学回国后,参加了汹涌澎湃的国防音乐运动,曾为《壮志凌云》《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等片做音乐指导。一九三七年初,创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作品。一九四○年五月,冼星海离延安赴苏联深造音乐,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他的 “天鹅之歌”——《中国狂想曲》。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岁。
词作家: 光未然生于1913年,原名张光年,湖北省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 家,著作颇丰。
1939年3月,到延安后创作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 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二、关于作品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 武汉沦陷后,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作品以黄河为背景,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当年首演共分八段,但不知何故采用三弦伴奏,人声朗诵的第三段
《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往往被略去不演。据说是因为战时难找能胜任该段朗诵的演员,便略去不演,久而久之却成为惯例。从创作技术来说,冼星海运用了西方的“康塔塔”形式和合唱和声写作技巧来创作《黄河》;从题材上来说,则将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作了艺术性的加工塑造,这使《黄河大合唱》成为一首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感的艺术品。《黄河颂》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于二十一世纪的今日,跟半个世纪前《黄河》诞生的时代、生活背景虽已完全不同,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至今读起来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唤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每次唱之听之,仍令人激动,其因在此。
此后的数十年来《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以其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黄子孙中永远传唱!
三、相关背景
日军侵占南京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成为当时实际上的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武汉会战中方损失了40多万人,历时4个半月。
四、个人对作品的拙见 《黄河大合唱》的开端便是乐队齐奏——管乐音色的雄厚与磅礴的气势,弦乐急切的碎弓和紧凑的节奏,加上打击乐的紧密鼓点,不得不让人不得不正襟危坐,竖耳倾听。虽然节奏很快便减缓了下来,但一声声的质问,却牵引着我的思绪到了黄河边,期待着
眼见黄河时的汹涌澎湃。
我不曾见到过黄河,更别提有渡过黄河的经历。而对黄河上的船夫形象,也仅从荧屏上得知——黝黑的皮肤,如雨的汗水,坚实的肌肉,为着生存不辞辛劳、不畏艰苦。随着一句“听吧!”,齐唱的气场顿时影响了我。乌云遮天、波涛如山不是问题,冷风扑脸、浪花进船不是重点,船夫们在惊涛骇浪中在暴风雨中与愤怒的河水斗智斗勇奋力拼搏的场面顿时展现在了眼前!在因场面浩大而震撼之余还因船夫们面对着强大的自然力量侵犯之时,仍会为了生命为了希望拼劲全力勇于抗争而激动与感动!一己之量脆弱不堪,集体之力虽不见得能与自然力量相抗衡,但正是这样的一份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可歌可泣。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黄水谣》,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女声二部合唱,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河水滚滚,浊流宛转。这条将中原劈成南北两面的河流孕育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哺乳了数以万计的生灵。在这条河的两岸,中华农耕文明开始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苗儿肥,豆花香,男女老少喜洋洋,一片祥和安宁。然而,这桃源之境却因日本人的入侵而不复存在。武汉沦陷后,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人们扶老携幼,四处逃亡,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黄河水依然奔流日夜忙,但人们却过着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生活。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听《河边对口曲》感觉与前几段很不一样。山西民歌的音调,配上锣鼓伴奏,民间
风味浓郁,亲切,进一步拉近了演唱者与听众的距离。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通过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有家不能回,有亲人不能团聚,辛苦累积的事业因鬼子的入侵一夜间化为了泡影,有国家却连国人应有的起码的生存权利都没有。哪里有压迫,哪里便有反抗!这样的日子中国人过够了!怀揣着仇与恨,挺起脊梁,为了国家,为了在乎的人可以好好地生活,中华儿女拿起刀,扛起枪,太行山上打游击!势必把入侵者打回他的三分地!
《保卫黄河》是我接触的《黄河大合唱》的伊始,只是那时跟乐团排练此曲时,尚 且年幼,不明白它背后的深刻含义。后来明白,如词中所诵,“谁愿意向猪样一般任人宰割?”入侵者剥削你,鞭打你,羞辱你,劳隶你„„可是我们却连好好吃顿自己种的粮食的权利都没有。就算是死,也要在死前与敌人拼一战!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的高粱也熟了,可是,如果没有了抗日武装力量的维护,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属于自己。于是,民族自尊心被激起,任何力量任何阻力都阻挡不了人们团结起来“大刀向敌人砍去”!
终曲,全曲的高潮。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黄河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战的战争态势。最后发出了“战斗的警号”,这一句被多次重复,整个音乐给人以巨大的号召力,无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战!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
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虽不曾经历那样黑暗危险的岁月,但整曲听下来,不禁眼眶湿湿,感谢前辈们不畏死亡,奋勇地与敌人做着搏斗,才有了我们现在生活的和平。
五、小女生的碎碎念 念一:
我虽是个90后,但对当代的流行歌曲却不怎么熟悉。红色歌曲倒会不少。什么《乡亲们感问红军》《地道战》《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工农兵联合起来》《洪湖水浪打浪》《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红灯记》的。我喜欢听老歌儿吖~~有味道。念二:
跟老师推荐下《加勒比海盗》的原声大碟!每次心情不好比较低落的时候一听这个,我就来劲儿了!哈哈~ 念三:
因为所学乐器和乐团经历,很小就开始接触古典音乐了。只是,不知是不是性格的原因,太严肃的东西听不来,喜欢《骷髅之舞》这样的,不太正常的音乐!哈哈哈~也推荐给老师!还有我最最喜欢的大提琴手是杰奎琳杜普雷!爱死用生命拉琴的人!
1.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黄河船夫
《黄河船夫曲》为整首作品的第一乐章。词曲作者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的黄河顽强搏斗的惊险场面。这首作品的词富有生活的升华,音乐具有民间音乐的提炼。这些都是与创作者的生活磨练密不可分,词作者光未然经历了横渡黄河并亲眼目睹了船夫们与汹涌的黄河进行搏斗的场面。音乐曲调采用民歌劳动号子中的船夫号子为素材,运用主导动机贯穿全曲的手法来塑造不屈不挠的船夫形象,从而展示出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
音乐采用了民歌劳动号子中船夫号子的音乐元素。在音乐开始,展现出贯穿整个作品的音型,为我们展现了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斗的图画,显示出祖国的危难。作者用定音鼓采用十六八的节奏
型,急促地引出船夫粗犷有力的四次呼喊:“划哟、划哟、划哟、划哟”,接着就是三连音节奏“冲上前”。音乐急促而有力,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敌的呐喊。
第3/6页
在这号召性的呐喊之后,词作者在这里开门见山地用“乌云、波涛、冷风”等形容词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的坚韧以及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开门见山地为我们塑造 3 了一群勇敢、坚韧的形象。这生动而又朴实的船夫号子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把中华儿女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的决心和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
紧跟着,作曲家又以此为动机展开并拉宽节奏,以丰满的四部音响,来表现中华民族对斗争胜利前途的信心。作曲家在这里用竖琴伴奏为背景,旋律徐缓而平静。词作者用“河岸”来比喻民族的胜利,曲作者运用节拍从四分之二拍变化成四分之四拍,速度变慢,象征着在战斗中对于平静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预示着胜利的信心与曙光的到来,同时暗示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力量。在短暂的平静之后,旋律动机再次出现,力度由强到弱,显示出由近而远的意境结束在分解和弦中。同时这里借用船夫的形象展现出中华儿女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前赴后继,势不可挡地奔向抗日战场的英雄形象。词曲作者把船夫的精神上升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力量。全曲通过紧凑的动机,通过传统的船夫号子的演唱形式,把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展示出来,表现出中华儿女的伟大坚强,在这里词曲作者把黄河船夫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升华为中华魂,为《黄河颂》阐释中华民族力量的来源奠定了情节基础。
四、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黄河妇女
《黄河大合唱》除了展示出民族的抗争力量外,同时也向世人揭示了中华民族所受的苦难。第三、四、五乐章,作者通过对比、叙述等创作手法,描写了黄河两岸的儿女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苦难挣扎的生活场景,尤其是第五乐章《黄河怨》,将这一主题描写得淋漓尽致。《黄河怨》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女高音独唱声乐曲,歌曲描写了一位失去丈夫和孩子,并遭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妇女形象,对日本侵略者的行为发出了强烈的控诉。为了具体生动地揭露侵略者的罪行,词作者运用了排比句,曲作者采用了起承转合结构。该曲首先运用“风啊,云啊,黄河啊”呼告的修辞手法,喊出了被压迫、被侮辱的妇女形象的内心痛苦。同时音乐采用全曲最低的音调,长时值节奏唱出“惨”字,生动地再现了失去孩子的母亲悲痛欲绝的心情。泣不成声的音调悲痛深沉,像黄河滚滚怒涛一样不可遏止的情感,在这里音乐与歌词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结合,深沉、悲痛、凄楚、哀怨的情感得到了宣泄。
作曲家在表现过这一情绪之后,运用节拍变化力度逐渐变强,还有略带朗诵调的旋律,将音乐推向高潮。在音乐中,形成速度上、情绪上、力度上的对比,达到情感上的控诉,为后面高音字作旋律与节奏上的铺垫。
全曲不仅倾诉了黄河妇女的不幸,更有着感时忧世忧天下,悲身焦愁泪成血的情怀,这正是词曲作者血泪交织的生活经历。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亲为失去千万优秀儿女而发出的哭泣与悲痛,同时又表现出坚强不屈的抗争决心。揭示了中华民族所受到的深刻的苦难与抗争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黄河大合唱》以描写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与苦难为主体的音乐巨作,在音乐创作上讲究典型形象的丰满性,在风格、结构上强调内在的统一性。作曲家成功地运用了富于辩证的交响性发展原则,使整个作品富于战斗性、力量性和苦难性,它是一部既有民族气派,又富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正是体现出了这一原则,从主题性与形象性出发深刻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苦难与民族力量,几十年来都震撼着中华民族之魂。
黄河大合唱,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想,每一个华夏儿女听《黄河大合唱》时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啊,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当我们潜心聆听时,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
第3/4页 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4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黄河大合唱》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精神
【摘要】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救国战争的音乐史诗。曾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抗战,堪称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它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不朽的艺术作品,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诗篇。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野蛮的侵略,使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面临亡国的危难关头,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国共两党团结各族各党各派合作抗日,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黄河大合唱》就产生在战争最为惨烈的日子。词作者光未然是一个写“新体诗”的爱国诗人,他写的诗是中西融合的新诗体。他的诗歌意境大气磅礴、辽阔深邃、动人心魄,注意语言的大众化,易于上口。在艺术上采用朗诵与音乐并重,这是一个创新。歌词的感性色彩很浓,感染力强。诗人很懂音乐,许多句结尾用的韵母易于张口,共鸣强,效果好。展示了一幅幅如泣如诉的画面。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许多作品都是反映抗日救国的革命歌曲。他主张创造新形式来反映新内容。《黄河大合唱》就是一个典范。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要用歌曲来反映人民的呼声,用音乐来表达民族的苦难和奋斗精神。用音乐来反映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心。在艺术上音乐家有创新和发挥,他用八首不同速度、不同体裁、不同调性,多层次对比陈述,集中表现人的喜、怒、哀、乐的原始情绪。整首作品像黄河的怒吼,奔涌着一股阻挡不住的浪潮,爆发着、咆哮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创作中他善于用起伏的旋律进行音调的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作品反映人民群众坚强不屈的反帝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向人民指明方向,预示必将取得胜利的光明前景。作品的历史意义极为深远。用音乐唤醒民众,鼓舞斗志,增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弘扬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是音乐家的创意所在。《黄河大合唱》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纵观历史,它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抗战时期它唤醒民族大团结,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热情。今天,他成为凝聚全世界华夏子孙、鼓舞民族大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动力所在。《黄河大合唱》这部伟大作品问世以后,极大的激发了华夏儿女的爱国热情,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奋斗,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使中华民族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产生极其广泛的国内国际影响。《黄河大合唱》像一把利剑,使侵略者闻风丧胆;它彰显出一种精神,使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具有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它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使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永远心连着心;它是中国与各个友好国家的纽带,使世界各民族爱好和平的人们得到共鸣,有着共同的心声,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心愿。这部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和灵魂的巨作,已经超越了艺术的境界,在各个领域,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