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论述(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4 04:1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论述(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论述(范文模版)》。

第一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论述(范文模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四个全面”战略

布局的重要论述

发布时间:2016-05-26

来源:人民日报

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总方略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我们要结合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这一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和实践要求,更加自觉地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思想、引领工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胸怀、视野、智慧和韬略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跟上大时代需要大胸怀大视野,应对大变局需要大气度大格局,解决大问题需要大智慧大思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瞻远瞩,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胸怀、视野、智慧和韬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对世界发展大势的科学判断。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不同制度模式、发展道路的较量和博弈十分激烈。综合国力竞争表现为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较量,深层次则是国家战略思维、战略决策和战略能力的角逐。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可以说,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是对一国执政党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的直接考验。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在世界大变动中把握机遇、在国际大棋局中赢得主动,迫切需要胸怀全局、统筹谋划,对治国理政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前沿,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推进,以非凡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提出的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社会主义社会从诞生到现在还不足100年,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只有60多年,治理好这样的全新社会,使其表现出比其他社会更高的优越性,满足和停留于以往的理论和实践是不行的,必须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结历史经验,顺应时代潮流,把握现实需求,提出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使我国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实际效能的重大创新,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党对治国理政这一时代课题的认识和实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对中国发展方略的深邃思考。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党正在领导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复杂情况、新的实践要求,决定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和碎片化方案已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党从治国理政的战略层面来思考、设计和破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党中央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的新思路新部署。这样一个大思路使我们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发展布局更加合理、发展战略更加有效,是我们不断解决复杂问题、化解风险挑战新的韬略和法宝。“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对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切关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不断提升。人们期待各项改革全面推进,期盼经济更有活力、政府更加高效、文化更加繁荣、生活更有保障、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优良、权益得到更好维护。面对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我们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同时又要紧紧扭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考虑、整体布局,着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了人民群众最关切、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来把握,努力产生乘数效应、达到倍增效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宗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统一体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每一个“全面”都蕴含着重大战略意义,它们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是一个整体战略部署的有序展开,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居于引领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这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整体性目标,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牵引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而“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着眼解决我们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弊端,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着眼促进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和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着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的迫切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创造性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发展动力、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根本保证有机联系、科学统筹起来。每一个“全面”都事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每一个“全面”都有管总的目标,都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效果。四个“全面”合在一起、协调推进,就是一个“全面”,即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战略布局体现的是一种战略谋划、一种总体安排、一种顶层设计。这样一种战略布局和战略安排,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是对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的进一步回答。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科学统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同志曾经深有感触地谈到他的执政感受: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还不高,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这一科学思想方法和卓越领导艺术的生动体现,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体现了全面系统、辩证平衡的观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最突出、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全面”二字。这一全面性首先表现在它坚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分析事物,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那样,“是一种很全面的观点,不是单打一”。它对小康社会的要求是“全面建成”,对改革的要求是“全面深化”,对法治的要求是“全面推进”,对治党的要求是“全面从严”,并把四个方面科学联系起来,从整体上强调“四个全面”。这深刻体现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要求,彰显了全局思维、战略思维,是全面系统、辩证平衡观点的实际运用。

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既注重抓住关键问题,又强调以点带面、实现整体突破。强调“全面”并不是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求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全局问题的解决。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每一个“全面”既有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又有明确的目标、抓手和针对性,在全面中凸显重点,以抓重点来带动全面,体现了问题导向和整体思考把握的有机统一。

体现了“破”与“立”的有机结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统筹把握、协调推进,彰显了“破”与“立”相结合的思想方法。治国理政的理想状态,就是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这就要处理好活力与有序、“破”与“立”的辩证关系,使社会活力得到有序释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统筹兼顾、“破”“立”结合,为有序释放社会活力提供了有效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破除一切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立规矩、守规矩、讲规矩,让法律作为最大的规矩来调节和规范社会行为,使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生动地体现了“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体现了在一“破”一“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治国理政整体思路。

(摘转自5月25日《人民日报》)

第二篇: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论述

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论述

2015年3月18日,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李学勇主持召开省政府党组会,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论述,要求紧紧围绕“四个全面”,贯彻新要求,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坚定不移朝着“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目标奋进。

会议指出,“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为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增添了强大动力。省政府党组各位成员要深刻理解“四个全面”的理论创新,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理论自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要深刻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科学理念指导全面小康建设,以更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以务实举措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以坚决态度全面从严治党,为谱写好中国梦江苏篇章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根本保障。要深刻领会“四个全面”的内在联系,把每一项战略举措都放在总体布局中来把握,既坚持整体推进又注重重点突破,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要深刻认识“四个全面”的现实意义,注重研究解决当前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拓展思路举措,探索发展新路,扎扎实实地把“新江苏”建设推向前进。

会议强调,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论述,最根本的是要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体现到具体工作成效上来。要坚持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部署推进各项工作,切实把“四个全面”贯彻落实到“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具体实践中。一要抓好第一要务,在全面小康建设上取得新成效。紧紧围绕“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发展定位,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以经济强夯实全面小康基础,以百姓富共享全面小康成果,以环境美提升全面小康质量,以社会文明程度高深化全面小康内涵。二要坚持问题导向,在改革攻坚上取得新成效。按照总书记“努力走在前列”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问题意识、攻坚意识,完善改革推进机制,抓好改革任务统筹协调,把改革开放扎实推向纵深,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在关键之年有关键作为。三要树立法治思维,在推进依法行政上取得新成效。坚持把法治思维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依法民主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强化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四要落实从严治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上取得新成效。认真践行总书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牢固确立宗旨意识,着力强化爱党、忧党、兴党、护党的政治担当,坚决履行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切实做到政治上过硬、能力上过硬、作风上过硬,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第三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

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

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

高虎城

《 人民日报 》(2013年12月09日07 版)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深刻认识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引着我们的前进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可能关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担当起的历史责任。

中国梦实现之路必然是开放之路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35年来我们走过的开放历程,反思170多年来的历史教训,参照当今世界强国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对外开放必将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始终,民族复兴之路必然是开放之路,中国梦实现之路必然是开放之路。

改革开放历程雄辩地证明: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是我们的宝贵经验。我国对外开放历程走过了1978年—1991年以试点为特征的探索期、1992年—2000年以政策引导为特征的扩大期、2001年至今以体制性开放为特征的深化期。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二,外贸出口、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双向投资居世界前列。这些举世瞩目成就的取得,对外开放居功至伟。

我国历史深刻地昭示:开放出盛世、封闭致衰落。汉唐盛世的开放度都很高。汉朝以“丝绸之路”而名扬天下,“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唐朝向广州派市舶使专管贸易,允许大量“蕃商”在华贸易定居。宋朝达到封建时代经济科技的顶峰,通商贸易伙伴达50多个,专设市舶司“来远人、通远物”。反观明、清两朝,多次闭关锁国,以至于鸦片战争后沦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世界历史反复地表明:发达国家都是开放国家,强国盛世必走开放之路。古罗马商队远涉欧、亚、非大陆,出现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景象;阿拉伯帝国首都被誉为“举世无双的城市”,其码头停泊着几百艘各国船只。地理大发现后,崛起的大国都有开放的历史。比如,荷兰17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国际运输商船有1800艘;俄罗斯通过彼得大帝改革、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师法西方并扩大开放,都走向了强盛之途。经济全球化是开放的更高层次,意味着商品、服务和要素跨国流动。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经济,顺之开放则可能发达,逆之封闭则会被边缘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开放式发展之路。我国的发展成就巨大,但我们也很清醒: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GDP居世界第九十位左右,只有发达国家的1/6左右;国际分工地位不高,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小,文化软实力不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艰巨的任务还在前面。只有通过进一步开放,才能加快改革和发展。走开放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历史过程;当前不是开放的终点,而是提高开放水平的新起点。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开放这一动力

35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放型经济指标迅速跃居世界前列,有观点认为我国的开放任务已经完成了。但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开放程度并不算高,还有很大的开放余地。我国改革发展的内外环境对开放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顺应世界大势的迫切需要。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竞争与合作同在,挑战与机遇共生,既有各国相互依赖加深、共同利益增多的一面,也有综合国力竞争激烈、争夺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制高点的一面。18世纪中叶、19世纪后半叶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三次错过了世界产业革命的机遇。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机遇,成为主要受益者之一。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全球价值链快速拓展。我们必须紧抓机遇,争取继续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

应对经济全球化演变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在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如火如荼,到今年7月全球自贸协定已有220个。主要发达国家加紧实施自贸区战略,特别是美国的“两洋”战略,将对地缘政治和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这一轮区域合作高潮的突出特点,是发达国家将其作为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的“标杆”。如果我们在新规则制定中应对不力,就会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对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转方式、调结构的迫切需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对外开放红利正在递减,人口、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土地、能源等传统竞争优势减弱,营销、技术、品牌等新优势亟须培育,中高端产业还处在起步和爬坡阶段。因此,只有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才能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迫切需要。我国人均GDP已突破6000美元,这是一个发展的关口。上世纪60年代全球有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仅有10多个成功迈入发达经济体,其余的多数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与开放停滞、创新不足等有很大关系。比如,一些拉美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施过度的保护主义,致使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后来多次爆发危机,经济发展徘徊不前。我国只有在开放中突破发展瓶颈,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以开放促改革的迫切需要。改革与开放是我国发展的两大动力,开放也是改革。没有改革,开放是无源之水、效果不彰;没有开放,改革方向不明、行之不远。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开放既可以放宽视野,也可以促进国内改革,提升国内发展质量和水平。啃下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需要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增加改革动力。

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大势和中国发展大势,我们应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面对国内外环境的严峻挑战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紧迫任务,不开放没有出路,开放止步不前也没有出路。我国的开放不是被动之举,而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扩大对外开放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要求我们加强战略谋划和政策统筹,按照全面参与和重点突破的原则,将对外开放推向新的高度。

凝聚开放的共识。以更加宽广的眼界和胸怀来观察和审视世界与中国,善于把中国放在全球政治经济环境中定位,客观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虚心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有效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增强开放的自信。应当看到,经过35年的积累,与改革开放之初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相比,我国开放的底气更足了。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物质、技术等条件更好,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高。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改革与开放的相

互促进将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世界,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明显增强。我国扩大开放的条件更加优越,回旋空间更大。

理清开放的思路。加强开放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把握开放的主动权。坚持内外统筹,坚持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把握好开放的节奏、力度和顺序,以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为依归,最大程度地为我国发展争取利益。坚持合作共赢原则,坚定不移地做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践行者、国际规则的参与和制定者、共同利益的维护者以及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把握开放的重点。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一是放宽投资准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有序开放,放开相关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建设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商签投资协定,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二是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三是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推动内陆贸易、投资、创新协调发展,加快周边互联互通,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同时,善于找准以开放促改革的突破口,比如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突破口,推动投资体制改革;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开放的能力。全面加强开放能力建设,既提高对外谈判和国际规则的参与和制定能力,也提高统筹对内与对外开放的能力,原则上对外开放的领域要优先对内开放。同时,提高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树立科学的经济安全观,把金融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密切关注产业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以及海外资产与人员安全。

(作者为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

第四篇: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

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

党的十八大强调,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1月17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9-80页

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党同志一定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毫不动摇坚持、与时倶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任务,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这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我们要为之付出全部智慧和力量。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1月17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2页

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加之新中国成立以后打下的基础,这是它得以站得住、行得远的重要基础。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 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这一点也不容置疑。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对社会主义这个我们只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的认识和把握也还是非常有限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2013年1月5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4页

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我们说过,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过去取得的实践和理论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面对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但不能成为我们骄傲自满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包袱。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2013年1月5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版,第114-115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倶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 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2013年1月5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5页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一句话。“新的历史特点”这个概念,含义是很深刻的,是全面审视和判断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大势得出的重要判断。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36页

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9月17日),《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4日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日)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发展,否则往往会出现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问题。正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观察社会发展时,一定要注意这种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有机联系。对生产力标准必须全面准确理解,不能绝对化,不能撇开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来理解生产力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两手抓”,包括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等,都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要求的。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日)

中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五十六个民族,十三亿多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还不高,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我曾在中国不同地方长期工作,深知中国从东部到西部,从地方到中央,各地各层级方方面面的差异太大了。因此,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

《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的答问》(2014年2月7日),《人民日报》 2014年2月9日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学习他善于抓住关键、纲举目张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8月20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9页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落实这个顶层设计,需要从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4年10月20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

(四),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785页

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迈出坚实步伐。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4年10月20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

(四),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787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4年10月20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

(四),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793页

在我们国家,法律是对全体公民的要求,党内法规制度是对全体党员的要求,而且很多地方比法律的要求更严格。我们党是先锋队,对党员的要求应该更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努力形成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4年10月20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

(四),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795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面对的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并作出决定,有其紧密的内在逻辑,可以说是一个总体战略部署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都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姊妹篇,我们要切实抓好落实,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像两个轮 子,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滚滚向前。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

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江苏调研时的讲话(2014年12月13日、14日),《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5日

当前,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和险在增多。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如期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2014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2015年1月1日

我们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发展。我们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二〇一五年新年贺词》(2014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2015年1月1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三中全会决定和四中全会决定是姊妹篇,体现了“破”和“立”的辩证统一。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月13日)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艰巨繁重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保证正确方向、形成强大合力。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时的讲话(2015年1月16日),《人民日报》2015年1月17日

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加快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到二〇二〇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紧奋斗。

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5年1月19日-21日),《人民日报》2015年1月22日

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月23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月23日)

当前,我们要着力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我国历史上的历次变法,都是改革和法治紧密结合,变旧法、立新法,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宋代王安石变法到明代张居正变法,莫不如此。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和法治的关系需要破解一些新难题,也亟待纠正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就是要冲破法律的禁区,现在法律的条条框框妨碍和迟滞了改革,改革要上路、法律要让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法律就是要保持稳定性、权威性、适当的滞后性,法律很难引领改革。这两种看法都是不全面的。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这就是我们说的改革和法治是两个轮子的含义。我们要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积极发挥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穿透力。对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要尽快上升为法律。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要加快推动和协调,不能久拖不决。对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既不允许随意突破法律红线,也不允许简单以现行法律没有依据为由迟滞改革。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现行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或废止,不能让一些过时的法律条款成为改革的“绊马索”。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5年2月2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到二〇二〇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从这个战略布局看,做好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5年2月2日)

两年多来,我们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在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成员时的谈话(2015年3月29日),《人民日报》2015年3月30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4月28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3页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是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内容,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证。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6月26日),《人民日报》2015年6月28日

当前,中国正在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规划了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建设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我们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将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我们将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提高党的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保持对腐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增强执政能力。

《共建伙伴关系,共创美好未来》(2015年7月9日),《人民日报》2015年7月10日

前进道路上,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万众一心,风雨无阻,向着我们既定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9月3日),《人民日报》2015年9月4日

第五篇: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参考标准答案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在理论界及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反响。如何全面理解“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辛鸣认为,不妨从“4、3、2、1”的角度来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凸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三种意识,基于两大战略判断,彰显了一种强烈的政治自信。

“四个全面”让中国梦实现路径更加清晰

“大国的复兴关键靠战略,大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也是在拼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梦想。要想实现这个梦想,它必须得有战略的建构。战略好,这个事情就能成;战略优,这个竞争就能胜。”辛鸣认为,“四个全面”就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伟大梦想的历史进程中所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他认为,一个目标、三大战略举措,用个形象的说法,就好比是“三足鼎立”,上面架起了目标,“一体三足”构建起了中国未来美好的蓝图。从这个角度来讲,“四个全面”这个战略布局的提出,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最伟大梦想的路径更加清晰,步伐也更加稳健了。

凸显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三种意识”

“要想真正全面地理解‘四个全面’,恐怕还要再往前讲,就是仅仅明白了一体三足的战略建构之外,还要明白这一体三足的战略建构凸显了什么样的意识。”辛鸣认为,“四个全面”背后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或者今日中国社会三种意识的强烈凸显。

第一,使命意识。今日中国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应该做一些什么工作?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历史进程中应该肩负起什么样的责任?承担什么样的使命?这种强烈的使命意识,贯穿了“四个全面”这个战略布局的始终。使命意识其实就是大目标的意识、大愿景的意识,战略说到根本上是实现目标与应用手段之间的战略的规划。在这个意义上讲,大目标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如何带领中国社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种使命意识时时强烈地萦绕在“四个全面”战略始终。

第二,强烈的问题意识。“四个全面”战略的提出是为了破解今日中国社会,在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所面对的问题、所不可回避的问题,比如,要想实现民族复兴,全面小康是关键的一步,这一步我们应该怎么走,会遇到哪些问题,我们要认认真真研究破解之法。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会遇到哪些障碍,我们如何通过改革破解这些障碍,如何通过依法治国确定规矩,如何通过从严治党锻造核心,所有这些方面存在什么问题,紧紧围绕问题进行战略构建。

第三,担当意识。中国共产党人有这样一种崇高的使命,同时,我们也很清楚在完成这个使命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遇到这些问题怎么办?我们是绕着走、视而不见,还是迎头而上,去破解问题、化解问题、解决问题。做这些工作要什么?需要一种担当。没有这种担当意识,我们做不出这样一种战略构想,没有这样一种担当意识,也许我们就会捡好的做,捡容易的做,捡能马上见效的做,而不会在“全面”上大做文章。

建立在“两个重大判断”基础之上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的提出,是基于今日中国社会的两个重大判断。”辛鸣向记者谈到,第一个重大判断是我们对国内发展态势的重大判断。就是今日中国国内形势进入了发展的新常态。所谓发展的新常态,他谈到,今日中国社会和过去60年来,甚至过去30多年来发展状况、发展要求都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或者借用现在网友说的比较多的一句话,已经有了相当大的不同。所有这些不同意味着我们过去一些习以为常的、用得好、用得惯的一些办法、一些措施,甚至包括一些思维,在今日中国社会已经越来越不管用,越来越不能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不敢用。那么怎么办?我们要顺应新常态,认识新常态,培育新常态。需要有新的战略,需要有新的战略筹划和战略建构。

第二个重大判断,今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呈现出一种新格局。辛鸣认为,所谓新格局,就是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了。30多年前,中国和世界基本上是保持着相对独立。随着世界潮流的发展,我们发现,当今世界的发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中国必须开放。过去30多年来,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我们在既有的国际格局和既有的国际规则框架下如何更好地与世界合作,如何去发展自己。应该说,这也是个很重要的历史阶段。我们做得也很好。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中国在世界格局中这种地位的变化,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应该出现一种新的构建。

辛鸣指出,无论我们的制度文明发展,还是整个综合国力的发展,都让今天的中国社会有能力,也有必要向世界提出一种新的“世界观”、新的世界格局。十八大以来,我们和美国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俄罗斯现在是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周边国家建构“一路一带”,所有这一切意味着今天的国际格局已经有了中国的声音、中国的意识,我们用一种和而不同的模式重新塑造世界的新格局。我们的“四个全面”也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提出来的。

彰显出了一种“政治自信”

“‘四个全面’凸显了三种意识,又基于两大判断,最后归结于一条,是彰显出了一种强烈的政治自信。”辛鸣指出,今天的中国能提出“四个全面”战略,说到底是一种“政治自信”的体现。因为能不能提出一个好战略,敢不敢提出一个好战略,是需要有资本、有底气的、有智慧的。如果没有资本,没有底气,就算构建了好的战略,这个战略也可能会是空的,或者这个战略只能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变不成现实的实践指南。为什么“四个全面”提出来之后能迅速赢得中国社会的认同,就是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成绩”赢得了中国社会的支持,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同,甚至还得到了不服气人的低头。

“人民群众对政党、政治领袖的认同,不看你说什么,关键看你做什么。”辛鸣谈到,十八大之后的这短短两年时间之内,我们的政治领袖得到社会公众如此高度的认同,是基于我们雷厉风行的反腐败,基于卓有成效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所有这一切,让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赢得了中国社会的支持。面对国际社会,新一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方略拿出来的时候,他们不得不表示认同与佩服,这一点也是很难得的,因为我们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他们理解了中国社会已经有了自己新的思路、新的发展、新的状态的时候,他们也不得不来尊重我们中国的现状。这种尊重是不一样的。更重要的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雷霆万钧反腐败,这一点赢得了人民的支持,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所有这一切铸造了中国共产党这种政治自信。有了这个政治自信,我们的“四个全面”战略也就水到渠成了、基础扎实了。

下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论述(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论述(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参考标准答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治国理政的时代要求,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讲话对......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答案

    目录 1. 含义 2. 意义 3. 内涵 4. 理论的提出 含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答案 (各题型按第一个字拼音首字母排序) 一、单选题 ●从制度建设角度考察,改革就是( )。单选题(3分) ■答案:建立一个能够体现社会公正的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85分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考试时长:60分钟 考生: 总分:100 及格线:60 85分  o o o o  o o o o  1.在全方位改革中,是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单选题3分)A.经济体制改革 B.政......

    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使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四个全面”既是重大的战略布局,也体现治国理政的重要战......

    媒体解读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一)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