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高法院德发税案判决的十大问题
最高法院德发税案判决的十大问题!
2017-05-01 韦国庆
税草堂最高法院德发税案判决的十大问题文/韦国庆 在传言最高法院德发案合议庭法官的回应里,法官说道:“裁判处处有风景,性子急的专家不妨焚香品茗……当然,裁判文书从我们手里出手后,就如利箭离弓,它能飞越多少高山森林,又会落在那块草地溪流,只取决于空气和地心。那就让它再飞一会吧。”回看这些引人遐想的文字,什么“激进”、“避税”、“契约自由”、“国库”、“规则供应”、“补漏”……哪个不是关键词!我寻思着,这裁判的风景,已胜那春风十里,如果匆匆过去,岂不负你? 绝佳风景在何处?不要满足于传闻逸事,让我为诸君探一探最高法判决书呈现的十大风景(或及意外):
之一,关于税款滞纳金:特定情形下核定税款,不能加收税款滞纳金。判决原文是“广州税稽一局重新核定德发公司拍卖涉案房产的计税价格后新确定的应纳税额,纳税义务应当自核定之日发生,其对德发公司征收该税款确定之前的滞纳金,没有法律依据。”这个问题我在判后评思之一文中已作探讨,本文不再重复。之二,关于追征期计算:纳税人无过错时,税款追征期原则上为三年,但税款追征期的截止日可按依法调查程序启动时计。判决原文是,“在纳税义务人不存在违反税法和税收征管过错的情况下,税务机关可以参照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确定的税款追征期限,原则上在三年内追征税款。”“依法启动的调查程序期间应当予以扣除,因而广州税稽一局2009年9月重新核定应纳税款并作出被诉税务处理决定,并不违反上述有关追征期限的规定。”整个追征期制度需要修法较多,不议。其中追征期计算截止问题,实务中争议较多,通过德发案并结合清远伟华案,可以认为最高法已形成稳定观点,看似从严却不失为立法缺陷情况下的对冲,足资征纳双方参考适用。之三,关于多征滞纳金赔偿:国家赔偿中退还滞纳金时参照司法赔偿,按一年期整存整取基准利率支付利息。“责令广州市地方税务局第一稽查局在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返还已经征收的营业税滞纳金2805129.56元和堤围防护费滞纳金48619.36元,并按照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人民币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支付相应利息。”《国家赔偿法》的规定是“支付银行同期存款利息”,最高法明智地不予参照《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78条的“活期利率”,参照司法赔偿应该肯定。但根本上,我们还是寄望于此次征管法修法,对征退税收利息统一考虑。这我也写过专门文章,不再赘述。之四,关于税收信赖保护:基于合法民商行为,并经适当行政程序,亦可能产生值得保护的信赖利益。判决原文是“本案还应考虑德发公司基于对拍卖行为以及地方税务局完税凭证的信赖而形成的信赖利益保护问题。”这个点表面上看不复杂,但认真推敲起来却不简单。因为,信赖利益保护是有前提的,凭什么德发案就能考虑到?完税凭证按《税收征管法》第34条及细则第45条,一般情况下它主要是税收上的收据作用,只有结合特定的税收行政程序,才有可能基于此产生合理信赖。这个特定程序必须要结合纳税申报的法律属性考量,继续探究这个话题又要涉及我国1990年代接受所谓self-assessment的征管制度。我过去写过纳税评估法律地位的文章,也涉及对《税收征管法》纳税申报相关概念的法律解释。概而述之,我以为最高法这项考虑的理由可能是值得商榷的。之五,关于税法与民商法关系:税务机关一般应尊重通过拍卖方式形成的计税依据,但不能绝对排除核定。判决原文是“如果没有法定机构依法认定拍卖行为无效或者违反拍卖法的禁止性规定,原则上税务机关应当尊重作为计税依据的拍卖成交价格,不能以拍卖价格明显偏低为由行使核定征收权。”“有效的拍卖行为并不能绝对地排除税务机关的应纳税额核定权,但税务机关行使核定权时仍应有严格限定。”这当然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话题,在判后评思之二的文章中,我已经分析过这个问题,此处不多议。之六,关于核定的执法责任:对于一个明显偏低的计税依据,不必然需要税务机关重新核定。判决原文是“对于一个明显偏低的计税依据,并不必然需要税务机关重新核定;尤其是该计税依据是通过拍卖方式形成时,税务机关一般应予认可和尊重,不宜轻易启动核定程序,以行政认定取代市场竞争形成的计税依据。”税务机关以保障国家税收利益为职责,但同时也有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责任,而这两者之间又不完全一致,所以实践中税务人员较难把握其中的“度”,或者会倾向于“严格执法”。最高法强调即使明显偏低也不必然重新核定,实际上是讲了一个从法条本身可以推出的常识,但的确是对执法责任的一次权威界定,这样的界定最好是通过更明确的规则来体现,必将有利于合理征纳秩序的形成。之七,关于证明责任安排:纳税人在特定条件的核定程序中,要对税务机关质疑的现象没有影响计税依据承担证明责任。判决原文是“……且德发公司未能合理说明上述情形并未对拍卖活动的竞价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广州税稽一局行使核定权,依法核定德发公司的应纳税款,并未违反法律规定。”证据法是我国法治发展仍然滞后的部分,最高法未能在此案中较有建树令人遗憾。但是,毕竟法官给出了对“正当理由”证明责任的表述,总比回避问题好得多,也算不幸中的万幸了。之八,关于税费同查同征:税务机关在规费征收中,对与税收相同的计费依据,一定条件下可与税收同时核定。判决原文是“广州税稽一局核定德发公司应纳税额,追缴8671188.75元税款,符合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七条的规定;追缴156081.40元堤围防护费,符合《广州市市区防洪工程维护费征收、使用和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税收征管法》不适用税务部门征的“费”,而事实上费与税往往“共享”流程,俗称“同征、同查、同管”,德发案中的“费”在广州市该办法中未明确核定的情况下,能得到最高法肯定费随税一同核定,是略有意外的事,不过,抛开简单的法律适用,似也在情理之中。税费两者之关系复杂多元,征收程序如何协调和区别,需要更广阔视野的考察,相信未来还有更多讨论。之九,关于稽查局职权:稽查局职权除查处偷逃抗骗税以外,还应包括与查处税务违法行为密切关联的延伸性职权,包括对计税依据明显偏低的税款核定。判决原文是“稽查局在查处涉嫌税务违法行为时,依据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核定应纳税额是其职权的内在要求和必要延伸,符合税务稽查的业务特点和执法规律,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稽查局职责问题的通知》关于税务局和稽查局的职权范围划分的精神。”稽查局职权问题我们系统内早期讨论不少,但不仅仅包括查处偷逃抗骗税、还有必要的延伸性职权,这也是多数论者的共识。我在去年初收录《税务稽查典型案例评析》书中的文章里,对相关法律解释方法的应用已有分析。真正需要继续探讨的,包括违法调查和反避税调查的联系与区隔,以及相关法政策的视角,后文宜再作拓展。上面的风景取裁自文书的正面表达,其实,裁判文书没有表达的,也有部分属于意味深长的沉默……这何尝不是暗处的景致?容我续接上面的景点序号—— 之十,关于纳税人行为定性:这是核心问题,可裁判文书没有说,只有几处陈述可部分还原: ——基本事实提到“2009年9月14日,广州税稽一局作出穗地税稽一处[2009]66号税务处理决定,认为德发公司存在违法违章行为”,但未提到如何定性、处理,亦可能是彼时文书表述之误;——最高法又提及“广州税稽一局……核定应纳税款的行为是在广州税稽一局对德发公司销售涉案房产涉嫌偷税进行税务检查的过程中作出的”,这表明稽查立案时是以涉嫌偷税为由的;——广州税稽一局答辩强调“委托拍卖前,唯一竞买人曾私下接触拍卖行,拍卖行向其透露底价,违反公平交易原则。答辩人调查取证时,交易双方均否认拍卖前相识。事实上,交易双方法定代表人曾经是夫妻关系”,这一事实及法律影响法院未作肯定与否定的回应,似乎也没能有足够证据以影响稽查局的案件定性;——所以检查结果是“广州税稽一局自2006年对涉案纳税行为进行检查,虽经三年多调查后,未查出德发公司存在偷税、骗税、抗税等违法行为”;——最终,最高法判定“广州税稽一局认定德发公司存在违法违章行为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绕了一圈终于出来了,没有认定“违法”的事实依据,暗示是“避税”或是啥也不是(那又是什么)? 那传闻法官的回应里,巧妙地提到了“海归说要合理避税、土鳖说要依法纳税”。如果传言属实,说明法官并不是完全没有考虑到避税,或许因为某些原因未及明说,或许难以把握避税处理尺度作了回避。这事有几分意外,同时,如按避税考虑,属于稽查局有权的那个延伸性职权吗?纳税人究竟有无一定“过错”?滞纳金能类推税务机关的责任吗?或者有无可能怀疑偷税最后证据不足?许多问题都与定性有关,有待深入探讨。[全文请点“阅读原文”] 税草堂 | 韦国庆:当反避税遇上滞纳金—最高法院德发税案判决评思之一
税草堂 | 韦国庆:没有标准的标准:最高法院德发税案判决评思之二
第二篇: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法院判决执行房地产权属转移相关涉税问题的通知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法院判决执行房地产权属转移相关涉税问题的通知
京地税地〔2011〕44号
各区、县地方税务局,各分局:
近期部分区县局反映,要求明确法院判决执行房地产权属转移相关涉税问题。经研究,现将有关问题明确如下:
一、在人民法院要求税务机关协助执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办理纳税手续情况下,房地产承受人应持以下资料到税务机关办理契税缴纳手续:
(一)身份证明材料。
房地产承受人为个人的,应持:1.本人合法身份证件;2.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及授权委托书。
房地产承受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持:1.工商营业执照副本或其他合法的主体证明材料;2.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身份证件;3.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及授权委托书。
(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书、初审人民法院出具的协助执行通知。
(三)办理房地产权属转移的其他相关资料。
上述资料需提供原件及经过签字确认的复印件,税务机关留存复印件。
二、税务机关对法院强制拍卖、法院判决执行房地产权属转移的,不开具土地增值税涉税证明。
三、税务机关依法享有对房地产权属转移涉及应纳税款的追征权。
二○一一年三月十八日
第三篇:开展“关系案”和“人情税”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范文模版)
xx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局
开展“关系案”和“人情税”等突出问题
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各县(市)区局稽查局:
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重要内容,是加强作风建设、严肃财经纪律、有效解决“四风”问题和预防腐败的有力举措。为巩固前段整改工作成果,进一步推动突出问题的解决,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经研究决定,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关系案”和“人情税”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践行“三严三实”,按照“准、狠、韧”的要求,着力解决在稽查执法过程中存在的“关系案”和“人情税”等突出问题,出重拳,下猛药,集中力量打好专项治理攻坚战,着力解决“四风”问题,以重点突破推动全市稽查系统作风整体好转。
二、组织领导
为深入开展此次专项治理工作,市局稽查局成立由局长xxx为组长、副局长xxx、xx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
员的专项治理工作协调小组,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市局稽查局副局长xxx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县(市)区局稽查局要切实按照市局稽查局的安排部署,精心组织、深入推进专项治理工作,确保整改取得实效。各基层稽查局长要切实承担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带头抓好整治,确保专项整治工作落到实处、不走过场。市局稽查局将把专项治理工作列为督导督查重点,考核结果列入全年工作考核范围。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5月中、下旬)。
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整治方案,召开专项会议,部署整治工作。要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认识专项整治工作目标、意义、范围和要求,促进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二)集中整治阶段(6-8月)。
各部门按照整治方案要求,组织、领导本部门开展自查自纠,对税收执法工作中存在的“关系案”、“人情税”等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明确责任人员,制定整改方案,加紧整改。对问题多发、频发、易发的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和关键人员进行重点检查和督查。
(三)考核总结阶段(9月)。
9月底前,市局稽查局将按照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对全市各部门的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并将检查考核情况报市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对检查中发现的
避重就轻、不敢碰硬或者是华而不实、大而化之、作表面文章的,将进行严肃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认真总结专项整治工作经验,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长效预防和管理机制。
四、工作要求
各单位要把专项治理工作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紧密结合各自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动真碰硬,集中攻坚,确保专项整治工作一抓到底,取得实效。
(一)主动自查自纠。各县(市)区局稽查局要对照专项整治方案,主动对号入座,深入开展自查自纠,逐项对照检查。要结合查摆问题、整改落实环节的工作,带着问题查问题,对照问题抓整改。要查清楚问题的具体表现、严重程度,区分轻重缓急,列出整治清单、建立整治台账。要本着“说清楚”、“交明白账”的原则,明确哪些是部门要改的问题,哪些是个人要改的问题,并主动认领。
(二)健全责任机制。各单位要做好权力分解和过程控制,加强对容易产生徇私枉法、权钱交易、违规办案、玩忽职守等问题的重点岗位和环节的监督检查,堵塞滥用权力和徇私渎职的漏洞。要严格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和《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及《执行基准》的规定行使税务行政处罚权,严禁违规罚款、乱罚款。建立健全办案质量终
身负责制和案件责任倒查机制,明确执法过错的标准、纠错追责的主体和程序。
(三)加强执法监督。加强税收执法监督,建立案件质量内控机制,切实杜绝“关系案”、“人情税”、乱罚款等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执法不廉问题。一是要加强案件评审,认真查摆问题;二是要加强执法检查,严格内控管理;三是要重视信访处理,自觉主动接受纳税人和社会的监督。
(四)强化整改落实。坚持严字当头,把正风肃纪、查究责任贯穿于专项整治工作全过程。对存在一般性作风问题的,要加强教育促其改正;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明确政策依据,把握政策界限,规范操作慎重处理。主动要求纪检监察部门的参与整治工作、加强监督,对在活动中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特别是顶风违纪者,依法依纪严肃查处。要实行销号式管理,对正在整治的要严格标准,一抓到底;对整治迟缓的要查明原因,加大力度,加快进程;对尚未整治的要传导压力,明确时限,抓紧整改。
第四篇: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明确财产行为税若干具体政策问题的通知 鄂地税发 2010 176
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明确财产行为税若干具
体政策问题的通知
鄂地税发[2010]176号
各市、州、林区、县(市、区)地方税务局:
针对各地在财产行为税征管工作中提出的一些需要明确的问题,为统一政策,规范执行,经研究,现将有关政策问题明确如下:
一、关于一次性预付租金房产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问题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国税发〔2003〕89号)对纳税人出租、出借房产应纳房产税的纳税义务时间规定为自交付出租、出借房产之次月起计征房产税。
房产税按年征收、分期缴纳的规定,仅适用于依照房产原值计算缴纳房产税的情况。对于一次性预收取的房屋租金收入,不能按照租赁期分摊缴纳房产税,必须按照国税发〔2003〕89号文件的规定,以一次性收取的全额租金为计税依据计征房产税。
二、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项目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纳税义务截止时间的问题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2号)规定:纳税人因土地的实物或权利状态发生变化而依法终止城镇土地使用税纳税义务的,其应纳税款的计算应截止到土地的实物或权利状态发生变化的当月末。为了方便征管,结合房地产开发特点,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项目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在取得《湖北省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商品房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备案证》并进行产权分割的次月起,市政道路、绿化等公共配套设施用地终止其纳税义务;商品房及其他开发产品发生销售并提供《商品房权属证明书》(或产权分割后其他权属证明)的,其占地终止其纳税义务。
三、关于未发生权属变更的开放式厂区的道路及绿化用地征免城镇土地使用税的问题对开放式厂区内向社会开放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绿化用地和公园用地,须据实测量道路及绿化用地面积,并将其从企业应税面积中分割出来,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后,可视同市政公共用地予以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四、关于开采销售或自用煤矸石征收资源税的有关问题
煤矸石属于“其他非金属矿原矿——未列举名称的其他非金属矿原矿”,根据《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调整未列举名称的其他非金属矿原矿资源税税额标准的通知》(鄂地税发〔1999〕29号)规定,按每吨2元的标准征收资源税。
五、关于购销合同印花税计税依据的确认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的规定,购销合同的计税依据为合同上载明的“购销金额”。而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购销合同中的“购销金额”有的包括增值税税金,有的不包括。对这一问题分两种情况处理:
(一)按合同金额计征印花税的情形:
1.如果购销合同中只有不含税金额,以不含税金额作为印花税的计税依据;
2.如果购销合同中既有不含税金额又有增值税金额,且分别记载的,以不含税金额作为印花税的计税依据;
3.如果购销合同所载金额中包含增值税金额,但未分别记载的,以合同所载金额(即含税金额)作为印花税的计税依据。
(二)核定征收印花税的情形:
直接以纳税人账载购销金额作为印花税的计税依据,而不论其是否包含增值税税金。
六、关于购买商品车短期交强险是否代收代缴车船税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车船税是对车辆、船舶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所课征的一种税,性质上是一种财产税。而商用车及其他车船在未销售之前只是商品而非财产。因此,对机动车在销售之前购买商品车短期交强险不予征收车船税。
七、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旧房是否适用土地增值税关于加计20%扣除的政策规定问题
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旧房,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一)销售自有自用房屋;
(二)销售购入的商品房;
(三)销售购入的已竣工结算或已转入开发产品但尚未办理商品房预售手续的成品房;前述第(一)、(二)、(三)项情形均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第(六)款关于加计20%扣除的规定,在计征土地增值税时不允许加计20%扣除。
对于购入在建项目再开发后进行销售的情形,应视同房地产企业的房地产开发行为,可适用加计20%扣除的规定。
八、关于因城市实施规划、国家建设的需要而搬迁,纳税人自行转让房地产征免土地增值税的问题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21号)解释的因“城市实施规划”而搬迁,是指因旧城改造或因企业污染、扰民(指产生过量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使城市居民生活受到一定危害)而由政府或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已审批通过的城市规划确定进行的搬迁情况。
现对此条款解释中因“旧城改造”而享受免征土地增值税的情形规定如下:对因政府进行公益性、政策性的市政建设(如市政道路、桥梁、广场、城市绿化、古建筑物保护、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而搬迁所取得的有关经济利益免征土地增值税。对因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按市场行为开展的土地储备、其他非“国家建设需要”的建设项目而搬迁取得的有关经济利益(包括拆迁补偿费等),均应按规定缴纳土地增值税。
九、关于土地使用权出让后发生的拆迁补偿费征免契税问题
土地使用权出让发生的拆迁补偿费征收契税问题,不论协议方式还是竞价方式出让的,按两种情况处理:一是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如明确由政府(出让方)负责拆迁,其合同所列拆迁补偿费以及有效的补充合同追加的拆迁补偿费,包含在成交价格之中,按成交价格征收契税。二是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明确由纳税人(承受方)负责拆迁或未明确拆迁者的,除按成交价格征收契税外,对在土地使用权出让环节之后发生的所有拆迁补偿费用,均应照章征收契税。对发生的拆迁补偿费用不能提供契税完税(或减免税)凭证的,不得作为其他税种计算的扣除额。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日
第五篇:点评鄂地税发(2010)176号关于明确财产行为税若干具体政策问题的通知
点评:鄂地税发(2010)176号关于明确财产行为税若干具体政策问题的通知
湖北省地方税务局出台了《鄂地税发(2010)176号关于明确财产行为税若干具体政策问题的通知》,明确了一个问题,挑战了一些禁区,是比较可贵的,俺就法理上胡乱点评一下: 各市、州、林区、县(市、区)地方税务局:
针对各地在财产行为税征管工作中提出的一些需要明确的问题,为统一政策,规范执行,经研究,现将有关政策问题明确如下:
一、关于一次性预付租金房产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问题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国税发〔2003〕89号)对纳税人出租、出借房产应纳房产税的纳税义务时间规定为自交付出租、出借房产之次月起计征房产税。
房产税按年征收、分期缴纳的规定,仅适用于依照房产原值计算缴纳房产税的情况。对于一次性预收取的房屋租金收入,不能按照租赁期分摊缴纳房产税,必须按照国税发〔2003〕89号文件的规定,以一次性收取的全额租金为计税依据计征房产税。
——显然湖北省地方税务局出了个错误,国税发〔2003〕89号文只规定缴纳时间,并没有规定缴纳方式。但是早在国发(1986)90号第四条规定:房产税的税率,依照房产余值计算缴纳的,税率为 1.2%;依照房产租金收入计算缴纳的,税率为12%。——这里的“租金收入”是指税法(即营业税)上的收入。因此租金在营业税上被确认为应税收入了,也就是房产税的应税收入。
早年鲁地税函[1999]282号、琼地税发(1999)52号等就规定:出租房产,租金收入在租赁期间一次性收取的,应由房产出租人按照收取的租金全额计算并一次性缴纳房产税。
二、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项目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纳税义务截止时间的问题
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2号)规定:纳税人因土地的实物或权利状态发生变化而依法终止城镇土地使用税纳税义务的,其应纳税款的计算应截止到土地的实物或权利状态发生变化的当月末。为了方便征管,结合房地产开发特点,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项目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在取得《湖北省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商品房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备案证》并进行产权分割的次月起,市政道路、绿化等公共配套设施用地终止其纳税义务;商品房及其他开发产品发生销售并提供《商品房权属证明书》(或产权分割后其他权属证明)的,其占地终止其纳税义务。
——湖北省地方税务局对“实物或权利状态发生变化”做了自己的解读。不得不说这个解读只读了“权利状态变化”而没有解“实物状态变化”,在所得税上就因为这个问题税企双方官司都打到高院了,搞得总局连发两个文件来明确,可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土地使用税纳税义务是否与所得税的一致处理,各处理解不一,一般以合同约定为准。
但值得说明的是:正因为房地产办理验收和权利证件有普遍存在严重滞后或者不可控的因素,所以总局才强调“实物状态变化”优于“权利状态变化”。
也可能是湖北省的房产管理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是积极配合税务机关的,因此才有这样反常的规定。
三、关于未发生权属变更的开放式厂区的道路及绿化用地征免城镇土地使用税的问题
对开放式厂区内向社会开放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绿化用地和公园用地,须据实测量道路及绿化用地面积,并将其从企业应税面积中分割出来,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后,可视同市政公共用地予以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国务院令(2006年)483号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的决定中就明确了土地免缴土地使用税不限于土地性质。不是新规定。
四、关于开采销售或自用煤矸石征收资源税的有关问题
煤矸石属于“其他非金属矿原矿——未列举名称的其他非金属矿原矿”,根据《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调整未列举名称的其他非金属矿原矿资源税税额标准的通知》(鄂地税发〔1999〕29号)规定,按每吨2元的标准征收资源税。——这个是国家授予地方的权力。
五、关于购销合同印花税计税依据的确认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的规定,购销合同的计税依据为合同上载明的“购销金额”。而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购销合同中的“购销金额”有的包括增值税税金,有的不包括。对这一问题分两种情况处理:
(一)按合同金额计征印花税的情形:
1.如果购销合同中只有不含税金额,以不含税金额作为印花税的计税依据;
2.如果购销合同中既有不含税金额又有增值税金额,且分别记载的,以不含税金额作为印花税的计税依据; 3.如果购销合同所载金额中包含增值税金额,但未分别记载的,以合同所载金额(即含税金额)作为印花税的计税依据。
(二)核定征收印花税的情形:
直接以纳税人账载购销金额作为印花税的计税依据,而不论其是否包含增值税税金。
——湖北省地方税务局显然过于罗嗦,本来想使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但是越来越麻烦,且有直接干涉合同自治原则的嫌疑。远远不如其他省市的规定精练准确、简单、可行。直接按账载“主营业务收入”等等计算不是更好吗?
六、关于购买商品车短期交强险是否代收代缴车船税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车船税是对车辆、船舶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所课征的一种税,性质上是一种财产税。而商用车及其他车船在未销售之前只是商品而非财产。因此,对机动车在销售之前购买商品车短期交强险不予征收车船税。
——湖北省地方税务局这个明确得好,虽说这个问题本来就不是个问题,但是各地理解不一。
七、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旧房是否适用土地增值税关于加计20%扣除的政策规定问题
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旧房,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一)销售自有自用房屋;
(二)销售购入的商品房;
(三)销售购入的已竣工结算或已转入开发产品但尚未办理商品房预售手续的成品房;
前述第(一)、(二)、(三)项情形均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第(六)款关于加计20%扣除的规定,在计征土地增值税时不允许加计20%扣除。
对于购入在建项目再开发后进行销售的情形,应视同房地产企业的房地产开发行为,可适用加计20%扣除的规定。——湖北省地方税务局这个问题既罗嗦又不实用,因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本身就有开发资质,能使旧房也变成新房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既然能写出“商用车及其他车船在未销售之前只是商品而非财产”,为什么不能想到“旧房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只是开发产品而非房屋”的句子呢,显然出文的人道行不深。还不如学习南方各省的规定。
八、关于因城市实施规划、国家建设的需要而搬迁,纳税人自行转让房地产征免土地增值税的问题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21号)解释的因“城市实施规划”而搬迁,是指因旧城改造或因企业污染、扰民(指产生过量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使城市居民生活受到一定危害)而由政府或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已审批通过的城市规划确定进行的搬迁情况。
现对此条款解释中因“旧城改造”而享受免征土地增值税的情形规定如下:对因政府进行公益性、政策性的市政建设(如市政道路、桥梁、广场、城市绿化、古建筑物保护、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而搬迁所取得的有关经济利益免征土地增值税。对因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按市场行为开展的土地储备、其他非“国家建设需要”的建设项目而搬迁取得的有关经济利益(包括拆迁补偿费等),均应按规定缴纳土地增值税。
——湖北省地方税务局明确这个问题,显然是与国家规定一致了,如果是国税出这个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尤其是地税不应该这样。其实各地都知道这个规定,为什么不明文规定呢,因为地税也是受当地财政部门节制的,这个问题应该由当地财政部门来说比较好一些。因为总局都把“国家建设需要”审批权下放给省级了。这个规定有些越位。
九、关于土地使用权出让后发生的拆迁补偿费征免契税问题
土地使用权出让发生的拆迁补偿费征收契税问题,不论协议方式还是竞价方式出让的,按两种情况处理:一是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如明确由政府(出让方)负责拆迁,其合同所列拆迁补偿费以及有效的补充合同追加的拆迁补偿费,包含在成交价格之中,按成交价格征收契税。二是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明确由纳税人(承受方)负责拆迁或未明确拆迁者的,除按成交价格征收契税外,对在土地使用权出让环节之后发生的所有拆迁补偿费用,均应照章征收契税。对发生的拆迁补偿费用不能提供契税完税(或减免税)凭证的,不得作为其他税种计算的扣除额。
——湖北省地方税务局明确这个问题,显然是与国家规定一致了,就是603号文的精神。这个问题财政部与总局的立场是一致的,曾经多次联合下文明确了。尤其是配合现在专项整治行动时明确,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