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5篇

时间:2019-05-14 04:3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

第一篇:浅析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

浅析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

人类学一班 郜聪14333010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人首蛇身形象大量出现在各种古籍、文献中,甚至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伏羲和女娲的本始形象也是人首蛇身。人首蛇身形象从一定程度上讲影射了中国先民对蛇的崇拜及敬畏,同时也反映了人对自我、自然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大多为各类神灵及人类始祖、英雄人物。《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晋王嘉《拾遗记》:“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诗纬·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雷泽”、“大迹”乃雷神为之。《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而伏羲与雷神确有血统渊源。《山海经·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綮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山海经·海内经》:“ 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由此可见,蛇在中国远古先民的精神生活及信仰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那么,上古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我们需要分析远古时代中蛇的形象。图腾“是一种类的自然物,野蛮人以为其物的每一个都与他有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因而加以迷信的崇敬。”(J·G·FRAZER)2蛇作为华夏民族龙图腾的原始形象,具有成为“集体表象”的潜在趋势。蛇的本体形象为凶猛、灵活,行动迅速,又不避雨水,环境适应力强,生命力顽强。根据原始人思维的具体性,原始人因而对它有恐惧感、神秘感,便敬之如神。蛇的分布极为广泛,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极强,既能够在陆地上爬行、攀木,也能在水中游水、捕食,甚至有些蛇类(比如飞蛇)可以通过将身体各部向内凹,使得它得以从树顶滑翔下来。《山海经·中山经》有记载:“。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泠石、赭,其木多柳、芑、桑,其兽多麋、鹿,多白蛇、飞蛇。”蛇的生命力极为顽强,不仅由于其超强的环境适应性,而且还来源于其自身凶猛,行动迅速、灵活的特性。这有利于其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得以生存繁衍。并且,蛇的食物种类多样,蚯蚓、蛞蝓、蜘蛛、昆虫及其幼虫、鱼、蛙、鼠、蜥蜴、鸟、兔等均可以成为其捕食的对象。《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记载: 121闻一多.伏羲考[A].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詹·乔·弗雷泽.金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有荣山、荣水出焉。黑水之南,有玄蛇,食麈。”这一方面表明蛇的凶猛,也投影出蛇食物来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并且一般蛇一次性大量觅食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需要再进行觅食,这与远古时期的先民每日需要为生计而奔波劳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古人生活的自然条件是极其恶劣的,不仅生存空间受到自然环境(气候、食物、水源等)的限制,而且他们还要时刻提防来自各种毒蛇猛兽的攻击,遭受各种疾病的困扰、威胁。古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难生存,蛇超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与顽强的生命力成为古人羡慕、觊觎的超能力之一。蛇身体的柔韧性、可塑性与灵活性也是先民崇拜、信仰的原因之一。蛇的身体柔软,身体的可塑性强,行动迅速、灵活。蛇的广泛分布可将其与自然内的其他事物比较容易的联系起来。根据原始人思维的“互渗律”,蛇的形象与树枝、流水、闪电等的形象相似,可进一步演化为树神、水神、雷神等神灵,进而可与天地万物保持紧密的联系,因而具有沟通天地的能力。蛇的行动灵活、迅猛,这对先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行动迅速、遇到情况灵活多变有利于古人迅速逃离危险及威胁,增强先民的生存能力,增加古人的生存技巧。这也是古人向自然学习,求取自然智慧的见证。

此外,古人对蛇还有强烈的生殖崇拜。《山海经·海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面蛇身,长如猿,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据闻一多《伏羲考》所释,这里的“延维”的“人面蛇身”、“左右有首”的苗民所祀奉的神明,实即交尾的伏羲、女娲。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砖墓画像中的伏羲、女娲形象,腰身以上是人形,穿袍戴冠,腰身以下则是蛇躯,尾端亲密地卷曲在一起。3对生殖力的崇拜暗含着对生命力的崇拜,显示了先人对生命的重视与向往。上古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改造自然的能力还比较弱,更多的还在适应自然环境而不是改造自然。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挑战,造成上古时期人类的死亡率高,人口的平均寿命短,因而先民对生殖力具有强烈的崇拜与信仰。先人希望通过以增加人口的方式来增强人类群体对环境的抵抗力。虽然依据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人口的增加未必就是一件好事,但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及自然条件的约束,人类试图增加人口也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

最后,蛇冬眠而醒及独特的蜕皮行为也是古人对蛇崇拜的重要原因。古人把蛇冬眠而醒的行为视为死而复生,这对古人来讲是一件极为震撼的事情。人死不能复生这是一条谁也无法更改的自然规律。但在古人极端崇拜生命力的情况下,古人相信人的肉体死亡,灵魂依旧不灭,依旧残留在这个世界上等待机会重生。这恰和蛇冬眠而醒的行为吻合。人类学家爱德 3常任侠.汉画艺术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万物有灵论,认为人类宗教起源于万物有灵论。原始社会阶段自然对人类充满了许多未知因素,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自然往往给人带来灾难与毁灭。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对自然抱着敬畏的心理,进而认为自然的万事万物均附有一个灵魂。人类不能随意打扰其他物体的灵魂,否则会遭到被冒犯的灵魂的报应。生物死后其灵魂依旧不灭,人类必须安抚这些死去的灵魂以免遭到其报复。这在今天的原始社会部落中也能找到类似的行为。人死后也是如此,灵魂依旧存留在这个世界上等待机会重生。蛇冬眠而醒给予人类死而复生的意愿的原始意象解释,客观上折射出古人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对生命的期望与崇拜。蛇的蜕皮行为可被理解为进化重生。古人面对充满未知与神秘色彩的大自然,在各种自然变化过程中必须及时调整自我行为及方式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蛇经过蜕皮后蜕去陈旧的老皮,获得新的皮肤,摈除了落后的机制,拥有了新的力量,从而更好地迎接自然环境的挑战求得生存。在残酷而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下,人类也希望通过类似于蛇蜕皮的行为获得新生,不断进化发展,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与力量,使自己的种族不断生存繁衍下去,并且持续获得新生。

理解了蛇在古人心中重要的价值与地位后,那么在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又为何会出现人首蛇身的形象呢?

将蛇作为自己的图腾后,根据原始人思维的“互渗律”,古人又将蛇与自己的祖先或英雄人物联系起来,开始展开对蛇形象的改造工程。全世界的神话人物形象大致都经历了一个兽—人兽同体—人—历史化的过程,闻一多在《神话与诗》将这个过程归纳为:人的拟兽化(兽形)—兽的拟人化(人兽同体)—人形神(人形)。

在《金枝》一书中,弗雷泽将原始人的巫术大致分为两类:“顺势”或“模拟”巫术和交感巫术。人首蛇身形象的出现与“顺势”或“模拟”巫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古人认为蛇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并且渴望从蛇身上获得这种力量。在动机的刺激下,人们便开始模仿蛇的形象与行为,试图通过模仿蛇的形象与行为能够得到蛇超自然力量的赐予。而这又不可避免的融入对祖先崇拜的过程中。古人在崇拜蛇的同时也缅怀、尊崇自己的祖先,这两种信仰在一段时期内同时存在。对蛇的崇拜是相信超自然的力量,对祖先的崇拜是对人自我力量的肯定与赞美。而先民又渴望自身获得蛇的超自然力量。于是古人使蛇的形象与祖先的形象融为一体,改造祖先的形象以期待同时获得蛇的超自然力量与祖先的智慧与能力。

“‘野性的思维’是结构人类学重要的理论根基,其最基础的特征就是‘具体化’的思维模

44D·博德.中国古代神话【A].克雷默编.世界古代神话【C}.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式:初民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进行直观的感受,同时大脑确定所感受信息的属性。但并非把这些属性化归到对世界的整体认识中去,而是把世界不断的具体化,进而将世界分解认识为大量个别事物的集合体,而这些事物又被分解为诸多部件。这样物种概念分解为诸特殊物种,每一物种分解为个别成员,每一个别成员分解为躯体的器官和部分。”结构人类学强调具体化的思维模式来认识整个世界。

具体化的思维模式将人首蛇身划分为认识“人首”和“蛇身”这两个形象。人首象征着人类的智慧,而蛇身则象征着蛇的超自然力量,人首蛇身联系了人与自然,架起了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具体化’的思维模式属于认识过程,但若要创造文化产品还要涉及思维的创造过程,这一过程则基于‘野性的思维’的另一特征‘修补术’式的思维模式。”`修补匠“他的工具世界是封闭的,他的操作规则总是就手边现有之物来进行的。这就是在每一有限时刻里的一套参差不齐的工具和材料,因为这套东西所包含的内容与眼前的计划无关另外与任何特殊的计划都没有关系,但它是以往出现的一切情况的偶然结果,这些情况连同先前的构造与分解过程的剩余内容,更新或丰富着工具的储备,或使其保持不变”。古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基本是保持不变的,很少有较大的自然环境改变,而人类社会随着人们的劳动、社会分工而不断发展,古人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加深了对自然及人类的认识,并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所以,当自然环境或者人类社会出现较大改变时,原始人思维需要一位神话人物来解释这种改变。这时“修补匠们”就会利用他们通过观察而获得的“具体化”的形象——植物、动物、人类、自然等以及它们的象征意义及相互关系来修补先前的构造,从而合理解释自然或人类社会的嬗变,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修补使古人获得心理安慰,也重新构建了自然与社会秩序,至于为什么上古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选择人首和蛇身这两个特定的形象,笔者认为,首先,就人首而言,人首是人类智慧的象征,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蕴含着人类非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暗含人类在抗击自然的过程中自信力的增长。并且,人首的来源多为人类的祖先或英雄人物。这实际上暗示了当时原始社会亲属、群体的出现并逐渐稳固,为之后父系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人的身体虽然灵巧,但与老虎、豺狼等猛兽相比,力量、体魄、速度、耐力等都有比较大的差距,缺乏超自然力量。当时人类的技术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无法发挥出人类身体的优势。其次,就蛇身而言,蛇各种超自然力量大多表现在蛇身上,并未与蛇头 56

765韩鼎《女娲“人首蛇身”形象的结构分析》.2006 韩鼎《女娲“人首蛇身”形象的结构分析》 7【法】列维-斯特劳斯、李幼蒸译《野性的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产生特别密切的联系。并且,蛇头的形象凶猛、狰狞,包含毒牙(有毒蛇还有毒液),从人类的心理层次分析,人类对蛇头容易产生恐惧与畏惧心理,不易塑造人人敬仰、人人爱戴的神话人物形象。而且蛇的视力极差,听觉迟钝,嗅觉靠蛇头吐信辨别动物在空气中散发的气味,所以蛇头的形象是具有极大缺陷的。最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古人逐步加深对人类与自然的认识,古人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且逐步发现自己拥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也逐步开始认可人类的智慧与地位,因而认为人的智慧高于动物的智慧。《山海经》中出现众多神把玩或驾乘蛇的故事,《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有这样一位神:“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山海经·海外北经》:“ 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类似的神灵在山海经中还大量存在。《山海经》中甚至还有人玩握蛇和射蛇的记载,《山海经·海外北经》:“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山海经·大荒南经》:“有人曰凿齿,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扞弓射黄蛇,名曰蜮人。”这些记载充分表明了人们由对蛇的畏惧、敬畏逐步走向利用、征服,也是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改变的见证。

综上所述,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蛇源于古人对自然的认识以及如何处理人类文明进步与自然的关系。最后,蛇丰富的象征意义赋予了这些人首蛇身形象多样的神格。参考文献:

《山海经·洪荒时期的神与兽》黄山书社.2003 闻一多.伏羲考[A].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詹·乔·弗雷泽.金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常任侠.汉画艺术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D·博德.中国古代神话【A】.克雷默编.世界古代神话【C】.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韩鼎《女娲“人首蛇身”形象的结构分析》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二篇:浅谈中国上古神话的演变(定稿)

浅谈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摘要]神话是上古先民的重要作品,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古代神话也在不断的演变,其间出现几种值得注意的趋势:由于部族融合而出现的系统化倾向,包括追求谱系的完整、故事情节的完整、场面的完整;由于受欲望驱动而出现的世俗化倾向,神灵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与世人日益接近,也像人一样充满欲望;由于受哲学理念影响而出现的哲理化倾向,这些哲学理念既有五行学说,又有阴阳学说、精气说、物物相生观念、天人合一等古老的哲学思想;由于理性的强化而出现的历史化倾向,把“神”人化,把神奇怪诞的传说作出一番看似合理的诠释,去掉神灵的超人因素。

[关键词]演变趋势;系统化;世俗化;哲理化;历史化;

[Abstract]: myth is the ancient ancestors of the important works, after a thousand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ancient myths is in constant evolution, during which several noteworthy trends: the emergence of the systematic integration of tribal tendencies, including the pursuit of the complete spectrum, the complete story, and the scene of integrity;due to the desire to drive the emergence of secular trends in the spirits come out from the closed state, with the world ever closer, but also like people, full of desire;due to the impact of philosophical ideas the tendency of philosophy appears, the philosophy of both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there are yin and yang theory, refined gas, said raw material phase concept of Heaven and Man and other ancient philosophy;strengthen the rational and the tendency of history appears to “God” man, the legend of the magic to make some bizarre interpretation plausible, remove the gods Superman factors.[Keywords]: Evolution trend;systematic;secular;Philosophized;history of;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类自身通过幻想所作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既表现人对自然的顺应,又反映对自然暴力的反抗和征服,它以艺术的方式展现人间英雄的业绩,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类自身的困惑和理想。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中,古代神话也是在不断的演变的,也正是由于古代神话的出现才衍生出中华民族近千年的古老文明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神话大致经历了从灵性到神性再到人性神话的不同阶段,但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不断改造、加工,逐渐失去了本来面目。因此,上古神话并不是停滞、固定的,而是发生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出现多种倾向的,从而也使中国古代神话发展横向多元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基本的趋势。

一、因部族融合而出现的系统化倾向。

在古代神话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追求完整,使神话出现系统化的倾向。“神话演变过程中追求完整,一是指谱系的完整,这个谱系既有血缘关系方面的,又有发明创造方面的系列。”[1]86在各个部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已有的祖先神话也随之进行整合,于是出现了许多先前不曾有过的神灵谱系,许多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神灵被整合在一起,说成是出自同一祖先,于是出现了完整的谱系。由于黄帝集团在各部族中居于优势,于是,许多其他部族的祖先神都成了黄帝的子孙。完整的神灵谱系的出现,标志着祖先神话的系统化已经实现。例如《山海经·海内经》写道:“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颛顼是楚族始祖,和黄帝基本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但属于不同的部族。可是,在这个谱系中,颛顼成了黄帝的重孙,他们之间在血缘上一脉相承。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许多部族的祖先,都被说成是黄帝的子孙,其中包括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

“中国上古神话演变过程中的系统化倾向,还通过另一种途径得到实现,那就是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探究事情发展的因果率。因此,对原有神话材料进行加工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具有完整情节的连续性故事。”[2]87《淮南子》中的许多神话就是如此。《淮南子·览冥训》中利用对女娲传说进行整合,创造出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同时,它又为后来产生的伏羲、女娲准备了条件。但是《览冥训》的主要角色是女娲,但又隐约地提起伏羲,这就有意无意地把两位神灵联系在一起,后代有关伏羲、女娲为夫妻的神话,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通过对连缀零散的原有神话而使它具有系统性,创造出具有连续情节和完整场面的神话。

二、受欲望驱动而出现的世俗化倾向。

“神话中的神灵,通常是与世隔绝,或是与世人疏远,人神之间的距离很大,交往的障碍甚多,因此,它们也就神性十足,人们无法或是很难接近它们。人是受欲望驱动的社会存在物,先民即使对于他们所敬畏的神灵,也要千方百计地接近它,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就是使神灵世俗化。拉近人和神的距离。原始神话中的西王母是与世隔绝的,在这一阶段中,西王母的形象还是一个兽、人、神的混合体,人神的性质还很模糊。””[3]109她居住的玉山为弱水所环绕,外面又有炎火之山。常人根本无法到达她的住处,为她取食的是三青鸟。西王母作为刑杀之神,以这种远离人世的方式保持她的尊严。然而,先民不甘心与这位女性神灵永远处于隔绝状态,希望有机会和她交往。当西王母神话摆脱了原始的混沌性,进入文明化时期时,不论从西王母的形象、功能还是从其周围环境来看,西王母已完全人性化。《穆天子传》卷三记载的周穆王和西王母交往的场面,是西王母形象世俗化的开端。她接受周穆王赠予的白璧玄圭,以及高档丝织品,参加周穆王为她举行的宴会。她还与周穆王以歌谣相唱和,西王母唱道:“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她非常珍视和周穆王的相聚,已经流露出世俗的凡心,虽然还谈不上两情相悦,但已经是依依惜别,恋恋不舍之情,这是只有人才会有的感情。尽管其中并没有从正面来描绘西王母的形象,但从她和周穆王赋诗交欢的情景看,也是雍雅和平,大有王者的气象。这说明西王母身上的兽性已完全没有了,只保留并扩大了她的人神的性质,即已成为一个“人王化”的神了。西王母神话发展到这一阶段,被道教彻底得改造利用了。“西王母的形象、功能及其周围环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实际已经实现了由神话向仙话的转变。“西王母会见汉武帝的故事,是这位女性神灵进一步世俗化的表现。” [4]110

“西王母是山神,属于昆仑神族。河伯则是黄河水神,也是昆仑神族的成员,它在演变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5]110《山海经·海内经》:“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穆天子传》卷一:“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这些都是有关河伯的神话。河伯原居于深三百仞的从极之渊,临近昆仑神境,远离人间,他驾乘两龙,神性十足,但后来河伯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不但躁动不安,而且欲望充盈,成为“风流浪荡之神”。

“神灵世俗化的过程是在人的欲望驱动下逐步实现的。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有七情六欲,这是人的现实性,也是它的丰富性之所在。先民有和神灵相接近的欲望,他们在向神灵靠近的过程中,又把人的耳目口腹之欲、喜怒哀乐之情赋予神灵,使神灵从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这样一来,在上古神话的演变过程中,神灵就认为地世俗化了。”[6]110

神话演变所伴随的世俗化倾向,使神灵和人的距离日益拉近,直到最后把神灵融入人的行列。

三、受哲学理念影响而出现的哲理化、宗教化倾向。

神话本身含有一定的哲理。后世思想家为宣扬自己的哲学观点、政治主张或伦理道德观念,常将神话改造为有所寄托的寓言,神话便哲理化了。

比如庄子常把植根于原始思维的神话,加工改造为别有寄托的寓言,宣扬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和“天道无为”的主张。

古代神话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体现了中国神话的哲学化和宗教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种哲学理念参与神话的演变。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它的起源很早。原始神话在演变的过程中,经常可以见到五行学说的影响。原始的太阳神话是说太阳由乌负载,在天空中运行,在若木等神树上栖息。到了《楚辞·九歌·东君》,太阳神是以屈原笔下“青云衣兮白霓裳”---人的形态呈现出来的,太阳神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装束呢?王逸写道:“日出东方,如西方,故用其方色为饰也。”按照五行说的划分,东方为青,西方为白,太阳升于东方而落于西方,显然屈原是按照五行说对方位和色彩的搭配塑造太阳神形象的,是以哲学理念为内涵的。按照《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的说法,蓐收本是少昊氏成员,主管金属冶炼和工具制造,死后作为金神加以祭祀,是祖先神兼金属管理神。在《国语·晋语二》中,蓐收却是:“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这和原始金神大相径庭,为什么按照《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的说法,蓐收本是少昊氏成员,主管金属冶炼和工具制造,死后作为金神加以祭祀,是祖先神兼金属管理神。会如此呢?也是五行说渗入的结果。按照五行说的划分,西方为白、为金、为虎、为刑杀,把者几种因素加以整合,蓐收就成了半人半兽、凶恶可怕的神灵。

中国古代哲学既有五行学,又有阴阳学说、精气说、物物相生观念、天人合一等,这些理念对神话的演变都有影响,《庄子·逍遥游》中鲲鹏神话就是在物物相生观念支配下衍生出来的。鱼变成鸟,渗透的是物物相生、生命一体的观念。在探讨神话的哲理化倾向时,必须透过表面的物类事象发掘其中的哲理。神话通常借助于形象传达理念,哲理潜藏在物类事象中,有时不是公开出现,因此需要认真的体味。

神话与原始宗教犹如孪生兄弟,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神话含有宗教的因素,易为宗教所利用。神话流传为仙话,就是神话宗教化的主要表现。西王母和月亮神话逐渐演变为仙化,是神话宗教化的典型实例。

在《山海经·西山经》中,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这位主管上天灾厉及五刑残杀的半兽半人形神,面目狰狞,粗蛮鄙恶,浑身上下充满原始的野性。但经过道教的改造,西王母一变而为“得道”的“真人”,再变而为“仙人”《汉武帝内传》记:“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帝,美容貌,神仙人也。”原是神话终于演变成道家方术之士的仙话。月亮神话的演变亦颇引人注目。“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这一记述尚基本保留其部分原始面貌,但后来却演变为“嫦娥奔月”的仙话。成为方士宣扬炼丹、服药、成仙、长生的故事。

同时,中国古代神话与中国当时的哲学思想相结合,在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的宣扬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例如:在儒家思想中,儒家学者就将其思想与中国古代神话相结合,借助神话的力量宣传其思想的精华。而在宗教方面,我们知道,中国的本土宗教是道教,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宗教历史的地位渐渐加强,而佛教为了能够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发展,就积极地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使佛教的理念与中国古代神话相结合,以促进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更大的发展。

四、理性的强化而出现的历史化倾向。

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当作史实看待。中国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在历史化的过程中,神话的幻想性往往遭到历史理性的删削和改造。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更是在神话的历史化中大刀阔斧。

上古神话由于理性精神的自觉而出现了历史化的倾向。原始神话在很大程度上是感性的,所以出现的神灵往往半人半兽的形象,显得荒诞怪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理性精神的强化,尤其是奠基于周代的礼乐文明,必然和原始神话的粗陋野蛮发生矛盾,这样一来,神话的历史化倾向就无法避免。“神话历史化倾向的第一条途径是实现神灵的角色转移,把神灵变成社会角色。历史化倾向就是把自然界的神灵变成社会角色,去掉它丑陋的自然属性,赋予人所具有的社会性。”[7]88《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的夔本身是雷神,能发出轰鸣的雷声,能兴风作雨,而且形状怪异,只有一只脚。到了《尚书·尧典》中,夔成了尧舜时期部落的典乐之官,他自称:“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夔这位自然界的雷神已经社会化、人格化了,成为尧舜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神话历史化演变的第二个阶段是从形貌上和生理功能上对神灵重铸,把它改造成人。夔在原始神话中是以牛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它的形象是丑陋的、怪异的,只有一只脚,非常怪异,因此,引起世人的困惑。《国语·鲁语》记载,有人向孔子提出夔一足的问题,孔子解释说,并不是夔只有一只脚,而是说尧得到夔一个人辅助也就足够了。孔子不但把夔由怪兽转换成人,而且在形体上也对它作了新的描述,强调它和普通人没有区别,也是两只脚。按照孔子的解释,夔不仅担当社会角色,而且形貌上和普通人没有大的差异,也是生有两只脚。这是通过对神灵整形易貌,把他重新加以塑造,成为人的形象,变成历史人物。

历史化是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最突出表现。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轻视、贬斥神话,并且着意加以改造,把“神”人化,把神奇怪诞的传说作出一番看似合理的诠释,使之化为历史,载入简册。如解释“黄帝三百年”为“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解释“黄帝四面”为“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等等,都是对神话作历史化改造的实例。

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一般认为,古代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神话历史化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改造。从《尚书》、《左传》、《国语》,一直到《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都是如此,宋代罗泌所作《路史》是其集大成之作。改造的结果是使神话大量消亡,历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谱系更加严密。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开始了,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据《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载,当子贡向孔子提及黄帝有四张面孔的神话时,孔子说:“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此谓之四面也。”四张面孔被解释为四个人面朝四个方向,“黄帝四面”的神话就变成了一件有关治理天下的史实。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作为圣人的孔子对待神话的态度对后世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历史与神话相混融的特征。从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些典籍如《山海经》、《庄子》和《淮南子》中所保留的一些神话传说来分析,纯粹幻想和虚构性的神话和具有历史事实的影子的传说,往往交织叙述,历史给虚构提供了契机,而神话幻想通过对历史的加工,把那些历史内容大大地充实了起来。

而这种历史与神话的交融,正反映了中国人的“天人合一”观念。《诗经》中的《生民》叙述传说中的周人的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因踏了神的脚印而怀孕,生下后稷不敢养育,把他抛弃。被遗弃的后稷遇难不死,得到牛羊的喂乳,飞鸟的保护,见出灵异不凡。这个故事在《史记》中又被附会于汉高祖刘邦的身上,形成了“皇权神授”的思想,以至于中国历代帝王都被授命于天的“天子”。神话在此被历史化了。

中国古代神话的原始状态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但经过历史潮水的冲刷,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多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古代神话发生的这些演变,有的使神话失去了鲜明的性质,变得抽象枯燥;也有的为神话注入了活力,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浪漫和富于幻想。所以,古代神话演变过程中,神话的衰落和再生两种趋势是并存的,二者呈现为逆向运转的交织状态。然而,无论古代神话如何的去发展及演变,最终的宗旨还都是在反映自然、社会的一些发展当中的局限和人类自我探索、自我更新的一种愿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庆利《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2]李炳海《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基本趋势》发表于《延边大学学报》2003年3月 第36卷 第1期

[3]李炳海《从神坛灵域走向人间世俗——再论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基本趋势》2003 年第4期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

[4]赵献春《浅谈西王母演变的三个阶段》1995年第2期发表于《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5]闫德亮《神话历史化与历史神话化及其原因》发表于《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报)

致谢辞

四年前来到这所知名的学府,从此开始了新的求学生涯,开始了新的人生旅途。

感谢导师蒙金含先生的辛勤培养与精心指导。蒙老师在论文的设计过程中给予的帮助,使我们受益颇多,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理论水准,还教给了我们研究方法,培养了我们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从题目的选定,到写作提纲的确定,蒙老师都给予了精心的指导。每一章草稿写出后,蒙老师都要逐字逐句地进行认真地批改,大至章节结构,小到字词、标点,蒙老师都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根据蒙老师的意见修改之后,再交易老师批改。如此往返了多次,毕业论文才得以定稿。如果没有蒙老师的精心指导,我就难以完成这篇毕业论文的写作。

感谢业师蔡菁菁女士四年来的悉心培养与淳淳教诲,悉心关怀与帮助。感谢参加论文审阅与答辩的各位专家、学者,感谢他们认真审阅这篇论文,并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学无止境,我将继续努力,以更好的成就来报答所有教导、关心和帮助我的人。

魏鑫 2011年4月13日

第三篇:先明神话中蛇的形象与功能的比较

在先明神话中蛇的形象与功能的比较

摘要:

1、蛇对希腊人的影响

2、蛇与希腊的渊源

3、医疗之神亚希彼斯的故事

4、古希腊医学统一的标志也是用蛇来设计的

关键字:神话、蛇、宗教天神、医疗之神亚希彼斯、古希腊医学、蛇杖、统一标志

希腊神话中存在着许多有关蛇类生物的故事,这是因为蛇类影响着古希腊人的生活,并因此被反映到神话故事中去。根据花粉分析调查结果,在古希腊文明进入繁荣期的时候希腊大地上曾经遍布着茂密的森林。并且,在现在因干涸而开垦为耕地的地方,曾经有若干个湖泊存在。在希腊神话形成的年代,希腊大地上到处都是茂密的森林和蛇喜欢的沼泽。因此,古代希腊人会常常在森林和湖畔遇见蛇[19]。不管是“龙”也好,“蛇”也好,它们在希腊神话中往往都是以强大、可怕的负面形象出现。希腊神话不乏蛇怪的传说,比较著名的有美杜莎(Medusa)、九头蛇等;另外神明惩罚人的一个方法也是用蛇,如上述赫拉企图用蛇杀死婴儿时候的赫拉克勒斯、拉奥孔(Laocoon)父子三人被蛇杀死等。这些神话很好地反映出神话形成时期的希腊人对蛇的畏惧,从中亦可以看到当时的人对蛇的危害和威胁缺少有效办法,否则他们就不会觉得蛇如此可怕。

此外,甚至是希腊宗教中的天神,他们也直接或间接地跟蛇有着联系:赫拉派出大蛇去杀赫拉克勒斯、阿瑞斯的儿子之一是条“龙”、阿波罗杀死了大蛇皮通、杀死拉奥孔父子的大蛇也是神明派出的(该故事有多个版本)、雅典娜帮助帕尔修斯(Perseus)杀死蛇发女怪美杜莎等。

由此可见,虽然蛇类的神话形象往往是负面的,但是它们确实深深地影响了古希腊人的生活,并被反映到希腊神话中去,成为神话系列故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之神亚希彼斯

亚希彼斯(Asclepius;拉丁语aesculapius)是罗马神话的医疗之神。他的形象是拿著一支灵蛇缠绕的木棒。为什麼希腊人要将这个标志和医疗扯上关系呢?那是因为蛇每年都蜕皮,向来被认为是恢复和更新的过程。木棒代表著人体的脊椎骨,亦是中脉所在位置。代表著灵量沿著中脉升起时,作双螺旋状向上推进的活动。巧的是,灵量活动的这种双螺旋(do uble helix)形态,与人体遗传基因的DNA分子结构形态极为相似。在古代,特别是设在医疗温泉的医院都把蛇尊为圣物。据说古罗马遭受瘟疫肆虐的时候,人们把化身为巨蛇的亚希彼斯请来,瘟疫立刻就消失了,相关急救站也将统一标志。

象征医疗救护的十字标志,将退出120急救网络。取而代之的是蓝色的蛇杖,蓝色的蛇杖贯于生命之星,寓意救死扶伤。120的一线急救人员和救护车,将全

面换装,无论是救护车车身,还是急救医生、护士的防寒服、反光背心、礼宾服、春秋装,都将在明显部位佩有新标志。

对于急救人员的着装,1997年以前,120急救人员的工作服只是简单的白褂白裤;1997年,急救医生穿上胸前印有“**急救中心”字样的白色夹克衫;2002年,开始将自己的蓝色标志印在衣服上;2003年又对标志进行了更改;到今年年底前,急救中心将完成一线出诊人员的服装更换工作,急救标志也将统一.医疗卫生应急系统应统一标志,包括急救服、徽章、臂章、车辆通行证等,以保障公共卫生应急团队能够在第一时间安全顺利地抵达现场 卫生应急团队能够在第一时间安全顺利地抵达现场

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是两条蛇,在特洛耶战争中帮助希腊人,因为祭司拉奥孔违背他的意志帮助特洛耶人,阿波罗施行报复,便将拉奥孔父子三人咬死。只见两条巨蛇从海上向陆地泅来,那紫色肉冠的头,炯烁如火的眼光,伸吐着的舌头和咝咝的叫声,直奔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它们先缠绕这两个孩子,用毒牙在他们柔嫩的身体上撕咬,痛得两个孩子大声呼叫。拉奥孔持剑赶来救子,它们又在他的身上缠了两圈,巨蛇将头伸过他的头顶,并在发带上浸满毒涎,他试图用手解开蛇身的缠绕,但为时已晚。拉奥孔和两个儿子终于被毒蛇咬死。拉奥孔不仅是侍奉阿波罗的祭司中的叛逆,而且企图泄露天机,警告特洛耶人不要把希腊人的木马搬进城里来。

拉奥孔之死成为古希腊、罗马雕刻家喜爱的题材,罗德斯艺术家阿革珊德洛斯、波吕多洛斯和阿忒诺多洛斯共同创作了一座刻画拉奥孔及其兩子之死的群雕,生动地表现了拉奥孔父子和巨蛇搏斗时痛苦挣扎和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两条可怕的蛇缠住身子撕咬,并且把毒液注入他们身子里去,”情景,这座举世闻名的群雕的摹制品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

阿波罗闯荡世界,为自已寻找建造庙宇的地点,在克利撒镇遇到一条大蛇,大蛇盘成一团守护着泉水,发现阿波罗走近,就张大嘴、发出咝咝的叫声,吐出火焰的舌头,放出令人昏晕的毒气,随后扭动蛇身向阿波罗扑来。阿波罗退到一旁,取弓箭对准大蛇的要害射出有力的一箭。箭穿蛇体而过,蛇妖被射死,阿波罗在这里建造了他的第一座庙宇。

阿波罗射死大蛇妖后非常得意,他嘲笑爱神埃罗斯的弓箭是小孩玩具,埃罗斯用他的金箭射中阿波罗,用铅箭射中仙女达芙涅。于是阿波罗对达芙湿爱的死去活来,而达芙涅恨透了所有的求婚者,也厌恶阿波罗。一次,当阿波罗就要追上她时,达芙涅变成了一棵月桂树,把美丽的脸庞隐藏在浓郁的树叶里,阿波罗从此使用月桂叶装饰自己的弓箭,头发和衣冠,用以寄托他对达芙涅的挚爱。

在希腊神话中,地神盖亚和地狱之神塔塔罗斯结合,生了蛇人提丰,提丰有一百个蛇头,口吐蛇芯,双眼喷火,曾几次与宙斯交战。宙斯招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参战。宙斯用雷电击打蛇人,蛇人用蛇尾紧紧缠住宙斯。最后,在众神的帮助下,宙斯战胜了蛇人提丰,并把他打入地狱。赫拉克勒斯是希腊传说中最伟大的英雄,他是宙斯和人间凡女阿尔克墨涅所生的儿子,婴儿时期受宙斯的第七个妻子赫拉的忌恨,赫拉曾命令这两条蛇来杀死他丈夫的这个私生儿子。两条毒蛇爬进他的摇篮里,缠住了他的脖子,赫拉克勒斯用两手分别抓住了两条毒蛇,把它们捏死。

长大后,他更加神勇无比,赫拉克勒斯建立了十二件功绩。其中第二件就是斩杀许德拉水蛇妖。

水蛇妖住在勒耳那沼泽,有九个头、其中八个可以杀死、而位于中间的一个头不

会死。水蛇妖身躯巨大,异常凶猛、常常危害人畜。赫拉克勒斯奉阿尔戈斯王欧律斯修斯之命去除掉水蛇妖,他和侄儿伊俄拉俄斯驾在来到水蛇妖栖身之处、向沼泽射出神箭,惊醒了蛇妖。蛇妖摆动着九个头,冲出沼泽、滑向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抓住了蛇妖,用大棒猛击它的头,但一个蛇头被打掉,马上生出来两个新蛇头。蛇妖用身体缠住赫拉克勒斯的一只脚,发出怪叫,让它的助手巨蟹来助战、巨蟹用钳子夹住赫拉克勒斯的脚。赫拉克勒斯先用大棒打死巨蟹,又喊伊俄拉俄斯点燃树枝,烧蛇妖刚刚生出来的蛇头烧焦了的蛇头便不再长大。然后,赫拉克勒斯用刀把蛇头一个个砍下。最后砍掉了那个不会死的头,这个头一被砍下,缠着赫拉克勒斯的蛇身就松开了。赫兰克勒斯把那个中间的蛇头埋在路边,上面又压了一块大石头,把蛇妖的身躯斩为两段,又把他的箭浸在毒血里。以后,赫拉克勒斯的箭就带有剧毒,被这致命的箭射中则必死无疑。在希腊神活中,天神乌剌诺斯和地神该亚的儿女们称提坦神,属于老一代的蛇神,人身蛇尾的提坦神地位一度很高,在希腊众神的辈份也很高。其中克罗诺斯是众神的第二代统治者,也是希腊人崇拜的最高天神宙斯的父亲。后来,宙斯和他的兄弟姐妹们联合起来,与他们的父辈提坦神打了一场长期战争,推翻了克罗诺斯的统治,战败的提坦神被送进了塔耳塔洛斯---地的最深处,也被认为是地狱最底层。

在古典前期的希腊人对蛇却抱有一种比较积极的态度,他们相信大地之母盖伊阿是装成蛇的模样,深藏在地下的,因此他们在她的庙宇中供养一条大蛇,用以表示对大地之母的尊崇。他们认为蛇是代表智能和长寿的,是智能女神雅典娜所宠幸的,而且也是“善良之神”阿伽忒迪门的象征之一,人们当时每用完一餐饭之后,都要为这位善神饮一杯祭酒。但在大地上较为干旱的地区,人们的生活不断由于忧虑水的问题而烦扰。在那里的蛇类总是与水神密切相关。

古希腊医学起源于公元前12世纪,由于希腊人一直是一个开放的民族,所以随着向海外移民和发展贸易,古希腊医学汇集了许多民族和地区的医药知识和经验。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医学家,他提出生命由四元素——土、气、水、火组成,这些元素的平衡就是健康。四元素论是古希腊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同古印度一样,古希腊人也受宗教的影响,历经了一段神医学的时期,僧侣们利用被尊为医神的阿斯克雷庇亚在寺院中进行医疗活动。阿斯克雷庇亚神像的形象是手持一根长杖,上面盘绕着一条蛇,这是由于当时把蛇当作智慧的象征。由于古希腊医学在世界医学发展中产生的深远影响,迄今,西医的标记仍然是蛇杖。

古希腊医学发展的顶峰,是以著名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出现为标志的。从希波克拉底开始,人们抛弃了宗教迷信思想,逐渐地用唯物主义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将医学奠定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希波克拉底是当代西医学公认的鼻祖,他对医学的伟大贡献,使得西方医学终于摆脱了种种束缚,开始走入了正轨。

总之,印度的三体液学说,希腊的四要素,中国的五行,这都是人类对医学世界的最初的朴素认识。正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现代意义的医学逐渐发展起

来了。

第四篇:中国省份形象危机风险地图首公布

2014年5月底引起社会热议的中国内地省份形象危机“风险地图”,6月16日首次对外公布。

该“风险地图”是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的研究成果,纸质版报告将于18日面市。“风险地图”基于2013年公开报道的2074个典型案例统计制作而成,将内地各省份面临的形象危机总结为公共安全“危”、社会秩序“乱”、生态环境“脏”、公共服务“难”、官员素质“差”五大领域,涵盖了24个风险板块共55个风险项。

该报告按属地原则对各个省份的总体形象危机度进行了统计研究,并于5月底公布排名。广东、北京、河南、陕西、江苏、浙江、湖南、山东、海南、安徽位列“最危机”前十,引发广泛关注。报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针对官员群体如何改善形象、各地如何应对形象危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等社会关注热点接受穿越中国网专访。

唐钧认为,该“风险地图”明确指出了转型期社会风险的显性要素,目的就是希望引起各地对社会治理困境的关注,通过风险管理的预防纠错和科学处置,真正形成长治久安和人民满意的社会治理。

附全文:“风险地图”把脉中国省市形象危机根源

谈到北京就想到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想去海南体验椰风海韵却害怕被“宰”,以及“地陷伤人”“黑恶势力”“恐怖袭击”等各种危机事件令危机属地的省市形象频频受损。

最新发布的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指出,形象危机是现阶段矛盾积聚的爆发点。报告根据2013年公开报道的2074个典型案例,整理出“风险地图”,直指各地形象危机根源,为转型期如何改善社会服务管理问诊把脉。

“危乱脏难差”构成五大风险领域

5月底,一份某互联网公司发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交通分析报告》把杭州列为“首堵”引起网民吐槽。网友“林焰焰焰”不服道:“杭州比上海堵!?呵呵!这一定是逗我”;网友“春阿林林林林林”跟帖:“开玩笑,北京这么堵!这么堵!北京应该排第一!”

网友“争先恐后”要把自己的城市列为第一,背后其实是大城市交通服务的顽疾。就是这样一个个案例让不同地方在公众心理留下负面印象。

报告根据2013年2074个典型案例分析称,省份形象危机可分为五大风险领域,分别是:公共安全“危”、社会秩序“乱”、生态环境“脏”、公共服务“难”、官员素质“差”。在案例库中,各领域的形象危机都可以找到典型代表:中石化青岛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凸显公共安全之“危”;刘汉、刘维等操控的黑社会性质组织恶迹斑斑,显示了社会秩序之“乱”;武汉垃圾焚烧发电厂违规处理废弃物致多人患癌症死亡,暴露出生态环境之“脏”;广州养老院天价床位费凸显了公共服务之“难“;各类官员贪腐、性丑闻暴露出官员素质之“差”。

报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说:“风险社会在当前转型期的严峻态势,既是形象危机激增的外在触媒,也是形象危机的内在根源。我们按属地原则对各个省份的总体形象危机度进行了统计研究排名。”

唐钧解释称,“形象危机度”指的是由于当地政府违法违规并造成恶劣后果和社会影响的“社会责任事故”在2074个形象危机案例中所占比重,该指标展现了形象危机的严重程度。

广东、北京、河南、陕西、江苏、浙江、湖南、山东、海南、安徽位列全国各省份形象危机度第一到第十的位置。而青海、西藏、宁夏等经济欠发达省份在这份榜单上排名比较靠后。

粤京豫位列三甲

报告中,广东、北京、河南的总体形象危机度位列榜单三甲。唐钧称,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负面新闻曝光多,且属地负有社会责任。形象危机来源于内部问题,经外部传播,成为公众的负面评价和社会态度。广东、北京等社会管理难度大,再加上广东、北京等地区媒体高度发达与活跃,导致其形象危机事件的负面新闻与报道多。

第二,社会服务管理任务重、难度大,社会治理的综合成效亟待提升。作为人口大省的广东、河南和人口大市的北京,人口流动的数量庞大,客观社会服务管理的难度更大,面临的形象危机风险项也更为繁杂,风险程度也相应提升。第三,社会治理改革成效欠佳,亟待精细化、人性化。

不过,就形象危机的等级而言,三地的“形象危机度”分别为8.44%、4.73%、3.91%,均为“形象危机度”的低危等级,处于可控范围。

此外,陕西、江苏、浙江、湖南、山东、海南、安徽的总体形象危机度分列全国各省份第四至第十位。

中央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执行副会长于宁指出,这项排名的结果肯定会让部分省份感觉不舒服,但这个排名其实是“敲响了警钟”,让各地全面排查自身存在的风险,有的放矢进行改善,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公众需要怎样的家园?

在2013年末2014年初唐钧进行的各地形象的公众意见调查中,“当地公共安全差,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为公众“最不能容忍”,其次是社会秩序“乱”和生态环境“脏”,再次是公共服务“难”与官员素质“差”。

23日,湖北省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刘汉、刘维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杀人罪等罪,均被决定执行死刑。

唐钧认为,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黑恶势力的坚决打击,对贪腐行为的从快、从严处理,让公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这次调查还揭示了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群众对当地社会自然环境的关注点。

比如,40-49岁的中年人群和月平均可支配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高收入人群均认为最不能容忍的省份形象因素为“当地环境被破坏,空气水污染严重,影响百姓健康。” 调查显示北京、天津等大型城市和山西、陕西等能源重地的居民对本地区“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普遍堪忧。

此外,公众最厌恶的省份形象问题还包括:治安秩序乱,街面混乱;当地官员素质差,缺乏公信力和执行力;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服务需求未被满足;居民素质差,言行不堪和违法乱纪严重;企业经营混乱,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

“面对繁杂的形象危机风险项,省份要改善形象,强化属地管理是关键。属地政府应根据本省形象危机主要涉及的领域重点开展形象危机的风险防治工作。”唐钧说。

实用的危机应对指南

这次报告首次提出了科学系统的省份形象危机指标体系。省份形象危机风险地图显示的‘危乱脏难差’五大风险领域涵盖了24个风险板块共55个风险项,各个风险项相互影响、相互触发。

洛阳市委宣传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认为,这个“风险地图”对他来讲“非常实用”。“现在信息流通越来越快捷,应对形象危机,我们要主动接触媒体,让公众了解真相。这个‘风险地图’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份指南,哪些是风险高发项,非常清楚,我们可以一一进行排查,找出形象危机事件的原因,进行改正。”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信息中心互联网监测部卢大振处长认为,在现代信息社会,绝大部分形象危机事件都会成为网络事件,在网民中迅速发酵传播,所以形象危机管理研究应该成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基础环节。

对于这份涵盖了五大形象危机的“风险地图”,网友的反应除了继续吐槽,还有鼓励。“醉梦中的阿修罗”期盼说“早治早好!努力!”。

“现代社会信息是扁平的,省份形象的评价中公众的意见越来越重要,各地政府部门以往重视上级评价多,但现在要更加注重外部评价,特别是媒体等监督力量和社会公众的评价,从以往的形象危机案例入手,排查症结,重点改、善解怨、全面防,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唐钧说。

第五篇:论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故事中女神形象的异同

论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故事中女神形象的异同

摘要:希腊神话女神众多,而中国女神只占少数几个,她们各有各的特点,而且也有相似之处。中国女神和希腊女神有着不同的民族背景,不同的文化。本文就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故事中女神的形象进行了诸多方面的比较,让我们在学习希腊神话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关键词:中国,希腊,女神,形象,神话

神话,是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进行创作的不朽源泉,对后世影响深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知识水平的低下,人类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所产生的。古代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由于文化背景,民族,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神话故事,而神话中的女神则赋予了它们文化和民族中的特有内涵。

希腊神话中有众多女神形象。如大地女神盖亚、智慧女神雅典娜、妇女之神阿尔忒弥斯、爱与美的女神阿弗洛狄忒等等。这些女神的神话故事都体现了她们不同的性格和品质,以及她们超人的本领,为后人做出了很大贡献。

中国神话中的女神则显得单薄而零散,只占神总数量的一小部分第一位就是我们的女娲娘娘。她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雄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中国有名的女神还有嫦娥,她是上古时期天帝帝俊的女儿、后羿之妻,神话中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西王母也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女神,她被尊称为王母娘娘,在道教神仙体系中,西王母是所有女仙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上古女神,现多传为护佑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的女神。全真教的祖师。王母娘娘在汉代时成为重要的汉族民间信仰,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长生不老理念也投合了道教对长生的追求。

从女神的形态来看,中国女神大多是非人形的或是半人半兽形的。在《楚辞·天问》里曾提到“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女娲的形象是与中国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有关系的,她的形象蕴藏着一定的文化内涵。然而盖亚作为希腊神话中的地母,她的雕像在艺术家的作品中,也不是一个完整的造型。她的形象被作家描述为,“在佩尔伽谟祭坛的边缘上,盖亚的下半身没在土里,左手抱着聚宝角,高举着右手,她在祈求宙斯宽恕她的儿子们。”由此可以看出,她和普通的凡人并无差别,甚至可以说希腊神话中的神有着形同人体的特点。

从女神的品行来看,中国神话往往突出女神的智慧和忘我精神,赞颂了神话人物对时代的影响,她们的目光不只停留在个人尊严,而是将角度拓展到集体他人的利益中。《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洲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翼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才使得“苍天补,四极正,淫水固,翼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因而被人们尊为“功劳上达九天,下及黄泉”的慈爱、谦迎、伟大的人类母亲。但是对于希腊人民来说,与中国神话所表现的恰恰相反,他们所崇拜的美德并不是国家、集体的服从,而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向往及自我的实现。

从女神的德与智来看,中国神话信仰“孝”、“仁”,而在希腊神话中,她们所认为的美德就是知识。智慧女神雅典娜同时具有美貌和智慧,古希腊人把自己对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崇拜给予了一座城市,用她的名字命名了雅典娜这座城市,由此可见,古代希腊人民对女神的向往更多倾向于智慧。

从女神的人性来看,希腊神话中的女神情感丰富,有七情六欲,也有嫉妒、仇恨的心里。如天后赫拉,她生性善妒,对于宙斯婚后的外遇很不满,常利用很多手段打击丈夫的情妇和他的私生子。她曾经将宙斯的情妇卡利斯忒和她的儿子变成熊,在赫拉克勒斯出生时阻碍他,之后又令他发疯,杀死妻儿,因而要完成十二项劳动赎罪。可另一方面,她作为众神之王宙斯的姐姐和妻子,赫拉十分忠诚于她的爱情和家庭。但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女神不仅有美丽的外表,善良的内心,而且还有纯洁的性格。以女娲为例。在商国末期,纣王昏庸,贪恋美色。在一次外出的途中,他进入了女娲娘娘庙,因为看到了女娲的美丽,所以他在墙上刻了一句诗,其中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取回长乐侍君王。也是这一种话让女娲生气无比,于是她招集了狐狸精、玉石琵琶精、雉鸡精,让三妖去蛊惑纣王。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女神是纯洁、不可侵犯的。

从女神在神界的地位来看,中国的女神是受压抑、排斥的。而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则有重大事件的决定权。宙斯向赫拉求婚时允诺与赫拉分享自己的权力和尊荣。每当赫拉出行时都伴有雷霆闪电等,众神也因此而尊赫拉为神母,无不禀其旨意而行。希腊人在崇拜诸神时,对男神和女神是报有同等虔诚度的。

从女神的功绩来看,她们有着相同的地方。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希腊,都有着自己的创世神话,对人类的起始都做出了自己想像性的理解。在中国神话汉族的传说中,女娲除了抟黄土作人,繁衍人类之外,还有一个伟大的功绩就是补天。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淮南子·览冥训》是这样记载的:“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鹰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然而,从这则文字记载来看,女娲补天的最后目的,主要乃是“积芦灰,”“止淫水。”在希腊神话中,雅典娜是一位女天神,乌云 2 和雷电的主宰者,丰产女神,和平劳动的庇护者,女战神。她教会人们驯养牛马、制造车船;她赐予世人犁和耙、纺锤和织布机,因此被认为是妇女劳动,尤其是织布技术的保护者。

总之,古希腊女神和中国女神的不同反映了两个不同的民族,面对不同的地理环境、生存状态,所形成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差异。通过对中国和希腊女神形象的对比,可从某一角度对我们的文化精神进行挖掘,并将这种民族文化传给下一代的人们。参考文献:[1]屈原,战国时期,《楚辞·天问》

[2]鲁刚、郑述谱编译,《希腊罗马神话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刘安,汉朝,《淮南子・览冥训》

[4]吴红光,《浅析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二者之间的异同》[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8)

下载浅析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