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精选多篇)
文章讲作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感受,揭示封建孝道虚伪残酷,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作品着重分析“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伦纪,诬蔑古人,教坏人”。作品当时反白话文、提倡复古倾向予以尖锐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本讲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书,主目宣扬封建孝道。但其“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晋代有个叫郭巨,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家产分两份,给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母极孝。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妻子商量:“儿子以再生,母亲死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儿子抱出,挖坑埋。兴好挖出坛金子,才免儿子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性,人贵”人本观念。看似孝,其实残忍。古有求神父母治病舍身,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念,今有父母治病献五脏,极少有父母去杀人。节约粮食,就想自己亲生儿子杀,则有违老母爱孙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有人这种孝举,称“愚孝。“
随便翻《二十四孝图》,这样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读后感《二十四孝图读后感》。“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冷酷无情;“孝感动天”、“
假期读了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
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以及了中国儿童可怜,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
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
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二十四孝图》,才明白有些内容是不人道的。《二十四孝图》中的内容非但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还让人产生了不可名状的恐惧。不禁试想在这样必须舍己的状态下,才能尽孝,正常人又怎能做到呢?这无非是封建制度下的愚民政策。它只会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这无非是便于统治,而不是尽孝。对这样的孝道加以宣扬,这不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人吃人的世界”?
我仿佛能想像到,在那时一个年幼的孩子听过《二十四孝图》,正睁大眼睛小心翼翼地看着父母的一言一行,时刻
担心自己也有被埋掉的危险。可爱而又幼稚孩子的童心,竟被这故事吓到如此地步,这难道是封建统治者所始料不及的?我想这恐怕是他们所期望的。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讲,封建孝道教育不过是将“肉麻当作有
趣”,我似乎感觉到先生嘴角的一丝冷笑了,他犀利的笔锋似乎在说:“这根本不顾儿童性命的‘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罢了!”
如果要细细分析《二十四孝图》中所谓的孝,我觉得“郭巨埋儿”的一段可以当作一个范例。”郭巨埋儿”的故事是说一个孝子郭巨,家里贫穷,生了儿子之后怕养不起老母,就要把亲生儿子埋掉。我想,那些把这个故事改编润色、一代代传下去奉为典范的人们,本来是要赞扬郭巨的孝顺吧。可年幼的鲁迅读了后,竟然“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的”,竟然
对这些孝子们产生了抵触心理,“不仅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父亲去做孝子了”。这是何等的悲哀!
很多人认为,鲁迅这般话太过激,不过我认为这是一篇掷地有声的批判封建意识的宣战书。并且关于老莱子稍近人情的记载以及刘向《孝子传》说郭家要埋郭巨时掘得黄金一釜,郭巨并未被活埋的记载,说明《二十四孝图》是那些儒者编了来骗人的,是用来摧残儿童心灵的。
不过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因为本来凡事都有个度,过了度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 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 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
说行天下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这次回国讲学,在香港机场转机,候机,历经数小时。得空翻阅了《二十
四孝图》。发现了江夏一个伟大母亲的智慧。特发表拙文,与家乡人分享。
据《三国志》记载。三国时,吴国江夏人孟宗,字恭武。孟宗以孝著称,后来官至司空,所以史称孟司空。是个闻名遐迩的大孝子。
父亲英年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则是极有智慧的女性。时时教导他刻苦学习,廉政爱民,为他日后的成就打好道德的基础。
孟宗的母亲十分善良,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孟宗少年就投奔南阳名师李肃求学。
有一年冬天,天气十分寒冷。她特地缝制了一床又厚又大的被褥给儿子送去。人们看到这么大的一床被子,都十分奇怪。孟宗的母亲却深情地说:“我儿子的学友大多很贫寒,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来结交朋友,这床大被子正好为他们一起盖用,共同御寒,增进他们学友之间的感情。”大概纨绔子弟不会与这般“同条被窝”的贫寒学子多攀交情吧。一
帮勤奋好学的上进少年,就这样在冬天,相互勉励,磨砺意志,寻求济世救民的良方。
这母亲不单爱自己的孩子,还想到那些年棉被都没有的穷学生。被子不单是避寒之物,更是孩子结识好学上进的学友的方式。“物以类聚,鸟以群分”。这伟大的母亲知道,贫寒上进的同学,才是一生受用的良师益友。吃喝玩乐,则学业难成,修养浅薄。
负笈海外15年的我,曾也是在江夏的寒冬中发抖。最近回国讲学,周末,下午5点左右,偶尔经过母校原一中的旧址时,看到校门前后几十米,到处是送餐的家长们,与孩子蹲在街角或台阶上,急急地吃着饭。长辈的那种殷切,那份关爱,确实叫人为之动容。只有为他们祈祷:愿学子成才,愿父母健康,也愿为他们提供一个避风的小亭或走廊。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假期读了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
图》。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以及了中国儿童可怜,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
其实我们只要真正地爱我们的长
辈,用亲情,用温暖感动他们就能真正做到孝顺,并且做好孝。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非常感人。我发现,百事孝为先,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为母埋儿、扇枕温衾、拾萧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其中,我最喜欢刻木事亲,意思是: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见面,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
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虽然这篇文章里木头人的手指会流血不现实但古代人真的是孝顺。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该怎么样,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这要那,达不到要求就发脾气,有时对父母和长辈说话、行为很不礼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对“孝顺”二字没有做好。读了这本书,我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
第二篇: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
在假期里我阅读了《二十四孝》这本书,书里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潸然泪下。读完后,我对“孝”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十四孝》顾名思义,二十四个孝顺长辈的故事。其中,有孝感动天的五帝之一舜;不辞辛劳百里负米的仲由;全然不顾生命危险鹿乳奉亲的郯子;不畏严寒卧冰求鲤的王祥……
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求鲤卧冰的王祥,这样寒冷的天气,他究竟是怎么抵御严寒的呢?那就是爱!
这些孝顺长辈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尽全力实现长辈的愿望,那我想问,长辈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有人说会是享受儿女的一次洗脚过程;有人说会是一次与老伴一起刻骨铭心的旅行;还有人说会是看着一台崭新的电视机……而我会说是你与家人永久的陪伴。
刚才,我看了一部简短的动画片。一位花甲老奶奶每天朝思暮想,从旭日东升到夕阳西下,只为在有生之年与儿女重逢。瑰丽的太阳冉冉升起,彩霞像缕缕金丝浮游中天。在那熠熠生辉的阳光下,她仿佛看见儿女们带着孩子回归家乡的景象。老奶奶刚要上前迎接,儿女们消失得无影无踪。明镜般的`月亮悬挂在天空,把银色的光辉谱写的大地上。繁星点点,老奶奶望洋兴叹:“忙吧!我等你们。”浩如瀚海的星空中,突然跳出一颗星星,来到老奶奶身旁,“你还好吗?”老奶奶凝视着它,“这不是老伴吗?”老奶奶自言自语,看着这熟悉的面孔,老奶奶感觉有了依靠,开始对它倾诉衷肠。一份份牵挂化成一滴滴泪水,湿润了奶奶的眼眶,滴进了她的胸膛。那天,老奶奶扛不住了,在人间仍留着对儿女的期盼。
如今,社会人才逐渐增多,被公司调到其他城市、国家工作、深造也是家常便饭。与此同时,中国还正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因此空巢老人的数量也是数不胜数。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你们有没有想过?钱没了可以再挣,而父母没了是不能偿还的。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远在他乡的儿女们,乘新年来临之际,回家看看家人,尽一份孝吧!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记忆中的“戏彩娱亲”,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董永的“卖身葬父”更是从小熟知。他家境贫寒,年少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靠耕田及做佣工养家。父亲体弱多病,董永多方求医,诊治无效身亡。父亲死后,因家中无钱,董永愿卖身葬父。传说,董永前往主人家的路上,在一棵大槐树下,遇见一位美貌女子,愿为董永妻,并帮董永赎身。这样,两人就一起到了主人家中。主人要他们织三百匹绢,作为赎身之资。董永的妻子十天把绢织完,而且绢色上佳,惊得主人目瞪口呆。当两人再度回到那棵槐树前时,妻子一席话,解开了董永的心中谜团。她说,自己是天上织女星下凡,是董永孝行感天,她才嫁给董永,渡过难关。
他们都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而这里面恰恰包括了孝。
那么孝是什么呢?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理论思想之一。孝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说小孩馋着张张胡须的老人。以前,总以为孝就是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应;后来,懵懵懂懂之间,明白了还要精神上的供应,让父母开心;现在,懂得了要做一个清正的'人,让父母放心。
岁月的流逝会让你明白,你所理解的尊亲敬老的含义。最基本的便是奉养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再深一点是尊敬父母;不给父母精神上的负担,兄弟姐妹之前互助友爱……
尊亲敬老,从一点一滴做起。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3
我在网上看了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让我深受感动。其中,有一则是“卧冰求鲤”,这则小故事在令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
这则小故事讲的是古代一位叫王祥的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但是,当父母生病时,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马上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的母亲使他失去父爱,王祥都能在父母生病时,衣不解带地侍候,还在冬天用自己的体温来把冰融化,捉鲤鱼给继母吃。真是令我感动极了。
古代的人们如此孝顺。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在构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是,事实好像有点不尽人意,历史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他们认为只有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却不体谅,不理解父母对自己所付出的辛劳,更不用提要他们孝敬父母了。他们可否想过母亲十月怀胎的痛苦和父母亲把他们从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人们的唾骂和抛弃。
父母给我们的爱是无私的,父母默默地为我们操劳。如果你够细心,就会发现父母脸上多了一条条皱纹,头上多了一丝丝银发。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精心的养育并教育我们,却不求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帮妈妈做做家务,给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给父母吃,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们更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长大以后好好报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就像这则故事中的王祥那样,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5
先来说说什么是《二十四孝图》吧:它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着重描写了他对“郭巨埋儿“的反感。也难怪,郭巨竟然为了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挖坑要埋刚生下来的孩子,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这是多么迂腐的行为啊!!!百善孝为先,但是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尽对母亲的那份“孝心”,不能说是“善”。他这么做一来是 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来陷老母于不仁。
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小时候我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现在终于明白,有些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看了《二十四孝图》我心中不免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如果我的父亲也学着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还算比较宽裕,这还是落不到我头上的。要知道我父亲也是一个孝子,但是他不是那种“愚孝”。他每晚都会抽出时间陪伴奶奶,为她老人家做做家务捶捶背。这虽然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但是奶奶能体会到爸爸的关怀。“孝”字是放在心中,用心去书写。而不是整天挂在嘴边,甚至牺牲家庭去尽责。如果能成为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这才是作为一个母亲最希望他儿子做的。
其实婆媳关系的破裂的主要责任应该归罪于儿子。如果儿子能在中间起到桥梁作用,婆媳应该会相处得很融洽才是。尽孝的方式不止一种,只是看你会不会罢了。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6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7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搞笑”,“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之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能够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因此之后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就应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8
捧着鲁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会儿,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虽说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坛当之无愧的巨匠,但我总觉得他的文笔太过深沉晦涩。也许是我的觉悟低了些吧,连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图。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鲁迅的观点。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你可以称之为荒诞,但它只是仅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还是好的。试问难道真的有人去学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鲤鱼的'到来?有真的有白发老爷在故作轩状吗?
古代不受孝道的极为少见,也算是屈指可数。倒是在如今的社会不孝儿女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成人后却对父母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想现代人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了吧!
孝并不像鲁迅所言的那番“难到了几十几百倍”。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热腾腾的暖茶,看见你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看见成绩单上那喜人的成绩。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让父母舒展眉头的了。可惜,有人连这一点小事也做不到,让双亲头上的白发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没有错,它的最终母的只是希望后人更加孝顺,更为懂事。儒家思想的确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们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发现它优秀的一面。因此原谅二十四孝吧!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9
寒假通过老师的推荐,我看了《孝经·二十四孝》这一本书,并从中学到了许多道理。孝,自古以来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它一代又一代得传承着,迄今为止,依旧被人们所重视。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个都没有孝心的人,是没有道德的。孝,是一切品质中最为基本的一个,但是却又是最为重要,很多人也并没有做好的。孝,是一个人一生的'作业,无论你是万人之上的富豪,还是流浪街头的乞丐,你都要孝敬父母,感谢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将我们养育长大、教育我们,所以,孝敬父母是我们天经地义的。一个孝顺的皇帝,对百姓也能施仁政;一个不孝顺的皇帝,再兴旺的国家也会灭亡。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最基本的就是从是否孝敬父母看出。
现在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繁忙”,经常早出晚归、游荡他乡,哪怕好不容易有时间陪父母,也总是厌烦地辞掉,宁愿去陪朋友一起发呆,也不宁愿回家看看愈发憔悴的父母。
近日有一档十分火热的综艺节目《旋风孝子》几位明星和他们的父亲或者母亲一起度过六天五夜,用自己的行动弥补失去的孝行,其中所有的家长都表示:自己的孩子太忙,并没有时间。这也引发了各大网络的关注:孝,是否被我们说得太过于轰轰烈烈,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质?父母并不在乎你的官衔职位,而是想要让你多陪陪她,就像你小时候他们陪你一样。尽孝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了,而是要每天都坚持,为父母做好每件点滴小事,让他们感受你那颗最诚挚的心就足以。
从现在开始尽孝吧!我想我们都不希望有后悔的那一天。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0
中国人通常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的,它是做人的根本。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故事——《二十四孝》,更加了解了这句古话的深刻含义。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还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主要故事有《百里负米》《卧冰求鲤》《涌泉跃鲤》等,我最记忆犹新的就是《涌泉跃鲤》了,我给大家讲讲吧。
姜诗夫妇知道婆婆喜喝长江水,爱吃鱼。但长江离他们家有六七里路远,一次因风大,妻子庞氏接水许久不回,姜诗怀疑她怠慢婆婆,便把她逐出家门,庞氏没有走远,她在邻居家昼夜辛勤织布,把挣到的钱托人送给婆婆,后来婆婆知道后,便把庞氏接回来,上天感动,涌进了一口长江水,每天都有两条鲤鱼跃出,夫妻两人再也不用去江边了。
这个尽孝故事看完后,我非常感动,因为姜诗和庞氏两人每天都要来回走十三四里远,可是他们都没有怨言。庞氏就算被逐出家门也会吃苦挣钱孝敬婆婆。我也很自责,别人想尽办法孝顺自己的家人,现在的`我却还不知道该怎样孝顺家人。自从看完这个故事后,我就知道了不应该在家里发脾气,让家人失望,应该为家人着想,懂得孝心。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看见一个老人帮孙子背着一个书包,说:“快回去做作业!”那个孩子不理睬,在旁边放鞭炮,老人皱着眉,叹了口气。看二十四孝图读后感600字到这,我觉得那个孩子即使很想玩,也要先把学习搞定,他也不能不理老人,让老人失望。如果你能带给家人快乐,让他们生活幸福,也相当于是尽了自己的孝心。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则。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1
鲁迅先生的此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图》这本古籍的读后感,而我所写的则是先生的这篇读后感的读后感,这边让我感到不少压力了。
鲁迅先生是20、30年代新白话运动的领袖人物,而这篇文字也正是从白话运动入手。先给予那个所谓的绅士冲击,阐明先生对于白话运动的立常为了加强说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读过的《二十四孝图》入手,揭开封建卫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为了读懂先生的这篇文章,我还将《二十四孝图》的原文找出,加以对比阅读,让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先生的这篇文章。“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这些文章都是传扬封建礼教中的“孝”的'脍炙人口的文章。
文中表达的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违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为了人颂之为“孝”而“孝”,封建时代也讲求“礼仪孝悌”,但这些所谓的“孝”实在是无法用当下的孝道观念去衡量的。郭巨可谓至孝,家里贫困,孝母之心值得称赞,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实在违背了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这样的故事在书中随便翻翻举目全是!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这样一种封建的吃人的礼教,实在让人感到可悲!
封建时代的信仰与理念并非都是要继承或抛弃的。但是孝乃百善之首,如何正确地进行理解才是最正确的。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理当传承发扬!但这样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卫这些的披着羊皮的卫道士们更是可耻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2
今天,我观看了二十四孝故事,这些故事深深感动了我。
说说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皇帝,他很有孝心。有一次,他的母亲病了,他便开始照顾母亲,怕宫女们照料不好,他每次上完朝就会带着太医去看母亲。皇帝又要管理国家大事,使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又要好好照顾母亲。结果母亲这一病就病了三年,而在这三年中,皇帝也没有睡过一次好觉。
看到这个故事,我不禁惭愧地低下了头。以前,妈妈在家里突然胃痛,只好躺在床上呻吟着,我见了,心里虽感到着急,但每次都只会问一句:“妈妈,您怎么了?”当妈妈还在回答我的问题时,我一定会飞快地而且淡淡地回答一句:“哦!”然后没有任何其他的回应,便转身走开了。今天看了这位皇帝的孝心故事后,我觉得自己羞愧万分,大家同时身为父母的子女,他能这么衣不解带地服侍自己的母亲,而我连耐心关心母亲都没有做到,何况照顾她呢?皇帝是一国之君,而我是平民,皇帝每天国事繁重,都还那么有孝心,有时间去照顾自己的母亲?为什么我就做不到呢?中国有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孝其实很简单,就算你只倒了一杯水给长辈,这也是一种孝顺的表现;今天你离开家门时和父母主动打了招呼,这就是孝顺;吃饭前,你轻轻地为父母盛了碗饭,这就是孝顺;父母不舒服时,你的一句关切之语,这就是孝顺;今天你的作业不需要父母操心,这就是孝顺;考试中,你的成绩有了丁点进步,这就是孝顺。
就算你做的事是那么的微小,但这也是孝心的一种体现。只要你肯去做,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
第三篇: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
在假期里我阅读了《二十四孝》这本书,书里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潸然泪下。读完后,我对“孝”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十四孝》顾名思义,二十四个孝顺长辈的故事。其中,有孝感动天的五帝之一舜;不辞辛劳百里负米的仲由;全然不顾生命危险鹿乳奉亲的郯子;不畏严寒卧冰求鲤的王祥……
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求鲤卧冰的王祥,这样寒冷的天气,他究竟是怎么抵御严寒的呢?那就是爱!
这些孝顺长辈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尽全力实现长辈的愿望,那我想问,长辈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有人说会是享受儿女的一次洗脚过程;有人说会是一次与老伴一起刻骨铭心的旅行;还有人说会是看着一台崭新的电视机……而我会说是你与家人永久的陪伴。
刚才,我看了一部简短的动画片。一位花甲老奶奶每天朝思暮想,从旭日东升到夕阳西下,只为在有生之年与儿女重逢。瑰丽的太阳冉冉升起,彩霞像缕缕金丝浮游中天。在那熠熠生辉的阳光下,她仿佛看见儿女们带着孩子回归家乡的景象。老奶奶刚要上前迎接,儿女们消失得无影无踪。明镜般的月亮悬挂在天空,把银色的光辉谱写的大地上。繁星点点,老奶奶望洋兴叹:“忙吧!我等你们。”浩如瀚海的星空中,突然跳出一颗星星,来到老奶奶身旁,“你还好吗?”老奶奶凝视着它,“这不是老伴吗?”老奶奶自言自语,看着这熟悉的面孔,老奶奶感觉有了依靠,开始对它倾诉衷肠。一份份牵挂化成一滴滴泪水,湿润了奶奶的眼眶,滴进了她的胸膛。那天,老奶奶扛不住了,在人间仍留着对儿女的期盼。
如今,社会人才逐渐增多,被公司调到其他城市、国家工作、深造也是家常便饭。与此同时,中国还正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因此空巢老人的数量也是数不胜数。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你们有没有想过?钱没了可以再挣,而父母没了是不能偿还的。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远在他乡的儿女们,乘新年来临之际,回家看看家人,尽一份孝吧!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2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3
我在网上看了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让我深受感动。其中,有一则是“卧冰求鲤”,这则小故事在令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
这则小故事讲的是古代一位叫王祥的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但是,当父母生病时,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马上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的母亲使他失去父爱,王祥都能在父母生病时,衣不解带地侍候,还在冬天用自己的体温来把冰融化,捉鲤鱼给继母吃。真是令我感动极了。
古代的人们如此孝顺。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在构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是,事实好像有点不尽人意,历史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他们认为只有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却不体谅,不理解父母对自己所付出的辛劳,更不用提要他们孝敬父母了。他们可否想过母亲十月怀胎的痛苦和父母亲把他们从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人们的唾骂和抛弃。
父母给我们的爱是无私的,父母默默地为我们操劳。如果你够细心,就会发现父母脸上多了一条条皱纹,头上多了一丝丝银发。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精心的养育并教育我们,却不求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帮妈妈做做家务,给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给父母吃,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们更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长大以后好好报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就像这则故事中的王祥那样,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
人之初,性本善,总记得小时候被父母要求捧着一本彩版的《三字经》听父母讲如何做人,如何孝顺,如何敬人做事。
读到《二十四孝图》,不禁有感而发,虽已不是封建旧时,儿童也会被父母或尊长要求学一些孝道,百年之前,和鲁迅先生一起读阅做工粗糙的《二十四孝图》,满心欢喜的求知心被湮灭了,
想那时只有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至打手心,和现在相比,我们除了课本还有许多课外读物,想那时鲁迅先生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将肉麻当做有趣,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可如果鲁迅先生活到了今日,又会有怎样
的感叹,或许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在那时,封建的孝道虽然不可取,但却让人学会了尊老爱幼,也许有些礼节过于繁索,有些做法过于愚昧,也存在着虚伪和残酷,但和现在有些人来说,已经善良了许多。
人之初,性本善,同为中国一民,虽不同时期,在屡被批判的封建孝道中也有感人的孝子,在与旧时期改头换面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不如古时的残酷。
走在街上,桥洞中,可见一位衣衫褴褛的儿童,老人,记忆中最深的是那位整天坐在桥头的老奶奶,冬去春来,送夏迎秋,季节变换,而她的衣衫不变,温度变化,而她的亲人的冷淡不变,她头发花白,凌乱地披着,那不知是什么颜色的衣服也补了好几个洞,她坐在桥头,不知在看什么,不敢去想象,只怕自已也会平添忧愁,脚边的铁盆,雪白的直刺人的眼,一枚两枚的硬币是她一天少得可怜的生活费……
如果,我想是如果鲁迅先生看到这一幕,还会认为封建孝道只会害人吗?这里没有孝,没有亲情,没有善良,只有路人投去可怜的目光,这里没有尊重,没有幸福,只有被湮灭了善良的高等动物投去的一声清脆,一枚硬币打着转打在盆中,也一定像钉子一样打在老人心上……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这种善能继续,那么《二十四孝图》也不会显得那样虚伪,那么鲁迅先生也不会大喊中国的劣根性了。
人这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耳边又响起了这流传千年的精典……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记忆中的“戏彩娱亲”,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董永的“卖身葬父”更是从小熟知。他家境贫寒,年少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靠耕田及做佣工养家。父亲体弱多病,董永多方求医,诊治无效身亡。父亲死后,因家中无钱,董永愿卖身葬父。传说,董永前往主人家的路上,在一棵大槐树下,遇见一位美貌女子,愿为董永妻,并帮董永赎身。这样,两人就一起到了主人家中。主人要他们织三百匹绢,作为赎身之资。董永的妻子十天把绢织完,而且绢色上佳,惊得主人目瞪口呆。当两人再度回到那棵槐树前时,妻子一席话,解开了董永的心中谜团。她说,自己是天上织女星下凡,是董永孝行感天,她才嫁给董永,渡过难关。
他们都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而这里面恰恰包括了孝。
那么孝是什么呢?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理论思想之一。孝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说小孩馋着张张胡须的老人。以前,总以为孝就是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应;后来,懵懵懂懂之间,明白了还要精神上的供应,让父母开心;现在,懂得了要做一个清正的人,让父母放心。
岁月的流逝会让你明白,你所理解的尊亲敬老的含义。最基本的便是奉养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再深一点是尊敬父母;不给父母精神上的负担,兄弟姐妹之前互助友爱……
尊亲敬老,从一点一滴做起。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6
中国人通常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的,它是做人的根本。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故事——《二十四孝》,更加了解了这句古话的深刻含义。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还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主要故事有《百里负米》《卧冰求鲤》《涌泉跃鲤》等,我最记忆犹新的就是《涌泉跃鲤》了,我给大家讲讲吧。
姜诗夫妇知道婆婆喜喝长江水,爱吃鱼。但长江离他们家有六七里路远,一次因风大,妻子庞氏接水许久不回,姜诗怀疑她怠慢婆婆,便把她逐出家门,庞氏没有走远,她在邻居家昼夜辛勤织布,把挣到的钱托人送给婆婆,后来婆婆知道后,便把庞氏接回来,上天感动,涌进了一口长江水,每天都有两条鲤鱼跃出,夫妻两人再也不用去江边了。
这个尽孝故事看完后,我非常感动,因为姜诗和庞氏两人每天都要来回走十三四里远,可是他们都没有怨言。庞氏就算被逐出家门也会吃苦挣钱孝敬婆婆。我也很自责,别人想尽办法孝顺自己的家人,现在的我却还不知道该怎样孝顺家人。自从看完这个故事后,我就知道了不应该在家里发脾气,让家人失望,应该为家人着想,懂得孝心。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看见一个老人帮孙子背着一个书包,说:“快回去做作业!”那个孩子不理睬,在旁边放鞭炮,老人皱着眉,叹了口气。看到这,我觉得那个孩子即使很想玩,也要先把学习搞定,他也不能不理老人,让老人失望。如果你能带给家人快乐,让他们生活幸福,也相当于是尽了自己的孝心。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则。一个人如果不孝顺,他更不会热爱自然,热爱祖国,也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所以,只要你懂得孝,就会有回报。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7
《二十四孝图》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鲁迅由对反对推行白话人的痛斥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由自己小时候看的绘本想起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候看到日本的小学生用的图书,感慨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小孩子读书是如何的枯燥呀。这让我想起来了霍先生之前在公众号发表的几篇文章,自己以前看霍先生写的一些游记是非常欢喜和憧憬的,但是最近先生连续发好几篇对于日本教育的`“吹捧”的文章还有对中国的一些意见,还记得当时自己还在微信上留言了,对先生所说的进行反驳。后来就对于先生发的文章开始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了。
今天看到鲁迅先生在文章里发出这样的感慨,不禁肃然起敬。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大多写于一九二七年之前。差不多一百年了,中国的学者还是在发出:中国和日本还是有那么大的差距的感慨。自己的爱国之心自是不用怀疑的,但是两个跨越近1的学者都扎起感慨,我真的想自己亲身去体验一下到底差距在哪里?
后来文章中鲁迅先生想起小时候一位儒者送给他的一本《二十四孝图》。鲁迅在听完这本书里所有的故事后,对于想做一个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突然感到一阵的共鸣啊。近几日回家然后和爸妈聊了一下对于自己以后的规划,想法和他们认为的完全背道而驰,心中十分的苦闷。他们想自己毕业就要回到县城,按照自己所学的,在那里大致也可以找到一份相对轻松的事情,然后看看能不能考教师资格证或者走走关系考个公务员。对于爸妈的考虑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因为爸妈自小在家,对于自己,父母的爱从来不觉得奢侈,所以也不会太大的珍惜。毕业以后一直想着多赚钱然后追随前辈的脚步。和父母吐露心声后,他们大为不悦,一直说我太自私,劝我要看清现实。
文章最后,他(鲁迅)觉得自己小时候看不懂的问题,长大了知道又开始计较和后怕,觉得自己这样的想法着实可笑。关于孝这个问题,自己一直也是摇摆不定的,小时候到高中都非常听爸妈的话,但是到了现在,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大致要和他们对着干,好像叛逆期延迟了一样。很多时候都害怕家里突然打来电话讲不好的事情,对于爸妈的身体也是非常的担心。到现在自己也是看不懂孝这个字啊。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8
捧着鲁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会儿,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虽说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坛当之无愧的巨匠,但我总觉得他的文笔太过深沉晦涩。也许是我的觉悟低了些吧,连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图》。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鲁迅的观点。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你称之为荒诞,但它只是仅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还是好的。试问难道真的有人去学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鲤鱼的到来?有真的有白发老爷在故作小儿状吗?
古代不受孝道的极为少见,也算是屈指可数。倒是在如今的社会不孝儿女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成人后却对父母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想现代人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了吧!
孝并不像鲁迅所言的那番“难到了几十几百倍”。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热腾腾的暖茶,看见你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看见成绩单上那喜人的成绩。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让父母舒展眉头的了。可惜,有人连这一点小事也做不到,让双亲头上的白发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没有错,它的最终母的只是希望后人更加孝顺,更为懂事。儒家思想的确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们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发现它优秀的一面。因此原谅二十四孝吧!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9
封建孝道的“祭品”
鲁迅先生是我十分仰慕的文人,他笔下的文章讽刺意义极深,给我的感触也颇深。就好比《朝花夕拾》中的那篇文章——《二十四孝图》。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两个有关“孝”的小故事,《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老莱娱亲》中,鲁迅严厉批评了老莱子可笑的,侮辱孩子的行为——一手拿着“摇咕咚”,身穿彩衣在地上玩闹。《郭巨埋儿》中的小孩子实在令鲁迅同情,这么小就要被所谓的“孝道”埋进了土里,好在最终“掘出黄金一釜”,并没有埋下去。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心中对封建迷信的憎恨一下子喷涌了出来,怎么会存在这种愚昧而残酷的“孝道”?不过,我对鲁迅所讲的《老莱娱亲》有不一样的看法。他说,这老莱子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可我不这样认为。老莱子的可笑行为其实是在逗自己年迈的老母亲和父亲所笑,在老莱子的心中,他们这样就是自己的尽“孝”之处,应该是值得称赞的,这样的认知实在是可笑至极,最可怕的错,是你不知道自己犯错。
《郭巨埋儿》中的郭巨实在太残忍了,我想不明白,他是怎样冒出这个空洞的“想法”的?如果将孩子埋下,那就连最基本的人性都没有了,何谈“孝道”?这种愚蠢至极的做法令人唏嘘不已,也淡化了“孝”在现实中存在的真正意义。这个孩子,就是迷信的受害者,封建社会的祭品,而他的父亲便是虚伪“孝道”的“典范”。
相比之下,现代的“孝”无疑是珍贵的,可敬的。外婆的肺部要开刀,爸妈都很着急,做完手术后陪在外婆身边给她做这做那,我偶尔过去,眼前外婆的脸上除了病气,还挂满了幸福的微笑和欣慰。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切实感受到真正的“孝”。
“孝”一个字却涵盖了种种样式的尽孝方式。有的令人竖起大拇指连连称叹,也有的,令人背后发毛,令人发指。我希望大家记住“百善孝为先”,也希望大家对于“孝”有正确的认知。敬孝虽好,但有些“孝”,不敬也罢,有些方式,我不敢苟同!
《二十四孝图》,是我脑海中常常浮现出的文章,它写尽了封建迷信的可耻,也写尽了对封建时期孝道的控诉和对“祭品”无声哀悼。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0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1
今天,我观看了二十四孝故事,这些故事深深感动了我。
说说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皇帝,他很有孝心。有一次,他的母亲病了,他便开始照顾母亲,怕宫女们照料不好,他每次上完朝就会带着太医去看母亲。皇帝又要管理国家大事,使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又要好好照顾母亲。结果母亲这一病就病了三年,而在这三年中,皇帝也没有睡过一次好觉。
看到这个故事,我不禁惭愧地低下了头。以前,妈妈在家里突然胃痛,只好躺在床上呻吟着,我见了,心里虽感到着急,但每次都只会问一句:“妈妈,您怎么了?”当妈妈还在回答我的问题时,我一定会飞快地而且淡淡地回答一句:“哦!”然后没有任何其他的回应,便转身走开了。今天看了这位皇帝的孝心故事后,我觉得自己羞愧万分,大家同时身为父母的子女,他能这么衣不解带地服侍自己的母亲,而我连耐心关心母亲都没有做到,何况照顾她呢?皇帝是一国之君,而我是平民,皇帝每天国事繁重,都还那么有孝心,有时间去照顾自己的母亲?为什么我就做不到呢?中国有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孝其实很简单,就算你只倒了一杯水给长辈,这也是一种孝顺的表现;今天你离开家门时和父母主动打了招呼,这就是孝顺;吃饭前,你轻轻地为父母盛了碗饭,这就是孝顺;父母不舒服时,你的一句关切之语,这就是孝顺;今天你的作业不需要父母操心,这就是孝顺;考试中,你的成绩有了丁点进步,这就是孝顺。
就算你做的事是那么的微小,但这也是孝心的一种体现。只要你肯去做,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
第四篇: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
这篇文章出自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上部分记叙了自己看过许多阴间的图片,但并非自己所有。下部分又说自己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接下来,讲述的就是这个里面的故事,我知道:上部分是文章的插叙。
可当我看到鲁迅介绍的那几个故事,感受到了“孝”有如此之难,我和鲁迅的感受是一模一样。我还依稀记得自己以前是如何地“孝顺”父母,和他们比起来,无非是“听话”“从命”的做法,以及长大后,给年老的.父母吃好睡好。例如“卧冰求鲤”是晋代王祥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的后母喜欢吃鱼,经常要王祥到河边捕鱼。有天,天寒地冻,他脱去衣服睡在冰上,准备用体温化冰捕鱼。忽然,冰从中间裂开,俩条鲤鱼跳了上来。
不过,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励效仿的,如“黄香扇巾”之类也并不难,他讲述的是黄香九岁丧母,对父亲恭敬孝顺,夏天先把父亲的枕席扇凉,冬天先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暖床。
以上种种做法,对当时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可作为21世纪的人们,喜欢吃鱼可以去买;夏天热、冬天冷都可以开空调。
而现在我们所做的是尽自己的本分,去孝顺父母。等到我们老了的时候,自己的子女也会孝顺自己。就这样,“孝”字就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2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3
哭竹生笋讲的是在三国的时候,有一个孝子,叫孟宗。从小爸爸就死了,家里十分贫穷,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妈妈年纪老了,体弱多病。不管妈妈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妈妈病了,想吃竹笋烧的菜,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着竹子大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卧冰求鲤讲的是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小时候失去了妈妈。后来后妈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坏话。他父亲对他也开始不好了。王祥的后妈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光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求鲤鱼。正在他求的时候,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烧给后妈吃。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读了这两只故事,我知道长大了要报答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要孝顺爸爸妈妈。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
他是春秋时期的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麗,他总是孝敬父母,每次有好吃的他总是给父母。他七十岁还不觉得自己老,还经常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开心。有一次,她出去挑水回来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水全都洒了,他不想让他的父母伤心,便灵机一动,扮成小孩子一样倒在地下玩拨浪鼓,二老看见了还以为他又向前此一样玩,所以二老大笑。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思绪万千,知道古代人都那么孝顺,我们现代人就更应该孝顺父母了。这使我我想起了一个词“百善孝当先”。只有好好做人,努力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才是孝顺。此时我想到了,我有没有像老莱子一样孝顺父母?有没有让父母开心?
这使我想起了春节前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只有妈妈和我在家。突然,妈妈的肚子疼了起来,妈妈叫我拿药来,可是药竟没了,只能我亲自下去买药。这么黑的天,身手不见五指,我最害怕了;但是为了妈妈,我一咬牙一跺脚豁出去了。出门便一路小跑到了药店,往家走的时候,我累得不行了。这时,我脑子里浮现出一个身影,那是妈妈,他肯定为我买药的时候也一路小跑。现在,正好让我有一次表现的机会,所以我的.步伐加快了,终于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经大汗淋漓了。吃完了药妈妈说:“有儿子真好。”我开心地说:“还是有用的。”
我相信,我以后会向二十四孝里的孝子好好学习,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第五篇:《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说行天下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