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一切价值《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后感[合集]

时间:2019-05-14 04:4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估一切价值《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估一切价值《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后感》。

第一篇:重估一切价值《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后感

重估一切价值

“怎么那么没规矩!” 成长过程中很多人都听到这样的训斥。咱中国传统尤其注重“礼节”,见师长要恭敬肃穆,这才是好学生、乖孩子;见异性要不动心,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这才是君子、贞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规矩不可谓不多。所谓“二十四孝”故事,多是些自残自虐的神话,国人确信以为真,以为伟大。还有未嫁而夫已亡,之后终生不嫁的,咱中国人也称道为贞节女子,是要好好立牌坊表奖的。真不知这些女人是怎么熬过余生的!

当然如“贞节”等观念,国人已大大改观了,不会再去立牌坊。但回首传统,仍惊觉于“道德”中太多的似是而非和虚伪,痛感其对生命的压抑和戕害。实在要好好思考,一一重估。在此之前,先做笼统的批判。

儒家传统认为人性善,君子们在此基础上不断砌上“道德”的砖,吃力的建立起中国的“道统”大厦。要认清儒家思想的真伪,不得不先认识人性。那么人性是什么 呢?我想就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某些共有的特性,他是与生俱来的,广义上属于“本能”。古今大哲对人性有很多不同分法,有的将其分为“理智、欲望、激情”,有的分为“本能(冲动)、理性、灵性”等等。我以为人性(或说本能)当作“意欲(will)、理性(理智)、情感”三分,其中意欲居于主导,理性是工 具,情感恰以多彩生命。当然理性和情感对意欲有影响。

那么儒家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呢?是仁(良知)。人的本能中是有“求善”的意欲,这和饿了想吃饭,见了美女、帅哥想入非非是一个性质,都源于本能的。但正如 食、色一样,这只是意欲之一,并非本质,更非全部。人性本善或本恶?这本生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人高于善恶。据我想来人本没有什么“本性”可言,或者说人 性实在太过丰富了:食、色、竞争、游戏、求强、向上......你无法笼统得去做个概况或描述。儒家的根本问题在于把“求善”意欲人为拔高了,不仅当做了 人的本性,并且幻想着这是宇宙的本性。通过这种心理放大,“求善”意欲一变为“天道”。“天道”的大旗一张,于是乎“纲常礼制”十八班武艺齐聚,中国人的 生命也就在“规矩”的斩杀中慢慢消逝了。儒家把求更好生活的手段(仁、礼)本身当做了目的。道德超越了生命,飘于空中,通体冰凉!

生命高于“道德”,本身就是最高价值。任何超越生命的说教,不管他是赤橙黄绿青蓝紫,都不要去相信!凡是戕害生命的便是恶,一切扩充生命的便是 善。让我们以生命的名义和批判的眼光检视一切传统,重估一切价值!而“我”就是价值的评判者,是自己的立法者。不要再去听别人“你应该做什么”的鬼话,而是对自己说:“我要做什么”。

灰色的理论到处都有,但生命的金树常青。人就是“未定型”。朋友们,充满活力地去创造自我!有幸得到生命的人应该给生命以最好的报答。

重估一切价值之神与人

如今世风日下,价值混乱,国人迷茫。学者们穷本逐源,古今中西一翻对比后,得出结论:中国人原来的儒家传统经五四和文革扫荡,所剩无机。信仰缺失、缺少终 极关怀是国人价值混乱的根本原因。而他们开出的药方是对“神”的信仰,既重新找回终极关怀。于是“上帝”、“佛祖”、“真主”、“老天爷”或“超自然”,应有尽有,淘你喜欢。只要信“神”,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是颇得“姓春哥得永生”之妙的。可是“人”在哪里?!

据说“神”是超于人之上的一种永恒存在,不知其所生,然而不灭。神是万能的,他创造了人,评判着人间的一切善恶,任何人的一举一动都逃不出他的法眼,不义 之举必将遭到神的惩罚。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你还能不“戒慎恐惧”吗?于是人们只有以《圣经》、《可兰经》、《四书五经》等所教导的那样生活,因为这是神 谕、是道德律例,是唯一的正道。可是已有的科学发现和客观事实似乎都和这些“神”的教导不太一样的。什么7天创世纪啊,造人啊,灵魂不灭啊,稍有常识的人 都会予以断然否认的。但这似乎并不影响我们对“神”的信仰,这又是为什么呢?人为什么要选择自欺欺人?我想原因有二。

一是“神” 可以给这个世界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如果没有“神”,世界对“理性”而言似乎是荒谬的。生命如何起源?宇宙怎么诞生?因果链条的最后,科学家们 会遇到一个“理性”无法理解的“初始因”,比如大爆炸理论的“奇点”,比如生命如何从无机物演化为有机物。于是“神”便是这个“初始因”。这是理性的无奈 之处,也是人的可笑之处。首先,人类暂时无法理解的事情很多,为什么不能等待认识的发展而非得为了“理解”而创造神呢?这和远古人类编造神话解释自然现象 不是一个道理吗?其次,也许诚如康德所言,认识能力有其边界,本体界的事“理性”最终无法理解。也许宇宙和生命确是超出人类理解能力的存在。那又有什么关 系?我们为什么非得给宇宙找一个终极原因?这对于人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呢?

二是“神”是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需要,如果没有对“神”的信仰,人类社会将陷于无尽的混乱,人的存在也将失去意义。这又是人类自我编织的神话了。且不 说宗教之间残酷的战争导致多少人死于非命。仅说说伦理对于人性的戕害。传统伦理是超于现世的。人们为了虚无缥缈的来世而压抑现世生活,也许只有在幻想着天 堂的美好时才稍觉一丝快乐。传统伦理是否定生命本能,以私欲为恶的。人不是个东西,只能不断“赎罪”,不断“克己”,沉重的活在罪恶感中。“神”是高高在 上,凌然不可侵犯的。人谦卑的匍匐在神的脚下,祈求宽恕和怜悯。生命的甘泉在“神”的吸嗜下渐渐干枯了,人也因此病弱、垂死。

可怜的人!你们难道不明白是自己创造了“神”吗?你们为什么对自己的伟大视而不见?你们为什么宁愿背弃而不是信仰自己?你们为什么漠视现世而求来生?你们 应该去看看马克.吐温的《天堂赞美诗》,你会发现天堂实在无聊的很!总会有人发出这样的悲叹:宇宙是荒谬的,生命是纯粹的偶然,死亡不可避免,活着毫无意 义!朋友,愿这种人早点死去吧,这对他是个解脱。而我们将为生而为人欢呼雀跃!如己所愿的生活,这就是人生的全部奥义。不要再在“神”上浪费时间了,多花 些时间思考如何去更好的生活。最后,祝上帝“笑口常开”。

重估一切价值之无私与自私

据我了解,无论中外,大多数人总认为无私是好的、善的,自私是丑的、恶的。程朱理学主张要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讲至良知,基督教讲爱邻人,都是或明或暗 的阐述这个价值评判。受此影响,我先前也是十分认同这个主张的,因此不免身体力行一翻。最近觉得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写来和大家探讨。

自私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利益”,而无私的解释则是“不自私”,也就是“不只顾自己而不顾他人的利益”。这里的无私有两层含义: 一是即考虑自己也考虑他人的利益、二是不考虑自己只考虑他人的利益。明眼人一看便知,只要符合上述两者之一,我们便可定义某人为无私的。如果按照现代汉语 的这个定义,我想大家对于两者的孰好孰坏是没有争议的。

可国人观念中的无私、自私似乎并非如此,至少我脑中的不是。许是咱受传统观念及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太深的缘故。传统观念中“无私”和“无欲”似乎是同一个 概念,且往往强调后者。比如咱们耳熟能详的“无欲则刚”。但无欲是否真能刚呢?在我看来:“无欲则死”。一个人的行动是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意欲”的,否则 不成了“行尸走肉”式的机器人或直挺挺躺在床上的植物人了吗?现实中“无欲”的活人也就是植物人罢,而且我们也不能断然说他是无欲的,因为并不了解他们的 思想。可见儒、释、道讲的“无欲”,都是骗人的鬼话,当不得真的。尼采说那些鼓吹“无欲”的人是因为空无欲望而欲望空无,有点道理。那么为什么还那么多人 信呢?而且似乎也有实际效果。我想大部分人是由于常体会到欲望无法实现时的痛苦,于是干脆否定欲望而免了失败的痛苦。在无欲中还有“免于痛苦”的一欲在!

有人反驳说:儒家言“无欲”乃指“无私欲”,至良知的“欲望”当然不算私欲而算天理的。他说的也有些道理。我们且看看“无私欲”是否可能?在此之前想先下 个我所理解的“无私”和“自私”的定义。“无私”指“无私欲”即所谓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自私指“为了自己的利益”,至于为不为他人听其尊便。人们饿 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这是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一般人还得找个伴侣,满足下灵与肉的需求。我想问:这是自私还是无私呢?如果这是自私的话,那么无私在现 实中就是不可行的。因为结果和“无欲”没啥区别。

有人会说:虽然如此,但“无私”毕竟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好吧,我们“梦游”一下。假设每个人都不用吃饭喝水,不食人间烟火也可以生存。那么我们是不是 可以专门利人了呢?这在我看来还是困难的。因为在别人不愿意告知的时候,我们很难了解他的确切需求是什么?需求没搞清楚,谈何满足该需求?没问题,咱进一 步假设:每个人“掐指一算”就能清楚地知道其他人心里想要什么。这下可以“无私”了吧?答之曰:也不行。因为每个人心里想的都是怎么去满足别人的需要,他 自己是没有需要的。于是整个世界的需求为零。呜呼哀哉,即使作为理想,“无私”也是不可能的呢。

也许有人还会反驳说:你这人怎么钻牛角尖呢?孔夫子都讲“食色性也”。饮食男女,只要私欲不过度,就没什么不好。那么我想问:“存天理、灭人欲”是怎么回 事?男女授受不亲又是什么?传统观念中难道不认为性事是不洁的吗?难道不是以“私欲”为恶的吗?“私欲”一变为恶,“无私”一旦成为天理,人们就只好压抑 自己的生命本能了。坐怀是必须不乱的,自然的男女之情成了“淫邪”。于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出生了,生命力也就在“天人交战”的人格的分裂中一天天萎谢 了。

我们的所有欲望都是“私欲”,而所有行动都是为自我需求的满足。否定“私欲”就是否定生命。不要再谈自欺欺人的“无私”,而是要健康的“自私”。即在满足自己的同时顾及他人!那么怎样做到健康的“自私”呢?我的看法如下。

第一要改变以“私欲”为恶的观念。不论是想吃山珍海味、把帅哥美女、玩电脑游戏、看山海美景或是想保护生态环境、帮助失学儿童、争取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力和自由,只要是不损害他人权益的,便是好的、善的。不应该在道德上对这些选择做一个高下之分。我们帮助他人,改进社会的 目的是什么呢?还不是为了使每个人的需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使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第二要“先己后人”。要明白只有自己好了,才有能力帮助别人这个最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自己都一事无成,如何来回馈社会?因此我们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强健生 命。凡事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想不想干,而不是他人的愿望。自己想要的就绝不谦让。要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竞争的洪流中去,靠自己的能力求取所想。这样每个人才 能在竞争中充分发展自己,扩充生命。而不是在谦让中压抑生命,扼杀自我。

第三要“人格平等”。健康的自私要求我们在为了自己的同时也要顾及他人,这样可以避免无谓的冲突。每个人不管能力大小如何,只要他不压抑他人的生命,在人 格上就都是平等的。“顾及他人”的层次有二:一是不损害他人的权益,这是消极意义上的;二是增进他们的权益。如直接捐助、帮助他人提高自身能力、争取扩大 公民权利等。这是积极意义上的。

那么,对于那些为了自己而损害他人的人应该如何呢?“道德教化”是无力的。唯有“以直报怨”使此人吃够了损人的苦头,得不偿失,才能使他“回头是岸”。朋友们让我们养成健康的“自私”,为了自己和别人的美好生活!

重估一切价值之克己与自我

今天来谈谈“克己”与“自我”,这是中西文化的一大区别。

儒家传统中对克己的阐述很多,也十分重视。大概都源自孔子的那句“克己复礼为仁”。不确知孔子此话的原意。估计是有感于当时人们因为私欲而相互残害而发的。如果真如此,孔子所讲的“克己”倒是和时宜的。因为生命是最高价值,为一己之私而戕害他人生命,当然是要反对的。当然孔子靠自觉来克己、靠复礼来为仁就有点异想天开了。一是人性复杂。“理性人”能比“道德人”的假设更好地解释人类历史和现实。而理性人是不会自觉克己的。二是即使现实中有“道德人”的存在。在与“理性人”的博弈中,他们也很难获胜、因此这种人会越来越少而近于绝灭了。中国历史上“君子”斗过“小人”的例子不是少而又少吗?孔子自己也落了个“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的结局。

言归正传。孟老夫子的观点是:“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这是完全的昏蛋逻辑!(本想骂孟子混账的,念他毕竟是个相信有“浩然之气塞于天地间”的头脑发热的理想主义者,罢了。)他明显将“克己”扩大化了。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行有不得的原因是:自己犯了错或别人犯了错(当然暂且不考虑客观原因)。难道别人犯了错,也可以通过反求诸己来解决吗?!孟子所说的“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和圣经教导的“打完左脸把右脸也贴过去”相近。说白了和教我们在老婆被人强奸以后,再把女儿送给那人强奸没什么两样。不用想就知道有多混蛋,可是竟还有很多人以为伟大的。

孔、孟的话对理学家、道学者来说当然是绝对真理,一句顶一万句的。于是“克己”——“反求诸己”——“存天理,灭人欲”的演进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复礼则变成了“三纲五常”。

“克己”其实是以“一切为己的意欲”(以后称之为“私欲”)都为恶的认识的必然产物。人在求基本欲求满足的过程中充满罪恶感,陷入自我矛盾的两难:一边满足“私欲”,一边不满于自己竟堕于私欲。灵肉交战,人性因此扭曲。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性欲。诚如尼采所言性欲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性交是自己快活而又能使人快活的一大美事(当然是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传统观念却普遍以性欲为恶,看到异性有冲动便是不耻于人类的臭狗屎。曾国藩“不为圣贤、则为禽兽”的自箴是这种观念的极好体现。

由克己而衍生出的一系列观念,如“修身”、“慎独”和“戒慎恐惧”等更是使人毫无生气可言。人们整天生活在“圣贤”的书中,用“天理”画地为牢,不敢越雷池一步。

源于“克己”的“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是似是而非的。本来嘛,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个体,为什么不公平对待呢?但中国却是习惯于对自己人残忍,对外人宽容的。比如两个小孩打架,不管对错,父母总是把自己孩子训斥一顿了事,并视为“理应如此”。还有“谦让”,国人无不以为是一大传统美德的。不是连外国人也夸咱是礼让之邦嘛,这很可以自豪一下了。于是人家外国人来中国,是要给予超国民待遇的。至于自家人,先受着罪吧。我们不是宁可勒紧裤腰带,也要援助第三世界国家革命吗?越南的苦头是尝到了。还有更高妙的道德,名之曰“以德抱怨”。我们不是免了日本的“战争赔款”吗?换来的是日本至今不肯对战争进行深切反省。我想这和他们吃到的苦头太少是有很大关系的。凡此种种都是很能让亲者痛,仇者快的。“克己”的另一害处是压抑情感。喜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绪,十分自然的。我们却不能在别人面前自然流露,否则不是被斥为“轻浮”就是被斥为“放肆”,甚至是“伤风败俗”。我们想哭的时候哭不得,想笑的时候笑不得,爱上喜欢的人也不能坦露内心。于是中国人只好无奈的喜欢含蓄、习于暗示,并因想象力和理解力不够而吃了不少苦头。梁祝的“十八相送”虽然夸张,倒也十分生动的反应了这个问题。

克己的最大危害是压制个性,是否定“自我”。孔夫子不是说要“毋欲、毋必、毋固、毋我”吗?中国人是从来不知“自我”为何物的,或者说从来没有自觉地去认识“自我”,更不用说实现了。只要“好礼复古”如圣人所说的去做就可以了。特立独行是要被吐沫淹死的。难怪鲁迅先生《娜拉走后怎样》中感叹中国太难改变: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

“克己”不可避免的结果是以生活为苦。既否定“私欲”,又压抑情感,这样活着又有什么乐趣可言?!难怪咱们“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子在临死的时候才感到轻松的解脱。“仁”的担子一辈子压在肩膀上,实在太沉重了。

既然“克己”如此不堪,我们该怎么办?质言之:如己所想的生活,努力去实现“自我”。为此要树立以下人生态度。

“平等”的而非“自抑”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生命个体,为什么要“律己以严,待人以宽”?这不是对自我生命的不尊重吗?对自己和别人要一视同仁。不要再相信什么“吃亏是福”,那不过是弱者自欺欺人的把戏。只有树立“平等”的观念,我们才能在和别人的交往中做到不卑不亢。这才是尊重生命所应有的态度。

“求取的”而非“谦让的”。歌德说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自己想要的,就靠自己的能力求取。我们不需要他人的施与,也绝不无故施与他人。只有这样,生命力才能在相互竞争中得到强健和扩充,我们才能体会到生命特有的力与美。而“谦让”只会压抑本能,消解竞争,使生命萎靡不振。

“坦率的”而非“含蓄的”。自然的表露你的感情吧。让我们大声去笑、放声去哭。不要再遮遮掩掩地含蓄暗示,而是坦诚地表达内心的爱。大方的欣赏和赞美别人,也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内心情感得到充分释放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这与我何干?!况且没有人会真的讨厌坦荡直率的人。

“个性的”而非“从众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是人生的应有之义。不要再沿着别人的生命辙迹漫无目的的前行,而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人生的道路,听从内心的召唤去实现自己的精彩。

“欢快的”而非“沉重的”。生命是一条河流,不论在湍急奇险或平缓开阔处都有她独特的美。生命是一曲乐章,不要在失意落魄时吟抑郁低沉的悲歌。即使在人生的谷底,也要奏出激扬欢快的乐章。别忘了,我才是生命的歌者,并以我全部的热情和爱,谱写生命的赞歌。让我们抛却无谓的精神重负,在人生的台上,轻捷灵动地舞蹈。

重估一切价值之完结——热爱生命

本想再写两篇关于静与动、好礼复古与厚今薄古的文章,发现没有什么动力。可能是学力有限,写来写去就是这点东西,实在没必要赘言了。但对之前的批判还是想写点东西作为自己思想上的小结。

重估一切价值并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也并非要打倒一切,而是要以生命的名义对这些价值进行重新的审视。好的我们就留下来,似是而非的我们就摒弃。传统价值中自然有好的方面,这是我们要珍视的宝贵财富。

生成是无罪的。一切扩充生命的便是善,一切戕害生命的便是恶。这是我认为评判伦理道德的根本标准。而一些我们以为好的传统价值,恰恰违背了这个标准。当然在具体情境下,每个人对于什么是扩充生命、什么是戕害生命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并且肯定有很多人(比如有宗教信仰的人)不同意这个标准本身。他们有自己的善恶判断。面对这些,我们又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首先要记住对生命的热爱。这是最根本的,是重估一切价值的原因。既然批判的目的是为了爱,那么不管这个人的价值判断标准和我们有多大的不同,只要他没有故意去戕害他人的生命,我们都应该报以最大的宽容。因为他和我们一样都是鲜活的生命。我们怎忍心去伤害他呢?

其次要理解和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虽然存在一些客观标准,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价值判断就是真理。不要自以为正义在手可以随便评判、指责他人。要知道每个人的认识都有他的局限性,要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既然我们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并且以此行事,也应该允许别人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们都是人格平等的,在这点上没有谁比谁更高贵。多一些理解和尊重,我们才会少一些无谓的不快和争执,世界也会多一些温暖、快乐和爱。

最后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人和人之间是那么的不同,而正因了这不同,世界才是缤纷的。不要保守,也不要偏激。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多和不同想法、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沟通和交流,这样你既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减少偏见,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善待别人。

我的存在对我而言是一个永久的神奇。在生命之流中,让我们始终铭记内心真挚的爱,善待自己和他人,享受生活!

下载重估一切价值《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后感[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估一切价值《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读后感[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