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掌握诗词鉴赏金钥匙》 王保兵 - 现代语文
掌握诗词鉴赏金钥匙
——就《武陵春》等谈谈诗词教学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 王保兵
摘 要:诗词鉴赏不能放逐。提高诗词鉴赏得分率的关键在诗内在课内。要抓好关键。要学会以诗解诗,提高“裸读”能力。关键词:提高认识 了解知识 掌握方法 以诗解诗
“诗词鉴赏”能力层级是语文能力层级中最高的层级。在中高考中,“诗词鉴赏”是普遍大丢分的板块(失分率多在50%-75%)。不少学生认为诗词鉴赏题难度大,分值少,扣分多,这个板块弄不弄都差不多,因此干脆放弃;有的老师甚至告诉学生“这个题最后做,有多少时间做多少时间”。这一板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多处于或听天由命、随意放逐,或以烂为烂、无能为力的位置。
诗词鉴赏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学生能力结构都是不可或缺的。
听天由命、随意放逐是教师责任的缺席;以烂为烂、无能为力是“弱者”的做派和借口。中国是诗歌(广义的诗歌涵盖了词和曲)的国度,曾经有过唐诗、宋词、元曲的辉煌。诗词鉴赏教学是语文教师让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新课标》)的神圣使命。今天诗词鉴赏教与学的现状,会导致或已导致原本富有诗词底蕴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弱化甚至断裂。诗歌语言凝练,情感充沛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最适合咀嚼品味,最能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感悟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最能促进评价鉴赏能力的形成。“放逐”的结果是学生既无法形成塔型(没有最高层级的能力就没有塔尖)的能力结构,又无法肩负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神圣使命。
提高诗词鉴赏得分率的关键在诗内在课内,那么诗词教学应抓哪些关键? 首先,要提高学习的认识。生活在诗的国度,每个人都带有显性或隐性的诗的文化基因,我们都具有学好诗歌的可能性,懂诗爱诗是我们的天职;试卷的每一分我们都有争取它的必要,而无拱手相送的理由。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诗词鉴赏同样事在人为,只要思想重视,认识到位,用心研究,大胆尝试,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攻破难关,提高得分率。提高了认识,并在品读诗词的审美享受里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建立起学习的信心来。
第二,要了解相应的知识。掌握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关键,能力是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让学生了解相应的知识非常必要。如有关诗词格律的常识,有关对仗、押韵的规律,有关诗词常用的意象及手法,有关诗词的特征①等等。
第三,要掌握适当的方法。
1.重视诗词题目、注释、题干(此不用多言)和选项。【题例1】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2分)
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2分)参考答案:1.①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1分)②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用拟人的手法表现海棠花娇羞持重,甘于清静的品性。(1分)。2.①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或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用桃李在春风中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1分)②既表达了自己的追求:坚守节操,独善其身,又表达了对儿辈的期许:要内敛稳重,不要哗众取宠、浮躁轻狂。(1分)
答题情况及分析:自2012年浙江高考卷考了这首诗的鉴赏后,各地中考模拟试题和教辅资料多选用了此诗。第1题学生多能答道“拟人手法”,“娇羞可爱”;第2题多答为“拟人”“爱惜海棠花”,“表达对春风的喜爱赞美之情”,得分率很低。这种情况,除了缺少必要的鉴赏知识,像对比、衬托、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的知识,还不重视对诗歌题目的关注。如果关注并分析了题目(题目往往就是“诗眼”)——题目不是“海棠”,也不是“未开海棠”,而是“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儿辈”可以说就是“诗眼”,找到了它就找到了解读此诗的钥匙,较为难解的第三、四句的难度也相应降低,诗意也就明朗起来。诗言志,诗歌首先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志趣,但答出“坚守节操,独善其身”的并不多,答出“希望儿辈要内敛稳重,不要哗众取宠、浮躁轻狂”的就更少了。【题例2】
元日①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②。千门万户曈曈③日,总把新桃④换旧符。
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②[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③[曈曈]tóngtóng,日出时光亮的样子。④[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压邪。
1.历来不少人认为“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入”字耐人寻味,请写出你的理解。(2分)2.作者通过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1.①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把暖气吹入了屠苏酒,让酒变暖了,(1分)②让喝了屠苏酒的人感觉到暖洋洋的春天气息。(1分)2.①这首诗通过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在新年到来时的喜悦心情,(1分)②还含蓄地抒发了希望除旧布新,革新政治,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1分)
答题情况及分析:这首小学就背诵过的诗,但学生的得分率并不高,大多漏掉第②个采分点。第1题多答道:“拟人手法”,表现了春天的温暖。第2题多答道:表达了作者在新年到来时的激动、喜悦之情。如果作者是普通人,答道“新年到来时的激动、喜悦之情”也还算答对了。可是作者不是普通人!
试题一般不会提供注释,注重考查考生的“裸读”能力。提供注释,多因为难度大,超出了学生积累、认知、能力的范围,给注释,就是搭“梯子”,架 “桥梁”。《元日》的两个题难度都较大,主要是“屠苏”“桃符”与学生生活有较大距离。但如果有重视注释的习惯,善于从注释中寻找答题的信息,也就自我降低了难度。如果关注了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再联系对王安石应有的认知和文常积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就能拿到第2题的第二个得分点了。所以,除了重视诗词题目,还要重视注释。
如果是选择题,还要比较分析各选项。“找出理解错误的一项”,除开“选择项”的其他三项相当于增加了三个“注释”,可以帮助我们解读,实际也降低了
解读的难度。但“错误”与否实际上是不易判断选择的。因为其他三项叫做“干扰项”,它会对“选择项”进行有效的“干扰”,这样做题者会觉得几个选项都像是正确的或都像是错误的。一旦排除了“干扰”,选对了选择项,那其他三项就可以当作三个注释来用了。
2.以诗解诗,上下联系,关注手法。【题例3】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从“欲语泪先流”里你读出了词人心中怎样的情感?(2分)2.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2分)参考答案:1.想诉说还未诉说就情不自禁地先流出泪来,说明词人内心的愁苦很深很重;(1分)深重得提不得说不得触碰不得。(未答“愁”而答作“痛苦”“悲哀”可给0.5分。)2.同意。末句运用了比拟(也可答“化虚为实”,答“夸张”酌情适当给分)的手法,把不能用船装载的愁当作有形体重量的可以用船装载的东西来写,把抽象的愁具体化、形象化(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心中愁苦的深重。(1分)
答题情况及分析:第1题多能答出“愁苦”“忧愁”,也有对末句词眼“愁”视而不见答作“痛苦”“悲哀”的。第2题得分较低,多答“比喻”,有答“夸张”的,还有答“表达的是什么什么情感”的。第2题是手法赏析题,“绝妙”指向的是表现手法而不是表达的情感,而且第1题已经考查了情感。多数同学未答“比拟”。“比拟”包括“拟人”、“拟物”和“把甲物写作乙物”三种。大多数同学对拟人很熟悉,也知道拟物,如“敌人夹起尾巴逃跑了”,但不知道比拟中的“把甲物写作乙物”。其实,他们的语言里经常使用了这种手法,如“青春在飞扬”“激情在燃烧”,把不能飞扬和燃烧的东西当作可以飞扬和燃烧的东西写了,只是还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点”。答“化虚为实”也可得分。但答“比喻”就不能得分了。比喻主要利用事物间的“相似”性构成,分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末句属于哪一种呢?显然不属于本体、喻词和喻体都出现的明喻和暗喻;而
借喻的喻体要出现,只是省掉了本体和喻词。如果把末句看成是只出现喻体的借喻,哪喻体是什么呢?
要重视对学生“以诗解诗“能力的培养,要注意诗句上下句、前后句之间的联系,要关注诗词里艺术手法的运用;少一点背景介绍和“知人论世”,培养“裸读”能力。明明末句就有“词眼”“愁”,却答成“痛苦”“悲哀”这样相近却不恰切的词语。答案到诗词本身去“找”!又如“许多愁”,有的老师通过介绍“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去证明作者有“许多愁”,而忽略词人对“许多愁”的形象表现。这首词“愁因”不是第一位的,愁的形象独特的“艺术表现”才是第一位的。学生较容易感知作者表达的是“愁”。如果提出“词人是怎样表现这许多愁的?”这一“主问题”,便能统率对全词的分析鉴赏了。可以说该词句句写愁,但只在最后一句点“愁”,那是因为到词的末尾,愁的波涛汹涌澎湃,不可阻遏!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景物含愁,触景生愁。“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反常的、特别的行为情态,这是通过细节描写传达愁。“物是人非事事休”,揭示愁因。也正因为心中有深重的愁苦才会有“闻说”“也拟”“只恐”的复杂的变化的心理活动。而末句则是用神奇的笔法生动形象地表现愁。
抓住了诗词鉴赏的这几个关键,也就掌握了金钥匙,也就“难者亦易矣”。
注释① 关于诗歌的特征以及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的关系,拙作《把“鸡肋”变成素养——就<星星变奏曲>谈谈现代诗歌教学》(《现代语文》2016.12)有相关论述。【附】
王保兵《武陵春》教学实录
(江油市花园路中学舒庆华整理)
一、导入新课,激情激趣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屏显诗词)我们先来分读这些诗词。你们读一、三、五。老师读二、四、六。起。
生(齐):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生(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师: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生(齐):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师: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
生(齐):(掌声)
师:这些诗词老师读的部分同学们都还没有学过,所以有些不甚理解。但是,只要我们开口诵读,便能感知它的优美。这些诗词全出自一人之手,这个人是?——
生(齐):李清照
师:(屏显)李清照。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词人之一,她以卓而不凡的气质和横空出世的才华在宋词乃至中国古典文学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她的《武陵春》。
(屏显《武陵春》)(3:00)
二、初读全词,了解大意
师:同学们齐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武陵春》,起—— 生(齐):……
师:你们读得很准。注意两个字(板书:舴艋)。齐读一遍。生(齐): zé——měng 师(板书zé měng):zé——měng。要区别和它形似的一个词,那个词注释里面都出现了,大家看一下,是什么?
生:蚱蜢。
师:形旁变了,虫字旁(板书:蚱蜢)。形旁一变,音变没有? 生(齐):变了。
师:平舌音变成了卷舌音(板书: zhà měng)。韵母也变了。蚱蜢是一种昆虫,舴艋是像蚱蜢一样的又长又窄的小船。我们把容易读混的这两个词读两遍。起。
生:舴艋、舴艋;蚱蜢、蚱蜢。(5:00)
师:下面。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地诵读,了解词意。(生自由诵读)师:(走动、关注、提示):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词意。生:风已经停了,百花已经落尽了,尘土中还在有落花的香气。天色已经渐晚,我仍懒于梳头,景色依旧,人事却已经变了。一切事情似乎都已经完了。我看着窗外,想要说话,泪水却已经先流出来了。我听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也想要划一下小船,但是却害怕双溪上的像蚱蜢一样的小船难以承载我心中的忧愁。
师:怎么样?(师生掌声)
生:如果考试,我觉得“我望望窗外”这一细节可能是失分点。师:嗯。描述时可以不加的就不加。
三、细读全词,体会情感
师:下面细读全词,体会情感。请一位同学朗读,注意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请你把它表达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掌声)
师:读得不错!但读的时候要注意节奏。像“只恐-双溪-舴艋舟”,这样断
得多了一点,长了一点。我们在读诗词的时候,要声断气连。刚才你读的时候,主要想传达一种什么情感?
生:想传达李清照她的丈夫死去,家乡沦陷的一种忧愁、悲伤的感情。(板:愁)你从词中的哪些地方感觉出“愁”的呢?
生:“载不动许多愁”。
师:嗯!除了从末句里看到“愁”字以外,同学们还可以从这首词哪些地方捕捉到“愁”呢?
生:我从“日晚倦梳头”。女人一般早上起来都要梳头的,但是她违反了常规,“倦梳头”就说明她内心有哀愁。
师:嗯。倦,倦怠。“倦梳头”,就是懒得梳头,不想梳头。有点违反常情。在这反常里这里可以看出她心中一定有愁。
生:还有“欲语泪先流”。忍不住流眼泪说明她心里面有愁。
师:是啊,内心的愁苦多得已经装不下啦,触碰不得,想不得,说不得。话还没有涌到嘴边,可是泪已经先流了。
生:我从“物是人非事事休”的“休”看出,她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了。可见她愁之深重。
生:还有就是“风住尘香花已尽”。环境描写表达内心里面的哀愁,因为这是一个凄凉的景。
师:嗯。一切景语皆情语!同学们的体会都非常的好,那么我们就带着这种理解再来诵读这首词。读出作者的满腔愁怨。起——
生:(有感情齐读)
师:很有感情!这么多的愁,这么深的愁,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把
它表现出来的呢?
四、品味语言,了解手法
生:她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就是她写“风住尘香花已尽”将心里的这种情感表达在景物上。
师:嗯,写景是为了抒情。作者把她的愁寓于首句的景物描写之中。第一句,描写暮春的景物,触景生愁。再看下去——
生:“日晚倦梳头”、“ 欲语泪先流”这是通过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来表现了她内心的哀愁。
师:一个 “倦”写出她身的疲惫,写出她心的绝望。“倦梳头”这属于神态描写。“ 欲语泪先流”还没开口,泪就流出来了,这属于动作神态描写。这里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来传愁。
我们再看下去,请大家注意“闻说“、“也拟”、”“只恐”,这属于什么描写?主要表现的是什么?
生:这是心理描写,她想去双溪赏春,借游玩消愁。
生:“闻说”表现惜春;“也拟”有踏春的打算,“只恐”表现因为愁苦无心赏春。师:无心赏春?她不是打算去吗? 生:不是无心,是不能去不敢去啊。
师:这是一个起伏着的,变化着的心理过程。就好比有一束欣喜阳光,突然投射到了她愁苦的心海之上,可是这束阳光又转瞬即逝,作者又重新陷入了无法去摆脱,无力去挣扎的愁苦深渊。这是心理活动的描写,通过描写心理活动来表现摆脱不了的愁。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句“载不动许多愁”,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有什么好处?
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无形的愁绪描写得有了重量。形象表现了诗人内心愁绪之沉重。
师:比喻?她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呢? 生:(思考,无语)
生:把愁苦比作了有重量的东西。
师:无论是明喻、暗喻还是借喻,喻体都必须出现。喻体是什么呢? 生:愁是本体,找不到喻体。这句应该是比拟的手法,将无形的愁比作可以用船来载重的东西。
师:好!请坐。不是比喻,是比拟的手法。以前老师讲过比拟的这种手法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拟人,第二类是拟物,第三类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把看不见摸不着、没形状没重量的愁把它当作了可以放到船上去的,有形的,可以把船压沉的有重量的东西来写。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把愁写成了有韧性的东西。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愁写成了绵长的东西。而李清照呢,她则运用比拟手法,把愁写成了有形状,有重量的东西,真是独出心裁、别具一格。
生:可以答“化虚为实”和“夸张”吗?
生:可以吧。比拟,把甲物写作乙物,就是化虚为实,把抽象的具体化,形象化。害怕愁把船压沉了好夸张啊。
师:作者先写触景生愁,再通过行为情态的细节传愁,然后用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愁的变化,最后直抒胸臆,点明愁的深重。
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词的深刻的理解来再来诵读这首词。《武陵春》,起——
(学生有感情齐诵)
四、比较阅读,深刻体会
师:前面我们学了温庭筠的《望江南》。温庭筠的《望江南》也写了愁。下边我们把这两首词拿来对比一下,看看这两首词的愁有什么不一样。(屏显两首词和问题,学生思考)
生:《望江南》是盼望丈夫归来,先由希望再到失望。《武陵春》是作者对丈夫死了,是心中的一种绝望,程度更深一些。
师:是啊,程度更深一些。盼丈夫归来,今天没有归来,明天还会归来,明天没有还有后天。
生:《望江南》第一句就提到了“梳洗罢”,女为悦己者容。但是《武陵春》里面却是“倦梳头”,没有悦己者,没有明天,是完全的绝望。
师:嗯。“斜晖脉脉水悠悠”,水悠悠,情悠悠,即使“肠断”,但还有希望。这首词里面的愁是闺中思妇之愁,是离别之愁,是个人之愁。可是《武陵春》里“倦梳头”,“泪先流”“事事休”,愁更深重。愁北宋败亡,愁家乡的沦陷,愁丈夫的去世,愁文物的丧失,愁自己的颠沛流离之苦,多么深的愁啊。
我们再来看,一开始读的(屏显)“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先前我们读不太懂,现在是不是懂了一些?她寻觅的是完整的大宋,美满的家,相爱的夫。这一切都无法寻觅,所以怎能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我们带着对这两首词的理解,来读出不同的愁。起—— 生:(有感情朗诵两首词)
五、结束语:
师:真是不同的愁啊。有这样一幅对联:(屏显)“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为李清照纪念馆撰写的一幅对联。这幅对联写了两位伟大的词人,下联是李清照,上联猜一猜——
生:苏轼。
师:好!今天,我们通过这节课,领略了宋代词苑最芬芳秀丽的女儿花!(下课,师生行礼)
第二篇:诗词鉴赏:现代诗词古代诗词
诗词鉴赏:现代诗词古代诗词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2.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4.黄钟毁弃,瓦釜雷呜。(屈原)
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8.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9.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
10.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1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
12.杞国无事忧天倾。(李白)
13.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
14.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
1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16.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陶渊明)
1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1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9.山随平野近,江入大荒流。(李白)
2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2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2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
2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2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2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2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2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3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3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33.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
3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3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3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38.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39.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陈子昂)
4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4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4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4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45.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唐,邵谒)
46.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
47.蝉噪林愈静,鸟呜山更幽。(王维)
4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
4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5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52.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
53.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石达开)
54.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李世民)
5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
5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5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5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6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白居易)
6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62.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
63.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6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65.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露洲。(李白)
66.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
6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69.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琵半遮面。(白居易)
7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
7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7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7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宋,苏麟)
7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75.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7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77.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
7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7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8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8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8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
8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
8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85.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
8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87.空床卧听风吹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宋,贺铸)
8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89.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9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
9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
9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韩)
9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流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9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9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9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9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于谦)
98.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99.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明,王慕)
10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
10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
10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103.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
10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10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
106.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07.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
10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09.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元好问)
11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111.着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关汉卿)
11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11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11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
116.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
117.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苏轼)
118.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曼殊)
11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120.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12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12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12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12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陆游)
125.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唐,杨敬之)
12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杜牧)
127.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129.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
130.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
13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
132.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
13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134.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
13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13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137.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
13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
13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你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140.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4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142.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
14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44.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幸苦为谁甜。(唐·罗隐)
14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14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147.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
148.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
149.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
150.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
151.今年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杜荀鹤)
152.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唐·花蕊夫人徐氏)
153.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刘禹锡)
154.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
15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5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157.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
15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159.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160.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16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16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16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6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16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166.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
16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168.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
169.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
170.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17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172.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陈毅)
17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
174.男儿未展凌云志,空负天生五尺躯。(王达强)
175.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176.我渴望自由。但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里爬出!(叶挺)
177.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何敬平)
178.一腔热血化春雨,壮志千秋泣鬼神。
179.满目云山俱是乐,一毫荣辱不须惊。(黄兴)
180.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182.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183.严刑利诱奈我何,颔首流泪非丈夫。(金方昌)
184.早已森严避垒,更加众志成城。(毛泽东)
185.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
186.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毛泽东)
187.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
188.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
189.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
190.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毛泽东)
19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
192.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毛泽东)
193.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毛泽东)
194.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
195.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196.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
197.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毛泽东)
198.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毛泽东)
199.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
20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
第三篇:唐朝诗人王勃诗词鉴赏
王勃诗词鉴赏
一、王勃简介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杜少府之任蜀川》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别薛华》、《重别薛华》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挚动人。《山中》、《羁春》、《春游》、《临江二首》等五言绝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怀乡之情。
二、王勃诗词感悟 咏 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本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你看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但诗人用了“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就把这些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3 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霍松林)
山 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 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本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 6 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三、总结王勃诗风,激发学生背诵热情。
第四篇: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
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呢?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包含以下几个情境。
一、吟读诗歌,感知情境
诗歌,离不开一个情字。鉴赏诗词,就要准确把握诗中抒发的感情。诗中之情,无外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世事感慨,“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情别绪,“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寒素清门浊如泥”的怀才不遇„„
以上种种情感,都离不开教师本身对古诗词情感与意境的把握。也就是说,教师就该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融入情感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声情并茂的吟诵。
朱自清先生就曾多次强调语文教学的诵读,他说:“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真可谓是三分诗歌七分读啊!”
当然,我所指的教师范读,绝不是教师玩弄技巧的故意表演,而是真正沉醉其中。诗歌吟诵,不是公开课、观摩课的点缀和附庸,诗歌吟诵的功效更不应该被全面异化。诗歌吟诵应该是教师情感的真实流露,是没有矫饰的自自然然,是教师人格的外化表现。
在教师的吟诵下,我们的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吟诵的天地,或划分节奏,或揣摩语气,问出“明月几时有”的疑问,读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豪情。学生可以反复诵读,全班读,小组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还可以教师领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读出情味,才算是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解读诗歌,进入情境
诗歌是以精炼、形象,具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饱含强烈的感情,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体裁。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情感,和谐的韵律是诗歌的特点。解读诗歌不能不注意诗歌的这一“实情”。
对诗歌的解读,不是简单生硬的解释,不是读者被动接受作者给定的意义,而是积极参与,热情投入,自觉地进入情境的过程。
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隅》中说过一种情境:“吟诵的时候,对于讲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教师教授古诗词时,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如配上与诗词相衬的音乐,营造氛围与情境,使学生初步进入情境。教《木兰诗》,可播放古典音乐《十面埋伏》,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优美的语言再现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关于用语言再现画面,余映潮老师就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在教学《过故人庄》《游山西村》两首律诗时,余老师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进行这样的“品读”——诗人啊,一个明朗的春日,在青山绿水间漫步,清澈的山泉在曲折的山谷间汩汩穿行,山路蜿蜒,一路春光,啊,又一个美丽的村庄在前头。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每个小组品读一联。其中一位学生这样说道:“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和暖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舞,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多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可以说,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原诗,读出了画面,而且完全理解了当时农家纯朴闲适的情境,真正读出了诗味。
三、评读诗歌,深化情境
要了解诗人的心声,除了要理解诗歌字面的意思,还要探究和发掘诗歌的内涵,把握诗
歌的立意。
“词以一字为工。”古诗词中往往有文眼。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眼,对诗歌作出评价。
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喜”即为诗眼,读者领悟时必须顺着“喜”字进行:“知时节”的好雨通人性,在人们需要它时就来了,此为一喜;“润物细无声”,唯恐惊扰世人,令人生爱,此为二喜;“云俱黑”,浓云满天,应人之需而下个通透,此为三喜;“红湿”“花重”使人想象出润物的效果——春花更娇美,春色更怡人,此为四喜。全诗不着一个“喜”字,却无一处不在写“喜”,正是诗眼与诗文协调统一的表现。
古诗词教学要求我们通过作品的语言,把握艺术形象,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从而作出评价,获得愉悦感。
古诗词不仅要多读,还要不断进行创新。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评价作品本身,教师还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触发学生的情思以深化情境,获得取精摄魂、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学创相生的教学效果。叶圣陶曾说:“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体,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工夫。”“触发”是阅读理解作品意义之后的一种境界。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一副对联概括诗词内容,用一句简洁而有哲理的话表达读后感受,用名言警句赏析作品风格,还可以续想文后内容,使学生从读物内容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提笔疾书,一吐为快。如用一句话点评《敕勒歌》《钱塘湖春行》,学生写出“广阔草原的绝唱,江南早春的赞歌”。这样,学生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真正成为自己思想的主人。
总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充分相信学生,有效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潜在悟性与灵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才能在新课标引导下更上一层
第五篇:2011年语文诗词鉴赏对策
2011年语文诗词鉴赏对策
(一)阅读鉴赏诗词十法
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点要求虽然也涉及到古代散文阅读,但主要是针对诗词鉴赏而言的。由此可见,古代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应该包含在思想内容中。这四个方面也是诗词鉴赏的主要命题方向。虽然知道了这些,但还不够。要想作好诗词鉴赏题,首要的是阅读理解。只有阅读理解了一首诗或一首词曲,才能有针对性地作出答案。因此,诗词鉴赏的关键是阅读理解。
那么,怎样去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诗词呢?下面作一下简单阐述。
一、诗词阅读十口诀:
从题目抓住题材,从关系分析技巧,从褒贬辨别倾向,从辞色把握风格,从冷暖体味悲喜,从细节解读形象,从转换弄清思路,从背景联想意图,从尾句了解主旨,从整体品评意境。
二、解说:
1、从题目抓住题材: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
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
有不少诗词——当然,词需有题目,不能仅看词牌——题目反映出诗词的题材。如:张敬忠的《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这首诗的题目是“边词”,应属边塞诗,行役戍边之作。诗歌首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第二句用本该桃红柳绿,春光烂漫的二月,而边地的垂柳却仍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枝条这一典型景象,表现五原的荒寒景象。三四两句仍紧扣“迟”字,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进一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再从辞色上看,全诗充满了冷色调的词语。这样,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不难发现,全诗虽然没有写到人,但在这样荒凉寒冷的环境中,戍边的将士会怎样呢?所以,它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2、从关系分析技巧:关系即诗文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方法。仍然以《边词》为例,诗歌三、四句“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虽然时间没变化,但是描写的地点、景物都有变化,三句写的是五原边地的景象,四句写的是长安京城的景象,一迟一早,两个材料性质不同,组合在一起就构成对比,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
3、从褒贬辨别倾向:褒贬即作者思想感情倾向。这一点从词语的褒贬中流露出来。如胡世将的《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胡世将是南宋排和议而主恢复的主将之一。这首词开始用“沉陆”一词,表现中原沦陷的悲愤之情。接着用“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与下面“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对比,“一范一韩”指的是北宋时驻守西北边境的范仲淹与韩琦。这既表达他希钦和追慕先贤的感情,也在深慨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汉家三杰,就是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与韩信。用“往事”,用“只数”,含蓄地表现出“时无英雄”的感慨。下阙作者写到“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以鲜明的态度反对屈辱的和议。“拜将台欹,怀贤阁杳。”是在怀念韩信和诸葛亮,但用一“欹”一“杳”,再次暗寓“时无英雄”之慨,所以,作者感叹“空指冲冠发”。最后,作者写到:“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显示他内心忧愤既巨且深,再也无法平复了。这首词就是用了这些褒贬分明的词语,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反对和议力主恢复中原的志向。
4、从辞色把握风格:辞色即词语传达出来的各种色彩。包括:①感情色彩,像褒贬(赞美、批评)、冷暖(悲喜)等。②性格色彩,像显隐(明快、含蓄)、直婉(直抒胸臆、委婉)、刚柔(豪放、婉约)、庄谐(严整、幽默)等;③语体色彩,像文白(文采绚丽、文朴实)、散整(句式错落有致与整齐有力)等。风格即由选材、表达、语言等方面综合形成的艺术特色,如雄浑、旷达、豪放、俊逸、朴实、冲淡、沉郁、悲凉、清新、婉约等。褒贬在第三点“从褒贬辨别倾向”中已经做出阐述,冷暖将在下面第五点“从冷暖体味悲喜”中做出阐述。要把握风格,特别要注意词语的性格色彩和语体色彩。如王维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但作者主要用白描,全诗不见雕凿之气,又注重调配色彩,如用“红、翠”等词语,辞色既有“显”的一面。又有“文”的一面。风格清新而不失俊逸、绚丽。所以,虽然写的是初冬之景,却不带任何清冷虚无色彩,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很健康。
5、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转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转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转达出来的多为喜悦。当然,词语表达感情多因境而变,婉转曲折,风情万种,阅读时应深加体味。如薛逢的《宫词》:“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宫怨是唐诗中屡见的题材。这首诗,从望幸着笔,刻画了宫妃企望君王恩幸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情致委婉,有其独特风格。仅“锁衔金兽连环冷”中的一个“冷”字,既写出铜质门环之冰凉,又显出深宫紧闭之冷寂,映衬出宫妃心情的凄冷。再与“长”字相映,刻画出她昼长难耐的孤寂无聊的心境。
6、从细节解读形象:诗词中很难像记叙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形象展开描写,多是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如李端的《拜新月》:“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诗人驾驭文字,举重若轻,而形往神留,艺术造诣极深。“即便”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而“北风吹罗带”看似客观描写,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诗歌全用素描手法,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心脾。
7、从转换弄清思路:转换即诗词的脉络。具体说,就是一首诗词是如何开头、展开、变换、衔接、结尾的。如皮日休的《馆娃宫怀古(其一)》:“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这是皮日休《馆娃宫怀古五绝》的第一首。第一句“绮阁飘香下太湖”,从正面着笔写吴王如何迷恋声色,不能自拔。第二句转到对越军出其不意进袭,爬上姑苏台的情景的描写,说是“乱兵侵晓上姑苏”。前二句揭示了吴越的不同表现: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鲜明对比中,蕴含着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然而从三、四句看,诗人不去指责吴王,却把矛头指向了越王。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大有堪羞”之处。这是很有意思的妙文。难道吴越的兴亡真就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么?显然不是。但写诗忌直贵曲。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他的观点,表面上看似批评越王打败吴国太容易了,只靠一个西施。但仔细玩味全篇,是在说,越国只靠一个西施,怎么能够打败吴国呢?可见,打败吴国的,只能是吴王的荒淫腐败而已。这种转换,是作者在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8、从背景联想意图:背景包括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时的思想背景,前者是“文为世”的反映,后者是“诗言志”的表现。所以,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诗词,一定要联系有关背景。如张炎的《清平乐》:“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被诗愁分了。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张炎(1248-1319)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张俊六世孙。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宋亡时,年二十九,家产籍没,至以卖卜为生。至元二十七年(1290),曾北游大都,次年春后南归。晚年落魄纵游于金陵、苏杭一带。卒于元延祐四年后,年七十馀。这样的身世决定了他的词以“悲情”见长,万般情怀皆见愁绪。而这愁绪中充满了亡国之情,破家之痛。本词用对比、比兴。今昔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渗透词中,借“燕子”比喻自己飘荡无依,借“夜雨”比喻摧花折绿的残暴的元兵。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又层层翻新。表现出国破家亡的悲痛。
9、从尾句了解主旨:许多诗词,往往在最后一两句升华,较为鲜明地表达出主题来。所以,强调注意末句,从末句把握诗词的主旨。如蔡松年的《相见欢》小序云:“九日种菊西岩,云根石缝,金葩玉蕊遍之。夜置酒前轩,花间列蜜炬,风泉悲鸣,炉香蓊于岩穴。故人陈公辅坐石横琴,萧然有尘外趣,要余作数语,使清音者度之云闲晚溜琅琅。”词云:“泛炉香。一段余川松菊瘦而芳。人如鹄,琴如玉,月如霜。一曲清商人物两相忘。”这是蔡松年退隐山林之后作出的一首小令。即使不知道作者的生平背景,只从末句“一曲清商人物两相忘”一句,可使人感到清新、淡雅,陶醉于纯朴清澈的自然中,超脱出纷乱烦杂的世界,也能看出作者追求的正是那种陶渊明式的精神境界。
10、从整体品评意境:意境是指由情、景、意、言和谐统一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情、景、意、言都是豪迈雄壮的,所以整体风格显得雄浑壮美。因为意境涉及到情、景、意、言等多方面,所以要从整体上加以把握。
三、举例赏析
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赏析】可以从题目抓住题材。诗人用新娘梳妆完毕马上要见公婆,来隐喻自己即将参加进士考试。新娘顾影自怜的情态,和诗人自恃才学又怕不能考中的心情很相象,诗作显得巧妙自然。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赏析】可以从转换弄清思路。诗歌先说众人评论隋亡的原因是“为此河”,转而指出此河仍在发挥作用,“至今”“赖通波”,三句三转,用假设,指出隋亡的真正原因,“水殿龙舟”腐化之事,四句又转,说不是奢侈腐化,修汴河的功劳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劳相提并论。作者道出了隋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奢侈腐化。告戒唐王朝的统治者要以史为鉴。
钟山即事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赏析】可以从冷暖体味悲喜。此诗景物描写十分生动,艺术雅丽精致,但从“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的辞色看,是冷色调,透露出作者晚年隐居江宁钟山时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
黄州
(宋)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注:楚囚,春秋时楚人钟仪在作战中被晋人俘虏,称为“楚囚”。齐优,齐人送女乐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问政事,孔子便离官而去。
【赏析】可以从尾句了解主旨。全诗辞色以冷色调为主,仿佛在表现作者的恨和愁。但从尾联看,又有历史无情、时光短暂,何必孜孜以求,非要建功立业不可的感叹。但联系首联“迁流还叹学齐优”看,即使被流放了,仍然关心国事。可见,作者最后不是潇洒,而是贬官流放后,不能为国出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激愤之辞。
柳梢青?春感
(南宋)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赏析】可以从背景联想意图。公元1276年,元兵进入南宋京城临安。这首词写的是临安被占领后一个元宵节作者眼里的景象和他自己的心情。整个京城到处都是元兵盖着毛毡的战马。虽然春天来临,但城里一片凄惨景象,让明亮的灯烛仿佛洒下泪水。到处听到的,都是蒙古人吹唱的歌曲,再也听不到唱戏的鼓声。此情此景,作者哪里忍受得了青灯独坐的孤寂生活。他虽然在乡下过着无聊的生活,想念的却是故国的风光,关怀的是流亡的南海的朝廷抗元斗争的事业。全词音节苍凉,情调沉痛,在悲歌之中表达了爱国的思想。
相见欢
(南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扬州过。
【赏析】可以从整体品评意境。本首词壮阔而沉郁悲痛。上阕用意象“西楼”“清秋”“夕阳”“悲风”等,绘景凄美;用“万里”,用“大江”,境界开阔。用短句,节律急促,愈发沉痛。清秋时节,夕阳西下,山河壮美。下阙则写中原沦陷,仕宦南逃,什么时候才能收复中原呢?还是请秋风把自己的痛苦和关怀带给中原的人民吧。整首词壮阔之景与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相互交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古代诗词是古人抒情言志之作,与今天的社会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加上语言表达不尽相同,读来有一定的难处。上面的方法只是为阅读诗词、然后较为切近地理解乃至分析鉴赏诗词作披叶采花之指。不当之处,望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