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课时训练(含解版)新人教版
送东阳马生序
一、积累与运用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嗜学(_____)(2)逾约(_____)(3)俟(_____)(4)叱咄(_____).....(5)皲裂(_____)(6)媵人(_____)(7)箧(_____)(8)缊袍(_____)....【答案】(1).(1)shì(2).(2)yú(3).(3)sì(4).(4)chì duō(5).(5)jūn(6).(6)yìnɡ(7).(7)qiè(8).(8)yùn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其中“皲”应读作“jūn”,不要拼成“cūn”,“箧”应读作“qiè”,不要拼成“xiè”。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_____).(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_____)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____)(____)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_____).【答案】(1).(1)跑 稍微、稍许(2).(2)更加仰慕(3).(3)忧虑、担心(4).曾经(5).(4)等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其中“患”意思是“忧虑、担心”。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3.下列句子中和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B.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低耳以请; C.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D.寒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仔细阅读文章可知,A项中的“无从致书以观看”,B项里的“余立待左右”,D项里的“寒冬烈风”都与原文不符。故选C。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______(2)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 【答案】(1).(1)“支”通“肢”(2).(2)“被”通“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支”通“肢,四肢;“被”通“披”,穿。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或遇其叱咄 一食或尽粟一石 ..B.不敢稍逾约 稍出近之 ..C.烨然若神人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D.礼愈至 至则无可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项中的“或”都是“有时”的意思;B项“稍”意思分别是“稍微”和“渐渐地、慢慢地”;C项“若”意思分别是“好像”和“比得上”;D项“至”意思分别是“周到”和“到”。故选A。6.根据要求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1)余幼时即嗜学(2).(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3).(3)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嗜”“砚”“慕”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多音字的辨析。
7.下列关于文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其形体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其造字法一直沿袭许慎“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岳阳楼记》、《爱莲说》、《送东阳马生序》四篇文言诗文标题中的“书”、“记”、“说”、“序”都属于古代文体。
C.《隆中对》一文选自宋代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书。《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战国策》《左传》都是史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D.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带帽),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B项表述不正确,古代常用的五种文体:说、记、铭、序、表。不包括“书”。
二、课内对比阅读
【甲】伤仲永(节选)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
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8.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1)余闻之也久(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即书诗四句(______).(2)稍稍宾客其父(______)..(3)无从致书以观(______).(4)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或以钱币乞之 或遇其叱咄 ..B.未尝识书具 尝趋百里外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还自扬州 手自笔录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2.阅读这两则短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写出三点。
【答案】8.⑴余闻之也/久 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9.(1).书写(2).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3).得到(4).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10.B 11.⑴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⑵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12.提示:可以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后天教育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言之成理皆可。【解析】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划分句子节奏的掌握。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余”是主语,“闻”是谓语,主谓分开,所以从“余”后边划分。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9题详解】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注意“宾客”是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的意思。“被”是通假字,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0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或:有人/有时;C项”于:在/向;D项自:从/亲自;B项都是“曾经”的意思。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注意“令”是让的意思;还要补出省略的部分“仲永”;“以”是因为的意思。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三、课内外阅读训练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
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1)饮酒者游。旬朔(2)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3)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4),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5)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6)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7)。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8)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9)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10)以此补之。
(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
【注释】(1)滑稽,比喻能言善辩。(2)旬朔,十天或一个月。(3)比:近来。(4)惩艾:惩治,惩戒。(5)曩:从前。(6)寻绎:推求探索。(7)省:记。(8)孙搴,人名。(9)勒:此处译为编辑。(10)庶几:或许,差不多。
13.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主人日再食 子墨子起,再拜 ..B.烨然若神人 吴广以为然 ..C.久而乃和 而聪明衰耗 ..D.然负此自放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14.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A.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B.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C.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D.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6.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序”是一种文体,亲友离别,赠言规劝,属赠序,如甲文;陈述创作主旨、经过等,属书序,如乙文。B.甲文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乙文意在交代《精骑集》一书编辑及命名的由来。C.甲文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表现读书之“苦”,与“同舍生”生活的富足作对比,表现自己从读书中感受
到的乐趣。
D.乙文写自己少时读书不勤奋,后来治学时用勤奋来惩戒自己,但是不能坚持太久,容易忘记自己的目标。17.宋濂和秦观在学习方面有何异同? 【答案】13.A 14.C 15.(1)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2)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16.D 17.同:都觉得勤奋很重要。异:宋濂一直勤奋好学,不畏艰难,不注重吃穿,享受读书带来的愉悦。秦观在少年时记忆力突出而不勤奋,年长后记忆力减退,用勤奋来弥补。【解析】
甲文选自:《宋学士文集》 作者:宋濂 年代:明 乙文选自:《<精骑集>序》 作者:秦观 年代:宋 甲文译文: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乙文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非常勤奋,以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听觉和视力都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求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所以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因荒废在善忘。唉!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经”、“传”、“子”、“史”中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唉!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A项,意思都是“第二次”。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B:……的样子/这样。C:表修饰/表转折。D:依仗/背。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C项正确,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以:因为。口体之奉:吃的和穿的。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D项理解有误,年长后记忆减退,就用摘录句子的方法来弥补。【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宋濂和秦观在学习方面相同之处:都觉得勤奋很重要。不同之处:宋濂一直勤奋好学,享受读书带来的愉悦。秦观在少时记忆力突出而不勤奋,年长后记忆减退,用勤奋来弥补。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鄂教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一、课文说明:
《送东阳马生序》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入选的古诗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篇章。无论是写景、寓理,还是抒情无一不表现出古代贤人的意趣和志向。本课是作者给同乡马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期学有所成。
教学时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古今教育制度的改革,从而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努力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学习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预习导学:(课前完成)
1、【资料链接】
(1)介绍作者: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以文章著名。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2、朗读识记《文科爱好者》上“预习导学部分” 部分资料,结合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将未出现的词语查字典注音,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3、完成《文科爱好者》“同步导练 基础知识”部分。第二部分: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疏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勾画出重点字词,结合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意。(老师参与各组讨论,把握学生掌握情况)
2、老师结合《文科爱好者》和课后练习第二题进行抽查。
3、引导学生归纳文言知识:(1)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③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2)古今异义:
①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 热水
今义: 菜汤
②走送之 走:古义: 跑
今义: 行走
③尝趋百里 趋:古义:快步走
今义: 趋势
④或遇其叱咄 或:古义:有时
今义: 或者
⑤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 最终
今义: 士兵
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借
今义:假期(3)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4)一词多义:
①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 谦和
②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③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④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日再食 两次
⑤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无冻馁之患 忧患
⑥以: 以衾拥覆 介词,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把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
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来
⑦之: 录毕,走送之 代词,他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的(5)重点句子翻译
①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暗无慕艳意。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表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三)作业练习《文科爱好者》“同步导练 课内阅读”部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文意,现在,我们走进文章,来体验一下宋濂是如何刻苦、勤奋学习的。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明确: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写出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4、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其他学生的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三)探究手法
1、分析对比手法
本文中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善用对比,集中在文章正体的第1、2段上,以自己“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蕴袍敝底”与太学诸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的求学生活相对比;以自己“行深山巨谷”与太学诸生“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的求学环境对比;以自己“未尝稍降辞色”“叱咄”与太学诸生的“未有问而不告”的求师状况对比;以自己“假借于藏书之家,乎自笔录”与“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的求学条件对比,对比之后,段末水到渠成,顺势假设,指出大学诸生中,如有业不精,德不成者,根本原因在“心不若余之专”,辜负了那样好的环境条件;用假设方式而不指实,谦和客观,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2、分析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明确: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四)赏读体验
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已积累的一句警句来形容宋濂的求学。
2、小组讨论: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不敢出言。谈谈自己怎样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言之成理即可)
3、谈谈你学了这篇文章后的收获。
第三部分:课后作业
(一)完成《文科爱好者》“同步导练”剩余部分。
(二)补充诗歌鉴赏训练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病牛 禾熟 李纲 孔平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两首诗塑造的牛的形象各是什么,有没有不同?试作分析。
明确:李诗中的牛是一个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谷子的功臣,但在老病时,却遭到冷遇,没有人同情,但牛还是怀着让众生皆饱的美好愿望。李诗的牛是流尽血汗仍奉献到底的形象,是诗人为国为民不惜自身的真实写照。
孔诗中的牛是完成自己一年劳作后,从丰收中获得轻松和满足的形象,有着不争不怨、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悠闲自得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颂扬了辛勤劳动的农民。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理解倒装句和省略句。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自学课文,疏通文意,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 2.初步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掌握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勤奋善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苦乐观。【重点难点 】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1.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2.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3.本文是一篇赠序,“序”,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初读课文,扫除文障
嗜(shì)叱咄(chìduō)俟(sì)负箧(qiè)曳屣(xǐ)
媵(yìng)烨(yè)皲(jūn)缊(yùn)袍敝衣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古今异义
走送之。(古:跑 今: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热水 今:饭汤、菜汤、汤汁)
一词多义
之(1)弗之怠(代,读书之事)(2)走送之(代,书)
(3)益慕圣贤之道(助,的)(4)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不译)
以(1)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2)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①因为,介词。②把,介词)
(4)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5)以衾拥覆(介词,用)
2.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体现在“余幼时”“既加冠”“当余之从师也”等内容上。
第一段:讲借书求学之难和用心求学之专。
第二段:讲求学跋涉之苦和生活艰苦朴素。
★★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一层内容里,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勤奋好学,不怕吃苦;持之以恒;诚实守信;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你喜欢书中“乡之先达”这样的老师吗?宋濂是怎样对待这位“先达”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样评价宋廉的求学精神的?(这位先达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但是对人严厉,甚至冷漠,还不时发脾气;宋廉对待这位“先达”态度虔诚而恭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致,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的求学精神是谦虚的,有问题需要请教,不要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一切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3.本文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例进行述作者求学的?
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毅力。一是借书。家贫无书,作者通过借书、抄书来顽强学习。二是求教。既写先生严肃认真不茍言笑,又写自己虚心谦恭、认真讨教。三是负籍远游。写环境恶劣,自己受冻的苦状;又写自己缊袍敝衣,“无鲜肥滋味之享”。综合以上,在艰苦的学习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凡,是因为“中有足乐者”。(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4.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本文叙述的中心是“余之勤且艰”,即作者本人求学的勤奋、用心之专和艰难。5.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6.文中“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作者刻苦而又守信,“天大寒,弗之怠”和“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7.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8.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9.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诚实守信、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三、质疑探究
1.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3.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作者“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时,以“德隆望尊”的先生“未尝稍降辞色”的严厉态度和作者“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恭敬态度做对比,通过对比既突出作者嗜学、勤学的品格,也写出他求学之艰;又如,写“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的华丽衣饰与作者“缊袍敝衣”的寒酸做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家境贫寒,学习条件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同时也强调了环境的优劣不是决定人品、学识的因素,给人以启迪,更强化了对马生的勉励之情。像今天我们周围的同学攀比思想比较严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谁吃的好,比谁穿的好,比谁身上的名牌东西多,相反对自己的学习不大关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四、小结:
1.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2.教师出示情境话题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讲借书求学之难:借书抄录
勤: 用心求学之专:执经叩问、俯身倾耳 “以中有足乐者”
艰: 讲求学跋涉之苦:负箧曳屣、四肢僵劲
生活艰苦朴素:缊袍敝衣、略无慕艳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理解倒装句和省略句。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自学课文,疏通文意,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
2.初步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掌握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勤奋善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重点难点 】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1.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2.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3.本文是一篇赠序,“序”,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初读课文,扫除文障嗜(shì)叱咄(chìduō)俟(sì)负箧(qiè)曳屣(xǐ)
媵(yìng)烨(yè)皲(jūn)缊(yùn)袍敝衣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古今异义
走送之。(古:跑 今: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热水 今:饭汤、菜汤、汤汁)
一词多义
之(1)弗之怠(代,读书之事)(2)走送之(代,书)
(3)益慕圣贤之道(助,的)(4)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不译)
以(1)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2)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①因为,介词。②把,介词)
(4)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5)以衾拥覆(介词,用)
2.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体现在“余幼时”“既加冠”“当余之从师也”等内容上。
第一段:讲借书求学之难和用心求学之专。
第二段:讲求学跋涉之苦和生活艰苦朴素。
★★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一层内容里,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勤奋好学,不怕吃苦;持之以恒;诚实守信;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你喜欢书中“乡之先达”这样的老师吗?宋濂是怎样对待这位“先达”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样评价宋廉的求学精神的?(这位先达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但是对人严厉,甚至冷漠,还不时发脾气;宋廉对待这位“先达”态度虔诚而恭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致,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的求学精神是谦虚的,有问题需要请教,不要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一切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3.本文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例进行述作者求学的?
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毅力。一是借书。家贫无书,作者通过借书、抄书来顽强学习。二是求教。既写先生严肃认真不茍言笑,又写自己虚心谦恭、认真讨教。三是负籍远游。写环境恶劣,自己受冻的苦状;又写自己缊袍敝衣,“无鲜肥滋味之享”。综合以上,在艰苦的学习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凡,是因为“中有足乐者”。(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4.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本文叙述的中心是“余之勤且艰”,即作者本人求学的勤奋、用心之专和艰难。
5.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6.文中“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作者刻苦而又守信,“天大寒,弗之怠”和“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7.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8.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9.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诚实守信、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三、质疑探究
1.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3.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作者“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时,以“德隆望尊”的先生“未尝稍降辞色”的严厉态度和作者“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恭敬态度做对比,通过对比既突出作者嗜学、勤学的品格,也写出他求学之艰;又如,写“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的华丽衣饰与作者“缊袍敝衣”的寒酸做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家境贫寒,学习条件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同时也强调了环境的优劣不是决定人品、学识的因素,给人以启迪,更强化了对马生的勉励之情。像今天我们周围的同学攀比思想比较严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谁吃的好,比谁穿的好,比谁身上的名牌东西多,相反对自己的学习不大关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四、小结:
1.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2.教师出示情境话题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讲借书求学之难:借书抄录
勤: 用心求学之专:执经叩问、俯身倾耳 “以中有足乐者”
艰: 讲求学跋涉之苦:负箧曳屣、四肢僵劲生活艰苦朴素:缊袍敝衣、略无慕艳
第五篇:《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训练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①!”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②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注】①当涂:当权。②博士:古时专掌经学教授的学官。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
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尝:.
③蒙乃始就学乃:.
④及鲁肃过寻阳及:.
9.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分)②蒙辞以军中多务(2分)
10.甲文是通过和两件事来反映宋濂求学经历的,乙文则是通过从侧面反映了吕蒙的学习效果。(3分)
11.细读甲乙两文,谈谈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7-9题。(12分)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法问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千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王辟之《渑之燕谈录》)
[注释] ①太宗:宋太宗。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jù):匆忙。
7、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礼愈至.②媵人持汤沃灌.
③腰白玉之环.
④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8、翻译划线的句子。(4分)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②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译:
9、宋濂和太宗共同的治学态度是。甲乙两文在写作方法上各具特色,甲文主要采取 的写法,乙文则采用平铺直叙的写法。(4分)
(三)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慕,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鸣机夜课读记(节选)蒋士铨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③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③差(chài):同,病愈。
9、第一段选文的文体是,第二段选文的文体是。(2分)
10、下面每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请解释其含义。(2分)
①手自笔录暇更录唐宋人诗录..
②尝趋百里外未尝寝尝..
11、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2分)
12、第二段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2分)
1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3分)
14、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4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4题。(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
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②。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注]①游:交往,求教。②辞色:言辞和神色。
[乙]王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其信然耶?方羲之之不.
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①,出沧海②,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③肆恣④,而.
又尝自休于此耶?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耶?
[注]①东方:东方(的名胜)。②沧海:这里指东海。③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④肆恣:也作“恣肆”,意思是放纵、任情。⑤精力:竭尽全力。
(曾巩《墨池记》节选)
9.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
(2)先达德隆望尊望:.
(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强:.
(4)羲之之书晚乃善善:.
1O.下列句子加点词与括号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狐假虎威)..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果累累)..
C.此为其故迹,其信然耶?——(信以为真)..
D.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强弩之末)..
11.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
12.用“/”给[乙]文中画“~~~~”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13.两段文字都写出了宋濂、王羲之走向成功的过程,请概括出他们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2分)
14.根据下列题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请写出两个能表现艰难求学或勤学苦练精神的成语典故。
答:A.B.:
(2)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学生,你是如何评价古人这种勤学苦练精神的?
(五)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①②③④[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
⑤⑥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弗之怠④家贫无资..16.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
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
(2分)
假①借。②宽容。③如果,假如。④非正式的。
17.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余幼/时即嗜学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D.多诵古人/篇章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只需填序号)(2分)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3分)
参考答案
(一)8.①走:路 ②尝:曾经 ③乃:才 ④及:到,等到
9.①因此,人们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②吕蒙用军中事物多(为借口)推辞
10.借书抄录:奔走求师;鲁肃的言行
11.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不畏艰辛,虚心求学,刻苦读书;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二)7、①周到 ②热水 ③腰上系着 ④受益
8、①寄居的旅店的主人每天给准备两顿饭,从没有鱼肉这样的美味可以享用。
②(他的)字本来写得不错了,如果立刻称赞(他的字写得)很好,(我)担心皇帝不再用心练了。
9、虚心请教或持之以恒
(三)9、序或赠序;记。(共2分,每空1分)
10、①抄写②曾经(共2分,每小题1分)
11、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共2分)
12、围绕“望子成材,期望殷切”回答即可。(共2分)
13、围绕“第一段选文宋濂回忆自己年少时刻苦求学的经历”和“第二段选文蒋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回答即可。(共3分,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
14、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共4分,启示2分,结合经历和体验谈1分,语言表达1分)
(四)9.(1)大(2)声望,名望(3)勉强(4)好,完善(答对一个得1分)
10.B
11.我虽然愚钝,但最终有所收获。(意思表达接近即可,句中“愚”翻译错误扣1分)
12.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断对两处,一处1分;断三处,两处正确得1分;断四处不得分)
13.执著、勤奋。(答对一点得1分)
14.(4分,每小题2分)(1)成语典故可选填“程门立雪”“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等,写对一个得1分(.2)略。(观点的表达允许多元化,但必须合理有据才能得分)
(五)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
15.①因此②得到③懈怠,放松④钱财(4分,各1分)
16.①(2分)
17.B(2分)
18.(4分)
①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②到了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
要点与评分:扣住基本字词,译句要通顺。每句2分。
19.(1)C(2分)
(2)(3分)
例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例二: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要点与评分:可从母亲的角度说,也可从欧阳修成长的角度说。结合文段说出看法2分,语言表达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