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八章 企业劳动关系改革发展
第八章平凉企业劳动关系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平凉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总体概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措施,显示了党中央对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的高度重视。
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张秋俭认为从八个方面来确定和谐劳动关系的标准。这八个标准具体内容如下:1.严格依法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劳动用工行为规范。企业依法与本企业全体职工(包括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内容合理、全面,管理规范、有效履行。2.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商充分,程序规范,内容具体,标准量化,可操作性强,合同(协议)履行好。建立工资分配平等协商机制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相应的职工参与、考核评价、监督检查和履约责任追究制度。3.依法保障职工劳动经济权益。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依法为职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切实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制度,无重大伤亡和职业危害事故发生。4.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公司制企业建立职工董事制度和职工监事制度;坚持厂务公开,职工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得到有效保障。5.尊重和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注重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保障职工的教育权、发展权,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6.建立健全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监督组织和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工作制度完善,化解矛盾及时,有效调解劳动争议,没有发生职工群体性事件。7.维护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权益。女职工的平等劳动权利、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及特殊劳动保护待遇等权利依法落实。没有招用童工、损害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合法权益的行为。8.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支持工会依照《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开展工作,依法拨缴工会经费。
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更牵涉到社会稳定,是上至政府、下至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
2007年,踏着十七大的和谐节拍,平凉劳动关系的发展实现了大的跨越。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为正确分析劳动关系的现状,总结劳动关系管理工作的成绩,探讨存在的问题,科学的预测劳动关系的发展前景,《平凉劳动和社会保障改革发展报告》项目组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为更进一步构建和谐平凉、小康平凉、魅力平凉。描绘出一幅改善平凉民生、发展平凉经济的历史性画卷。
一、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我们领会十七大精神,和谐劳动关系是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表征。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载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是社会和谐与否的晴雨表、风行标。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的和谐。资产易得,人才难求。通用汽车公司前总裁史龙.亚佛德说过:“你可以拿走我全部的资产,但是你只要把我的组织人员留下来给我,五年内我就能够把所有失去的资产赚回来”。说明了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虽然任何企业营运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企业是由人所组成,由人来运营,没有人就没有企业的存在,何来企业发展?人是企业发展最根本的因素,人企业的动力源泉。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人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是企业的第一位资源。一个企业是由人、财、物等各种要素和资源构成的。但在其中人是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和资源。只有通过人的作用,其他各种要素和资源才能发挥作用和效用。如果没有人,再好的技术设备,再多的资本也只能是一堆废物。也就是说企业其它一切资源只有通过人的作用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企业管理是由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目的,管理职能,管理手段这五大要素构成,而管理的主体和中心都是人。企业的目标、管理制度的制定要靠人去完成;在实施企业目标过程中,如何激发起员工的士气,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的行为与组织目标方向一致,达到以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都离不开人。
第三,人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性因素。企业中的员工,其行为动机与企业目标方向一致时,会减少企业内耗,提高效率,对确保实现企业目标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则必然降低效率,增加成本,影响着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中人的行为动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目标的实现,人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性因素。
第四,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保证。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产品质量、技术、价格和服务等方面的竞争,而实质上却是人的竞争,因为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竞争都靠人来完成。只有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起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人的“潜能”,企业才能生产出高质量、高技术含量、价格合理、服务完善的产品,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所以在市场竞争中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企业如果忽视人的作用,人的情绪受到压抑、积极性受到挫伤,员工未能发挥潜能,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企业将死气沉沉,何以有竞争力? 什么是以人为本呢?在现代社会中,以人为本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在企业中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什么,必须加以界定,否则会造成理念的混乱,迷失了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存在的真正价值。以人为本是对管理对象在遵守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自觉的所进行的比较高层次的一种管理方式,是指在企业管理的一切活动中,始终把人放在核心位置,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强调创造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激励的企业环境”,这是以人为本的内涵。它的价值观是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帮助人、造就人。具体来讲包含: 第一,以人为本的“人”是企业的员工,企业必须承认和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把员工同那些机器设备区分开来,在管理中更注重人性化和人情味。但实际上我们不能这么狭隘地理解,以人为本的“人”不仅仅限于企业的员工,还包括企业的其他相关利益群体,比如说顾客、供应商、企业的股东等社会各个方面的人。只有把人本思想融合于企业的各种关系中,个人、企业和社会协调统一,共同发展,才真正地做到了以人为本。第二,以人为本的“本”是“根本”还是“资本(人力资本)”?应该是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本身”的意思,因为在企业中,“以人为本”的载体为人,而人不仅仅具有生产性,同时还具有社会性,在充分认识人性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就是说,企业中的人不仅仅是一种资源,人的作用才是至关重要的,是中心的、是关键、是动力。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首先表现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能力。如果劳动关系内部的双方始终处于一种紧张、对立的状况,经常发生摩擦和冲突,不但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而且如果这种状况持续和扩大,将会影响和谐目标的实现。
二、平凉和谐劳动关系的新发展
(一)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2002年撤地建市以来,经济总量逐年增加。GDP从2002年的72.7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25.59亿元,增长了 11.52%,人均GDP从2002年的 3286元增长到2007年的6753元,增长了15.49%。这些成就的获得与和谐劳动关系密切相关。劳动关系和谐是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经过五年的发展,平凉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紧紧围绕甘肃省社会保障厅的要求和部署,不断深化对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把劳动关系和谐贯穿于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以发展促进和谐,以创新推动和谐,以公正保证和谐,以文化孕育和谐。只有企业和谐,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
1、突出工会的维护职能,促进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也是工会存在的基础。工会作为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代表,对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涉及职工劳动经济权益保障的问题,要冷静地做全面分析,通过参与权、缔约权、监督权和调处权等权利,坚决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同时,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必须时刻牢记“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1]合法利益。”因为全国人民的总体利益中也包含了职工的和利益。在改革向纵深发展之时,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维护职工合法利益的最基本前提。所以,工会组织应更加重视宏观参与,积极通过政府、工会和企业的三方协调机制,对涉及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对拟订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以及涉及三方利益调整的重大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提出建议。协助政府更好地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从而更有效地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平凉市企业100%的建立了工会组织,截至2006年,全市工会组织新增166个,工会会员达到了? 名。对于改制企业,切实做到了“企业改制到哪里,工会组织就建到哪里”。牢固树立“员工靠企业生存、企业靠员工发展”共赢共享的思想境界,企业工会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做到了“群众利益无小事,困难群体有保障”。
2、积极采取措施,使劳动关系可持续协调
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运作,是向着合作方向发展的,这也是劳动法调控的主要方向,“合则两利”是企业与劳动者双方合作的结果。因此,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必须本着平等互助、互利互惠的原则,结成合作共赢联盟,实现共同发展,然而,劳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既要着力于统一,也要着眼于矛盾。目前,平凉市劳动关系矛盾运动呈二元化格局:国有、国有控股参股和规模的现代公司制企业、外资企业,其劳动关系运行基本稳定,日趋规范,其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扩张的压力和动力,激励他们自觉改善劳动关系,吸引人才,提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职工素质,工会工作运作日趋正常化,劳动关系的自我平衡机制已初步建立;大量小型和初建的非公有制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劳动条件、劳动时间、劳动标准规范缺失且随意,劳动管理粗放,违法侵权现象经常发生,劳资矛盾突出,劳动关系主体残缺,劳动关系自我调节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劳动关系基本处于不平等不规范的畸形运行状态。工会的发展和作用由于多方面的制约,协调和维权能力甚微,建立新型劳动关系任重道远。第一,加大立法进度和执法力度。通过加快立法,构建起劳动法律体系;加大劳动执法的力量和力度,促进全社会劳动秩序和劳动行为强制进入刚性规范。第二,加大政府干预力度。政府干预的主要内容为:制定政策,培育劳动关系主体,促进其在劳动关系的平等地位;指导、促进和规范劳动关系依法自我调节、自主运作体制的建立和健康运行;规范和推进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和规范配置劳动资源的能力,提高政策引导提高劳动者市场竞争的能力;保障劳动者独立自主充分行使集体谈判的权力,确保谈判结果合法公正和争议及时得以调解,促进包括工资谈判在内的、提高集体协商达成的企业内部劳动条件协议,能够使工人寻求保障的愿望和市场的发展态势之间保持最佳的平衡状态,效率与公平达到最佳结合;逐步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社会、政治地位,以增强其平衡劳资关系的能力。第三,从建立环节做起,扩大基层工会的组建率,帮助职工签订好劳动合同,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坚决杜绝“霸王”合同、“生死”合同的出现,切实提高劳动合同的履约率;联合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切实提高劳动法律执行、执法监察的刚性,克服劳动领域有法不依十分严重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具有较强刚性的劳动法治秩序。
(二)逐步推进 行动扎实
1、就业再就业工作大幅度推进,为和谐埋下了良种
平凉市农村劳动力116万人。全市有下岗失业人员近4万名,城镇每年新增长劳动力近1万人,城乡就业再就业工作形势严峻、压力大。据统计,2002年至2006年底,通过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实施,全市累计净增就业岗位38075个,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3322人次,其中“4050”人员7550人次。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28422本。平均城镇登记失业率3.6%。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60人,705.5万元。累计消除零就业家庭1066户。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3206个。2006年全市共为11403名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社会保险补贴。2007年,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突破:① 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有了较大进展。按照平凉市政府的要求,重点在小额担保贷款、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等政策落实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② 就业服务机构基础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第一全市已建成的劳动力市场逐渐发挥出了劳动力市场调节促进就业的功能。第二街道社区平台建设有了起色。第三平凉市、县(区)、乡(镇)三级服务体系,从编制、人员、场地、资金、工作、制度等方面基本实现了“六到位”。2007年,“金保工程”专项补助135万元,劳动力市场子系统建设步伐加快,全市覆盖城乡统筹就业一体化的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初具规模。③ 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07年12月底,全市小额担保贷款发放超额完成平凉市政府确定发放300人600万元的目标任务。④ 推进全市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工作。为失业人员接续了社会保险关系,解决了他们老有所养的问题,又解决了社保基金征缴难的问题。同时,提高了灵活就业的稳定性,也为再就业资金的有效使用开辟了通道。⑤ 零就业家庭及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取得实效。2007年,平凉市被甘肃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省工商联确定为甘肃省民营企业招聘周的重点城市。全市开展了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送温暖、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五送一落实”为主的“再就业援助活动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项就业援助活动。做到了零就业家庭“产生一户、援助一户、稳定一户”,实现了全市零就业家庭年内消零的目标。⑥ 就业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第一按照《平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信访、投诉、举报处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首问责任制、信访接待制度。认真办理每一件群众来信来访,确保了信访案件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就业服务大厅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217件(次),其中来信15件,来访203人(次),已经全部处理办结。第二严格按照审批权限,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行为。严格按照局里的要求,对《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再就业资金使用等行政审批项目,首先提出初步意见,经汇报分管局长同意后,上报局务会议讨论审批,并进行公示。第三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促进工作作风转变。按照局党组提出的“求真务实、关注民生、团结友爱、争创一流”16字作风建设要求,加强干部职工思想作风建设,提醒干部职工依法办事,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从点滴小事做起,耐心热情的为下岗失业人员讲解政策,办理各项就业再就业业务,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规范从政行为。
2、企业社会保险体系已基本建立,为和谐培育了土壤
① 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参保人数稳步增长。在养老保险方面:截止2007年11月底,全市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完成10088万元,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5010万元(不包括调资补发1425万元)。在医疗保险方面:2007年平凉市直基本医疗保险实际参保人数已达20938人,占年计划参保人数20430人的103%,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395人,占年计划300人的132%,新增参保职工人数1167人,完成年计划任务1100人的106%。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412万元,占全年征缴任务1257万元的112%。在工伤保险方面:截止2007年11月底,平凉市直共有工伤保险参保单位114户,参保职工29015人,完成全年计划参保人数28800人的101%;新增参保人数1092人,占全年计划新增参保人数1080人的103%;农民工参保人数8224人,占全年农民工参保计划人数8000 人的103%;提前1个月,超额完成了2007年度,全年的工伤保险扩面任务。在失业保险方面:全市失业保险参保87021人,完成省上下达任务的100.6%,与上年相比增长2.4%,新增缴费6661人,完成省下达任务的4倍,基金征缴1989万元,完成省上下达任务的101.1%,与上年相比增长8.7%,基金清欠完成113万元,占省上下达计划125.5%。②按时足额支付保险待遇。社会保险金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截止2007年12月底,全市参保单位共有离退休人员19773人(其中离休人员337人),应发养老金16400万元,实发16400万元,按时足额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截止2007年12月底,为2816名参保患者支付住院医疗费1050.3万元,其中企业退休人员483人,报销222.5万元;截止2007年12月底,累计为10481人发放失业保险金2246.02万元。从9月1日开始按省上规定,提高了失业人员保险待遇,涉及失业人员13200人,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到位,企业在岗职工工资指导线调控目标控制良好。推进企业解决拖欠职工工资323万元,涉及企业41户,职工1762人;截止2007年12月底,累计为10481人发放失业保险金2246.02万元。③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体系建设,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检查。为了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和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运作以及使用情况的监管。成立了“平凉市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由平凉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赵成城副市长任主任、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地税、监察、审计、工会、人行等单位组成的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依法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和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管理、运作以及使用情况进行监管。2007年上半年配合劳动监察科监督检查了16个大中型企业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征缴情况。同时也对七县(区)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使用、结余以及就业再就业资金的使用进行了监督检查。在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行动中,共检查用人单位1900户,涉及劳动者39320人次,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9189份,开展宣传咨询等活动65场(次),下发社会保险费催缴通知书58份,下发限期整改指令书46份,对不参加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立案查处13起。④通过“五建设”工作,基本建立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近年来,平凉市在实现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造条件,逐步将退休人员日常管理服务从单位转入街道社区。进行了投入资金进行工作设施的建设、规范制度的建设、细化业务的建设、完善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强化人员培训工作的建设。
(三)措施得力 全力维权
1、加强了劳动法律法规建设,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体制保障
随着平凉市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平凉市加大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的力度,为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政策层面上提供了依据。自2002年起,已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通知》等 项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在法规中就工资、培训、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制定了劳动法律调控的框架,明确了劳资双方主体的地位、权利和义务。为依法规范平凉的劳动关系提供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法律保障。标志着平凉劳动和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和成熟,确保了社会市场经济的体制的运行。
2、采取措施规范劳动关系机制的运行(1)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共同组织的“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视频会议”要求,到2008年,实现各类企业与劳动者普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劳动合同内容趋于规范,劳动合同得到较好履行,基本实现劳动合同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2007年平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继续贯彻实施《甘肃省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方案》,自2002年至2007年劳动合同补签增长率为130%。2007年6、7、8三个月在全市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集中开展了劳动合同“签约行动”。在三个月的集中签约行动中,全市共印制发放了14498份格式劳动合同文本,全市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极大的提高了这三个行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平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依据 “主动、合法、高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经常深入用人单位和劳动现场。宣传、指导、帮助用工企业规范劳动合同,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奠定了基础。
(2)推行集体合同方面取得突破。全国总工会提出,“到二00八年,中国集体合同制度要覆盖企业职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在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比较集中和同行业企业集聚的地区,积极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扩大集体合同的覆盖面,建立和完善区域性、行业性劳动关系协调机制。”2007年,平凉市当期签订集体合同28户,是2002年的3倍,(与文本核对)职工20950人。是2002年的2倍。涉及的企业类型有。(3)建立健全信访快车道。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信访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 信访工作在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特别是妥善处理劳资矛盾,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方面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平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解决群众信访问题时, 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发扬亲民爱民、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带着感情做工作, 对群众反映问题, 始终做到热心接待、静心倾听、细心询问、耐心解释, 努力从思想上化解矛盾。然而,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重要历史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特别是由于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 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各种矛盾和冲突。导致信访量逐年增长。平凉市2002年至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信访量平均每年以 ?的速度增加,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信访量已占平凉市信访量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信访工作的内涵和性质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因此,单靠劳动和社会保障信访部门和专职信访人员接访,走信访行政处理的老路子,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平凉劳动和社会保障信访仍然以接访为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干部职工还无法经常深入基层,倾听职工群众呼声,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从源头上解决职工群众的实际困难,减少群众上访的次数。在跟踪下访、变群众解决问题找领导为领导找群众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还没有形成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会、财政、民政、工商等有关部门协调一致的信访处理制度和定期会商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各有关方面的责任难以落实,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度难以实现,单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难以解决信访问题。
平凉市根据国家《信访条例》,制定了相应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信访机制,明确了分工和职责。开通了 电话专线受理投诉和咨询 人次。自2002年以来共接待来电来访3907人次,接待集体上访1次,涉及人数57人,其原因是企业改制除名,处理的方式是解释政策,进行失业登记,发放了失业金,处理结果是罢访。2007年共受理群众举报专查案件16起,结案13起。共接待来访22起,涉及群众212名,对属于劳动部门管辖的,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不属于劳动部门管辖的来访案件,也为群众指出了受理的部门。全年共处理突发事件3起,通过案件的查处和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有效地遏制和了劳动违法行为的发生,切实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群众来访的目的都是前来咨询涉及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政策方面的问题,针对来电来访群众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存在的疑难和困惑,及职工在企业改制、破产中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都认真耐心地做好政策解释工作,没有发生一起群众投诉事件。
(4)加强力量,完善和建立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平凉市自2002年以来开展了劳动仲裁机构的实体化改革,强化各县、区的准司法职能,对所属县、区、用人单位的劳动仲裁机构进行规范化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实行仲裁前置、一调一裁二审和仲裁员、仲裁庭制度。加强仲裁员、仲裁庭制度建设和仲裁员培训工作力度,提高仲裁办案质量。建立了由平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平凉市总工会、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人员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委员会,每年两次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本辖区内出现的重大劳动关系问题。
(5)加大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执法的力度。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平凉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日常巡查、劳动和社会保障资料年审、举报专查、专项检查、证件管理、情况报告、监察程序规定和目标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监察制度体系。第一完善了劳动监察举报制度。第二结合政务公开,制定了《工作职责》、《办事依据》、《监察程序》和《工作纪律》。第三不断完善“日常巡查、举报专查、劳动和社会保障年审、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执法机制。第四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报告制度和劳动监察执法效果反馈制度。第五制定了规范的学习制度,案例分析会议制度以及立案和结案程序等方面的工作管理制度,统一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法律文书。通过制度的落实,使全体执法人员在知法、懂法、守法过程中,能够按法律规定和有关程序办事,切实做到了严格执法、文明执法、秉公执法、以法服人,使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2007年处罚力度明显加强,主动监察的意识有所提高,整体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理顺机构,充实人员。自2002年撤地建平凉市以来,抓住机构改革的机遇,逐步理顺机构、充实人员,不断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执法监察机构和队伍的建设。2007年8月份,平凉市政府办公室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劳动和社会保障执法监察力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通知》(平政办[2007]98号),明确要求,平凉市上成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执法监察支队,各县(区)要成立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大队,继续充实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人员。
(6)加强社会化维权的整体合力。建立了县、区、街道、企业的劳动关系调解委员会,以平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为核心,形成一条龙运作模式。目的是将劳动争议在基层得到化解,同时也减小了广大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成本。
(7)充分关注农民工劳动和社会保障,全力落实国家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2007年,平凉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意见》(甘政发〔2006〕59号)精神和《甘肃省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办法》(甘政办发〔2007〕86号)提出了明确的贯彻落实要求。建立平凉市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采取措施,督促建设单位缴纳保证金,加强监管,确保保证金正常运转。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表彰为“全国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先进单位”。2007年,全市县(区)两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工会、建设、公安、经贸等职能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两次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检查活动,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检查用人单位752户,其中农民工工资81万元,涉及农民工369人。自2002年以来,在开展的专项检查活动中,共清欠农民工工资6957.64万元。全市建立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预防和处理机制,确保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案件查处率为100%。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曝光后,平凉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成立了平凉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相关10个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形成了平凉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统一作战、拉网式排查的工作格局。平凉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大会3次,提出了抓工作落实“三个一”的要求,各县(区)也都召开了相应的会议,集中抓了落实。全市共检查用人单位754户,查处违反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卫生、安全生产等法律规定行为652起。重视农民工的培训,在2007年落实劳动和社会保障重点工作中,有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抓住冬季农闲时节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有利时机,走村入户,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集中开展劳务培训,确保完成年培训农民3.2万人次、筹集培训经费165万元的任务。进一步加大农民工特别是建筑行业农民工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力度,为农村劳动力提供“零距离、一站式”技能培训服务。2007年7月份,平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制定下发了《平凉市农民工培训实施方案》,建立了以各平凉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培训中心以及各类职业中专为主体、以民办培训学校为依托、以各社会团体培训为补充的培训机制,形成农民工培训网络,已组建农民工培训基地40个。2007年上半年,平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平凉市职教中心联合举办了“全市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班”,以技能型培训为主,分期进行培训,共培训农民工1230人,平凉市总工会广泛吸收农民工入会,2007年,农民工加入工会有了新突破,一年内发展农民工会员达8000多人,开展了为农民工“夏送清凉”和“冬送温暖”活动,评选优秀农民工,自2002年以来,共有 名农民工被推选为 劳动模范。平凉市工会为农民工维权提供了组织保障。
第二节平凉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前景展望
平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是2002年8月撤地设市后,新组建的政府职能部门。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始终以“三个代表”为指南,以创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目标,全市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底数明、责任清、效果好”的工作思路,采取权益维护、矛盾排查、监督管理、严密防范、责任到人的工作措施,使平凉劳动关系逐步走向规范、协调和稳定。对甘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坚定不移地走法制化道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企业改制破产的不断深入,劳动关系必然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格局。今后,平凉将继续把依法规范劳动关系作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第一要宣传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第二要加大执法的力度,使劳动者懂法、知法、依法维权,用人单位遵法、守法、依法经营。
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宣传,使全市形成良好的维权氛围。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已正式试行,为做好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各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中宣传普及《劳动合同法》,通过宣传材料、媒体广泛宣传新的《劳动合同法》,通过深入基层增强企业的依法经营意识,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宣传活动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人为本。通过宣传活动,解难释疑,使《劳动合同法》深入人心,努力营造全社会自觉遵守《劳动合同法》的良好氛围。要引导和教育农民工学会运用劳动合同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防止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坚决贯彻甘肃省《劳动法》、《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条例》、《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甘肃省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办法》等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巩固《甘肃省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方案》在平凉的成果。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活动。突破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的签订率相对较低的现状,使居于弱势的劳动者不仅在地位上与居于强势的用工者在法律上地位平等,而且,在自然状态的竞争中受到实实在在的保护。加大劳动和社会保障执法监察工作力度,督促落实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对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等情况实施重点监控,集中组织开展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活动和禁止使用童工、劳动合同签订专项检查活动。
二、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人为本,民生为先
今后一个时期,要更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抓住主要问题,强化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职能,提高工作效能,切实为劳动者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劳动者得到更多的实惠,尊重劳动者的人权,创造一个人人安居乐业、家家生活富足的魅力平凉。
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统筹城乡就业上要有新进展。要建立失业预测预警机制和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制度。崆峒、华亭要探索建立零就业家庭就业基地,完善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大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扶持力度,指导社区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帮助困难群众稳定就业。建成1—2个全民创业示范县(区)。积极争取创业培训项目,2008年年内培训有创业愿望的创业带头人1000人。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的规定,整合现有劳动力市场资源,建成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疏通大学生面向企业、面向基层就业和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渠道。组织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和“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努力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继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在有组织输转上要迈开新步伐。继续按照平凉市委、平凉市政府《关于加强劳务输转工作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劳务输转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城镇下岗职工、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富裕劳动力参与劳务输出。继续整合就业培训、职业教育、农广校和乡镇培训机构,重点抓好实用技能培训,努力使农村“两后生”能100%享受职业技能培训,100%推荐就业。建立起以平凉市劳务办为中心,外联全国各地劳务市场与基地,内联县、乡劳务机构的网络化信息收集和传送体系,实现平凉市内人力资源供给信息和平凉市外需求信息双向交流。积极拓展境外就业市场。已经注册的9个劳务品牌,要利用各种交易会、洽谈会和招商活动,加大推介力度,逐步提升劳务输出质量和水平。已经建立的驻外劳务站要探索委托管理工作制度,加强与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联系与协作,集中输转一批相对稳定的劳务工者,扩大基地规模。年内庄浪县争取进入国家级劳务示范县,并在境外输出上有突破;全市再有一个县进入省级示范县。社会保障部门要保证服务到位,要跟踪劳务工人的权益维护,加大对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社会保险要有新突破。积极研究建立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资金筹集机制;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保和低保人员医疗保险的并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争取列入国家试点,参保率达到90%以上。,制订出台复退军人参加社会保险的参保办法。加强扩面清缴。以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城镇从业人员、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为重点人群,年内参保人数和实际缴费要有新增长。推动五项保险一个基数、一票核定和一票征收。杜绝和纠正社会保险协议缴费,确保各项社会保险费应收尽收。继续做好社会保险基金清欠工作。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前期准备工作。适当调整失业金平凉市级统筹比例,探索建立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继续开展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探索村干部养老保险工作。加强社会保险稽核工作,强化企业年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探索“五险合一”社会保险业务经办试点和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平凉市级统筹统收统支试点。进一步规范失业、工伤保险审核、鉴定、待遇支付工作制度,推进规范企业职工大额医疗保险平凉市级统筹制度。
三、实现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网格化、网络化
在平凉市区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网格化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形成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精细化管理的新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机制。
设置劳动和社会保障协管员是实施网格化的基础。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条例》,以强化一线力量为基础,以创新监管方式为手段,以执法重心下沉、关口前移为目标,充分延伸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组织网络,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执法机制,以提高执法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促进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促进和谐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发展进步。可以借鉴发达省平凉市的做法,将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管辖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明确网格化监察的人员、职责和任务,实时采集和监控网格内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劳动条件、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信息及情况,形成相关的用人单位及劳动用工情况的数据,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明确、跟踪及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全面覆盖和动态监管目标 我省实施网格化监察的基本模式是,依托现行行政管理体系和基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在进一步加强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机构建设,充实专职和兼职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人员的基础上,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协理员队伍,增强基层力量,强化基础工作,以网格为单位,实现对用人单位的动态监管。在城区推行网格化监察,以街道为一级网格,聘任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工作人员为兼职监察员,以社区为二级网格,根据社区范围大小及用人单位数量多少,以1个或2个社区为一个二级网格,每个二级网格配备1名以上协理员。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兼职监察员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机构的统一安排和要求,指导督促协理员开展网格化监察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街道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中队,或在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增挂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中队牌子,做好网格化监察相关工作。在乡镇推行网格化监察,可以在乡镇或中心乡镇成立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中队,配备专职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员,中队覆盖区域为一级网格,区域内所辐射的各乡镇为二级网格,每个二级网格配备1名以上协理员。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中队在监察大队的领导下,对协理员的网格化监察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未成立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中队的,可以在乡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所聘任兼职监察员,并根据实际需要配套适量的协理员,依托乡镇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做好网格化监察相关工作。
社会保障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日益紧迫。随着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的建立、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以及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进程的推进,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的工作量和信息量呈现出急剧膨胀的态势。传统的手工方式及零散的计算机系统应用已经不能满足社保管理工作的需要。“金保工程”是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总称,是政府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金保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在政务统一网络平台上,构建中央--省--平凉市三级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安全可靠的全国统一的劳动信息服务网络;以网络为依托,优化业务处理模式,建立规范的业务管理体系、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科学的宏观管理体系。“金保工程”建设将分步实施。“金保工程”近期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地级以上城平凉市全部建立统一的覆盖各项业务的集中式资源数据库,实现城区内广域网实时联接,在街道一级普遍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发布站或查询终端;实现劳动和社会保障主要业务的全过程计算机管理,大部分业务应用系统能够使用统一软件;初步建立硬件设备配置标准、网络接口标准和数据传输方式统一的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目前,平凉市已建成本单位的局域网。基本建成平凉市级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局域网。平凉市社保系统的计算机应用相对滞后,计算机软硬件配置落后,随着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复杂性和工作量的增大,建立覆盖全部参保人员和参保单位的集中式资源数据库,网络终端延伸到各个经办窗口和相关服务机构,实现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业务的全程信息化十分必要,同时需要尽快建立覆盖全省区的养老保险资源数据库、各类社会保险监测数据库,对跨统筹地区领取社会保险待遇的人员要建立社会保障省内异地交换数据库,实现与省内联网。
第二篇: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样也是矛盾的凸显期和多发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取得了深入发展。但是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是存在着劳动关系紧张的问题。劳动关系的紧张不仅不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构成了威胁。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不仅是劳动关系双方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只要三方同心协力,我相信和谐的劳动关系一定会建立起来。
English abstract: China is in the key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the contradictory highlights period and will occur frequently.Along with our country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e perfec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of our country has made further development.But there have been some problems, reflected in the labor market is the labor relationship exists.Tensions Labor relations tension not conducive to the labor relations harmonious stability but also to the whol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lso pose a threat.Therefore,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establishing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is not only working relationship both sides of responsibility, but also the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As long as the tripartite make concerted efforts, I believe the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must be established
关键词:劳动关系;工会;劳动合同;三方机制
-.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
(-)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
1.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
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与此相适应劳动关系的建立受到国家计划经济和相关政策的约束,呈现出浓厚的计划经济特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方式主要表现为统包统配制。国家采用全国统一招收的办法把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包下来”,然后再按照计划统一分配到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国家为每个人安排职业,就业单位,限定就业领域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依附关系在形式表现为一种行政管理关系,呈现出单
一、固定、行政化的特点。我国统包统配建立劳动关系的形成,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劳动关系类型的单一性,劳动关系类型的单一性,劳动关系内容的国家计划性,劳动关系主体利益的一致性。
2.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因此,劳动关系也将朝着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运行的方向变革。劳动关系主体的利益明晰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企分离、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国家和企业之间有了明显的利益取向。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和经济组织,企业与职工、经营者与劳动者在根本利益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主体明晰、地位对等、平等竞争的新型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明晰和多元化,以劳动合同的形式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劳动关系双方权利义务,规范和约束劳动关系双方的劳动行为,实现各自的利益,成为各类劳动关系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形式。
(二)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
1.劳动关系双方关系紧张矛盾激烈,由于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受到伤
害的总是劳动者一方,不仅给劳动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且严重的影响劳动者的生命。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最让人引起反思的就是深圳富士康连环跳楼自杀事件。据反映,深圳富士康的员工加班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作为雇主的一方却没有给予员工应该有的加班报酬只是一味的强调员工为公司创造经济利益,忽视员工精神方面的需求。公司没有及时对有问题员工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导致员工内心的情绪无法排解发生恶性事件。2.劳动合同签订率低,致使以后出现劳动争议后没有法律依据,不利于维护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和形成劳动关系的依据,同样劳动合同也是保护劳动者利益不受损害的有力武器。从历史发展看,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就处于弱势地位由于雇主手中握有生产资料,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雇主安排高强度的工作,却给予他们极少的报酬,劳动者无从反抗,只能忍气吞声。在当代虽然这种现象有所改变,但是并不明显。尤其是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劳动合同的签订率是很低的,而恰恰在这一领域。劳动者受到的伤害是最严重的,频率也是最高的。
3.工会在维护劳动关系上的作用不明显。工会是雇员组成的组织,主要通过
集体谈判的方式代表雇员在工作场所以及整个社会中的利益。工会最首要的任务是通过工人,争取改善雇员的条件。既然工会是代表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组织,但是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是,劳资双方出现矛盾和问题时,工会没有出面调节双方关系,反而是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没有尽到工会应该起的作用。由于劳动关系 双方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工会更应该积极主动的为劳动者争取应该有的权益,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主动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良好的环境。当发生劳动争议的时候,工会必须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场出发进行协调和处理。
二.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
1.劳动者自身素质不高,法制观念不强,法制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签订劳
动合同对于自身的重要性,致使以后出现劳动争议时处于不利地位,不能够维护好自己应该有的权益,使自己的利益受损不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企业也没有尽到应该有的责任,企业招收新员工时应积极主动的与新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仅可以避免以后发生劳动争议,规范双方的劳动行为,而且对于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都有积极的意义。
2.工会没有尽到应该有的义务,即积极主动的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为劳动者
争取一切有利于劳动者的条件。工会领导干部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淡薄所以才会出现如此多的劳动争议,而且每次都以劳动者的失败而告终。工会没有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来组织活动,致使凝聚力不强工作效率低下。工会作为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要求必须实行充分的民主。民主是工会工作的基础,没有民主就没有工会,不实行民主就会脱离群众,工会活动就难以进行。我国法律的制度的缺位,没有对工会干部提出可靠的保障主要是物质方面的保障,因而无法充分调动工会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得工会在这一方面很被动,无法行使自己的职权。
3. 政府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虽说是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的,但是政府也有协调劳动关系的义务,而且政府还应该积极为创造和谐的劳动关系提供良好的环境,提供更好的条件来维护好发展好劳动关系。可是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还很不够,仍需继续努力。理想的状况是政府作为中立的调停者,为劳动关系营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环境,使劳资双方能够通过平等协商或谈判来解决内在冲突,使产业冲突减少到最小程度。三. 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
1.劳动者应该加强学习,着重学习我国劳动关系方面的法律,提高自己的法
制意识和法制观念,进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时必须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这是建立劳动关系的依据。应该明确自身享有的权利,明确应该履行的义务并积极的按照合同的要求去做,为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出了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外,比如:为劳动者提供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条件,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 职业培训等还应积极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在业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的日常生活,缓解工作压力,增进双方彼此的交流和了解,不仅对于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认同感而且对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和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一制度一定要完善、全面,同时在依法依程序制定这些制度后还必须让劳动者知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薪酬制度、招聘管理、培训管理、业绩考评与奖惩管理、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管理等这些制度应该用书面文件的形式,且必须公开透明。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和可操作性是避免引发劳资纠纷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依照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本企业规章制度,不能与法律法规条文相抵触更不能随心所欲,如果这样的话,劳动者心理就会不平衡,没有标准就不会有公平和公正,管理也就无法真正做到激励劳动者努力工作。
2.工会要想真正起到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作用,在集体谈判为劳动者谋求经济
利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要求工会首先要在劳动关系领域发挥作用,加大劳动关系协调力度,突出对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要在代表和维护职工政治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其劳动权益和经济利益。通过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保护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工会应吸引职工群众积极参加改革,努力完成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任务的职能。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应该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完全符合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符合工会的性质和宗旨,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会做好职工群众参加经济建设,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改革和建设的主力军的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从根本上维护了职工群众的长远利益。工会代表和组织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组织职工参与本企业民主管理,这样工会可以对企业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只有在职工参与下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才能真正让管理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使职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迸发出来,汇集为企业的活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从而最终达到发展企业经济,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的目的。工会还应该帮助职工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工会对职工的教育直接关系到职工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搞好职工教育是工会支持发展经济,提高生产效率的额重要体现。此外,对工会干部任职资格做出一定的限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近亲属不得作为本企业基层工会委员会成员的人选。这样工会才能够真正维护员工的利益特别是当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发生矛盾和纠纷时工会应该主动站出来,发挥维护职工权益的作用。还应该提高工会干部的福利待遇,这样才能够提高工会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上级工会还应该对下级工会进行指导,遇到困难时应该帮助下级工会解决,共同努力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做出努力。
3.政府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代表者。政府作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的一方代表,最关心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安定。要继续推动三方协商机制的发展,继续通过协商对话合作的方式来达到各方基本满意的目标特别是现代社会,崇尚社会生活民主化,更需要广泛发扬民主,通过吸收不同利益主体的意见,达到相互间的协调和平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劳动者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因而难免发生矛盾和冲突。当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政府要耐心的听取雇主组织和工会双方的利益,组织双方共同讨论达成一致,如果双方对有些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协调和平衡,促使双方合作达成协议。随着劳动关系的规范化运作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政府对劳动关系的直接干预程度会越来越小,而监督作用越来越强。政府应该加强监督,建立严格的制度如集体谈判制度。政府要为劳动关系的协调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政府服务一般包括,政府通过立法建立完善的劳资关系法律体系,为劳资关系的调整提供依据制定标准。政府部门对参加集体谈判的雇主代表和工人代表身份予以确认,并在谈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资料。政府对劳资双方在建立劳动关系进行合作方面给予指导帮助提供中介服务,发布各种信息,促进集体谈判顺利进行。政府作为公共部门的雇主,应该提供合法合理的劳动条件以模范雇主的身份参与和影响劳动关系,使之成为私营部门劳动关系的“样本”。政府还应发挥一定的组织作用,由于三方机制协商的都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事务,因此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和组织作用,在三方机制组织结构的建立上发挥作用,政府在三方机制组织机构的建设、组织原则、协商原则的制定都要发挥组织作用。三方会议的组织、议题的确定,都由政府来确立,而且政府还应对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调研与检查,这样政府就控制了三方机制的命脉,掌握了主动权,有利于劳动关系向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有利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需要政府、工会、雇主组织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军主编.修正后的工会法解析与适用手册.北京:红旗出版社,200
1(2)邱小平主编..劳动关系.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19-21
(3)史探径.劳动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4)程延园.集体谈判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4(5)程延园.劳动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2(6)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7)杨体仁.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理论、制度、政策.北京:中国
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8)郭庆松.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9)夏积智.中国劳动法若干重要理论与政策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
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10)林燕玲.国际劳工标准.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11)张彦宁.雇主组织在中国.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12)佘云霞.市场经济国家的集体谈判制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第三篇: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材料
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材料
各位尊敬的领导
我们XXXX有限公司是一家股份制企业,公司占地230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拥有职工15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多名,具有一支整体素质良好的职工队伍。长期以来,公司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理念,企业内部建立健全了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把员工当成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企业的主人来认识对待,积极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对企业实行民主管理,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一、成立党支部、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创办职工法制学校 公司在近几年内了先后成立了党支部、工会及职工法制学校,并逐步健全了职工代表大会、综治法治工作小组、安全工作小组等企业内部组织。在确定党支部、工会职责范围的基础上,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完善和规范了各项工作流程。由党员和工会干部带头学习邓小平理论,提高对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识的自觉性,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密联系思想和实际,树立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的思想,自觉地接受职工的监督,保障职工的利益。
二、完善合同制度、强化民主管理
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严格遵守《劳动法》的各项规定,尤其是对员工劳动合同签订方面的管理,实现了与每一位员工都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且严格履行合同条款,充分发挥劳动合同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使员工利益得以充分保障。
另外公司还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的企务公开,让职工能积极参与到企业发展规划,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决策中去。实现了企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公司对职工养老保险,工资福利,以及其他一些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进行公布,让员工能及时的了解到公司的发展情况和其他信息,增加职工对企业的信心、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尤其在职工薪水方面公司采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让员工在工资制定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决定权,提高了员工在企业中的权利和地位。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为更好的响应国家政策,企业投入了一定资金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多种方式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从2006年至今,公司先后组织旅游多次,足迹遍布福建、千岛湖、扬州、南京、以及韩国等多地。在三楼职工法制学校公司还为职工增设了阅览室、购置了图书、杂志、报纸等多种刊物,让职工在工作间隙得以休息和充实文化技术知识。另外公司还组织了青年职工篮球队、健美操队及合唱团,参加了市、区、乡政府组织的多次比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2011年年底公司又在职工宿舍旁新修建了职工健身广场,安装了多种健身器材,让职工在工作之余能更好锻炼和放松。
四、以人为本,关爱职工
人性化管理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企业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关心职工、善待职工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
2011年公司深入开展“送温暖”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困难职工的基本情况,送上救助金,帮助解决困难。先后有三位困难职工享受到特困户补助,同时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有效功能,利用休息时间走访探望困难职工家庭,对于生病住院的职工,都有工会代表陪同,并对看病有经济困难的职工给予一定补助。在有职工亲属辞世时,公司领导都会前往悼念并送上慰问金。
按国家相关规定公司每年都及时发放高温补贴,另外还特别为职工煮清凉饮品、提供冰镇矿泉水,解暑降温。从2012年开始公司开始安排食堂为生日当天的职工免费提供生日面,对节假日生日的职工给予生日补贴。同时针对企业的生产、生活实际,及时投入资金增加设施设备,切实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公司的劳动关系和谐建设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一些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性的开展工作,争取打开新局面,作出更大的成绩,更多的为职工谋福利,实现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的新突破。
XXXX有限公司
第四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企业跨越发展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保障企业跨越发展
蓝特集团有限公司
蓝特集团有限公司是我省一家以农产品和建材家居产品市场交易物流配送为主导产业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总资产20亿元,现有员工420人,市场从业人员3.5万人。所属蓝特商贸城是国家重点商品市场、两湖绿谷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是全国“双百市场工程”、农业部定点市场和中国物流实验基地。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是企业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将员工放心上,视员工为亲人、让员工当主人、助员工成能人,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了“最佳雇主公司”和“员工最感幸福公司”的统一,保障了企业跨越发展。2010年,市场农产品交易额达180亿元,跃居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首位,今年将突破220亿元。2007年至2010年,上缴税收1、7亿元,年均上缴4300万元,今年将超过6000万元,成为当地最重要
22.2%,其中一线员工工资增幅高于平均增幅5.2个百分点。在社会保障上,除了坚持全员“五险两金”制度,还为员工购买商业意外伤害险和女性安康团体险,增强对员工的社会保障度。
坚持日常关爱与特困帮扶同行,提升员工生活幸福感。我们对全体员工郑重承诺,绝不让一个员工及家人因缺钱而不能就医、不能供子女上学、不能维持正常生活。高小菊是蓝特的一名普通清洁工。1997年,未满10岁的儿子遭遇车祸,肇事司机逃逸。2003年、2005年,身患糖尿病的爱人,又接连两次遭遇车祸住院治疗。在一次又一次厄运面前,高小菊几乎绝望。这时,公司伸出援手,先后给她发放救助、扶助金3万多元,其儿子除得到5000元助学金外,公司还承担起上学的全部学费。受此事启发,公司建立起董事长奖学、助学基金,用于奖励考上大学和重点高中的员工子女,资助家庭困难员工子女;建立特困帮扶基金,扶助困难员工家庭;建立员工健康基金,为员工提供体检、保健讲座和大病救治。公司每年拿出企业利润的3.5%建立以上四项基金,基金额度已达600万元,累计有300余人次受惠于3项基金,健康基金覆
让员工参与重大决策“把大关”。公司规定,企业重大决策未经职代会审议,不能付诸实施。每年我们召开1-2次职代会,对公司发展规划、重点投资项目、经营管理规章、员工权益维护等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审议、形成决议;每半年召开一次企情通报会,对公司经营管理状况、财务进度指标、项目建设进展、员工收入福利等进行通报,并通过企务公开栏公布;成立企务公开监督小组,对职代会决议落实、企务公开情况进行监督;推行员工董事和员工监事制度,推选员工代表直接参与董事会决策和监事会工作,使企业决策更科学。
让员工建言献策“当高参”。公司推行合理化建议制度,建立创新奖励基金,组织员工围绕经营管理发展创新建言献策,并通过评审,对优秀合理化建议给予奖励。2007年,两湖绿谷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项目开工建设。由于该项目所在位置地势低洼,且鱼塘藕塘众多,平整地块时,需要清除外运的淤泥多、回填的土方量大。公司工程监理邹大毛建议,将清除的淤泥不予外运,留置施工现场翻晒后回填,可以大幅减少外运和回填工程量。此项合理化建议节约资金60多万元,并被评为荆州市职工“十佳百优”合理化建议奖。近几年,公司每年
助员工成能人。实行多层次培训,力求“人才辈出”。制定“套餐式”、“订餐式”、“自助餐式”三个层次的培训方案,组织员工根据公司需求与个人爱好参加基础培训和专长培训,培训费用全由公司设立的职工教育基金承担。员工学成后,实行能力、学历、职称与工资、职位直接挂钩。公司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中,56%是通过在职学习取得文凭的,还有90多名员工取得中高级职称。80后女生李婷婷中专毕业后加盟蓝特,起初从事市场管理员和办公室文员工作,在定向外培中坚持自学成才,硬是取得了大本文凭和人力资源管理师职称,现在正在攻读EMBA。由于工作出色,不久就入了党,2006年,她经过党员大会选举担任公司党委书记,还荣获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实行多岗位锻炼,力争“人尽其才”。建立起优秀青年员工、中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多岗位培养制度,将他们纳入后备人才库,定期选派、轮换到关键岗位或一线岗位锻炼才干、全面发展。实行多机制选人,力保“才尽其用”。坚持运用竞聘制、提名制、推荐制,从受表彰的一线员工、党员员工、大学生和曾在原单位担任干部的员工中选人。以上四种途
谷梦”就是通过投资建设中西部建材家居物流园和两湖绿谷农产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聚集两湖、给养中国、通汇天下,让天下农民笑起来;“小康梦”就是要在2015年实现员工人均收入过6万元、人均住房面积超50平方米的小康目标。我们将“三本文化”和两个梦想嵌入公司发展战略结构、生产经营环节、员工岗位职责中,让员工自觉践行。员工在践行中既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也会被社会高度认可,成为真正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的名人。
近年来,公司有5名员工获得国家级荣誉,有42名员工获得省、市、区级荣誉,还有12名员工分别当选省、市、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来自重庆忠县的员工向世洪,是湖北县、市、区级首位农民工人大代表,并获得建功湖北十大农民工、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北京奥运火炬手等荣誉。建国60周年大庆,他以湖北农民工代表的身份,荣幸地应邀出席了国庆观礼。
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事业。我们将始终如一坚持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作为公司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来抓,让广大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竞相迸发,让企业和员工沐浴着和谐之光一起成长、共同跨越。
第五篇: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企业进步发展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进步发展
——
一个企业不仅体现在管理上、技术上、文化上的进步,从劳动关系和谐的建立上也充分体现了一个企业的进步。如果说,一个企业的劳动关系很紧张,就会导致很多劳动纠纷,如果纠纷很大,就会影响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走向衰落。随着在企业的改制和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企业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从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出现新动向来看,“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矛盾越发增多。企业的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也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强调“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做到:“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如何在新型的劳动关系下建立和谐氛围,改善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当前一件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应引起企业领导的足够重视。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原因有:
1、突出矛盾是收入差距在不兼顾公平中的拉大。
从企业管理和绩效分配的角度来看,在工资分配中适当拉开差距是有利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和员工技能水平的提高,但由于企业一些部门在绩效分配中,滥用权力,并没有按照企业的要求去落实推动薪酬体制改革,而是把绩效分配作为人情手段,造成了新的分配不公,从而影响和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影响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
2、用人的随意性导致员工的失落感。
随着企业的体制转换,企业用人权增大,企业的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应该逐步走向完善,成为推动企业人才的不断发掘。但是由于一些部门不是从改革的需要,实际的需要出发,而是从一些个人私利的需要出发,或是在用人方面随意性,还是有个人说了算的现象,造成用人不当给企业带来损失,真正的人才反而得不到重视,使优秀人才的价值难以体现,引起一些优秀员工的失落感,这也同样影响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
3、违反《劳动法》的规定,超时加班现象比较普遍。
由于企业一味追求企业效益而不顾员工的利益,违反劳动法规定,要求劳动者超时加班,并且不付加班工资。这本身就是一种侵权行为,而员工只好忍气吞声,不敢提出要求。虽然口头上没有说,但心中难免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影响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
4、个别管理者的简单粗暴造成员工心理不满。
企业的和谐应当建立在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教育人的基础之上,但有些管理人员认为他们是企业老大,或者是以老大自居,对员工出现的失误,或是由于个人的心情不好,不是循循善诱和善意批评,而是打击挖苦,大发雷霆。这样严重伤害员工的自尊心,从而影响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
5、干部和管理者不廉洁自律,对员工的情绪影响很大。
一些干部和管理人员在成绩面前居功自傲,自以为是,利用职务便宜干一些违纪违法的事情,在个人行为上不廉洁、不检点,严重影响管理人员形象和员工情绪,使员工产生厌恶感,从而影响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
从以上这些现象看来,如果不改进和制止,势必在员工中间造成极坏的影响,最终影响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和谐。要实现企业和员工之间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企业员工的思想,将企业员工中蕴藏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企业和员工的和谐关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企业在生存和发展的每一过程中,都需要人、财、物等资源,在这里人力资源是处于首位的。企业应清楚地认识到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能不断开发的资源,在实际中应改变过去那种视人力为成本的观点,而应将人力看作是企业资本,科学的开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用这种具有创造性的资源,为企业创造财富。因此,必须信赖和尊重企业员工,使其愿意工作,有成就感、自尊感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的激励,进一步实现他们的进取心、创造性和人生价值,使他们感到工作有信心,有干劲,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和员工之间和谐的劳动关系。
二、以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人格的力量推动和谐劳动关系的进步。
领导干部的行为对员工的情绪、心理影响极大。领导干部只有在德、能、绩、勤和社会生活诸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凡是要求员工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要求员工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做到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以实际行动树立起廉洁、务实、公正、奉献的形象,才能树立威信、更好调动员工团结向上的工作积极性,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和员工劳动关系的和谐。
三、尊重员工的民主权利,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员工只有感到自己的民主权利得到认可时,积极性、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才能充分得到发挥。要建立健全各项民主管理制度,重大问题交由员工代表大会或发动广大员工群众进行讨论,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群众的合理化建议一定要高度重视,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对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一定要认真组织实施并给予奖励,这样员工才能觉得这样的企业值得自己为之而付出,使员工和企业的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四、积极营造城信友爱和谐共事的氛围。
要尊重员工的人格、权利、尊严与爱好,平等待人,化解干群之间、群众之间的对立情绪,创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为载体,让员工在活动中交流沟通,在交流沟通中建立友谊、增进感情。还要从细微之处关心员工,以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五、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使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有序的竞争。为了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除了应用高薪激励外,企业还应当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舒适的工作环境、竞争力及发展前景等也能对员工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就是要真正根据每个人的努力程度和绩效大小,把奖惩落到实处,使员工有一定的危机感和压力感,迫使员工努力工作,不断产生新的绩效。建立有序的竞争激励机制是挖掘员工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员工人性化竞争意识。通过给予员工选择岗位的自主权,发挥个人主动性和积极性,员工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凭实力竞争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只有这样,建立的激励机制才会达到企业的期望值,从而“促进企业价值观和标准的提升”实现员工和企业之间劳动关系的和谐。
六、给员工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机遇,使人才有用武之地。
为了使企业员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应真诚地帮助他们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在择人、用人方面应充分挖掘内部人员的潜力,努力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而且,通过对参与竞争者进行全面的了解,给予竞争者充分展示才能的天地。另一方面,要防止“任人唯亲”等不良现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公平竞争的原则,使每一位员工都有晋升的机会,以促进企业内部人员的合理流动。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的越来越高,这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在员工们心目中的地位愈来愈高。在实际工作中,领导不仅要想方设法营造一个公平竞争、尊重人才的环境,同时也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员工承担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指导员工参与企业决策、鼓励员工为企业发展献技献策、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等等,为员工发挥个人才能提供更多良好的条件。
总之,企业应当在优秀的领导团队的带领下,通过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严格按照《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和完善企业以人为本有序的管理制度,采用公平竞争、平等对待和相应的激励机制为手段,使之贯穿于企业员工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员工管理机制,极大的调动员工长期在企业工作的积极性,使企业形成人心稳定,良好和谐的劳动关系,才能实现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双赢,才能促进企业持续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