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致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致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致语文教师》的作者是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语会名师教研中心主任、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在这本书里,余老师从三个方面诠释了教师的智慧,分别是:成长智慧,教学智慧,治学智慧。
“我视成长智慧为第一”。“当教师的人如果能常常体验到‘成长的乐趣’,那就会有年轻的心,会有童心,会有诗心,会有信心,会有热爱生活、热爱事业之心。”的确,成长的智慧包纳了教学与治学的智慧,并且为后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而在成长的道路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坚持。“每一个人的道路上,命运都有可能安排你像挑夫一样挑着重担在无路可走的地方走一段路,你只能咬牙,艰难地跨出带着呻吟的步子”。我认为,教师首要坚持的应是读书。
最近,《中国教育报》连续几周的专栏都与阅读相关。因为“教师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本能地启动生理、心理的调衡机制,以免耗能过多,免疫力下降,让身心遭到疾病的侵扰。”所以,“读书的教师越来越少,教师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但是,现代教师的核心特质就是“他的观念是否与这个世界、与校园里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血脉相连,并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要位置”,而在书本滋养下的老师就可以“总是抱持开放的生命态度,与这个世界、与他人、与自己时刻进行积极的对话”,从而学会尊重和欣赏学生,“回归教育常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的思想,建构起‘思想资源库’”。
当然读什么书也是很有讲究的。如果一味地埋头苦读却不加以选择,那么就如人吃饭,只大口扒饭,却不注重菜肴搭配,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营养不良或者撑死。余老师则认为读书应当读有益精神发育和专业发展之卷。所谓,“有益精神发育”,就是指“现代教师所必需的基本常识和心灵滋养”,“在思想上下工夫,这是精神发育之关键的关键,而提高思想能力的关键途径则在于‘直扑经典’,读点哲学,回到人类的思想源头——轴心时代的伟大人物(比如孔孟老庄,柏拉图、苏格拉底)那里去吮吸精神发育必需的奶水。今天之教育,虽流派林立,杂象丛生,但若有哲学之慧眼烛照其间,我们一定不会因被遮蔽而迷失,因为哲学有益于我们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回归教育之常识。”“有益专业发展”则是强调“现代教师所必需的专业素养和思想能力”。因为“当我们与有益专业发展之书——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等专著朝夕相处之后,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熏陶足以改变我们的气质,提升专业素养,并显露在教育教学的日常工作中”。
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职业生涯刚刚开始。如今的我们正像困在蚕茧里的蚕蛹,若想有一日破茧而出,蜕变成美丽的蝴蝶,就必须经受很长一段时间的磨练。磨练的过程,可能并非一帆风顺,这其中会有迷茫,会有泪水,会有疼痛。但是,坚持读书和学习,必定会帮助我们指明破茧飞翔的路径,帮助我们度过各种各样的困难。
第二篇:《致教师》读书笔记
《致教师》读书笔记1
翻开《致青年教师》这本书,我不禁被他的目录吸引了,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不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自得”、“我是来欣赏同行的”“愚蠢者的“苦干””……一个个独特的标题就这样把我带进了这本书里,书中平实的语言,真实典型的案例,非常贴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读完这心灵记录下的文字,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洗脑,走进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我明白了教师的胸襟能够影响学生的气度,也明白了我们现在从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征是慢。同时我也知道了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课前紧张是正常的……等等许多往日困在我心里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当我们碰到难教的学生时会急,当孩子听写词语老是错误时,我们也会急,甚至有时会责骂他们。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同时,吴老师也坦诚地揭示了现代教育中如“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样的教育问题。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
或多或少有些体现某些独特“个性”的学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教学,似乎这样的学生比以前还要多一些,特别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课上,这样的孩子表现的就愈加明显。以前总信仰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她)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常常这样为了这一棵树,却放弃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偿失。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让我为此松了一口气,我想“尽力而为”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对待“难教的学生”的准则吧。
读着这本书我也时常反思我过去的教学生活,现在想想当时的我除了缺教学经验外我还真的做着愚蠢者的“苦干”。再想想我现在的教学我更重视学生了,教学过程也流畅了。这些经过挫折而得到的经验跟书中所说的不谋而合。
我们经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习性会不自觉的影响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行为直接对学生起了一个示范。就像吴非老师在《不能忽视的教育细节》中指所说:因为工作繁重,事务庞杂,许多教师的案头总是堆满了各种东西。如果摆放有序,关系不大;如果既杂且乱,学生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杂乱无章也会变得无所谓。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常常是榜样。看到一些青年教师注意办公桌的整洁,书本摆放整齐,私人物品和办公用品位置安排恰当,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自然会多一份责任感。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在教学的同时忽略了一般的细节,因为我们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教育无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不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能教给学生比知识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气质,还有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了,我现在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更多地是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就如他憧憬的那幅图景:
“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致教师》读书笔记2
“一个冬日的午后,暖暖的阳光散满大地,泡上一杯香茗,悠闲地坐在阳台上惬意的享受着冬日难得的温暖。耳边传来一位长者语重心长的话语,与我探讨一系列关于教育、教师的问题。那些话语发自肺腑,诚恳而又不带一丝官腔。那些问题切合实际也符合我们的特点。”上面这些是我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后的真实感受。
这次教导叫我在网上买了这本书,自己也顺便捎上了一本,机缘巧合的拜读了这本对我意义深远的书。说实话在未读之前,我看了书名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抵触。又是一本教训我们青年教师的书,又是一大通关于教育的理论,看着头就大啊!假期中闲暇时我信手翻开了这本被我束之高阁的书。一下子我被他的目录吸引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不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自得”、“我是来欣赏同行的”。一个个独特的标题就这样把我带进了这本书里。
通读一遍后真的感觉这本书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感觉,就如同书中说的就是自己的事一样。同时作者也为我们指出了许多误区和错误。感谢书本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胸襟能够影响学生的气度。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从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征是慢。同时我也知道了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课前紧张是正常的。等等许多往日困在我心里的问题这本书差不多都为我解答了。
读着这本书我也时常反思我过去的教学生活,记得我刚工作的两年我的教育成绩可以说是极糟的。现在想想当时的我除了缺教学经验外我还真的做着愚蠢者的“苦干”。再想想我现在的教学我更重视学生了,教学过程也流畅了。这些经过挫折而得到的经验跟书中所说的不谋而合。过去我要求学生一天背单词,他们背不出就是训,就是罚。现在看来这是严重违反教育规律的,教育的特征是慢。有的时候学生的记忆力有限逼他们有时得到的恰恰相反。
读完书后我也为作者注重情感和人文关怀而感动。一位德高望重的特级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理想和爱的关心,怎叫人不感动啊!在书的最后两个特辑作者不惜笔墨的告诉我们要心中有理想、心中有爱。这循循善诱的话语我真的记下了!
整本书我是用了4天读完的,我觉得我读的不够,我将读第二遍,相信这也不会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后一遍!
最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时候的语文老师。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习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后偶尔会习惯性地问学生一句:听懂了吗?有问题吗?学生都会说:没问题。这时,我会很满足地以为学生已经消化了知识,课堂教学进行得很顺利。但是,读了吴老师的书,我在想,学生是真的全部掌握了吗,还是他们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啊?有句话说:没有问题才是的问题。记得以前有位老师,很喜欢学生问他问题,每天的作业就是让学生对他的学科问一个问题。还有一位老师,要是学生问他一个问题,就奖赏一根棒棒糖。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呢?难道仅仅是学会解题和应付考试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没有问题”才是大问题。
通读吴老师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用爱换来了爱。他不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吴老师很讲究语言艺术,一般老师找学生谈话,都会说: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或者跟我到办公室去。但是吴老师则会对学生说: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这前后两种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听了前者的表达,心里可能会默默地紧张,是要到办公室被批吗?心里踹踹不安。而吴老师的问法,不仅体现了师生平等,他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也就学会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吴老师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很尊重学生,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合上书页,默默回味着吴老师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平凡而真实的故事都折射出吴老师的人生观和教育观。融入心中的同时我也被吴老师的理想深深感动,他的经验为我们青年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导,他的故事是我们青年在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让我们一起用行动和理想教着、学着、思考着、努力着、幸福着,和吴老师一样。
《致教师》读书笔记3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作为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我,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我。我作为一名教师,每一天都在忙碌中度过,累并快乐着。我的生活已经和孩子们紧密连接在一起,他们开怀大笑时,我会跟着笑;他们沮丧时,我会一起难过;他们被批评、被否认时,我会觉得很失败,他们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我,已然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和孩子们相处,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给孩子足够的耐心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他们不会在短时间里改掉不好的习惯,因为他们还是孩子,贪玩、犯错、调皮是他们的本性。班里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很聪明但是懒惰、厌学,自控能力极差,每天除了发呆就是睡觉,最开始我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为严格要求他就会有效果,我天天盯着他逼着写作业,结果适得其反,无奈之下给他家长打了电话,其实静下心来细细想想,我所做的没有站在他的角度感受过,所以要给孩子多一点点耐心,多一点点爱心,让时间来证明他的优秀。
二、时刻警醒自我
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或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我的全部热情,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有爱的教师都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总是持续着真诚、热情、乐观和用心,他们十分乐意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钱梦龙老师说:教师只有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我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多改变自我,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老师总结的涵养性情的一条法则。这给予我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亲切、和谐、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
三、对孩子足够的用心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很有内涵的读本,作为班主任必须用心去读懂他们,帮助他们成长、成人、成才。一个学生的成长就像一棵树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一样,没有哪一棵可以从小树苗一夜长成参天大树,也没有哪一棵不曾经历过风吹雨打。
作为老师,作为基础教育的班主任,我们需要鼓励学生有面对困难从不屈服的勇气,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我们更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能力和爱为孩子撑起一片天,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和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珍惜和他们的点点滴滴。
孩子就像待放的花朵,而我们要做的是给予他们足够的温情、耐心和关心,然后静待花开,相信终会花开满园。
《致教师》读书笔记4
新学年九月份,《致教师》是我入手就读的第一本书。该书是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所著,以回答老师来信的方式展开,也许这就是以《致教师》命名的缘由之一吧。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它们分别是:第一辑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第二辑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第三辑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第四辑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通过阅读此书,我受益匪浅。
未读此书时,我只是把教师当作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读完此书后,我把教师等同于教育,看作是一项波澜壮阔的事业。当我只想着自己的付出与回报时,教师真的是一种谋生手段,而且是一份不怎么样的谋生方式,活儿干的多,报酬得到的少。伴随着此书阅读的开启,我的目光开始投向学生,投向一个又一个朝气蓬勃,鲜活可爱的生命,我觉得教师是一种改造,抑或是一种创造,改造的是人生轨迹,创造的是生命奇迹。此书阅毕,我的目光中又有了自己。这时,我认为教师是一种相随。是学生成长与老师自我成长的相伴,是唤醒学生价值和体现老师价值的一种随应。于是,我理解的教师不是单向的付出与奉献,而是共生共长的人生体验。未读此书时,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三十多岁的暮年工匠。以后的路就是重复从前的路,就像磨道上的一头驴,重复往返就是天职,周而复始就是命运。读完此书后,我把以前的自己命名为懒惰和不思进取。由此,我想到了任维东校长在班主任工作室成立第一次会议上所讲的话,和这本书告诫我的思想一样,给我以极大的内心震撼,简直就是一场极大的冲击波,把我从沉睡中激醒。因此,拒绝“青年老成”,拒绝“停止生长”。让我从今天起,重做一回学生,而且是毕业遥遥无期的学生。既注重学习,又注重学习后的反思;既注重阅读,又注重阅读后的感想;既注重学生工作,又注重工作后的方法与经验的积累。总之,既要仰望星空心中有未来,又要脚踏实地手中有现在。
未读此书时,我理解的教师就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或者是狭隘的“传道、授业、解惑”。读了此书后,方知,教师面对的不只是眼前的学生,还有祖国和社会的未来。所以,只有我的家国情怀才能感染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于是,我明白了,我心中想要的理想国和理想国公民的样子:和平、尊重、爱心、宽容、乐观、责任、合作、谦虚、诚实、朴素、自由、团结、专注、想象、宁静、勇气、敬畏、热忱、虔诚、感恩、纪律、反思……不能坐享其成,而是要靠我自己去塑造。而且,更可喜的是,这件事,我竟然原本就可以自己去塑造。
真诚的祝福未来的自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致教师》读书笔记5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这句话出自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一书,使我深受触动。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何尝不是如此。“三尺讲台连着世界,小小教室关乎天下。”有教育专家也曾如此呼吁,“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心理不健康是易爆品。”
“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我们经常埋怨社会,这也不是,那也不好,我们诅咒腐败,诅咒专制,诅咒独裁,诅咒关系,诅咒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所诅咒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所塑造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育与病态社会之间,互为根源,所以教师不能逃避属于自身的责任。”朱永新老师在《你的胸怀决定着教室的大小》一章中如此说。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我们从师范学校毕业,都应该记得这句话。正如医生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我们立志从事教师这一职业,这句话便铭刻心底。“身正为范”,老师就是一杆尺,是班级公平正义的高度,是未来公平正义的高度。“一个好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他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民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只有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不是一个象牙塔,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都应该在学校中得到关注。只有教师在课堂里面和学生讨论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讨论战争与和平,讨论公平与效率,才能唤起孩子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每周班会,跟讲台下边十七八岁的孩子讲什么呢?讲学习,讲纪律,讲态度?我把一周朋友圈有趣的文章拿出来,跟他们聊《镜头下凌晨3点的深圳港口:越是辛苦的钱,越是难挣》,给他们看《1张北大食堂私照流出,让我细思极恐:牛逼的人,注定会牛逼》,北大如此,衡水的食堂又如何?我带他们逛了一圈,让学生认识到成功者的自律与效率。《当你不想工作了,看看董宇辉的直播间》,让他们明白“当时代要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句再见都不会说”。看《北大3名女生毕业后现状曝光:孩子,我为什么逼你进名校》,跟学生谈大学聊专业说高考。实在没素材,我就和学生一起收看白岩松的《新闻周刊》,了解热点时事,看世界,悟人生。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未来的教育,是着眼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作为教师,要学会关注窗外的世界,学生才会把自己的眼睛投向窗外。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关心教科书以外的东西,关注正在剧烈变化的社会,关注国家民族的大事情。今天成为小小公民,未来才能成为世界公民,这样的一群孩子,就是祖国明天的脊梁。”
《致教师》读书笔记6
《致青年教师》是我读过的吴非老师的第三本书,第一本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第二本是《不跪着教书》。
吴非老师的书,只看到书名或文章题目便能深深吸引我。他的文字酣畅中流露出浓厚的真情,淳朴中饱含着一颗真挚热忱的心。有时是痛快、不留情面的斥责,有时是幽默、深刻的讥讽,更多时候是一位长者在用最朴实的话语表达自己最真实的内心,表达对青年教师的亲切叮嘱与殷切期望,表达对教育的责之切与爱之深。
吴非老师在序中说,教育工作,不过是依据常识并教会学生遵守常识,学会学习并养成好习惯。吴非老师在文章中也多次提到“常识”这个概念。阅读整本书,也仿佛是学习、发现和审视教育常识的过程。
“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却难免着急、焦虑、浮躁。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一朵花儿慢慢绽放、一粒谷子缓缓抽穗。我们巴不得一棵小树苗明天就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才。我们被比作“园丁”却没有园丁的耐心与安详,我们喊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却做着竭泽而渔、毁林开荒的傻事。工业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模式,商业的浮躁与喧哗在教育中却四处可见,充斥耳目。教育何时能够真正“慢”下来?
“教师和学生,从根本上来说,是人与人的关系。”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够从心底认同这一“常识”,或许,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便都能够消逝了。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如果能够看到教室里满满坐着的是一个个比我们年幼的人、需要我们帮助与指引的人,那么我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则可能少一些声嘶力竭,多一些循循善诱,少一些颐指气使,多一些春风化雨。同时,我们也能够认识到,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教会作为人的学生善良美好的品德和应对生活的常识,为学生补给终身发展的动力,而不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彼此的成绩与分数。
“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
有的老师为了0.5分的成绩,能够当着学生的面与人争吵。有的老师为了“提高”自己任教学科的成绩,“叮嘱”学生“互相帮助”甚至亲自给学生递答案。的确有的老师为了他看重的东西,连自尊与人格也丢掉了,而且还是当着学生的面儿丢的。即使他做足了装饰、遮掩的工作,但学生还是能够一眼看穿他那些小心眼与小气量。这样的老师教育出的学生,难免沾染上相似的气质,也变得斤斤计较,不够大气。教师需要给与学生的那一桶水里,不仅应该装着知识点和应试技巧,还得有面朝大海的气度和仰望星空的魄力。
“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
当我读到这里时,深深感到自责与羞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是在“吃老本”,教小学生识字、写字还用得上多少工夫?即使我们能够用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糊弄得了小学生和学生家长,也能用遥遥领先的教学成绩蒙混得了同事和领导,但是我们没法欺骗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读过一本书了?多长时间没有写过一篇文章了?讲过无数次的同一篇课文,有些许长进之处吗?较之于几年前的自己,除了年龄和皱纹的增长,还剩下什么?这些问题,只有自己能够作答。当“终身学习”沦为一个熟悉的名词而不是具体的行动,我们对着年幼单纯的孩子讲“好好学习”时,会不会感到脸红?当我们真正成为了自己不学习却要求学生学习的人时,“以身作则”被我们置于何地?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能够拜读《致青年教师》,实数有幸。吴非老师对诗意人生的追求,对师者尊严的维护,对学生的仁爱之心,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无不令人动容。读完整本书后的心情并不轻松,也不愉悦,更没有“完成任务”后的洒脱。相反,心中仿佛隐隐有一股力量在压制着自己,沉甸甸的。这股力量敦促着我,让我开始反思:那些关于教育的常识,我留心发现过吗,深入思考过吗,努力维护过吗?
——或者简言之,我是有常识的教师吗?
《致教师》读书笔记7
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是人的精神性。人的精神性注定人不仅仅是为了当下而活着,支撑人活着的往往是理想,而人的生命价值,也往往与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哲学家张载说过:“志大,则财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行久。”
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说:“人活着太需要支撑我们生活的东西,太需要为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得到鼓励和依据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寻找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信念乃至方式。”
感悟:我的理想是什么?能够生活在一个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人际关系和谐、没有众多非教育的事情应付、人人都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的阳光校园;在这里,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充分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仅此足矣!
坚守理想,就要耐得住寂寞,就要淡泊宁静,就要相信未来。“当你无法改变社会,无法改变别人的时候,你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自己。而只要你真正地去改变自己,其实你就是在改变别人,就是改变社会。”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应该具有教育理想,还应该把理想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中。只有我们的孩子心怀理想,我们的民族才会有希望。
感悟:教师,是最需要拥有理想的人。看到此篇,我不由得又想起了这样一段话:“曾经,我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因为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十年以后我才发现,不是小鸟飞不过去,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是啊,飞越沧海,是为了沧海那头儿的等待,教育理想之于成长正是这样的等待。每一个自觉成长的教师都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从现在起明确自己的教育理想,然后把理想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具体的目标,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坚守自己的理想,永不放弃!
淡泊宁静,相信未来!
《致教师》读书笔记8
搬来搬去,今天终于很有成就感的读完了一半,感觉收获十分多,在书上圈画了一下,今天趁热打铁说些自己的感想吧!
感想一:关于我每天疲惫的,仿佛完成任务似的写日记确实有用。书中谈到: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没有日积月累的感想,谈何教育。也有教了一辈子的老师,没有写什么著作,正如作者将经验比喻成璞,是藏玉之石,如果不经过写作的打磨也跟石头没什么两样,因此写作便是这打磨过程。有很多名师都是在日积月累的写作中获得了巨大的收获,用信件与学生交流,是于洁找到的最合适的教育方式。文字可以深入人心,书信可以长久保存,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些都是书信交流妙不可言之处。后期,我也想尝试一番,在班级群里发我的反思,一是鼓励自己写好每篇文章,让学生监督,二是与学生家长有一个很好的沟通,三是跟学生产生互动,为以后累积素材。
感想二: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对恶劣的教育环境,该怎样做好自己,这也正说中了我的内心深处。但是作者却强调:所有的环境都能够产生教育家,所有的磨难都可能造就教育家。而我所在的不正处于这种情况吗?学生水平比较低,家长素质不高,学校没有一个榜样带动你,反而是一些怨天尤人、不思进取的老师在耳边聒噪,在这样的环境里,坚持走自己的路,一定会有成就的,这也正是考验一个人毅力和屏蔽功能的机会。名气很响的重点学校,他的规范多,自由却很少;而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人的创造性可能得到更大的发挥。我可在我的小天地里尽情创造,尽自己的努力去实践,学校对我的管束没有那么多,即使失败了,也是闷在心理,没有谁会说你什么。真正见功夫的是,你要把差得学生教育好,差得班级管理好。我教的第一届学生都还行,当我面临差生时,这又将是一番具有挑战性的战争,我下半年会面临此问题,我要做好心理准备啦。当你处在比别人更加艰难的环境下,只要你的脚步永不停歇,就一定能够走得足够远,就一定能够欣赏到少有人见到美丽风光。
感想三:新教师的吉祥三宝,一是专业阅读,二是专业写作,三是专业发展共同体。回想初入职的我,似乎这三点都没有做到,只是盲目的去忙碌,现在已经过了6年多,如果我重新来按照这三宝来,不知道迟不迟。但述职时不是说过吗,保持初心,你永远需要学习。
感想四: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生命的原型,取决于他生活中的榜样。朱永新建议我们读一些名人传,而从那些名人身上你可以看到他们的伟大,以至于成为你的信仰和偶像,而他们可以成为你的原型。在生活中的榜样,我需要去寻找,其实很多人都值得我去学习,在他们身上去发现闪光点,集合很多闪光点于一身的人,会成为你身边的偶像,你会在心里默想,几年后我要成为这么优秀的你。胡校长,是我身边的偶像,感叹她的认真和坚持,感叹她的扎实的功底素质,感叹她对工作的一分有担当,有建设。虽然她已经调离了,但心底依旧佩服她。
感想五: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这个问题是我一直不愿面对,而且倍感羞愧的话题,我也知道课题研究的重要,但是面对一系列开题报告,立题,文件检索等,都会让我一个头两个大,我似乎很不愿意去做那种要死很多脑细胞的活儿,但是我必须得做,不能逃避。虽然朱永新说了没那么难,但我得做好心理准备,越是不愿意做的,便越要去学习,也许真没有我们想的那样困难啊。
今天半抄半想了这些文字,但愿对以后有用。
《致教师》读书笔记9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它们分别是:“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这些文章分别围绕教师自身的不同角度,如胸怀、态度、修养等方面,使教师的形象更为丰满和实在。
每每看完一个故事,我就会对照自己,自己是不是这样的,或者自己没在意这些,而忽略了。
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吴非老师第一句就指出:“为了让学生胸襟开阔,你应先做个有胸襟的教师”。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作家柏杨早《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窝里斗”。都在社会,到处都看到不如意的事,有时不敢“冒尖”,有时不得不藏拙;工作上取得一点成绩,免不了要看小鸡肚肠们的脸色……追根原因,教师对自身的作为对每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面对的是一张白纸般的孩子,如何看淡事情、处理事情,孩子们都默默地看在眼里。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教师的信任度就越高,所以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和反应无不影响着孩子。看来,把自己的胸襟放开,合理处事,扬长避短。我们真是处处该为孩子着想了。
在《老师,你最看重的是什么?》中,吴非老师写到,学生在学校学习,接触新的知识,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不一样,用同一种考试标准,当然会有差距。学生在校通过学习获取能力,他在以后的岁月中要持续发展这种能力,仅仅用几次考试的成绩衡量学生,是不准确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最好是全面看待学生,综合地评价学生,学校教育要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人格基础。有时班级里看到孩子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我们会为之大为着急。其实没有一个孩子是一样的,我们不能一刀切,用一个标准去评价不同的孩子。在幼儿阶段,应该让孩子在快乐中生活和学习,才是首选。
整本书中,吴非老师多次提到,教育是一件“慢”事,不能心急,要学会等待学生明白道理,要等待学生丰富知识,要等待学生发展能力,决不可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下子就掌握我们所教授的东西。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庭,都不要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同时,他也说青年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也是件“慢”事,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实践、反思,才能真正地得到发展和提高。可见,虽然发展是一件“慢”事,但我们仍然要抓紧每分每秒,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才能真正地发展,如果一味地贪图“慢”字,那么,可能花费我们的一生,我们的专业水平还是得不到发展。
一遍遍品读《致青年教师》,深深感到吴非老师是富有智慧的老师,总是在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他深感在“想到”与“得到”这间必须加上两个字“做到”。因而,我们作为年轻的教师都更应该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要在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创新,那样才能不断进步,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致教师》读书笔记10
你为什么要那么急呢?你为什么总是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一下子全塞给学生呢?你凭什么会认为学生离开学校就不再学习,永远不再涉足你执教的学科呢?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大课,在高中阶段有五百多节课,你为什么要把那么多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节课上呢?这不过是你的一节课,你的这节课不是“最后的晚餐”,还会有下一节,还有一学年,还有大学阶段,还有终身学习的漫长岁月……你为什么总是要往学生脊背上压上沉重的担子?——这一句句尖锐的质问中的“你”好像说的就是如今的我,作为一个新入职的语文教师,我迫切地希望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接受课堂上的知识输出,殊不知这在无形中确是一种毫无效果的输出,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我明知道“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却企图在学生们身上实现这个假想。无论在语文教学方面还是班级管理层面,身为“司机”的我好像误入了一个“快车道”,在路上狂飙速度,大巴上的40个“乘客”却被摇得东倒西歪,而我却束手无策。
读完吴老师这一封名为“致青年教师”的书信,我明白了“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来,所以不能急”,我知道了“如果能耐心地等待,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这不禁让我想到一句话“时光不语,静待花开”。我告诉自己:是时候慢下来了……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我更应以“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悠闲、优雅”的心态去从事教育,只有慢慢来,我的乘客们才可以安全抵达目的地。
教学一种缓慢的艺术:缓需要平和、平静,慢需要耐心、耐性。正是因为这种缓慢,作为教师的我们更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从播种,到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每个过程都需要精心呵护,教育是“慢活”,也是“细活”。慢下来,逐本舍末;慢下来,静待花开;慢下来,感悟生活,只有慢下来,我们才能品出这一路走来沁人心脾的幸福花香。
舍得是一种教学智慧,有舍才会有得,课堂才会有滋有味。最优秀的教师并不是一切都是好的,而是他们善于舍弃,敢于舍弃,所以他们才拥有的更多。作为教师的我们心中应有一杆权衡利弊的天平,在慢慢走的道路上,学会思考、学会舍弃,这样才能体验到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
“慢”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减少内心的浮燥与不安,花开不在于一朝一夕,沉下心来,静待花开,要深信这朵花一定会开,只是早开与迟开的区别。
时间不能停滞,但我们可以驻足。也许偶尔的一瞥,我们就能看见生活的笑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我们都太注重远方的目标,而忽视了行走的乐趣。一个好的渔夫,不光知道打鱼,还懂得如何享受大海、阳光、和沙滩;同样一个幸福老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启迪学生感悟生活,见证学生的心灵成长。
在慢下来的脚步中,我引领孩子们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进活动,走进自然,从而去享受生活,发现生活之美,丰富、充实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家园,在教学中也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作文,改变学生的“作文难”认识,逐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其实也是在改变我的“教作文难”情况,等待他们的成长,其实也是等待自己的成长,学生之花与教师之花其实都需要等待,只要有期待,等待就是值得的。
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费劲心思,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的,可是在尝试了多次之后却常常有心急的感觉,于是焦躁、恼怒跟随而来。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或许就是他从教30年的经验,潜移默化往往比拔苗助长带来更好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我耐心等待,我将收获每一个孩子带给我的不同惊喜。慢下来,逐本舍末;慢下来,静待花开;慢下来,感悟生活。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与进步的快乐,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慢慢走,终会有一路繁花相送!
“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在吴非老师的阐述之下,这其乐融融的场面好像近在咫尺,这样的一天充满了温馨与美好:童年无忧无虑,学习生动有趣,生活恬静美好。读完这85个小故事,在融入心里的同时我也被吴老师这份教育的理想而深深感动,他的经验为我们青年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导,他的故事是我们青年在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对自己的职业负责,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
与智者对话,与大师对话,更多地获得的是心灵的满足。与大师对话,与智者对话,更知道自己前行的道路还应该走多远。只想说一句:谢谢我心灵的启迪者,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致教师》读书笔记11
1、(珍视我们的专业)
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这或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有不同的阐释。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p16)
感悟:学会学习,学会读书 教师是最需要读书的职业之一,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教育匮乏、苍白的状态,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才能妙语连珠,引经据典;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把阳光散布在别人心里;读书,能够使教师思考人生,改变孤独、麻木、灰色的人生状态,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层次,才能赋予课堂激情和智慧,才能赋予课堂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才能不用再谈“职业倦怠”。
2、(不能疏忽的教育细节)
校园里有些事,在教育圈之外的人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也很少的人去关注,但对教育者来说,如果不关注细节的作用,也很难为人师表。(p74)
感悟:关注细节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是我们行为永远的准则,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考虑孩子们投在我们身上的目光,应该考虑我们该给孩子们展现些什么。我们应该关注我们言行中的细节: 表现出我们的激情,因为激情不仅会被感染,而且是一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展现一种好的态度,表现出你的喜爱、关心和尊重,因为态度是会影响的。
3、(这样的学生可爱吗)
应当说,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经过良好的教育,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有教养的公民;我们应当珍视他们身上的那些值得爱的禀赋,不要轻易地让它们丢失。无论这样的工作有多艰难,我们必须去做,而且要抱着这样的信念:这件事,如果我们不去做,可能就没有人做了。(p117)
感悟:要树立服务意识 因为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具有服务精神的教育。服务不仅仅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种奖品和一句赞扬,真正的服务应该在课堂。比如:你是否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了;课堂上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了。
4、(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p9)
感悟:老 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 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5、(炸土豆条是哪里来的)
不要让孩子们离开土地,更不要让他们厌恶体力劳动,因为学会劳动,人才会有一双灵巧的手,人就是在劳动中逐渐站立起来的。
感悟:学生可以离大志,考名校,这无可厚非,但作为教育者,作为家长,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进名校,不培养动手能力,考进了名校又有何用,高 分低能,毫无创新,这样的学生,这样的所谓人才,比比皆是。中国人的教育观念,是时候需要彻底革新了,让学生对社会多点了解,让学生对生活多点认识,这也 是学习,也是教育的外延,我们的教育不应该越来越狭隘!
看完整本书,对我的触动很大。联想到现在许多老师没有把教育当成事业,对教学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把完成任务当成目标,工作就是为了挣份儿工资,于是乎,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领导推一推,他就动一动,教学没有激情,更没有幸福感,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又会怎样呢?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吴非先生说的多好啊,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就要对得起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 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同时自己也因精彩课堂而新鲜着、幸福着!
《致教师》读书笔记12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饱含心血的文字,仿佛和富有人生阅历的长者进行了一场长谈,他将3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盘托出,像一位即将的交班的师傅,手把手地在教徒弟,领着我们去去思考和解决一个个即将面对的问题。
怀揣梦想和激情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精进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关注细节“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我们行为永远的准则,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考虑孩子们投在我们身上的目光,应该考虑我们该给孩子们展现些什么。我们应该关注我们言行中的细节:表现出我们的激情,因为激情不仅会被感染,而且是一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展现一种好的态度,表现出你的喜爱、关心和尊重,因为态度是会影响的。我们的事情别总让学生做,因为孩子们是有思考的:自己的事情不是自己做吗?我们会着装整洁、得体、精神,言谈、举止文明,因为孩子们是会观察和欣赏的。我们一定不会在教室和学生集会场所吸烟,接打手机、喧哗,更不会随地吐痰,乱丢杂物;一定会遵守交通规则;更会保持办公室整洁。因为公共卫生、公共秩序的维护,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是会跟我们学的。我们是能够尊重学生人格的。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和孩子们的尊重是相互的。随手关灯、随手关紧水笼头是不难的,节约纸张、爱护教学工具是自愿的,我们节约的习惯是带给孩子们最朴素和最美好的礼物。遵守时间,遵守诺言。我们对规定和允诺的实现,带给孩子们的将是一生接人待物最厚重的体验。
我们是“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我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要要努力超越自我,不断的精进传授技巧和领悟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身的责任,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我每时每刻都要提醒自己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教艺经验丰富的帮带师傅,团结友好的团队。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我定不会辜负学校领导的培养,不负每一位可爱的学生,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的成长。
吴非老师的文字简单质朴却饱含真理,让感受到了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营养和力量。在教学路上我深知自己的经验不足,我要学得还有很多,我会努力去做得更好!
《致教师》读书笔记13
在这个假期,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吴非老师的著作《致青年教师》。本书主要写了吴非老师半生在学校,所见所闻,事事与校园有关,所思所想,事事难离教育,所以,本书是作者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是为青年同行指引道路,期望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少走弯路,节省学费!在本书的第三辑中,《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一节内容引起了我的共鸣,在此浅谈一些自己的拙见。
吴非老师认为,“教育本身是科学,既是科学,就不可能有‘绝对’;既是科学,也就存在血多需要探索的问题,也必然存在我们暂时无法解释的现象,也就必然存在目前我们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既是科学,它也将允许失败(虽然所有的失败也是相对的)。”
曾几何时,这句话风靡校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会上,教学讲座上,更有的直接成了学校标语出现在校园围墙上,作为老师,家长,学生看到,听到这句话会有何感想。
作为老师,对于这就话的理解我想应该是,家长把孩子交给了我们,不管孩子基础如何,性格怎样,我们都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人,如若不然,就是老师的失职,老师的无能。而对于不同个体的每个孩子,因其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水平,对于社会影响的自我控制力的差异,会出现极其个别学生违反学校纪律现象,更有甚者,出现违法行为,这些都是老师能够控制的吗?
作为家长的理解:我把孩子交给了学校,老师就应该负责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就是老师的失职,教育的失败。理性的家长会体会到,一个孩子的教育成长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教育培养方能成才,而不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学校。
学生看到这句话,最多的是给自己开脱责任,我学不好,是老师没有认真教,没有对我尽职尽责,才导致我没有学好。而自身的问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就像吴非老师所说,“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尽相同,而且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很长,在你担负教育任务的这一阶段,学生很可能处在低潮;过了这道‘坎’,他也许意气风发,突飞猛进,你凭什么判定他无可救药呢?”
总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万事不能绝对,其负面效应也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客观的分析、理解,多方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才会尽其所能,最大程度的教育好每个学生,而对于个别的害群之马,也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改造。
除了以上的内容,我还从吴非老师的书中学会了许多其他的道理。《致青年教师》这本书,真的很好。几乎每一篇都有感受可谈,让我们始终记住我们是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导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孩子的成长是教师的职责。读吴非老师的书,很容易被里面一种积极向上的东西打动着,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追名逐利的社会,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确实需要常常读上这样一些书来荡涤自己的心灵,拨开身边的迷雾,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坚持自己该坚持的,改进自己该改进的,然后让自己的心安下来!
《致教师》读书笔记14
“我经常憧憬这样的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我非常喜欢《致青年教师》中的这一段话。这样的一个场景,估计所有的教师和对教育事业关心的人都心之所向往。本书的作者是吴非,一名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第一次拿起这本书,看了十几页时,我还一度误以为这本书的作者也和我一样,是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直到我读到其中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他是一位老教师时,我感到一阵惊讶,他怎么可能会是一位老教师呢?促使我有这种错觉的并不是其他,而是这本书给我传达的那种朝气蓬勃,那种青春萌动。
近一年来,我读过许多关于教育的书籍,但是我初读它时,仍然感到心灵被净化,境界被升华,心智随之顿悟而豁达,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书里那种非同凡响的文字,让我听到了教育中不一样的声音,带给我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作为一名新老师,我从这本书中获得了极大的收获,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心得。
首先,我要放下我的“着急”,放平我的心态。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感情、有生活的独特个体。我应当慢下来,用心去看学生,尤其是这些心智还在完善和成熟中的小学生们。他们有的脑子很聪明,只是父母过于宠爱,自律的习惯比较差,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不好,导致没有好的成绩;他们有的家庭有种种问题,所以养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他们有的家庭生活并不完满,缺少父亲或母亲一方的陪伴,因此我经常将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或者朋友,与他们聊聊生活,解决他们的困扰,一步步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看见每一个孩子”,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温暖,在学习中有明确的目标,我想,这应该就是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其次,我要有热爱学生的情怀,吴老师在书中提到:“一位教师,他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最看重什么,他就有可能在未来收获什么。”这让我突然觉得自己虽微不足道却又那样不可或缺,我的一言一行,我的理念和想法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都是深远的,这让我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更为慎重。我明白并坚信心中怀揣美好的期望,播洒完美的种子,那么在学生的心田定会绽放出灿烂的花朵。“在教育工作中,如果我们自己不尊重崇高,下一代将变得猥琐;如果我们自己不维护正义,下一代就会丧失羞耻感;如果我们自己不看重诚信,下一代将以奸诈为荣……”这些高尚的、仁爱的胸襟不是靠说教得来的,而是在具体的耳濡目染中浸润内化而来的。以爱示爱,以慈化慈,也许成长只是时间的事。
再次,我要注重对学生们的引导。吴老师在书中有一句话特别耐人寻味:“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教师是一盏灯,这盏灯既要照亮自己,也要照亮别人。有光明就有希望,这盏灯可能亮光微弱,但只要能指引学生前方的路,引导他们向更亮处迈进,微弱的光就是有价值的。在大千教育伟业中,有太多微弱的光,他们并不耀眼,也不被人所知,但只要他们能知道自己就行,让自己永远亮着!
最后,我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吴老师在书中讲到“如果仅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它可能未必是一种让人感到轻松愉悦的职业……也许我们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有诗意,但是当我们想到,这种工作会在未来起作用,就能感受到美和幸福。”如果没有理想与情怀,不只是教育,任何一种职业也会是无趣的。人的选择如果过于现实,必然领略不到诗和梦的美。要想自己的生活像诗和梦一样美,那么唯一的途径就是在追求的道路上享受过程。生活和工作想想都是忙碌和繁劳的,如果以一种跟跑的步伐行进,那无疑是在自己的腿上捆绑上重重的沙袋,如果是追着风筝跑,那么自己的脚步和心情就会跟着飞起来。
每天的生活看似重复千篇一律,却又因面对每个独特的个体而不同。我能够理解小学生们好玩的天性,却也时常埋怨他们不懂事,不懂得在自己最好的时光,应该抓住每一分每一秒,用尽全力去读书学习;我希望他们能够多一点点时间可以活动,不要做学习的机器,但每每看到他们因玩而忘乎所以,心里难免会有些急躁。其实想到最本质的原因,他们本来就是孩子,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我不该拿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我常常提醒自己,孩子慢一点成长也无妨。作为教师我是传道受业解惑者,我更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陪伴者。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整体,不能“一刀切”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必须所有人同步达到怎样的标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速度,慢下来,给他们时间讨论、探究,训练自己的思路和学习方法,“看见每一个孩子”,在“慢”中,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致教师》读书笔记15
《致青年教师》这本书,是美央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赠送给来凤县的青年教师们的。拿到这本书时,我对这本书并不是很感兴趣,以为这是一本关于指导青年教师如何成为一位“成功的”、“优秀的”教师的书,结果当我静下心来读这本书时,我发现我想的完全错了,作者吴非老师是一位对教育充满理想且十分谦卑的优秀的教师。
何谓学有所“成”
吴非老师的书中并没有写过多的教育教学的方法,这并不是他想要说给青年教师们的话。他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教育的担忧,以及那种难以改变现状的无力感。“他的教育观过于理想化”,“他说起话来像个儿童”,他把这些同行们几乎是有些嘲讽他的话写进了文章里,但他改变不了别的同行的想法,他只能寄希望于青年教师们,希望青年教师们能有所改变。
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走上讲台也近10年了,看着吴非老师的文章,我边看边想,审视自己是不是也已经变成了吴非老师文中的那些“同行”。其实吴非老师的“理想化”的教育是很简单的,就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学有所成,当然这里的“成”,并不是指同行们眼中的考试成绩。我想起今天我看过的一个短视频:一个大概十一二岁的孩子回答“你长大后的梦想是什么?”的问题,他的回答是“我也不要求做什么伟大的事情,我只能求到养家糊口就不错了”,说完,孩子笑了,记者也笑了。为什么要笑呢?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对于“成功”“梦想”之类的词过度的渲染,让评价“成功”的标准太过唯一了,而这也是让吴非老师的担忧之一,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按照家长和学校的理想获得世俗眼里所谓的“成功”,更多的孩子是要像视频中的那个孩子所说的那样,归于平凡的,而这种平凡,也是需要教育者的引领的,而我们如今的教育者,似乎并没有什么闲心来做这样的事情,考试成绩是我们唯一关心的事情。
别着急,等等孩子们
赫尔曼黑塞的著作《在轮下》,就描写了一个被家人、老师寄予厚望的少年最终覆灭的故事。“在轮下”这个书名,是指在教育这辆大车的车轮下,书中的校长告诫学生:抓紧研习,以免丢落在车轮下。回想我们的教育,有多少孩子被丢落在教育的车轮下,被无情的碾压。我看过一个谈话节目,里面主持人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的国家发展得太快了,应该要放慢脚步等一等她的人民了。”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太快了?是不是也应该放慢脚步等一等那些被丢落在车轮下的孩子们?就像吴非老师在书中问的:“你为什么要着急呢?”
坚守理想
吴非老师的这本书,叫做《致青年教师》,应该改名叫《致教师》,所有的教师们都应该要读一读,因为我们都还站在讲台上,我们都直接面对着孩子。一个学生在求学生涯中能遇到像吴非老师这样的教师是幸运的,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运气。也许你会说像吴非老师这样的名师在书中也不免表露出一些悲观的想法,我们这些普通的教师如何改变现状?是的,个人确实很难与体制对抗,但我们至少可以在内心中保留一些理想,在浮躁中保持一份宁静,也许你的这一点理想、这一份宁静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看着那么多的同行,跪倒在馒头前,我无权干预他们的选择;我对那些用生命吟咏教育之诗的灵魂,永远送上我崇高的敬意”。对于吴非老师,我也永远送上我崇高的敬意。
第三篇:《致教师》读书笔记
《致教师》读书笔记
《致教师》读书笔记1
在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后,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开始了朱永新老师《致教师》的路。这本书,不同于李镇西老师的那本书,那本书主要是讲故事,让你从故事中学到教育方法,而这本书主要通过解答教师疑惑,比较擅长解决教师日常遇到的问题。下面我就这本书,说说我的感受。
一、正确认识教师这份职业
在《致教师》的前言里,有这么一段话“教师,不是园丁,教师本身就是一朵花,教育应该是师生互相作用的过程;教师,不是蜡烛,教师不能以化为灰烬做代价,以此去照亮学生;教师不是春蚕,教师的固步自封才会作茧自缚,心灵的成长来自每个季节”。是啊!历代人都会把老师比喻成园丁、春蚕或者蜡烛,这本是对老师的赞美,但却无形之中限制了老师的成长。老师不能固步自封,应该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老师不能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来照亮别人;老师也是花朵,不断汲取阳光雨露,茁壮成长,好庇佑比自己娇小的幼苗。
二、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教师队伍日益壮大,那么到底为何那么多人选择做教师?到底是因为喜爱这份职业?还是为了传说中的“铁饭碗”?说实话,我想大多数人选择这份职业的最初原因都是因为收入稳定,有保障吧。当然,我和我家里的人最初也是这样想的,但是在和学生相处了那么久后,慢慢改变了我的想法。教师的理由有很多,它并非是因为那些名誉地位,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亲切的问候,是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成长的痕迹,是日积月累的点滴幸福……然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学生,因为他们带给我们的所有感动。平凡之中,点滴之间,都是幸福最真实的存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在平凡中寻找、发现幸福,甚至还可以自己创造幸福!在这本书里,我发现原来新教育是这样的,老师在教育里诗意栖居,通过坚持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发展共同体来自我培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在教育的旅程中边走边看,诗情画意,这就是做教师的理由。
三、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
“不做谋财害命的教书匠”,这句话一直都被许多老师铭记在心。教书匠年年讲老内容,年年用老方法,每天每月每年都在重复自己。这不应该是一位教师的做法,只有我们坚持完善自己,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有意识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这才是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另外,在班级里,最让教师头疼的应该就是问题学生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转变问题学生呢?通过阅读书籍,我也知晓了一些方法:1、深层次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找到解决办法。2、建立班级温暖领域,通过班级氛围改变学生。3、走进他的家庭,帮助建立亲子关系。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因此我相信,适当的温度能给予他无限的热度。
四、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
人活着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活出独特的自己。每个人都在让自己活得有意义,过得有价值,从而获得幸福感,那么幸福的源泉是从哪儿来的呢?它有三个途径:
1、物质生活的满足。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何谈幸福呢?但拥有物质你就觉得幸福了吗?不,那种幸福感微乎其微。
2、人际关系的满足。这个社会,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人际网中,而人们往往能从自己的朋友或者家人身上受到尊重,获得信任感,从而获得幸福。作为教师,绝大多数幸福感是来源于我们的学生。
3、来自自己的内心。不断地给自己鼓励,设立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当你达到这个目标时,内心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其实获得满足就是幸福。
其次,教师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和老师,因此老师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他。言传身教是做好的教育方法,这也是为何建立家校共育的原因。建立家校合作,利于加强学校中老师和家长的关系,树立共同观念,促进学生进步。
五、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非常轻易地感受到新教育的魅力,但实行新教育并不仅仅是个别老师的任务,它是我们所有教师应该做到的。因为有了所有热爱教育的人,因为有了众多不断创新的人,因为有了坚持发展自己的人,才有了新教育,也让新教育不再是一个梦想。出发吧,带着使命,带着爱,当希望之花播撒在肥沃的土壤上,在丰收的季节,我们就可以尽情收获,肆意洒脱。
《致教师》读书笔记2
“我经常憧憬这样的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我非常喜欢《致青年教师》中的这一段话。这样的一个场景,估计所有的教师和对教育事业关心的人都心之所向往。本书的作者是吴非,一名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第一次拿起这本书,看了十几页时,我还一度误以为这本书的作者也和我一样,是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直到我读到其中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他是一位老教师时,我感到一阵惊讶,他怎么可能会是一位老教师呢?促使我有这种错觉的并不是其他,而是这本书给我传达的那种朝气蓬勃,那种青春萌动。
近一年来,我读过许多关于教育的书籍,但是我初读它时,仍然感到心灵被净化,境界被升华,心智随之顿悟而豁达,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书里那种非同凡响的文字,让我听到了教育中不一样的声音,带给我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作为一名新老师,我从这本书中获得了极大的收获,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心得。
首先,我要放下我的“着急”,放平我的心态。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感情、有生活的独特个体。我应当慢下来,用心去看学生,尤其是这些心智还在完善和成熟中的小学生们。他们有的脑子很聪明,只是父母过于宠爱,自律的习惯比较差,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不好,导致没有好的成绩;他们有的家庭有种种问题,所以养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他们有的家庭生活并不完满,缺少父亲或母亲一方的陪伴,因此我经常将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或者朋友,与他们聊聊生活,解决他们的困扰,一步步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看见每一个孩子”,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温暖,在学习中有明确的目标,我想,这应该就是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其次,我要有热爱学生的情怀,吴老师在书中提到:“一位教师,他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最看重什么,他就有可能在未来收获什么。”这让我突然觉得自己虽微不足道却又那样不可或缺,我的一言一行,我的理念和想法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都是深远的,这让我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更为慎重。我明白并坚信心中怀揣美好的期望,播洒完美的种子,那么在学生的心田定会绽放出灿烂的花朵。“在教育工作中,如果我们自己不尊重崇高,下一代将变得猥琐;如果我们自己不维护正义,下一代就会丧失羞耻感;如果我们自己不看重诚信,下一代将以奸诈为荣……”这些高尚的、仁爱的胸襟不是靠说教得来的,而是在具体的耳濡目染中浸润内化而来的。以爱示爱,以慈化慈,也许成长只是时间的事。
再次,我要注重对学生们的引导。吴老师在书中有一句话特别耐人寻味:“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教师是一盏灯,这盏灯既要照亮自己,也要照亮别人。有光明就有希望,这盏灯可能亮光微弱,但只要能指引学生前方的路,引导他们向更亮处迈进,微弱的光就是有价值的。在大千教育伟业中,有太多微弱的光,他们并不耀眼,也不被人所知,但只要他们能知道自己就行,让自己永远亮着!
最后,我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吴老师在书中讲到“如果仅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它可能未必是一种让人感到轻松愉悦的职业……也许我们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有诗意,但是当我们想到,这种工作会在未来起作用,就能感受到美和幸福。”如果没有理想与情怀,不只是教育,任何一种职业也会是无趣的。人的选择如果过于现实,必然领略不到诗和梦的美。要想自己的生活像诗和梦一样美,那么唯一的途径就是在追求的道路上享受过程。生活和工作想想都是忙碌和繁劳的,如果以一种跟跑的步伐行进,那无疑是在自己的腿上捆绑上重重的沙袋,如果是追着风筝跑,那么自己的脚步和心情就会跟着飞起来。
每天的生活看似重复千篇一律,却又因面对每个独特的个体而不同。我能够理解小学生们好玩的天性,却也时常埋怨他们不懂事,不懂得在自己最好的时光,应该抓住每一分每一秒,用尽全力去读书学习;我希望他们能够多一点点时间可以活动,不要做学习的机器,但每每看到他们因玩而忘乎所以,心里难免会有些急躁。其实想到最本质的原因,他们本来就是孩子,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我不该拿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我常常提醒自己,孩子慢一点成长也无妨。作为教师我是传道受业解惑者,我更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陪伴者。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整体,不能“一刀切”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必须所有人同步达到怎样的标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速度,慢下来,给他们时间讨论、探究,训练自己的思路和学习方法,“看见每一个孩子”,在“慢”中,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致教师》读书笔记3
翻开《致青年教师》这本书,我不禁被他的目录吸引了,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不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自得”、“我是来欣赏同行的”“愚蠢者的“苦干””……一个个独特的标题就这样把我带进了这本书里,书中平实的语言,真实典型的案例,非常贴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读完这心灵记录下的文字,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洗脑,走进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我明白了教师的胸襟能够影响学生的气度,也明白了我们现在从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征是慢。同时我也知道了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课前紧张是正常的……等等许多往日困在我心里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当我们碰到难教的学生时会急,当孩子听写词语老是错误时,我们也会急,甚至有时会责骂他们。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同时,吴老师也坦诚地揭示了现代教育中如“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样的教育问题。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
或多或少有些体现某些独特“个性”的学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教学,似乎这样的学生比以前还要多一些,特别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课上,这样的孩子表现的就愈加明显。以前总信仰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她)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常常这样为了这一棵树,却放弃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偿失。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让我为此松了一口气,我想“尽力而为”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对待“难教的学生”的准则吧。
读着这本书我也时常反思我过去的教学生活,现在想想当时的我除了缺教学经验外我还真的做着愚蠢者的“苦干”。再想想我现在的教学我更重视学生了,教学过程也流畅了。这些经过挫折而得到的经验跟书中所说的不谋而合。
我们经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习性会不自觉的影响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行为直接对学生起了一个示范。就像吴非老师在《不能忽视的教育细节》中指所说:因为工作繁重,事务庞杂,许多教师的案头总是堆满了各种东西。如果摆放有序,关系不大;如果既杂且乱,学生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杂乱无章也会变得无所谓。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常常是榜样。看到一些青年教师注意办公桌的整洁,书本摆放整齐,私人物品和办公用品位置安排恰当,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自然会多一份责任感。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在教学的同时忽略了一般的细节,因为我们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教育无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不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能教给学生比知识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气质,还有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了,我现在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更多地是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就如他憧憬的那幅图景:
“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致教师》读书笔记4
在《新教育精神》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阐述了新教育的精神,它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意识”;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这四个方面是新教育实验目前所追求的质朴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详细的介绍了这四种精神,并用大量的事实证明这些精神存在的必要性。在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种精神即 “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文中提到:当下有三种人即官人、学人、农人。(官人,就是做官的人。学人,学者,做研究的人。农人,在田间耕作的人。)朱教授说,新教育如果只有官人和学人,永远不能成功,新教育需要农人,需要把两条腿深深扎到泥巴里的人,需要每天深入课堂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人。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现在有些特级教师总喜欢到处讲学、开讲座,但很少有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缺少与学生交流的实际经验,缺少的就是这种田野精神。有一句话说的好:你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老师写随笔、写论文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他不像作家写文章,需要华丽的词藻,夸张的语气。他还指出:真正教育史上最后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行动家,或者说,他们都是学问家加行动家。所以,新教育必须要有强烈的田野意识,关起门来做研究,高谈阔论来做研究,最后是做不出名堂的。
所以,作为新教育人,我们一定要沉下心来,用宁静的心认真地思考每天的教育生活,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田野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致教师》读书笔记5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饱含心血的文字,仿佛和富有人生阅历的长者进行了一场长谈,他将3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盘托出,像一位即将的交班的师傅,手把手地在教徒弟,领着我们去去思考和解决一个个即将面对的问题。
怀揣梦想和激情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精进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关注细节“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我们行为永远的准则,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考虑孩子们投在我们身上的目光,应该考虑我们该给孩子们展现些什么。我们应该关注我们言行中的细节:表现出我们的激情,因为激情不仅会被感染,而且是一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展现一种好的态度,表现出你的喜爱、关心和尊重,因为态度是会影响的。我们的事情别总让学生做,因为孩子们是有思考的:自己的事情不是自己做吗?我们会着装整洁、得体、精神,言谈、举止文明,因为孩子们是会观察和欣赏的。我们一定不会在教室和学生集会场所吸烟,接打手机、喧哗,更不会随地吐痰,乱丢杂物;一定会遵守交通规则;更会保持办公室整洁。因为公共卫生、公共秩序的维护,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是会跟我们学的。我们是能够尊重学生人格的。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和孩子们的尊重是相互的。随手关灯、随手关紧水笼头是不难的,节约纸张、爱护教学工具是自愿的,我们节约的习惯是带给孩子们最朴素和最美好的礼物。遵守时间,遵守诺言。我们对规定和允诺的实现,带给孩子们的将是一生接人待物最厚重的体验。
我们是“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我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要要努力超越自我,不断的精进传授技巧和领悟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身的责任,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我每时每刻都要提醒自己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教艺经验丰富的帮带师傅,团结友好的团队。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我定不会辜负学校领导的培养,不负每一位可爱的学生,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的成长。
吴非老师的文字简单质朴却饱含真理,让感受到了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营养和力量。在教学路上我深知自己的经验不足,我要学得还有很多,我会努力去做得更好!
《致教师》读书笔记6
吴非《致青年教师》获评“最佳图书奖”。获奖理由:该书是吴非告别讲台之作。在书中,作者与青年教师促膝谈心,将3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教训和盘托出。该书40余篇随笔文章,涉及青年教师工作与生活的诸多方面。作者就像是一个即将交班的老师傅,手把手地在教徒弟,领着他们去思考和解决一个个即将面对的问题。他推心置腹,现身说法。今天应该如何做教师,吴非以自己30年的经历作了回答。因为真实、坦诚,该书格外打动人。
吴非《致青年教师》读书摘录:
1、简单的常识,往往也要我们用一生的职业生命去体验,即使我们在从业之初就知道的规则,可能也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
2、医学家奥勒斯在他的《行医的金科玉律》中认为:“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职业。”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育。
3、说到对学校的感情,可能只有把生命燃烧在课堂里的教师们最清楚,当一种职业成了你的生命,当你在从事这项工作时有宗教清洁,你就不会容忍任何玷污它、亵渎它的行为,你会用生命去保护它的纯洁。爱的太深了,所以我的眼睛里才会饱含泪水。
4、要向学生表明我们的爱憎——在教育中,如果我们不敬重崇高,下一代将变得猥琐;如果我们不维护正义,下一代就会丧失羞耻感;如果我们不看重诚信,下一代将以奸诈为荣;如果我们不尊重文明,下一代将比赛粗野。教育就是为了明天的社会培养合格的人,就是为了让未来的社会超越今天的文明。
5、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我半生做教师,越来越感觉到,我们日常工作中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遵守常识。当然即使是常识,也需要学习,也需要发现,也需要维护
6、作为教师,一旦有粗俗的行为,他在学生面前就很难有威信。教师的粗俗,一定会以各种形式传给学生,学生时代学到的一切,都会渗入他们成人之后的生活中,教师今天这样粗野的对待他,在未来的年月,他也有可能这样对待别人。
7、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样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8、浮躁之风一旦传给学生,祸害无穷。作为教师,岂可不慎!
9、不能让学生认为我们不认真——我宁可让学生认为我的水平差,也不愿意他们认为我不认真。基础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水平不够,可以慢慢提高,但是教学态度不端正,会影响学生的习惯养成。教师必须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教育行为。
10、告诉年轻的同行:在你们开始教学生涯时,在你们以一个教育者的胸怀去爱学生时,也要注意,不要在无意间放纵了他们!
11、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养,他的学生就会是什么样,学校也就是什么“档次”的。
12、不能疏忽的教育细节——成功的教师在工作中未必刻意关注教育细节,只是他的学养决定他在每个细节上都能体现出对人的尊敬。
13、教师的仪态也是“范”——凡是过犹不及,教师要内外兼修为好。
14、教师不是导演,课改提出的主张是“自主、合作、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非但不可能充当教师指挥下的表演者,更不能充当皮影或木偶。
15、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为什么人文素养更显得重要?教师在和学生的接触中,必然会把自身的价值观传达给学生;如果为人处世违背做人的常识,对生活中美好的人情熟视无睹,怎么当教师?
16、要想到他们走上社会时的样子——我总是在想,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高贵的气质,让学生从青少年时代就有精神上的追求,有高尚的人生目的。他可以选择做一个普通的人,和芸芸众生一样,过普通的生活,但是他的教养必须是这个社会上最优秀的。如果一个学校没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很平庸甚至很庸俗。我们在当今社会上可以看到,不管一个人如何装扮自己,他的“底子”往往是掩饰不住的,他的庸俗与猥琐总会在不经意间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而他自己一点儿也察觉不到。这种差异往往体现了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水平,当年有什么样的教育,就可能有什么样的未来。
17、究竟什么是“教养”?看见别人跌跤不要笑,看见穷人心里难过,这就是教养。教育者如果没有悲悯与同情心,将很可悲。
18、与学生的沟通,年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师的心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不是哗众取宠,除了学养,可能还取决于你有没有教学的激情,能否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之上尽情的表现自己(哪怕犯点错误)。
19、中小学的课堂,除了有探索和发现,有理智和情感,还应该有孩子的童趣,有少年的率性,有青春的诗和梦……
20、如果教师辛苦工作,可是却无法让学生热爱课堂,这位教师的工作就没有什么价值。
《致教师》读书笔记7
翻开《致青年教师》这本书,我不禁被他的目录吸引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不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自得”、“我是来欣赏同行的”“愚蠢者的“苦干””……一个个独特的标题就这样把我带进了这本书里。书中平实的语言,真实典型的案例,非常贴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读后感觉受益匪浅。
读完后,就如同说的是自己的事一样。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许多误区和错误。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胸襟能够影响学生的气度,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从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征是慢。同时我也知道了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课前紧张是正常的……等等许多往日困在我心里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读着这本书我也时常反思我过去的教学生活,现在想想当时的我除了缺教学经验外我还真的做着愚蠢者的“苦干”。再想想我现在的教学我更重视学生了,教学过程也流畅了。这些经过挫折而得到的经验跟书中所说的不谋而合。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当我们碰到难教的学生时会急,当孩子听写词语老是错误时,我们也会急,甚至有时会责骂他们。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
我们经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习性会不自觉的影响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行为直接对学生起了一个示范。就像吴非老师在《不能忽视的教育细节》中指所说:因为工作繁重,事务庞杂,许多教师的案头总是堆满了各种东西。如果摆放有序,关系不大;如果既杂且乱,学生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杂乱无章也会变得无所谓。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常常是榜样。看到一些青年教师注意办公桌的整洁,书本摆放整齐,私人物品和办公用品位置安排恰当,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自然会多一份责任感。所以 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在教学的同时忽略了一般的细节,特别是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更是如此,因为聋哑学生的模仿能力更强,我们特师的教养对聋生的影响力会更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碰到难教的学生时会急,在我们面对聋生听不懂、学不会的时候更容易急。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是呀,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残疾的孩子,我们不能看到他们未来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我们能给他们的只有爱心,耐心,对我们的孩子实施持之以恒的教育。
“教育无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不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能教给学生比知识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气质,还有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了,我现在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致教师》读书笔记8
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是人的精神性。人的精神性注定人不仅仅是为了当下而活着,支撑人活着的往往是理想,而人的生命价值,也往往与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哲学家张载说过:“志大,则财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行久。”
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说:“人活着太需要支撑我们生活的东西,太需要为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得到鼓励和依据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寻找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信念乃至方式。”
感悟:我的理想是什么?能够生活在一个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人际关系和谐、没有众多非教育的事情应付、人人都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的阳光校园;在这里,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充分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仅此足矣!
坚守理想,就要耐得住寂寞,就要淡泊宁静,就要相信未来。“当你无法改变社会,无法改变别人的时候,你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自己。而只要你真正地去改变自己,其实你就是在改变别人,就是改变社会。”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应该具有教育理想,还应该把理想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中。只有我们的孩子心怀理想,我们的民族才会有希望。
感悟:教师,是最需要拥有理想的人。看到此篇,我不由得又想起了这样一段话:“曾经,我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因为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十年以后我才发现,不是小鸟飞不过去,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是啊,飞越沧海,是为了沧海那头儿的等待,教育理想之于成长正是这样的等待。每一个自觉成长的教师都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从现在起明确自己的教育理想,然后把理想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具体的目标,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坚守自己的理想,永不放弃!
淡泊宁静,相信未来!
《致教师》读书笔记9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它们分别是:“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这些文章分别围绕教师自身的不同角度,如胸怀、态度、修养等方面,使教师的形象更为丰满和实在。
每每看完一个故事,我就会对照自己,自己是不是这样的,或者自己没在意这些,而忽略了。
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吴非老师第一句就指出:“为了让学生胸襟开阔,你应先做个有胸襟的教师”。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作家柏杨早《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窝里斗”。都在社会,到处都看到不如意的事,有时不敢“冒尖”,有时不得不藏拙;工作上取得一点成绩,免不了要看小鸡肚肠们的脸色……追根原因,教师对自身的作为对每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面对的是一张白纸般的孩子,如何看淡事情、处理事情,孩子们都默默地看在眼里。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教师的信任度就越高,所以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和反应无不影响着孩子。看来,把自己的胸襟放开,合理处事,扬长避短。我们真是处处该为孩子着想了。
在《老师,你最看重的是什么?》中,吴非老师写到,学生在学校学习,接触新的知识,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不一样,用同一种考试标准,当然会有差距。学生在校通过学习获取能力,他在以后的岁月中要持续发展这种能力,仅仅用几次考试的成绩衡量学生,是不准确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最好是全面看待学生,综合地评价学生,学校教育要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人格基础。有时班级里看到孩子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我们会为之大为着急。其实没有一个孩子是一样的,我们不能一刀切,用一个标准去评价不同的孩子。在幼儿阶段,应该让孩子在快乐中生活和学习,才是首选。
整本书中,吴非老师多次提到,教育是一件“慢”事,不能心急,要学会等待学生明白道理,要等待学生丰富知识,要等待学生发展能力,决不可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下子就掌握我们所教授的东西。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庭,都不要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同时,他也说青年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也是件“慢”事,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实践、反思,才能真正地得到发展和提高。可见,虽然发展是一件“慢”事,但我们仍然要抓紧每分每秒,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才能真正地发展,如果一味地贪图“慢”字,那么,可能花费我们的一生,我们的专业水平还是得不到发展。
一遍遍品读《致青年教师》,深深感到吴非老师是富有智慧的老师,总是在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他深感在“想到”与“得到”这间必须加上两个字“做到”。因而,我们作为年轻的教师都更应该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要在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创新,那样才能不断进步,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致教师》读书笔记10
搬来搬去,今天终于很有成就感的读完了一半,感觉收获十分多,在书上圈画了一下,今天趁热打铁说些自己的感想吧!
感想一:关于我每天疲惫的,仿佛完成任务似的写日记确实有用。书中谈到: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没有日积月累的感想,谈何教育。也有教了一辈子的老师,没有写什么著作,正如作者将经验比喻成璞,是藏玉之石,如果不经过写作的打磨也跟石头没什么两样,因此写作便是这打磨过程。有很多名师都是在日积月累的写作中获得了巨大的收获,用信件与学生交流,是于洁找到的最合适的教育方式。文字可以深入人心,书信可以长久保存,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些都是书信交流妙不可言之处。后期,我也想尝试一番,在班级群里发我的反思,一是鼓励自己写好每篇文章,让学生监督,二是与学生家长有一个很好的沟通,三是跟学生产生互动,为以后累积素材。
感想二: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对恶劣的教育环境,该怎样做好自己,这也正说中了我的内心深处。但是作者却强调:所有的环境都能够产生教育家,所有的磨难都可能造就教育家。而我所在的不正处于这种情况吗?学生水平比较低,家长素质不高,学校没有一个榜样带动你,反而是一些怨天尤人、不思进取的老师在耳边聒噪,在这样的环境里,坚持走自己的路,一定会有成就的,这也正是考验一个人毅力和屏蔽功能的机会。名气很响的重点学校,他的规范多,自由却很少;而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人的创造性可能得到更大的发挥。我可在我的小天地里尽情创造,尽自己的努力去实践,学校对我的管束没有那么多,即使失败了,也是闷在心理,没有谁会说你什么。真正见功夫的是,你要把差得学生教育好,差得班级管理好。我教的第一届学生都还行,当我面临差生时,这又将是一番具有挑战性的战争,我下半年会面临此问题,我要做好心理准备啦。当你处在比别人更加艰难的环境下,只要你的脚步永不停歇,就一定能够走得足够远,就一定能够欣赏到少有人见到美丽风光。
感想三:新教师的吉祥三宝,一是专业阅读,二是专业写作,三是专业发展共同体。回想初入职的我,似乎这三点都没有做到,只是盲目的去忙碌,现在已经过了6年多,如果我重新来按照这三宝来,不知道迟不迟。但述职时不是说过吗,保持初心,你永远需要学习。
感想四: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生命的原型,取决于他生活中的榜样。朱永新建议我们读一些名人传,而从那些名人身上你可以看到他们的伟大,以至于成为你的信仰和偶像,而他们可以成为你的原型。在生活中的榜样,我需要去寻找,其实很多人都值得我去学习,在他们身上去发现闪光点,集合很多闪光点于一身的人,会成为你身边的偶像,你会在心里默想,几年后我要成为这么优秀的你。胡校长,是我身边的偶像,感叹她的认真和坚持,感叹她的扎实的功底素质,感叹她对工作的一分有担当,有建设。虽然她已经调离了,但心底依旧佩服她。
感想五: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这个问题是我一直不愿面对,而且倍感羞愧的话题,我也知道课题研究的重要,但是面对一系列开题报告,立题,文件检索等,都会让我一个头两个大,我似乎很不愿意去做那种要死很多脑细胞的活儿,但是我必须得做,不能逃避。虽然朱永新说了没那么难,但我得做好心理准备,越是不愿意做的,便越要去学习,也许真没有我们想的那样困难啊。
今天半抄半想了这些文字,但愿对以后有用。
《致教师》读书笔记11
《致青年教师》是我读过的吴非老师的第三本书,第一本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第二本是《不跪着教书》。
吴非老师的书,只看到书名或文章题目便能深深吸引我。他的文字酣畅中流露出浓厚的真情,淳朴中饱含着一颗真挚热忱的心。有时是痛快、不留情面的斥责,有时是幽默、深刻的讥讽,更多时候是一位长者在用最朴实的话语表达自己最真实的内心,表达对青年教师的亲切叮嘱与殷切期望,表达对教育的责之切与爱之深。
吴非老师在序中说,教育工作,不过是依据常识并教会学生遵守常识,学会学习并养成好习惯。吴非老师在文章中也多次提到“常识”这个概念。阅读整本书,也仿佛是学习、发现和审视教育常识的过程。
“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却难免着急、焦虑、浮躁。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一朵花儿慢慢绽放、一粒谷子缓缓抽穗。我们巴不得一棵小树苗明天就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才。我们被比作“园丁”却没有园丁的耐心与安详,我们喊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却做着竭泽而渔、毁林开荒的傻事。工业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模式,商业的浮躁与喧哗在教育中却四处可见,充斥耳目。教育何时能够真正“慢”下来?
“教师和学生,从根本上来说,是人与人的关系。”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够从心底认同这一“常识”,或许,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便都能够消逝了。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如果能够看到教室里满满坐着的是一个个比我们年幼的人、需要我们帮助与指引的人,那么我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则可能少一些声嘶力竭,多一些循循善诱,少一些颐指气使,多一些春风化雨。同时,我们也能够认识到,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教会作为人的学生善良美好的品德和应对生活的常识,为学生补给终身发展的动力,而不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彼此的成绩与分数。
“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
有的老师为了0.5分的成绩,能够当着学生的面与人争吵。有的老师为了“提高”自己任教学科的成绩,“叮嘱”学生“互相帮助”甚至亲自给学生递答案。的确有的老师为了他看重的东西,连自尊与人格也丢掉了,而且还是当着学生的面儿丢的。即使他做足了装饰、遮掩的工作,但学生还是能够一眼看穿他那些小心眼与小气量。这样的老师教育出的学生,难免沾染上相似的气质,也变得斤斤计较,不够大气。教师需要给与学生的那一桶水里,不仅应该装着知识点和应试技巧,还得有面朝大海的气度和仰望星空的魄力。
“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
当我读到这里时,深深感到自责与羞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是在“吃老本”,教小学生识字、写字还用得上多少工夫?即使我们能够用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糊弄得了小学生和学生家长,也能用遥遥领先的教学成绩蒙混得了同事和领导,但是我们没法欺骗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读过一本书了?多长时间没有写过一篇文章了?讲过无数次的同一篇课文,有些许长进之处吗?较之于几年前的自己,除了年龄和皱纹的增长,还剩下什么?这些问题,只有自己能够作答。当“终身学习”沦为一个熟悉的名词而不是具体的行动,我们对着年幼单纯的孩子讲“好好学习”时,会不会感到脸红?当我们真正成为了自己不学习却要求学生学习的人时,“以身作则”被我们置于何地?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能够拜读《致青年教师》,实数有幸。吴非老师对诗意人生的追求,对师者尊严的维护,对学生的仁爱之心,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无不令人动容。读完整本书后的心情并不轻松,也不愉悦,更没有“完成任务”后的洒脱。相反,心中仿佛隐隐有一股力量在压制着自己,沉甸甸的。这股力量敦促着我,让我开始反思:那些关于教育的常识,我留心发现过吗,深入思考过吗,努力维护过吗?
——或者简言之,我是有常识的教师吗?
《致教师》读书笔记12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这句话出自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一书,使我深受触动。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何尝不是如此。“三尺讲台连着世界,小小教室关乎天下。”有教育专家也曾如此呼吁,“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心理不健康是易爆品。”
“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我们经常埋怨社会,这也不是,那也不好,我们诅咒腐败,诅咒专制,诅咒独裁,诅咒关系,诅咒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所诅咒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所塑造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育与病态社会之间,互为根源,所以教师不能逃避属于自身的责任。”朱永新老师在《你的胸怀决定着教室的大小》一章中如此说。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我们从师范学校毕业,都应该记得这句话。正如医生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我们立志从事教师这一职业,这句话便铭刻心底。“身正为范”,老师就是一杆尺,是班级公平正义的高度,是未来公平正义的高度。“一个好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他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民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只有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不是一个象牙塔,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都应该在学校中得到关注。只有教师在课堂里面和学生讨论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讨论战争与和平,讨论公平与效率,才能唤起孩子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每周班会,跟讲台下边十七八岁的孩子讲什么呢?讲学习,讲纪律,讲态度?我把一周朋友圈有趣的文章拿出来,跟他们聊《镜头下凌晨3点的深圳港口:越是辛苦的钱,越是难挣》,给他们看《1张北大食堂私照流出,让我细思极恐:牛逼的人,注定会牛逼》,北大如此,衡水的食堂又如何?我带他们逛了一圈,让学生认识到成功者的自律与效率。《当你不想工作了,看看董宇辉的直播间》,让他们明白“当时代要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句再见都不会说”。看《北大3名女生毕业后现状曝光:孩子,我为什么逼你进名校》,跟学生谈大学聊专业说高考。实在没素材,我就和学生一起收看白岩松的《新闻周刊》,了解热点时事,看世界,悟人生。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未来的教育,是着眼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作为教师,要学会关注窗外的世界,学生才会把自己的眼睛投向窗外。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关心教科书以外的东西,关注正在剧烈变化的社会,关注国家民族的大事情。今天成为小小公民,未来才能成为世界公民,这样的一群孩子,就是祖国明天的脊梁。”
《致教师》读书笔记13
《致青年教师》这本书,是美央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赠送给来凤县的青年教师们的。拿到这本书时,我对这本书并不是很感兴趣,以为这是一本关于指导青年教师如何成为一位“成功的”、“优秀的”教师的书,结果当我静下心来读这本书时,我发现我想的完全错了,作者吴非老师是一位对教育充满理想且十分谦卑的优秀的教师。
何谓学有所“成”
吴非老师的书中并没有写过多的教育教学的方法,这并不是他想要说给青年教师们的话。他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教育的担忧,以及那种难以改变现状的无力感。“他的教育观过于理想化”,“他说起话来像个儿童”,他把这些同行们几乎是有些嘲讽他的话写进了文章里,但他改变不了别的同行的想法,他只能寄希望于青年教师们,希望青年教师们能有所改变。
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走上讲台也近10年了,看着吴非老师的文章,我边看边想,审视自己是不是也已经变成了吴非老师文中的那些“同行”。其实吴非老师的“理想化”的教育是很简单的,就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学有所成,当然这里的“成”,并不是指同行们眼中的考试成绩。我想起今天我看过的一个短视频:一个大概十一二岁的孩子回答“你长大后的梦想是什么?”的问题,他的回答是“我也不要求做什么伟大的事情,我只能求到养家糊口就不错了”,说完,孩子笑了,记者也笑了。为什么要笑呢?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对于“成功”“梦想”之类的词过度的渲染,让评价“成功”的标准太过唯一了,而这也是让吴非老师的担忧之一,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按照家长和学校的理想获得世俗眼里所谓的“成功”,更多的孩子是要像视频中的那个孩子所说的那样,归于平凡的,而这种平凡,也是需要教育者的引领的,而我们如今的教育者,似乎并没有什么闲心来做这样的事情,考试成绩是我们唯一关心的事情。
别着急,等等孩子们
赫尔曼黑塞的著作《在轮下》,就描写了一个被家人、老师寄予厚望的少年最终覆灭的故事。“在轮下”这个书名,是指在教育这辆大车的车轮下,书中的校长告诫学生:抓紧研习,以免丢落在车轮下。回想我们的教育,有多少孩子被丢落在教育的车轮下,被无情的碾压。我看过一个谈话节目,里面主持人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的国家发展得太快了,应该要放慢脚步等一等她的人民了。”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太快了?是不是也应该放慢脚步等一等那些被丢落在车轮下的孩子们?就像吴非老师在书中问的:“你为什么要着急呢?”
坚守理想
吴非老师的这本书,叫做《致青年教师》,应该改名叫《致教师》,所有的教师们都应该要读一读,因为我们都还站在讲台上,我们都直接面对着孩子。一个学生在求学生涯中能遇到像吴非老师这样的教师是幸运的,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运气。也许你会说像吴非老师这样的名师在书中也不免表露出一些悲观的想法,我们这些普通的教师如何改变现状?是的,个人确实很难与体制对抗,但我们至少可以在内心中保留一些理想,在浮躁中保持一份宁静,也许你的这一点理想、这一份宁静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看着那么多的同行,跪倒在馒头前,我无权干预他们的选择;我对那些用生命吟咏教育之诗的灵魂,永远送上我崇高的敬意”。对于吴非老师,我也永远送上我崇高的敬意。
《致教师》读书笔记14
“一个冬日的午后,暖暖的阳光散满大地,泡上一杯香茗,悠闲地坐在阳台上惬意的享受着冬日难得的温暖。耳边传来一位长者语重心长的话语,与我探讨一系列关于教育、教师的问题。那些话语发自肺腑,诚恳而又不带一丝官腔。那些问题切合实际也符合我们的特点。”上面这些是我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后的真实感受。
这次教导叫我在网上买了这本书,自己也顺便捎上了一本,机缘巧合的拜读了这本对我意义深远的书。说实话在未读之前,我看了书名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抵触。又是一本教训我们青年教师的书,又是一大通关于教育的理论,看着头就大啊!假期中闲暇时我信手翻开了这本被我束之高阁的书。一下子我被他的目录吸引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不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自得”、“我是来欣赏同行的”。一个个独特的标题就这样把我带进了这本书里。
通读一遍后真的感觉这本书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感觉,就如同书中说的就是自己的事一样。同时作者也为我们指出了许多误区和错误。感谢书本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胸襟能够影响学生的气度。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从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征是慢。同时我也知道了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课前紧张是正常的。等等许多往日困在我心里的问题这本书差不多都为我解答了。
读着这本书我也时常反思我过去的教学生活,记得我刚工作的两年我的教育成绩可以说是极糟的。现在想想当时的我除了缺教学经验外我还真的做着愚蠢者的“苦干”。再想想我现在的教学我更重视学生了,教学过程也流畅了。这些经过挫折而得到的经验跟书中所说的不谋而合。过去我要求学生一天背单词,他们背不出就是训,就是罚。现在看来这是严重违反教育规律的,教育的特征是慢。有的时候学生的记忆力有限逼他们有时得到的恰恰相反。
读完书后我也为作者注重情感和人文关怀而感动。一位德高望重的特级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理想和爱的关心,怎叫人不感动啊!在书的最后两个特辑作者不惜笔墨的告诉我们要心中有理想、心中有爱。这循循善诱的话语我真的记下了!
整本书我是用了4天读完的,我觉得我读的不够,我将读第二遍,相信这也不会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后一遍!
最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时候的语文老师。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习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后偶尔会习惯性地问学生一句:听懂了吗?有问题吗?学生都会说:没问题。这时,我会很满足地以为学生已经消化了知识,课堂教学进行得很顺利。但是,读了吴老师的书,我在想,学生是真的全部掌握了吗,还是他们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啊?有句话说:没有问题才是的问题。记得以前有位老师,很喜欢学生问他问题,每天的作业就是让学生对他的学科问一个问题。还有一位老师,要是学生问他一个问题,就奖赏一根棒棒糖。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呢?难道仅仅是学会解题和应付考试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没有问题”才是大问题。
通读吴老师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用爱换来了爱。他不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吴老师很讲究语言艺术,一般老师找学生谈话,都会说: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或者跟我到办公室去。但是吴老师则会对学生说: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这前后两种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听了前者的表达,心里可能会默默地紧张,是要到办公室被批吗?心里踹踹不安。而吴老师的问法,不仅体现了师生平等,他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也就学会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吴老师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很尊重学生,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合上书页,默默回味着吴老师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平凡而真实的故事都折射出吴老师的人生观和教育观。融入心中的同时我也被吴老师的理想深深感动,他的经验为我们青年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导,他的故事是我们青年在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让我们一起用行动和理想教着、学着、思考着、努力着、幸福着,和吴老师一样。
《致教师》读书笔记15
在这个假期,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吴非老师的著作《致青年教师》。本书主要写了吴非老师半生在学校,所见所闻,事事与校园有关,所思所想,事事难离教育,所以,本书是作者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是为青年同行指引道路,期望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少走弯路,节省学费!在本书的第三辑中,《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一节内容引起了我的共鸣,在此浅谈一些自己的拙见。
吴非老师认为,“教育本身是科学,既是科学,就不可能有‘绝对’;既是科学,也就存在血多需要探索的问题,也必然存在我们暂时无法解释的现象,也就必然存在目前我们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既是科学,它也将允许失败(虽然所有的失败也是相对的)。”
曾几何时,这句话风靡校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会上,教学讲座上,更有的直接成了学校标语出现在校园围墙上,作为老师,家长,学生看到,听到这句话会有何感想。
作为老师,对于这就话的理解我想应该是,家长把孩子交给了我们,不管孩子基础如何,性格怎样,我们都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人,如若不然,就是老师的失职,老师的无能。而对于不同个体的每个孩子,因其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水平,对于社会影响的自我控制力的差异,会出现极其个别学生违反学校纪律现象,更有甚者,出现违法行为,这些都是老师能够控制的吗?
作为家长的理解:我把孩子交给了学校,老师就应该负责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就是老师的失职,教育的失败。理性的家长会体会到,一个孩子的教育成长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教育培养方能成才,而不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学校。
学生看到这句话,最多的是给自己开脱责任,我学不好,是老师没有认真教,没有对我尽职尽责,才导致我没有学好。而自身的问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就像吴非老师所说,“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尽相同,而且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很长,在你担负教育任务的这一阶段,学生很可能处在低潮;过了这道‘坎’,他也许意气风发,突飞猛进,你凭什么判定他无可救药呢?”
总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万事不能绝对,其负面效应也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客观的分析、理解,多方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才会尽其所能,最大程度的教育好每个学生,而对于个别的害群之马,也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改造。
除了以上的内容,我还从吴非老师的书中学会了许多其他的道理。《致青年教师》这本书,真的很好。几乎每一篇都有感受可谈,让我们始终记住我们是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导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孩子的成长是教师的职责。读吴非老师的书,很容易被里面一种积极向上的东西打动着,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追名逐利的社会,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确实需要常常读上这样一些书来荡涤自己的心灵,拨开身边的迷雾,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坚持自己该坚持的,改进自己该改进的,然后让自己的心安下来!
第四篇:《致语文教师》时所做的读书笔记
《致语文教师》时所做的读书笔记。
【余映潮的成长智慧】
1.耐力是一种智慧。
2.趁着年轻多做事。“多”的含义是热爱、勤勉、坚持、超量。
3.每天做一点,一直往前走。
4.随时把自己的思考所得变为文字。
5.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是读出课文的味道。6.“教什么”与“怎样教”同等重要。
7.不论运用那种教学手法,其出发点应该是有利于、有益于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
8.凡是教学手法贫乏的教师,都无法艺术地、生动地、有效地驾驭课堂。
9.作文教学,最基础、最重要的基本功是:精选范文,提炼规律,指导到位。
10.发展自己,是我们每个人真正的大事。发展自己,一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二要优化自己的工作精神。
11.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形成特长;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勤奋积累,突破专题。
12.教师在教学业务提升方面,坚持“专题研究”是成功的秘诀。
“专题研究”的基本要求是:选题要实,开口要小,素材要多,总结要精。
13.“立即”,就是让自己快点做起来,就是简洁,就是极有自制力。“立即”,应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立人方式。
14.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是延长生命的一种方法。
15.语文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提炼,就是对事物、现象进行归纳,含有小结经验、发现规律的意味。
16.教材阅读的方法:上下求索,左右勾联。要品得美,读得深,联得宽。17.不同深度的磨练产生不同高度的水平。18.角度是观察事物的出发点,是处理事物的方式与方法,是创造与创新的着眼点。
19.为了自己教得好而学而不厌,为了学生学得好而诲人不倦,为了提高自己而发愤忘食,为了备教改辅而精益求精:执着是一种乐趣。
20.发展自己,一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二要优化自己的工作精神。
21.研究名师,要尽可能多地形成书面文字的研究心得,这样做不仅仅是从理性上提高自己,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提炼出一些“真东西”。
22.大量撰写实用性的教学论文。用“大量”来表现“力量”。
23.我经常在家中大声地练习朗诵,一句又一句,一遍又一遍。我经常在有条件的时候练习粉笔字,起笔与收笔。我把每一次备课都作为对自己的严格训练,决不敷衍,决不偷懒。我训练自己不说重复的话,不说啰嗦的话,不说语流不畅的话,不说带有“嗯”“啊”“这个这个”等语言毛病的话。24.坚持自己对自己的训练,就是自设艰苦的环境;坚持自己对自己的训练,就是磨砺自己。磨砺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你的高度。在业务上追求高度的人,就是奋斗方向正确的人。
25.许多年过去了,我在雪地上书写了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诵读、品析、积累。
许多年过去了,我从雪被下淘漉出了阅读教学设计30字诀: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许多年过去了,我在雪原里开掘出阅读教学的设计理念:重文本,重朗读,重品析,重学法,重积累。
许多年又过去了,我终于从银色的世界里挖掘出10个晶莹的大字: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
26.人多的地方没有积雪,多么美妙的哲理啊。愿世界上有更多的深深积雪的地方,于是也就:“多了尝试,多了跌跤,多了伤痛,多了冒险,也多了挖掘丰盛创意、感受奇美的舞者”。
27.青年语文教师的发展——向名师奋斗的年轻老师的五个永远“要想到”:永远要想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永远要想到自己怎样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永远要想到自己应该如何给学生以最好的学科知识教育,永远要想到如何形成自己的终身受用的大型资料库,永远要想到进行小型的课题研究。
28.语文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升——语文教师一直到老都要研究与实践的10个问题:
中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研究; 教材的研读与教材处理的深化研究; 让你的学生享受最好的学科教育的研究;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教学细节设计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研究; 语文现象的提炼与利用研究; 作文指导训练序列研究; 中考读写测评研究;
语文教师的学科教学资料积累研究; 如何进行“小专题”研究。29.少说“反思”的话,多做“反思”的事;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你的反思变成“升格教案”。
30.语文教师提高自己教学研究水平的最好途径是进行“小专题研究”。
31.关于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我们不要忘记了教师的因素,有素质优秀的教师才有高效的课堂教学。
32.随时把自己的思想所得变成文字,需要耐力,需要养成习惯,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渐写渐多,渐行渐深。学问与成果,在等待着有这样良好素养的人。
33.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的“五句话”: 一个基本原则:突出语言教学这个灵魂。
两条成熟经验: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三条基本要求:尽可能“实”地研读教材,尽可能“活”地研读教材,尽可能“巧”地研读教材。
四个教学的关注点:抓好朗读教学,抓好品读教学,抓好技能训练,抓好语言学用。五种基本的教学手法:朗读,说读,写读,穿插,讲析。
34.在奋斗的道路上,读书做事写文章,一定要有指标要求,必须要有“数量”要求。这一点至关重要。唯此,才能逼着自己向前走。
35.教学界有一种现象耐人寻味: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的学术文献资料的占有量,基本上是一样的。这就让人深思:这些中老年教师在他们的教学经历中,为什么缺乏学术文献资料的积累?
36.规划自己,勉励自己,塑造自己。
37.定期盘点自己,我是我的秘书,我是我的钟点工。
38.最好的性格是淡看几十年中的挫折、烦恼和屈辱。
39.思想方法:苦做之中要有巧做,突出重点细节到位,坚持创新形成特色。
【余映潮的教学智慧】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教学理念的创新,简而言之: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活动的种类要多,活动的层次要高。
积累,包括语言储存、能力培养、方法养成、情感熏陶、思维培养等方面。
3.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教师的职业首先强调的技术,即教学技术。
目前大面积上存在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不是理念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技术即教学水平问题。
4.什么是教学技术呢?教师的一切与日常课堂教学有关的操作技能都是教学技术。主要可归纳为:
自主研读教材、研读课文的技术; 独立设计与实施阅读教学的技术; 独立设计与实施作文教学的技术; 日常教学中组织课堂活动的技术; 试题分析以及试题编拟的技术; 指导学生高效备考的技术;
积累教学资料并对教学资料进行提炼的技术; 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技术; 教学论文的写作技术;
作为语文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素质而体现出来的基础技术(书法、普通话、朗读、提问、课堂评点、教学语言的表达等等)。
5.就课堂教学而言,核心技术有三项:教材研读的技术,教学设计技术,课堂实用技术。
教材研读的技术,确保着课堂教学内容的深、高、雅、趣,有着课文解读熟练技术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挖掘、撷取与组合上都会胜人一筹。
教学设计的技术,确保着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充分、知识积累丰富。擅长教学设计的教师能够在简化教学头绪的同时优化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扩展知能教学的空间。课堂实用的技术,确保教师个人在课堂上的教学尊严。一手好字与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教师教学形象的展示,这种形象从某种层面上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心情。
6.阅读教学,教师要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7.课文阅读应该是一种别出心裁的阅读,可以运用文本拆分法、妙点揣摩法、探究发现法、反复评点法、资料助读法、论文写作法等方法深化我们的课文研读。
8.教师的课文研读,必须是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否则发现不了“真金”。
9.教学创意讲究新、简、活、实。
实,实实在在、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地教语文、练能力,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追求让学生当堂真有收获、大有收获。
10.板块式教学的操作要领:从“思路清晰”、“线条简洁”、“重点突出”、“情境生动”、“活动充分”的角度去进行创新设计。11.教材处理的研究重点: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短文细教、浅文趣教、美文美教、一次多篇。
12.处理教材的常用角度:整体反复、点面结合、选点精读、课中比读、一次多篇。
13.处理教材的忌讳之处:不能进入课文,或下意识地迁移拓展;不讲究教材处理,没有教学重点;就课文教课文,既不重视知识积累,也不讲求能力训练。
14.长文短教的关键,是对教材“选点”。15.“主问题”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用“主问题”来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能有效地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让那些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的课型与课堂教学结构脱颖而出。
简而言之: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提高课堂效益。16.“主问题”的特点:
①“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一种具有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应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②“主问题”在教学中的出现是经过认真设计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
③“主问题”的设计着眼于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每一次提问或问题设置都能形成和支撑课堂上一个时间较长的教学活动的“板块”。
所以,“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艺术效果。
17.提问的技术,是语文教师的核心技术之一;而教材的研读,是教学需要磨练的第一功夫。
18.阅读教学,要充分关注语言积累教学。要教会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学会品味、揣摩、感悟语言和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第五篇:《致教师》读书笔记
《致教师》读书笔记
西夏区平吉堡小学
惠玉苍
结合种子教师三年规划要求,我拜读了朱永新的《致教师》一书,下面谈谈读此书的收获和感受。
与其说这是一本书,还不如说它是一本散文集。在这本书里,朱永新通过一个个平淡的事例来解答每位老师的困惑,用春风般的语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如果你能够真正地把爱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你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乐趣、体验到做教育的幸福。”——朱永新《致教师》
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大多的教师而言,认为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而我们各级优秀教师评选条件中也很少出现“爱学生”这样的字眼。当然,要将“爱学生”作为一条评价标准,确实操作起来不太容易,但事实是这一标准基本是被忽视的。这样一来,大多的教师在爱学生方面明显就有了缺失。
李镇西老师教育的爱心教育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也正是爱心,谱写了李老师的教育传奇。每每读到李老师的教育故事,总感到热血沸腾。是啊!我们的教育中因为缺少了这份爱心,使得很多“问题学生”失去了矫正的机会;青春路上“失足”的学生,没能得到心理辅导而越走越远;学困生丧失了进步提高的机会;尖子生仅仅成绩优秀,人格、道德沦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爱心不够造成的。有人说:“没有爱,教育就是一场苦役”。可现实中的教育,爱是匮乏的。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整天板着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学困生,甭说爱心,就是耐心,也不够;对于问题学生,动辄批评,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更不会走进学生心灵,又怎能用心灵赢得心灵? 谈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就连我们自己,也很少正视,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教育历程中,“以爱心唤醒童心”,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情上好每一节课,在我们的职业旅程中用心发现和挖掘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感悟幸福,收获幸福。正如朱老师所言,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从而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这样,你会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且不仅作为职业,视为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