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引人才、建机制、谋发展、优服务(全力推进我市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
引人才、建机制、谋发展、优服务 全力推进我市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
我市供销总社工作,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概括来讲为三个方面:人的问题、体制机制问题和发展问题。首先是人的问题。一是人才瓶颈,机关里没有干事业的团队,人才的引进受到体制束缚;二是纪律松散,有的人迟到早退,工作节奏慢、标准低、效率差;三是业务能力低,年轻干部缺少进取意识和虚心学习的态度,将不能适应新一轮发展。其次是体制机制问题。一是职能机构有待改进,业务科室薄弱,不利于发展合作事业,对各企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也不够,与国发40号、苏政发44号及我市发展城市型供销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内部管理需要强化,有令不行、分工不尽合理导至“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情况比较突出,另外,缺少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也没能发挥应有作用;三是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工作程序不规范、无序化,存在形式主义,“口头化”严重,一些重要工作缺乏书面记录,导致执行不力。最后,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发展的问题。一是观念和思路滞后,供销社缺乏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思路、手段都不足,思想还不够开放,少数干部自我满足、消极保守;二是大而不强,也就是当前供销经济规模虽大但服务的功能还不够,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市政府和广大农民对我们的认可度还不够;三是行动力差,不少公认是好的思路却往往没有人去实施,或者认为有些难度、或者认为时机还不到,缺少“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精神,导致发展机遇的丧失,当然这里可能也有体制和历史原因。
总书记“七一”讲话指出,不管是党的建设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要科学发展。我市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求以“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新昆山精神,全力当好“两个率先”、科学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要求我们牢记历史使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坚持创新发展、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始终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促和谐;抢抓战略机遇、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
按照上述精神,对照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我们要强化四种意识,推动四方面工作。
一、强化使命意识,履行职责,心系三农
使命意识就是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供销合作主体意识。国发40号文件,对供销社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方向。
首先要明确为农服务是我们供销合作社的立身之本,也就是搞清我们的服务对象,做不到这条,供销合作就没有意义了,就无法立足、存在。
其次要掌握供销社运行的方式、途径和特点,分清供销社与涉农部门的分工协作关系,我们的重点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合作经济。我们的任务是大力推进经营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加快构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
我们的目标是努力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
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加快发展四大网络(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和强化三大服务功能(加强专业合作服务、完善行业协会服务、强化农村综合服务)。我们的途径是加强组织建设和创新企业经营机制。
一句话,农民、农村、农业发展需要供销社,农民渴望贴心的服务,那么我们就应该想方设法去做。
二、强化发展意识,强功能,可持续
一是要有危机感。做到两个清醒,对外清醒和对内清醒。对外,面临竞争,浙江省供销系统提出“发展合作经济,服务三农建设,再创供销辉煌”的口号,各地供销社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都在谋求发展,开创一片新的天地,我们如果不进取,就要落后。对内,千头万绪,为农这一块还是比较薄弱,工作难度不小,如果没有创业的精神,将来我们为农服务都没有资格。所以要努力搭建、打造为农服务的平台。
二是要做强供销。供销社要做大更要做强,什么是强?资产几个亿、十几个亿也不算强,这样规模的企业昆山也不少,真正的强是无形资产,是品牌认知度,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心目中的份量,是在市民、群众、农民心目中的地位。放心食品要支持,放心农资要支持,要依拓农合联等载体,打出“合作新天地”的响亮品牌!这种强就是竞争力,是话语权,是真正的资产和资源,有时候胜过几千万几个亿。
三是寻找为农服务的突破口。供销社要主动成为政府支持三农的一只手,既是助手,也是拉手,还是途径和渠道。比如,政府想要让有技术、肯创业的农民致富,通过我们小贷担保,实现了农民创业小额贷款;政府想要在农村经济或农业项目上投入点钱,我们就可以利用发展合作组织向政府申请,政府通过供销合作社这个渠道来支持农村合作经济。我们还可以在一些农副食品等民生问题上帮助政府做好补助、价格调控,路军代市长8月11日在全市价格调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有一段,写农贸市场,说现在姓“私”的太多,要多一点“公”办,回购一些,便于政府进行价格调控从而更好服务民生。从这点看来,我们供销合作社要把搭建市级农副产品交易平台、创办若干上档次的农贸集市作为我们长远实施为农服务举措的途径和平台,是有必要的(建议及早谋划,在西部新城、张浦新城或吴淞江两岸大型生活领里中心选址)。此外,放心食品、农超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特色农产品协会等,我们还可以做很多。四是着眼可持续发展。当前比较紧迫的是再生资源网络建设问题,这也是国发40号文件提出要求供销合作社着力推进的。周边地区都相当重视,苏州从发展循环经济高度、常熟从创生态城市契机来推进再生资源网络建设,太仓已经建立集散市场,南京也在收编现有的回收点(计划三年内建成900个回收点),还有南通等等,我们也应该抓紧谋划。按照“城市矿山”理论,再生资源利用是未来必不可少的重要产业,也可以说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这个产业体现了科技、环保、和谐社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体,值得我们去谋篇布局,基础性的网络、集散中心我们要争取做好,市场以及将来的处理技术可以依托中再投、苏再投来逐步做大做强。我们要努力地说服政府,让他们重视。哪怕最后由其他部门去实施,我觉得也是做了一件好事大事。
8月2日,管爱国书记带队赴南京,拜访了苏宁电器集团、金鹰国际集团两位老总,希望这两家知名企业来促进我们服务业发展。两家企业都表示要尽快进入昆山,其中苏宁电器提出要发展物流和商业综合体,金鹰国际则已经在进行规划设计。为此,我们商厦要积极应对竞争,在大家都了解昆山城市规划的情况下要抢抓先机,科学布局未来发展。
三、强化沟通意识,上下纵横,创新主动
春秋战国时期,讲究纵横,合纵连横。讲的是游说、沟通。
一要重建全市上下对供销社的认识和信心。重新确立供销社在市领导心中的重要地位,主动邀请人大、政府、政协等领导来调研;与发改委、农办、农委、商务局等加强业务联系,建立联系制度。要形成对上、对下沟通汇报机制,畅通行文办文渠道,共同织好为农服务这张大网络。做好对下宣传,使农民了解供销社,了解有关政策和合作途径。
二要主动服务创新发展。供销社是为农服务的组织,经济效益不是最重要的,包括放心食品、再生资源网络等,我们不主张与民争利,我们只是要规范这种行为,促进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代表这个行业向政府提出申诉等,久之,我们就有主动权、话语权。主动服务就要做好这种沟通,取得行业内部的支持。
三要立足开放办社助农致富。要让供销社深入农村、深入农心。供销社是做什么的?农民有技术、想创业,可以向供销社咨询;农民想创业、缺资金也可以与供销社合作;农民创业想做大、谋市场,也可以与供销社合作,或者寻求供销社的帮助,等等。我们讲开放办社、合作共赢,就是要利用我们的网络、政策等优势(当然网络也就是这么一点点建起来的)与农民创业者共同发展,帮助他们致富。我们可以入股与农民合办,也可以领办、协办,也可以办后退出,我们不与民争利,而是助农致富。做到这样深入农村深入农心,就成功了。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这个能力去做,但这可能是个方向。所以国务院提出人才兴社、发挥基层社作用。
此外,创新发展,还要利用现有优势和社会发展的一些新成果,比如城乡一体化、信息化等。我们致力于农村综合服务、为农村社区做生活配套等,那么既然城乡一体化了,我们只要把服务做优,从农村社区延伸到城市社区也就水到渠成了。当前省委提出“四有一责”,我们基层社或许还可以研究尝试跟村级经济搞一点合作项目。
要创新,还可以从供销社方向、工作机制入手,比如城市型供销,这里面就可以做不少文章;再比如,合作是我们最大的事业和着力点,那么用什么去发现可能的合作,然后去推进合作、成就合作呢,我们可以研究,如果能够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在全国供销系统率先建立合作磋商机制,包括围绕磋商的一系列配套程序和可扩思路),那就是我们的创新和特色了。
当然创新绝不是闭门造车,要勤于学习、善于分析、掌握规律,要跳出供销看供销,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思路。
四、强化管理意识,引人才,建机制
一是关于体制和机制要有清醒认识。要明白供销社是一个什么组织,国发文件明确指出,要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所以我们要清醒认识,蹬坐在机关里是没有出路的,说白了这个名义上是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供销总社,实际上名不正、言不顺,机关不机关的很不可靠,不如把自己为农服务、合作组织的路走走顺。当前我们本级经济还有包括商厦在内的一批企业,从这个角度讲,供销社也类似于一个集团企业,千万不能把自己拘泥在政府机构体制之内而不能自拔。二是不拘一格引人才。供销合作事业,面临着二次创业。各地供销合作社都在努力发展,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事在人为,人在哪里?一,机关人员整合力量,二,向社会招录人才。有人说我们是政府直属单位,当前正在努力争取纳入参公管理的序列,等上面批下来再招人吧。其实不然。我们需要的人不是一个两个,我们也不能等到上面批准然后按部就班来招录了。一句话:我们不能等着被当前的体制掐死。人事局、编办也帮不了我们,如果省里、苏州及周边地区的供销社参公了,我们自然可以,反之我们也别自作多情。但是我们等不起,供销社后继无人伤不起,不能成为供销植物人、不能让体制压社,我们要发展,必须引进人才。我们要竞争,也需要人才。二十一世界,拼的就是人才。为此,可以以本级企业的名义招收一批有事业心、敢于吃苦的有关专业大学生,实施年薪制,委托企业核发工资、缴纳社保金,由市社进行考核;也需要部分知识层次稍低的,则可以用人事代理方式招聘;最后才是机关事业这些人才充实到机关业务科室、也可以派遣到有关基层社去轮岗、锻炼。
二是理顺职能和机构。有必要开展研究,对照国务院关于供销社改革发展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职能、设置科室、明确分工。当前也有必要对“三定”规定进行调整优化,强化业务一块机构,合作指导、资产管理、企业发展指导、再生资源、市场流通等,要配足力量。
三是建立制度强化执行。一个没有管理的单位,是没有前途的。有人说,一个干部的问题是素质问题,几名干部的问题是管理问题,一群干部的问题就是制度问题了,所以管理要靠制度。另一方面,对于工作自觉性、积极性的问题,多数同志素质是不错的,但是由于没有激励、奖惩机制和不太公平的管理、分工,使他们也只好效仿少数人,否则明放着吃亏。因此没有机制或者机制不健全是很伤人心的。
要建立制度,真正体现肯干不肯干不一样,干好干不好不一样。要重建公平公正、严肃纪律、完善奖惩。加强纪律和执行力督查,加大通报批评力度;改革考核制度,可以考虑打报告给市委、市政府,实行内部绩效管理;依据公务员法及其处分条例,对不服从工作安排、有令不行、工作拖拉的进行处分,对能力差的人员及时调整到非重要岗位或者安排待岗培训。(对于少数人不守纪律,不妨参研一下“破窗效应”理论,就象要将第一个破窗及时修好那样,我们也必须迅速对违纪人员下手处理,实行“零容忍”。而针对当前工作人员没活力、没积极性的情况,可以引用“鲶鱼效应”,引进天生好动的人才。同时要合理分工,切忌三个和尚没水喝、厨师太多毁了一锅汤,而要尊重个性特长,做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要维护领导班子决策权威性。对要领导班子会议,办公室除做好记录外,对于有重大的决策和需要执行的工作内容的会议,还要及时整理出会议纪要,发给各科室,以便有据可查和相互监督。希望办公室做好这项工作。办公室还要经常反复地对办公会议决定的事项进行督查,确保完成。
各科室的负责人起着承上启下、中流砥柱的作用,一定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摆正思想认识,强化执行,发挥聪明才智,带领科室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各项工作。
第二篇:学习《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座谈会发言稿:多渠道引才 高质量服务(范文模版)
学习《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座谈会发言稿:多渠道引才 高
质量服务
学习《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座谈会发言稿:多渠道引才高质量服务
总书记XX年在河南视察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出彩。中原更出彩,关键靠人才。河南创新柔性引才政策机制,走出一条效率较高、成本较小的引才汇智之路。
立足省情,突出柔性引才重点。河南制定出台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实施意见等10多个文件,对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可以不改变原有国籍、户籍、身份和人事关系,不定时间来豫兼职、科研与技术合作,在项目申报、创新创业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同时,人才工程向柔性引才侧重。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中,单列尖端人才柔性引进计划,明确对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的扶持办法,对急需紧缺人才特事特办、一事一议,可为其设立特聘岗位。此外,激励保障向柔性引才倾斜。对急需紧缺人才,只要够“高科技”就能获得资助和奖励,在职称评审、选拔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等方面享受本地同类人才同等待遇,因流动原因辞职或被辞退的,承认其原有身份,前后工龄连续计算。
创新方式,拓宽柔性引才渠道。河南依托郑州航空港国家级引智试验区等平台,邀请施一公等28名“千人计划”专家为航空港建设把脉问诊。同时,河南与20多个部委、高校院所及北京、上海等地开展合作,促进人才互动交流。此外,河南还通过项目招标引才、岗位特需引才、海外筑巢引才、亲情乡情引才等渠道引进“高精尖”人才,为河南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优化服务,释放柔性引才效能。河南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融合互动,探索建立省辖市、省直管县人才发展监测评价体系,将柔性引才列为重要内容;同时,设立专门服务窗口和一站式服务中心,为引进人才解决项目申报、社会保障、户籍、子女教育等问题。此外,河南落实省级领导干部直接联系高级专家制度,积极推荐优秀海外归国人才参加国庆观礼、北戴河暑期休假等活动,让人才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通过大力推进柔性引才,河南集聚了一大批创新人才,催生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全面助力中原崛起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