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读环办[2013]109号——改制后:专职环评工程师可保留事业编制
解读环办[2013]109号——改制后:专职环评工程师可保留事业编制
日前,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推进事业单位环境影响评价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环办[2013]109号),对推进事业单位环评体制改革相关要求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很多环评爱好者网友对文件中的规定,有一些疑问,在此尝试作出一些解读:
二、改革的范围和进度安排
1、环保系统内的环评事业单位,应在2015年底前完成改制。包括:各级环保厅(局)所属的环科院(所)、环评(咨询)中心、监测站等。
2、其他系统内的环评事业单位,改制时间暂未强制要求。包括:交通、水利、海洋等部门及大专院校等事业单位。但是总体上讲,我国的事业单位性质的环评机构全部要转为企业。
3、通知发布之日起,所有事业单位不能新申请环评资质; 4、2016年起,所有事业单位均不能再申请资质晋级、范围调整。但除环保系统的事业单位外,其他系统的事业单位还可以申请资质延续。5、2016年起,环保系统的事业单位不能再申请资质延续。
三、基本要求
1、环评机构改革的方向是形成独立法人的企业,自主经营。对改革方式没有限制,可以是全资、合资以及股份制等。
2、但对出资人做出了规定,凡是行政机关、参公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以及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的单位,不得在改革后的环评机构参股。也就是说各级环保厅(局)、各种其他机关单位、督察中心、监察支队等参公事业单位,环境监测站、宣教中心、信息中心等公益类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以及各级评估中心等,均不能在改制后的企业内参股或控股。但是其他类型的事业单位是可以参股或控股的,比如各级环科院(所)、环评(咨询)中心,以及其他系统的非机关行政单位等。
(即:环保部门不得在改制后环评企业参股,环科院可以参股,下属的企业及其他事业单位都可以参股。)
3、上述不能参股的部门或单位的公务人员和在职人员不得兼任改革后环评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即:上述部门或单位的领导以及其他在职人员均不能兼任改制后的环评企业的法人。但其他事业单位,比如环科院的领导是可以兼任改制后的企业的法人的。
4、不能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出卖、拍卖、转让、买卖环评资质。
5、改制后的企业应具备独立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条件,不能与原事业单位混合办公。
四、保障措施
1、事业单位在改制企业中出资的,其在编人员中的环评工程师进入改制后的企业从事环评业务的,可以保留原事业编制,也可以视同为改制后的企业的环评专职技术人员,其环评工程师证可以做为改制后企业的资质条件。但这些环评工程师不能在原事业单位兼职。
(即:在改制后的企业里控股或参股的事业单位,其在编环评工程师在企业中专职的,这些环评工程师证是可以用的。如果是兼职的,这些环评工程证是没有用的。)
(有人关心“保留事业编”和“去公司”两者是否只能取其一的问题。通俗的讲,二者是可以兼得的。因为这一条的前提是,事业单位对改制的企业是控股或参股的。换个角度讲,即使社保不在公司缴,这类人员的证书也是可以用在公司的。其实说白了,这是一种“过渡政策”。)
2、事业单位未在改制企业中出资的,其在编人员中的环评工程师进入改制后的企业从事环评业务的,不再视同为改革后环评机构的专职环评技术人员,即:其环评工程师证不能做为改制后企业的资质条件。通俗的讲,就是这类人员如果要保留事业编制的话,他的工程师证是不能用在改制后的企业的。
(即:在改制后的企业里没有参股的事业单位,其在编环评工程师的环评工程师证是没有用的。)
3、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以备案审查等方式设置准入条件,限制外系统、外地区环评机构在本地区承接环评业务。即:取消各省、地区目前在进行的备案制度。
4、改制后环评机构应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社会保险,鼓励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
6、专职和兼职的区别:专职就是专职在改制环评企业中工作,不能在原事业单位有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