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为民宗旨 坚持六个必须 践行核心价值 构建和谐场所

时间:2019-05-14 05:2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牢记为民宗旨 坚持六个必须 践行核心价值 构建和谐场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牢记为民宗旨 坚持六个必须 践行核心价值 构建和谐场所》。

第一篇:牢记为民宗旨 坚持六个必须 践行核心价值 构建和谐场所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征文

牢记为民宗旨 坚持“六个必须” 践行核心价值 构建和谐场所

——河南省第三劳教所实践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河南省第三劳教所政治处主任 师宝龙 构建和谐场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创新场所管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部分,创新场所管理,构建和谐场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极端重要的工作。影响构建和谐场所的因素很多,但关键是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忠实践行政法干警“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牢记宗旨,忠诚为民,建立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作为一个政治处主任,在如何为民上,在如何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上,在如何构建和谐场所上深有体会。在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笔者就此作了一些思考。

构建和谐场所,必须牢记宗旨,理念为民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必须深刻认识和充分运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的历史经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做好群众工作,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温家宝总理视察河南时曾说:“让河南人民生活得更好,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让河南人民生活得更好,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使中原经济区发展有真正的动力”。归根结底,我们执政也好,发展也好,一切都是为了人民。构建和谐场所,必须牢记宗旨,理念为民。

树立为民理念,就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时时、处处、事事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树立为民理念,就要筑牢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民生优先,民权优先,民利优先,为民执政,为民发展,为民服务,为民解难,以为民统领一切工作。

构建和谐场所,必须牢记宗旨,真情为民 我们要牢记卢展工书记 “为民是本质,为民是根本,为民是责任,为民是标准”的要求,切记“为民不是作秀,为民不是恩赐,为民不是形象”,要在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中,切实从思想深出解决“权从何来”、“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切实解决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问题,真情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排忧解难。构建和谐场所,必须牢记宗旨,真情为民。真情为民,就要端正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执政为民,执政是手段,为民是目的,执政的目的是为民,为民的目的不是执政。个别领导为民不是真情为民,作秀的有之,树形象的有之,捞政绩的有之,是人民群众极为反感的,应予坚决鄙弃。

真情为民,就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真情实意地出实招,办实事,办好事,着力为人民群众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着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让人民群众见实效、得实惠。

真情为民,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贯穿服务人民群众全过程,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利益上维护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构建和谐场所,必须牢记宗旨,问需为民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各项工作的最终标准”。为民必须着眼人民群众的需要、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满意,才会拥 护,才会高兴,才会赞成,才会答应!否则往往是办了好事人民群众不理解、不领情甚至怨声载道。构建和谐场所,必须牢记宗旨,问需为民。

问需为民,就要在做决策、定政策时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问需于民,就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与群众的密切联系,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真正弄清他们在想什么、干什么、盼什么,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纾困解难,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

问需于民,还要转变观念,从为人民群众做主转变为由人民群众做主,从我为群众办好事转变为群众自己为自己办好事,让人民群众参与议政、参与决策、参与监督。办好事,办实事,要更加广泛地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更加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愿望。

构建和谐场所,必须牢记宗旨,统筹为民 当前,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着我们整个社会,利益多元化,思维多元化,价值多元化。作为劳教场所也一样,存在着各种利益关系,并且各种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各种利益诉求日趋增多,警察和工人、工勤和工人、在职和离职、大队 和科室等关系,哪个处理不好,平衡不好,都会影响场所稳定,影响和谐场所建设。构建和谐场所,必须牢记宗旨,统筹为民。

统筹为民,就是要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解决好如何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反映不同诉求,在不同阶层合理分配改革发展成果问题。

统筹为民,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既要考虑做大蛋糕,更要考虑分好蛋糕;既要考虑效率,又要兼顾公平;既要考虑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又要考虑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现实利益,必须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上、在统筹兼顾各种利益上、在让三所人共享三所改革发展成果上进一步着力。

构建和谐场所,必须牢记宗旨,建制为民 劳教场所多年实践,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上探索出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好评,如年度体检制度、年度拓展训练制度、警察职工因病住院慰问制度、节日慰问制度等等,都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以更好地为民服务。构建和谐场所,必须牢记宗旨,建制为民。

建制为民,要建立群众沟通机制。沟通可以征集民意,沟通可以参政议政,沟通可以化解误会,沟通可以消除分歧。场所的决策得不到拥护,办了好事得不到理解,有许多都是 没有有效沟通造成的。经验告诉我们,一项科学决策刚推出时,往往只有60%的支持率;40%不支持的群众,有30%是可以通过有效沟通解决的,有10%通过个别沟通或思想工作也是能够解决的。

建制为民,要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党委作出有关民生的重大决策,要广泛征求意见,同时对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种矛盾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预案,以便及时化解矛盾,化解风险。

建制为民,还要建立警察职工思想预警机制。党员领导干部要建立联系点,经常深入基层,了解警察职工思想。中层领导要开展经常性谈心活动,及时发现思想问题。一旦发现思想苗头,及时向党委预警,便于及时开展工作,有效解决思想问题。

构建和谐场所,必须牢记宗旨,忠诚为民 河南司法行政精神是“听党的话,无私奉献,用心谋事”,这是为民必不可少的精神。没有一颗忠诚之心,没有一颗谋事之心,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无法做好为民之事的。构建和谐场所,必须牢记宗旨,忠诚为民。

忠诚为民,就要着力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民生的保障,发展是民生的基础,发展是民生的关键,发展是最大的民生。发展决定民生,有发展才能更好为民,没有发展就谈不上为民。发展才能更好地做大“蛋糕”,才能更好地 改善民生,更好地凝聚人心,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忠诚为民,就要忍辱负重,做好引导教育工作。有时为民办事不被理解甚至误解,关键是没有教育好、引导好、沟通好。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果没有崇高的思想、理想引导,就会私欲膨胀,就会把人变成魔鬼。这个崇高思想、理想,对我们政法干警来说,就是“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好、引导好广大警察,重建核心价值观,都需要艰苦卓绝的工作要做。

忠诚为民,就要尽心尽力,好事做好,实事办实。在事涉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时,好事要立足于早、立足于细、立足于实。好事做早、做细、做实,群众就拥护、就赞成、就答应、就高兴、就满意。做得晚,群众就会有怨气,就会不答应;细节决定成败,做得不细,不贴心,群众就会有牢骚,就会不满意;做得不实,为做好事而做好事,为作秀而做好事,为树形象而做好事,群众就会反感,就会不赞成。

民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民力,民生关系发展,民生催生和谐。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人民群众就一定会把他放在心上;谁把人民群众放在手心,人民群众就一定会把他高高托起!我们只要牢记宗旨,关注民生,理念为民,真情为民,问需为民,统筹为民,建制为民,忠诚为民,好事办好,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把心放在群众身上,就一定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一 定能构建出一个和谐平安的劳教场所。

第二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践行党的宗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践行党的宗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集中全党智慧,代表人民利益,全面分析了形

势和任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社会和谐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

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一重要观点的提出,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

高标准,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来衡量一切决策,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发

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

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只有这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获得不竭的动力源泉。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党一切

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由党的性

质决定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以无产阶级为基础的,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必

然要坚持全心全意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我们党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必须把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郑重宣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

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P45八十多年前,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开宗明义

地表明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是为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而奋

斗的,是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

邓小平同志说:“中国共产党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个共产党员的最高准绳。”[2]P257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思

想。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不

仅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而且在党章中把它规定为

共产党员必须履行的任务,把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衡量合格

党员的根本标准。所以每个共产党员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这是共产党员党性的最高表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党的地位、所处环境和历史使命发生重大变化,党的先进性就体现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体现在如何把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用来为人民服务上。这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根本目的。这一目的决定了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不断使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路线、方针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80多年历史的基本实践。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革命为民,制定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纲领。经过前赴后继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反动阶级统治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扰乱反正,把党和国家的工作要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历史性的变化,也是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出的抉择。20多年来,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都是在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之,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历史。8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靠的就是在实际行动中表现了自己大公无私的品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精神,从而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信赖,这是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新时期党风建设的关键问题党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仅取决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取决于党的作风。人民群众看我们党是不是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最直观的就是看我们的党风,就是看身边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而当前有些党员干部背离了党的宗旨,严重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如果不加强党风建设,就会使我们的党失去力量源泉,失去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我们党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始终是清醒的。当前,我们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要着眼于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要把“三个代表”的要求,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落实到从严治党中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去。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搞好党风建设,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才能真正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才会取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支持和信任,才能真正嬴得民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实现新世纪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我们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始终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然而在新的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下,某些党员背离了党的宗旨,把个人利益顶在头顶上,把人民的利益踩在脚底下。虽然他们是极少数,却从反面说明,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确实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认真实践“三个代表”,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实践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在做每一项工作时,都要注意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我们只有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方能引导人民群众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奋斗。每个党员都必须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群众同甘共苦,自觉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忘我工作。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行,都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关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相当一部分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还有不少困难。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力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

2.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甘为人民公仆在共产党人看来,权力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义务。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用来为个人谋取私利。然而,确有少数党员干部,淡化了党的宗旨,经不起权力、地位、金钱、美色的考验,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手段。于是,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甚至成为人民的罪人。从陈希同、胡长清、成克杰、王怀忠等案件看,无一不是因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而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

党员领导干部,人民赋予的权力越大,职位越高,责任也就越大,就更应该勤勤恳恳地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恪尽职守,廉洁奉公,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努力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坚决破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意识,实现从官本位到“民本位”的转变。

3.发扬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在任何时侯,共产党员都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绝不能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代价去换取个人利益。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在每一个共产党员身上的具体体现。要具有一种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当前,我们正在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我们这个底子薄弱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极为艰苦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尤其需要党员干部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具有一种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在各自岗位上自强不息,带头挑重担。这样的党员、这样的干部才会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4.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就要进行认真学习、刻苦的学习。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前,特别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共产党员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够懂得和掌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自觉做到时刻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要认真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共产党员树立了共产主义信念,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愿望,还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我国正处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不广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最终就要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党员干部要不断拓宽知识面,真正用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用自己的才智服务于民。

5.正确处理好党群和干群关系江泽民同志曾指出:“领导同群众之间发生了矛盾,领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矛盾的主要责任也在领导。”[3]P642可见,干群关系改善的关键在干部,干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及利益格局的调整,一些深层次矛盾日渐显露,干群关系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紧张的局面。干群矛盾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部分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廉洁形象不佳造成的。有些干部思想素质不高,工作水平低,群众观念差;有些干部贪图享受,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在群众中失去了威信,削弱了干群关系、党群关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党群关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严峻的课题。党的领导干部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牢固地树立起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之,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党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的事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取得任何胜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构建不起来。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所向,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所以在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我们必须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观,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使我们党始终成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为了人民,和谐社会的建设更需要依靠人民。人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人民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真正主人。我们要认真查找影响本地区本部门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找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一个一个加以解决,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效真正体现到为群众排忧解难上来,体现到实现和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上来。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

[3]、江泽民.在广东省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上的讲话.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第三篇: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心得体会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践行司法为民宗旨

心得体会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大法宝,也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扫除障碍,引领发展的重要法宝。我们过去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得益于思想的不断解放;完成新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更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在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中,人民法院如何通过解放思想活动,更新司法观念,创新司法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显身手,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一、坚持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解放思想的目的和核心。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开展审判活动。审判工作有严格的法定程序,必须严格依法进行。那么,从事审判工作的人民法院是否有必要解放思想?回答是肯定的。人民法院在工作中解放思想,必须紧紧围绕“司法为民”这一条主线进行。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一切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法官手中的审判权也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为人民用好权、办好案,为老百姓排难解忧,也就是说司法要为人民服务。偏离这一条主线,司法就背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背离其根本宗旨。这是党和人民所不允许的,实践证明也是行不通的。人民法院解放思想不坚持“司法为民”的指导方针,就会导致胡想蛮干,违法办事,践踏法律,严重损害法律的尊严。前些年的解放思想活动中,一些法院没有根据人民法院工作的情况和特点,认为解放思想就是敢想敢干多收费、搞创收,不少人民法院还开办公司,参与经营,并产生各种经济纠纷,严重偏离人民法院的工作性质和要求,严重损害人民法院的形象和司法的权威,这些沉重教训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必须围绕“司法为民”这一主线,把解放思想中提倡的“敢想敢闯敢干”与“依法、科学、责任”结合起来,在合法、科学的尺度内负责任地、扎扎实实地干起来,经得起人民的评议和历史的检验。这才是人民法院真正的解放思想。

二、坚持司法公正是人民法院解放思想的着力点。司法公正是司法的核心和本质,也是司法的终极追求,更是司法为民的前提和必然;只有实现司法公正,才有可能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惠及老百姓。这些年,人民法院始终致力于对司法公正的不断追求,从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实践司法公正,取得可喜的成效。人民法院案件审判准确率、当事人服判息诉率、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的信任度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人民法院当前的司法公正水平与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影响和制约司法公正的因素还不少。我们必须借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契机,深入分析当影响司法公正的各种因素,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求的审判工作规律;

树立司法公正的理念,投入更大的决心、勇气、精力去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实现的问题,千方百计破解制约司法公正的难题,真正实现司法公正和司法为民,实现解放思想的真正目的。我们要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克服司法审判活动中因循守旧思想,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克服自满保守思想,增强危机忧患意识;克服狭隘封闭思想,增强开放和作意识;克服片面发展思想,树立科学发展意识。这几个方面思想解放成果落实到审判实践中来,就要紧紧围绕司法为民这一主线,运用科学、发展、开放、创新、为民的观念来理解法律,在解释和运用法律之中赋予时代价值观念,使法律的适用显得更加合情、合理,使法中有真情、法中有真理,真真正正做到案结事了,化解矛盾,使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人民的评价;就是要不断提高司法效率,“迟到的公正不是公正”,要尽可能减少当事人的诉累和诉讼成本;就是要在诉讼中加强调解和协调工作力度,使被喻为东方司法之花的调解制度在化解矛盾、和谐诉讼、构建和谐社会中开放得更加艳丽多姿;就是要 为当事人提供优质、文明的服务,切实保障当事人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为他们提供更加方便、文明的诉讼环境,尊重他们的人格,倾听他们的呼声,为他们伸张正义。这才是我们所要的解放思想。

三、深入司法改革是人民法院解放思想的具体措施。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我们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要服务于当前人民法院的司法改革之中,体现在司法改革的力度和成果上。当前,我区各级法院要着重抓好审判委员会、立案工作、级别管辖、审判监督工作、执行工作、案件管理和质量评估体系、法官助理制度等七方面改革。在改革中逐步完善案件管辖制度,避免外界干扰,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突出审判委员会的最高审判组织特征,推进审判委员会专业化建设;完善便民措施,及时准确依法立案,防止诉权滥用,浪费司法资源;建立和完善案件的监督和考评机制,提高审判、执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司法的公信力。为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要把握好改革的原则、方向、标准和重点。在改革中要坚持党的领导,从我国国情出发,从我区实际出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改革必须体现人民意志,反映人民的愿望,必须鼓励人民参与,倾听人民呼声,必须主动接受人民监督和评判。总之,要通过改革,优化司法职权,规范司法行为,建设符合我区法院工作实际,符合司法规律,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的审判工作机制,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使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充满信心。

四、加强队伍建设是人民法院解放思想的重要保障。解放思想和队伍建设是相辅相承。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客观地了解当前人民法院队伍现状;才能打破论资排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旧框框,建立切实可行的队伍建设机制,改善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完善法官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健全教育、监督、惩戒并重的廉政惩防体系,完善队伍的选拔运用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位置。让德才兼备、发展潜力大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充分激发队伍的活力,提高队伍的思想政治、专业文化、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素质。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保持和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求真务实,秉公裁判的司法优良传统;才能坚决反对门难进、脸难看、生、横、冷、硬、摊的衙门作风,使队伍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人民的信赖和拥护,促进司法公正和司法为民的实现。队伍建设好,队伍的思想就更加活跃,干警素质更高,更能主动学习,开动脑筋,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这样又有利于我们解放思想。毕竟解放思想是一项长期的主观世界的自我改造,解放思想将永远伴随我们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全过程,不可能一蹶而蹴。要深入持久地解放思想,必然需要加强队伍建设来做保障。

下载牢记为民宗旨 坚持六个必须 践行核心价值 构建和谐场所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牢记为民宗旨 坚持六个必须 践行核心价值 构建和谐场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