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自信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05:3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文化自信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文化自信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文化自信的思考

关于文化自信的思考

刘雪莹应用心理

2016120683 2016.11.26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对当代先进文化充满信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对未来文化发展有放眼世界的自信、担当和追求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具体体现在文化发展和比较中,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能正确看待自身文化,理解并认同自身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并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同时对待不同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就个体而言,文化自信是个人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积极态度和充分肯定,标志着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认同和身份认同。它是人的一种深度发展,是人在文化上增进自我、扩展自我的表现,是一种主体性心态的自然呈现。

文化自信具有主体性、指向性、象征性和包容性等本质特征。人作为一种生命个体,既是物质性存在,又是社会精神性存在,人存在于社会中,也就是存在于一定的文化中。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在对象性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形成人对自身所处文化世界的精神构建。文化本质上,是人的精神追求及创造的产物,人的主体精神和本质力量的自信构成文化自信的核心。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人具有能动性和价值指向性。在一切社会生活领域,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上,历史主体都受到自己价值取向的驱动和牵引,力求按照社会的目的来积极活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自身的利益和需要。

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文化自信应成为衡量小康社会国民素质和精神文化的重要指标。

自中国近现代以来, 在对待民族文化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矛盾的心态: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这两种心态或倾向,对于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来说都是极为有害的。

文化自卑是一种在对待自身文化价值上的轻视、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和心理。有学者指出,“在19 世纪末至20 世纪20 年代初, 自卑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当时中国人普遍的文化心理”,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人们开始认识到了我们在制度上的腐败和无能, 也感受到了科技和文化上的落后与不足。其中的每一次民族危机都加重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失望, 甚至都伴随着对自身文化的否定, 并进而出现了严重的文化自卑心理。与这种文化自卑心理相反, 同时存在的是文化自负心理。文化自负是一种对待自身文化态度上的自满自足和妄自尊大。这种心理的思想根源是“天朝”意识和“中央之国”情结, 其特点是为我独尊,当面对外来文化时, 往往不能以正确的、积极的态度加以对待, 反而产生对立、排斥和抗拒情绪, 固守传统, 盲目排外, 致使闭关锁国政策占据上风, 失去了本应获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中兴的机会。直到今天, 不少人依然保留着一种习惯,与这种文化上的自满、自大和自负相伴随的, 往往是文化上的故步自封, 因循守旧;同时, 也包含和折射出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恐惧和戒备心理:自我封闭, 处处设防。其实, 文化自负或者文化自大, 在一定意义上, 所表现和反映出的也是一种极度的文化不自信。

不论是文化自卑还是文化自负, 都是一种对于自身文化的片面的态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身的文化传统, 确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不同,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以及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 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 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 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 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文化自信。只有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充满信心,才能不断促进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强,从而建设文化强国。因此,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一种文化自信的心态。文化自信,从本质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具体体现为在文化发展和文化对比中,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能正确看待自身文化,理解并认同自身文化内涵与价值,并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信心,同时,对待不同文化时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既不自卑,也不自大。文化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有着深刻的根源。只有弄清楚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才能厘清文化发展的动力,提升文化自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以文化自信作为主体精神支撑。文化自信,本质来讲是对本国文化的一种心理认同、坚定信念和正确心态。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与特质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根基,国家的强盛是我们提振文化自信的国力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奠定了文化自信理论根基,党的领导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指引力量。认清文化自信的来源,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强。

第二篇: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

(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笔者体会,文化自信背后的理论逻辑主要立足于以下三方面强大而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怎样对待民族历史?怎样对待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和确立文化自信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我们党一贯重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一贯重视借鉴民族历史经验。早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就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他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指出:“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特别值得指出,1943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这一运动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的创造才能,一如他们在革命实践上的创造才能。”该论断明确以中央重大决定形式,把我们党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中国历史、中国文化逐步结合,第一次与革命实践的创造才能相提并论,称为我们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的创造才能”,可谓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积淀了厚重质朴的民族精神。其中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为代表的文化价值与精神理想,不仅跨越时空、超越国界,而且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正如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红色革命文化资源

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也是不断孕育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的红色历史。

在建党初期,党的缔造者们不怕牺牲,不畏艰难,坚定理想信念,孕育了党的红船精神。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阐释其深刻内涵,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明确把红船精神提升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新高度。在随后土地革命时期,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以及“人民利益至上,坚定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依靠人民,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了我们党的精神高地延安精神,它是我们党坚定信仰、富于理性、充满激情的革命精神的集中表达,内涵丰富。主要表现:一是无私奉献的精神。集中体现于白求恩身上。“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二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集中体现于张思德身上。“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三是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既是党的思想路线,又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正是在延安精神的引领下,党赢得了人心,获取了文化领导权。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应对历史性考试的西柏坡精神。其内涵主要表现为“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我们 党即将在取得全国政权时又一次精神洗礼,体现了思想上的深谋远虑。纵观党的革命文化发展进程,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在奋斗历程中积累的最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使其精神内涵一脉相承,使我们党能青春永驻,永葆先进性。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

旗帜就是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关乎命运。高举什么样的文化旗帜,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开辟什么样的文化道路,是一个政党的生命之源与精神之钙。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先进文化来武装全党,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代表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阶段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有人担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会丢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为此大可放心,正如艾思奇曾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中国化,就因为马克思主义有一般的正确性,正因为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是‘万能的’。倘若它没有这一般的正确性,倘若它仅仅是特殊的东西,那就完全谈不到‘化’的问题了。……决不会因为要中国化而丢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相反地,真正的中国化,就是要真正地能够把握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其性质决定了必然要努力建设顺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这样才能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当然,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虽然立足于这三方面强大而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但并非妄自尊大,把世界先进文化拒之门外。对此,我们党一直持开放态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征程中,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既非简单照搬,又非随意模仿,而是从中国问题出发,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专家讲习之一

继“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从严治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三个讲习单元之后,本报“新时代湖北讲习所”专栏今起新推“坚定文化自信”讲习单元,围绕总书记关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述,约请省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习,推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要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16年5月,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7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文化自信有独特内涵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样的底气从何而来? 沈壮海:我们处于一个文化热战的时代,在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努力地要提升自己的文化国力,以在文化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提振文化国力首先是自己的自信心要起来,可以说这是一个时代性的、世界性的课题。在文化热战愈演愈烈的世界图景中,我们的文化实力在不断增强,但客观而言,我们的竞争力还不够强,话语权还不够大,文化的魅力还亟待增进。提振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新创造新风采,赢得优势、展现魅力,时不我待。我们中国人讲的文化自信有我们自己独特的内涵。概括而言,我们要增进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对于自我文化理想、价值、活力以及前景的确信。这里的“中华民族”,是身处当下时空交汇点上的中华民族,是承接历史荣光、心怀百年夙愿而致力于新建设的中华民族;这里的“自我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我们的先民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也包括我们正在进行的文化实践,包括我们所应努力开创的文化新气象。这些规定性的聚合,展示着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内涵。在我看来,我们要确立的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立足中国直面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当今时代的中华民族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绝对不只是向后看——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怎么样,而是还要站在五千年文明的基础上,看到我们现在怎么样、将来怎么样。文化自信的建设关系到我们精神力量的涵养、精神家园的安放、精神共识的凝聚、精神支柱的构筑、精神能量的激发,与我们的国运、民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总书记称之为“三个事关”——事关我们的文化安全,事关我们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事关国运兴衰。

我们的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来自中华民族凝心聚力、自强不息的创新创造。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总书记郑重指出:“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创造和开拓,成就了我们屹立于世的充足底气,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同样要更加自觉地以新作为新创造新气象,为我们的自信铸就新的强劲支撑。

文化自信是对每一个人的普遍性要求

记者:如何理解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沈壮海: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更基础是从文化自信的基本性、基础性这个角度讲的。文化自信是对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位炎黄子孙提出的一个普遍性要求,不论你是不是共产党员,只要你是中华民族的一员,都要有一种文化自信,这是普遍性的要求。此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要有文化的基础。有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度认同,可以进一步地深化、增进我们对当下的中华民族所走的道路、所坚定的理论、所坚持的制度的认同和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是从文化存在形式、涉及领域的广泛性角度来讲的。文化有广义、狭义、中义之分。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渗化、浸润、呈现于物质的、制度的成果与载体之中。思想文化领域显然是文化,制度领域也有文化,物质领域也有文化。文化渗透于各个方面。从这个角度来讲,不论从制度的角度,还是从物质文明的角度来讲,背后的底蕴、底色都有精神的问题、文化的问题,所以我们讲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

更深厚是从文化影响人心的深入性以及培养我们当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文化资源的丰厚性角度来讲的。从深入性角度来讲,文化发乎人心,直指人心,当它和人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深入人的习性之后,就成为人们一种深厚的、内在的不可撼动的精神力量。五千年的文明、无比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自信的历史基石。讲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强调的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深远意义。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记者: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身处日趋多元化、全球化的文化环境下,如何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使之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沈壮海:坚定文化自信,要与文化的创新创造紧密地结合起来。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创造之间,是相互增益、相互砥砺、相互发明的关系。与此同时,在增进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我觉得还要特别重视文化精神自信、文化能力自信、文化道路自信的涵养、增进问题。

一是要坚定文化精神的自信。文化精神是一个文化体系里所蕴含的基本的、起主导作用的思想内容,具体展现为理想追求、价值体系等。在这个方面要自信。要自信我们的文化中有值得我们坚定追求的美好理念、价值引领在里面,这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性内容。如果认为我们的文化在思想内容方面没有值得追求的,那整个文化自信无法建立起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义以为责、实事求是、革故鼎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理想和价值体系的鲜明标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我们民族能够几千年文明延续不断,并且能在新的起点上走向复兴,和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文化精神的引导是有关的。二是要坚定文化能力的自信。文化本质是人的创造,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对作为创造主体的人的自信。没有对文化创造主体创造新文化能力的自信,一个民族就不可能有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自我效能感、自觉担当和主动作为。从历史上来看,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这是我们民族文化能力的体现;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还要看到,当下的中华民族也有能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我们要增加这种自信,不能说古代中国人很有智慧、很能干,我们现在望尘莫及、望古兴叹。我们既要看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气势恢弘的文化创造能力,也要看到当代中国人应该具有的、实际也具有的且不断增进着的文化创造能力。

三是要坚定文化道路的自信。文化道路自信指对于我们当下文化发展所走的这条路的自信。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以创新为动力、以开放为取向、以人才为根本,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内容建设与体制改革并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等等,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增进文化道路的自信,就是要增进当今时代的中华民族“走自己的路”的信心与定力,扎实迈好我们发展中的每一步,建设彰显中华民族智慧、气度和神韵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精神的自信、文化能力的自信、文化道路的自信放在一起,整体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内容的主要方面,哪一个方面都不可或缺。没有对文化精神的自信,就没有坚定的理想和追求;没有对我们文化能力的自信,就没有主动担当和开创未来的信心和精神状态;对我们当下走的路犹疑不定,也不可能开创文化的新辉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自信心,更应当有这样的自觉行动,为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的新辉煌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三)文化自信承载中国梦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散发着无尽魅力,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本身的自信、耐力和定力。中国梦的盛放,让人类多样文明汇聚的大舞台呈现更加绚丽的光彩

讲述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分享国家间“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相处理念,细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基因……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举止言谈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风采和文化自信。

这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不同文化频繁交流,观念激荡俯拾皆现。超越国界的有形限制,让文化交流互鉴为人类进步提供精神助力,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顺应时代潮流,睁开眼睛看世界,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中国积极开展对外文化沟通交流,保持着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

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延绵5000多年,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为人类文明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同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所看到,“中国最强的软实力根植于自身文化之中,后者曾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

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以自身的实践告诉世界,只有坚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信念,坚守全社会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一个国家才能持续发展、不断进步。

一位法国知名人士在参观中国文物展览时曾说:“我现在明白了,你们改革开放搞得这么好不是偶然的,你们3000年前就很杰出啊!”可以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精气神的支撑。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文化之美所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华文化润物无声,绽放光彩。潜移默化,滴水穿石,让偏见和误解消于无形。美国哈佛大学的校园里,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课程炙手可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大洋彼岸的先哲寻找人生的答案。全球470多家孔子学院为中外文化交流搭起一座座汉语桥,“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等大型文化活动,为外国民众立体感知当代中国敞开一扇扇窗。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散发着无尽魅力,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本身的自信、耐力和定力。

文化成果丰硕,文化气韵悠长,世界将更广泛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旺盛活力和无穷魅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梦的盛放,让人类多样文明汇聚的大舞台呈现更加 绚丽的光彩。

(四)文化自信 实现中国梦的“加速器”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和底牌。

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又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承载中国梦。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思想的导向,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强文化自信,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思想文化、多元文化和人文文化。中华民族5000多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是国之精髓。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子孙后代开启智慧的钥匙。今天,我们发掘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正确导向,防止人为另类导向,防止社会哗众取宠,防止众人无稽之谈。

大力培育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既是5000多年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具体体现,更是今天我们增强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依托。今天,重温革命历史,传承先烈精神,就是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革命文化,在行动中铭记,在缅怀中传承,从日常小事做起,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一己之力,不负昨天、无愧今天、开创明天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

大力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有“颜值”的文化,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天,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改善文化民生,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尤其要优先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城乡群众易于共享的公共文化事业,如大力推进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以农村为重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等等。建成城乡分布合理、功能齐全、规划科学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为发展先进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原动力和“加速器”。文化自信能以其巨大感召力增强全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放眼未来,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文化自信去开天辟地,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共同编织美丽幸福“中国梦”。

(五)文化自信与实现中国梦

——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一、文化自信的调研与其重要性的分析解说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那当今有多少大学生了解文化自信到底是什么呢?据我调查分析下来,真正了解文化自信的人不足百分之五,近百分之四十的人只是模糊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而近半数大学生竟然并不知道文化自信的意义。那文化自信到底是什么呢?

***多次在重大场合引经据典,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掀起了中国文化热。跟着***的节奏,我们的文化自信再次得以提高。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1]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我们须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成长。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 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自此我国“三大自信”变为了“四大自信”,文化自信也上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成为了并驾齐驱的存在。那如今又有多少大学生相信中国文化对于中国有着比西方文化更加积极的影响呢?大约有百分之六十的学生相信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更能带动中国的发展。有多少大学生了解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呢?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同学并不清楚文化自信这个新兴的概念。

文化自信之所以那么重要,***已经给出了答案,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更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自信为解决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正确指导。为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是***提出的时代课题。

二、实现中国梦的调研与分析解说

据我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调研出来的结果显示,有百分之三十的同学不了解中国梦的内涵与提出背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力几代中国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此后,他又在很多场合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刻阐述。中国梦一经提出,就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封禁、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中国梦之一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系哪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共领导集体对全体任命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而对于如何实现中国梦只有百分之二十三的同学能毫不犹豫地说出自己所认为的实现中国梦的路径。而我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干才能梦想成真。2012年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考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距离目标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我们必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从我做起。只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戮力同心、不懈追求、竭力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到达中华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三、文化自信与实现中国梦

我认为只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定会对于实现中国梦有着巨大的助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正当的精神旗帜。在新民主主义革民使其,当就提出来建设新文化的奋斗。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重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大国 转变成一个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几点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而作为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理应为自己国家的文化感到自豪,在这千年的沉浮中我们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新时代的崛起而消亡,恰恰相反,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中国在用令他国睁目结舌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给予他国以巨大的危机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不久的将来我们都有充足的理由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信。从整个社会来说,充分整合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提升舆论引导力水平;要鼓励文化领域的创新发展,打造相关文艺精品,用更多充溢正能量的文化产品教育人、感化人,从而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重现当初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华崛起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而从人民自身来说只有激发了自身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才会有更加浓厚的爱国意识,才会为自己的祖国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强大祖国,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综上而言,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精神基础,群众基础,使所有的中华民族儿女们凝聚成一个坚不可摧的集体,每个人都以中华民族为荣,以中华民族为靠山,每个人都为中国贡献出自己,互相不离不弃。这样的中国何愁中国梦不圆,这样团结的中国何愁不再度强大起来,振我中华!

(六)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

●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从个人来说,从生到死有一定的时间段,人人如此。唯独传统和内在于传统的伟大精神、智慧与理念没有时间段,它超越时间。

●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或扮演敬陪末座没有发言权的小媳妇角色,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带着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的中国方案、建议和话语,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民国时期出现过一些有贡献的著名学者,中国人不会忘记他们的文化功绩和学术贡献。但是当时的中国,国势孱弱,文盲众多,是在国际上没有发言权的中国。如此中国,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仅仅靠少数文化名人,不可能撑起民族自信的大厦。

●文化的发展史犹如绵延的万里群山,其中有低谷有平原有高峰。只有群星灿烂、高峰迭起、蔚为壮观,才是一个拥有如此丰富文化遗产的中国应该有的文化大国文化强国的样子。建立一个文化繁荣兴盛的大国,其难度堪比建设一座精神的万里长城。

有个学生问我: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主体是谁,信什么?我参观故宫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珍藏国宝,无非是展品;参观长城,巍峨雄伟,气势逼人,无非是旅游景点;参观国家图书馆,诸子百家,各种类书汗牛充栋,无非是藏书,放在书店就是文化商品,在课堂里就是课本。凡此种种与文化自信有什么关系?他深感困惑。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为我们从理论上阐明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指导。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精神特质和精髓的总体性判断,是秉持对中华文化的科学、礼敬、继承、创造性推进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立足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高度才能理解文化自信问题,否则我们看到的只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或各种文化具体的物化形态,彼此分离,一枝一叶,无法把握中国文化的内在总体精神和文化自信问题的当代价值。“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文化自信的理解上也是这样。

文化自信: 新时代的大问题

文化问题的研究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提出什么样的文化问题是时代的反映。文化问题的研究,随着社会时代不同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而不同问题显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如果说,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反映的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前途的失望,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则是西方把由于向外扩张引发的矛盾转变为以文明冲突作辩护的政治需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新左派”对文化问题的研究,是由于无力为解决资本主义问题找到出路,聚焦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的 文化批判。在当代,文化成为一个世界热点问题是与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所引发的精神失衡相联系,与道德失范、审美价值失落、信仰缺失相关。总之,人们的精神处于一种饥渴状态,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大大促进了文化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文化问题研究属于文化学范围,是文化学者们的任务。

西方不存在特别突出的文化自信问题。几百年来,西方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强势地位,向外输出所谓西方文明,对它们来说,主要是存在文化自大和文化霸权。西方文明优越论和以救世主的姿态向外输出西方文明与文化殖民,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几百年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观。虽然近些年也有学者写过关于西方文化衰落的著作,如美国学者阿瑟·赫尔曼的《文明衰落论——西方文化悲观主义的形成》,但只是对历史上几位哲学家关于西方文化衰落的叙述,跟文化自信问题没有特别直接的关联。

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既是基于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民族苦难和奋斗中民族自强和文化自觉的展示,又是当代中国面临的民族伟大复兴对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迫切需要;既是对全体中国人树立文化自强自信心的鼓舞,又是对当代一切否定中华民族文化的回击,包括百多年由于受侵略受压迫造成的某些人中残存的民族自卑情结的解扣。现在国内国外、网上网下都有些言论,贬低中华文化,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歪曲改革开放历史,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大问题”这个提法是对文化自信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处重要地位的重大判断。

“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未来,绘制蓝图,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论和精神支柱。尤其是其中的文化自信,由于文化的特殊本质和功能,发挥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作用,因而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文化和精神支撑作用,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或扮演敬陪末座没有发言权的小媳妇角色,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带着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的中国方案、建议和话语,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离开十九大提出的主题,离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构思,离开当代中国面对的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我们就弄不清文化自信何以是大问题这一重大判断。

谁的自信: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自信

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领导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是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建者。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胜利,当然不可能有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自信是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的,是从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支持中吸取力量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华民族的自信和中国人民的自信。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统一。其中,由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它是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有理论、有组织、有纪律,站在时代前列、引导时代潮流的政治集团,因而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文化自信的主体。要问文化自信是谁的自信,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

当然,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主体地位和中华民族作为文化自信主体地位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孕育和培养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文化具有地区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区文化;民族有民族文化,中国各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地区文化,具有地区性,它的范围可以界定;各个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可以识别。但中华各民族有自己的共同的主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叠加、总和,而是各民族文化长时期逐渐融合而成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是既超越地区、超越民族又体现在地区文化和民族文化之中的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的文化。因而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也就是中华文化。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国共产党的品格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就是凝聚并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或许有人说,这是空话。你看近百年来中国人是一盘散沙,是用革命烈士的血蘸馒头治病的愚民,是围观看杀头的看客。不错,鲁迅先生曾经深刻批评这种国民劣根性,但他不是把批评矛头指向人民,而是批判旧的社会和旧的制度。鲁迅没有失去对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自信。他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不依靠人民,不以人民为中心,所谓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就会是一句空话。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传人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当代文化的文化自信大国学者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当然,我们不能把文化自信问题只归结为文化人的自信。我们有些学者津津乐道民国时的学者如何如何,仿佛那时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中国有着充分的文化自信。这是一种错误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毫无疑问,民国时期出现过一些有贡献的著名学者,中国人不会忘记他们的文化功绩和学术贡献。但是当时的中国,国势孱弱,文盲众多,是在国际上没有发言权的中国。如此中国,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仅仅靠少数文化名人,不可能撑起民族自信的大厦。

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不可分。在20世纪30年代,曾发生过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的争论,参加者主要是文化学者,无论是全盘西化论者还是中国文化本位主义者,都无法真正确立中国文化的自信。全盘西化论者固不用说,即使文化本土派也并未真正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文化范围内争论中国文化出路和自信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毛泽东在1940年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站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高度,把文化问题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与中国出路联系在一起讨论。《新民主主义论》第一章开头提出的就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紧接着第二节的标题是“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并且明确提出了中国文化的领导权和指导思想: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不解决,中国不获得解放,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重新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

信什么:

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标识

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主体是人,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如果我们从故宫无数国宝的藏品中,从难以计数的中华优秀传统经典中,从万里长城和中国历朝种种巧夺天工的文物和建筑中,看不到其中蕴藏的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看不到其中蕴涵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念,当然无法理解为什么能从中获得树立文化 自信的信心。因为文化自信,是对中国历史和无数经典中包含的丰富哲学智慧和政治智慧、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治国理政理念,从如此多的巧夺天工的文物中,体悟到经典中包含的作为独特标识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从物质文化的创造物中发现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精髓,可不是走马观花式地参观、旅游,漫不经心地阅读能把握的,需要正确的文化观和理解水平。在艺术品市场的拍卖中,我们从艺术品市场对一幅字画、一件青铜器、一件名贵窑瓷的天价中,惊讶地看到它的商业价值,但不意味着懂得它的文化价值,更何况有能力把这些被拍卖的艺术品与文化自信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说过,“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文化的本质和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载体中内在蕴藏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的总体性理解基础上的。它体现在中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中,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为什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样一本论述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书中要从中国历史开始,说“在中华民族的开发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还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经发明了刻板印刷。在八百年前,更发明了活字印刷。火药的应用,也在欧洲人之前。所以,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毛泽东如此充满信心地重述中国历史、中国的文明发展史和文化发展史,为对中华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而自豪,就是因为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明史、文化史、发明创造史和历史杰出人物,体现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巨大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智慧。我们的先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能做到,一定会不辱先人,继承这种精神,完成中国革命大业并继续建设一个美好的新中国。

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从个人来说,从生到死有一定的时间段,人人如此。唯独传统和内在于传统的伟大精神、智慧与理念没有时间段,它超越时间。你看,孔孟老庄已经逝世两千多年,唐宋八大家,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苏(轼)、辛(弃疾)、陆(游)、姜(白石)这些著名诗人词人,也都逝世千年以上,至于许多国宝的年代难以确定,都是古董。可文化并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丧失它的价值。其中承载的思想仍然在哺育一代代中国人,后人从阅读、诠释中理解其中蕴藏的精神、智慧和理念。流传至今的古代文物中保留的文化信息仍然存在,它的精美绝伦技艺和艺术精神仍然在向当代人传达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现在不是在呼唤工匠精神吗,看看我们祖先制造的青铜器、四大名瓷,看看景泰蓝,看看种种光彩夺目、令人叹为观止的工艺制品,那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我想起了《庄子·知北游》中的“大马捶钩”的故事:“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一生“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庄子别有寓意,但就捶钩技术来说,也算是一种“精于一”的工匠精神。农业时代的工艺也许过时,但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处于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代的我们,仍然具有榜样作用。

有些人指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它不承认精神、思想和理念的作用,这不是误解就是有意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它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高度重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你看,马克思承认精神是一种武器,承认思想的能量如闪电雷鸣。它一旦沁入人的心灵,就会发挥无比巨大的威力。在我看来,没有一种哲学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承认精神作用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嘲弄。中国古人都懂,“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体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俱伤矣。”“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

有人说,现在我们不是已经全盘西化了吗,还讲什么中国的文化自信?我们穿西装、吃西餐,我们乘坐的飞机、高铁,使用的手机、电话等等,不都是源自西方吗?各个民族的文明从来都是相互影响的。我们可以说“胡化”,我们许多蔬菜水果源自当时的西域;我们也可以说,日本、韩国和越南汉化、唐化;也可以说,现在的西方正在中国化,因为我们的日用产品,包括具备技术含量的高端产品不断出口到西方,到处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甚至是“中国创造”。把文明的传播、相互引进借鉴和全盘西化混为一谈当然是错误的。全盘西化的本义不是指文明和文化的交流,而是指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传统,企图变成另一个国家的翻版。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参与世界性交往,但中国仍然是中国,中国文化仍然是中国文化。

没有一个民族能完全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因为文化融于血脉之中,成为民族的灵魂。我们的生活方 式,我们的绘画,我们的文学艺术——总之,凡是中国人在灵魂深处都会有中国文化的胎记,中国人的创作不可能完全脱离中国传统的影响,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保有我们文化的民族特色。当然,我们并不排斥西方文化,相反我们应该吸取西方优秀文化,但它不能改变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毛泽东在与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用织帽子来比喻,说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还说,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洋为中用,这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

文化自信当然包括对中国革命斗争中创造的红色文化的自信。红色文化和我们的实际生活,和实际斗争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不是生活在古代中国,而是生活在现代中国。由于不存在时代的隔膜,它们用不着诠释、解读、争论、辨伪、考证,或各自立说,更容易为人民理解和接受。《红色家书》和《烈士诗抄》中一封封充满家国情怀的家书,一首首充满炽热革命激情的绝命诗,其中包含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移孝作忠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总书记赞扬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优良的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无论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是红船精神的继续发扬。红船精神的核心就是革命精神,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仰。

文化自信是不能断流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文化自信当然要更重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它是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继承“红船精神”开辟的革命文化,又是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的文化。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人类历史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社会形态。如果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预示着人类发展的总方向,那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一种更具先进性的文化,具有人类文化发展方向的导向性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在建设中。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人物、道德榜样,就在我们生活中。

如果要问文化自信究竟信的是什么?可以肯定地回答:信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信的是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信的是把国家、社会和个人提升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文化自信的使命: 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历史上本来就是文化古国、文化大国、文化强国。近百年的苦难和列强侵略掠夺,使中国国弱民穷、科学落后、文盲遍地,文明古国成为文化弱国。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经过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国迎来了富起来、强起来的新时代。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誓言,代表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也代表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上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而前仆后继、英勇牺牲的烈士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没有忘记无数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建立自由、民主、独立的强大中国而牺牲的烈士。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镌刻着的碑文,就是要子孙后代牢记为革命而牺牲的先烈的初心。

不忘初心,也是近百年来革命烈士头可断、血可流,永不动摇、奋斗到底的决心。我想起了秋瑾的咏梅诗:“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琼楼傍古岑。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秋瑾是为革命而牺牲的女中豪杰,她的初心就是推翻腐败的清政府,追求国家的自由和富强。秋瑾以自己在浙江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诠释了自己的不忘初心,也代表了一大批民主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烈士的初心。

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就包括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包括推 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没有文化的复兴,也就没有全面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的复兴就会因缺乏精神和文化的支撑而后劲乏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非常困难而长期的任务。因为时代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比毛泽东当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文化建设任务更为艰巨。在一个国际交往频繁,各种文化碰撞和相互交融,思想多样、利益多样的当代中国,各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构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全体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都需要长期坚持不懈。这个任务在一定意义上比其他建设更困难,因为它涉及的是人,而人的理想和信仰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壁垒障碍。思想是个最微妙最难深入的领域,对有些人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个黑洞。这是个任何压力和强迫都无效的领域。文化领域是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领域。要讲究文化建设的领导方法,要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文化政策,要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与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爱国主义热情,使文化建设成为广大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的一项自觉的任务。

文化建设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建设,但其中确实存在意识形态问题。文化建设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建设,不可能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去中国化。文化建设,既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需要立足当代现实,结合时代条件,创造出具有时代价值、反映人民愿望的高水平的文化产品。

文化的发展史犹如绵延的万里群山,其中有低谷有平原有高峰。文化名人和传世巨著的出现,并非累世能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该创造条件以便培养更多的文化名人和出现更多的名篇巨著。只有群星灿烂、高峰迭起、蔚为壮观,才是一个拥有如此丰富文化遗产的中国应该有的文化大国文化强国的样子。建立一个文化繁荣兴盛的大国,其难度堪比建设一座精神的万里长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一切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文化工作者,一定要不辜负我们的时代、不辜负我们的党、不辜负人民对我们的期待,以自己的作品推动文化自信走向更高层次。

第三篇:浅谈文化自信

浅谈文化自信

丘吉尔曾说:“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足以说明他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与此相同,***所提出的“中华民族所需要的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为条件”也极大的表明了他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影响我们每个人的选择。

(一)渊源

从魏晋风度到盛唐气象,从唐诗宋词中所体会到的名士的高尚品格,中华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内心,有太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灵气豪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豪士尽欢颜”的忧国忧民,有儒家“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我们在这些思想的浸润中长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追溯到现在,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文化产业方面的提高

于文化产业来说,不仅需要内部消化,更需要走出国门的支撑。有鉴于此,我们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时刻谨记“中国品牌”的概念。也就是说,在文化产业领域,我们需要塑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需要有“走出去”战略的支撑。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不断塑造“中国品牌”的形象,而近年来,国产的电视剧“走出去”也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而这对于整个文化产业树立“中国品牌”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既然如此,这样的脚步就需要加快。文化产业腾飞成为文化自信还需要打好“创新”牌。我们知道,文化产业更是需要自主知识产权的。既然如此,对于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就需要牢牢抓住“创新”这张牌,对于每个产业来说,都应该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只有牢牢把握“创新”这张牌,才能欣喜看到文化产业腾飞过程中,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完成的话,我们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的提升。因为对于文化自信来说,如果没有在“创新”的基础上,注定就会丧失底气。

(三)决心 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要有真正的担当,就必须要有真切的责任心,而要有真切的责任心,就要对我们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真信、真懂、真干,这就需要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因为文化自信的增强不仅是一种数量级别的提升,更多的乃是一种质量级别的提升,只有在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上都获得提升的文化产业腾飞,才能够带来真正的文化自信。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文明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于如何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科学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

第一,为解决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

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个重大时代课题。五四新文化运动,顺应历史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然而,它也有其历史局限,突出地表现为不能将封建礼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地区别开来,不能将作为封建统治工具的儒教同作为中华思想文化遗产的儒学科学地区别开来。对此,我们既不能苛求前人,也不能忽视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

第二,为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正确指导。

长期历史实践证明,推动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既来源于人民实践,也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

在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根本性命题,并赋予这个命题以“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深刻含义。

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与良性互动中构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在这种良性互动中,决不能轻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总书记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第三,为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

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民族自信,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诱惑和侵蚀,就必须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打上一层靓丽而坚固的底色。这个底色,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的文化自信。

当今中国,正处在国内国外各种思潮碰撞的重要时期。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又要对各种有益的思想学派流派进行引领式包容性发展;既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遗产,又要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袭误导。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要确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必须唤起全民族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最后总结说,应集百家之长,实际上也就是完成人类文化的集大成工作。在这个意义上,才会有终极性的文化自信,自然也就有了自在的、自足的文学创新,就像李白在完全的自足中挥就千古绝唱一样。

第四篇:文化自信学习材料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后,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的命题。为什么要提出文化自信这个命题?为什么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实际上,总书记有一句话说得很清楚,就是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第一,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兴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可以说,悠久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党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的底色,正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把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其根本道理就在此。

◆ 《坚定“四个自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使命》一文,详细阐述“四个自信”的丰富内涵,并对党在十八大所提“三个自信”基础上再加入“文化自信”进行了解读。全文如下

坚定“四个自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使命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自信的命题,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使命”。

同时,总书记对为何要强调“四个自信”、我们要坚持什么样的“四个自信”、如何做到“四个自信”等问题,作出了精辟阐述,内涵十分丰富。学习梳理相关论述,对我们深刻理解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到了一个需要自信、能够自信的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当今中国已经到了一个需要自信、也能够自信的时代了。这正是我们党提出“四个自信”的根本原因所在。

为什么中国到了一个需要自信的时代?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讲得非常清楚,“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二是,从外部环境看,国外各种敌对势力对中国道路的质疑和否定从未停止,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未中断过。同时,一些西方反华势力妄图利用互联网平台“扳倒中国”。凡此种种,其根本企图就是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坚定“四个自信”就是为应对这种挑战。三是,从我们自身看,仍有人甚至包括一些党员干部,对中国的道路和制度缺乏信心,使得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必要。当下,有的人认同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认为借用或接受西方的政治话语,对我们不会有什么损失;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有的人甚至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幻想用西方制度改造中国。对此,总书记明确指出:一个政党执政,最怕的是在重大问题上态度不坚定,结果社会上对有关问题沸沸扬扬、莫衷一是,别有用心的人趁机煽风点火、蛊惑搅和,最终没有不出事的!所以,道路问题不能含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又明确的信号。

中国也到了一个能够自信的时代。何以自信?总书记明确说:“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这三个来源清晰说明了我们能够自信的理由。

首先,自信来源于伟大的实践,这是我们能够自信的底气所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位,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被国际社会誉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人均国民收入连续翻番达到7880美元,从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13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其次,自信来源于人民的选择、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决策是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而提出的,始终坚持高度尊重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以人民的选择为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人民群众意愿、代表人民群众心声、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成功之路、必由之路,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

第三,自信来源于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正如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后,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的命题。为什么要提出文化自信这个命题?为什么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实际上,总书记有一句话说得很清楚,就是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第一,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兴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可以说,悠久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党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的底色,正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把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其根本道理就在此。

四个自信”内涵丰富

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这段论述清楚地告诉我们“四个自信”应该信什么,这也是理解和诠释“四个自信”丰富内涵的根本依据。

第一,道路自信,就是要坚信我们党领导人民开辟的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光明的,是能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重要论断。这个论断是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得出的坚定结论,是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个根本问题最直接最深刻的回答。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总书记反复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道难题。

冷战结束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拉美国家采纳了西方模式,按照“华盛顿共识”所主张的现代化道路,搞以“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新自由主义,结果党争纷起、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至今仍难以稳定,教训十分深刻。与此相反,中国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基本国情,既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又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走出了一条成长于资本主义体系之外,打破对西方路径依赖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道路。

一些国外学者认为,“中国特色”就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政府不放松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充分借鉴各国经验,灵活运用市场力量,而不是盲从西方盛行的新自由主义,从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颇有生命力的新道路。

乔舒亚·库珀·雷默在《北京共识》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适用于中国的,也是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榜样。时过八年后,他再次强调,中国的实践表明,通往现代化道路的途径并不是唯一的。曾经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也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

对此,总书记指出,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一条道路是否正确,不仅要看这条道路有多么丰富的理论内涵,更要看这条道路能否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对民生投入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有的。美国学者库恩认为,“在人类的历史上,以前从未有过如此之多的人口以如此之快的速度过上这样水准的生活。”

道路好不好,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最有发言权。中国人民从衣食住行的持续改善中、从国家面貌的巨大变化中、从充满希望的憧憬中,切身感受到中国道路的正确性,发自内心地拥护这条道路。

第二,理论自信。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他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大意义,也是我们坚定理论自信的根本内容。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开山之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这个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是这个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30多年来,正是在这个理论体系指引下,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一方面,这个理论体系始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比如,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等等。

另一方面,这个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在探索和回答的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等,都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

第三,制度自信。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这一论述,既体现了坚定的制度自信,又蕴含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适当而完备的制度,是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要靠制度。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跨上新台阶,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世所罕见的艰难险阻,中国社会长期保持和谐稳定。这些事实充分证明,这一制度安排,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总书记多次强调,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

从目前看,我们的民主法治建设同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如何更好地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文化自信。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在现阶段,说文化自信,就是要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倍加珍惜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是,要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华文化绵延5000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历久弥新,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他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二是,要倍加珍惜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

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革命文化都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共产党人最需要传承和弘扬的“红色基因”,应成为文化自信中的重要内容。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深入到阜平、西柏坡、临沂、古田、延安、遵义、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和纪念地学习考察、调研指导。他多次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营养剂。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的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是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支柱,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占支配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阔步前进。总书记强调,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坚定“四个自信”的实践路径

坚定“四个自信”,能够帮助我们更好面对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继续前进的根本保证。但是,“想一帆风顺推进我们的事业,想顺顺当当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强调,“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并向全党提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根本要求,实际上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坚定“四个自信”规划了实践路径。

首先,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就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做理想信念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理想是道路的明确指向,信念是道路的精神支撑。对一个国家来说,走好一条道路,就必须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理想信念是根本。总书记强调,不能把理想信念当口号喊。“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

第二,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必须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四个自信”彰显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坚定“四个自信”最终还要靠物质基础。总书记明确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这就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第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就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为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第四,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这也是我们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保障。

第五,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就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领导是根本、是关键,离开党的领导,一切自信都无从谈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系统总结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就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在此次全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因此,只有把党建设好了,使党坚强有力,继续坚定“四个自信”才有坚实保证和可靠基础。

第五篇:文化自信资料[定稿]

“文化自信”这一时代课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

“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综述

“要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

时的讲话

“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2015年10月13日习近平对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批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

学习时的讲话

“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进来,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我们要积极倡导求同存异、交流互鉴,促进不同国度、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

时的讲话

“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下载关于文化自信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文化自信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文化何以自信

    浅谈文化何以自信0文化自信既体现在对待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态度上,也体现在对待本民族文化当下发展及其前景的态度上。对于曾经绘就文明华彩篇章、致力于创造文化新辉煌的中华......

    高度文化自信

    强军当有高度文化自信 习主席强调:“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升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 ——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几点体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

    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脉 刘奇葆 2017年04月15日09:21 来源:《求是》 核心要点: ■ 中华民族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

    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 ——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高考作文专题文化自信

    华夏之根,民族之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增进文化自信的丰厚滋养。坚定文化自信,就要认真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传统......

    坚持文化自信

    1 坚持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实现中国梦,需要道路自信导航前行的方向,需要理论自信夯实信仰的基石,需要制度自信保障发展的优势,更需要文化自信汇聚不竭的动力。这......

    鉴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 挺起精神脊梁 伴随着前几年《甄嬛传》、《芈月传》、《琅琊榜》等公认的品质剧走俏海外市场,《白夜追凶》、《无证之罪》等国产网剧也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