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奋斗创佳绩 和谐发展谱新篇——党的十六大以来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时间:2019-05-14 05:4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团结奋斗创佳绩 和谐发展谱新篇——党的十六大以来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团结奋斗创佳绩 和谐发展谱新篇——党的十六大以来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第一篇:团结奋斗创佳绩 和谐发展谱新篇——党的十六大以来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团结奋斗创佳绩

和谐发展谱新篇

——党的十六大以来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这一目标,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克服非典疫情和世界金融危机等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十六大”以来,全市经济稳步增长,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持续时间长、稳定性好,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实现了大跨越。2003年以来GDP连续保持11%以上的增速,年均增幅11.8%;GDP总量从2002年的100.5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378.8亿元,相继跨越200亿、300亿大关,今年将突破400亿元;2011年人均GDP为27966元,是2002年的二番多,今年将突破30000元。全市经济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财政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从2002年的7.9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64亿元,9年翻了四番多年均增长26.2%。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2011年为16.9%,比2002年提高9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显现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平稳的发展趋势。GDP中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19.8∶32.4∶47.9调整为2011年的11.9∶46.1∶42.0。

二、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工业化进程扎实推进

“十六大”以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向产业化、生态化、标准化、特色化方向迈进,2011年全市肉类总产量8.69万吨,比2002年增长25.5%;茶叶产量2.56万吨,比2002年增长60.9%。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已初步形成茶叶、油茶、毛竹等特色优势产业;2011年末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9家,全市拥有1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9个安徽省著名商标、16个安徽名牌农产品。

“十六大”以来,我市按照“三个围绕、一个不上”和“三个集中”的要求,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4亿元,年均增长27.8%;2011年利润总额25.9亿元,年均增长42.5%,企业利润的增加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特别是近年来优势产业和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的组织实施,机械电子等七大优势产业和一批产业龙头企业迅速壮大,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三、投资建设成效显著,消费旅游市场繁荣活跃

“十六大”以来,我市积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加大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和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黄山机场扩建改造、徽杭高速、合铜黄高速、黄塔桃高速、黄祁高速、黄绩高速、中心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京福铁路、高铁新区、新安江延伸段综合开发、徽州文化艺术长廊、百 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百佳摄影点等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工程和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交通、旅游、水利、文化等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和巩固。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54.3亿元,与2002年相比,年均增长36.5%。2002年至2010年,九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2.2亿元。2011年全市城镇化率达45.1%,比2005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城乡市场活跃繁荣,通信、汽车、住房、文化、旅游等消费拉动零售总额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3亿元,比2002年增长3.5倍,年均增长18.1%。

大力推进旅游“六个转变”,旅游业各项指标实现新突破。2011年全市旅游接待量突破3000万人次,达3054.4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17.7%,其中:入境达131.4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17.2%,是全省唯一入境游客突破百万人次的地级市;旅游总收入突破250亿元,达251亿元,比2002年增长8.9倍,年均增长29.0%。

四、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十六大”以来,全市上下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衣食住用行极大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6320元增加到2011年的18669元,年均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24元增加到2011年的7952元,年均增长14.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 纯收入之比为2.3:1,比2002年缩小0.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02年的76.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09.7亿元,年均增长16.8%。

居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显著改善。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27.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9.8平方米,分别比2002年增加7.6平方米和10.4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拥有的现代化耐用消费品不断增多,电脑、小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市区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空调器由2002年末的27台增加到2011年末的123台,家用电脑由11台增加到82台,汽车由零增加到7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由20辆增加到60辆,拥有彩电由69台增加到128台,移动电话由9部增加到164部。

五、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水平明显提高

“十六大”以来,我市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外贸规模成倍扩大。2011年进出口总额46172万美元,为2002年的12.9倍,年均增长32.8%。

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2011年达2.09亿美元,是2002年的18.9倍,年均增长38.6%;2010年实际到位内资突破300亿元,2011年达375.3亿元,为2002年的46.9倍,年均增长53.4%,中坤集团、元一集团、新加坡悦榕集团等一批境内外知名大企业相继来我市投资兴业。

六、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六大”以来,我市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专利申请 受理数、授权数分别由2002年的24件、35件提高到2011年的583件、379件,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

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2011年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66万人,比2002年增长91.1%;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在校学生数由2002年的0.52万人增加到1.64万人,增长2.1倍。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训加快发展,职业中学在校学生数2011年1.61万人,比2002年增长71.1%,已形成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办学格局。

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发展的优先位臵,全市就业总量稳步增长,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8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3%。建立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夺取了抗击非典和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斗争的重大胜利。此外,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繁荣活跃,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2.14%和96.71%,分别比2002年增长6.9个百分点和9.6个百分点。

“生态黄山”建设取得实效。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已批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已建有自然环境保护区70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68个;自然环境保护区面积6.24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78.6%,森林面积695.7千公顷。全国首个跨省跨流域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顺利实施。

“十六大”以来的辉煌成就为未来全市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展 望“十八大”,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只要我们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速推进“四区建设”与“十大工程”,一个文明富裕、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黄山必将快速崛起,一定能谱写出黄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黄山市旅游建设篇

展示新形象

再创新业绩

喜迎十八大

自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以来,黄山风景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围绕“打造国际精品旅游景区、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目标,根据“世界旅游精品、中国景区一流、安徽旅游龙头、全市工作标兵”的要求,以“系统化、数字化、精细化、人性化”为抓手,突出抓好“保护、开发、管理、科技、文化、资本运作、山上山下互动、品牌运用”八大重点,拼搏进取、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勇争一流,有力促进了景区科学发展,成为了中国旅游业的“旗臶”、风景名胜区的“标杆”、世界遗产保护的“典范”,中国旅游企业的“名牌”。

五年来,旅游经济连攀高峰。2007—2011年,景区主要经济指标不断创下新的纪录。2011年,接待游客274.4万人,实现经营收入18.19亿元,税前利润3.51亿元,上缴税收2.21亿元,完成投资18.16亿元,集团公司总资产突破50亿元,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旅游集团20强,“黄山旅游”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黄山风景区经济实力跃上了新台阶。今年1-6月份,共接待游客132.24万人,同比 增加12.46万人、增长10.4%。过去五年,景区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连年荣获全市年度目标综合考核一等奖。

五年来,保护管理连树标杆。初步建成了景区保护管理“十二大系统”,完成了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实现了连续32年无森林火灾,成功阻止了松材线虫病传入景区,探索实施了古树名木保护“一树一策”、高山防火水网建设、数字化管理、标准化建设、雷电预警防范等一系列先进的保护管理措施。率先在全国山岳型景区对空气中的颗粒物PM2.5进行监测,全面启动了“黄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GEF项目。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综合治理,成立全国首支旅游应急救援专业队伍,极大提升了景区管理水平。

五年来,有效投入连续加大。2007-2011年共完成项目投资 52.8亿元,其中自主投资43.64亿元,占总投资的82.6%。先后实施了南大门综合改造、南北大门停车场、云谷新索道、西海大峡谷观光缆车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昱城皇冠假日酒店、轩辕国际大酒店、玉屏房产、天都首郡(一期)、花山谜窟激光秀、西海饭店整体改造等一批经营项目,资源保护提升工程、防灾减灾指挥中心、智慧黄山等一批保护管理项目,景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配套,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五年来,品牌形象连年提升。抓住“寻找中国龙”、中国旅游日、旅游国际化等主题集中开展宣传,产生了较好成效。以“加入国际组织、接受国际规则、获得国际荣誉、结盟知名景区”为切入点,强力 提升品牌影响力与文化软实力。五年来,黄山风景区荣获了一大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荣誉,如全球旅游目的地管理奖、全国文明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被誉为旅游发展的“旗臶”、景区管理的“标杆”、遗产保护的“典范”、旅游企业的“名牌”。

五年来,国际化进程连迈大步。先后加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旅游业理事会、亚太旅游协会、全球可持续旅游委员会等权威国际组织。作为亚洲唯一目的地,入选“全球目的地可持续旅游标准实验区”,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参与制定的《全球目的地可持续旅游标准》,已用中英文等7种语言公开发布,获得了一定的国际话语权。先后与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等境外著名景区缔结友好关系。今年6月,省长李斌、省委宣传部长曹征海以及市委王福宏书记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对黄山国际化成就作深度宣传。

五年来,和谐共建连上台阶。按照“共建共享”原则,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面控制,景区连续6年未发生刑事案件和非正常上访事件。大力推进职工安居工程、医疗急救布点完善工程、承启山庄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工程、职工食堂改善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设,民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此外,山上山下关系进一步和谐,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年来,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在全山深入开展“学宁海、创先进、争优秀”主题活动和“解放思想当先锋、跨越发展做标兵”大讨论活动,党员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扎实推进基层 组织建设,五年内共吸收党员134 人,完成基层组织换届、补选150次。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中央创先办第820期简报专门刊登张宁海先进事迹,省、市委主要领导就开展学习张宁海活动作出重要批示,全山上下创先争优氛围日益浓厚。

面对旅游界千帆竞发的竞争态势,黄山风景区秉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按照“跳出景区抓发展,跳出旅游抓发展,跳出固定模式抓发展”的思路,加速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了景区发展后劲,“百个亮点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由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投资的昱城皇冠假日酒店目前已经投入运营中,这是黄山市第一家引进全球预订系统的酒店,并分享全球最大酒店管理集团——洲际集团全球5200万会员客户资源。

目前,南大门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已完成一期投资1.4亿元,拆除房屋面积2万平方米,建成游客中心、文化广场、多功能广场、逍遥溪水景、黄山花谷、大门广场及两侧道路拓宽等“六大板块”。游客中心装饰工程部分,管委会至问津桥段公路拓宽工程,以及二期工程征地和房屋征迁的相关工作正在强力推进中。

花山谜窟(含激光秀)项目规划面积76亩,总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总投资约1.3亿元人民币。主要建设内容有激光秀演艺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办公后勤楼、生态停车场和其他配套设施。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近1.2亿元,激光秀演艺中心已全面竣工,正进行演出彩排及灯光音响设备合成,将于7月16日对外公演。“智慧黄山旅游指挥调度中心”项目是智慧黄山精品旅游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7.98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总投资约6100万元。主体建筑共五层,其中一楼为精品旅游展示区,二楼为设备中心,三楼为电子商务中心,四、五楼为指挥调度中心。分“工程土建”和“楼宇智能化系统”两部分统筹推进,主体工程于2012年6月上旬顺利封顶,目前正在强力推进各项工程建设,“十一”建成投入使用。

回顾过去五年,成绩斐然,展望未来五年,前景光明。今后五年,我们将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推进“六大转变”为方向,以发展低碳旅游为主线,以“四化”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旅游产业要素与功能,提高旅游发展质量与效益,提升保护管理层次与水平,加快打造国际精品旅游景区,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

黄山市文化建设篇

保护传承 弘扬发展

黄山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比翼双飞

党的十七大以来,黄山市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保护、传承和弘扬徽州文化为特色,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为抓手,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显著。全国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 保护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我市正式授牌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完成编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创新与实践”项目荣获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特等奖,“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入选2010年全国十大“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在全省率先完成非遗普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名录体系,整理出版囊括14个大类1325条非遗线索的《徽州记忆》丛书5卷。成功申报非遗名录国家级16项(全省60项、占全省27%),省级56项(全省273项、占全省21%),公布了市级名录124项。徽墨制作技艺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徽州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子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市文化系统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全国“文化遗产日”活动组织奖。

二是文物保护工作扎实有效。《黄山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出台了《黄山市古村落保护管理办法》等7个相关配套规范性文件。“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文物经费2.7亿元,维修国保单位7处,省保单位20处,市、县保单位150处。新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家级12处、省级10处,国家级历史街区2处。完成全市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建设,圆满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我市文物普查数据占全省总量的30.6%,位列全省第一。全面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5.63亿元,完成了101个古村落的规划编制,实施了74个古村落和873幢古民居的保护工作,认租、认领、认购古民居271幢,打造了事业、产业 方面的新型业态19类555处,建成了湖边古村落、秀里影视村、黎阳故邸等13处集中保护地。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十一五”期间,全市文化事业建设累计投入4.31亿元,年均增长46.7%,远远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年均增幅。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报业大楼、市民中心、市美术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图书馆开工建设。中心城区已完成元一环球影城、徽州大剧院、上影国际影城等3家数字影院建设和改造任务,目前中心城区18万人口共有9块荧幕,2001个观看席,人均2万人一块荧幕。文化民生工程成效显著,建成10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857个农家书屋和2473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点,文化和广电民生工程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前茅。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进展顺利,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2%和95.6%。新闻出版导向正确,主流媒体建设得到加强,《黄山日报》入选“中国地市党报品牌创新力十强”并获金长城传媒奖。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了“激情广场”、“温馨家园”和“快乐城市”等文化活动品牌。市新闻出版局荣获全国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新闻出版系统“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市广电局荣获全国广电系统法制宣传先进集体。

四是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大力实施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政府注资1亿元成立了黄山市徽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投资45亿元的徽州文化艺术长廊、总投资60亿元的“百村千幢” 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以及百佳摄影点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强力推进,屯溪老街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古城歙砚有限公司、竹艺轩、秀里影视村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市文化系统荣获全国文化产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6.2亿元,占全市GDP总量8.4%左右。

五是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加快发展娱乐、音像、演出、网络、艺术品、艺术培训等文化市场,逐步形成经营门类多样化、经营成分多元化、消费层次立体化的市场格局,文化市场体系的总体框架基本确立。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大力推进“网吧联盟”,坚持不懈开展“扫黄打非”,市文化系统荣获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

六是文化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全面完成了三局合一、局台分离、两台合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市级党报发行,以及电影发行放映、影剧院、演艺院团转企改制等重点改革任务,文化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文化市场主体得以重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推行了“三项制度”改革,内部活力日益增强。文化产品原创能力进一步提升,《徽韵》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作为安徽省唯一文化旅游定点演出入选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中国皖南古村落黄山市千村保护与发展研究报告》、《惟奇》(书法)等作品获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黄山市工艺美术产品、作品在百花奖、山华奖等国家级最高奖项评比中共获23个金奖,整体水平居全省第一。文化创新工程成果丰硕,编撰出版了3卷近400万字的《黄山市志》和《中国民间故事〃黄山市卷》,推出《中国皖南 古村落黄山市千村保护与发展》、《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创新与实践》、《文化旅游发展》等研究成果,出版发行《徽州五千村》、《徽行天下》等专著。

七是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不断加强文化拔尖人才、领军人物和名人大师的培养,全市各类文化专业特色人才达2万余人,具有明显特长登记在册的特色文化人才近3千人。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级11人(全省53人,占全省21%),省级94人(全省409人,占全省23%),市级207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2人,国家一级画师2人,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4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人,省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80人,西泠印社会员1人,高级政工师24人,高级工艺美术师81人,中级工艺美术师155人,助理工艺美术师98人,省“六个一批”双百人才4人;专业演艺人员400余人,大型活动高级策划10人,文学创作家60余人,获得“十佳文艺之星”10人。

黄山市生态建设篇

优化结构 整体提升

黄山市全力打造山清水秀绝佳生态

黄山市是安徽省首批生态综合示范基地之一,境内建有县级以上各类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78处,其中省级以上17处,总面积11.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初步形成了保护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生态效益显著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境内气候温润、植被茂盛,生态条件一流,环境容量很大。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7.4%,是全 国平均水平(20.36%)的3.8倍;地表水水质100%达到优质标准,比全国平均水平(57.3%)高42.7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在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名列前茅;黄山景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长时间稳定在每立方厘米20000个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全市有各类植物3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33种。黄山松为市树,黄山杜鹃为市花,红嘴相思鸟为市鸟。

林业兴则黄山兴,林农富则全市富。近年来,黄山市推进科学发展,致力为“建设生态强省”作贡献,在“保绿”、“还绿”、“增绿”、“强绿”、“存绿”、“驻绿”做好文章,在“保绿”上,巩固扩大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成果,扎实抓好古树名木保护、水源涵养、松材线虫病防治等工程建设,努力保护好绿色生态环境;在“还绿”上,扎实推进高速公路、铁路、主要旅游干线、城际交通干线两侧300米可视范围和重要景区景点周边的村镇环境风貌整治,努力形成整洁优美的出行环境;在“增绿”上,大力掀起绿色提升高潮,全面完成1162个点的绿色质量提升行动,加快推进30个优质生态村建设,大力发展苗木基地,重点实施“138”工程(以徽州区潜口为中心,建设1个万亩绿化苗木示范园区;沿慈张线、潜歙旅游公路、S218线三条交通旅游干线,打造3条绿色带;围绕慈张线、旅游干道、高速公路出入口、景区景点、百佳摄影点等附近区域,建成80个苗木基地),倾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宜居环境。余辉是徽州区较早涉足苗木花卉业发展的一代新型农民的代表,去年,他带领的潜口农民苗木合作社苗木年交易额已达7000多万元。在谈到下一步的发展 蓝图时,余辉表示:“我们有个规划就是在两到三年内,以潜口为中心,把苗木基地的面积扩大到1万亩,建设全市首个苗木集散中心,年交易额突破两个亿。”

在“强绿”上,加快林业改革与发展,调整林种结构,发展林下经济,做强林业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大力发展木质原料利用、毛竹、特色经济林、绿化苗木、森林旅游、野生动植物及林下资源利用等六大产业。培育壮大林业龙头加工企业,全市林业加工企业达451家,其中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2家(徽山食用油业、黄山区双雄竹业)、省级林业龙头企业32家,市级林业龙头企业40家。主要产品有细木工板、实木拼板、中密度板、胶合板、中高档家具、木地板、竹地板、竹胶板、装饰板、包装箱板、竹拉丝和旅游工艺品等。拥有省级著名商标2个(“阊林”牌细木工板、“徽山”牌食用油)。

据统计,2011年全市木材产量43.9万立方米,竹材产量648万根,林业总产值111.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7.78亿元,第二产业37.47亿元,第三产业36.4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4:34:32;林业对GDP的贡献率达19.14%;全市农民人均林业收入2698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952元)的34%。位于休宁县的黄山市徽山食用油业有限公司是我市实施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山区资源优势的一家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个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省茶油生产、加工、销售量最大、加工提炼油茶下游产品品种最多的企业,2011年,年产、销售茶油达2700吨,销售额8000多 万元。黄山市徽山食用油业有限公司告诉记者:“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油茶产业,将油茶产业精神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带动林农的收入,力争在两年之内把我们企业打造成为国内的油茶龙头企业。”

与此同时,生态旅游蓬勃崛起。2011年全市森林旅游接待1585万人次,森林旅游及服务业实现收入31.9亿元,直接带动其它产业产值35.1亿元。在牯牛降、芙蓉谷,森林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市民向往的世外桃源。记者在芙蓉谷景区采访时,巧遇江苏游客范娇娇。她对这里的生态环境赞不绝口:“这里有山有水,风景特别好,来到这里可以让人们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心情。”据了解,芙蓉谷景区去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000多万元。

在“存绿”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扎实做好83个约20万亩关键区域控制工作,看准的地方科学规划、抓紧开发,一时条件不成熟或看不准的收储保护、暂缓开发,给未来发展留足备好空间;在“驻绿”上,大力推进风能、太阳能、农村沼气等绿色能源、清洁能源建设,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按照这样一种发展态势,到2015年,黄山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80%,实现林业总产值200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2011年底,黄山市先后荣获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等荣誉称号。目前,该市正全面掀起绿化提升高潮,全力保护绿水青山,积极争创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城市。(来源:人民网)

第二篇:同舟共济创和谐 共谋发展谱新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同舟共济创和谐 共谋发展谱新篇

作者:梁海丽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0年第08期

摘要:早在2005年胡锦涛主席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表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那么作为企业,社会大家庭的一个基本成员,我们能做到的最基本的就是以人文本,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关键词:劳动关系;以人为本;企业;员工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109-01

多年来,山东德信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宣传贯彻《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维护职工权益与促进企业发展相统一。在企业内部,不断为创建企业与员工和谐劳动关系而努力。

公司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是:“争创一流企业,一流管理,一流产品,一流队伍,一流收入”,从这一战略制定伊始,每年分别以15%以上的增长幅度给全体职工增加工资,尤其在09年全球经济遭遇经济危机寒冰的时期,公司仍然坚持以15%的幅度为全体职工增加了工资。做到对农民工工资从不拖延,按时发放。

积极推进职工文化建设,适逢各种节庆日,积极组织职工参加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使职工在集体活动中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在职工中形成了“我为集团做贡献,不给集团添麻烦,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和谐劳动关系,使职工牢牢树立“勤奋、敬业、忠诚、主动”的员工精神,珍惜岗位不断为企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完善制度,有效保护职工的劳动健康安全。集团公司每年定期组织培训班对员工进行各种安全职业技能的培训,并且每年均投入大量资金,为职工购买劳动保护用品,尤其在夏季高温作业期间,安排专人为各施工现场工作人员配备足额的防暑降温物品、食品,保证了施工生产的正常有序进行;每年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查体,尤其对女职工和从事特种作业的员工,每年均为他们增设相应身体检查项目,维护了职工的切身利益。

人性化的管理,和谐的劳动关系,让职工在企业这个大家庭中,深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更加感受到集体责任,从而在企业面临困境之时,在社会、国家遭受危难之际,更加能够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在企业的号召下,多年来,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积极参加各种爱心捐助活动,累计捐款上百万元。在5·12汶川大地震及今年的玉树地震灾难中,在第一时间自觉捐款40多万元,并积极响应市建设局关于组织企业到四川搭建过渡板房的号召,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做出积极贡献。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企业就是员工的家,员工的命运与企业的发展休戚与共。集团公司创建的员工与企业共谋发展的和谐劳动关系,为员工提供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大舞台,集团公司每年均有数名职工荣获国家、省、市级各类荣誉称号。同时也让企业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获得了一项又一项荣誉。集团公司曾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山东最佳企业公民”、“烟台市AAA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烟台市百强民营企业”等荣誉称号。

下载团结奋斗创佳绩 和谐发展谱新篇——党的十六大以来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团结奋斗创佳绩 和谐发展谱新篇——党的十六大以来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