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题
目:
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状况调查
姓
名:
×××
学
号:
××××××
学
院:
××××学院
专业班级:
××××
关于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状况的调查报告
参加人:×××
调查主题:关于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年1月10日-2012年1月15日 调查地点: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 随着农村富余劳动的转移,进城务工农民日益增加,伴随着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而随祖父母生活或寄养在亲友家的儿童(主要在农村)。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本人利用这次寒假机会,本着实践精神,在镇领导的帮助下,再结合自己所查资料,在邻近各乡村进行了一次关于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状况的调查。
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进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中所占的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发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半数,高达56.17%。通过笔者调查,留守儿童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生活状况
在调查中发现有近68%的留守儿童与其祖父母住在一起,11%与其亲戚住在一起,还有21%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住在一起。由于父母不在身边,43%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之间存在着矛盾,其中54%的留守儿童在处理矛盾时采取闷不吭声的态度,只有22%选择向父母诉苦。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只有43%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持担心态度的,有49%的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缺少安全感的。在调查中,只有不到70%的留守儿童觉得社会对自己是关心的,超过1%的留守儿童觉得这个社会对自己一点都不关心。
(二)教育状况
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被送到了当地的寄宿学校,有相对安定的学习环境。与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留守儿童,虽然在生活上能够有所照顾,但是在学习上,年迈的爷爷奶奶给予不了任何辅导。在调问卷查中,49%的留守儿童遇到学习问题时,采取向老师求助,自己解决的人数只占到25%。只有46%的留守儿童在周末学习,玩的人数达到14%。在学校学习态度好的留守儿童只有48%,35%的同学写作业是出于老师的要求。在被调查的100名留守儿童中,有77%的留守儿童除了在学校学习外,没有其他的学习途径了。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漏洞,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再加上当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还没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其他学生,健康成长状况也令人堪忧。
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
这些都是因为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当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三种方式:一是放任型。由于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那些接受寄养的人,担心引起误解,影响亲戚、邻里之间的关系,对孩子不敢管理,放任自流;还有少数祖父母也无意对孩子进行约束。这部分留守家庭中的儿童学习完全靠自觉,生活学习缺乏监督。二是溺爱型。父母一方在家或单亲的家庭,有的经济条件较好,无力关心孩子的思想,便只知道在物质上满足他们,或孩子一生气就顺从他们,导致溺爱。有的祖父母或寄养家庭认为孩子长期离开父母,缺少父母疼爱,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照顾和关爱,事事依顺着孩子,长时间也会造成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三是严厉型。一方在家的父母,往往因为工作繁忙,没有过多的时间关注孩子,当孩子一旦不听话或犯错时,就大声呵斥,动辄打骂;有的祖父母由于思想观念陈旧,以“书是南山竹,不打书不熟”、“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为信条,使用粗暴教育手段。
因此,这些孩子在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和世界观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
(三)心理状况
大多数留守儿童失去父母的约束后,往往容易受到祖父母的溺爱,行为散漫。一些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情绪忧郁低落。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自闭,对他人漠不关心,不接受他人善意关怀等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上产生了严重的缺陷。诸如他们性格孤僻,情感相对冷漠;进取心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差,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等。68%的留守儿童认为如果政府努力帮助他们,他们的生活将会更好。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㈠生活方面
1、大多留守儿童都是被托付给爷爷奶奶。很多老人过分溺爱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怕苦怕累,使他们产生了畏难情绪。
2、随便给孩子零花钱,有的祖辈甚至认为如果“亏待”了孩子会影响到子女将来对自己敬孝,因而造成很多留守生存在乱吃零食、打游戏等坏习惯,发展更甚者编造谎言,更多地索要零花钱。
3、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子女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儿童的满意度更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子女得到的关爱减少,所以,多数留守子女不希望父母在外打工,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成长期间缺乏的亲情抚慰与关怀,这是我们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的。㈡教育方面
1、由于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大多由年迈的祖辈代为监护,断代教育。祖辈教育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下述方面:祖辈只负责孩子的饱暖,而对于如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不重视。祖辈中文盲和文化程度低者所占的比重大,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帮助孩子的学习,无从过问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也从来不与老师联系、沟通,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对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大多数祖辈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起不到教育作用。
2、大多数外出务工父母对子女教育重视不够。有些父母因机赚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赚的钱比有文化的人赚的还多,在他们的心中滋生着的书无用
论,于是对子女没有过多的管制,本着顺其自然,上不好学就打工赚钱观念,这种观念在农村普遍存在。
3、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行为偏激。调查中发现34%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目无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撒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发生。㈢心理方面
1、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些留守的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90%的留守儿童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关心,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他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在某个特别时期心态异常,出现失常的情况,严重的儿童也出现了偏激的举动。
2、祖辈监护人或亲友监护人与留守子女之间存在一定的感情距离,很难实现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在留守子女中信赖度不高、亲和力不强。不少监护人由于年龄偏大,身挑生活和农作的重担,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精力不济,能力不足,力度不够。留守学生中隔代寄养的,他们备受祖父祖母的关心,个性放纵,性格偏激;社会关系寄养的,普遍与家庭成员相处不融洽,极易产生“寄人篱下”的自卑心理,常常猜测误解。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学生”的心理出现“断层”,有的性格暴躁,有的郁闷不乐,有的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力差,容易形成愤世嫉俗的不健康心理。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
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在此次调查中,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留守子女有了烦恼向家人倾诉的比例最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或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子女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三、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直接影响着部分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未来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最为关注的是有可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留守儿童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给予关爱。
(一)政府方面
政府应进一步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当前,要想真正有效地解决关爱“留守儿童”的这样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要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主导作用。具体建议如下:
1、政府要完善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
2、政府要落实特定的职能机构,负责关爱“留守儿童”的具体工作;
3、政府要建立“关爱留守儿童联席会议”制度,综治、教育、妇联、团委等部门单位应定期通报交流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情况。
(二)家庭方面
家庭应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作为家庭,在关爱留守儿童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做法:
1、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进一步完善委托监护制度;
2、家庭要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要强化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家长、特别是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4多形式培训委托监护人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对留守学生的委托监护人进行至少三至四次培训,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委托监控人会议,并通过家长学校加强对监控人开展正确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导。通过各种途径建立起学校与监护人的沟通渠道,以便双方及时了解留守学生校内校外情况,并与留守学生委托监护人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对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责任
(三)学校方面
学校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护。作为学校,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学校在新学年学生报到注册时将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子女档案和联系卡,记录留守子女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委托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子女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学校普遍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子女制度,建立了“学生之家”,让留守学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学生谈心制度,定期走访“留守学生”家庭,每月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学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定期与留守学生交心谈心,引导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布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充分发挥出学校的主导作用。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教育活动,有序地强化学生文明习惯养成训练,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对学生产生强大的约束力,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教育转变,为留守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4、经常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上好心理健康课,建立校、处、班“三级”心理咨询辅导站,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通咨询热线,安排亲情接触课,扫除留守学生心理的阴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随时洞察学生心理,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经常交流,及时排解他们的心理障碍,帮他们树立起稳定、健康和积极奋发的正常心态。
5、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差,很多甚至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功能无法有效发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的投入,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各种文体投入,要尽量为不能有效地提供有利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四)社会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
1、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迫在眉睫。要构建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老教师、老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等群体构成一张补缺拾遗的监护网络。有条件的行政村和自然村,都应设立图书室和活动室,让留守儿童有个活动的场所。要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人员在农村的作用,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关心督促留守儿童的成长,让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全社会的关心对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育他们健全人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共管机制为保证每一个留守学生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教育局要加强对“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领导。要建立托管中心和义务辅导员队伍,鼓励退休教师和其他热心人士创办留守学生托管心,当他们的代理家长。农村各乡镇、村组要从当地有一定威望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战士、老模范中聘请一批校外辅导员,定期与学校沟通,做好留守学生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要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对留守学生开展一对一资助帮带活动,为他们完成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形成关爱“留守学生”的合力。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和谐建设。从目前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它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切实落实在行动上,全面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关爱留守儿童。
第二篇: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2015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二、成长中的九个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最亲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
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导。
2.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加快完善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
3.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平台,统筹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并提供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程及规范。
4.构建全方位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和监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
5.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积极探索共青团统筹、团属组织联动、青年社会组织合作的工作体系,建立帮扶活动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的作用。
6.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考虑性别、年龄段及监护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的特点。
7.通过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及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第三篇: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全县总面积3474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场),总人口43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8%。外出务工农民达10万多人,留守儿童约2万人,空巢老人约3万人,留守妇女约1万人。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现就留守儿童的问题作一简介。
1、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
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监护情况有以下四种情形:
(1)一种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或者受过极少教育。
(2)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干爹、干妈。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
(3)第三类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随时都会外出打工,这类监护者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
(4)最后一种是监护缺失,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无人监护。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他们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2、留守儿童的就学成长情况
留守儿童年龄偏小,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也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阶段,父母长期外出,对他们身心的伤害和亲情缺失的影响很大。许多以外省务工为主要打工地的父母为了省下路费钱,一连几年都不曾回家一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几乎为零。因此,留守儿童离开学校以后,其他的学习几乎无人监管。
二、留守儿童产生根源及分析
1.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我国常年约有1.2亿的农民工在全国各地不断的流动,xx县约有10万多农民工常年流向各地,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离开土地,到沿海地区、到城市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就是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成为留守儿童。
3.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等关注很少,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使留守儿童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留守儿童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其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这些监护人仅满足于让孩子吃饱穿暖、把孩子送进学校的大门。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学校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成了绝对自由人。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直接的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此外,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少量的留守儿童还会产生轻生自杀的想法。
第二,心理人格问题。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易出现以下情况。一是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性格内向。二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斤斤计较,不合群。三是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第三,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四,学习问题。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因此辍学的情况也多。
我们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社会保障乏力;二是父母关爱的缺失;三是监护人能力有限;四是学校教育不到位。
四、对策建议
如何来教育、管理和监护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在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提出以下建议:
1、家庭方面。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
2、学校教育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机制。学校是直接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含更多的关爱帮助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3)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儿童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感。
(4)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工、青、妇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职能,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组织编写适合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特点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培训一批家庭教育骨干,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3、社会舆论监督方面
目前,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足够重视。首先,很多村民认为这是家庭的 “私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家长的责任,“别人的孩子,我们不好去管”。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障碍。因此,要维护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权益、帮助父母正确履行自身职责、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要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其次,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千万个家庭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因此,这是一个需要动用全社会力量才能解决或缓解的大问题。大众媒体要引导政府的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关心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促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最后,媒体也应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树立健康的舆论导向,要正视、理解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与需求,采用多种方式引导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4、社会工作方面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型的职业,在解决因急剧社会变迁而带来的社会问题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政府的重视。社会工作倡导助人自助,擅长于调动和运用社会资源的工作方法,对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就学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权益常被侵害。探究其原因,除了管理体制、法制和观念上的原因外,农民工及其子女自身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做好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工作,必须努力提高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组织化程度,为此,工、青、妇、民政和社区都应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的介入,依法维护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的政府要采取措施,切实维护留守儿童权益、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构筑爱的港湾,构建温暖的“家”,真心呵护留守儿童,营造人人关爱留守儿童的温氛围,让留守儿童在温暖阳光下快乐茁壮成长。
第四篇:关于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当前,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呈现出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严重性等特点,可以说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副产品,但又具有了单独的社会意义。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三大机制。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正是这三大机制的缺失所致。
农村留守儿童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其身心发展处于一个需要倍加呵护和关爱的关键时期。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从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事实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尤需从学校生活中得到弥补,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和学校集体生活的温暖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是情感孤寂问题。对但由于其家庭的不完整性和缺乏父母的亲情感染以及农村现有社会体系对他们的关照不多,他们的依恋性情感很难得到满足。加上平时工作忙,也就是匆匆的几句电话的询问和问候。情感的饥渴具有隐蔽性,又不易被人察觉,所以其危害性显得极大,直接影响到儿童性格、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低龄段的儿童从行为到思维或从感知运动格局到概念的过渡还没有完成,无论道德知识、道德情绪及自我控制的意志力的培养,都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平时对儿童的教诲对于孩子的道德方向很重要。
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陷入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这主要是这些孩子从他们的没上学也能挣钱的父母那里得到的直接感受。孩子没有父母的辅导,关注和器重而在学习上自暴自弃。
儿童和周围人或其他儿童的交往活动,直接影响着儿童心理各方面的发展。由于缺乏亲情的关爱和制度化的社会支持体系对他们关照不够,他们不得不寻求一种自我保护。但这种功利性的交友往往是结交一些哥们义气的朋友,而且,社会上一些心怀叵测的人也正好趁机而入,这就容易使这些平时缺乏父母的指导教育,自身又涉世不深,社会阅历浅薄的孩子上当受骗,染上不良习气,走上歪门斜道。
我个人认为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应该集社会,家庭都给予一定的帮助。政府应该把 “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提供尽量多的工作岗位给父母们。这样他们就不用外出工作了。
社会上政府,学校,社区应该和家庭建立一个监护体系,随时对于他们的心理,学习,健康等方面都给予关心。
家里父母要经常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对于孩子的管教方式尽量用肯定、支持、鼓励的管教方式,用更多的温情、鼓励来教导子女,惩罚的教育方式不能培养出理性、富有同情心的一代。而且也可以多与孩子的老师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和同学相处的情况。
缺乏关爱和自信是这些留守孩子的关键,他们不是输在智力上而是输在信心上。一次次成功,一次次展现,一次次鼓舞就是一次次肯定他们的努力,就是一次次地把“我能行”的信息输入到他们的脑中,这样他们也就会认为自己和其他的孩子一样。郑渊洁曾经说过:合格的老师和父母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她什么地方行,不合格的教师和父母是发现孩子的缺点,告诉她什么地方不行。自信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所以对于孩子的心理还是应该重视的。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有个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我们携手为他们做点事,多去关注他们哪怕是力所能及的都会对于一个孩子的未来有所帮助。
第五篇:溆浦县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网络对农村留守儿童影响的调查报告
院系:
专业:
班级:
姓名:
关于网络对农村留守儿童影响的调查报告
摘要:据了解,目前农村孩子占全县儿童70%之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在农村也越来越被人们熟知。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网络也成了广大家长和教师所担心的问题,网络对农村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成了社会广大人士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网络,影响
为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有一个全面可靠的了解,我通过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查阅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溆浦县100余名留守儿童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前溆浦县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状况主流健康向上,但暴露出的问题仍然令人忧虑。此次问卷调查同时暴露出当前留守儿童思想道德也存在着不少令人忧虑的状况。统计数据反映:与父母、长辈或老师能进行感情沟通交流的占28.6%;性格内向,与人交流时沉默少语的占53.6%;进入过网吧上网,有自己QQ号的占79.6%;玩网络游戏的占62.5%;每个星期上网时间不少于5小时的占74.5%;因为沉迷网络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的占48.6%。这些数据显示出网络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概况起来总共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对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影响和原因
1、对网络的认识和接触没有得到正确引导
根据调查发现,79%的留守儿童初次接触网络是因为好奇心驱使;89.4%的人则是因为受身边人的影响所致。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不成熟,鉴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成年人而言都比较弱,身边朋友的稍加渲染很容易让他们陷入网络游戏的泥潭中。
2、接触网络的年龄偏小
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上网年龄最小的网民居然只有5岁,年龄在11—12岁占72.6%,13—16岁的占68%,未成年人网民中以中小学生所占比例最大。
3、上网率偏高,上网时间过长
调查显示,现在溆浦县乡镇的大部分学校对学生安排的课外活动都非常有限,就连按规定安排的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也上的非常少,学生们说好不容易盼来的一节娱乐课又被老师给占了。在中小学,每个星期才有一节的美术课几乎都没上过,一般都被英语等课程取代了。音乐课也一样,两到三个星期才会上一次。只有体育课上的次数要稍微多一点,但是上课内容却很单调,一般都是跑步,或者给学生一些球拍让他们自己去打球。及其匮乏的休闲娱乐活动使得网络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全国未成年人的上网率为79.2%,而我县84%的未成年人每周都会上网,上网的时间在逐渐延长,留守儿童中有27%的人根本没有时间限制,想上多久就上多久。有34%的人每天上网时间不少于1小时,一般是利用放学后时间上网,也有部分则利用早上时间上网,情况严重的是有11%的网游痴迷者周五、周六晚上在网吧玩通宵,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对他们的身体正常发育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4、利用网络学习的少,进行不健康行为的多
有上网历史的留守儿童网民中有18.6%的人承认有意或无意浏览过色情、暴力游戏等网站。83.2%的留守儿童上网主要是玩游戏、交友、聊天,查阅资料的仅占13%,而且在留守儿童所爱玩的网络游戏中,又以穿越火线、QQ旋舞、魔兽、QQ三国、梦幻西游等网游居多。这些网络游戏都带有一定的暴力色彩,留守儿童长时间沉迷于此,容易对现实生活和虚拟网络产生混淆,心理容易扭曲。对于上网后的感受,85%的留守儿童觉得很开心、舒畅、刺激,尤其是自己玩的游戏角色升级或完成任务后,觉得很有成就感。
5、上网的经济来源情况不良
65%留守儿童的上网费用来自于平时父母、长辈给的零用钱,或是积攒下来的压岁钱;46%来自于他们利用平时业余时间采集的一些草药原料或是收集的废品变卖所得;有3.6%则是向同学借钱;另外还有2.1%的留守儿童则是利用家人不在家的空档,偷偷变卖家里值钱的物品;此次调查中还发现有个别留守儿童开始用行窃的方式来筹集上网费用,刚开始只是偷拿家里人的钱,发展到后面开始对学校的商店进行盗窃,其在第二次对商店进行行窃时被当场发现,该儿童年仅12岁,父母双亲都在外打工,其跟年满70岁的外婆生活在一起,对网络的痴迷是从2009年10月份开始的,在此之前成绩在学校的排名一直都是佼佼者,他活生生的事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6、家长能对孩子上网进行有效指导的少
82%的农村家长自己不懂电脑,对网络知识不了解,更不用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网络引导了。能对孩子上网进行正确有效引导的家长仅占6%。有68%的家长明知自己的孩子在网上玩游戏、聊天,但是却管束无力,有部分家长只得每天晚上去网吧劝孩子回家。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上网行为采取了强制阻止手段,但这并没有起到有效制止作用,反而引发了家庭矛盾。还有12%的家长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干什么,只是听孩子自己所说的学校要加班,要早去晚回,有些孩子干脆晚上也不回家在网吧玩电脑,给家里的答复却是去同学家玩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管束,监护人的无力监管,造成随意自由上网的居多,这样自控能力差的孩子更容易沉迷网络。
二、促进我县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政府层面来讲
一是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政府部门应建立网络监察机制,成立网络监察安全部门;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加强对网吧的安全合格检查,严格控制不良信息的接收和传播,净化网络环境,严禁未成年人进入公共网吧,加强网吧的登记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对黑网吧的打击取缔力度;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倡导一个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从学校层面来讲
1、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在学校开设绿色网吧。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全面的网络知识讲解,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上网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开设学校绿色网吧。要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考虑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网络知识教育,把未成年人的网上娱乐和思想道德教育充分融合起来。
2、丰富文体课程、开展课外活动。现在的中小学生,除了教室就是家庭,根本没有活动的空间,就连双休日也不例外。学校应倡导老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统计,根据情况成立兴趣小组,拓展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减轻学业负担;学校的电脑房每星期对学生开放一次,组织专门老师指导,让学生查阅资料,交流体会;要尽量把学生的课外生活丰富多彩起来,用健康有益的活动来抗击不良信息的侵袭,少受网吧的引诱,促进身心健康。一位著名的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曾说:“只有给青少年提供健康而且有意义的活动场所,让他们感到真正的乐趣,才能使青少年从对网络的痴迷中‘拔出来’。”
3、加强自律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辨别能力差,自制力、意志力都有待于进一步增强。作为教育者,要对其进行意志力、控制力、责任心的培养,加强自律与他律,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辨别能力。自律,就是让学生从内部向自己施加准则与控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激起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教育。”因此,在矫治学生痴迷网络的行为时,让他们自我教育,进行自律是很重要的。但是,要真正让痴迷于网络中的学生自拔却不是一件易事,除了对学生加强自律,进行自我教育外,还必须让他们进行他律,对他们的外部施加准则与控制。
(三)、从家庭层面来讲
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成长成才的第一责任人。因此,正确引导孩子上网,家长尤其重要。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现象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相关。家长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网络使用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对孩子的网络行为采
取正确的引导态度,积极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才能使孩子正确地使用网络,而不是过分沉迷,反受网络的侵害。
所以从家庭层面来讲,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等。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情况下建议父母最好还是尽可能将孩子带在自己身边,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带去务工的地方学习,条件不允许的话建议还是留在家里自己带孩子。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尤其注意要多和老师沟通,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同时反馈其在家里的表现给老师,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子女了解自己背井离乡生活的痛苦与磨难,用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也是加深父母与子女间相互理解和联系的有效途径。
结语: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不仅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也对家庭、学校以及我们整个社会今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还他们一片灿烂阳光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