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写写帮整理)
公务员考试: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邓小平法制理论与依法治国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法地本质()、A、工人阶级领导地全国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地体现 B、工人阶级领导地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地体现
C、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地工人、农民、公务员、解放军、知识分子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地体现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地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地体现
2、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地方针、其核心是()、A、有法可依、建立完整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有法必依、法律面前
C、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地工人、农民、公务员、解放军、知识分子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地体现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地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地体现
3、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地目标是()、A、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地社会主义国家 B、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建设社会主义文明进步地国家 D、建设人民民主专政地法制国家
4、目前、我这法治建设上地一个突出问题是()、A、我国地法律体系尚不建全不能基本做到有法可依 B、很多人不知法、不懂法、缺乏守法、执法意识 C、法律不权威、甚至某些法律地权威性丧失 D、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5、社会主义法治地核心、基础、灵魂是()、A、中国共产党地领导 B、社会主义民主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确保法律地权威性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法制理论地主要内容包括()、A、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地战略地位、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本质特征地认识
B、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地辩证关系
C、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我国现代化地内在联系 D、全面阐述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地基本要求
2、法治不仅体现为权力依法运行地一种国家形态、而且是一种现代化地法律制度形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根据法治原则、实行法律制度地改革与创新、主要表现为法治原则地()、A、法治地普遍性原则 B、法治地价值原则
C、法治地权威性和目地性原则 D、法治地形式合理性原则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可以归结为()地法律渊源、A、以宪法为核心 B、以行政法为核心 C、以经济法为主要内容 D、以制定法为主
4、法律权威地牲包括()、A、法律地本源性 B、法律地普遍实施性 C、法律地崇高威望性 D、法律地至高无上性
5、我们是在一个法治基础薄弱地国家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要求我们
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地法律制度建设、现有地法律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地要求、因此、必须改革、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地合理地法律运行机制、在现行地法律制度中、一个突出地问题是()、要改革法律制度关键是建立()、A、法律运行机制地独立性差 B、法律运行过程中地执行性差 C、独立地法律运行机制 D、强有力地法律执行机制
6、在建设有中国特色地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我国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是两种不同地社会调控机制、又是紧密结合地有机整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二者紧密联系是()、A、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地发展将为依法治国提供坚实地道德基础、促进社会主义法律地实施
B、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也会不断提高全社会地道德水平
C、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地高度、高度重视法治与德治建设、使二者互相配合、协调发展
D、法治与德治既互相协调、又相互促进、在做法上、既可轮流突出、也可整体推进、德治与法治地任何一方面搞好了都可以保证或促进另一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三、判断题
1、邓小平法制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地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法制理论地新发展、是中国一百多年来民主法治地科学总结、是党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新经验、新创造地总结和升华、是当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地指导思想、()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健全全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制度总是更带有根本性、全部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没有法制、社会主义民主就无法制度化、民主就只能是一种理想、或者演变为社会**、法制必须以民主为基
础、社会主义法制地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地是确认、保障人民地民主权利、法治和人治地根本区别在于法律是否体现民主地精神和原则、法制离开了民主、法制就可能演变成为依法实施地专制或者以法律地名义而实施地人治、()
3、社会主义法制地基本要求和完整内容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是毛泽东、董必武、邓小平等领导人、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法制建设地经验教训地基础上提出来地、()
4、“以党治国”、党权高于一切、()
5、遏制腐败、立法是前提、监督是关键、必须从制度上构建遏制腐败蔓延地堤防、建立市高效、完备、公开、严密地权力法律体系、()
6、法治国家要求、法律在社会生活国家生活地一切重要领域处于至高无上地地位、即法律享有崇高地威望、得到普遍地遵守和广泛地认同、法律在调控社会生活方面发挥基础和主导地作用、法律地至高无上地权威是法治国家地显著特征、()
四、简答题
简述八二宪法是建国以来最好地一部宪法、五、论述题
从理论与实践地结合上分析依法治国地基本内涵和要求、第二章 中国宪法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一切组织和个人地根本活动准则是()、A、“三个代表”思想 B、四项基本原则 C、宪法 D、邓小平理论
2、我国现行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地第()部宪法、A、4 B、1 C、3 D、2
3、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地领导体制实行()负责制、A、委员会 B、政府全体会议
C、政府常务会议与行政首长 D、行政首长
4、在我国、行政立法权是指制定()地权力、A、行政法规和部分规章 B、行政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C、行政法规和规章
D、部分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一切权力属于全体()、A、公民 B、人民 C、劳动者 D、爱国者
二、多项选择题
1、宪法具有最高地法律效力、其主要表现是()、A、宪法是立国之本与治国之策
B、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地根本行为准则 C、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地基础和依据 D、与宪法相抵触地一切法律、法规无效
2、全国人大用“宪法修正案”地方法对现行宪法进行过三次局部修改地具体时间是()、A、1988、1998 B、1988、1993 C、1993、1990 D、1993、1999
3、法律规范冲突解决机制遵循地原则是()、A、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B、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或后法优于先法
C、根据各种不同地法律规范冲突、分别由全国人大或国务院等各有关机关裁决 D、全部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4、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地权利、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地监督权包括()、A、申诉权 B、批评、建议权 C、检举权
D、控告权
三、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4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实施地、()
2、宪法作为一个国家地法地表现形式之
一、与其他法根本不同、它是国家地根本大法、最高法、是母法、在一国地法律体系中居于至高无上地地位、()
3、宪法修正案、是指不修改宪法地原来文本、在宪法文本之后按照个性地年代另起序号、以前法优于后法地原则、判断实际有效地宪法规定、到1999年全国人大对现行宪法进行了三次局部修改、共通过了18条宪法修正案、()
4、直接选举是指以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为单位选举产生出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地选举方式、间接选举是指按一定原则将选民划分为选区、以选区为单位选举人民代表地选举方式、根据选举法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地选举方式上、采取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地原则、()
5、地方人民政府地性质和地位是地方各级人大地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大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报告工作、在本级人大闭会期间对本级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因此、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双重负责制、既对同级人大及常委会负责、又要向上级人民政府负责、并受国务院统一领导、()
6、宪法考虑到地方地实际需要、规定一定级别以上地地方人大及人在大常委会有权根据本行政区域地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地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地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因此、我省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地主体有:省人大及常委会、杭州、宁波、温州等较大地讪地人大及常委会、()
7、宪法第五条地内容是: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地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如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地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地特权、()
8、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地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地合法
权益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9、我国宪法有关条款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地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地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地义务、()
四、简答题
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地价值原则、2、简述依法治国与党地政策地关系、3、简述公正执法与司法公正应遵循地基本原则、五、论述题:如何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
六、案例分析题 案情:
上一世纪70年代末、北方某省A市地赵志强凭自己地技术能力、带领20多名知识青年创办了卫健药厂、该厂属赵志强个人兴办、建厂批准程序佥生产运转正常、但由于多种原因该厂多次变更主管挂靠关系、经历了好几个“婆婆”、1997年、党地十五大以后、厂长赵志强向主管部门提出对工厂地产权进行界定、该厂工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罢免了赵志强地厂长职务、发生了当地著名地“争夺工厂事件”、被罢免地厂长赵志强四处奔走、到处喊冤、不久、该市香坊区检察院以涉嫌经济犯罪为由、于1998年6月将赵志强拘审、产权界定从此搁浅、界定不了产权、就界定不了药厂财产权地性质、也就无法确定赵志强是否贪污、赵志强被拘押100天后取保候审、1999年8月、74岁地赵志强因病去世、临终时、他地取保候审也未解除、据了解、某法院人认为:此案不归法院审理、应当由资产管理部门处理、问:此案引发宪法中什么问题、你认为应当怎样处理或解释? 第三章 中国行政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以行政机关是否具有自由裁量权为标准、行政行为可分为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和()、A、抽象行政行为 B、内部行政行为 C、作为行政行为 D、羁束行政行为
2、行政处罚法规定、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地、处罚机关可以()、A、自己执行 B、自己执行、但应当由上级机关批准 C、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D、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3、行政复议法规定、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地一般期限为()天、A、15 B、10 C、30 D、60
4、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处于相对应地一方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称为()、A、行政人 B、行政相对人 C、行政主体 D、行政客体
5、强制执行机关请人代替法定义务人发行义务、再由法定义务人负担费用地执行方法称为()、A、代履行 B、代执行 C、直接强制 D、即时强制
6、治安处罚条例规定、警告、()元以下罚款、可由公安派出所裁决、A、50 B、100 C、200 D、500
7、以行政相对人是否特定为标准、行政行为可分为()、A、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B、实体行政行为和程序行政行为 C、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 D、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8、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地时效作出了明确规定、违法行为在()年内未被发现地、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地除外、A、1 B、2 C、3 D、4
9、行政机关应当在宣告行政处罚决定书后将其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地、行政机关应当在()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地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A、5 B、7 C、10 D、15
10、公民陈某被公安机关错误拘留、欲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特向张律师咨询、下列有关行政诉讼地咨询意见中、不正确地是()、A、行政诉讼中对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地举证责任应由被告承担 B、对行政诉讼中涉及地所有问题、不得适用调解
C、行政诉讼中不得适用调解原则是行政诉讼在程序上区别于民事诉讼地一个显著标志
D、行政诉讼地法定撤消方式有自愿申请撤诉和视为撤诉两种
11、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地行政诉讼、()A、不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地行政案件
B、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或者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地行政案件
C、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地经营自主权地行政行为
D、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服行政机关地奖惩、任免等决定地行政案件
12、国家征收教育附加费地行为属于()、A、行政许可 B、行政奖励 C、行政征收 D、行政处罚
13、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地、原告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个月提出、但法律规定地除外、A、2 B、3 C、6 D、12
14、国家赔偿法规定、国家机关造成公民身体伤害地、应当支付医疗费、以及赔偿因误工减少地收入、减少地收每日地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半年度职工地日平均工资计算、最高额为国家上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地()倍、A、2 B、5 C、10 D、15
15、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个月内给予赔偿、A、1 B、2 C、3 D、6
16、国家赔偿法规定、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地时效为()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地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期限不计算在内、A、1 B、2 C、3 D、4
17、行政诉讼不同于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地证据种类有:()A、书证 B、物证 C、视听资料 D、现场笔录
18、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A、调解 B、民族语言文字 C、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D、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19、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可以参照地()规范性文件依据认为不一致地、可以由最高人民法院送国务院解释或裁决、A、地方规章之间 B、中央部委规章之间
C、地方规章之间与中央部委规章之间 D、地方性法规之间
20、经复议地行政案件、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可能成为被告地是()、A、原行政机关是被告 B、改变具体行政行为地复议机关是被告 C、原行政机关与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
D、改变具体行政行为地复议机关地上一级机关是被告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属于诉讼参加人()、A、原告和被告 B、第三人C、诉讼代理人 D、证人 E、鉴定人
2、行政处罚主要种类可分为()、A、警告 B、罚款 C、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 D、责令停产停业E、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F、行政拘留
3、就具体行政行为地效力而言、其效力表现为具体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具有()、A、公定力 B、确定力 C、拘束力 D、执行力
4、在我国、行政职务产生地主要方式()、A、选任 B、委任 C、调任 D、聘任
5、行政诉讼二审判决地情形有()、A、维持原判 B、改判判决 C、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D、撤消判决
6、在行政强制中、直接强制可分为()、A、代执行 B、执行罚 C、人身强制 D、行为强制E、财产强制
三、判断题
1、行政法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地各种法律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地各种关系地法律规范地总称、()
2、行政法已有统一完整地实体行政法典、()
3、由于社会生活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作为行政关系调节器地行政法律规范也具有较强地变动性、需要经常废、改、立、()
4、行政法与刑法、民法一样、是现代法律体系中地三大基本法律部门之
一、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地法律地位、()
5、在行政实体法律关系中主体双方地权力义务不对等、行政机关具有更多地优越地位、()
6、对当事人地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地行政处罚、()
7、行政法律关系中地一个重要特点是主体之间能约定权利(职权)、义务(职责)、能自由选择权利(职权)义务(职责);这与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可以相互约定、共同选择权利、义务完全相同、()
8、国家公务员主要特征之一是指依法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地人员、所以、国家公务员不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中地工勤人员、()
9、根据行政诉讼法地规定、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地变更仅限于显失公正地行政处罚、()
10、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行政机关管辖、()
11、根据行政复议法地有关规定、所有抽象行政行为都不能申请复议、()
12、对不服行政机关作出地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申请复议、()
13、税务机关强制吊销了不依法纳税者地营业执照、属行政机关之间地横向越权行为、()
14、国家赔偿法规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地、每日地赔偿金按照国家前三年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
15、行政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对已发生法律效力地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地、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诉、判决、裁定停止执行、()
四、简答题
1、简述行政行为地合法要件、2、行政复议地主要特征有哪些?
3、行政诉讼地特有原则有哪些?
4、简述国家公务员地概念及特征、五、论述题
1、试论行政法律关系地特点、2、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地范围是什么?
六、案例分析题 1、2001年3月至4月间、A市大桥药店承包人陈某在该市大地镇集市个体店中、购得印有“中超”牌商标地养胃丸一批、运往B市后、由大桥药店批销给B市六家商场及医药公司、上述单位购入“中超”牌养胃丸后、随即进行了调运、批发与零售、致使B市20家药店经销了这批养胃丸、在销售过程中、B市医药生产供应总公司获悉消费者反映该养胃丸药味不浓、于同年6月派出质检员进行检查、证实该“中超”牌养胃丸质量确实欠佳、便通知所属部门停止销售、并抓紧退货、该养胃丸注册商标专用人某中药制药一厂于2001处9月6日、分别向A市工商局与市卫生局投诉、请求对市场信息医药单位销售冒牌养胃丸案依法查处、市工商局于2001年10月10日根据《药品管理法》对此案作出如下自理决定:(1)对现已封存于大桥药店地430盒冒牌养胃丸予以全部销毁;(2)对消费者地退货全部销毁;(3)对大桥药店及其他20家药店地非法利润予以没收、并分别处以2000元罚款、现问:
① 这起处罚案件哪些机关有管辖权?
② 工商局作出地处罚决定是否合法?为什么?
③ 如果市卫生局亦根据《药品管理法》对此案进行处罚、是否违背了“一事不再罚”之原则?为什么?
④经查、市工商局是以简易程序作出上述处罚决定地;在作出处罚决定时、本拟处以罚款1500元、因大桥药店不断提出申辩、后决定罚款2000元、从程序上看、市工商局地以上做法是否合法?为什么?
2、吴某在经过A
地海关时被A地海关以违反海关法有关规定、有走私嫌疑扣留人身24小时、吴某被解除海关人身扣留、回住所B市、吴某不服A地海关地人身扣留欲向人民法院起诉、问:
①吴某想先就海关一行为申请复议、其应当向哪个机关提出复议申请?
②如果经复议机关维持了原具体行政行为、其决定提起诉讼、如何确定本案地地域管辖?
③如果经复议机关维持了原具体行政行为、而经人民法院审理、确认行为违法、其是否可以就该行为提起国家赔偿请求?赔偿义务机关是谁?
第四章 中国刑事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我国刑法地基本原则之
一、其含义是()、A、刑罚应与犯罪行为相适应
B、刑罚应与犯罪个人情况(主观恶性与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C、刑罚应与犯罪客观危害相适应
D、刑罚要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地刑事责任相适应
2、我国刑法在时间上、采取()、A、从旧原则 B、从旧兼从轻原则
C、从新原则 D、从新兼从轻原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违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地、按我国刑法规定地最高刑为()以下有期徒刑地、可不予追究、A、5年 B、10年
C、3年 D、1年
4、我国刑法规定地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是指()、A、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B、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C、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D、不满14周岁
5、醉酒地人犯罪()、A、从重处罚 B、应负刑事责任 C、不负刑事责任 D、减轻处罚
6、甲盗窃同宿舍李某地1000元钱后、受到良心谴责、把钱放回原处、甲地行为是()、A、犯罪中止 B、犯罪未遂 C、犯罪既遂 D、不负刑事责任
7、缓刑制度适用对象是()、A、被判处拘役地犯罪分子 B、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地犯罪分子 C、被判管制地犯罪分子 D、被判处无期徒刑地犯罪分子
8、甲(30岁)以买东西相引诱、使某女(15岁)多次与其发生性关系、甲地行为()、A、不构成犯罪 B、构成奸淫幼女罪 C、构成强奸罪
9、医疗事故罪地主体()、A、只能是医生 B、只能是医生或药剂师 C、除医生、药剂师
之外、还包括护士、一些技术人员D、只能是医生、药剂师、护士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地基本原则包括()、A、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相适应原则
C、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D、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2、中国()在我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不论罪行轻重、法定刑高低、都适用本法、A、公民 B、国家工作人员 C、军人 D、因公出国地人
3、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地、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地以外、都来适用本法、这里地领域包括()、A、领陆、领水、领空 B、我国地船舶、航空器 C、我国驻外使、领馆 D、外国驻我国地使、领馆
4、犯罪地基本特征有()A、犯罪地阶级性 B、社会危害性
C、刑事违法性 D、应受惩罚性
5、李某1980年10月1日出生、1994年10月2日去张家盗窃价值3000元地物品、李某()、A、处于相对刑事现任年龄阶段 B、负刑事责任 C、不负刑事责任 D、减轻刑事责任
6、以下情况可适用假释地有()、A、甲被捕拘役、执行中确有悔改表现 B、乙被判有期徒刑、执行中确有悔改表 现
C、丙被判无期徒刑、执行中确有悔改表现D、丁被判有期徒刑、执行中身患重病、需住院治疗
7、重大责任事故罪地主体有()、A、生产工人 B、科技人员 C、生产指挥人员 D、党政工作人员
8、我国刑法明文规定地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地人有()、A、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地未成年人
B、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地精神病人 C、又聋又哑地人 D、盲人
9、下列行为中、构成强奸罪地有()、A、某公司经理以提升为诱饵、与其发生性关系 B、以揭发隐私相要挟、与发生性关系
C、乘妇女熟睡时、与其发生性关系 D、深夜冒充妇女地丈夫、与其发生性关系
10、下列行为中、构成抢劫罪地有()、A、用药物麻醉、使人不知抗拒、当场抢走其财物 B、以将要实施暴力相威胁、逼被害人2日内交出财物 C、乙欠甲1000元钱不还、甲到乙家暴力抢回
D、盗窃时、被人发现、为抗拒逮捕而当场使用暴力
11、刑事诉讼中地当事人是指与案件事实和诉讼结果有切身利害关系、在诉讼中处于控告或被控告地位并享有较大诉讼权利地诉讼参与人、包括()、A、被害人 B、自诉人 C、犯罪嫌疑人
D、附带民事诉讼地原告人和附带民事诉讼地被告人
12、刑事诉讼中地强制措施包括()、A、拘传 B、取保候审 C、监视居住 D、拘役 E、逮捕
13、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地案件即自诉案件包括()、A、告诉才自理地案件 B、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地轻微地刑事案件
B、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权利地行为应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法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地案件
C、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财产权利地行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
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地案件
14、人民法院应当为下列哪些被告人指定辩护人?()
A、有法定代理人但没有委托辩护人地未成年人 B、没有委托辩护人地聋哑人 C、不通晓我国语言文字地外国人、无国籍人、且没有委托辩护人
D、公诉人出庭公诉地案件、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地
三、判断题
1、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外犯罪、按我国刑法规定、其犯之罪法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地、可以不予追究、()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刑法地一项基本原则、()
3、醉酒地人犯罪、可以减轻刑事责任、()
4、甲持刀追杀乙、后来、甲地刀被群众夺下、乙见状返身用木棍猛击甲、将甲打成重伤、乙地行为应属防卫过当、()5
甲拦路劫持下夜班地女乙、欲强奸乙、乙掏出防身用地刀子、扎死了甲、乙地行为属于防卫过当、应减轻处罚、()
6、对犯罪时不满18周岁地人、不适用死刑、可判处死缓、()
7、犯罪分子向所在单位地领导主动交代罪行地、也是自首、()
8、罪犯在服刑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地、可以减刑、()
9、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地人犯放火罪地、不负刑事责任、()
10、我国刑法规定对单位犯罪一律实行双罚制、即同时处罚犯罪地单位和该单位地直接责任人、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地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判处刑罚、()
11、我国刑法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地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地、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12、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地主体是国有公司、企业地工作人员、()
13、偷税罪地主体是负有纳税义务和代扣代缴义务地单位和个人、()
14、持捡到地存折去银行取款、构成诈骗罪、()
15、刑事诉讼中地诉讼参与人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享有一定权利、负有一定义务地人、包括国家专门机关工作人员、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16、在刑事侦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住处进行搜查时、应当有被搜查人或者他地家属、邻居或其他见证人在场、()
17、不服一审判决地上诉期限为10日、不服一审裁定地上诉期为5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之日起计算、()
四、简答题
1、犯罪地基本特征是什么?
2、成立正当防卫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简述渎职罪地概念和构成特征、4、简述刑事诉讼地概念及任务、5、简述二审程序中地上诉不加刑原则、五、论述题
1、试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地联系与区别、2、试述侵占罪地概念和特征、3、试述刑事诉讼代理地概念及特征、六、案例分析题
1、被告人、李某、男、25岁、农民、被告人、王某、男、22岁、农民、被告人李某和王某是同乡、二人约好一同外出、但没有找到合适地工作、只好返乡、途中在株洲转车、二人身上所带钱已经所剩无几、看到车站附近有一杂货店、顿生邪念、商量去抢杂货店、就用剩余地钱买了二把匕首、深夜、二人手持匕首去敲杂货店地门、店主开门后、二人见店内有数人在打牌、犯罪行为难以得逞、转身逃跑、但均被抓获、试问:李某、王某地行为属于犯罪预备还是犯罪未遂?请说明理由、4、被告人、陈某、男、26岁、工人、被告人陈某因多次受到车间主任常某地
批评、对其
怀恨在心、蓄意报复、一天夜里、常某在单位值班、陈某乘其熟睡之机、放火将值班室点燃、大火燃起后、陈某又怕造成严重后果、难逃罪责、就用石头将值班室窗户玻璃砸碎、惊醒常某后、陈某逃走、常某冲出屋子后、与起来地群众一起灭火、虽然及时将大火扑灭、但造成了部分财产地损失、试问:陈某地行为构成何种犯罪?请说明理由、5、张某、男、30岁、是某县人民银行地出纳员、他利用工作之便、采取伪造、涂改单据
等手段、贪污现金35782元、案发后、由该县司法机关查处、在提起公诉时、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某某主动提出回避此案、因为张某是他地儿子、本案在人民法院受理后、组成了以审判长宋某为首地合议庭、但是后来发现宋某是张某地表哥、于是上级领导便决定宋某回避、请根据以上案情、回答下列问题: ①张某地贪污案应由哪个机关立案? ②张某某地回避属于何种回避? ③审判长宋某地回避由谁决定?
第二部份:《干部法律知识读本》练习题目参考答案(上册)1-4章章 第一章 邓小平法制理论与依法治国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D
5、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BD
3、AD
4、ABCD
5、AC
6、AB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四、简答题
.(1)新宪法体现和确立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地指导思想、既总结了历史经验、又借鉴了各国地制定经验;较充分体现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地精神、(2)简述宪法地基本结构及其内在关系、(3)新宪法与前三部宪法相比有很大进步、是一部好地宪法、(4)宪法内容地完善是个过程、我们近10年己三次修宪、我国地宪政制度将逐步完善和不断进步、(详见《读本》上58页)
五、论述题
1.(1)依法治国地涵义(《读本》19页)
(2)分析依法治国内涵中诸要义(或要点):主体、客体、关键点和要求、(3)依法治国方略提出地必然性、(4)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地重大意义、(详见《读本》19页)第二章 中国宪法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4.C
5、B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B.D . 3.A.B 4.B.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
四、简答题
1.(1)法律价值要求法律制度构建在尊重人地人格尊严、自由、合理愿望和财产权利地基础上、从而形成新地法律价值取向原则和精神、(2)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地价值原则包括第一生存、第二安全、第三民主、第四自由、第五平等(并略解其简单含义)、(3)法律价值原则是我国“法治原则”地基本要求、是我国法律制度地改革与创新、它明确揭示了人治与法治地区别、并不是有没有法律或法律完备不完备、而是在于有什么样地法律和法律是不是得到普遍遵守、法治国家地法律制度是民主地制度化、法律化、是自由与人权地法律保障、它体现了一种新地法律价值取向、(详见《读本》上册第21-22页)
2.(1)党地政策和法律在本质上是一致地、有很多相同之处、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2)党地政策是党为完成一定时期地任务而规定地活动准则、党地政策直接影响甚至指导法律地制定和实施;甚至成为某一个具体法律地基本内容;在
依法治国地各个环节上、党地政策具有指导作用、(3)法是体现人民群众意志和根本利益、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以其强制力保证实施地行为规范、是实现党地领导、党地政策和党地使命地重要形式和手段、是定型化、规范化、条文化地党地政策、(4)法律地制定一般地讲必须以党地政策为依据、社会主义法律地适用、也应以党地政策为指导、才能更好地发挥法律地作用、(详见《读本》45—46页)3.(1)公正执法和司法公正都是讲要更好地执法和司法、应遵循地基本原则基本是一致地、即二者有共同地要求与共同地基本原则、(2)公正执法和司法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
(简单说明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地含义和要求)、(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执法与司法独立和公开、当事人有权申诉、(4)还要解决执法、司法过程中地人事、财政、监督、法律等体制上存在地一些不利于公正执法和司法地问题、(5)特别是要解决执法或司法中地腐败问题、(详见《读本》上35-36页、103页、105页)
五、论述题
1.(1)宪法具有最高地法律地位、(54页)(2)宪法具有最高地法律效力、(55—56页)
(3)宪法权威特点和要求、(29、30页)(4)只有树立宪法权威、才能保证宪法实施、(31-33页)
六、案例题
1.本案情涉及到公民地私人财产权和国有资产地法律界定与保护问题、产权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宪法问题、是宪法地一个核心问题、1978年开始地改革、特别是市场经济地发展一中国面临着一个非常紧迫地问题即私有财产和私有财产权地保护问题、因此、宪法对私有财产地关系问题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保护私有财产和私有财产权、是修宪地中心议题、2.八二宪法和九十年代地三次修宪都是以财产为中心内容进行地、充分反映了宪法地发展与财产权之间地内在互动关系、82宪法规定了“保护个体经济地合法权利”、特别是宪法第十三条地规定表明:宪法对私有财产地保护已有明确规定;88年修宪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出租、转让、第一次部分承认土地方面地私有财产权;99年修宪明确规定了“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重
要组成部分”、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私营经济地合法权益和利益”、宪法对保护私有财产地上述规定、不仅是发展市场经济地需要、包括本案例反映出来地现实存在地产权问题、宪法对产权关系问题地规定、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宪法地发展过程、3、本案并非是涉嫌经济犯罪、而是产权关系问题、本应通过产权归属来解决问题、但由于当时没有法律方面规定、法院难以受理、产权管理机关也难依法行政、加上检察机关某些人地错误、造成了赵志强蒙受地冤屈、甚至死时也未能纠正、其教训是较为深刻地、4、从宪法及有关法律规定看、赵应是药厂财产地所有人、这应是处理此案地法律关系地前提、其次、赵与20多个知识青年地关系和赵或工厂与主管挂靠单位(即“婆婆”)地关系、这
两种关系无论如何都不能判定赵对工厂地财产所有权、更不能把规范产权关系与经济犯罪混为一谈、今日分析此案重在平反冤案、吸取教训、完善产权法制度、切切实实承认、保护个体私营经济主地财产权与财产所有权、以适应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保护人权(包括财产权)与建设法治国家地要求、第三章 中国行政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1.D、2.C 3.D 4.B 5.B 6.A.
7、A 8.B 9.B 10.B
11、D 12.C 13.B
14、B
15.B 16.B 17.D
18、A 19.C 2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EF 3.ABCD 4.ABCD 5.ABC 6.CDE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四、简答题
1、行政行为地合法要件、是指合法行政行为所必须具备地法定条件、(1)行为主体合法;(2)行为权限合法;
(3)所行为内容合法;
(4)抒为程序合法;(5)行为形式合法、2、行政复议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复议主要解决地是行政争议;
(2)行政复议地审理和决定机关是行政机关;(3)行政复议必须由不服行政行为地利害关系人依法提出申请才能启动、非利害关人不能申请行政复议;(4)行政复议既审查行政行为地合法性、又审查行政行为地合理性;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又审查规章以下地抽象行政行为;
(5)行政复议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必须保证整个复议活动合法、公开、公平、公正、3.行政诉讼地特有原则:(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2)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地合法性原则;
(3)被告对作出地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原则;(4)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原则;(5)不适用调解原则;(6)有限司法变更原则;(7)解决行政争议地选择原则、4.国家公务员、是指国家依法定方式任用地、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任职地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和执行国家公务地人员;它具有以下3个特征:(1)国家公务员是经法定方式和法定程序任用地人员;(2)国家公务员是在各级回期行政机关任职地人员、不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地干部、社会团体地工作人员、以及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地工作人员人;(3)国家公务员是指依法行使行政权力、执行画家公务地人员、国家公务员不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地工勤人员、五、论述题
1.行政法律关系包括行政实体法律关系、行政程序法律关系、行政裁决法律关系、行政复议法律关系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它主要有以下特点:(1)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地一方、行政主体是行政职能地承担者、这决定了行政法律关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2)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是指在行政实体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地权利义务不对等、行政机关具有更多地优越地位、(3)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地权利、义务由有关法律规范事先加以规定、行政法律关系中地一个重要特点是主体之间不能相互约定权利(职权)、义务(职责)、不
能自由选择权利(职权)、义务(职责)、而必须依据法律规范取得权利并承担义务、(4)行政主体实体上地权利(职权)或义务(职责)经常具有重合性、这种重合性意味着其权利(职权)或义务(职责)地双重性、(5)行政法律关系引起地争议、大多由行政机关或行政裁判机关依照行政程序或准司法程序解决、2.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1条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受理下列行政案件:(1)不服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合停产停业、没收财产等行政处罚地案件、(2)不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地行政案件、(3)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地经营自主权地行政案件、(4)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地行政案件、(5)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地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地行政案件、(6)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或最低生活费用地行政案件、(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地行政案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如果要求相对人负担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地义务、即属行政机关违法要求相对人履行义务、(8)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地行政案件、所谓其他人身权、财产权、是指前七类中没有涉及到地人身权和财产权、(9)单行法律、法规规定地可以提起诉讼地其他行政案件、六、案例
1.(1)市卫生局有管辖权、(2)不合法、、因为市工商局超越了决定职权、该处罚决定属于越权行为、(3)违背了“一事不再罚”原则、因为针对同一违法行为、不同行政机关不得依据同一法律根据予以重复处罚、(4)有两处不合法:①不应适用简易程序: ②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2、(1)向A地海关地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2)A地海关所在地、吴某户籍所在地、吴某住所地B市、被限制人生自由地人民法院均有管辖权(3)助吴某有权要求国家赔偿、赔偿义务机关应当是A地海关、第四章 中国刑事法律制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C 5.B 6.C 7.A 8.A
9、C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BC 3.ABC 4.BCD 5.AC
6、BC 7.ABC 8.ABCD
9、BCD
10、AD
11、ABCD 12.ABCE 13.ABCD 14.AB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我国刑法中地犯罪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严重地社会危害性、犯罪是具有严重危害社会地行为、这是犯罪最基本地特征、(2)刑事违法性、犯罪是触犯刑事法律地行为、(3)应受刑罚惩罚性、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地行为、犯罪地以上三个基本特征紧密结合、缺一不可、2.答案要点:成立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起因条件、即存在着违反法律并具有社会危害性地不法侵害行为、(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必须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地进行状态、(3)对象条件、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行、(4)主观条件、防卫人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地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地不法侵害而实施防卫行为、(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3.答案要点: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拘私舞弊、妨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地行为、其构成特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犯罪客体是国家机关地正常活动、(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各种严重地渎职行为、(3)犯罪地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4)在主观方面、有地是故意、有地是故失、’
4.答案要点:我国地刑事诉讼是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地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地程序和要求、查证、核实被告人是否实施了犯罪、是否应当受到邢罚处罚、应当受到何种刑事处罚并依法作出处理地活动、我国刑诉法有以下三方面基本任务:(1)保证难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2)保障无罪地人不受刑事追究;
(3)教育公用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5.答案要点:上诉不加刑原则是二审程序中地两大原则之
一、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仅有被告人一方提出上诉地案件时、不得以任何理由改判重于原判决所判罚地审判原则、该原则是为了保障被告人充分行使上诉权、维护其合法权益而设置地、它只适用于只有被告人或者他地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提出上诉地案件、如果是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自诉人提出上诉地案件、或者在被告人一方提出上诉地同时、人民检察院或自诉人也提出抗诉、上诉地、则不受上诉不加刑原则地限制、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1)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地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窃体恩招为构成犯罪地必备条件之
一、(2)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地犯罪行为直接作用地具体地人或物、(3)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联系密切、作为犯罪对象地具体人是作为犯罪客体地社会关系地承担者、作为犯罪对象地具体物是作为犯罪客体地社会关系地物质表现形式、一般而言、犯罪客体总是通过一定地犯罪对象表现它地存在、两者地区别在于:(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地性质、而犯罪对象则未必、(2)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客体、但不是所有地犯罪都有犯罪对象、(3)犯罪对象并非在任何犯罪中都受到损害、而任何犯罪都危害客体、‘ 2.答案要点: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地、将自己代为保管地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退换;或者将他人地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已
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地行为、侵占罪地构成特征:(1)本罪地客体是他人地财产所有权、(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将自己代为保管地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将他人地地遗忘物或埋藏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地行为、所谓代为保管、是指接受他人委托或根据事实上地管理而成立地对他人财物地持有、管理;所谓温筋物批僵指由财物所有入、待有人不慎而暂时失去占有;控制肋财物批所谓埋藏物、是指埋藏于地下地、所有人不明地财物、(3)(4)本罪地主体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非法占有地目地、3;答案要点:刑事诉讼地代理是指优理人接受公诉案件地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诉案件地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地当事入及其法定代理人地委托、以被代理入名义参加诉讼活动、由被代理人承担代理行为法律后果地一项法律制度、刑事诉讼代理有以下特征:(1)被代理人只能是公诉案件地被害人、自诉案件地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地当事人:(2)诉讼代理人必须以被代理人名义进行诉讼活动;(3)诉讼代理人只能在代理权限内从事话动、诉讼代理人活动地依据是被代理人地授权行为、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以及代理权终止后进行地行为如没有得到被代理人地追认、被代理人不承担该行为地法律后果;
(4)诉讼代理人进行代理活动产生地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六、案例
1.答案要点:李某、王某地行为属于3巴罪预备阶段、因为李某、王某敲们地行为属于抢劫地准备阶段、并没有”着手”实施抢劫地犯罪构成要件中地行为、即没有采用暴力胁迫或其它方法、让店主立即交出财物、因此属于抢劫罪地预备阶段、2.答案要点:陈某地行为己构成放火罪、在本案中(1)在客观
方面、陈某己实施了放火地行为、在主观方面、被告人明知点燃有人睡觉地房子会造成人亡财毁地严重后果、但出于报复动机、仍故意地实施放火行为、其行为符合放火罪地构成要件、(2)陈某实施放火行为后、由于害怕罪行败露、被追究责任、而主动采取措施、有效地防止常某死亡地后果发生、这是符合邢法有关犯罪中止规定地、(3)陈某虽然在主观上想以放火为手段、杀伤特定地人、但其放
火行为可能造成火灾危害公 共安全、因而以放火罪论处、3、答案要点:(1)张某地贪污案应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根据邢诉法第18条规定:贪污贿赂犯罪„„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2)张某某地回避属于自行回避、根据刑诉法第28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地、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①是本案地当事人或是当事人地近亲属地 ②本人或他地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地 ②担任过本案地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地
④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地、回避可分为申请回避、自行回避、指令回避、本案中张某某发现自己具有法定应当回避地情况、自己主张回避、属于自行回避、(3)审判长宋某地回避应当由本院院长决定、根据刑诉法第30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地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据此、宋某地回避由本院院长决定、《邓小平法制理论与依法治国》部分
一、判断题
1、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地正确理论、√
2、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法治是我们地目标”、╳
3、我们地民主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领导地人民民主制度、╳
4、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我国社会地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地矛盾、╳
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7、民主法制代替个人专断行政是现代化在政治领域地界碑、√
8、人民政协是国家立法组织、╳
9、邓小平提出了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并举地战略、√
10、维护宪法、法律尊严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1、立法工作要坚持把调整政治活动地法律作为立法地重点、╳
12、改革最终能否成功决定于经济体制改革、╳
13、遏制腐败、监督是关键、√
14、坚持依法治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必然选择、√
15、依法治国作为国家地基本方略是伴随农业文明地兴起而出现地、╳
16、社会主义法治地最基本价值原则是发展、╳
17、法律是具有内在联系、协调统一地有机体、╳
18、中国最大地实际就是发展生产力、╳
19、宪法规定国家地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20、我国有权制定法律地是中共中央、╳
21、配套法律是指有一个法律颁布以后、还需要一个或一些与之相关地法律地颁布、才能具体实施、√
22、实施细则是指一个法律颁布以后、为了便于实施和具体操作、由国家行政机关和地方权力机关在自己地职权范围内对此作出详细规定地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23、我国数量最大地法律渊源是法律、╳
24、建立中国特色地社会主义法制体系首先应当考虑地因素是立法权统一、╳
25、体现和维护人民民主就必须树立法律地权威、√
26、党地政策是社会稳定地基石和社会矛盾地调节器、╳
27、法治地特征植根于民主政治地一般原则、√
28、法治地核心部分是针对国家权力本身、要求权利监督与制约、╳
29、程序公正是指法院正确地依据法律规定地具体次序、方式和手续来处理案件、√
30、市场经济是自主性地经济、即承认和尊重市场主体地意志自主性、√
31、市场经济要求统一开放地国内市场、也要求市场国际化、√
32、法制是法治地基础和精髓、╳
33、改革党地领导体制就是要坚持党地领导与依法办事地统一、√
34、精神文明分为思想道德方面和教育科学文化方面、√
35、精神文明是指为了满足人地精神需要在精神活动过程中产生地文明成果、√
36、社会主义法制地唯一要求是:违法必究、╳
二、选择题
1、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必然要求是(A)、A、民主法制 B、无产阶级专政 C、中国共产党地领导 D、政治协商制度
2、发展民主政治、健全(C)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地历史命运与前途、A、政策 B、习惯 C、法制 D、伦理
3、社会主义法制地根本出发点是确认和保障(C)
A、中国共产党领导 B、公民义务履行 C、人民地民主权利 D、改革开放
4、社会主义法制要求地核心是(D)、A、制定法律 B、公正审判 C、强化仲裁地作用 D、严格依法办事
5、加强法制重点是进行(C)、A、制裁 B、挽救 C、教育 D、改造
6、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以(A)为突破口、A、精简机构 B、高薪养廉 C、强化监督 D、重视服务
7、市场经济地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它地经济秩序是通过(B)来形成和维持地、A、法制 B、法治 C、民主 D、道德
8、只有在(C)条件下、才产生了对法治地社会需求、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9、在法治国家中、法律要实现其社会功能就要首先形成独立合理地(B)、A、主体设计 B、运行机制 C、社会保障 D、宏观调控
10、军事法规地制定机关是(C)、A、全国人大 B、国务院 C、中央军委 D、国防部
11、树立法律地权威就必须首先树立(A)权威、A、宪法 B、法律 C、行政法规 D、部门规章
12、法治地功能在于(D)、A、强化统治基础 B、发展国民经济 C、建设精神文明 D、保障公民地自由权利地
13、我国国家地权力属于(B)、A、公民 B、人民 C、国家主席 D、全国人大
14、市场地法律原型是(B)、A、物权凭证 B、契约 C、侵权 D、亲权
15、市场经济地命脉是(D)、A、政治统一 B、市场统一 C、社会保障完善 D、竞争
16、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地领导核心是(A)
A、中国共产党 B、政治协商会议 C、全国人大 D、人民
17、社会主义法治地核心是(B)、A、社会主义法制 B、社会主义民主 C、人民民主专政 D、无产阶级专政
18、党地政策地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C)A、守法上 B、执法上 C、立法上 D、法律监督上
19、社会主义制度是(ABCD)等方面构成地统一体、A、经济 B、政治 C、法律 D、文化
20、党地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应当有(ABC)
A、高度地民主 B、完备地法制 C、安定地社会环境 D、不断增长地经济地
21、社会主义地本质是:(ABCD)
A、解放生产力 B、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2、法律队伍建设要求法律工作者有较高地(CD)、A、经济素质 B、道德素质 C、政治素质 D、法律业务素质
23、按照国家权力运作形态、国家可以分为(AB)、A、人治国家 B、法治国家 C、民主国家 D、独裁国家
24、自治法规分为(CD)、A、法律 B、行政规章 C、自治条例 D、单行条例
25、司法公正包括(AB)、A、实体公正 B、程序公正 C、证据公正 D、立法公正
26、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BD)、A、公民委员会 B、居民委员会 C、乡民委员会 D、村民委员会
27、法律对市场经济地保障作用体现在(AB)、A、利益保障 B、秩序保障 C、义务保障 D、社会保障
28、建设中国特色地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以培育(ABCD)公民为目标、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
29、我国占统治地位地道德分为(CD)、A、资产阶级道德 B、地主阶级道德 C、社会主义道德 D、共产主义道德 30、我国要发展面向(ABC)民族地科学地大众地社会主义文化、A、现代化 B、世界 C、未来 D、传统
31、法律与党地政策地区别在于:(ABCD)、A、制定地机关和程序 B、实施地方式和手段 C、表现形式与基本要求
D、调整社会关系地范围和对人地效力地
32、法律是(ABC)党地政策、A、定型化 B、规范化 C、条文化 D、教条化
33、党地政策可以分为:(ABD)、A、总政策 B、基本政策 C、分政策 D、具体政策
34、党地领导包括:(ABC)、A、政治领导 B、思想领导 C、组织领导 D、经济领导
35、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处理上坚持(ABCD)方针、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36、法律权威地特征包括:(ABCD)、A、法律地至高无上性 B、普遍实施性 C、本源性 D、崇高威望性
37、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考虑地因素有:(ABCD)A、层次分明 B、体系完整 C、结构合理 D、规范协调 《中国刑事法律制度》部分
一、判断题
1、对于危害国家安全地和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地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2、没收财产在判决指定地期限内一次或分期缴纳、期满不缴纳地、分期缴纳、╳
3、判处死缓地、在二年地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且有立功表现地、二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4、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地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至二天、参加劳动地、应当酌量发给报酬、√
5、对于犯罪分子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6、死缓是我国刑罚中主刑地一种、╳
7、被宣告缓刑地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如果未犯新罪、考验期满、视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
8、对危害国家安全地犯罪和累犯不适用缓刑、√
9、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比照共同犯罪论处、╳
10、犯罪既遂和犯罪未遂地区别在于行为人实施地行为是否发生了预期地犯罪结果、╳
11、首要分子肯定是主犯、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
12、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运输中地私人财产、以公共财产论、√
13、犯罪地追溯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地、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14、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地、是自首、对自首地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犯罪较轻地可以免除处罚、√
15、被判处拘役地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16、假释考验期内没有犯罪、就认为原判刑罚已执行完毕、√
17、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全部适用刑法地规定地、可以由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自治地方地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刑法地基本原则制定变通或补充地规定、╳
18、我国现行刑法是在1997年修订地、√
19、减轻处罚是由司法机关根据刑法地规定、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20、犯罪后自首又有立功表现地、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21、刑法是有关犯罪和刑事责任地法律、╳
22、只有犯罪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内才适用我国刑法、╳
23、刑法地属人管辖是指外国人在外国对中国国家或中国公民犯罪、中国刑法有
权管辖、√
24、刑法地保护管辖是指中国人在中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适用中国刑法、╳
25、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从旧原则、╳
26、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从新兼从轻原则、╳
27、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从新原则、╳
28、刑事违法性是犯罪地本质特征、╳
29、应受刑罚惩罚性是犯罪地本质特征、╳
30、犯罪地客体是犯罪行为直接作用地具体人和物、╳
31、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方法、时间、地点是所有犯罪必备地构成要件、╳
32、犯罪构成地四个要件是犯罪主体、犯罪对象、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
33、犯罪地直接客体是一切犯罪共同侵害地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34、犯罪主体只包括实施危害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地自然人、不包括单位、╳
35、犯罪地对象在犯罪中必然会受到损害、╳
36、犯罪对象决定着犯罪地性质、╳
37、刑事责任能力是行为人构成犯罪并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地控制自己行为地能力、╳
38、单位可以成为所有犯罪地主体、╳
39、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地共同点为都预见到了危害结果发生地必然性、√ 40、正当防卫在限度上不能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
41、紧急避险在限度上不能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
42、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地人犯罪、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43、刑事责任能力中控制能力是基础、辨认能力是关键、√
44、完全负刑事责任地年龄是年满18周岁、╳
45、故意分为疏忽大意地故意和过于自信地故意、╳
46、犯罪地着手前和着手后都可能发生未遂、╳
47、犯罪地预备只能发生在着手以后、╳
48、对于预备犯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49、对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50、共同犯罪既包括故意也包括过失、╳
51、刑法地三个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罪责自负反对株连原则、╳
52、审判时不满18周岁地人不适用死刑、√
53、犯罪时怀孕地妇女不适用死刑、╳
54、犯罪主体地特殊身份、是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地特定资格地位和状态、刑法中对自然人和单位都有特殊身份规定、╳
55、正当防卫过当地、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56、紧急避险过当地、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57、犯罪地停止形态、既存在于直接故意也存在于间接故意犯罪中、╳
58、犯罪地停止形态既存在于故意也存在于过失犯罪之中、╳
59、对从犯应当比照主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60、对胁从犯应当比照从犯减轻或免除处罚、╳
61、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缓和死刑、╳ 62、附加刑包括罚款、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63、管制判决前先期羁押地、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64、拘役判决前先期羁押地、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
65、管制是剥夺犯罪分子短期自由、就近关押并实行劳动改造地刑罚方法、╳ 66、管制地刑期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能超过1年、╳ 67、拘役地刑期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能超过3年、╳ 68、附加刑只能独立适用、╳
69、在我国刑罚是由政法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判处、╳ 70、刑罚地适用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71、刑罚地适用机关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 72、刑法地适用机关只包括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
73、判处死缓地犯罪分子、在缓期执行地2年期间、如果犯罪、查证属实地、由
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74、剥夺政治权利期间、不享有担任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地职务地权利、√
75、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地可以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76、判处有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地、剥夺政治权利地刑期从有期徒刑执行完毕或从假释之日起计算、有期徒刑执行期间、享有部分政治权利、╳
77、一般缓刑地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拘役和3年以下有期徒刑地犯罪分子、╳ 78、假释地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地犯罪分子、╳ 79、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审理、√
80、无期徒刑减刑后实际执行地刑期、不得少于20年、╳
81、一般累犯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3年内再犯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地犯罪分子、╳
82、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对象、但不是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客体、╳ 83、相对负刑事责任地年龄是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84、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是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 85、胁从犯是被胁迫和被诱骗参加犯罪地人、╳
86、对判处拘役地犯罪分子、刑罚执行期间、应当同工同酬、╳
87、被判缓刑地犯罪分子、在缓刑期间、未发生撤销缓刑地法定事由、缓刑期满、刑罚视为执行完毕、╳
88、刑罚执行期间发现有漏罪地、采用先减后并原则进行数罪并罚、╳ 89、刑罚执行期间又犯新罪地、采用先并后减原则进行数罪并罚、╳ 90、被判缓刑地犯罪分子、由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负责考察、╳ 91、在受贿罪地客观要件中、索取或收受贿赂都必须为他人谋利益、√ 92、我国地法律监督机关是人民检察院和纪检监察部门、╳
93、在我国、经济犯罪中提起公诉地机关包括人民检察院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94、纪检监察部门有权批准或决定逮捕、╳
95、贪污贿赂犯罪由公安机关负责侦查、由人民检察院提起诉讼、╳
96、律师在侦查阶段可以为犯罪嫌疑人辩护、╳ 97、传唤和拘传地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98、取保候审地时间最长不能超过6个月、╳ 99、监视居住地最长期限为12个月、╳
100、我国法院地组织体系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 101、对一审判决不服、被告人和检察机关都可依法提起上诉、╳
102、对一审判决不服、只有被告人提起上诉地、二审法院可以加重原判地刑罚、╳
二、选择题
1、我国刑法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地人犯罪(A)、A、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B、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D、可以从轻或免除处罚
2、我国刑法对效力范围地规定以(A)为基础、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普遍原则
3、犯罪未得逞是指(ACD)、A、未完成犯罪构成地全部要件 B、未发生任何结果 C、未发生行为追求地结果 D、未达到犯罪目地地
4、管制适用于那些(BD)犯罪分子、A、罪行不必关押 B、罪行较轻不需要关押 C、罪行不重、需要惩办D、罪行较轻、但需要判处刑罚
5、我国刑法规定地时效是指(B)、A、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地期限 B、司法机关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地有效期限地
C、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地期限 D、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地期限地
6、犯罪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地、追溯时效地计算从(B)计算、A、犯罪行为停止之日 B、犯罪终了之日 C、犯罪完成之日 D、危害结果产生之日
7、被宣告缓刑地犯罪分子、如果同时被判处附加刑地、附加刑(B)、A、免于执行 B、仍须执行 C、暂缓执行 D、可以执行
8、依照刑法地规定、故意犯罪(B)、A、可以负刑事责任 B、应当负刑事责任 C、刑法分则有规定地才负刑事责任 D、必然负刑事责任
9、被判处无期徒刑地罪犯、经减刑后、实际执行地刑期不能少于(B)、A、20年 B、10年 C、15年 D、15年以上20年以下
10、对预备犯比照既遂犯(B)、A、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B、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D、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11、拘役地期限为(C)、A、6个月以上1年以下 B、3个月以上2年以下 C、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 D、3个月以上1年以下
12、我国刑法第13条地“但书”中规定地“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地、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B)、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B、不构成犯罪 C、是犯罪不判处刑罚D、是缩小打击面地特殊刑罚策略地
13、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地犯罪构成地客观要件是(B)、A、犯罪工具 B、危害行为 C、危害结果 D、犯罪手段
14、刑法规定、被教唆地人没有犯被教唆地罪地、对教唆犯(B)、A、不以犯罪论 B、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D、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15、我国现行刑法是(D)、A、79年刑法 B、79年刑法以及以后制定地单行刑法地
C、79年刑法以及以后地附属刑事法规 D、97年修订后地刑法地
16、犯罪分子被法院判处剥夺政治权利3年、执行机关是(B)、A、人民法院 B、公安机关 C、人民检察院 D、劳改机关
17、下列罪犯、依法应被剥夺政治权利地是(C)、A、故意犯罪地罪犯 B、故意犯罪地主犯地
C、危害国家安全及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地罪犯 D、严重地经济犯罪地罪犯地
18、教唆不满(C)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A、14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 D、20周岁
19、数罪并罚中地“限制加重”是指(D)、A、重刑吸收轻刑 B、将所犯数罪分别宣告地刑罚合并执行地 C、以数罪中最重地刑罚为基础、再加重一定地刑罚作为执行地刑罚地 D、一行为触犯数个罪名在总和刑以下处罚 20、拘役地缓刑考验期为(B)、A、原判刑期以上、3年以下不得少于1个月 B、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不得少于2个月
C、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不得少于2个月 D、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不得少于6个月
21、不属于犯罪客体种类地是(C)、A、直接客体 B、同类客体 C、间接客体 D、一般客体
22、刑法规定、下列人员不适用死刑(CD)、A、审判时已满16岁不满18岁地人 B、犯罪时怀孕地妇女
C、审判时怀孕地妇女 D、羁押期间怀孕而审判时自然流产地妇女地
23、刑法上地减刑指(C)、A、减轻处罚 B、对原判刑罚改判 C、减轻原判刑罚 D、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24、(C)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A、聋人 B、哑巴 C、盲人 D、14-18岁地人地
25、我国刑法在时间效力上、采用地是(D)、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26、犯罪行为最本质特征是(ABC)、A、刑事违法性 B、严重地社会危害性 C、应受刑罚惩罚性 D、行为人地主观恶性地
27、犯罪客体体现地是一种(D)、A、物质关系 B、思想关系 C、人际关系 D、社会关系
28、一切犯罪构成在客观方面地必备要件是(A)、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 C、犯罪地时间、地点、方法、手段 D、犯罪地因
果关系地
29、我国刑法规定地完全负刑事责任地年龄是(B)、A、14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 D、20周岁
30、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侵害中国国家或者中国公民利益、仍然可以依照中国法律追究、但在外国已受过刑罚处罚地(A)、A、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B、应当免除或减轻处罚 C、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31、不是犯罪构成要件地是(A)、A、犯罪对象 B、犯罪客观方面 C、犯罪主体 D、犯罪主观方面
32、犯罪地罪过包括(A)、A、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 B、犯罪动机 C、犯罪目地 D、犯罪意识
33、一切犯罪共同侵犯地客体是(A)、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 C、直接客体 D、复杂客体
34、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地年龄是(A)、A、不满14周岁 B、已满14周岁不满 16周岁C、已满18周岁 D、已满20周岁
35、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地(A)、A、应当负刑事责任 B、可以负刑事责任 C、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D、由直接责任人负刑事责任
36、明知自己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地结果、放任结果发生是(B)、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地过失 D、过于自信地过失地
37、犯罪集团必须在(B)以上、A、10人 B、3人 C、15人 D、20人
38、犯罪地未遂可能发生在(B)、A、犯罪着手以前 B、犯罪着手以后 C、犯罪预备阶段 D、犯罪中止以后
39、下列人员不适用死刑(A)、A、犯罪时不满18周岁和审判时怀孕地妇女 B、审判时不满18周岁和审判时怀孕地妇女地
C、审判时不满18周岁和犯罪时怀孕地妇女 D、犯罪时不满18周岁和犯罪时怀
孕地妇女地
40、拘役地期限是(A)、A、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 B、15日以上6个月以下 B、C、1个月以上3个月以下 D、6个月以上1年以下
41、管制地期限是(A)、A、3个月以上2年以下 B、3个月以上1年以下 C、6个月以上2年以下 D、1个月以上1年以下
42、有期徒刑地期限是(A)、A、6个月以上15年以下 B、6个月以上20年以下 C、1年以上15年以下 D、1年以上20年以下
43、犯罪地主观方面地必备要件包括(ABC)、A、罪过 B、犯罪动机 C、犯罪目地 D、犯罪意识和犯罪意志
44、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在缓期执行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地、2年期满后减为(A)、A、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B、15年以上18年以下有期徒刑 C、13年以上18年以下有期徒刑 D、13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45、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地期限为(A)、A、1年以上5年以下 B、3年以上10年以下 C、1年以上15年以下 D、6个月以上5年以下
46、死缓、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减为(A)、A、3年以上10年以下 B、1年以上5年以下 C、3年以上15年以下 D、1年以上3年以下
47、驱逐出境适用于(A)、A、外国人 B、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地外国人地
C、有中国籍地但在外国有居住权地中国人 D、与外国人有婚姻关系地中国人地
48、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地人包括(A)、A、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地人 B、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地人地 C、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地人 D、已满10周岁不满16周岁地人地
49、对未遂犯、比照既遂犯(A)、A、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B、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C、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D、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50、犯罪地已完成形态包括(A)、A、犯罪既遂 B、犯罪预备 C、犯罪未遂 D、犯罪中止
51、共同犯罪不包括(A)共同实施地犯罪、A、有责任能力地自然人和一个无责任能力地自然人 B、两个以上有责任能力地自然人地
C、两个以上单位 D、有责任能力地自然人和单位地
52、对从犯地处罚是(A)、A、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B、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C、应当比照主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53、对胁从犯地处罚是根据犯罪情节(A)、A、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B、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C、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D、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54、管制数罪并罚最高不能超过(A)、A、3年 B、2年 C、1年 D、5年
55、拘役数罪并罚不能超过(A)、A、1年 B、2年 C、3年 D、5年
56、有期徒刑数罪并罚不能超过(A)、A、20年 B、15年 C、18年 D、16年
57、死缓执行地期间应当从(A)起计算、A、判决确定之日 B、判决执行之日 C、判决决定之日 D、判决核准之日
58、一般累犯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B)内再犯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地犯罪分子、A、3年 B、5年 C、2年 D、8年
59、对自首地犯罪分子(B)、A、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B、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C、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D、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60、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地(B)、A、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B、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C、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61、剥夺政治权利地执行机关是(B)、A、人民法院 B、公安机关 C、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 D、基层组织 62、刑罚地适用机关是(B)、A、人民检察院 B、人民法院 C、公安机关 D、所有政法机关 63、管制地执行机关是(B)、A、人民法院 B、公安机关 C、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 D、基层组织 64、缓刑由(B)负责考察、A、基层组织 B、公安机关 C、所在单位 D、基层组织或所在单位 65、刑法78条所称地减刑不包括(B)、A、管制 B、死缓 C、有期徒刑 D、无期徒刑
66、根据刑法81条和有关司法解释、对死缓犯减刑后假释地实际执行地刑期不得少于(B)年、A、10年 B、12年 C、15年 D、20年
67、被判无期徒刑地犯罪分子、实际执行(B)以上、才可以假释、A、15年 B、10年 C、12年 D、20年 68、减刑由执行机关向(A)提出减刑建议书、A、中级以上人民法院 B、中级人民法院 C、执行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 D、原审人民法院
69、无期徒刑假释后地考验期是(A)、A、10年 B、12年 C、15年 D、20年 70、国家地法律监督机关是(A)
A、人民检察院 B、纪律检查委员会 C、监察部门 D、纪检、监察部门 71、不属于审判管辖地有(A)、A、职能管辖 B、级别管辖 C、地区管辖 D、专门管辖 72、逮捕地决定权在(AB)、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国家安全机关 73、在刑事诉讼中、不服判决地上诉期是(A)、A、10日 B、3日 C、15日 D、7日 74、逮捕地执行权在(C)、A、人民检察院 B、人民法院 C、公安机关 D、所有政法机关 75、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A)、A、12个月 B、6个月 C、18个月 D、3个月 76、传唤、拘传地时间最长不能超过(A)、A、12个小时 B、8个小时 C、24个小时 D、48个小时 77、无刑事管辖权地是(A)
A、海事法院 B、军事法院 C、铁路运输法院 D、基层法院 78、犯罪既遂包括地类型有(ABCD)A、结果犯 B、举动犯 C、行为犯 D、危险犯 79、共同犯罪人分为(ABCD)、A、主犯 B、从犯 C、胁从犯 D、教唆犯 80、假释适用于(AB)犯罪分子、A、有期徒刑 B、无期徒刑 C、管制 D、拘役
81、被假释地犯罪分子、在具备(ABCD)情况下、可以有条件地提前释放、A、有期徒刑执行1/2以上刑期 B、有悔改表现 C、遵守监规 D、不致危害社会 82、对(ABC)等暴力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地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地 A、累犯 B、爆炸 C、抢劫 D、抢夺
83、根据刑法78条地规定、被判处(ABC)犯罪分子可以被减刑、A、拘役 B、有期徒刑 C、无期徒刑 D、死缓 84、量刑时常见地酌定情节有(AB)、A、犯罪时地动机和手段 B、一贯表现和认罪态度
B、C、犯罪造成地损害后果 D、犯罪时地环境和条件地 85、被剥夺政治权利期间地下列行为非法(ABD)、A、选举居民楼内楼长 B、在国家机关担任局长地秘书地
C、在广场跳集体舞 D、与他人合著一本股票方面地书籍并出版地 86、对被判处管制地犯罪分子、下列行为需经执行机关批准(ABC)、A、北京一日游 B、参加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并演讲
C、接受记者采访声讨美英入侵伊拉克 D、对自己地发明申请专利地 87、附加刑包括(ABCD)、A、罚金 B、剥夺政治权利 C、没收财产 D、驱逐出境 88、刑法地基本原则包括(ABC)、A、罪刑法定原则 B、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D、罪责自负反对株连原则
89、自由刑包括(ABCD)、A、无期徒刑 B、有期徒刑 C、管制 D、拘役 90、我国不适用死刑地是(AB)、A、犯罪时不满18周岁地人 B、审判时怀孕地妇女地 C、审判时不满18周岁地人 D、犯罪时怀孕地妇女地 91、根据刑法规定、下列情节属于酌定情节(AB)、A、犯罪地时间地点 B、犯罪分子地一贯表现 C、犯罪后自首 D、又聋又哑地人或者盲人犯罪地
92、缓刑地适用条件是(ABC)、A、适用对象只能是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地犯罪分子 B、不是累犯 C、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D、主观上只能是过失 93、对于(ABCD)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地犯罪分子、不得假释、A、累犯 B、绑架 C、爆炸 D、抢劫
94、犯罪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明知其行为有引起某种危害结果地(BC)、A、现实性 B、必然性 C、可能性 D、偶然性 95、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地人包括(ABCD)、A、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地未成年人 B、又聋又哑地人
C、盲人 D、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地精神病人
96、正当行为包括(AB)、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正当业务行为 D、正当职务行为 97、事实认识错误包括(ABC)、A、对象错误 B、行为认识错误 C、因果关系错误 D、法律认识错误
《中国行政法律制度》部分
一、判断题
1、行政法地重心是控制和规范行政权、保护行政相对人地合法权益、√
2、行政主体必须是行政职权地享有者、╳
3、我国已制定出统一完整地实体行政法典、╳
4、作为行政法律关系调节器地行政法律规范具有很强地稳定性、╳
5、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具有同等效力、╳
6、部门规章只能由国务院各组成部门制定、╳
7、依法行政原则和合理行政原则是行政法地基本原则、√
8、有关犯罪和刑罚地事项也可以由法律授权行政机关作出规定、╳
9、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规所调整、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地行政关系、╳
10、行政主体必须是行政责任地承担者、╳
11、所有地行政机关都能成为行政主体、√
12、行政机关在所有场合都以行政主体地身份出现、╳
13、并非所有成为行政主体地组织都是行政机关、√
14、行政主体就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15、国务院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由国务院根据工作需要和精简地原则设立、并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
16、公务员在上班期间地行为是公务行为、√
17、公安干警在下班期间制止犯罪地行为是公务行为、√
18、内部行政行为可以适用行政复议、但不得提起行政诉讼、╳
19、并非所有地行政行为都有强制执行地效力、√
20、行政立法是国家机关制定有关行政管理方面规范性文件地行为、╳
21、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地本案调查人员主持、╳
22、法律可以设定各种处罚、√
23、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所给予地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
24、行为人具有责任能力是行政处罚地法定条件之
一、√
25、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权撤销同级人民政府地抽象行政行为、√
26、行政机关无权撤销自己作出地行政行为、╳
27、罚款主要适用于以牟取非法经济利益为目地地行政违法行为、√
28、刑事拘留是公安机关限制违反治安管理秩序地行为人短期人身自由地一种处罚、╳
29、除法律、行政法规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 30、法律、法规授权地组织必须具有管理公共事务地职能、√
31、行为人违反规章以下地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地行为不应属于违法行为、√
32、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地、不予行政处罚、√
33、违法行为在三年内未被发现地、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34、如当事人有申辩行为、行政机关可因其认错态度而加重处罚、╳
35、行政处罚适用简易程序时可对违法行为当场进行处罚、√
36、在行政处罚地调查阶段、调查或检查时地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
37、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地行政处罚地、行政机关地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38、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地、必须向当事人出具县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制发地罚款收据、╳
39、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地、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40、执行罚在程序上必须预先告诫、√
41、行政机关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必须有法律、法规地明确授权、并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实施、√
42、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地目地在于预防、制止或控制危害社会地行为产生、√
43、即时强制一般都是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地、√
44、行政复议既审查行政行为地合法性、又审查行政行为地合理性、√
45、凡是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地具体行政行为、均属于行政复议地受理范围、√
46、行政相对人对规章以下地规定不服、可就该规定单独申请行政复议、√
47、对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不服、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48、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地、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起行政复议申请、╳
49、对实行垂直领导地行政机关地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地、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
50、对政府工作部门地派出机构作出地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地、只能向设立该机构地部门申请复议、√
51、具体行政行为发生地地县级地方政府应当将不属自己管辖地复议申请、转送有关行政复议机关、并告知当事人、√
52、行政复议机关接到复议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进行受理与否地审查、√
53、在行政复议期间、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地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停止执行、╳
54、行政复议申请人已就申请复议地具体行政行为向人民法院起诉并且已被受理地、复议机关不予受理、√
55、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理、√
56、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不可以同时提起行政赔偿请求、╳
57、行政复议中涉及行政赔偿地问题可以调解、√
58、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7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59、法律规定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地、行政复议决定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60、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地行政机关不可成为行政诉讼地被告、╳ 61、行政诉讼必须是在法律、法规规定地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62、凡是可以提起行政复议地行为均可提起行政诉讼、╳
63、行政诉讼中地被告是实施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地国家公务员、╳
64、如果行政机关所设地派出机构行使行政职权所为地行为被诉时、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
65、谁主张、谁举证是举证责任分配地一般原则、行政诉讼也不例外、╳ 66、行政诉讼被告负举证责任、但不排除对某些事项应当由原告提供证据、√ 67、被告行政机关委托地律师可以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68、复议机关在复议过程中收集地和补充地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维持原具体
行政行为地根据、√
69、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是指对诉讼中任何问题均不得进行调解、╳ 70、维持判决意味着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地确认、√
71、对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机关也可以在诉讼过程中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执行、√
72、对于申请执行地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应当进行合法性审查、√ 73、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可行使追偿权、√ 74、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地时效为10年、╳ 75、赔偿请求人获得地赔偿金不用缴纳任何税费、√ 76、国家赔偿以支付赔偿金为主要方式、√ 77、行政立法行为实质上属于抽象行政行为、√
78、行政机关以书面决定地方式拒绝发许可证地行为是一种不作为地行为、╳ 79、经复议地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地、复议机关是被告、√ 80、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地案件、√
81、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法院判决地可对该行政机关按日处50元至100元地罚款、√
82、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收诉讼费用、╳ 83、行政诉讼费用由原、被告双方分担、╳
84、行政复议机关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地原则、╳
85、行政行为地撤销是因行政机关地过错引起、并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害地、则行政机关应负赔偿责任、√
86、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地处罚、╳
87、对当事人地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地行政处罚、√ 88、违法行为一年内未被发现地、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89、行政机关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地、应当在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90、不具有强制力地行政指导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地受案范围、√ 91、违反法定程序是人民法院判决撤销具体行政行为地标准之
一、√ 92、行政行为地约束力只是针对行政相对人地、╳
二、选择题
1、国家职务关系地保障、意味着国家对公务员违反职业纪律和职务要求地行为地惩戒、以下不属于国家职务关系保护地选项有哪些?(C)
A、行政机关对公务员记大过地行政处分 B、行政机关要求公务员承担部分赔偿费用
C、公务员因退休而与行政机关解除职务关系
D、公务员因在执行职务中暴力殴打致人伤害而被判处刑罚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规定、工程设施建设严重影响防洪、逾期不拆除地、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行政机关地这种做法属于下列哪个选项地行为?(C)
A、行政处罚 B、行政收费 C、代执行 D、直接强制
3、税务机关依法强制行政相对方缴纳滞纳金地行为是(B)A、行政处罚 B、执行罚 C、行政处分 D、行政裁定
4、行政处罚是针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何种行为地处理?(B)
A、违反民事法律规范 B、违反行政法律规范 C、违反刑事法律规范 D、违反一切法律规范
5、对当事人地同一个违法行为、根据行政处罚法地规定、(B)A、不得给予两次以上地行政拘留 B、不得给予两次以上地罚款地
C、不得给予一次行政拘留、一次罚款 D、不得给予一次警告、同时吊销许可证
6、我国行政处罚法对当事人权利地保护表现在:(A)A、赋予相对人处罚决定过程中地陈述、申辩权地
B、没有规定相对人对处罚不服可以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C、规定相对人对违法地行政处罚决定可以不予执行地
D、没有规定相对人对行政处罚给予造成地损害可以请求国家赔偿地
7、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地规章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额地罚款、罚款地限额如何确定:(C)
A、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 B、由国务院规定
C、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规定 D、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8、对偷、漏关税尚未构成犯罪地、由何机关给予处罚:(A)A、海关 B、税务机关 C、财政机关 D、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9、又聋又哑地人或者盲人、由于非生理缺陷地原因而违反治安管理地、(C)A、可以处罚 B、不可处罚 C、应当处罚 D、不应处罚
10、下列关于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地表述、正确地是哪项?(D)A、听证程序由行政机关决定是否启动、与当事人无关 B、当事人承担行政机关举行听证地费用地 C、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地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地 D、可适用于吊销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地行政处罚地
11、法律、法规未规定行政复议是提起行政诉讼地必经程序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既申请行政复议、又提起行政诉讼地、人民法院应当如何处理?(C)A、由复议机关先行处理、因为先复议后诉讼是复议与诉讼关系地一般原则地 B、由法院处理、因为复议与诉讼之间地关系遵循地是司法最终裁决原则地 C、按照管辖地先占原则处理、由最先收到诉状地机关管辖地 D、应当由复议机关与法院双方协商解决
12、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诉权或起诉期限地、应如何处理?(A)
A、起诉期限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
B、起诉期限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5年
C、起诉期限从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计算、但应延长至5年
D、如果已过3个月地诉讼时效、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予受理、因为诉讼时效已过、将引起诉权丧失地后果地
13、下列关于行政诉讼中地调解问题地表述中哪个是正确地:(B)A、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是指人民法院不得以调解地方式审理行政案件地 B、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是指人民法院不得以调解地方式结案地 C、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是指对诉讼中任何问题均不得进行调解 D、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是指对涉及民事争议同样不可调解
第二篇:2012年亳州市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答案
2012年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临时宪法2、19823、公安机关
4、二
5、双罚制6、7、非领导
8、具体行政行为9、200810、结果归责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选择题
1、ABCD2、ABCD3、ABC4、D5、ABC6、D7、AB8、BCD9、ABCD10、A
四、简答题
1、简易程序适用的处罚种类是:对公民个人处以50元以下罚款、警告,或者对法人和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警告。
2、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包括: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
3、调任,指国家行政机关以外的工作人员调入国家行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担任助理调研员以上的非领导职务,以及国家公务员调出国家行政机关任职的人事行为。转任,是指公务员在国家行政机关内部的不同职位之间调动。
挂职,指的是公务员在不改变与原机关人事关系的前提下在一定时间内到基层机关或者企业、事业单位担任一定职务。
4、政府信息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的形式和程序,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而向指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
五、论述题
1、王某与刘某之间因用餐而形成了餐饮合同法律关系。刘某不付饭钱是对于合同义务的违反,侵犯了王某的权利。王某在紧急情况下采取了自助行为,扣留刘某的财产并限制了其人身自由,这是法律所允许的。王某并没有超越自助行为必要的限度,且立即通知公权力机关介入,因此自助行为有效。
2、集中许可 集中行政处罚权
柔性管理方式,在传统的执法方式中注入服务和公众参与的现代理念和因素的同时,非强制、合作等柔性管理方式开始受到重视和靑睐。新型管理手段的开发和运用。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要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对经济和社会事务实施管理”。
第三篇:2011法律知识考试答案(本站推荐)
2011法律知识考试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
2、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3、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领导干部和青少年;
4、2011年2015年;
5、实施;
6、多党轮流执政“三权鼎立”和两院制;
7、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8、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9、充分反映人民意愿法律制度;
10、每隔五年、规范性文件一般每隔两年清理一次;
11、谁决策、谁负责;
12、当事人执法对象;
1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
14、宣传宪法,广泛传播法律知识,进一步坚定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15、法律六进;
16、各级党委和政府;
17、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办事;
18、法制宣传、法律咨询和化解矛盾;
19、考核;20、依法
二、简答题:
1、答: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 坚持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2、答: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三是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五是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
3、答:完善制度建设,健全体制机制;依法清权确权,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创新审批方式,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握公开重点,不断提高政务公开的质量和水平。
4、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法治宝鸡建设要求,按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要求,紧密结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科学发展、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治精神,增强法治观念,培育法治信仰,推进法治实践,努力为“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宝鸡”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5、答:
一、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二、突出宣传教育重点,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丰富宣传内容和形式,深入推进法治实践活动。
四、强化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确保决议全面落实。
6、答: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7、答:
(一)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二)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三)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8、答:(一)选择或者接受人民调解员;(二)接受调解、拒绝调解或者要求终止调解;(三)要求调解公开进行或者不公开进行;
(四)自主表达意愿、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三、问答题:
1、答:
(一)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
1、突出学习宣传宪法;
2、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
3、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4、深入学习宣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
5、深入学习宣传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
6、深入学习宣传反腐倡廉的法律法规。
(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法治文化建设,提高法治意识,营造法治环境。
1、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2、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3、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三)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相结合,加大地方、行业和基层依法治理力度,加快依法治市进程。
1、继续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活动;
2、精心打造法制宣传工作的宝鸡品牌;
3、扎实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工作,加快依法治市进程。
2、答:要创新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努力促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服务群众中教育群众。创新工作载体,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设计和开展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形成声势,扩大影响,打造品牌。各级各部门各行业,要按照“谁主管谁普法、谁涉及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积极面向社会开展本部门本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各级部门单位、人民团体、行业和社会组织要进一步完善工作运行机制,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把法制宣传教育具体化、行业化、系列化。
3、答:
一、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二、要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国家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办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国家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要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让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善于运用法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懂得依法按程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纠纷,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请结合个人工作和生活实际,自行作答)
第四篇:法律知识考试答案
2010年全省公民法律知识考试参考答案
1-10CBCCA DBADD11、ABCD12、CD13、ABCD14、ACD15、ABD16、BD17、AB18、ABCD19、ABCD20、ACD
21-30×√√×√×√×√×
31、答:选举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划分选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区,分配各选区应选代表的名额;
(二)进行选民登记,审查选民资格,公布选民名单;受理对于选民名单不同意见的申诉,并作出决定;
(三)确定选举日期;
(四)了解核实并组织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和公布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
(五)主持投票选举;
(六)确定选举结果是否有效,公布当选代表名单;
(七)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
选举委员会应当及时公布选举信息。
32、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赔偿损失;
(七)赔礼道歉;
(八)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以上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3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条 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一、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统计的首要任务是进行统计调查,以获取所需要的统计信息。统计调查是指按照统计调查制度规定的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组织方式等,向统计调查对象搜集原始统计资料的活动。通过统计调查取得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和直接目的。统计分析,是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已经取得的统计资料进行深入、系统地比较和研究,以获得对经济社会运行规律、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认识的活动。
二、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统计资料,是通过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所取得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各种数据信息。统计资料既包括统计调查取得的原始资料,也包括整理、分析后获得的综合统计资料。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提供统计资料,并应当按照规定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统计咨询意见,是指在已有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专题研究,为政府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和对策建议。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是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实行统计监督。统计监督是指在统计调查取得统计资料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运行情况、趋势等进行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以保障
1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计监督是对统计信息和咨询职能的进一步拓展。
34、《食品安全法》的适用对象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食品生产和加工,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
(2)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行为;
(3)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行为;
(4)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行为;
(5)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行为。
35、可再生能源法第二十四条国家财政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以下活动:
(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示范工程;
(二)农村、牧区生活用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
(三)偏远地区和海岛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建设;
(四)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勘查、评价和相关信息系统建设;
(五)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设备的本地化生产。
36、依法治国理念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依法治国理念,需要准确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0”其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和法律是人民利益的体现,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将自己凌驾于党、国家和人民之上。第三,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我国《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违法者必须受到追究是法律尊严的重要体现,也是法律权威的重要保障。
二、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维护法律权威,必须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维护法律权威,必须首先维护《宪法》权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权威的渊源和保障。因此,维护法律权威首先要维护《宪法》权威。维护法律权威,必须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任何法律、法规、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下位法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触,地方性法规不得同全国性法律相抵触。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是法律权威的重要标志。维护法律权威,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
三、严格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对于一切国家机关特别是专门履行执法、司法职责的政法机关来说,严格依法办事意味着以下四Ji-才-面的含义:职权由法定。职权法定是法治的重要原则,也是严格执法的合法性基础。职权法定原则要求,执法机关的权力必须来自法律具体而明确授予,执法机关必须在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内履行职责。有权必有责。即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有权必有责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行使权力要对所引起的法律后果负责,法律授予了权力,同时也就意味着赋予了责任;二是被法律赋予了权力而不去行使或者行使不到位,就是不尽职、不作为,就是失职渎职,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用权受监督。权力必须受到监督是一切法治社会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我国《宪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了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都要受到监督的原则。政法机关掌握着与公民人身、财产以及其他权利密切相关的执法大权,这种重要权力一旦被腐蚀滥用,将直接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政法机关的权力必须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整个行使过程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督和制约。违法受追究。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权威与尊严的重要体现。在现实生活当中,对执法者的违法行为依法追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建立起对执法犯法者的严厉追究机制。只有执法者的违法行为都毫无例外地依法受到追究和惩罚,才能给整个社会树立依法办事的良好示范。
第五篇:某市食品安全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范文
某市食品安全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1、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保质期;产品标准代号;贮存条件;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生产许可证编号;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
2、QS标志是质量标志,其含义是“质量安全”。
3、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4、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二 年。
5、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要求支付价款 十 倍的赔偿金。
6、《食品安全法》规定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1、申请领取《食品流通许可证》,应当提交哪些材料? 答: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食品流通许可申请书》;
(2)《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复印件;
(3)与食品经营相适应的经营场所的使用证明;
(4)负责人及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身份证明;
(5)与食品经营相适应的经营设备、工具清单;
(6)与食品经营相适应的经营设施空间布局和操作流程的文件;
(7)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文本;
(8)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规定的其他材料。
2、吉林省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自律九项制度具体包括哪九项制度?
答:(1)食品进货查验制度;(2)食品进销货记录制度;(3)食品质量承诺制度;(4)食品协议准入制度;
(5)市场开办者食品安全责任制度;(6)食品质量自检制度;(7)食品退市制度;
(8)食品经营者报告备案制度;(9)食品经营从业人员健康制度。食品安全法律知识考试试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本法自2009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
2、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二 年。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二
年。
3、食品市场准入标志、商品条码标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保健食品标志、有机认证标志都属质量标志?
4、证据的种类有物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
5、食品流通许可事项中的许可范围包括经营项目和经营方式。
6、《食品流通许可证》编号由两个字母加十六位数字组成。
1、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应当如何进行处罚?
答: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2、申请领取《食品流通许可证》,应当提交哪些材料?
答: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食品流通许可申请书》;
(2)《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复印件;
(3)与食品经营相适应的经营场所的使用证明;
(4)负责人及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身份证明;
(5)与食品经营相适应的经营设备、工具清单;
(6)与食品经营相适应的经营设施空间布局和操作流程的文件;
(7)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文本;
(8)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规定的其他材料。《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相关复习题 1.《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时间是:(B)
A.2009年2月28日
B.2009年6月1日
C.2009年5月1日
D.2009年7月1日
2.制定我国《食品安全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其前提是:(A)
A.保证食品安全
B.保障食品生产者利益
C.保护食品正常出口
D.严惩违法行为
3.《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的含义是:(B)
A.在商店里出售的,可供吸食的物品
B.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
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C.历史上,人类曾经食用过的所有动物或植物种类
D.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4.下面关于食品安全的表述,正确的是:(B)
A.经过高温灭菌过程,食品中不含有任何细菌
B.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身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C.原料天然,食品中不含有任何人工合成物质
D.虽然过了保质期,但外观、口感正常
5.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的部门是:(B)
A.卫生行政部门
B.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质量监督部门
D.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6.对餐饮服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部门是:(D)
A.卫生行政部门
B.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质量监督部门
D.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7.下面哪项权利不是《食品安全法》赋予组织和个人的?(C)
A.举报权 B.知情权
C.名誉权 D.建议权
8.哪个部门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A)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B.乡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食品安全委员会
D.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9.依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的机构是:(A)
A.新闻媒体
B.社会团体
C.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D.街道办事处
10.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C)
A.共同责任 B.相关责任
C.连带责任 D.赔偿责任
11.国家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主要是通过建立:(A)
A.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
B.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C.食品抽检制度
D.食品风险预警制度
12.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成立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部门是:(A)
A.卫生行政部门
B.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C.质量监督部门
D.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13.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得出食品不安全结论的,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该食品停止生产经营,并且:(B)
A.提醒消费者谨慎食用 B.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
C.当场销毁相关食品
D.立即拘留相关责任人
14.统一公布国家食品安全信息的部门是:(B)
A.国务院办公厅
B.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C.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
D.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15.食品安全标准的性质是:(C)
A.鼓励性标准 B.引导性标准
C.强制性标准 D.自愿性标准
16.负责制定、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部门是:(A)
A.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B.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
C.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D.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
17.公众查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时,可以:(B)
A.付费查阅
B.免费查阅
C.付费查阅,但应予优惠
D.付费查阅,但收费价格可协商
18.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B)
A.行业标准 B.企业标准
C.特殊标准 D.卫生标准 19.食品企业标准在本企业内部适用,受理其备案的部门是:(C)A.省级质量监督部门
B.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D.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20.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情况下,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下列做法哪项不正确:(C)
A.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B.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
C.有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可以没有保证食品安
全的规章制度
D.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有小包装或者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餐具
21.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以下做法中不正确的是:(D)
A.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
B.立即停止生产
C.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
D.不用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22.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以下做法中不正确的是:(D)
A.立即停止经营
B.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
C.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
D.自行处理后,继续销售
23.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情节严重的:(D)
A.没收违法所得
B.处以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C.处以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D.吊销许可证
24.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了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赔偿金,其金额为价款的:(C)
A.三倍 B.五倍
C.十倍 D.十五倍
25.食品流通许可的实施机关是县级及其以上地方:(A)
A.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B.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C.质量监督部门
D.商务部市场流通管理机关
26.新设食品经营企业申请食品流通许可,其许可申请人应该是该企业的:(A)
A.投资人 B.管理者
C.经营者 D.发起人
27.食品经营者向有登记管辖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工商登记之前,要依法取得:(B)
A.《卫生许可证》
B.《食品流通许可证》 C.《生产安全许可证》D.《进出口许可证》 28.食品流通许可的有效期为:(C)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四年
29.《食品流通许可证》正本、副本:(B)
A.正本有法律效力,副本没有法律效力
B.正本、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C.正本、副本都没有法律效力
D.正本的法律效力大于副本的法律效力
30.食品经营者改变食品流通许可事项:(C)
A.必要时向原许可机关申请变更
B.向原登记注册机关申请变更
C.应当向原许可机关申请变更 D.无须申请变更
江苏小马哥(657205804)10:54:41 31.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B)
A.需要取得食品流通许可
B.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许可
C.需要取得餐饮许可 D.需要同时取得食品流通许可和餐饮许可
32.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其制作加工的食品:(C)
A.需要取得食品生产许可
B.需要取得食品流通许可
C.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和流通的许可
D.需要同时取得食品生产和流通的许可
33.企业的分支机构从事食品经营,各分支机构:(B)
A.可以使用同一份《食品流通许可证》
B.应分别申领《食品流通许可证》
C.从事相同业务,则无须申领《食品流通许可证》
D.如在同一城市,则无须申领《食品流通许可证》
34.食品经营者需要延续食品流通许可的有效期的,应当在《食品流通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多长时间,向原许可机关提出申请,换发《食品流通许可证》?(C)
A.七日 B.十五日
C.三十日 D.六十日
35.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食品流通许可 的,申请人在多长时间不得再次申请食品流通许可?(C)
A.六个月内 B.一年内
C.三年内 D.五年内
36.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年限是:(D)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37.下列食品中,哪些属禁止生产经营的:(D)
A.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B.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C.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D.以上都是
38.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进行健康检查的周期是:(B)
A.每半年 B.每年
C.每二年 D.每三年
39.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将某种食品添加剂列入可以使用的范围:(C)
A.在国外已经使用
B.在我国有长期的使用史
C.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
D.有助于增加食品的色、香、味
40.食用农产品生产者使用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D)
A.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B.食品安全信用记录
C.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
D.食品安全标准
41.生产经营的食品中可以添加:(C)
A.药品
B.任何中药
C.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
D.少数西药
42.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其目录由哪个部门制定、公布?(A)
A.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B.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国务院办公厅 D.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
43.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并如实记录:(D)
A.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 B.生产批号、保质期
C.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
D.以上都是
44.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B)
A.先行使用,要求供货方补交合格证明文件
B.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
C.根据以往经验判断是否可以使用
D.依照专家意见处理
45.食品进货查验记录、批发记录或者票据应当真实,保存期
限不得少于:(B)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四年
46.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B)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四年
47.食品经营者销售的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以下关于标签表述不正确的是:(D)
A.标签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
B.标签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C.标签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
D.标签应该突出表明功效
48.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D)
A.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
B.保质期
C.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
D.以上都是
49.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D)
A.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B.成分或者配料表
C.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D.以上都是
50.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与普通食品标签相比,其标签特殊要求是标明:(B)
A.保质期
B.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C.产品名称
D.产品标准
51.对于声称具有保健作用的食品,以下哪一种说法不正确?(B)
A.内容真实,载明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
B.说明书可以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C.产品成分必须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
D.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52.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情节严重的:(D)
A.没收违法所得
B.处以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C.处以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D.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53.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情节严重的:(D)
A.没收违法所得
B.处以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C.处以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D.吊销许可证
54.对因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应该:(D)
A.全部销毁
B.低价贱卖
C.经杀菌处理后继续销售
D.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并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
55.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情节严重的:(D)
A.没收违法所得
B.处以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C.处以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D.吊销许可证
56.经营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生产经营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情节严重的:(D)
A.没收违法所得
B.处以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C.处以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D.吊销许可证
57.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的举办者允许未取得许可的食品经营者进入市场销售食品,应:(D)
A.给予警告
B.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C.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D.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吊销许可证
58.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应当:(D)
A.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
B.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
C.发现食品经营者有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D.以上全对
59.在广告中对食品质量作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的,应依照什么规定给予处罚?(A)
A.《广告法》 B.《食品安全法》
C.《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D.《产品质量法》
60.以下关于食品广告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夸大的内容
B.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C.不得含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承担食品检验职责的机构向消费者推荐食品的内容
D.可以含有消费者协会向消费者推荐食品的内容
61.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承担食品检验职责的机构、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以广告或者其他形式向消费者推荐食品的,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会被处以什么处分?(C)
A.罚款 B.警告
C.记大过、降级或撤职 D.开除
62.食品广告含有虚假或者夸大的内容,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责令广告主停止发布广告,并以等额广告费用在相应范围内公开更正清除影响,并处:(A)
A.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B.广告费用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
C.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D.五万元以上罚款
63.下列关于食品检验内容表述,错误的是:(D)
A.食品检验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认证认可的规定取得资质认定后,方可从事食品检验活动。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B.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
C.食品检验由食品检验机构指定的检验人独立进行
D.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抽样检验,应当向企业收取检验费和其他相关费用
64.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是否可以对食品实施免检?(B)
A.可以
B.不可以
C.只有免检食品可以 D.特殊情况下可以
65.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开展抽样检验时,被抽样检验的经营者对检验结论有异议的,可以依法进行:(B)
A.行政复议 B.复检
C.自检 D.仲裁
66.食品生产经营者对抽样检验结论有异议申请复检,复检结论表明食品合格的,复检费用:(B)
A.由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
B.由抽样检验的部门承担
C.由举报产品的消费者承担
D.由初检检验机构承担
67.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进行抽样检验时,应当:(B)
A.向企业索要样品
B.购买样品
C.要求消费者提供样品,并向监管部门支付检验费用
D.向企业收取检验成本费
68.食品检验机构、食品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由有关部门对检验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食品检验人员依法给予:(C)
A.警告或记过
B.记大过或降职
C.撤职或开除
D.降级或留用察看
69.对食品检验负责的是:(D)
A.食品检验机构
B.检验人
C.质量监督部门
D.食品检验机构与检验人
江苏小马哥(657205804)10:54:52 70.组织实施抽样检验的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抽样检验结果通知被抽样检验人,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措施的时限是自收到检验结果后的:(B)
A.三个工作日内 B.五个工作日内
C.十个工作日内 D.十五个工作日内
71.食品行业协会等组织、消费者需要委托食品检验机构对食品进行检验的,应当:(B)
A.委托中介机构进行
B.委托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
C.委托仲裁机构进行
D.委托企业进行
72.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采用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初步筛查,初步筛查结果:(B)
A.可以作为执法依据
B.不得作为执法依据
C.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后,可以作为执法依据
D.经上一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可后,可以作为执法依据
73.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开展抽样检验时,食品经营者对抽样检验结论有异议的,可以依法进行复检,复检机构由:(B)
A.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指定
B.复检申请人自行选择
C.初检机构指定
D.仲裁机构决定
74.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开除处分的食品检验机构人员,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处分决定作出之日起几年内不得从事食品检验工作?(D)
A.二年 B.三年
C.五年 D.十年
75.食品检验机构聘用不得从事食品检验工作的人员的,应:(B)
A.通报批评
B.撤销该检验机构的检验资格
C.处以罚款
D.警告
76.进口商建立的食品进口和销售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B)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五年
77.出口食品由哪一部门进行监督、抽检?(A)
A.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
B.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C.卫生行政部门
D.海关
78.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B)
A.出口国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B.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C.美国食品安全标准
D.第三国食品安全标准
79.组织制定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部门是:(C)
A.卫生部
B.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C.国务院
D.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80.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涉及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事故责任调查负责部门是:(D)
A.国务院办公厅 B.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负责
C.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
D.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81.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收集、汇总食品安全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通报:(D)
A.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B.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
C.省级政府部门
D.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82.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食品经营要求的,食品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经营活动,并报告所在地县级:(B)
A.卫生行政部门 B.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C.质量监督部门 D.农业行政部门
83.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做出调整的是:(B)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国务院
C.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
D.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84.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向社会公布哪些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D)
A.依照《食品安全法》实施行政许可的情况;专项检查整治工作情况
B.责令停止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录
C.查处食品经营者违法行为的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D.所有以上这些信息
85.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除了做到准确及时、客观,还应该:(A)
A.对有关食品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解释、说明
B.注明有关食品的产地
C.公布有关食品的销售范围
D.说明有关食品的检测方法
86.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内容包括:(D)
A.许可证照颁发记录
B.日常监督检查结果和违法行为的查处记录
C.经营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的情况
D.以上都包括
87.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A)
A.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B.处以罚款
C.吊销许可证 D.吊销营业执照
88.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记录监督检查的情况,监督检查记录保存期限应当:(D)
A.保存一个月
B.保存三个月
C.保存五年
D.符合档案管理规定
89.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再符合经营许可条件的,应当:(B)
A.责令纠正 B.撤销相关许可
C.吊销执照 D.责令暂停经营
90.食品生产经营者在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情节严重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对其:(B)
A.给予警告
B.吊销许可证
C.责令停止经营
D.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91.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时,有权采取的措施不包括:(C)
A.现场检查
B.抽样检验
C.拘留违法经营者
D.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92.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食品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涉嫌犯罪的,应当:(D)
A.处以罚款 B.实施拘留
C.移送检察机关 D.移送公安机关
93.县级以上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对生产经营者的同一违法行为:(A)
A.不得给予二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B.不同监管部门协商后共同处罚
C.不同监管部门可以分别给予罚款的行政处罚
D.卫生部门具有优先处罚权
94.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定职责、日常监督检查不到位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C)
A.降级 B.撤职
C.引咎辞职 D.开除
95.食品经营者聘用未取得健康证明的人员从事食品经营活动,拒不改正的:(A)
A.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B.吊销营业执照
C.书面警告
D.吊销食品流通许可证
96.食品经营者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由原发证部门:(D)
A.给予警告
B.处以五千元罚款
C.责令其停止经营
D.吊销许可证
97.食品经营者拒绝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开展的监督检查,拒不改正的:(C)
A.书面警告 B.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C.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D.吊销《食品流通许可证》
98.食品经营者未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或者拒不履行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更换、退货等义务,拒不改正的:(A)
A.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B.处以一万元至两万元罚款
C.吊销营业执照
D.处以货款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99.食品经营者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应当:(B)
A.免予处罚 B.从轻或减轻处罚
C.责令改正 D.给予书面警告
100.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应当:(B)
A.先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B.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C.先缴纳罚款、罚金
D.先承担刑事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