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圆文化强国梦

时间:2019-05-14 05:3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自信圆文化强国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自信圆文化强国梦》。

第一篇:文化自信圆文化强国梦

新华网评:文化自信圆文化强国梦

2014年04月09日 08:50:04 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19 文化自信圆文化强国梦

——从习近平主席“熊猫外交”说起

3月30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比利时国王菲利普共同出席比利时天堂公园大熊猫园开园仪式。习近平表示,大熊猫是友谊的使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比利时人民的深情厚谊,希望比利时小朋友们喜爱“星徽”和“好好”,也喜爱上中国和中国文化。(据新华网2014年3月31日)

大熊猫一向被西方媒体认为是中国的象征,而中国人自己也把熊猫和这种隐喻当成了文化、价值观的重要输出。习主席此番“熊猫外交”,是显示中国软实力的一种方式,更是中国文化在面向世界时自信的表现。有媒体评价称“外交之重结合文化之巧,使‘中国梦’这一概念,再次备受瞩目”。这是中国文化逐步走向自信和成熟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也将是中国走向实现文化强国梦想之路的重要标志。

不单是熊猫这样的常见“符号”,中国还有好多蕴含深厚底蕴的文化在过去和现在影响着世界。辉煌的艺术成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引人称叹,也为周边地区带来过长期的和平与繁荣;包容和谐仁爱坚韧的精神广播四方,礼乐文明至今还影响着东亚人民的思想和生活。这些都是今天的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也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源泉。

如今,伴随经济技术等领域的飞跃,文化强国已被提升到了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文化自信更使中国在实现中国梦的高速路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目前,全球已有435所旨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语言魅力的孔子学院,每年有大量承载中国精神的戏曲、话剧等各类文艺演出在海外备受热捧,国产大片以及国际电影节越来越为世人关注,卷轴式的奥运盛典至今令全球称道„„尽管突破文化壁垒、穿越文化隔阂,向世界挺进的突围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但中国人在语言、影视、文艺等文化事业上已逐渐获得世界的认同。在不断深化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文化在吸引外国人眼球的同时,也培养了非常深刻的“中国情节”。这种情节增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吸引着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了解中国,与中国展开各领域合作,也在事实上加快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十八大以来,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文化发展上的自信,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打开一扇扇窗,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价值观。如今的中国应该,也可以拥有和展示这种文化上的自信;正是这种自信,将为中华民族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提供不竭动力。

接受良好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从彭丽媛在德国中学讲述“中国梦”说起

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已经迫不及待,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当时,当地应有的公共资源教育是我们今后努力的发展方向。“希望天下所有孩子特别是女孩都能接受良好教育”,我们可以很深刻地体会到彭丽媛的中国梦的含义。

第二篇: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交流分享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编者按:北京大学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建宁最近在中信集团“学习十九大精神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专题培训上所作的讲座,解读了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阐释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对于我们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把握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方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予编发,供学习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引起海内外普遍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立足中国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文化强国是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和重要内涵,今天围绕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与大家作交流分享,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第二,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与精神实质;第三,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文化是什么?有三段话可以帮助大家理解。第一段话出自《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天文,一个是人文。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天就是天文,人就是人文。天泛指所有的自然现象,也就是今天的自然科学。与人有关的人类社会是人文。为什么要观乎天文?目的是察时变。这个“时”不是今天讲的时代,而是时间、时辰、气象、气候,是日月星辰、春夏秋冬、潮起潮落、花开花谢等自然现象。观乎天文是为了发现自然现象的变化,那么观乎人文为的是什么?它的目标和格局更宏大,是为了“化天下”。文化的英文Culture一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最早的意思是培育庄稼、养殖,历经七八百年的演变有了培育人的含义,在英语里,文化最早是农业概念。那么在中国,文化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了解到最早的文献是《周易》,就是这段话,“观乎人文”与“以化成天下”中间隔了一个逗号,文化这个词已经呼之欲出了。文化文化,关键在“化”。治理国家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

第二段话是“文化何来,由人化文。文化何用,由文化人。”这是中国当代学者关于文化产生和文化功能的表述。文化是怎么产生的?由人化文,是人创造了文化,没有人就没有文化。自然界没有“化”,春夏秋冬、潮起潮落、花开花谢都是按照一定规律的往复循环,动物界也没有“化”,虽然有的动物通过人的强化训练可以表演高难度的动作,但那是人驯化的结果,不是真正意义的“化”。只有人有文化。文化离不开两个条件,一个是语言,一个是文字。有了语言和文字,文化才能交流、传播和储存。所以是人创造了文化。那么文化有什么用?由文化人,文化反过来提升人、培养人、塑造人、熏陶人,这是文化的功能。我们在生活中常讲,某个民族的人有教养、有素质,某个人有气质、有风度,基本上讲的就是有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

第三段话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出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党的十八大报告。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我们民族的历史应该从文化传统来讲,它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是我们的血脉,要传承发展,弘扬光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精神家园。如果没有了文化的维系,我们就没有一个安身立命之地,没有精神寄托之处,这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灵魂,浮萍没有了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形成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二者相依相存,不可分割。

以上三段话,分别来自古代、当代和中央文件,说得非常透彻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也有很多论述,其中一段是2013年3月17日在全国人大会议谈到中国梦、中国道路时的讲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段话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的。第一层意思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相通的,30多年的背后连接的是5000年;第二层意思是,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是相通的,中国道路要连接中华文明,二者是内在衔接、辩证统一的,没有中华文明就不会有中国道路。这是这段话的核心思想和深刻之处。当然这不是否定今天的改革创新,而是要强调“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中华文明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根本、根脉、根基,是底色、底蕴、底气。

还有一段表述出自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场合专门论述文化,还论述得这么精彩,令人十分振奋,也表达了坚定推进文化自信的决心,未来我们要继续立足中国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与精神实质

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文化强国到文化自信,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现在讲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支撑,道路自信是路径,理论自信是指南,制度自信是保障,文化自信是根基。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是我们党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第一次总书记在论述一个问题时连用了六个“更”。文化自信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形成的革命文化,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是这三方面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基因、精神命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形成的革命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文化自信的实质是什么?一是精神独立性,要有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兼容并包、富有特色,而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二是文化主体性,要以“我”为主,“我”是文化的主体,而不能简单地被别人同化或者他者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实现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客观、礼敬、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文化,激活其生命力。五四运动带来了两个重要概念,科学“赛先生”和民主“德先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哪个概念能放在这两个概念之前。但20多年后毛泽东同志在写作《新民主主义论》时将一个概念放在了科学和民主之前,那就是民族的概念,用以强调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体现了党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三是理论原创性,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些年高校有一个共性问题,好多理论、教材、范畴、表述用的都是西方的,这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一定的合理性,学习借鉴先进是必要的,但也要有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要有中国话语体系,要有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这一切都离不开原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这一点,要求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些都要靠理论原创。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过去有一句话说我们是走自己的路、说别人的话,这个现象必须扭转,才能真正体现文化自信。我们既要有开放的胸怀、包容的态度,吸纳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但也要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话语,这离不开精神独立性、文化主体性和理论原创性。

如何实现文化自信?其中一个方法论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体现了文化自信的本源、广度和厚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不忘本来是处理好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吸收外来是处理好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以世界的眼光、开放的胸怀,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面向未来是处理好当下与未来的关系,直面中国问题,强化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文化自信是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超越的内在动力。只有树立了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在面对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时,既不盲目排外,也不保守复古,进而推动传统文化在新的语境下融入时代发展,融合现代科技实现文化的创新,实现文化的超越,引领未来。

还有一个方法论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这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觉是对固有文化既不自卑也不自大,既要了解本民族文化的长处也要看到短处,这样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能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文化自信是对外域文化既不俯视也不仰视,特别是对待西方文化应该平视,平等的交流对话。文化自强是指文化繁荣、文化优势和文化复兴,文化繁荣是对未来讲的,我们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优势是对外讲的,在国际交流场合中要有话语权优势和主导权优势;文化复兴是对中国梦讲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伟大复兴,而文化复兴的标志正是我们国内文化的繁荣和在国际上文化比较优势的显现。

三、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核心价值是主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动力、行为规范方面形成了相互联系、有机配合的系统。

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应该和世界发展态势以及当代中国国情有关。现在讲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多变,在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的价值选择,特别是年轻人的价值选择,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怎么办?这就需要有一个精神旗帜,需要思想引领,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我们说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认为难在三个地方:第一,理论难;第二,形成共识难;第三,知行合一难。围绕这三个“难”,我们应该有三个转换。一是从理论体系到格言警句的转换,使之短小精悍,形象生动,朗朗上口,过目不忘,耳熟能详,妇孺皆知;二是从理论界向人民大众转换,从学术圈向老百姓转换,使普通民众都能了解和把握;三是从知到行的转换,从理论走向实践,使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生活规范和行动自觉。

西方核心价值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或许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认为有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和而不同、仁者爱人、礼义廉耻。我们通常讲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地名里也常用到,像颐和园、雍和宫,所以“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是内在精神和价值追求。但中国文化不仅讲“和”,还讲和而不同。“和”之中必然包括差异、不同,甚至包括分歧、冲突,如果一切事物、文化都是千篇一律,都是单一性、同质化的,那会非常可怕。文化需要多样性,要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一旦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文化多样性就少了一种。如果最后全世界只剩下一种文字、一种语言、一种颜色,那么人类的发展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所以中华文化强调通过和而不同包容差异,对内讲和谐社会,对外讲人类命运共同体,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而“仁”则是中国传统文化评判做人的一个高标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仁”,仁者爱人的仁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责任、有追求、有担当,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都有贡献的人。儒家思想认为仁爱的实行是人人皆可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有人在仁者的眼中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这才是真正博爱的体现。然而仁爱的实践又是任道重远的,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严格遵循“礼”的规范,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即便在没人的地方也能像在大庭广众之下一样不懈怠放纵。仁的体现,就是礼,所谓“非礼勿闻”“非礼勿听”“非礼勿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言行上,君子在细微处见精神,即便是小事也不放纵自己的身心。

中国古代有一个思想家叫管子,他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他看来,国家的四个支柱就是礼、义、廉、耻,少了任何一个国家就会像大楼一样坍塌。每个人,不管你是富还是穷,不管你是精英还是草根,都应该知道礼义廉耻。现在的中国虽然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我们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我们面对着数不清的假冒伪劣,层出不穷的坑蒙拐骗。这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法律问题,同时也是道德文化问题。这些问题说到底是因为羞耻感的缺失,没有了羞耻感人就没有了底线,眼中就只有金钱和利益,那可能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做得出来。

怎么概括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刚才讲了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而概括21世纪中华民族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难度就比较大。一般来说用四个词、八个字来概括比较简明扼要、铿锵有力,像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四词八字。但是要用四词八字来概括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就不太容易,因为今天的中国既有传统的元素,又有现代的元素,既有中国的传统思想,又有西方的近代思想,还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交融的独特文化。中宣部曾经开展很多课题和研究,讨论怎样用八个字来概括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很难达到广泛共识。所以到了十八大我们采取了一个比较有弹性的、开放的、留有空间的一种表述方式,十八大讲核心价值体系的时候提出了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后面一句就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其中包含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国家价值目标,第二个层面是社会价值取向,第三个层面是公民价值决策。对于这二十四字的三个倡导,一直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二十四字倡导非常重要,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思路,一个重要成果;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这二十四个字还是多了一点,不太好记住,所以大家希望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概括,这个过程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二)软实力是关键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的硬实力发展得很快,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但国家软实力还相对落后,经济影响力远远大于文化影响力。怎么办?要重视软实力建设。这其中包含几个问题:

第一,软实力的内涵是什么?软实力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约瑟夫·奈曾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2004年他出版了一本书叫《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主要从政治、文化、外交三个方面阐述了软实力。我们这里论述的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指与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相对应的,通过文化载体和文化方式表现的影响和能力。今天软实力这个概念已经写入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在学术研究、理论文章中也频频出现,大家也越来越重视软实力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软实力的特点是什么,和硬实力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只要记住一点,就是硬实力是强制力,硬实力要靠强制起作用,比如说美国的霸权主义军事干涉,单边主义。你要听我的话,如果你不听,我就封锁、禁运、轰炸、占领,最后导致弱肉强食。硬实力靠强制,软实力则靠吸引,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魅力,最大的特点就是同化的力量和感化的作用,“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软实力的最高境界,因此软实力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软实力是创造力。软实力一定是来自于我们的原创,比如说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在我们这儿播放体现的也是美国的价值观,而不是我们的软实力。其二,软实力是竞争力。它能让我们拥有话语权,拥有影响力。其三,软实力是凝聚力。它能凝聚我们13亿人、56个民族。其四,软实力是亲和力。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春风化雨,水到渠成”,不是强迫,是吸引,是心服口服,心悦诚服。就是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认同这种价值观,信奉这种价值观,按这种价值观为人处世。

前面讲过,文化关键在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化”就是一种潜移默化,就是在不知不觉中你认同了这种价值观,这就是软实力的特点。

第三,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是怎样的?按照辩证法的要求,我们在讲硬实力的时候要想着软实力,在讲软实力的时候也要想着硬实力。所以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提升。我的一个观点是软实力的发挥一定要有硬实力作为支撑。比如说鸦片战争、甲午海战,那个时候我们积贫积弱,没有硬实力,软实力也不行。因此我们在五四运动时期基本上形成了两大口号:一个是学西方的科学民主;一个是“打倒孔家店”。但是今天不一样,我们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人家就会研究你经济腾飞背后有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密码?特别是现在的国际形势,我们周边环境有很多问题的解决要以硬实力作为强大的支撑。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二,美国也想把中国遏制住。有人概括为两句话,没有硬实力挨打,没有软实力挨骂。所以我们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让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四,美国的文化软实力怎么样?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现在也面临着下滑、疲软的态势,也有像占领华尔街、金融危机等诸多问题。但美国毕竟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的军事力、经济力、科技力都还是世界第一。

美国的文化软实力还很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理论。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上个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的冲突不是军事冲突也不是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冲突,以基督教为主的西方文明,以伊斯兰教为主的阿拉伯文明,和以儒学为主的东方文明,这三大文明的冲突。学者福山写了一本书是《历史的终结》,约瑟夫·奈又提出了一个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占领了理论的制高点。第二个方面是媒体传播。美国的互联网、报纸、影视都拥有很强的媒体话语权。第三个方面是商业文化。比如美国的NBA、好莱坞大片、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芭比娃娃等,体现的都是美国的商业文化。原来我也不太关注商业文化,直到有一次和美国人一起开文化会议,一位美国人推荐我看了一篇题为《M:美国的第二面国旗》的文章,是美国记者写的,我看了以后很吃惊。这位记者到过世界上很多地方,包括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在内的很多国家。他说:“我到过很多国家,这些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大城市、中等城市、甚至是中小城市的繁华地段都能找到麦当劳,在远远的100米以外你就可以看到显著的标志。当我看到M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美国的第二面国旗。或许找到美国的第一面国旗很难,但是我能非常容易地看到美国的第二面国旗。”所以他那种美国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才知道商业文化有这么重要,都成为美国的第二面国旗了。我们中国有很多很好的小吃,但是并没有像麦当劳、肯德基这样传播到全世界。有记者这样概括,我们现在的年轻一代是在“三片”中成长的:芯片、薯片、好莱坞大片。而在这些东西后面都渗透了一种美国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我们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它的影响。当然,我们绝对不能关起门来抵抗这些文化的侵蚀,我们还要坚持对外开放和扩大交流,但是要以我为主,保持我们文化的主体性。

现在有一个词用得比较多,叫文化安全,我同意这个概念,但是仅仅讲文化安全还不够。文化安全就像我们古代的万里长城,把自我保护起来,但仍是一种弱势保护,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文化安全只是第一步,不能仅仅停留在这里,我们还要睁开眼睛看世界。第二步就是要注重文化交流,要让文化“走出去”,提升我们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第三步是文化自强,文化安全不是目的,文化强国才是目的。文化安全是第一步,文化交流是第二步,文化自强拥有话语权是最终目的。

软实力说起来比较抽象,其实软实力就在我们周围,只是我们有时候没有注意到,没有深刻地体会到。最典型的就是我们过生日的模式,不同国家、民族、语言的人都用同样的方式过生日,吃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现在我就是这样过,但这是西方的方式。生日歌本来就是英文的,大家都知道“Happy birthday to you”,到了我们这里变成中文是“祝你生日快乐”,到了其他国家就变成其他国家的语言,但音调形式都还是一样的。这就是软实力,是一种上游的水,从高处往低处流。

我们现在年轻人怎么结婚?男士西装革履,女孩穿白色婚纱。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红颜色才喜庆。我们过春节都是大红灯笼,红春联,红鞭炮。但是西方是白色,代表纯洁。现在女孩结婚都穿白色婚纱,惯用的曲子《婚礼进行曲》也是西方的。还有每年六七月份是大学生毕业的季节,学生聚在一起往往会唱一首歌,就是《友谊地久天长》。我们音乐会的最后一支曲子往往是《拉德斯基进行曲》,因为曲子的节奏感很明快,到最后一分钟左右,把大家带到晚会高潮。北京的超市到晚上关门的时候会奏一支曲子,萨克斯曲《回家》。刚才提到大学毕业生,还有硕士、博士,他们穿的学士服、硕士服、博士服,都是西方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就是文化的软实力。如果有一天西方人的超市关门时奏我们的曲子,西方人的婚礼上奏我们的曲子,那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就真是极大提升了,所以我们还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三)精神家园是基础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创意的提法。我觉得精神家园这个词用得特别好,不仅突出了文化身份的认同,而且强调重新凝聚、整合和塑造。用有的学者的话说就是“恢复记忆”“重建传统”“精神还乡”“再中国化”。

如何理解精神家园,我觉得有三个要点:第一是文化认同。就是我们在总体上要认同这个文化,当然这个文化要与时俱进,要发扬创新。第二是文化包容。我们现在讲的中华文化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不仅包括大陆,也包括了港澳台,还包括了所有的海外华人。只要它认同我们的精神文化,就是我们精神家园中的一员。第三是文化传承。文化传承现在是当务之急,就是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下去。

怎么建设精神家园?关键是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我的理解是,文化建设贵在积累,重在创新,传承是基础、是前提,创新是方向、是生命。文化建设首先要讲传承,但是仅有传承还不够。要在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中来建设文化强国。

先来看传承,为什么说传承特别重要?近百年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看不起、看不到、看不懂。“看不起”是指五四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到了“文革”的时候就变成了“看不到”,我们在“文革”的时候有一个运动叫“批林批孔”,现在给90后、00后的大学生讲课,讲到这里的时候,同学们都是一脸诧异,问为什么要把林彪和孔子放在一起?如果说五四时期是“看不起”,“文革”时期是“看不到”,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看不懂”。看不懂可能比看不起、看不到更危险。因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精神家园,看不懂的话这个血脉就中断了,精神家园就没有了,文化就消亡了,这个是最可怕的。我在北大讲课有一个感觉,现在的学生互联网好、计算机好、外语好,视野开阔,西方一些先进的哲学观点、政治学观点、法学观点,学生们基本上都是第一时间知道的,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他们反而知之甚少,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也体现了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有学者调侃,今天中国人已经不会写诗了,最擅长的是写段子。虽然有的段子也很精彩,发人深省,但毕竟和唐诗宋词元曲不在一个文化层面上。回想当年清华大学的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还有北大的梁漱溟、辜鸿铭、冯友兰等,这样的国学大师今天几乎很难找到了。由此可见,文化传承非常重要,是当务之急。这些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很多综艺节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影响最大、最成功的是中华诗词大会,帮助人们找寻曾经的诗意心灵、诗意生活。我们还有一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力的推广人,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他在各种场合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中华文化中的治国理政经验,帮助大家深刻认识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但是仅仅讲传承还不够,我们还要讲创新,我们在21世纪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如何求生存与发展?核心就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的新篇章,赋予它新的内涵与活力。我们不能把孔子、国学和软实力划等号。软实力既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我们今天的新文化。它是传统文化传承前提下的新文化。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孔子儒家是我们丰富的资源,是我们的优势,是我们的底蕴。但是我们还要发展创新,还要往前走,还要创造属于今天的新文化,如果没有创新,那就在文化问题上成了啃老族。所以文化既要讲传承,又要讲创新。

最后把今天的内容概括为两句话:一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一定要体现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二是中国的社会进步最终一定要体现为人的进步。文化文化,关键在“化”,以德化人,以德树人。只有文化,才能在本质上促进人的进步,解决人的问题,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当中国不仅是以经济大国的姿态,而且是以道德大国、文化大国、诚信大国的面貌屹立于世界之林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

第三篇: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从精神上实现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审议了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件。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尤其是在建党90周年的时候,本次会议的召开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方向,正是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从改革开发的几十年进程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正在大跨步的向发达国家看齐,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过于追求物质,群体冷漠,精神的匮乏,信念的缺失……等等都成为了大家所关注的社会问题。

物质是生活的保障,但是精神才是生活的升华。经济兴国,文化强国,一个真正的强国不仅仅拥有高楼大厦,不仅仅是高收入、高消费,更加重要的是民族的凝聚力,民众的爱国、互爱之心和一个正确的,积极的社会价值观。经济的发展是物质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是精神的社会主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种提法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90年来,不断地以思想文化觉醒和觉悟来把握前进的方向,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力量,推动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一个系统。既要有经济发展,又要有政治发展,也要有文化发展,这三者是不可分离的。但同时它们又不是完全同步的,一个国家可以拥有高速发展的经济,却未必有高度的文化发展水平。马克思也曾经讲过,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它的文化可能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此,这就要求全国各族人民自觉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发展,使人民群众既有物质生活的保障,又有精神生活的享受。当然我们的经济繁荣很重要,军事实力增强也很重要,制度建设也很重要,但是最后中华民族能不能复兴,最根本的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社会科学、大众文化等等。只有当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具有现代性,具有领先性,能够吸引全世界的人民来学习,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现代化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实现了,中华文化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整个中华民族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要加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所谓的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并且遵从这个规律,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

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活动的基本内涵。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类。如今,我们已进入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交往的广泛和大众传播技术的迅猛拓展,使得社会心理和民众素质,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文化力量。目前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这就预示着各种文化产品,作为社会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容器和出口,它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将会加倍地呈现。文化及其产品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因素。人们看得很清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正在并将继续为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与支撑。在这中间,文化产品对社会道德形成的影响力,也会日益凸显。文化产品有认识、审美、教育等功能。文化产品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力,属于教育功能的范围。

教育事业是培养人才的行业,教育系统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是保

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对社会的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辐射功能、提升功能和示范功能。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就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学校文化的创新力、软实力和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要深刻学习和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和指导思想,在以后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为“文化强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添砖加瓦。

第四篇:文化强国

胡锦涛《求是》撰文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下为原文: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共同把全会精神落到实处,为实现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奋斗。

第一,深刻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作用,是我们党的一条宝贵经验和一大政治优势。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坚持不懈推进文化建设,有力推动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新的奋斗目标迈进,文化的作用更加广泛而深刻。从国际看,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许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从国内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从我国文化建设自身看,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而言,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在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诚信建设、文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发展、流动人口文化生活、网络建设和管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抓紧加以解决。

总之,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会提出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党要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第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丰富,具体体现在全会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之中,要全面领会、全面贯彻。这里,我想强调几个问题。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才能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指导,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用于文化改革发展各个领域,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使我国文化各方面发展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之上;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教育人民和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有效引领社会思潮,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

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谁、依靠谁是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这一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心人民命运,体察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鼓励创作生产更多受到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大力弘扬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科学界定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把握政府和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功能,推动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的工作格局;必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无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第三,以改革创新精神落实好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全会对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任务新举措新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统筹兼顾、立足实际,有计划分步骤加以落实,既要全面贯彻又要突出重点,最重要的是要紧紧围绕全会决定关于推

进文化改革发展指导思想中的“四个以”来抓好落实。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科学发展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鲜明主题,也是文化改革发展的鲜明主题。要自觉把科学发展要求贯穿文化改革发展各个方面,紧密结合文化改革发展实际,着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科学化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保障人民各项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解决影响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协调好文化改革发展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促进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文化改革发展重大关系,统筹文化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完善文化布局、文化结构、文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后劲,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主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非一日之功,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之真正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和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必须大力繁荣文化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质量。要加大对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文化创作生产引导,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人民精神文化新空间。要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要围绕构建充满

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文化法制建设。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群众能力和水平。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围绕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意见,明确工作责任,提出具体要求,确保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落到实处。要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要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大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要深入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总之,全党要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第五篇: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摘要】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经久不熄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执著。新形势下,建设文化强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文化自信的魂,以改革创新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动力,逐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群众基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化强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建设文化强国要以文化自信为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经久不熄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执著①。我国文化自信源自对民族的、传统的、当代的、革命的、世界的文化理性审视和借鉴;源于从未间断的传统文化精髓,是在传统文化上的传承发展;源于以一种开放心态兼容并蓄吸收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化在内的世界一切先进文化,在外来精品之上加以本地化吸收融汇;源于不断壮大的综合实力和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都是支撑文化自信的内因。只有对本国文化充满自信才能在文化强国追求中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给予文化自信深厚历史底蕴。从世界看,文化对传统固有的根本命脉不可割舍,任何一个国家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唯一的结果就是丧失特质。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信文化系统,内涵丰富、体系庞杂,儒家伦理、道家生命哲学和释家宗教信仰构成了完整体系。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从多种族、多民族、多文化不断融合创新中发展,始终如一贯穿着尊生爱人、保民养民的价值追求,浸透着对大众民生的关爱,多重形态文化样式满足了各个时代不同社会阶层文化需求,形成庞大的受众群体,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创新性,即使在外族入侵时期也从未中断,显示出极强生命力,使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这一特性具有重要的精神导向和伦理垂范作用,塑造着民族心理,锻造了民族向心力,铸就着民族精神,维护着民族尊严,展现着民族形象,维系着我们对自己文化的强大自信。

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精髓结合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全人类解放为历史使命,其原理、方法、观点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焕发出了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在这片灿烂文明的古老沃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关键是其将中国化作为一种内在要求,为不同民族群众理解、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化一样,是一场文化过程,包括文化传播、文化认同、文化融合等环节,伴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并构成其重要内容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优秀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些重要理论,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既从传统文化精髓中找到生根发芽的有效路径,为文化繁荣撒下了种子,也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更为丰富营养和坚实保障。

三是强大综合国力与文化自信相生相伴。文化自信背后是强大综合国力。纵观我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一个国家或朝代文化繁荣、文明输出,无不是立足于强大实力,如我国历史上的秦汉文化、唐宋文化,又如近代历史上以英、美为代表的欧美文化。“中国文化之相形见绌,中国文化因外来文化之影响而起变化,以致根本动摇,皆只是最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③近代中国所受的文化冲击,不断失去文化自信,直接源于战争带来的文化输入,反映了国家实力衰败导致文化失去基础。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已是政治独立、经济发达、国民富足。中国文化自信在强大综合国力支撑下与日俱增,在对外交往、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也正源源不断进行文化输出,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点。

文化自信是文化进步、国立强盛的结果,同时又增强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信心和方向。改革开放虽使物质极大丰富但出现了“精神文化饥渴”,使文化强国建设有强烈现实性。文化强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发达的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和丰富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会使群众受到教育、感染、鼓舞、激励,进一步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群众也能从丰硕的精神文明中汲取营养、享受成果,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由个体素质提升带动整体水平提高,使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建设相辅相成。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

蕴藏于传统文化最深处在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为政治国上的民本要求、社会建设上的和谐理念、伦理关系上的仁义主张、事业追求上的自强精神、矛盾解决上的中庸选择、个人理想上的“修齐治平”、社会发展上的“小康大同”,历经数千年始终绽放着光芒,激励着中华民族从历次低潮中走向辉煌,在民族凝聚、精神激励和价值整合中发挥了强大作用,这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中如“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人取象于天,天取象于人”,“为善,天地知之;为恶,天地亦知之”等包含深刻生态智慧,让社会广泛认识“天人对立”、“征服自然”等错误观念对人类存在与延续的危害,把探究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的行为与自然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作为发展始终坚持的第一原则。但也要注意,如庄子天人合一精神境界追求中,尽管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统一的观点有深刻合理性,但其主张“无以人灭天”观点却是消极的、不科学的,需要对这些错误观点加以批判。但无论如何,在当前日益严峻环境形势下,都要把“天人合一”中“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理念吸收贯穿到经济增长、生活改善、城乡统筹发展中④,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人追求高质量生活与自然平衡的关系,让对“与天地合其德”的向往植根于文化最深处,建立起现代生态文化,使生存系统运转更有整体性,实现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也就同传统文化精髓找到了契合点。

二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有序治理。文化强国重要标志是文化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示范,应着力借鉴继承。如自强不息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的民族意志,形成了不断进取和独立自主的民族气概,激励中华民族一次次从困境中昂首走出,谱写无数壮丽诗篇,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同富裕与否、精神信仰无关,是民族优良品质和传统美德之一,同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高度一致,是值得世代继承的传家宝。如中庸思想中“允执其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兼容并包”、“遐迩一体”等思想,小至为人处世、自我完善,大至社会管理、安邦治国,对协调各方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在维护国际秩序中有鲜明时代意义。如传统文化基调是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人本主义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和创造性发展,道德人本主义思想传统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用道德抵御宗教强制,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⑤。

三是应继承传统文化融汇中外、开放包容的特质。中华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民族相互融汇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世界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使整个肌体保持旺盛生命力,这种强大包容性和世界范围内吸收扩展的特质一直延续下来。这项特质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融汇中外、开放包容的特质同样要发扬光大。另外,中国文化还有不断扩张的特质。中国文化在与外民族文化交流中,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直到清朝,中国文化强烈影响着亚洲国家,日本、朝鲜等国均以中国为文化母体,大规模受容中国文化,中国的科技、数学、瓷器、文学、哲学等对西亚和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升了民族尊严,树立了民族形象。当前,文化在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与世界强国竞争合作中更应继承文化扩张特质,不断让中国文化同世界文化在碰撞中壮大,成为中国全球战略的重要支柱。

树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世界经济放缓、进入新常态后,内藏于文化之内的差异化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在经济政治格局变动中冲击碰撞越来越剧烈,深刻影响国家行为和地区形势;地球村里依靠互联网形成的各种交往平台在巨大信息流中交换着各种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对人的观念、知识和思维造成巨大冲击;在通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对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些都是建设文化强国面临的新形势。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文化自信的魂。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理念。核心价值体系把传统文化精髓融进其中,引领文化创造和文化竞争,是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心骨与指南针,是我国区别于以往时代、其他国家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志。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同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一致,是把这些方面串起来的“骨架”。不依托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就失去了基调和方向,中华文化在向世界输出中也失去了特色。完善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要把这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工程做牢做实,强化系统性、针对性、实践性,注重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示范引领、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的统筹协调,使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构架,但不是文化的唯一表现形式和全部内容。应充分尊重文化强国建设丰富多彩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加快建立起由核心价值观统领的文化形态,按照文化发展规律和群众需要生产出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满足群众各层次精神生活需要,增强民族的精神力量。

二是以改革创新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动力。文化强国建设适应新变化、新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将文化创新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统筹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首先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既要敢于接受传统文化、西方先进文化,创造性改造为我所用,聚攒“正能量”;也要敢于对文化糟粕、庸俗文化说“不”,对承载这些“负能量”的书籍、影视作品、网络、报刊、广播等加强管控。

其次是改革文化体制,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束缚,特别是要改革政府文化管理的体制机制,使政府由“办文化”转到主要提供公共服务上来,扭转部分文化领域由国有企业高度垄断的格局,加速国有文化企业转企改制。

再次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调动广大文化主体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创造潜能,为全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⑥。

最后是要培育文化创新良好氛围,塑造并传袭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哲学,弘扬先进、摒弃落后,宣传奖励先进典型和创新性成果,祛除专制、奴性、保守等有碍于创新的消极落后因素。

三是逐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群众基础。只有满足群众需求、有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强国建设才具备雄厚根基。公益文化事业有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塑造灵魂的社会教化功能。要健全发展公益文化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资源共享格局。适应多领域、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群众素质,打牢群众基础。从发展历史看,文化深深影响基层群众思想和行为方式,文化创造智慧、源泉和“活水”大多也来自基层民众,基层也是群众展示自我的重要文化平台,当前又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基本单元,地位不言而喻。要紧紧抓住基层文化建设,一方面把传统文化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文学艺术、建筑设计、科技教育等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要努力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中汲取文化营养,把群众的需求和夙愿作为文化建设出发点,从基层群众中寻找中华民族精神的本源,给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大生命力。

四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交流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力量,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条件⑦,只有在不断交流中才能鉴别真伪优劣,才能体现自身价值。

首先在态度上,必须包容对待多元文化竞争,避免以封闭抗拒心态对待竞争。文化竞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竞争。要以一种开放心态欢迎世界先进文化走进中国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增强实力、积聚优势,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其次是要在坚持中华文化主体地位下加大同世界文化的交流,在交融交往中使中华文化获得尊重,行使文化话语权,维护国家文化权益,扩大国际影响,增进全民族文化自信。可以是“引进来”,通过文化、科技、教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通过互访、互派、互助等努力吸收世界先进文化;还可以是“走出去”,文化“走出去”不能仅停留在狭义形式上,仅依靠到国外办学院、派留学生、访问学者、表演团体等远难以实现,更要在布局经济和政治项目时逐步增多重大文化项目,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这是文化强国的深层表现。

最后,要进一步加强民间文化交流。民间文化交流“润物细无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渗透力强,主要是通过不同国家、民族最细微个体的交流,从下到上获取不同方面文化内涵,基础最为牢靠。要提高我国同其他国家民间文化交流水平,发挥民间组织、团体、协会乃至个人等多方面的作用,促进多种形式的交流,借助民间力量加深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使中国文化更多被世界接受认可。

(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注释】

①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红旗文稿》,2010年,第15~17页。

②徐剑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路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③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33页。

④⑤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78~380页,第384~385页。

⑥涂可国:“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理论学刊》,2013年第6期。

⑦靳凤林:“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5期。

责编/丰家卫(实习)

下载文化自信圆文化强国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自信圆文化强国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黄坤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

    文化自信承载中国梦

    文化自信承载中国梦 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 吴雅玲 2011060107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 。他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中国梦与文化自信

    中国梦与文化自信 摘要: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质上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而一个国家的崛起必先对其自 身的文化有高度的认同和自信。文化自信是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肯定和信仰,体现......

    这里,升腾文化强国梦(最终五篇)

    这里,升腾文化强国梦 ——写在第九届文博会开幕前夕 易运文 张玉玲 杜 艳 2013-5-16 6:35:54 来源:《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16日 01 版) 万众瞩目的第九届文博会即将在广东......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 (一)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

    浅谈文化自信

    浅谈文化自信 丘吉尔曾说:“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足以说明他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与此相同,***所提出的“中华民族所需要的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为......

    文化强国建议

    文化强国建议文化强国就是国家强大的精神状态,同时文化属于软实力不能脱离力硬实力而存在,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所以脱离硬实力的软实力不能存在,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读经典

    “文化强国”读经典 河南省西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牛正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文化强国‛的任务,这一伟大号召,将把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读书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