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平“语”近人》第十二集《天下为公行大道》心得8篇
观《平“语”近人》第十二集《天下为公行大道》心得8篇
【篇一】
《平“语”近人》第十二集《天下为公行大道》以“天下”为主题,通过广交朋友、“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部分,阐释了总书记的外交思想。特别是用平实的语言充分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新时代我国外交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使命担当和伟大实践。让更多国人更加系统地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到了新时代我国的外交实践,也让世人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新时代中国的外交宗旨。
“外交为民”是总书记新时代外交思想的鲜明特点,也是我们党与于其它政党的显著区别。早在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谈到:“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如果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全国亿万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那么用中国梦造福世界人民,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人民的郑重承诺。比如,我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国际救援、维和、医疗、护航……让世界感动的背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温暖人心的外交温度,这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外交初心。要获得国际社会支持,获得世界人民的信任,只有把自己融入世界格局、汇入世界长河,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赢得更多的民心民意民智。
立足国际社会信息化发展态势,前瞻人类发展命运同向趋势,总书记的外交思想不仅让中国以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的态度融入国际发展一体化格局,而且提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公共产品让世界更多国家参与世界一体化新进程,特别是对一些发展中和欠发展国家,中国更是连帮带扶,热心帮助其发展。总书记也始终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为,世界的发展,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不管是应对危机挑战,还是建立全面深入的合作伙伴关系,只有更多的国家参与,才能把力量凝聚成一股绳,从而更好建立新型国际外交关系。
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让14亿中国人感到热泪盈眶地骄傲,中国的强烈担当,其实质是中国历经69年,是中国共产党砥砺97年的史无前例的历史性发展成就。外交是一个国家展现综合国力的重要窗口,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外交硕果让国人从国际角度看到了中国的硬实力,一个个生动的事件展现了中国既不畏强权、不欺弱小也向往美好、崇和尚善的外交理念。
天下为公并行天下大道。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外交成就,除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外交新战略的提出和新政策的实施,我们更能感受到外交硕果带给人们的新时代外交思想的激荡。可以说,总书记新时代外交思想,不仅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外交思想盛宴,更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外交行动指南,也毕将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走向更加美好的新未来。
【篇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表达的是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远大而美好的社会愿景。而这种大同的理想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找准每个阶段的圆心,画出一个可以不断扩展的“同心圆”,才有可能实现。当前,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有可能逐步带领全人类实现大同世界的梦想。
以人民为圆心,画出美好生活同心圆。从毛泽东同志的“人民万岁”,到习近平同志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7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更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增进人民福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以人类命运为圆心,画出大同世界同心圆。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生动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即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当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不断加强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扩大同世界各国利益交汇点,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篇三】近期,中央电视电台《百家讲坛》栏目推出了一档节目《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今晚播出了第十二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行百姓满意之事,多解百姓之忧,真正为百姓做实事,真出力,多干活,不务虚名,只做实功。人民公仆就应该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多想想百姓的忧愁和疾苦,多解解百姓的困难和忧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人民幸福是我们的坐标。人民幸福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是我们始终向往的奋斗目标,要将人民幸福作为我们的奋斗坐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着人民幸福的目标不断前进,将人民的事始终当成我们自己的事,将人民的想法始终挂在心头,始终不负人民,不忘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人民获得是我们的追求。人民的获得感要提升,就要坚持一切从改善人民生活出发,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要坚持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综合施策,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
人民安全是我们的方向。人民安不安全是我们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将扫黑除恶斗争进行到底,深挖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人民的安全感,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安全,更加幸福。将人民安全作为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方向,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小事出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篇四】
近日,中央电视百家讲坛栏目推出《平语近人》系列节目,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让大家从不同角度深层次了解我们党的当家人。该节目分十二集从多个角度,通过对总书记言论的摘抄、解读,将更生动、更形象的习近平展示给大家。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对总书记的写照,总书记是这句话最好的代言人。他诗词信手拈来,典故娓娓道来,修身治国平天下。《平语近人》系列节目,展示了总书记的学习观、家庭观、政绩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鲜肉横流,娱乐至上等不良风气甚嚣尘上的时代,习近平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光辉形象是一盏指路明灯,给广大青年学子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他“学如弓弩,才如箭镞”的学习观,是青年人最好的导师; 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家庭观,是家风传承的引导方向; 他“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人民观,是对百姓最暖心的关怀; 他“恶竹应须万竿斩”的廉政观,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旗帜; 他与彭丽媛的伉俪情深,是爱情最好的榜样。
这样的一个优质偶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治国理政的观念,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领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加了文化自信,强化了民族文化自豪感。
【篇五】
《旧唐书·魏徵传》中写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都明白。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三皇五帝到如今,几千年的文明给后人留下无数的经典,很多经典文化、历史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和学习并遵守的,在大千世界中万物都在发展变化,但是有很多本质的东西是不会改变的,比如从古至今只有“得民心者得天下”;“仁、义、礼、智、信”五大品质一直传承到今天,也是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品质。
近日百家讲坛栏目播出的《平“语”近人》的主题节目,我们看到了习总书记对我们的传统经典运用于今时之事,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传统的经典文化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闪烁着新时代的思想光芒。节目总共十二集,每集由“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六个环节构成,总书记从古语经典中,汲取了古代王朝官吏为民、利民的典故,用鲜活易懂的语言诠释了今天的党员干部们为政一方,造福百姓,向古人看齐,与古人并行;习总书记从古语经典中,汲取古代官吏修身、治国的典故,用于激励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勤学、善治、有为、懂感恩、讲道德、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而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中华民族从5000年的历史中走来,创造了精深而悠久的文化,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行、繁荣发展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脊梁。总书记给我们做了榜样,经典的传统文化用于日常的一言一行中,文化自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的文明内涵和价值底蕴,成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验和历史成果得以在文明的层次得到总结和提升,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必将极大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篇六】
自10月8日起,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十二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在央视一套晚间播出。《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国之本在家》……节目每一集都以总书记在重要讲话、文章及谈话中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入解读,自开播以来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总书记引用的典故与名句也再一次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潮。
在谈到“以人民为中心”时,他引用了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来阐释为政之道须以民为本;在说起“共产党员的修身”时,他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和“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展开,论述了严以修身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修课;在提及党的反腐倡廉工作时,总书记引用了杜甫的诗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来强调,反腐工作必须零容忍,从严治党一定要说到做到……从节目中我们能看到,总书记引用典故和名句来论述当下的事理,他的表述既生动形象,也鞭辟入里,这应当是中华传统文化散发的独特魅力。
习总书记说过,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民国意气……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异彩纷呈,在千百年的时空跨度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平”语近人》的热播,既向世人展示着灿若星辰的中华文化,也在向世人证明着即便是置于今日,这些文化仍然熠熠生辉,这是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没有文化积淀的民族像是一躯没有血肉的骨架,绝无法在社会的发展中立足,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志气,是中华民族直挺挺的脊梁。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平”语近人,“平”语也动人。
【篇七】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书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转播。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介绍,节目共分为12集,由“原声微视频 ”“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六个环节构成。所谓12集,每一集都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转播,让更多的人知道关于“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内涵及其意义。
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一集是以围绕与人民服务展开主题,旨指了解到什么是“民”“为什么为民”“怎样为民”什么是民,主要内容是代用古诗“疑似是民间听疾苦声”等为切入点,讲述总书记曾在梁家河修建沼气池故事,主要是阐释以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为民就是听民心,理民意,顺民心,保障人民安全自身和安全财产的意识,阐释如何做到以造福人民为最大的政绩,怎样为民,就是了解人民的需要,帮助改善较穷苦人民的生活方式,如何转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近的精准扶贫,就体现了这观念的实施。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民为本,就是人民群众是治国的常本,是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治国的奋斗目标。总书记的理念,从重为民,兴民德,得民心的三个角度,就此来解释,让更多老百姓共享改革的成果,拥有更多的优惠,更多价值感及其安全感和幸福感,实现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礼义廉耻是古代就传承下来的,为人需要品德,从政需要管德,治国需要每一个人都又很好的价值观及其内在的明德,在于亲民,为民,严谨记住关于“德”的论诉。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继承与发展。第四集:“国之本在家”总书记提到的天下在国,国之本在家,等让人们知道重视家庭,重视家教,讲到重视国风,家风,讲述了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父母应当重视家风的形成,家风关乎家庭的荣辱,家风连着党风政风等内容,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吸收和创造。第五集:”报得三春晖”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幸密密缝,意空迟迟归的经典名句,表述了母亲的远儿子的思恋,从孝的角度出发,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来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展示了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要求要做到正真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开展到当今的新时代当中注入新的活力。第六集:”只留清气满乾坤”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修身的民族。在中华传统优秀的文化里,修身治国平天下,体现了修身是重中之重,也就要求了党员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以严格的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把修身行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来,让我们把修身不断发展起来,把传统发展继承下去。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总书记引用马克思的一句名言,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也多次强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些都是阐释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运用和发展,警示人们要践行尚行,敏行,力行三个层面。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北宋大文豪苏轼苏东坡有一句诗词很有名” 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说一个人饱读诗书,那么他的才华,他的气质就会自然而然的显示出来,这个就会与众不同。这句话总书记在不少场合多次引用过,而总书记也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最佳代言人,他很重视学习,重视教育,重视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表述学习是人生成长之梯,阐发为何学的问题,要用扎扎实实的学习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九集:“恶竹应需斩万竿”总书记非常重视党和国家的生存死亡,及提出大力推进党风的清廉建政和反腐败斗争,反复倡廉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反应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斗争取得巨大成就,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的生动形象。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功以才成,业由人才,在中国古代的经典历史名著多有体现,而它们的道理都是同一个道理,人才是治国的基础,事业成败的关键。总书记提出的人才观,对什么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即是对人的标准问题,根据人的环境而言,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锻炼出更好的人才为国家服务。第十一集:“咬定青山不放松”根据理念提出人为什么要有理念,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信念,然后根据这个信念去努力。第十二集:”天下为公行大道”天下为众人共有之日,在这个社会老有终等等来践行,在这个新时代,大道之行这个大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干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注重落实是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尊重践行十二用典,以此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国家。
【篇八】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的文化自信当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关联。
习总书记在节目《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引用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即阐释了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总书记用“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提醒党员干部时刻想着人民。他当过支部书记,深知基层的实际和困难,鞭策我们不栽盆景、不搭风景,要为民做好事,办好事。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则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了总书记的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从崇德、明德、修德三个角度阐释了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德”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人需要品德,从政需要官德,治国需要每个人都有内化于心、外现于行的核心价值观。第四集《国之本在家》从家庭、家教、家风三个层次,凸显了总书记对家庭建设的重视,没有小家哪里来的大家。第五集《报得三春晖》,我们中国人常说一句老话,百事孝为先。本集以孝道为主题,将“孝道”践行到时代理念中,孝道融入了新时代的丰富内容和时代活力,开辟了新时代孝道观念的新境界。第六集《只留清气满乾坤》本集主要围绕“共产党的修身”这一主题展开,讲述严以修身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修课来阐释中国共产党人要不断锤炼党性修养。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中阐释了总书记的实践观,只有实干,才能进入幸福的生活。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解读了总书记的劝学思想。第九集《恶竹应须万斩竿》以廉政为主题,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来深入地学习、领会新时代的廉政思想。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本集阐释总书记的人才观,对什么是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分别阐释。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用人所长避其所短、不拘一格三个任用人才的要素。第十一集《咬定青山不放松》主要讲述了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的思想,通过古典激励大家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抱满腔家国情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第十二集《天下为公行大道》阐释了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初心追求和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反展观,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作为当下的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既要敬业踏实的履职尽责,也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些文化中找回初心,在阅读经典中休憩心灵,以更佳的状态整装待发,我们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大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第二篇: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
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
克井小学 李鹏远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认真观看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别节目《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习总书记用用简单的语言,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变得了通俗易懂、简单易行,为我们确立了思想遵循、行动指南,对我们进行了精神上的洗礼,我收获颇多!
“国无德不兴”,重“德”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一枝一叶总关情,枝叶虽小,却关系到一棵树木的繁衍生息;人民虽小,却关系到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
“再糙的饭他都咽得下,再穷的人他都看得起,一直都没变”。在现场访谈中,梁家河村村民张卫庞说。这把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浓浓的乡土情让人感动。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情怀。无论发表重要演讲还是在一些座谈会中,乃至与老百姓交流中,总书记总能娴熟使用经典用语,达到信手拈来的地步。不难看出,总书记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不是浮在表面上,而是融入血液中,这让我们每个人都有启发,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向总书记学习,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当成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融入到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更要见贤思齐,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总书记用典不仅是一套理论,一套通俗易懂又不乏趣味的言论,更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应该刻进骨子里的信仰和坚守。党员干部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做为一名党员,我们要以强烈的政治自觉,持续发挥表率作用,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措施,开展好各项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群众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观平语近人有感
观《平“语”近人》有感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十九大闭幕之后,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总书记在讲话当中,引用了这两句诗。
现今,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六集节目从总书记所引用的这句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拖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本集主要围绕“共产党员的修身”这一主题展开。第一,什么是修身;第二,为什么修身;第三,怎么做到修身。
第一什么是修身:总书记引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儿内自省也”为切入点,通过讲述严以修身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修课来阐释中国共产党人要不断锤炼党性修养。与此同时,反面的警示和反省也非常重要,这都是严以修身的内在要求。
第二为什么修身:总书记引用“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的两张伙食费收据的故事来阐释党员干部严以律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无愧于人民。要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原则,甚至没有底线,我们还是要讲原则,还是要讲党性,还是要有底线。
第三怎么修身:总书记引用“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为切入点,通过讲述领导示范、用人导向、制度保障来阐释党员干部如何做到修身。如何把践行“三严三实”贯穿于全部工作生活中,严以修身是建设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的必要条件。
“修身”之路,虽然路途艰辛,但只要我们每个人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就会不断向梦想前进,就能不断锤炼党性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
第四篇:平语近人观后感心得
平语近人观后感―心得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风格清新质朴、内涵深刻,其深入简出的言语,不但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真心话、大实话,这也让“习式语言”风靡网络。语言的力量,有一种穿透的魔力,在当今中国,习近平所提出的“打老虎,拍苍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等理念,妇孺皆知,真可谓是“平语”近人。
习近平总书记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话、大实话等俗文俚语来释疑解惑,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来提纲挈领、纵横捭阖。对老百姓来说,“平语”使得那些阳春白雪“高大上”的治国施政理念,变得非常“接地气”,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脚下踩有多少泥土,心中便饱含多少真情,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之所以能够“平语”近人,正是因为他经常深入人民群众中间,常和人民群众坐一条板凳,吃一锅饭,善于听取人民群众的语言,所以懂得如何说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这值得全党同志去用心学习,用心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过一句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
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而这也揭示出何以“平语”近人的道理。
“平语”近人,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为民之道。只有心中时刻怀揣百姓,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心中饱含真情,真正将为人民服务几个字刻进心里,那么“官架子”自然会消除,当没了“官架子”,党群关系自然更加天然亲近,只有真正到人民群众中去,多同人民群众一起,那时你才会明白,何止是“平语”近人,中华民族你我皆是兄弟。
第五篇:观《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有感
观《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有感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极大关注,并做出了强烈的反响。在娱乐至上的时代,一档一本正经的节目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踊跃的反馈,不仅是因为学者旁征博引,徐徐道来,引人入胜,更是因为,总书记接地气的语言让人们看到新时代的党风政风如清风扑面,沁人心脾。除却了过往生硬的官方语言,在今天的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用实实在在的话语来回应老百姓的关切,这就是所谓的平“语”近人。
习总书记用用简单的语言,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变得了通俗易懂、简单易行,为领导干部确立了思想遵循、行动指南。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习近平同志对党员干部的“德”,一直高度重视。2004年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他就在《求是》发表《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一文,指出领导干部“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归根到底用权要讲官德”。那么,对于新时期的领导干部来讲,什么是德?他概括为五个修养——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作风修养。这些修养体现在为官之道上就是清、慎、勤。领导干部是否能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关乎着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德行在立人立国上都至关重要。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常言道“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对于执政者,人民的重要性如何强调也不为过。习近平同志也一再要求“坚持开门搞活动”,一再告诫“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如若我们的党员干部没有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重要性和严重性,势必背离执政之本,又谈何利民为民,又何来治国有常?但愿执政者能时时“以民为镜”,但愿永不背离“为了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初心。
总书记用典不仅是一套理论,一套通俗易懂又不乏趣味的言论,更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应该刻进骨子里的信仰和坚守。同时,还应意识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学习的道路上不喊累不撤退,努力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经验和智慧,借鉴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并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赋予其新的意义,既使中国执政实践活动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获取正能量,又反过来使中国的历史文化精华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