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闻史论文:从中日近现代报业状况分析中国报业落后日本的原因

时间:2019-05-14 05:4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世界新闻史论文:从中日近现代报业状况分析中国报业落后日本的原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世界新闻史论文:从中日近现代报业状况分析中国报业落后日本的原因》。

第一篇:世界新闻史论文:从中日近现代报业状况分析中国报业落后日本的原因

从中日近现代报业状况 分析中国报业落后日本的原因

邹龙 政治与行政学院 思政0903班 0120919630307 摘要:当今世界十大报纸有华尔街日报、《读卖新闻》、《太阳报》、《朝日新闻》、《图片报》、《泰晤士报》、《世界报》、《今日美国》、《纽约时报》、《新苏黎世报》,其中日本占据两份——《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中国与日本的近代报刊几乎同时产生,但是经过近200年的发展之后,现代报业差距日益扩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为什么日本在全球报业竞争中能够后来居上,而中国的报业却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本文将简要从两国近现代报刊发展的脉络中寻求答案。关键词:中国 日本近代报业

一、近代报刊产生的条件分析

(一)、社会的需求能够催生新事物,近代报刊的产生关健在于社会对于信息交流的需求。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物资、财产、人员等的流通需要商品交换,进而催生信息的交换。

(二)、生产方式的作用。不同的生产方式对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如西方商业文明较发达国家,对信息的依赖程度高,从而对信息的需求比较充足;而作为农业为主的国家,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低,从而对信息的要求少。

(三)、社会结构的作用。多孔型社会结构中通史促进双向的交流,而单一的社会结构则会阻碍信息的流通。

(四)、中央政府的控制。在民主制比较完善的地区中,意识形态的管制会较为宽松,多种言论可以并存,显然能够推动近代报业的发展;但在君主专制制比较发达的地区里,言论控制加强,主流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会阻碍信息的交换和近代报业的产生。

二、中、日近现代报刊发展简介

1、“闭关锁国”前后

中日两国都是长期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国长达2000年,日本长达1400年;两国在19世纪以前,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重农抑商,生产方式单一,且对商业的重视不足,对信息的需求不多;严格的等级秩序下形成了较单一的社会结构,有信息交流也是在王权控制着的极小范围内。加之中国从明朝、日本从德川幕府起,施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与外部的交流极少,并且对外部事物不以为然。就如当初英国认为自己有足够多的邮差,而不必如美国那般大力发展电讯事业,结果导致了英国的通讯事业落后于美国一步。当时的中日,和英国一样,轻视外不事物,甚至有些民众对外来事物存在抵制行为。以上种种因素就造成当时外国报业发展讯速,而中日两国在外力的推动下才缓慢起步。

中国早期的提供报业主要是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他们把最早产生于欧洲的近代报刊的模式和新闻传播理念带到中国,掀开了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第一页。最初他们因中国政府的限制,只得将报馆设在东南亚地区,将印刷好的报纸运到中国进行发行。这其中的代表如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的《东西洋考第月统计传》等。而两次鸦片战争逐渐打开中国大门,一批开明的士大夫如林则徐、魏源等开始“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这其中就包括印刷发行报纸,如《澳门新闻纸》,此为官方的代表。而坊间办报亦有大发展,国人开始独立办报,如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中就提出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然则西方来者的办报活动也踏上了中国本土,并逐渐深入到中国内地,如《遐迩贯珍》。在外来势力的作用下,中国本土的报业开始发展、壮大。

日本从16世纪末起实行了近300年的锁国令,这期间仅在德川幕府时期出现了“读卖瓦版”这种简单的新闻传播形式。1854年被美国海军破关后,原来仅在幕府高级官员中流传的“传闻书”范围扩大到地方大名一级。在日本最早出现的报纸,是1859年从中国翻刻传入的《官版中外新报》。接着,英国商人汉萨德于1861年创办了英文《日本先驱报》„„这期间与中国的状况相似,由外国商人和传教士将近代报业引进本土。跟着是本土官方与民间办报的出现,如柳河春三的《西洋杂志》。

中日近代报业的产生在时间、背景等条件上有诸多相似之处,都可谓在外力的作用下“同时”开始办报活动。

2、变革前后

19世纪60年代之后,中日都经历了变革,开始走上自强独立发展的道路,但在这个过程,差距显现并逐渐拉大。

在闭关锁国被打破,列强纷纷前来分割利益时,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在此期间,官方、民间出现一批办报人,其中不乏高小平的专业人士与报刊如王韬与《循环日报》、容闳与《汇报》、梁启超与《时务报》等。王韬首创我近代报业的灵魂——政论,集思想性和学识小平于一体;容闳创办的《汇报》,为维护民族利益,多次与外商所办《申报》、《字林西报》等进行笔战,曾谴责领事裁判权和租界工商局的专横;梁启超是近代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有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加上自己的学者身份,使其在近代报业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打碎了外报在中国新闻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人的报刊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

同时期的日本,面对与中国类似的情况,开展了明治维新。在此过程中,由于官方的极力支持,《太政官日志》、《中外新闻》、《新闻杂志》、《东京曙新闻》等代表了这时的日本官报、党报的发展。而《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小报的出现、成长、发展,代表着日本进入不成熟的商报时期。但在整个过程中,天皇政府对报业的控制逐渐加强,在鼓吹国家主义方面,不少媒介充当了自觉的工具。

中日近代报业都先后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是政府对报业的政策却不尽相同。这个差别造成了后来中日报业格局的重大差别。

3、现代史后的发展

以十月革命为界,世界进入现代史,中日报业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中国继续沿着前人开辟的道路,不断摸索、前行。在民国时期,官报如《中央日报》在程沧波、马星野等的带领下,引用国外优秀的报业发展理论,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报纸杂志化、企业化管理等,但由于其作为党报,宣传味道太重,新闻意味减弱。民营报业中《申报》、《大公报》、世界报系、生活报系竞相盛开,史量才、张季鸾、成舍我、邹韬奋等报界奇才用专业素质打造中国的报业先锋。此时中国与国际也开始相关的交流活动,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方式等,但中国报业未能出现有世界性、乃至全国性影响力的名报。在中国共产党时期,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党报时期,《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依靠强制力发行,而民间报业受到严格的控制和限制。

而在日本,“二二六”兵变后,军部执政,废除了言论自由,《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成为军部统治的一部分。随着对外扩张的展开,根据总体战规划,报业展开新闻战、宣传战,积极为侵略服务,成为军部的传声筒。50年代后,日本的报业重新集团化、垄断化,并且有别于其它国家的媒介集团发展途径,日本当今的媒介集团是以报业集团为主,由报业向其它行业发展的。NHK新闻、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产经新闻等,这些日本的报业在当今世界都有重大的影响力。

三、总结差距原因

第一、古代官报体系的影响。中国古代有较长时间、完整的官报体系,官报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近代报业继承了这种体制;而日本在古代是不存在类似于这种严密官报体系的官报的,所以不易受到固有经验与体制的束缚。

第二、对信息的不同需求。例如中国能够通过小农生产实现自给自足,但日本因本土限制,加之较落后的生产技术,不能够满足本土民众的需求,这就需要其与邻近国家进行信息交流,来解决民众的这些问题。

第三、对信息传播不同的方式。日本是全世界人均买报最多的国家,由此可见日本人是很喜爱阅读的。而中国人虽然喜爱阅读,但更倾向于口头传播,喜爱在相互聊天中传递信息。这种区别造成以对报纸的需求不同,直接影响报业的发展。

第四、党报时间的影响。日本只有不到50年的党报时间,然后就进入到商报时期。而中国自民国至今,党报存在近百年了,并且还没有出现被商报取代的趋向。党报对言论的控制及对新闻自由的限制是匆庸置疑的,这个时期的长短肯定会对后来的报业产生重大的左右。

第五、报纸的连续性。日本当今的名报如《读卖新闻》、《朝日新闻》从明治维新之后创刊到如今,数次更迭,但其报名未变,报纸也一直在坚持出版,没有被外力如政府更迭或政府强制力等影响。而中国的报业中,报纸的连续性相当差,有很多名报,因批评时政,而被政府勒令停刊;也有很多因政府更迭而停刊的。这种中国式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做法,是很利于中国报业的发展壮大的。

产生如此差距的原因很多,中国报业要扩大影响力,需要提高报业集团的舆论引导力;需要创新办报理念,树立“新闻为本、读者为本”的新闻理念,即以新闻价值作为取舍新闻的依据,为读者提供最出色的新闻;需要在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行业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比日本报业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有所借鉴,来促进、加快中国报业的国际化旅程!

参考文献:

[1]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2]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第二篇:从宏观经济学分析中国失业状况原因

2011-2012年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课程论文

专业:市场营销班级:营销10—1任课教师:吴彤 姓名:莫俊谦学号:10054010141成 绩

从宏观经济学分析中国失业状况原因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激增、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失业问题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逐渐变得严峻。而随着高校的迅速扩招,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病也渐渐暴露,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以往相比有所下降,大学生也成为失业人口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失业现象在高校中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中将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简单分析导致中国失业状况的原因。

一、宏观经济学中的三种失业类型

宏观经济学通常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这种失业在性质上是过渡性或短期性的。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在这种现象中,工作机会和寻找工作的人的匹配在经济中并不总是顺利地发生,结果一些人便得不到工作。摩擦性失业被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但对任何个人或家庭来说,它是过渡性的。因此,摩擦性失业不被认为是严重的经济问题。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性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当经济中的总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总产出时,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较普遍失业。比如在1997年的亚洲经济大萧条中,亚洲大量人口失业;再比如在2008年8月的华尔街经济危机中,美国经济大萧条,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导致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严重的失业问

题。

二、中国三种不同失业类型的简要现状

自1995年至2006年,中国的失业率呈逐年递长的趋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失业情况都是与经济成长呈反向关系的,这也就是说,一国经济不断增长,经济规模就会扩大,雇佣需求随之增加,就业情况也就好转,反之,一国经济增长减速,就业情况就恶化。可是中国却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就业情况快速恶化的不可思议的现象。从1995年至2006年,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失业人数呈加速度上升趋势。经济发展的同时就业反而恶化,是中国失业现状的一大特色。以下简单陈述中国三种不同失业类型的现状:

1、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在中国社会中主要表现为求职者缺乏就业信息或自身条件难以匹配市场机会,很难找到在专业、薪资、发展前景等各个方面都合适的岗位,从而处于无业状态。这种现象近年来在中国社会日趋增多,不少高校毕业生因为就业信息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用人要求或对工作过于挑剔等原因而难以找到工作;也有不少职员因不满先前的工作条件而辞职,一时又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更有广大的农民工对城市的就业状况抱有错误幻想,盲目涌入城市,却未能获得工作,这些现象都属于摩擦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中国社会中最为普遍的失业现象,我个人认为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求职者数量和人才市场需求具量都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且分布不够均衡。造成了有的地区人们找不到工作,失业人口很多,而有的地区有大量职位空缺,却无人求职。

第二,求职者素质较低,不能迎合市场对高层次人才需要。在中国社会,求职者的素质普遍较低,文盲仍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造成大量低水平求职者找不到工作,企业却苦于没有高素质人才。

第三,高校教育体制相对滞后,难以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适时调整教育策略,造成大学毕业生在专业、素质等各个方面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很大的出入,很难找到对口工作。

3、周期性失业

这种现象在经济大萧条时较为突出。在1997年亚洲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失业人数都大量增加。

三、中国失业现象原因分析

失业现象从表面上看就是过多的劳动力去追逐过少的工作岗位。结合中国失业者和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我总结出失业的三点原因。

1、居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求职者各方面素质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中国科学教育水平仍处于落后状态,文盲在求职者中仍占据很大的比例。即便是高校毕业生,由于中国高校教育水平的局限性和近几年的持续扩招,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也有待提高,很难达到社会对于高端人才的要求。

另外,由于高校教育体制相对滞后,很难适时地应对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调整招生政策和育人策略,因而造成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专业的严重不对口现象,导致结构性失业。

2、中国的就业服务市场水平有待提高,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在摩擦性失业中,有一种很典型的现象,具有某方面特殊技能的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适的岗位,而某些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具有此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双方均不了解对方的状况,都在为寻找工作和寻找人才所苦。这一现象是由于求职者与招聘者的信息不完全造成的。

而求职者与招聘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摩擦性失业现象。如,每年都有农民工对城市的就业现状抱有不实际幻想,大量地涌入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但普遍的情况是,农民工在城市中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甚至不少农民工面临失业问题。这正是由于农民工对于城市中的就业信息不够了解、片面地认为大城市中遍地是金造成的。

3、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经济变化过于频繁,导致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种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在特定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低可能由于以下原因:一是技术变化。尽管技术变化被认为能减少成本,扩大整个经济的生产能力,但它可能也会对某些特定市场或产业带来破坏性极大的影响。二是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消费者产品偏好的改变在某些地区扩大了生产,增加了就业,但在其他地区减少了生产和就业。三是劳动力的不流动性。这种不流

动性延长了由于技术变化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造成的失业时间。工作机会的减少本应引起失业者流动,但不流动性却没有使这种情况发生。

通过以上通过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对于中国失业现状和失业原因的简单分析,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失业形势。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失业这一长期困扰中国的问题将会得到缓解。作为两年后将走上社会,面临就业问题的高校大学生,我们应当密切地关注国家乃至世界的失业问题,更应当从现在起,根据社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适时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为将来的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国失业现状分析》——王波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

下载世界新闻史论文:从中日近现代报业状况分析中国报业落后日本的原因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世界新闻史论文:从中日近现代报业状况分析中国报业落后日本的原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