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界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
2.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科学内涵有哪些?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而发展理论的过程。
(论述题外加: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精神上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其核心和精髓是实事求是。★6.道路问题是关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中国特色为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7.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艰苦风斗的作风;要求全党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8.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在十七大上提出“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并将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纳入宪法。10.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计划经济不等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11.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是党在新时期的三大历史任务。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课题。12.“三个代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实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十六大把“三个代表”写入党章,2004写入宪法。★1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法方式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过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14.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1.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的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做出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2.1941年,毛泽东在他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并且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高到有没有党性或党性纯不纯的高度。
3.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生机的法宝。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性力的决定性因素。
4.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以求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也内在的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5.江泽民的“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即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国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6.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实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它方面的创新,在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
7.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创新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8.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道路
第三章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败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3.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领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这一道路理论是由中国具体国情决定的。5.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的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6.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一,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二,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主工商业。
三,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为什么要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
为什么要坚持武装斗争?
“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的新型的人民军队,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军队,这支军队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保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是建设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8.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
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
线和武装斗争着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第四章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怎样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和党的其它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是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 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 础。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
5.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现实条件是什么?
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人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而立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6.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有哪些?
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二,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
一,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四马分肥”);
二,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定息”);
三,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定息”)。7.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三,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
8.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时尚又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五章
1.我国发展工业的指导方针是: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每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历史使命;
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堆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邓小平在1992年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方针。
5.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6.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
识的深化,也是当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
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8.科教兴国的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子,增强国际的科技实力及向现代
化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
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9.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把人才作为
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早就数以亿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把拔尖创新
人才,建设人才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
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才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第六章
1.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提出“党的十三大要阐明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2.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渐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
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业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 农业国的阶段;
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
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 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4.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后来被概括为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逐渐形成。“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两个基本点”即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一,建设“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民族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活活泼的政治局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8.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中。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9.论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全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邓小平在党的十五大上把“三步走”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实现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是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 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族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10.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公正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七章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领导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保持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3.毛泽东阐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种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身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思想。
四,在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4、邓小平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是什么?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5、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
6、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7、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8、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9、如何正确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10、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12、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第八章 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2、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内涵?
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是什么?
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6、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根据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7、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8、实践表明,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及中外合资中的共有成分。
9、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0、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12、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哪些意义?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13、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使多种分配方式的实现具有制度保证。
14、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15.深化制度改革应该注意什么?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实行这个大政策除了坚持只能允许以诚实经营和合法劳动的手段富裕起来外,还需要解决一个富裕程度差别扩大不能导致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16.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1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想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8.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 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的到 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9.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革命的根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资基础。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应,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面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20,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第九章
★1.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3.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利由社会的哪个阶段或哪些阶段掌握。所谓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
4.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5.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第一,性质相同。第二,作用、职能相同。第三,历史使命相同。
6.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主资产阶级。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第三,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们的国情。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形式。团结和民主是人民协商的两大主题。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8.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应,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具有重要作用。
9.民主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主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10.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1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2.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13. 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15.民主、自由、人权是人类的普遍追求。核心是一种国家制度。
16.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民主。
17.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权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辟了人类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使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空前自由。
18.人权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19.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束缚。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邓小平进一步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与相互关系是什么?
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6民主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7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 8.思修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9.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第十一章
1、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2、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4、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的现实依据在于: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5、★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特征、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6、★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8、★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要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第十二章
★1.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2.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1)台湾回归祖国 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2)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当年台湾每年赤字约八亿美元);(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4)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简答题)(邓小平首次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论述题具体答十条)(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认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互相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持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5.江泽民于1995年1月30日发表的题为《为促进国家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6.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第十三章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要和平、促发展、谋和平是时代的主旋律。3.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4.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去世的重要推动力。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5.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6.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7.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8.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表现有哪些?
“真正的不结盟”;强调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利益放在首位。9.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它是我国对外交政策的根本立足点。
四,坚持爱国统一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9.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新的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我们外交政策目标的新的概括。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平的世界、包容的世界。第十四章
1.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3. 尊重劳动(核心,基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4.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关系的和谐。
★ 5.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6.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题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同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8.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维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9.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0.新时期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一,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二,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力量保障
三,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四,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第十五章
★1.《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对,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的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3.加强党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2004年9月,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 定》,全面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 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4.中国共产党积累了执政的成功经验有: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完善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5.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维护祖国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吧
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试复习重点
毛概重点
题型:简答题5分*6=30分辨析题10分*3=30分论述题20分*2 =40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会社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会社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会社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会社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南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从客观事实出发。——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实事求是:内在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结果判断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验证条件和目的。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原因: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1)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2)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辨析: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性。(√)
答: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1)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是一种买办的封建的国家的垄断资本主义。(2)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成分中居于领导地位,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2)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 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列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的积极探索,并制定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3、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答:(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简答)
社会初级阶段包括两种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人口基数大、人民生活水平低、工业发展水平不平衡,地区发展状况差异大、科学教育文化发展落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及科学内涵: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内涵:(1)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2)突出情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X)
答:改革之所以不是传统意思意义的改革,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因而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设中不适应的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辨析题】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的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2)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1)立足国情积极稳妥的推进对外开放;(2)实现改革和开放的良性互动;
(3)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4)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②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两条原则:
[1]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其必要性。
【材料分析题】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3、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也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辨析题】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表现是
(1)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2)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实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3)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
5、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意义是: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为扩大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6、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构成社会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与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基本内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
2实行两种制度
3保障台港澳高度自治繁荣稳定。
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5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重要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坚持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3.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1、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原因:①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③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本目标
2、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3、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这个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
(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
第一章
P3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补充:20C30S党内第一个提出反对教条主义的是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时间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斯,时代特色。
P7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实际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P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P13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1、20C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3、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入和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理论条件。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P15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那些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7、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
8、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补充:毛泽东建军最基本的要求: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这一理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P23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P29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坚持与时俱进,在坚持执政为民。
补充: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有:党面临执政的考验,面临改革开放的考验,面临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面临和平与发展的考验。
P30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补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本任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P36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P43 补充: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P47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
这一品质是由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本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很强的实践性,鲜明的批判性,高度的开放性,鲜明的阶级性,严格的科学性。
P54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P55 补充: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 72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的手中。
P74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是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重点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重点
1.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何以需要)?
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②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与总结。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6.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②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③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8.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9.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10.确立时间: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1.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12.如何评价毛泽东思想?
①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13.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4.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15.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时间:十五大
16.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包括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以人为本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及“由谁享有发展成果”的问题。
17.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①毛泽东在1929年6月写的一封信中提出要实事求是;
②1929年12月,毛泽东在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纠正主观主义”的问题;
③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
④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⑤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1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理论联系实际; ③实事求是;
④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9.解释什么是实际?
实际就是经由各种现象(感性认知)进行加工制作的,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东西。(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2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21.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①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
②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22.为什么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23.如何推进理论创新?
①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②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③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去贯彻落实;
④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
⑤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2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5怎么理解革命实践与革命理论的关系?
① 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② 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③ 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 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
2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重点)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路线的内容。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②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③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④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28如何实现中国革命的领导权?
① 有自己的政党;
② 关键是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 ③ 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现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④ 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 ⑤ 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29.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30.为什么要保护民族工商业?
①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 ②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③基于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利益的考虑; ④借鉴十月革命后的新经济政策。
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三大法宝?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3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选择的必要性?
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33.新民主主义革命选择的可能性?
①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②受过大革命影响;
③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④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⑤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34.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35.20世纪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原因? ①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②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在一些老解放区大力推广农业互助组,并着手组织以土地入股为主要特征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合作社;
③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④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36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②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③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④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37.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①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②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③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38.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①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
②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39.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②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剥削现象,但不存在剥削制度,也不存在剥削阶级。41.允许剥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4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①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②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43.七一讲话:(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即共同富裕
4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①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②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46.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因? ①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②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③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47为什么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① 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② 坚持以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4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①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②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49.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①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②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③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
50.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不同阶段表现为主要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51.建党90周年讲了3件大事:①新民主主义革命 ②社会主义革命 ③改革开放 52.三大成就: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理论体系 ③制度
53.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4.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确定了以现代化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标志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任务。55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56.论述题
谈谈如何坚持党在现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
① 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如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生动摇,整个基本路线就会被动摇,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②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使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③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④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⑤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还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57.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58.“三步走”战略?
①第一步,从1981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②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③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59.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的要求:
① 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③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④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⑤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60.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①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处在一个混乱的状态;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②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③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6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①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间的矛盾
②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③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决定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④ 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62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① 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和开放紧密相连; ②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③ 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④ 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⑤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
第五篇:2013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点
1、1938年,毛泽东思想在党的六届六中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
2、1930年左右,毛泽东提出反对教条主义。
3、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实事求是P24-P295、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报告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P95:1995年、2002年
7、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8、社会主义的本质 P113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P115
10、科学技术的提出 P117
11、三步走 P121
12、中国梦 P122、P123
13、简答题 1.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P49)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P86—89)3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P100)4.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利用和限制的政策(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