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2011冬季学期自然辨证法主题帖总结

时间:2019-05-14 05:3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2011冬季学期自然辨证法主题帖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2011冬季学期自然辨证法主题帖总结》。

第一篇: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2011冬季学期自然辨证法主题帖总结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2011冬季学期自然辨证法

第2周讨论主题: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创立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该书对于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自然辩证法》于1925年在前苏联公开出版。从那以后,自然辩证法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在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逐渐发展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和一个新学科。

请大家阅读教材《绪论》一章、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以及龚育之、孙小礼写的《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主要了解和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谈谈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 答: 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我认为 它深刻揭示了科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为直接的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技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和区别:

虽然他们都是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但他们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

第一 如何看待自然观。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者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把自然观作为他的理论基石。

第二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看做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从他的活动过程,也从他的活动成果来考察的。

第三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而自然辩证法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wanrue 整理<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2011冬季学期自然辨证法

迟早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自然辩证法和STS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辩证法虽然与STS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但是STS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位,并且他们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他们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自然辩证法研究在借鉴他们的成果时,必须做出分析而加以吸收。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谈谈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

我认为我们作为一名研究生,是一群走在科研前列的人。特别是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我们研究的是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是正确的,避免我们犯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自然辩证法能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科学技术问题,这对我们进行技术研究是十分有帮助的。

此外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理论,是一门让人变聪明的学问。世间万物是有联系的,一事通,百事通。不仅仅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自然辩证法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其思想,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对我们将是一生的收获。

另外,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树立辩证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认识的历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帮助我们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为科研提供认识原则,为我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指导,为衔接研究中的空白提供指导切合理工科研究生实际的公共理论课,建立一种面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与概括性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所以学习自然辩证法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它!

第3周讨论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

先请大家看一张图片、二篇报道及一段视频,然后就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一举措及去年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之主旨等问题发表你的看法。

1、图片:臭氧层空洞:(http://news.qq.com/a/20080918/002116.htm)

2、报道:数百座冰山奔袭新西兰(http://news.sina.com.cn/w/2009-11-25/033516661500s.shtml);近四成国土水土流失严重 经济损失至少2000亿报道:(网址:http:// 澳大利亚动用战机监视日本肆意捕鲸(视频)提示:

在《自然辩证法》的“自然界和社会”一文中,恩格斯明确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是劳动。”接着,恩格斯马上又强调说:“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wanrue 整理<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2011冬季学期自然辨证法

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995年版,第383-384页)

以上关于我国的碳排放问题及哥本哈根会议之主旨的讨论可以联系以下问题,并结合课本的“自然观”部分展开:

(1)对于恩格斯以上这两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2)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对正处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3)也可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及日益增大、自然资源的日益紧张及全球性污染危机的日趋严重、全球气候的变暖等等,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答:

(1)对于恩格斯的两段话,我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既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依靠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又是有生命的、能动的存在物,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使自然界变得更美好。人的物化与自然界人化,正是表现出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深刻地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

(2)目前我国以至全球都存在人与自然界关系恶化的情况,值得人们高度警惕。拿全球气温来说,由于工业、交通等废气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越积越多,以致地球的气温不断上升,冰川融化的速度愈来愈快。由于地球气温增加,空气污浊,全球水灾等自然灾害日益严重,患心脏病、气管炎等疾病的人数愈来愈多,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再拿生态环境来说,由于盲目开荒种地,肆意砍伐森林和毁灭草原,以致地球沙漠化的情况愈来愈严重。在自然资源方面,由于盲目开采和浪费,造成自然资源相当紧缺。我国自然资源不仅不富裕,而且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致力于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实际的优势,处理好劳动生产率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提高人的素质,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不同地区能够持续地、协调地发展。将跨越式建设物质资本的机会转化为建设绿色固定资产的现实行动。

当然,不仅自然界制约着人,人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自然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就是说,人们对自然界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制约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人类适应、改造自然环境能力越强,人与人之间关系越好,反之亦然。

(3)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出现之后首要的根本问题。能否正确理解和处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人类、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两种不同观点:有一种过分强调人的主观作用,把客观的自然界看成人的主观感觉复合,认为人的主观意识决定自然界的性质和方向。另一种是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自然界面前毫无能力,只能任由客观世界摆布。

>wanrue 整理<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2011冬季学期自然辨证法

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卓有远见地指出:“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马克思在这里告诉我们既不要让盲目的自然力量统治自己;又要在最符合人类本性条件下进步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这是人类、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认为人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或恣意妄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及日益增大、自然资源的日益紧张及全球性污染危机的日趋严重、全球气候的变暖等各种问题的出现,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人与自然如果不和谐相处,人为地破坏环境都会引发自然的“报复”。

目前,世界正走向低碳经济的绿色发展道路。就中国而言,虽然依赖于煤炭供应的能源结构,对中国未来的绿色转型是严峻的硬约束,但是应该看到,中国转向低碳经济具有一定的潜在优势。一是在物质基础方面,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因此改造成为低碳性的绿色设施具有一定的限制,而中国的基础设施尚在发展之中,特别是大规模的城市化至少还要发展20年,因此有可能在早中期阶段就规划建设所谓绿色的固定资产;二是治理结构方面,中国政府具有强大的政治动员和领导能力,只要大方向对,许多在市场化的发达国家难以成功的大事情往往有条件在中国办成功,低碳经济革命也不例外;三是在思想意识方面,中国人善于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学习型社会的氛围,因此有可能以较短的学习曲线,接受低碳经济这样的绿色理念、绿色态度和绿色方法。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才有美好、宽广的前途;反之则将遭到可怕的灾难。

第4周:如何理解科学?

背景资料一:

在库恩之前,科学哲学领域基本上是实证论及实在论的天下。科学被认为是一种追求真理的事业,或者科学是似真的;真理可以被人们认识并加以表述等。自从库恩发表其经典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以来,对库恩的不同解读造成不同的研究路向。库恩之后,人们逐渐关心科学产生背后的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因素。“我们都关心获得知识的动态过程,更甚关心科学产品的逻辑结构”,“要分析科学知识的发展就必须考虑科学的实际活动方式” 背景资料二:“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

1994年,纽约大学理论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向后现代文化研究领域的主要刊物《社会文本》(Social text)提交了一篇题为《跨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的论文。随后,索卡尔在《大众语言》中披露了他的意图,即这篇文章是他为了检验人文科学知识领域的严格性标准而写的诈文。这篇论文在文字上带有明显的胡说八道,然而(a)它听上去很不错;(b)它迎合了编辑们在意识形态上的偏见。《社会文本》的5位主编都没有发现这是一篇诈文,一致通过把它发表,引起知识界的一场轰动。这就是著名的“索卡尔事件”。索卡尔事件立即触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由科学家、持实证主义立场的哲学家组成的科学卫士与后现代思想家之间的“科学大战”。

—— 《“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背景资料三:“索卡尔的自白”

“我的文章的最基本愚弄之处不在于它那大量的错误,而在于其中心论题的可疑性以及引证它来支持它的‘推理’。其次,通过含糊的‘非线性’、‘流量’和‘相互联通性’等>wanrue 整理<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2011冬季学期自然辨证法

花言巧语,把德里达和广义相对论、拉康和拓扑学、伊里伽莱和量子力学拼凑成一个大杂烩。最后,我一下子得出(再次毫无根据地)‘后现代科学’已经抛弃了客观实在性的观念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不是思维的逻辑结果;人们只能发现权威的引言、诙谐双关语、牵强附会的类比和毫无根据的大胆断言。”

—— 艾伦·索卡尔:“曝光——一个物理学家的文化研究实验”,见索卡尔等著 问题如下,可以选其中一个或多个回答,标题最好鲜明表达自己的观点:

1、什么是科学?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科学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等等。请结合自己的背景和理解进行阐述。

2、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

3、今天,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还存在吗?如果有,你认为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有无必要,如何实现?(关键词: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工作者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关系)

4、你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试举例说明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答:

(1)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永远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

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第二是了解科技发展史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第三是正确理解科学家。第四是正确理解科学事件。

2、科学不是道貌岸然的传教,也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真理”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具有绝对的正确性。放眼未来,就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因为人是地球生物,有其天然的局限性。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是通过感观获取信息,而后通过思维作理性分析做出的结论。人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的理论永远是与客观事实有差距的。

科学与人文:社会环境对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科学与人文从来就不是两个对立面,两者之间也没有什么鸿沟,简单地加以区隔是不可取的。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是一项探寻自然和社会未知领域的活动,该活动的最大特征就是求真和真实。其中求真是研究的目的,真实是研究的基础,没有真实就不会有真正的研究。真实求实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发展。

3、我认为现如今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仍然存在,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是有必要的。

科学与人文二者自产生以来,就是相互伴随、互相融合,构成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从理性、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三个角度来讲: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理性精神所开出的两条向路,而科学与人文最终的融合也是人类理性精神的回归;近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同源,始于人类的求知精神,科学的发展与人文的变更相互关联,二者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中;从人的依赖性社会到物的依赖性社会,再到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发展,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先进文化,应该是高科技精神和社会主义新人文精神的高度融通。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高科技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进步,使之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人>wanrue 整理<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2011冬季学期自然辨证法

类发展进步中的一切问题,尤其是精神领域的问题;我们还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塑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人文精神。

4、我认为社会性因素的作用主要有:一,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二,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三,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一切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 的。就是说科学知识并不单纯由自然界决定,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面貌的影响因子,有时甚至是十分关键的支配性因素。

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是不奇怪的。科学认识活动由科学家以及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进行,而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是充满社会性和主观性的;科学认识活动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是人制造或创造的,内化着人的智慧、观念和目的;科学认识活动的对象是经过人的选择或加工过的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作为科学认识活动成果的科学知识的表达所运用的语言是社会的;整个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

如我们对于基因科学的发展,基因图谱可以破译人类生命科学,解决疾病等问题。

但基因科学中关于克隆这个问题,有着很大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这就有待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第5周:科学始于观察还是问题

有些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科学家首先是通过观察获得观察事实,进而基于观察事实通过归纳获得全称形式的理论陈述。

也有些有见地的科学哲学家认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在他们看来,正是难解的科学之谜促使科学家去提出科学假设,进而通过检验假设来增进科学知识(经过检验证实的假说就成为科学理论)。

请阅读教材以及相关资料,试举例说明:

1、何谓科学问题?

2、何谓科学假说?

3、请基于你的学科背景给出理由,捍卫或者反驳其中一种立场。

答:1,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与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对求知欲的一种满足。比如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2、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当然,科学假说不是凭空猜想,它应该是建立在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并经过了一定的科学验证的一种科学理论;还有,假说具有相当的推测性,它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论点,是根据不够完善的科学知识和不够充分的事实材料推想出来的,它还不是对研究对象的确切可靠的认识;最后,它还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科学假说是科学性与推测性的对立与统一。它既包含着真,又包含着假,是真与假的对立与统一。它有可能失真而成为假,也有可能由假而转为真。它是为由假达真而生,也为这种转化的实现而亡。因此,假说又是理论形成中的生与亡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的转化条件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假说的唯一客观标准。科学假说的形成同要回答的科学问题分不开,所以,阐明怎么提出假说,提出什么假说,首先必须明确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说必须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科学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对科学问题网络的梳理和考擦,讲产生对科学问题的解答,提出相应的科学假说,他是科学思想的创新,是可能成立的科学理论,因此,从继承与创新>wanrue 整理<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2011冬季学期自然辨证法 的关系,从经验与理论的关系来看,假说 的提出需要满足一下基本条件:第一,一致对应性;第二,可解释性;第三,可预测性。

3.a我认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这是因为理论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普遍性的猜测,而猜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一些矛盾和不一致。第一,理论与观察不一致.第二,理论与理论之间不一致.第三,理论内部不一致.有了这些不一致的问题,人们就要对它进行猜测,于是就有了理论。

b我认为科学始于观察。因为科学是这样才演变而成的:观察——思考——收集——实验——结论。

举个例子说明科学研究始于观察.一个穿着开裆裤的小孩,蹲在地上聚精会神地看一队蚂蚁走过。对这样司空见惯的场景有谁想过,它与一位科学家的联系?这应该是童年时代最初表现出的对科学的兴趣。许多孩子的童年都是这样度过的: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去弄清一件玩具或一种工具是怎么组装在一起的,又是如何工作的。如果作为家长或教师的成人能保持并引导这种好奇心,“科学家”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美国科学家卡尔·萨根说,科学于我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所以,当我们提到科学这个字眼,尽可以怀着无限的崇敬之情,却不必敬而远之。因为发明与创造本身就有着游戏的品质,只不过很久以来被我们忽视了;因为有这样一种科普书:它如教科书般严谨,同时又像侦探小说一样好看;因为有聪明人想到把踢足球和学数学联系在一起„„太多的理由告诉我们,科学也轻松。科学原本就是一桩好玩的事情,不是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深入科学研究,才会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6周讨论主题:技术及其应用

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圆满落下帷幕。先进的技术成为主要看点之一。回顾以往世博会,先进科学技术的彰显也是历次展览的主旋律。

●1851年,大英万国工业博览会展出了英国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经济成就和参展国家先进的工业品,如自动链式精纺机、大功率蒸汽机、轨道蒸汽牵引机、高速汽轮船、起重机以及先进的炼钢法、隧道和桥梁等模型。

●1855年,巴黎世博会展出了混凝土、钢制品、铝制品和橡胶等。

●1878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展出了贝尔的电话、爱迪生的留声机、冷冻船等划时代的发明;

●1889年,法国巴黎世博会留给巴黎乃至全世界一座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让法国相关行业受益无穷。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电的发明和应用,使其成为此届世博会中最耀眼的“明星”。

●1939—1940年,美国纽约世博会上,磁带录音机、电视机、电视摄影机、尼龙、塑料制品等崭露头角。

●1962年,美国西雅图专业性世博会上,首次展出了航天器,表明人类已经能够借助高科技的威力进入宇宙。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后,形成了关西经济带,其后10年发展迅猛,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增长。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表现人类利用科技力量挑战未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揭示出人类、自然、科技协调发展的新关系。

>wanrue 整理<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2011冬季学期自然辨证法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打造科技世博”,相信大家对此都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请大家围绕上述材料以及对世博会的了解和感悟,思考以下问题:

(1)技术的本质是什么?

(一般有三种理解:一种是技术决定论,重视技术的内在逻辑,认为技术是自主并价值无涉的;一种是技术建构论,强调社会因素对技术的决定作用;还有一种是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认为技术的自主因素和社会因素都起作用,它们构成一个“无缝之网”。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2)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3)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人的生活有何深远的积极影响?

(4)技术的应用有何限度?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答:(1)技术的本质:

技术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的活动,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关系,因此,对技术本质的解读必须深入到社会主体的人之中,必须思考技术与人工的物质世界、技术活动的目的性、技术与人类制作过程及其产品、技术与知识、技术与技术拥有者的精神状况以及技术的文化维度等方面。马克思将技术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中,以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点来把握技术的本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于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简言之,技术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即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

(2)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人对自然地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地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实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技术作为人对自然地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烟花,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技术作为人对自然地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产生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之中。

(3)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人的生活有何深远的积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越来越发达,正是因为科技发达,所以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越来越方便。我们现在人口越来越多,多亏科技发达了,楼房也可以越建越高了,这样就减轻了地面的压力,而且我们现在上下楼大多都是使用电梯,方便多了。还有就是我们每天使用的电脑、电话,电脑使我们的实现很多人脑暂时不能实现的事情,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解决很多心中的疑问。电话则方便我们的交流,特别是移动电话,使得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交流。

所以说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相对外国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来说,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还是有待提高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则国强大。而我们研究生作为国家乃至世界以后的科技研究人员,必须用科学技术“武装头脑”,为科技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4)技术的应用有何限度?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我认为科学技术的像一把双刃剑,既造福于人类,也带来了危害。放在历史长河中,技术的发展的确给予了人类诸多方便。但是,最先进的技术都是用于军事的,也就是用于杀人的技>wanrue 整理<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2011冬季学期自然辨证法

术。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科幻电影中的科技灾难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生活中。成也科技,败也科技。技术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美好生活,也能导致人类社会的倒退,比如核子能量的发现,可以带给我们巨大的能量,但是一旦核泄漏,那就是灾难,即使上百年都将对环境、人类生活具有影响。这就告诉我们要注意使用技术。

第7周: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为人类谋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譬如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等。同时,随着高科技的出现,一些新的伦理问题也不断涌现,如网络伦理问题(网络沉溺和网络犯罪等)、基因伦理问题(基因歧视及基因隐私权的保护等)以及生命伦理问题(器官移植、克隆人和安乐死等引起的生命伦理问题)和环境伦理问题(引起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论、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等流派之间的讨论)等。

那么这些问题是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还是对科学技术的应用造成的呢?关于科学技术的价值选择问题,学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科技价值中立说,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价值蕴涵的,科技带来的后果都是由于运用它的人造成的;一种是科技价值负载说,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是有价值的,比如真善美等内在价值和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功能等外在价值,因此应该对科技后果负责。

请大家结合这些观点以及对高科技发展引起的伦理问题进行讨论。可从以下几个题目入手:

1、科学技术伦理问题是由科学技术的应用造成的,还是由科学技术自身造成的?或是其他原由?

2、结合个人的背景知识和兴趣,谈谈自己对高科技引起的网络伦理、生命伦理、基因伦理、环境伦理等问题的具体认识。

答:

1、科学技术伦理问题是由科学技术的应用造成的,还是由科学技术自身造成的?或是其他原由?

伦理与价值虽然都是人们行为和关系中产生于形成的,但是两者又有所不同:价值是伦理产生于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伦理则是对正面价值的维系和对负面价值的制约。

我认为科学技术产生的伦理是由科学技术的应用造成的。新的科学技术产生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会导致伦理问题,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决策者没有预估到新技术科学技术成果应用的潜在风险,或者现有的手段还检测不到新技术科学技术成果的后果,是一种被动的无知。

(2)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决策者没有与社会公众对当代科学技术所涉及的伦理价值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使支持者、反对者和持审慎态度者的立场,观点及其对该问题的探讨结果充分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对可能具有革命意义的各种科学技术成果在伦理上可接受的程度和继续发展、应用的条件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

(3)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组织所利用,危害人类。

2、结合个人的背景知识和兴趣,谈谈自己对高科技引起的网络伦理、生命伦理、基因伦理、环境伦理等问题的具体认识。

就我的研究领域而言,我是研究人机交互和增强现实的。增强现实也被称之为混合现实。它通过电脑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增强现实可以说是对现实世界的补充。就这技术而言没有好坏。>wanrue 整理<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2011冬季学期自然辨证法

人们用他运用到手术、维修培训中,大大提高业务员的水平,从而可以看见则是好的。但是增强现实技术也能运用到杀人当中。美国战斗机的头盔中就运用增强现实技术,每架阿帕奇直升机前都有一自动机枪,通过飞行员的头盔控制,只要飞行员注视目标便可以瞄准敌人,从而射击。虽说杀人是不对的,但是难道军队就不应该存在吗?伦理问题是由人定,技术没有对错,有对错之分的只是人自己。

第8周: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以下是爱因斯坦在1931年对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生讲演时所说的一段话:

“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对于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提示:可从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的社会责任感上发表看法。

答:科学家应该有哪些社会责任?

在当今这个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作为“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全面而深刻地作用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科学家在社会生活所中扮演着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其社会责任问题也日益为社会所重视。前苏联科学家谢苗诺夫曾指出:“科学的社会功能越大,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一个科学家不能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家、‘纯粹的’生物学家或‘纯粹的’社会学家,因为他不能对他工作的成果究竟对人类有用还是有害漠不关心,也不能对科学应用的后果究竟使人民境况变好还是变坏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不然,他不是在犯罪,就是一种玩世不恭。”科学家有责任思考、预测、评估他们所生产的科学知识的可能的社会后果,担负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

1、教育大众的责任。科学与社会紧密相连,科学家有责任捍卫科学的尊严,抵制伪科学对社会的侵害,以正确的科学理念教育大众,使之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所在。科学家不应该只躲在象牙塔中醉心于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而应该做好科学普及工作,使科学成果为大众理解,进而为大众服务。

2、维护社会和谐的责任。科学对人类的社会事务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家应该对科学体制和社会政治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呼吁建立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大协调发展机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人、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协调。

3、推动人类进步的责任。科学技术在物质文明方面可以不断满足人类的需要,不断地实现人类的目的;科学技术在精神文明方面可以对思维方式的变革、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深刻的变化和科学精神的形成等具有重大影响;科学技术在政治文明方面可以提高人们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参与意识,进步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政治观点和思维方式,如民主、平等、自由、人权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等。

第9周:讨论主题:科学的限度

在现代人类生活中,科学获得了人们的普遍尊重。这种尊重主要源于科学取得的巨大成功:它帮助人类认识微小的粒子和浩瀚的宇宙;简单的细胞和各类复杂的生命系统。而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各类新兴技术,如生物技术、遗传工程、纳米技术、现代通讯技术、替代能源技术等,在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同时,也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并带来新的社会劳动分工和社会结构变化。

>wanrue 整理<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2011冬季学期自然辨证法

在看到科学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人们发现,科学并非是解决人类所有问题的药方。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各类社会问题,比如环境的恶化、能源的匮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带来的威胁、以及像基因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等等;另一方面,似乎科学本身也有其限度,它并非能应用于人类经验的各个方面。举个简单点的例子,科学精神的核心之一是逻辑,然而,人们说,爱情没有逻辑。

结合自己对科学的理解,请同学们谈谈,科学的限度究竟在哪?或者,人类经验中哪些类型的问题是不能诉诸科学来求解的呢?

答:

科学是有边界的。存在着科学认识事物的、不能超越的极限。A科学的第一个限度:假设。

假设的边界是逻辑。科学绝不可能用来探讨不服从逻辑的对象,例如神鬼和艺术。(为了避免争论,界定一下艺术。任何有确定定义的美丽对象,都可以被大量生产。制造这样的对象,不是艺术,而是技术。只有此对象初次被创造的时候,这个创造才被成为艺术的活动。而我们会发现,创造的目的,正是突破现有的已知,抛弃既有的规则。因此艺术真正的核心正是反逻辑。

B科学的第二个限度,来自于测量。

科学不能用来研究测量不了的事物。这有两个方面:

1)测量的糟糕之处在于,测量行为本身必定作用于测量的对象,导致对测量结果本身的干扰。譬如看到某事物的影响,必定涉及到向这个对象发射光子。发射了光子会使这个东西发热或发生反应,更围观的说,它还会影响物体内部的原子态。换言之,就在你“看”它的同时,它就已经变成了一个与你看到时不同的状态。并且这个不同,不光是在时间上继测量行为而发生,而是实实在在就是因为测量而引起的。在另一些领域,这个问题则更加明显——比如调查对某事件的民众态度,测量行为本身就可能严重影响民众的态度。有个小细节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你问一个人:你觉得王刚这个名字是男生还是女生?被问的对象思索半天:难道是女生?实际上在科学研究高度发达的现代,科学研究普遍都遭遇了这个由测量行为本身带来的限制。因此,人类才花巨资搞电子对撞机,搞航天计划。这些更为先进的“测量工具”,对于进一步拓宽科学的界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是测量不了的事物。这说起来是废话——你都不知道它在哪里,你怎么测量?但是人作为智慧生物的一个基本起点就是——我们都知道存在着我们不知道的事物。甚至我们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事实上,我们所不知道其存在的事物,可能比我们知道的还要多——因为我们也不知道一共有多少事物,只好假定一共存在着无穷无尽的事物。C科学的第三个隐藏的限度,就是科学活动的从事者——人的局限。这有以下几方面: 1)人的伦理问题。科学研究不能挑战人的伦理。譬如我们不能用实验手段证实“将人类全部消灭之后,地球生态圈是否会恢复平衡”这样的问题。

2)人的生理限度问题。举例来说,单个人不能思考运算量需要超过一生时间的问题。3)人的文化局限。这并不是说文化的禁忌禁止人挑战——科学实际上是不在意文化本身的禁忌的,而是说文化会导致某些问题就不会被想到,会局限人本身的思考方式。举例来说,萨满教信徒,可能根本就没有想过科学研究是什么东西。而有一天,我们如果和异星文明接触,我们有很大可能性会发现地球文明对地球人思维方式上的限制。

>wanrue 整理<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2011冬季学期自然辨证法

上述问题,实际上都不会随着技术的进展——譬如运算能力和测量手段的进展——而被消灭。某些限制——例如逻辑的限制——实际上也无可扩展。

因此,科学严格意义上的不能解答一切问题,它是有着不可逾越的限度的。

第10周讨论主题:我能为科学做点什么?

作为科学工作者,我们需要对科学本身进行反思,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工作的性质,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及人类在世界中的位置。这一学期的讨论,就是想引领同学们就最基本的科学哲学问题进行思考。

粗略地说,理解科学,这是科学哲学探究的核心任务。主要的分支问题一般包括: 1.科学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理论上,根据这些特点,我们要能区分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以及什么是科学的,什么不是。

2.科学研究旨在获得科学理论,那么,什么才算是一个科学理论呢?是一系列彼此有演绎关系的命题;还是一个模型;抑或只是一种观点?

3.科学研究应该使用何种方法?

4.根据科学理论,我们就能为自然现象提供解释(explanation),如何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科学解释呢?

5.科学理论是如何变化发展的呢?是因为不断积累而得到进步,还是像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库恩所说,是科学研究范式的替换引起的革命性变化?

6.科学的限度问题。或者换个问法,科学是不是万能的?如果不是,它的限度在哪儿? 上述问题,按专业的说法,都是一般科学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科学哲学还有许多分支,或者说分支科学哲学,如,物理学哲学、生物科学哲学、心理学哲学、认知科学哲学、以及社会科学哲学等等,从逻辑实证主义的年代以来,这些领域吸引了许多卓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

大多数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都能帮助同学们形成一系列信念和价值判断。不过,对哲学而言,这一点不算太重要。我不过希望,能促使你们真正严肃地去思考这些问题,现在,以及以后的某些时候。

或许,有同学希望老师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过,这种愿望很不切实际。因为它们还没有现成的答案,甚至,有些问题连普遍一致的意见也没有。像谜一样,它们还等着人类理智提供解答。

人是有理性思考能力的。科学、人类安身的世界、以及人类自身,这一切,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科学工作者,接受过较系统的科研训练后,我想敦促大家严肃地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我究竟能够为科学做点什么?

答:

科学——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它始与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着联系但是却无法揭开其谜样的面纱。

作为一个理工科的研究生我们离科学研究更近更有切身的体会。诚然,日后未必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去从事科学研究而科学精神却是我们所能传承的。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这是个相互促进的过程,科学家与大众,之间在科学精神上存在的紧密联系,有了深厚的科学精神的社会基础就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而科>wanrue 整理<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2011冬季学期自然辨证法

学的进展也能使得大众的科学精神上升到新的高度。由此,如果能够将科学精神进行传承和宣扬也能够对于科学做出贡献。

而对于今后能够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而言,我们或许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但是科学的研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人人都能够获得成功,其中的因素非常复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都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对于自己所处的领域进行探索和学习,在不断的尝试、总结和交流中或许并不能够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成果,但是却无疑能够为科学研究扫清障碍,科学实验往往是在无数的失败尝试后才能获得成功,因此,作为科研工作者,你的学习和思考都是对于科学的贡献。

最后还是要谈到科学伦理问题,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我们要有全球视野,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与命运来权衡利弊,以自己的良知来引导自己的研究杜绝悲剧的发生也是我们可以做到和应该做到的。

>wanrue 整理<

第二篇:上海大学自然辨证法主题帖总结

第2周: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 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答:我认为它深刻揭示了科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为直接的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技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3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答:第一。如何看待自然观。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者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把自然观作为他的理论基石。

第二。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看做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从他的活动过程,也从他的活动成果来考察的。

第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而自然辩证法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自然辩证法和STS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辩证法虽然与STS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但是STS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位,并且他们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他们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自然辩证法研究在借鉴他们的成果时,必须做出分析而加以吸收。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谈谈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

答:我认为我们作为一名研究生,是一群走在科研前列的人。特别是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我们研究的是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是正确的,避免我们犯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自然辩证法能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科学技术问题,这对我们进行技术研究是十分有帮助的。

此外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理论,是一门让人变聪明的学问。世间万物是有联系的,一事通,百事通。不仅仅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自然辩证法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其思想,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对我们将是一生的收获。

另外,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树立辩证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认识的历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帮助我们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为科研提供认识原则,为我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指导,为衔接研究中的空白提供指导切合理工科研究生实际的公共理论课,建立一种面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与概括性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所以学习自然辩证法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它!

第3周:人与自然的关系

(1)对于恩格斯以上这两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2)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对正处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3)也可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及日益增大、自然资源的日益紧张及全球性污染危机的日趋严重、全球气候的变暖等等,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1)对于恩格斯的两段话,我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既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依靠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又是有生命的、能动的存在物,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使自然界变得更美好。人的物化与自然界人化,正是表现出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深刻地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2)目前我国以至全球都存在人与自然界关系恶化的情况,值得人们高度警惕。拿全球气温来说,由于工业、交通等废气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越积越多,以致地球的气温不断上升,冰川融化的速度愈来愈快。由于地球气温增加,空气污浊,全球水灾等自然灾害日益严重,患心脏病、气管炎等疾病的人数愈来愈多,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再拿生态环境来说,由于盲目开荒种地,肆意砍伐森林和毁灭草原,以致地球沙漠化的情况愈来愈严重。在自然资源方面,由于盲目开采和浪费,造成自然资源相当紧缺。我国自然资源不仅不富裕,而且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致力于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实际的优势,处理好劳动生产率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提高人的素质,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不同地区能够持续地、协调地发展。将跨越式建设物质资本的机会转化为建设绿色固定资产的现实行动。

当然,不仅自然界制约着人,人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自然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就是说,人们对自然界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制约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人类适应、改造自然环境能力越强,人与人之间关系越好,反之亦然。

(3)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出现之后首要的根本问题。能否正确理解和处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人类、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两种不同观点:有一种过分强调人的主观作用,把客观的自然界看成人的主观感觉复合,认为人的主观意识决定自然界的性质和方向。另一种是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自然界面前毫无能力,只能任由客观世界摆布。

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卓有远见地指出:“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马克思在这里告诉我们既不要让盲目的自然力量统治自己;又要在最符合人类本性条件下进步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这是人类、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认为人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或恣意妄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及日益增大、自然资源的日益紧张及全球性污染危机的日趋严重、全球气候的变暖等各种问题的出现,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人与自然如果不和谐相处,人为地破坏环境都会引发自然的“报复”。

目前,世界正走向低碳经济的绿色发展道路。就中国而言,虽然依赖于煤炭供应的能源结构,对中国未来的绿色转型是严峻的硬约束,但是应该看到,中国转向低碳经济具有一定的潜在优势。一是在物质基础方面,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因此改造成为低碳性的绿色设施具有一定的限制,而中国的基础设施尚在发展之中,特别是大规模的城市化至少还要发展20年,因此有可能在早中期阶段就规划建设所谓绿色的固定资产;二是治理结构方面,中国政府具有强大的政治动员和领导能力,只要大方向对,许多在市场化的发达国家难以成功的大事情往往有条件在中国办成功,低碳经济革命也不例外;三是在思想意识方面,中国人善于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学习型社会的氛围,因此有可能以较短的学习曲线,接受低碳经济这样的绿色理念、绿色态度和绿色方法。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才有美好、宽广的前途;反之则将遭到可怕的灾难。

第4周:理解科学

1. 什么是科学?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科学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等等。请结合自己的背景和理解进行阐述。

答: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它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是真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指覆盖一般真理或普遍规律的运作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尤其指通过科学方法获得或验证过的。科学知识极度依赖逻辑推理。近代的科学,旨在理性、客观的前提下,用知识(理论)与实验完整地证明出的真理。它是指以培根倡导的实证主义,伽利略为实践先驱的实验方法为基础,以获取关于世界的系统知识的研究。分为以自然现象为对象的自然科学和以社会现象为对象的社会科学,与艺术、哲学、宗教、文学等相区别。现代科学,还包括以人类思维存在为对象的思维科学。科学还可以分为从理论和应用等多个层次。在与社会进步的相互作用中,科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得到不断加强,科学体系本身也不断壮大,它对人类历史的重大影响日趋显著。

马克思对科学的本质有如下的深刻论述:

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2、科学史一种社会的、精神领域的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

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我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科学,也在不断创造着科学知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前人对科学的总结,在课堂上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吸收以致创新是科学知识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途径。同时,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又在运用着各种科技产品和科学结论,从而指导着社会实践。因此,我认为科学是在一定时期内关于真理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建制中的一部分内容,往往通过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来体现社会机制的价值观念,是指导实践的理论依据。为更好的实现科学的社会目标和功能,必须结合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定期的检验科学理论,更好的理解科学,以调整完善科学理论。

2. 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

答:科学不是道貌岸然的传教,也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真理”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具有绝对的正确性。放眼未来,就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因为人是地球生物,有其天然的局限性。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是通过感观获取信息,而后通过思维作理性分析做出的结论。人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的理论永远是与客观事实有差距的。

我们知道科学精神就是怀疑、批判和不断自我扬弃的精神。科学思维方式的长处也许就在于其具有内在的纠错机制。人类的认识史不仅是不断推进未知到已知的过程,也是不断试错纠错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丰富知识宝库的劳作,而且需要清除库存赝品的智慧和勇气。所以说科学不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有的学者甚至提出怀疑和批判精神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因素。所以说科学知识体系是在不断质疑和修正的过程中完善和进步的,反而能使科学永葆青春。

3. 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试举例说明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答:科学知识是人工制造的产物,是磋商的结果,是一种被接受了的信念,是在社会中而不是在自然中构成的,所以社会环境形成了他们的结构。特定的社会条件和特定的科学发现或发明之间不一定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社会因素对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形成也起着决定性因素的作用。

社会政治结构:某些政治利益影响了科学家对自然界的观点。迫使科学家做出判断的不完全认知因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来自广泛的社会政治结构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科学最重要的使命是认识真理。一旦发现了真理,对承认真理和把科学成果用于实践似乎不应有任何阻碍。但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最有益的思想往往遇到重重障碍,其中也有社会-心理性质的障碍。包括科学理论在内的一切知识的内容归根结底都由社会、文化因素的参与和作用而形成的,其他影响科学知识的社会因素有社会关系、共识、习俗约定、权势网络、文字记载等等。

第5周:关于技术的本质

(1)技术的本质是什么?(2)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3)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人的生活有何深远的积极影响?(4)技术的应用有何限度?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1)技术的本质:

技术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的活动,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关系,因此,对技术本质的解读必须深入到社会主体的人之中,必须思考技术与人工的物质世界、技术活动的目的性、技术与人类制作过程及其产品、技术与知识、技术与技术拥有者的精神状况以及技术的文化维度等方面。马克思将技术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中,以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点来把握技术的本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于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简言之,技术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即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2)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人对自然地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地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实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技术作为人对自然地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烟花,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技术作为人对自然地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产生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之中。

(3)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人的生活有何深远的积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越来越发达,正是因为科技发达,所以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越来越方便。我们现在人口越来越多,多亏科技发达了,楼房也可以越建越高了,这样就减轻了地面的压力,而且我们现在上下楼大多都是使用电梯,方便多了。还有就是我们每天使用的电脑、电话,电脑使我们的实现很多人脑暂时不能实现的事情,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解决很多心中的疑问。电话则方便我们的交流,特别是移动电话,使得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交流。

所以说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相对外国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来说,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还是有待提高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则国强大。而我们研究生作为国家乃至世界以后的科技研究人员,必须用科学技术“武装头脑”,为科技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4)技术的应用有何限度?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我认为科学技术的像一把双刃剑,既造福于人类,也带来了危害。放在历史长河中,技术的发展的确给予了人类诸多方便。但是,最先进的技术都是用于军事的,也就是用于杀人的技术。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科幻电影中的科技灾难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生活中。成也科技,败也科技。技术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美好生活,也能导致人类社会的倒退,比如核子能量的发现,可以带给我们巨大的能量,但是一旦核泄漏,那就是灾难,即使上百年都将对环境、人类生活具有影响。这就告诉我们要注意使用技术。

第6周: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

1、科技是否是价值中立的?

答:科技不是价值中立的。价值中立的基本含义是:其一,一旦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而遵循他所发现的资料的引导。无论研究的结果对他或对其他什么人是否有利,他都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作为科学家应该受科学精神的支配。其二,既然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是两回事,你就不能从实然的判断推导出应然的判断。科技的研究主体是人,科学研究者本身由于知识、人生观、价值观等等的约束,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不可能完全客观,也会带有主观的因素与目的,只有那些好的,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对人类发展有利的研究成果才能成为科技。所以说,科技不是价值中立的。

2、科技研究有无禁区?

答: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科技的研究也是有禁区的。转基因食品让很多人远离了饥饿,极大的造福了人类。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肥胖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于是有科学家开始研究是否可以像食品一样改变某种基因,控制人的体重。但是转基因产品的安全系数有多高,现在仍然是一个未知数。现在将相关的技术应用到人体基因上面未免风险太大。相关的科学研究设置禁区是有必要的。

3、应发展什么样的科学技术?

答:我觉得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以人为本。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不能为了技术的超前而超前。事物的发展都是两面的。机器将人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是却让人类丧失了原始的生存技能。互联网的发展能够让人们看的更多、走的更远,但是却让人与人之间的少了那份面对面的亲切与坦诚。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从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4、试从某一案例入手,分析高新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哪些伦理问题?(如可选择克隆人、安乐死、器官移植、基因问题、网络交往、高智能犯罪、环保等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是受到社会伦理环境制约的:科学和技术是人类的活动,从科学研究的选题、开展、出成果到应用,整个过程是在社会环境中运行的,受到参与其中的各种社会角色(决策者、科研工作者、开发者、消费者和公众等)的伦理观念的影响,受到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伦理规则和相关的法律体系的影响和制约。目前,高薪科技的发展已经带来了各种亟待重视的伦理问题。例如:纳米科技带来的伦理问题

纳米科技是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包含纳米物理学、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纳米机械学、纳米生物学等,纳米尺度的物体,可以进入人体肺部更深,更容易通过皮肤,或作为污染物在环境中停留更久。同时,由于同比表面积的增大,纳米尺度的物体往往具有很强的毒性,这会引发新的健康和环境问题。具体地说,纳米材料带来的风险有:纳米材料超微性对人体防御技能的侵犯,纳米材料浸透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纳米材料滥用消耗大量资源。纳米器件带来的风险有:纳米装置“自复制”不可阻挡的趋势,纳米科技“自我催化”后果难以预测,纳米“微型机器”更具隐蔽性和侵略性。纳米复合改进技术带来的风险则涉及对医疗、体育、生物领域的改进滥用风险。已有研究发现巴基球、纳米管会对实验动物造成严重伤害。国内为科学家已经对该问题有所关注,2000年9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组织召开主题为“纳米技术的社会影响”的研讨会,率先提出应当重视纳米科学技术对人类健康、环境、伦理等的影响研究。我国对纳米安全性问题进行了积极部署,从2004年开始,重大项目中的一些交叉学科也涉及了该领域的研究,国内对纳米科技的生物安全性的研究工作已逐步开展。鉴于现代科学技术所具有的显著的利弊二重性,迫切需要创建一个合适的伦理环境,一方面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防止其潜在的负面效应和危险,使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两者形成良性、和谐的互动。科技工作者、科技管理者、企业界、公众和社会团体必须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对科技风险进行预测,并进行相关立法和积极预防。并制定科技技术使用标准、伦理原则和建立伦理评估制度,以保证科技管理的主客体都能够自觉地贯彻科技管理伦理原则。

第7周: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科学家应该有哪些社会责任?

答:在当今这个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作为“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全面而深刻地作用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科学家在社会生活所中扮演着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其社会责任问题也日益为社会所重视。前苏联科学家谢苗诺夫曾指出:“科学的社会功能越大,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一个科学家不能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家、‘纯粹的’生物学家或‘纯粹的’社会学家,因为他不能对他工作的成果究竟对人类有用还是有害漠不关心,也不能对科学应用的后果究竟使人民境况变好还是变坏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不然,他不是在犯罪,就是一种玩世不恭。”科学家有责任思考、预测、评估他们所生产的科学知识的可能的社会后果,担负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

1、教育大众的责任。科学与社会紧密相连,科学家有责任捍卫科学的尊严,抵制伪科学对社会的侵害,以正确的科学理念教育大众,使之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所在。科学家不应该只躲在象牙塔中醉心于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而应该做好科学普及工作,使科学成果为大众理解,进而为大众服务。

2、维护社会和谐的责任。科学对人类的社会事务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家应该对科学体制和社会政治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呼吁建立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大协调发展机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人、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协调。

3、推动人类进步的责任。科学技术在物质文明方面可以不断满足人类的需要,不断地实现人类的目的;科学技术在精神文明方面可以对思维方式的变革、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深刻的变化和科学精神的形成等具有重大影响;科学技术在政治文明方面可以提高人们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参与意识,进步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政治观点和思维方式,如民主、平等、自由、人权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等。

第8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有哪些?(主要是科技的正面效应,可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社会变革层面进行分析)

答:(1)物质层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且推动着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扩大了人类的活动空间,扩大了人类的交往方式,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内容,也增进了人类的健康;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2)精神层面:科学技术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推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进步;科学技术是战胜迷信和愚昧以及解放思想的精神武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直接推动社会教育的发展,科学和技术的成果还被越来越广泛的吸收和应用到文学、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中去,有力的推进着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进程。(3)社会变革层面: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制生产关系终于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它不仅推动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等思想上层建筑的变革,也推动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会影响到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促进政治的民主化和社会进步。

2、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有哪些表现?

答:(1)科学技术面临的社会问题。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对自然地了解和驾驭能力越来越强,人类在战胜自然地同时,科学技术却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和生物制品与生态安全问题等;(2)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伦理道德问题,如:克隆问题。总之,科学技术在人与社会、伦理道德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我们需要反思造成这些不利影响的原因是什么并克服之,从而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影响,从而造福人类社会。(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为人类谋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譬如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等。同时,随着高科技的出现,一些新的伦理问题也不断涌现,如网络伦理问题(网络沉溺和网络犯罪等)、基因伦理问题(基因歧视及基因隐私权的保护等)以及生命伦理问题(器官移植、克隆人和安乐死等引起的生命伦理问题)和环境伦理问题(引起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论、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等流派之间的讨论)等。科学技术负面效应事实上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出现的冲突与矛盾,它直接造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自然危机。如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或系统的利用率,就会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投放,而造成土壤和水体成分的退化,生物物种的灭绝,生态失衡,以及通过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的致畸、致基因突变、致癌等;其二是社会危机。由于人类社会共同体是由无穷多样的不同类烈的主体构成,虽然他们有共同利益的一面,但又有利益冲突、彼此矛盾的一面;其三是人类自身危机。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支柱,同时科学技术强调对人和物的控制。

3、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答: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科学的崇拜呼唤出了无以伦比的生产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其中尤以近现代以来对自然和生态的破坏为烈。它具有两重性:(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3)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冲击和破坏;(4)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必然的选择。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场所。总之,要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威胁人类未来的全球问题。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为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因此我们对科学技术对社会价值执行评价应用辩证的眼光,注意并发挥它的正面功能,同时正视并抑制它的负面影响。

科技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两种观点都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却显示了片面性,其共同点是将科学技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具体的特殊价值看做是普遍的绝对价值。

由于“双重效应”,比如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所以说,如何发挥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正面功能,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并非仅仅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更主要是人类如何去应用。

我们应具有的科技价值观: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益处和弊端是相生的,尽可能多地发挥科技的正面效应,创造价值,减少损失;科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正确看待它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科技并不是单向的决定着社会的关系,要使科技和社会同时进步;科技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所以应该从根本处做起,即从人自身做起,科技革命和人自身的革命。

4、科技能否解决一切问题?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答:科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因为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不由道德、人文、法律加以规范,就会出现三大灾难:污染灾难、战争灾难、道德灾难。科学技术,只是一个催发剂,只是在加速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从在,而促进社会的生产关系调整。而各个阶级的政治利益矛盾是不可以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只能通过政治的方式来处理。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而且还带来不少问题。因此,科技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科学是有边界的。存在着科学认识事物的、不能超越的极限。科学的第一个限度:假设。科学的第二个限度,来自于测量。科学的第三个隐藏的限度,就是科学活动的从事者人的局限。上述问题,实际上都不会随着技术的进展,譬如运算能力和测量手段的进展而被消灭。某些限制例如逻辑的限制实际上也无可扩展。因此,科学严格意义上的不能解答一切问题,它是有着不可逾越的限度的。科技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科学技术所能处理的仅仅限于技术层面,而他诱导出的社会问题就爱莫能助了。科技能够解决程序漏洞,却弥补不了电脑病毒带给人们的恐慌;能够设计出绿色上网的专用软件,却对青少年的网瘾问题来说仍只是杯水车薪。科学技术的解决效率远远低于问题产生的速度。科技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局限性,科技业不例外。比如人类对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破坏就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有些东西破坏了就在也不能恢复的。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科技的依赖心理也越来越强,这是科技能解决的问题么?科技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一些科技不能的解决问题上,我们应当依靠我们的制度、科技等共同来解决。)

第9周:“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

请大家谈谈对“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答:“钱学森之问”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钱学森的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答案是很简单的。学校里,关心科技发展的人已成少数--没氛围;提得出又打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人已成少数--没数量;关心的往往是创业问题并非科学研究--没火候;现在社会,人人祈求安贫乐道,不搞也不敢搞科技创新--没手段......中国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国家崛起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教育学中有一种说法,天才和教育也不成之才处于教育之外,教育培养可造就的社会主体人才,杰出人才冒不出来,还有人才评估、管理与激励等诸多原因。中国教育界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已有数不清的批评性和建设性的文章,然而,问题始终不见真正得到解决。归根结底就在于教育系统的改革始终如“老牛爬坡”,导致学校行政化趋势加剧,教师功利化趋势加剧。这样的学校和教师有可能培养出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吗?

我们的大学普遍重课本知识讲解,忽略实际技能传授、特别是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实际上许多大学教师根本不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基本都是学生把课上听的、课本上写的知识背会了,考试考过去了,就行了。大学普遍存在没有自己的定位,教学同质化。大学应该实行学术上百家争鸣,可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如果大学都基本一个样子,教学方法一样、培养方式一样、课程科目一样、教科书一样,那也不可能有造就出创新型人才。应试教育体制,以考试分数论英雄,学校也只能以升学率作为唯一评价的标准。所以学校也只能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创新能力、品德修养。我们的升学制度好比百万大军过独木桥,“百万学生一考一刀切,一卷说了算”,所有的学校都只为同一个目的,都陷入了“考、考、考”的恶性竞争态势,学生们几乎天天晨起晚归,昼习夜读,终日做题海,埋头故纸堆,负担繁重不堪。学生们的综合能力素质的、个性特长、情趣爱好在现行应试模式下根本是无法培养起来的。

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目标,绝对离不开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绝对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真正的知识分子。中国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需要形成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需要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总之,“钱学森之问”是一个大国教育与人才之问,是全民之问之期待。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我们能解开这道“李约瑟难题”,能找到一条光明的路,中国的杰出人才将不断涌现,重现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的盛世!

第三篇:2012年冬季学期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自主招生项目学生会学习部活动总结

2012年冬季学期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自主招生项目学生会学习部第四周活动总结

今天,上海悉尼工商学院自主招生项目学生会学习部开展了新学期第四周English Corner活动。主题是Game。这是一个有关于卓牌游戏的活动,让同学们通过游戏和交流来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早在活动开始前,后勤组和不少策划组的组员就积极搬椅子来布置会场,此次活动形式简单,只需要五处桌椅和各种好玩又新颖的纸牌和棋子,自然,也少不了热情前来的同学们和善谈的外教们。

活动如期进行,五处桌椅各有一个游戏进行,外教Liane,Carole,Anotonio在旁指导同学们游戏的规则,另外有两名学生助理来辅助外教的工作。通过英文的渲染,游戏变得更有挑战性,不少游戏里包含的动词,名词需要用不熟悉的英语说出,有点别扭但有趣。等到大家游戏玩得游刃有余时,外教们也加入到游戏中来,现场的气氛更活跃了。这个游戏叫大富翁,这套纸牌游戏可以供两到十一个人来玩,每个参与者手里有同等份额的钱,可以用于买地租地来赚钱,自然,当你经过别人的房子时也需付过路费,因而最后得到最多地和最多钱的人为胜者。要获得这个游戏的胜利多有运气成分,运气好的女同学更被戏称为LANDLORD,对预期收支的估算和大胆地买卖胆识以及玩家们的密切配合,都是能够左右游戏结局的因素。当这个游戏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时,玩家们的交流与配合多多少少受制于语言转换上的困难,不少同学混淆了fifty和fifteen的发音,但是却增加了许多笑点,在纠正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不甚流利的英语搭配着流畅的游戏过程,游戏节奏恰如其分地体现着英语的魅力,桌游的乐趣。大家度过了个难忘的夜晚。

这次活动挺顺利的,但是参与的同学较少,希望学习部的各成员在宣传活动的力度上要更强,号召更多同学来English Corner体验英语的魅力,结识朋友。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自主招生学生会学习部

2012年12月20日星期四

第四篇:计算机学院学生会学科实践部学期总结

计算机学院学生会学科实践部学期总结 一学期的时间如白驹过隙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匆忙的学习生活中一天天临近结束。常言道:“我们是在学习和总结中不断进步的。”因此,进行一次本部的学期总结是非常有必要的。

回首匆匆走过的一学期,我们部有进步也有不足。首先,简要总结一下本部于这学期举办的活动及计划举办而为举办的活动:

2007年10月10日,本部拟定关于《新老生交流会》的活动方案;

2007年10月21日,“新老生交流会”于——教室顺利举办。这次活动是本部在本学期中开办的最为成功的活动,当然,这与本部各成员的努力和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是分不开的。本次活动,我们邀请了各年级的优秀学生及干部与会与07新生交流学习心得,传授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整个会议过程在轻松而活跃的气氛中顺利进行,同学们在交流中获益匪浅,相信这次活动能带动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引领同学们不断进步。总之,本次“新老生交流会”的举办非常成功,我们应当将这样的活动继续开办下去。

2007年11月30日,本部拟定“英语讲座”的活动方案,欲邀请新东方老师为大家进行一次英语讲座,以增加同学们对英语学习的了解,学到一些实用而高效的外语学习方法,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但由于讲座的安排与航空工程学院冲突,因此,这次活动临时取消,未顺利开办。

2007年12月,本部欲拟订一个“考前动员大会”,主要针对考前的学习,做一些复习方法的交流和应对考试的技巧,以及提起大家的学习热情,振奋大家的学习激情。但是,由于后期学习紧张,时间紧凑而未开办。

从以上两次夭折的活动中我们应当看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我们的成员缺乏工作的经验,不够谨慎与细心,与其他部门缺少沟通,所以才导致了活动的安排与其他学院冲突;其次,我们成员的组织安排能力有待提高,在时间的安排上没有周详的计划;另外,本部各成员缺乏沟通和协调能力。以上我们存在的种种不足,都会严重影响我们今后的办事效率,这无论对我们成员,还是对我们部门都是有害的,使我们无法取得进步。因此,我们要时刻检讨与改进,克服缺点,找出自身与组织的不足,为本部门的发展做到视同己任。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科实践部的成员将会在下学期有更大的提高,我们的部门也会更好的发展。

计算机学院学生会学科实践部2008年1月4日

第五篇:重庆三峡学院大学生就业协会学期总结

2010—2011学上期

学期总结校学生团体联合会校大学生就业协会年12月23日

2010 重庆三峡学院大学生就业协会 2010—2011学年上期工作总结

时光飞逝,我协会在招生就业处和校学生团体联合会的指导下,本学期的工作也将画上美丽的句号。本学期我们继续本着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自我认知、自我展示的平台、帮助大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涯,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积极拓展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创业观,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宗旨,积极开展活动,积极配合校学生团体联合会的各项工作。经过协会各干部干事的共同努力和会员的积极参与,我协会在本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本学期的具体工作全面总结并作出汇报:

一、组织建设

1、成立新区大学生就业协会,在新区设常务副会长一名,副会长二名。

2、增设会员联络员职务,方便协会与广大会员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3、扩大了协会规模,新老校区干部干事共计近百人,本届招收会员人数共计300多人,为历届以来人数最多之年。

二、相关重大活动

(一)在本学期开学之初,我协会在2010级的新生中招聘了新的干事和新会员,为就业协会注入了新的血液。干部干事和会员规模达到历史之最。

(二)在新学期开学不久,我协会内部干部干事一起聚餐游玩,促进了协会内部的交流,增强了协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与此同时,我协会还召开了会员大会,加强了与广大会员的联系,向会员传达我协会的动态与各项活动。

(三)在十月下旬,我协会对会员干事等进行了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协会的综合实力。同时,我协会还承办了职业规划讲座,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华强集团经理的讲座让大家受益匪浅,使广大干部干事以及会员扩宽了自己的视野,提高了认知水平。

(四)十一月二十六日,由本协会承办的“双选会”在我校如期举行,在全体干部干事以及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双选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校的部分毕业生也在本次双选会中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岗位,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我协会干部干事在服务“双选会”中,能够近距离接触招聘现场,感受就业形势,学习面试技巧,获得了较多的收获。

(五)接下来,我的大学我挑战择业—就业演讲比赛如期并顺利举行,在比赛过程中,协会内部各部门合理分工,为本次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各参赛选手也认真准备,从而保障了本次活动的质量。

(六)为了加强协会内部的团结,我协会举行了新老校区干部干事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各干部干事各抒己见,为协会的发展献言献策,同时也使新老校区的干部干事得到很好的交流和了解,为协会的发展和各干部干事在以后工作中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为了丰富我协会会员的课余生活,为广大会员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协会于十二月上旬举办了圣诞舞会。在舞会中,大家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的风采,为大家的大学生活又添了一抹亮色。

(八)为了在校大学生能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提高自我认识、使大学生活有章可循,为以后的人生做出一个合理的规划,我协会特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旨在为广大同学提供一个自我展示自我锻炼的平台。

(九)每周星期四下午在SJ定期为广大会员举行职业知识电子讲座。

三、工作经验

1、积极热情。态度决定成败,在本期的工作中,无论是干部或是干事,大家都表现出积极参与、极高的热情程度,例会能够准时参加,遇有事也会提前请假,每一个活动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协会里每一个成员之间不仅仅是工作关系,更是朋友。

2、分工合作。各项工作在四个部门的分工合作下,能有秩有序的完成,如举办演讲比赛,组织策划部负责策划活动,宣传部负责宣传,秘书处负责活动总结,外联部负责拉赞助。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个团队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们将继续发挥这种好的方法,进一步促进我协会的发展。

3、交流感情。为了增进干部干事相互了解我协会的工作与团结精神。我协会在开学便组织了全体成员聚餐并在例会是互相交流鼓励。在空闲时间也相约玩耍。协会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极大的增强了我协会人员之间的凝聚力。

四、优点与不足

在本学期中,我协会的工作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与时俱进,规范管理,大胆创新,扎扎实实地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广大会员及同学的一致好评。

现将本学期的优点总结如下:

1、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得到广大同学的一致认可。

2、广大干部干事比较认真负责的保证了各活动的顺利开展。当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还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

1、举行活动时准备不够充分,各干部之间、干部与干事之间、干事与干事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了解,有待进一步加强协会的内部团结;

2、有的干部干事的积极性也不够高,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各种考评制度不够完善。

3、本期我协会虽然开展不少活动,但是搞的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进行大力的宣传,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证明我协会在同学们的影响力还不足,在这点上我协会全体干部干事都值得深思。下期的工作中不仅要保证活动数量,更要注重活动质量保证,真正做到为同学们服务,树立同学们的就业意识,更新就业理念。

我们将结合协会自身特点,进一步发挥组织优势,增强协会的凝聚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协会所面临的新问题,并注意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结合协会具体情况,让我们的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真正践行“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三自方针”,不断加强协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及和广大同学之间的联系,发挥好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做好信息调研和反馈工作,提高就业协会的影响力。

在下学期的工作中,我们将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奋勇进取,将就业协会的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校学生团体联合会 校大学生就业协会 2010年12月23日

下载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2011冬季学期自然辨证法主题帖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2011冬季学期自然辨证法主题帖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