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 环发 2011 60号
索 引 号: 000014672/2011-00497 发布单位: 政策法规司 文
号: 环发[2011]60号
分类: 环境管理业务信息环境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 生成日期: 2011年05月25日
主 题 词: 环保 污染损害 鉴定评估 意见 名
称: 关于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
环境保护部文件
环发[2011]60号
关于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
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对环境污染导致的损害范围、程度等进行合理鉴定、测算,出具鉴定意见和评估报告,为环境管理、环境司法等提供服务的活动。为切实推动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顺利开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是应对环境挑战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发达国家二三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集中显现,环境保护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而我国法律在环境责任、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和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规定的不完善以及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污染者负担原则的有效落实,与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及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很不适应。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全面追究污染者的环境责任,是切实落实污染者负担原则、有效应对环境挑战的迫切需要。
(二)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目前,在我国环境管理实践中对私益环境损害的赔偿远不能足额到位,对公益环境损害的赔偿更是很少涉及。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对环境污染损害进行定量化评估,将污染修复与生态恢复费用纳入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科学、合理确定损害赔偿数额与行政罚款数额,有助于真实体现企业生产的环境成本,强化企业环境责任,增强企业的环境风险意识,从而在根本上有利于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突出问题,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是优化环境行政管理方式的有效手段
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优化环境行政管理方式。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使环境行政处罚与污染者造成的实际环境损害和获取的收益挂钩,有助于推动环境行政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深化环境责任保险、绿色信贷、生态补偿等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创新,有助于加快环境风险防范、环境应急处置等环境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是推进环境司法深入开展的技术保障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环境污染损害行为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都做出了原则规定,但由于缺乏具体可操作的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技术规范和管理机制,环境污染案件在审理时仍存在许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研究建立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技术规范和工作机制,可以为司法机关审理环境污染案件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将有助于推动环境司法的深入开展,切实维护群众合法环境权益,依法严厉惩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二、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工作目标
(五)指导思想。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为指导,以保障环境安全、维护社会公平为目标,实现污染者全面承担责任、受害者获得足额赔偿、生态环境依法得到保护,促进环境管理从主要利用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历史性转变。
(六)工作原则
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以“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为指导,对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与环境风险防范、环境责任保险、环境污染修复等相关工作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立足国情,探索创新。立足国情,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不断创新管理机制。
试点先行,逐步完善。充分发挥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积极性,试点先行,以“先易后难、成熟一项推出一项”为原则,针对各类环境要素与污染因子,逐步制定、完善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
科学严谨,维护公正。及时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开展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建立监督机制,确保鉴定意见和评估报告的独立性、科学性与公正性。
(七)总体目标。围绕环境保护中心工作,制定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技术规范,组建鉴定评估专业队伍,健全工作机制,为环境行政管理、环境污染案件审理以及相关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持,为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与修复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八)阶段目标。2011-2012年为探索试点阶段,重点开展案例研究和试点工作,在国家和试点地区初步形成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能力。2013-2015年为重点突破阶段,以制定重点领域管理与技术规范以及组建队伍为主,强化国家和试点地区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队伍的能力建设。2016-2020年为全面推进阶段,完善相关评估技术与管理规范,推进相关立法进程,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能力。
三、工作任务
(九)推动立法进程。研究论证环境污染损害责任承担主体、赔偿责任范围、责任承担方式等基本制度,及时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积极推进环境责任、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和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立法进程。
(十)制定技术规范。研究制定环境污染损害范围认定与损害鉴定评估、污染修复与生态恢复、后评估与监测等方面的技术规范与标准,逐步形成覆盖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生态破坏等多个领域的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方法。争取利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与环境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同时加快环境损害修复技术的研究,为科学化、定量化评估环境污染损害奠定技术基础。近期以严重危害公众环境安全的水污染事故和重金属污染事故为突破口,开展重点领域技术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
(十一)组建专业队伍。依托环境保护系统内现有科研技术单位的业务优势,组建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管理与技术支撑队伍,明确职能定位。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要与环境执法分离,保证其独立性及中立性。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推动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队伍逐步纳入国家司法鉴定体系。
(十二)健全工作机制。抓紧建立高效便民的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制,逐步规范运行模式,完善管理制度。联合相关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以及地方环境保护科研技术单位,形成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技术研发体系。加强与司法部门等有关单位的协调配合,推动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
四、试点工作部署
(十三)积极开展试点。环境保护部将选择具有一定条件的省、市环境保护部门开展试点工作。试点单位要根据本辖区实际,从高起点上统筹规划,力争在地方立法、制度建设与管理模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要依托本辖区现有的环境保护科研技术单位业务优势,在2011年年底前组建专业队伍,确保有一定理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的科研人员专职从事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试点工作,建立地方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库,尽快形成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能力。
(十四)重视案例评估。试点单位在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过程中,要及时启动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建立环境污染事件案例库,开展环境污染场地修复调查,运用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开展实例验算,重点对环境污染导致的资源环境损害进行评估测算。
(十五)做好指导交流。国家和试点单位之间要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技术指导与信息交流。
五、保障措施
(十六)重视组织领导。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切实加强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管理制度建设,主动与立法、司法等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积极有序地推进工作开展。
(十七)强化能力建设。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尤其是试点单位,要在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和研究课题安排、人员培训与鉴定评估设备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倾斜,确保前期科研和鉴定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尽快形成鉴定评估能力并不断提高鉴定评估水平。加强技术储备,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拓展研究领域,逐步向污染修复及生态恢复等领域纵深推进。开发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网络体系。
(十八)加强培训宣传。要及时汇总研究成果,组织编写培训教材,结合案例试点评估,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对管理和技术人员开展专题培训。要注重宣传,普及专业知识,推广成功经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
附件: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第I版)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环保 污染损害 鉴定评估 意见
抄送: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规划院。
第二篇: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导则
备案号:
DB/T**
江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T****-**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amage in Jiangxi Province
Ⅰ
目
次 前言............................................................................................................................I适用范围....................................................................................................................1规范性引用文件........................................................................................................1术语和定义................................................................................................................1鉴定评估工作程序....................................................................................................3湿地生态环境损害调查............................................................................................5湿地生态环境损害的确定........................................................................................6因果关系分析............................................................................................................7湿地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8湿地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9
附录 A.........................................................................................................................13
附录 B.........................................................................................................................16
参考文献......................................................................................................................18
I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江西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有关要求,规范我省湿地生态环境损害调查和评估行为,保障调查和评估质量,制定本技术导则。
本标准规定了江西省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一般性原则、程序、内容和方法。
本标准附录 A 和附录 B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江西省林业局制订。
本导则主要起草单位:南昌大学。
本导则的起草人:葛 刚、应智霞、吴平发、黄 鹏、施 陈、刘亚军、吴 兰、黄祖友 本导则由江西省林业局解释。
江西省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导则适用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涉及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一般性原则、程序、内容、方法和报告编写要求等。
本导则适用于江西省内所有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河流和人工湿地)因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等行为导致湿地生态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也适用于江西省外造成江西省境内湿地生态环境损害的评估。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导则引用了下列标准规范、政策文件中的部分条款或内容。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SL219-2013 水环境监测规范
SL/T 238-1999 水资源评价导则 HJ 710.4-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 HJ 710.7-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内陆水域鱼类 HJ 710.8-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HJ 710.12-2016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水生维管植物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方法(第 II 版)(环办〔2014〕90 号)
司法鉴定文书规范(司发通〔2016〕112 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阶段环境损害评估推荐方法(环办〔2014〕118 号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环办〔2016〕67 号)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导则。
3.1
湿地 wetland 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适宜喜湿野生生物生存、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潮湿地域,主要包括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库塘湿地、沼泽湿地、泥炭湿地等。
3.2
湿地生态系统 wetland ecosystem 指地表过湿或常年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的地区,湿地生物与周围环境共同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
3.3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 damage of wetland eco-environmental 是指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违法征占用湿地等行为造成湿地水文、土壤、景观等环境要素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要素的不利改变,及上述要素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
3.4
生态系统服务 ecosystem service 指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提供的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降解污染)、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3.5
生态环境基线 eco-environmental baseline 指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未发生时,评估区域内生态环境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状态。
3.6
期间损害 interim damage 指生态环境损害开始发生至生态环境恢复到基线的期间,生态系统向公众或其他生态系统提供服务功能的丧失或减少。
3.7
生态环境恢复 eco-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指生态环境损害发生后,采取各项必要的、合理的措施将生态环境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至基线水平,同时补偿其期间损害。
3.8
基本恢复 primary restoration 指采取自然恢复或人工恢复措施,使受损的湿地生态环境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至基线水平。
3.9
补偿性恢复 compensatory restoration 指采取各项恢复措施,补偿湿地生态环境的期间损害。
3.10
永久性损害 permanent damage 指受损生态环境及其功能难以恢复,其向公众或其它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完全丧失。鉴定评估工作程序 4.1 鉴定评估原则 4.1.1 合法合规原则 鉴定评估工作应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禁止伪造数据和弄虚作假。
4.1.2 科学合理原则 鉴定评估工作应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工作方案。鉴定评估工作方案中应包含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鉴定评估应当根据工作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工作方案开展,不得随意偏离或变更。在工作过程中有关数据和资料的收集,样品的采集、运输和分析检测等应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开展,并作为鉴定评估的客观依据,不得主观臆测鉴定评估结果。
4.1.3 客观独立原则 鉴定评估机构及鉴定评估人员应当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独立客观地开展鉴定评估,不受鉴定评估委托方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4.2 鉴定评估范围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时间范围以污染湿地生态环境或破坏湿地生态行为发生日期为起,持续到受损湿地生态环境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至生态环境基线为止。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空间范围的确定可以综合利用现场调查、环境监测、遥感分析和模型预测等方法,依据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范围或破坏湿地生态行为的影响范围确定。
4.3 鉴定评估工作程序和内容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包括鉴定评估准备、湿地生态环境损害调查、因果关系分析、湿地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湿地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和报告编制。鉴定评估实践中,应根据鉴定评估委托事项开展相应的工作,可根据鉴定委托事项适当简化工作程序。必
要时,针对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的关键问题,开展专题研究。
4.3.1 鉴定评估准备 通过资料收集分析、现场踏勘、座谈走访、文献查阅、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污染环境和破坏湿地生态行为以及湿地生态环境损害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确定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内容和范围,筛选特征污染物、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编制鉴定评估工作方案。
4.3.2 损害调查确认 根据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方案,组织开展污染环境和破坏湿地生态行为以及湿地生态环境损害状况调查或相关资料收集。湿地生态环境损害调查应编制调查方案,明确湿地生态环境损害调查的目标、内容、方法、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并进行专家论证。
4.3.3 因果关系分析 基于污染环境、破坏湿地生态行为和湿地生态环境损害事实的调查结果,分析污染环境或破坏湿地生态行为与湿地生态环境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对于破坏湿地生态行为导致的损害,分析破坏湿地生态行为导致湿地生态环境及其生态服务功能损害的机理,判定破坏湿地生态行为与湿地生态环境及其生态服务功能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4.3.4 损害实物量化 对比受损湿地生态环境状况与湿地生态环境基线的差异,确定湿地生态环境损害的范围和程度,计算湿地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
筛选确定湿地生态环境损害评估指标参数,对比受损湿地生态环境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相关指标参数的现状与湿地生态环境基线水平,确定湿地生态环境以及生态服务功能损害的范围和程度,计算湿地生态环境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
4.3.5 损害价值量化 根据替代等值原则评估湿地生态环境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损失分析方法,编制并比选湿地生态环境恢复方案,估算恢复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或采用环境价值评估方法,计算湿地生态环境损害价值。
4.3.6 评估报告编制 编制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意见)书,同时建立完整的鉴定评估工作档案。
4.4 鉴定评估报告(意见)书编制总体要求 鉴定评估机构应根据委托方要求,编制鉴定评估意见书或鉴定评估报告书。鉴定评估意见书包括湿地生态环境损害确认、因果关系分析、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量化及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涉及的特别事项等,鉴定评估报告书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参见附录 A。用于生态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目的的,报告书格式参见有关《司法鉴定文书规范》。生态环境恢复成效评估应编制独立的湿地生态环境恢复效果评估报告。湿地生态环境损害调查 5.1 调查基本要求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调查应满足损害评估编制的要求,反映受影响湿地生态损害程度,调查取得的数据、资料应详细做好记录。
5.2 损害 湿地 行为 调查 损害湿地行为调查主要包括损害方式、损害主体、损害范围、损害途径、损害程度等,选取的调查内容应满足损害评估的需要,根据调查结果判断是否开展评估工作。
调查内容包括以下要素:
——损害行为的类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和经过等。
——收集分析污染环境、破坏湿地生态行为的相关资料,开展现场踏勘和采样分析等,掌握污染环境、破坏湿地生态行为的基本情况。
——明确污染环境行为的特征污染物、污染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频率、排放浓度、排放过程、排放总量等情况。
——明确破坏湿地生态行为如湿地填埋、非法捕捞、非法采砂、非法空间占用、截断水源、湿地形态和岸线改造(硬化、裁弯取直)等的破坏方式、破坏对象和影响范围等情况。
——分析污染环境或破坏湿地生态行为产生湿地生态环境损害的可能路径、途径和机制,如特征污染物排放导致地表水、沉积物、土壤(包括底泥、基质)、地下水等损害,并进一步造成生物损害的路径、途径和机制。
5.3 湿地 损害 生态 状 况 调查 湿地生态状况调查主要包括湿地水文、地表水水质、沉积物、生物与生态等方面,指标选择应满足评估工作要求,根据损害事件的性质和湿地的生态特征,重点进行生态损害的特征参数调查。同时,搜集该湿地前期的生态与环境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调查内容包括:
——湿地水文:水位、水深、水温、流速、流量、透明度、色度等全部或部分内容,参照 SL219-2013 的要求测量; ——湿地水资源: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总水资源、河流泥沙、天然水化学特征、水污染状况,参照 SL/T238-1999 的要求调查; ——湿地水质:应选取湿地生态损害事件有关的特征污染物和次生污染物,同时选取
pH、悬浮物、化学需氧量(CODMn)、溶解氧、营养盐(指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 a、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病原体等全部或部分内容。按 SL219-2013 的要求测量,其中没有说明的,可参照相关文献,需在评估报告中加以注明; ——湿地沉积物:选取与湿地损害事件相关的特征污染物和次生污染物,同时选取总有机碳、氧化还原电位等调查指标,调查方法参照《湖泊沉积物调查规范》(科学出版社)。
——湿地生物多样性: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鱼类、鸟类、沉水植被、水生维管植物等全部或部分内容,按 HJ 710 4、HJ 710 7、HJ 710 8、HJ 710 12 的要求调查。
——湿地地形:对明显改变湿地岸线、水底地形的损害,应将湿地地形地貌作为调查内容。
5.4 湿地损害 社会经济调查 调查湿地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工作所需的社会经济资料,主要内容包括:
——受影响湿地开发利用与经济活动情况的资料; ——商品化的湿地生物资源的市场价格; ——受影响地域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规划方案与建设投资费用; ——受影响地域湿地环境修复工程规划方案与建设投资费用; ——受影响湿地为生态敏感区的,还应调查保护类型、级别、面积、主要保护对象等。湿地生态环境损害的确定 6.1 生态环境基线的确定 a)利用污染环境或破坏湿地生态行为发生前评估区域近三年内的历史数据确定基线,数据来源包括历史监测、专项调查、学术研究等反映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历史数据; b)利用未受污染环境或破坏湿地生态行为影响的相似现场数据确定基线,即“对照区域”数据。“对照区域”应与评估区域的湿地生态环境特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等具有可比性; c)利用模型确定基线。可考虑构建环境污染物浓度与种群密度、物种丰度等湿地生态环境损害评价指标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模型来确定基线; d)参考环境基准或国家和地方发布的环境质量标准,如 GB 3838、GB 11607、GB 15618 和 GB/T 14848 等确定基线。
——当损害基线确定所需数据充分时,优先选择 a)和 b)确定基线,如果 a)和 b)不可行,可考虑选择 c)和 d)确定基线。
——当基线确定所需数据不充分时,可综合采用不同基线确定方法并相互验证。
6.2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的确认 a)评估区域地表水、沉积物、土壤、地下水等环境介质中特征污染物浓度超过基线 20%以上(含 20%); b)评估区域指示物种种群数量或密度降低,且与基线相比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c)评估区域指示物种种群结构(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改变,且与基线相比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d)评估区域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且与基线相比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e)评估区域植被覆盖度降低,且与基线相比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f)评估区域水生生物物种丰度减少,且与基线相比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g)评估区域湿地生物体外部畸形、骨骼变形、内部器官和软组织畸形、组织病理学水平损害等发生率增加,且与基线相比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h)评估区域水动力、沉积、冲淤变,且与基线相比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i)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其他情形。
满足以上任一条即可认定造成损害。因果关系分析 7.1 因果关系分析应以存在明确的污染环境或破坏湿地生态行为和湿地生态环境损害事实为前提。
7.2 污染环境行为与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间因果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物(污染源、环境介质、生物)的同源性分析、污染物迁移路径的合理性分析、生物暴露的可能性分析和生物发生损害的可能性分析。
7.2.1 调查分析污染环境或破坏湿地生态行为与湿地生态环境损害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
污染环境或破坏湿地生态行为与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间应存在明确的时间先后顺序,应明确其时间节点。
7.2.2 环境污染物的同源性分析。
采样分析污染源、环境介质和生物中污染物的成分、浓度、同位素丰度等,采用稳定同位素或放射性同位素和指纹图谱等技术,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判断污染源、环境介质和生物中污染物是否具有同源性。
7.2.3 迁移路径的合理性分析。
分析评估区域气候气象、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判断是否存在污染物从
污染源迁移至环境介质最后到达生物体的可能。建立环境污染物从污染源经环境介质到生物的迁移路径假设,识别划分迁移路径的每一个单元,利用空间分析、迁移扩散模型等方法分析污染物迁移方向、浓度变化等情况,分析判断各个单元是否可以组成完整的链条,验证迁移路径的连续性、合理性和完整性。
7.2.4 生物暴露的可能性分析。
识别生物暴露于环境污染物的暴露介质、暴露途径和暴露方式,结合生物内暴露和外暴露测量,分析判断生物暴露于环境污染物的可能性。
7.2.5 生物发生损害的可能性分析。
通过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和毒理实验等方法,分析污染物暴露与生态环境损害间的关联性,阐明污染物暴露与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间可能的作用机理;建立污染物暴露与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模型,结合环境介质中污染物浓度、生物内暴露和外暴露量等,分析判断生物体暴露水平产生损害的可能性。
7.2.6 排除其他可能的随机因素的影响,并阐述因果关系分析结论的不确定性。
7.3 破坏生态行为与生态环境损害间的因果关系分析 主要通过文献查阅、专家咨询、样方调查和生态实验等方法,阐明破坏湿地生态行为导致湿地生态环境损害可能的作用机制,建立破坏湿地生态行为导致湿地生态环境损害的生态链条,分析破坏湿地生态行为导致湿地生态环境损害的关联性。湿地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 选择实物量化的指标,对比受损湿地环境状况及生态服务功能相关指标参数的现状与基线的差异,以确定湿地生态环境以及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损害的范围和程度,计算湿地生态环境及其生态服务功能损害实物量。
8.1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内容 对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损害,一般以特征污染物浓度为量化指标;比较污染环境行为或人工外力破坏发生前后地表水、沉积物、地下水等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确定湿地生态环境中特征污染物浓度超过基线的时间、体积和程度等变量和因素以及外力破坏造成的湿地形态变化量。
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损害,一般选择指示物种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种群结构、植被覆盖度等指标作为量化指标;比较污染环境或破坏湿地生态行为发生前后生物种群数量、密度、结构等的变化,确定生物资源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超过基线的时间、面积和程度等变量和因素。
8.2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方法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空间分析、模型模拟等。湿地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过程中应综合利用所列方法,并对不同方法量化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湿地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 9.1 湿地生态环境价值量化的原则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价值主要根据将受损湿地生态环境恢复至基线需要开展的生态环境恢复工程措施的费用进行计算,同时,还应包括湿地生态环境损害开始发生至恢复到基线水平的期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损害量。对于无法修复的情形,则通过替代工程的费用来计算湿地生态损害的价值损失。
9.2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内容
第三篇: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汽车评估与鉴定》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3954)
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汽车评估与鉴定》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3954)盗传必究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世界最大的二手车交易市场是()。
A.美国 B.日本 C.德国 D.中国 2.二手车鉴定评估机构要求有()名以上从事二手车鉴定评估业务的专业人员。
A.1 B.2 C.3 D.4 3.()是指汽车从全新状态投入使用开始,到年平均总费用最低的使用年限或行驶里程。
A.汽车技术使用寿命 B.汽车经济使用寿命 C.汽车合理使用寿命 D.汽车法定使用寿命 4.()是汽车首要的使用性能指标。
A.动力性能 B.安全性能 C.制动性能 D.通过性能 5.汽油机正常工作时排出的气体颜色为()。
A.灰色 B.无色 C.蓝色 D.黑色 6.在检测车辆的动力性能、燃油经济性和转向操作性时都能用到的检测仪器设备是()。
A.底盘测功机 B.油耗计 C.前照灯检测仪 D.气体分析仪 7.()也称功能折扣,是汽车企业根据各个中间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所担负的功能不同,而给予不同的折扣。
A.交易折扣 B.季节折扣 C.现金折扣 D.数量折扣 8.以下不属于汽车心理定价策略的是()。
A.尾数定价策略 B.整数定价策略 C.声望定价策略 D.折扣定价策略 9.中国新车评价规程简称()。
A.C-NACP B.C-NCAP C.C-NCPA D.C-CNAP 10.以下不属于二手车鉴定与评估标准的是()。
A.成本标准 B.市价标准 C.现值标准 D.时间标准 11.收益现值法是将被评估车辆在剩余寿命期内的预期收益,用适当的()折现为评估基准日的现值。
A.折现率 B.折旧率 C.贬值率 D.成新率 12.一辆重型载货汽车的规定使用年限为15年,它已经使用12年,则其成新率按使用年限法计算为()。
A.0.2 B.0.3 C.0.4 D.0.5 13.以下关于水淹车事故不正确的说法是()。
A.现实中情况较多的是淡水淹车造成车辆损失 B.水淹高度是确定损失程度的重要指标 C.水淹时间不是评价车辆损失程度的重要指标 D.不同的水淹形式会导致车辆受损部位不同、受损程度不同 14.乘员舱进水,水面在车辆驾驶员座椅垫以上,仪表工作台以下的水淹级别为()。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15.二手车鉴定评估报告的有效期是()。
A.30天 B.60天 C.90天 D.120天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6.在汽车评估鉴定的评估时点原则中评估时点又被称为()。
A.评估基准日 B.评估日期 C.评估时日 D.评估期间 17.以下属于汽车质量参数的是()。
A.整车装备质量 B.最大装载质量 C.最大总质量 D.整备质量利用系数 18.汽车静态检查中外观检查包括()。
A.鉴别事故车辆 B.检查发动机 C.检查车舱 D.检查底盘 19.汽车竞争导向定价法一般包括()。
A.随行就市定价法 B.竞争投标定价法 C.成本差异定价法 D.相关商品比较法 20.以下属于非结构钣金件的是()。
A.翼子板 B.行李箱舱盖 C.发动机舱盖 D.车门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词语解释正确与否,在括号内正确打√,错误打×。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21.汽车评估一般以单辆汽车为评估对象。(√)22.营运轿车没有明确的强制报废时间,但是在行驶60万公里后会引导报废。(×)23.汽车外观检查是了解二手车整体技术状况和故障情况的重要手段之一。(√)24.在我国,新车通过C-NCAP碰撞测试确定安全星级等级后,其等级就确定下来就不会再调整。(×)25.二手车评估的主体是二手车鉴定评估人员。(√)26.收益现值法适用于各种使用性质的车辆的评估。(×)27.计算二手车的成新率时,对于重置成本不高的车,可采用使用年限法估算成新率。(√)28.蓄电池的损坏多以四个侧面的破裂为主,应更换。(√)29.汽车事故损失评估报告是制订汽车修复计划与决定修复费用的基本依据。(√)30.根据《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规定,二手车交易必须提供机动车辆相关证件和税费相关凭证。(√)四、简答题(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31.简述车辆识别码的位置。
答:车辆识别码的位置主要分布在:
(1)仪表盘左侧、风挡玻璃下面(1分)(2)发动机、车架等大部件上(2分)(3)散热器支架横梁上(1分)(4)翼子板内导水板上方(1分)32.简述二手车评估所包括的方法,并简单回答采用最多的方法。
答:二手车评估所包括的方法有:
(1)重置成本法(1分)(2)现行市价法(1分)(3)收益现值法(1分)(4)清算价格法(1分)采用最多的方法是重置成本法。(1分)33.简述汽车碰撞损失的初步检查部件。
答:汽车碰撞损失的初步检查部件:
(1)汽车底盘(1分)(2)散热器和散热器支架(1分)(3)后翼子板及行李箱盖(1分)(4)车身侧面(1分)(5)零件工艺孔(1分)34.简述二手车现场鉴定拍照时对车辆的基本要求。
答:二手车现场鉴定拍照时对车辆的基本要求如下:
(1)车身整体保持清洁(1分)(2)前挡风玻璃及仪表盘上无杂物(1分)(3)机动车号码无遮挡(1分)(4)方向盘回正,前轮处于直线行驶状态(2分)五、论述题【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35.分析汽车鉴定评估的目的及特点。
答:(1)汽车鉴定评估的目的包括:
1)汽车所有权的变动(0.5分)2)企业产权变动(0.5分)3)法律诉讼咨询服务(0.5分)4)抵押贷款(0.5分)5)汽车拍卖(0.5分)6)税收(0.5分)7)车辆置换(0.5分)8)车辆保险(0.5分)9)车辆担保(0.5分)10)车辆典当(0.5分)(2)汽车鉴定评估的特点包括:
1)汽车鉴定评估以单车为评估对象(1分)2)汽车鉴定评估以技术鉴定为基础(2分)3)汽车鉴定评估必须把握汽车本身的价值特点(2分)36.什么是车辆的静态检查?静态检查应该检查哪些内容? 答;
汽车技术状况鉴定的静态检查是指在车辆静止的状态下,鉴定评估人员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对车辆外观、部件总成进行观察,进而对车辆技术状况做出判断鉴定的方法。(1分)静态检查主要包括识伪检查和外观检查两大部分。(1分)识伪检查主要包括鉴别走私车辆、拼装车辆和盗抢车辆等工作。(3分,每项1分)外观检查主要包括鉴别事故车辆、检查发动机舱、检查驾乘舱、检查行李舱和检查车身底部等内容。(5分,每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