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坚持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 建设精神文明促社会和谐(共5篇)

时间:2019-05-14 05:5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坚持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 建设精神文明促社会和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坚持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 建设精神文明促社会和谐》。

第一篇:2017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坚持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 建设精神文明促社会和谐

坚持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 建设精神文明促社会和谐

【热点扫描】

2016年11月28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北京召开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电视电话会议,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分析农村移风易俗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要求、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对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把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些年来,各地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连续6年增速快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一些地方农村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没跟上来,“有新房没新村”“见物不见人”等问题较为突出。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乡村面貌的集中体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着重补齐这方面的“短板”,坚持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以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为目标,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发展。【考点链接】

一、《经济生活》角度

1.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发展的宏观调控。以基层政府部门作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主导机构,科学规划编制,逐步构建具有地域特色文化艺术的新概念区。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基层政府部门解放思想,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搞好宏观调控。

2.市场经济发展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公平性、公开性、平等性、统一性、开放性等很多突出的特点。竞争性会激励农村干部党员和群众的进取精神,增强勇于开拓、大胆创新的意识。

3.围绕主题,抓住主线。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尤其离不开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1页

二、《政治生活》角度

1.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国农村中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各级党委务必十分重视,务必加强领导,切实负起责任,力求使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

2.政府要行使好组织文化建设等职能。以村级活动场所作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阵地,积极支持引导,逐步建设全民共享文化实惠的伟大工程。实现这一点,需要政府、社会加大服务力度,进一步完善各项设施,面向村民群众开放,充分发挥其组织文化建设等职能。

3.政府的宗旨和原则。要坚持政府主导,将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公益文化活动拉到村级活动场所,使村民能够及时、便捷享受文化实惠,满足人民基本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体现了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农村民主进程,在改革的实践中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和民主素质,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步骤,要引导农民树立主体观念,增强民主意识,行使当家作主权利,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三、《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根本原则和成功经验。经济是基础,精神文明建设离开这个基础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文化创新。要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强调创新文化产品、建设文化设施、加强人才培养,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充实和丰富的新载体提供重要依据。

3.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我们很多传统村落至今还保留着传承数百年的村规民约,这些村落不仅环境宜人,群众文明素质也很高。村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传递了孝道传家、勤俭节约、以和为贵、诚信赢天下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

4.保护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文化惠民是美丽乡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要统筹农村文化服务设施阵地建设,加大农村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把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思想文化潮流,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在广大农村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

第2页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7.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始终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开展创建活动和思想教育,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和方法,都要通过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农民素质上。

四、《生活与哲学》角度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基本要求。群众需要教育,但这个教育必须同群众的觉悟程度相适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切合乡村和农民实际设计活动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化教育活动。

2.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群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人人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让农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3.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做好农村群众工作、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树立整体和全局的观念。不仅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更要将其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彰显出国家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视,必将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进一步落到实处。

5.重视量的积累。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也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绝非一日之功,更非一蹴而就,要经过长期的量的积累。在农村工作中,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6.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大国,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要积极行动起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才能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7.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不能照搬国内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要根据我国农村发展实际,有的放矢。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也要发展农村文化

第3页

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推动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9.坚持全面的观点。一个时期以来,农村中一些领导干部过多地抓增长而忽视发展,抓经济而忽视文化,其实这是急功近利的浮躁作风,是缺乏战略思维的短视行为。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10.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道德楷模的力量来推动。因此,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1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本质上讲是群众工作,必须体现党的群众路线。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突出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必须把贯彻中央精神和反映农民意愿统一起来,善于从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针对训练】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顺应农民期盼、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于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对于亿万农民实现全面小康,享受美的环境、养成良好美德、过上美好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此回答1-2题。1.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①需要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②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我做起,重在行动 ③取决于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取决于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④是农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有利于()

①繁荣农村文化产业,消除乡村的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②满足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传递正能量 ③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群众生活的一切困难 ④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奏响主旋律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3.近年来,数亿农民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一些地方的农村正在变成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这启示我们()

①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 ②引导农民群众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观念 ③贯彻党和政府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④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4.深化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与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相联系。这蕴含的哲学道理

第4页

有()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事物的发展总是从质变开始的 ③要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 ④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近年来,从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到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免费的电影大餐,从社区的文化活动到大剧院上演的芭蕾舞,从旅游文化节到群众周末大舞台„„我国各地纷纷打出文化民生品牌,公共文化的阳光遍洒神州大地。这说明在我国()

①公民的一切权利都能得到满足 ②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③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④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是发展文化事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6.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思想观念越来越多样化,但不论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动摇。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

①我国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③我国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④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当前,我国农村婚礼讲究大操大办、追求风光排场,既是受传统风俗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带有要面子、好攀比的心理诉求。但是,随着社会文明与进步,这种婚礼风俗所面临的社会质疑和非议也越来越大。这启示我们()A.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滋生腐朽和落后的文化 B.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管理 C.现代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激烈冲突日益突出 D.我国公民要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8.文明风尚的养成在于营造良好环境,好的环境可以影响人、教育人、塑造人,营造好的环境,就能有助于培养人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今,“乡风文明”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看点,也是基层着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动作。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能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强制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持久的

9.某地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着力推进文化礼堂建设,设立学习讲堂、民风廊、励志廊等,开展各种文化活

第5页

动,促进了农村文化从单纯娱乐向更高精神层面的跃升,形成了一股崇德向上的强大力量。该地的成功经验表明,新农村文化建设要()

A.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农村通俗文化 B.承袭农村传统习俗,提高农民道德修养 C.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保障农民文化权益 D.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10.在传承乡村文明、乡土文化上下功夫,留住乡韵、记住乡愁。乡韵乡愁是割不断的情感纽带,是抹不去的成长记忆。下列古语与材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一致的是()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C.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D.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农村居民在历史的沿革中形成姓氏家族,继而形成规范家庭成员行为的家风家训。抓住家风建设的“牛鼻子”,就能优化乡风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每个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整个农村的文明水准就提升了。据此回答11-12题。11.农村居民在历史的沿革中形成姓氏家族。这说明()

①文化来源于实践 ②文化反映社会 ③文化由文人创造 ④文化引领生活 A.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12.抓住家风建设的“牛鼻子”,就能优化乡风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这说明()A.同一事物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揭露矛盾 C.要在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导下研究矛盾的普遍性 D.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13.乡镇企业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能源资源短缺约束加剧,生态环境成本与日剧增,面对这些挑战,作为乡镇企业应当()A.缩减生产经营规模,减少产品的生产数量

B.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 C.缩减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

D.提高能源消费税税率,减少能源资源消耗

14.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公平性、公开性、平等性、统一性、开放性等很多突出的特点。竞争性会激励农村干

第6页

部党员和群众的进取精神,增强勇于开拓、大胆创新的意识。这启示我们()A.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B.市场规律决定人们的进取精神

C.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D.没有市场经济发展就不会有创新意识

15.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是因为()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②“以人为本、依法行政”是党的执政理念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根本活动准则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16.要坚持政府主导,将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公益文化活动拉到村级活动场所,使全民能够及时、便捷享受文化实惠,满足人民基本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体现了()A.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本质 B.权利和义务统一原则 C.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 D.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17.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不仅抓好农村中的文化事业,也要抓好农村中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

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②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途径 ③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④是壮大我国文化整体实力的必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始终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开展创建活动和思想教育,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和方法,都要通过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农民素质上。这段话表明()

A.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能够统一 B.科学文化修养越高则思想道德修养越高 C.思想道德修养是科学文化修养的基础 D.思想道德修养是科学文化修养的表现

第7页

19.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制度保障和约束。因此,要多研究、反复思考,不断发现和解决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把成功经验和有效办法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长效机制,指导和推动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体现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③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0.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道德楷模的力量来推动。因此,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经验告诉我们,依靠民力,顺应民意,关注民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实实在在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法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本质上讲是群众工作,必须体现党的群众路线。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突出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必须把贯彻中央精神和反映农民意愿统一起来,善于从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材料二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根本原则和成功经验。经济是基础,精神文明建设离开这个基础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要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强调创新文化产品、建设文化设施、加强人才培养,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充实和丰富的新载体提供重要依据。我们很多传统村落至今还保留着传承数百年的村规民约,这些村落不仅环境宜人,群众文明素质也很高。村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传递了孝道传家、勤俭节约、以和为贵、诚信赢天下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

(1)结合材料一,运用哲学知识分析如何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说明材料二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第8页

参考答案

【针对训练】

1.A 2.D 3.C 4.D 5.B 6.B 7.B 8.A 9.D 10.B 11.C 12.D 13.B 14.C 15.A 16.D 17.B 18.A 19.D

20.(1)①要树立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顺应民意,关注民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实实在在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突出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必须把贯彻中央精神和反映农民意愿统一起来,善于从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2)①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为经济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离开这个经济基础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第9页

要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②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要创新文化产品、建设文化设施、加强人才培养,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充实和丰富的新载体提供重要依据。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村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传递了孝道传家、勤俭节约、以和为贵、诚信赢天下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资源。

10页

第二篇: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西藏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西藏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综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小手牵大手,共做文明人,牢记荣辱观”活动,“创建文明乡镇(村)、文明县城、文明小康村、星级文明户”等一系列关乎乡风文明建设的主题活动,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相继展开。雪域高原上,一项项精神文明活动,犹如一朵朵格桑花,竞相绽放在繁华的城镇和广袤的农牧区,在万里羌塘和雅鲁藏布江畔播撒着文明之花。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培育新型农牧民、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群众整体素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现全面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党在西藏坚持执政为民、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更是进一步打牢反分裂斗争的思想政治基础,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思想道德建设引领新风尚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爱国、团结、和谐、发展、文明,教育农牧民群众热爱自己的祖国,把爱国作为文明乡镇(村)、“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表彰的首要条件。为了选树先进典型,2012年,我区开展了第三届自治区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让道德模范的事迹和美德在全社会广为传扬,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

同时,在青少年中间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教育未成年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对公民进行积极的道德引导,使人们在反躬自省、修身自律的过程中,增强道德意识,提升道德水平,践行道德规范,引领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助推新乡风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提高群众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重要意义。拉萨市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创建活动为手段,在涉及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城市交通、城建环卫等12个行业中组织开展了12项主题创建活动,形成了全民参与的创建格局。日喀则市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创城工作进行宣传,并组织宣讲员,深入各单位、社区、村,用藏汉两种语言巡回宣讲,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创城的赞同率、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营造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浓厚氛围。

农牧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内容不断丰富,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我区各地广泛开展了创建文明乡镇(村)、文明县城、文明小康村、星级文明户等主题活动,着力培育新型农牧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

同时,结合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的总体部署,广泛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共建和连片创建活动,鼓励文明单位与结对村共同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美好村容村貌、构建生态村镇为重点,推动实施“八进农家”、“六个一”和乡村清洁工程,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创建文明生态村镇、绿色家庭、生态家庭,切实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

培养“四有”农牧民讲文明树新风

以培养“四有”农牧民为目标,以“区域连片创建活动”为抓手,以“星级文明户”评选为载体,以“以城带乡、城乡联动”为重点,以改变环境面貌为基础,以提高群众素质为关键,我区整体推进文明步伐,形成“改陋习、讲文明、树新风”的创建热潮。

开展“小手牵大手,共做文明人,牢记荣辱观”活动,通过中小学生向家长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家长和孩子相互监督,讲文明、树新风。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引导农牧民群众信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努力满足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巩固创建成果、提高创建水平、推动创建步伐。

在农牧区积极开展“讲科学、改陋习、树新风”教育活动,引导农牧民群众用好党的好政策,以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追求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第三篇:(通用版)2016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时政热点专练 迈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迈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意见》要求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落实这一要求,需要()①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②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

③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④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和机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和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与生态文明建设无关,应排除。2.2015年“环境日”主题:“践行绿色生活”

2015年6月5日是新环保法实施后的首个“环境日”。今年“环境日”的主题为“践行绿色生活”,旨在增强全民环境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从消费角度看,符合这一主题的生活方式是()①超前消费,防止消费滞后 ②随性消费,有钱就要任性 ③保护环境,提倡绿色消费 ④艰苦奋斗,倡导节约消费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B。“践行绿色生活”,要求消费者在生活方式上提倡绿色消费,节约消费,不能超前消费,也不能滞后消费,更不能随性消费,有钱就任性,①②错误,③④正确。3.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2015年7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强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党政领导干部严肃追责。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①与政府沟通履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 ②加强环保工作的领导,监督政府职能行使 ③坚持执政为民,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 ④完善环保立法,为保护环境提供法律保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选D。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有领导责任,但不具体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职能,①错误;党领导环保工作,对政府工作具有监督职责,②正确;良好生态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强化党组织的环保责任,是坚持执政为民的要求,③正确;立法权属于人大及其常委会,④错误。4.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扩张

2015年6月12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会议 强调,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扩张,形成节能低碳的产业体系。下列措施符合这一要求的是()A.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B.严禁高耗能产业发展,减缓经济增长速度 C.积极发展城镇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D.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解析:选D。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扩张,形成节能低碳的产业体系,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选D项。严控高能耗产业扩张,不是禁止其发展,B项说法错误;A、C两项不符合题意。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发表十周年

2015年8月,是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大科学论断十周年。这一论断生动地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即()①经济建设应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 ②生态环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 ③良好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取代经济建设 ④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经济建设应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①④正确。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是社会稳定,②说法错误;③中“取代”的说法错误。6.坚持生态保护第一

2015年8月24日,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加大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力度,严守生态安全红线,保护碧水蓝天。这就要求我们()①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②坚持科学发展,限制资源开发利用 ③把保护生态作为民族地区的工作重心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材料强调的是生态环境保护,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②中“限制资源开发利用”说法错误,③说法错误。

7.对损害生态环境的党政领导干部实行“终身追责”

2015年8月17日,中央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规定,对损害生态环境的党政领导干部实行“终身追责”,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重建对绿水青山的敬畏。抓住“关键少数”的哲学依据是()①矛盾次要方面对事物性质也有影响作用 ②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③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④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抓住“关键少数”,体现了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 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必须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矛盾的主次方面,①③不符合题意。8.“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座谈会

2015年9月9日,环境保护部召开“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座谈会,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沟通交流。下列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的主张正确的是()①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 ②采用新技术,增强能源资源开发能力 ③科学宏观调控,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④坚持先发展经济,后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②观点错误,应该是节约能源资源,开发新能源;④错误,发展经济应与保护生态环境并举。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9.河北公布9家环境违法失信企业黑名单

2015年8月26日,河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首批9家环境违法失信企业黑名单,并对环境违法失信企业实施停水停电、限制贷款等联合惩戒措施。这一做法有利于()①加强宏观调控,根除市场调节的自发性 ②规范市场秩序,促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 ③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依法合规经营 ④树立企业信誉和形象,提高其经济效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选D。政府公布环境违法失信企业黑名单,并实施联合惩戒措施,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促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承担社会责任,依法合规经营,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①中“根除”的说法过于绝对;④不符合题意。

10.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专题询问

2015年8月29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专题询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实施情况,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代表国务院到会应询。这表明()①人大与政府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 ②政府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享有监督权,监督法律的实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水污染防治法的实施情况,对政府专题询问,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表明我国政府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中“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和③中“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说法错误。11.《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正式实施

2015年9月1日,国家环保部制定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正式实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可以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12369”环保举报热线、政府网站等途径,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这一做法旨在()A.切实保障公民参与民主管理 B.畅通公民政治参与渠道和途径

C.监督和制约政府权力的行使 D.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解析:选B。材料中的做法,保障了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利,畅通了公民政治参与渠道和途径,应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12.安徽对五市启动黄色预警

为切实推动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实效,2015年9月7日,安徽省政府决定对上半年减排任务没有达到序时进度的安庆、芜湖、阜阳、滁州市和列入国家目标责任书减排项目进展缓慢的宿州市启动黄色预警。这一举措()①是政府依法执政的具体表现 ②保证了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③体现了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 ④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启动黄色预警,属于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中“政府依法执政”说法错误;②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旨在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方案》指出,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采取鼓励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依法严惩重罚;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以损害程度等因素依法确定赔偿额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方案》指出,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实行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有关领导人员、部门负责人,区分情节轻重,予以诫勉、责令公开道歉、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领导干部离任后出现重大生态环境损害并认定其需要承担责任的,实行终身追责。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相关规定对企业经营的影响。(12分)(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地方党委和政府应如何履行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责。(12分)解析:本题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载体,考查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第(1)问,可结合《方案》中有关保护环境的政策和措施,从企业经营策略、经济发展方式、社会责任等方面分析影响。第(2)问,可依据设问要求,从党和政府两个主体角度分析说明。答案:(1)①促使企业制定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经营战略,促进绿色发展。②促使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品结构,降低环境成本。③促使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更加重视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④促使企业遵守市场规则,合法经营、公平竞争。(每点3分)(2)党委: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承担对地方政府的领导责任和监督责任。(4分)政府:切实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坚持科 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纠错问责机制。(8分)1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材料一 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公布,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亮点是:加强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统筹协调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坚持源头治理,加强对燃煤、工业、机动车船、扬尘、农业等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

材料二 同在一片天空下,面对严重的大气污染,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留住“APEC蓝”“阅兵蓝”,让蓝天常在,是政府的责任,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同呼吸,共防治”,面对严重的大气污染,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1)运用辩证法的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提到的两个“亮点”所体现的哲学道理。(16分)(2)依据材料二,从个人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角度提两条建议,并指出其文化生活依据。(12分)解析:本题以大气污染防治为话题,考查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第(1)问,关键是抓住“联防联控”和“源头治理”这两个信息点,据此可从整体与部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角度分析说明。第(2)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提建议时要注意围绕大气污染防治这一中心,从个人角度提出具体建议,同时还要考虑与之对应的文化生活依据。

答案:(1)①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部分的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只有加强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统筹协调,才能取得良好成效。(8分)②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坚持源头治理,重点加强对燃煤、工业、机动车船、扬尘、农业等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就抓住了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主要矛盾。(8分)(2)①积极参与治理大气污染的宣传活动。依据: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分)②坚持绿色出行,主动参与环保活动。依据: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6分)

第四篇:高考政治 时政热点微专题(第一集)二十一 树文明榜样 扬清廉家风 创最美家庭

微专题二十一 树文明榜样 扬清廉家风 创最美家庭

【背景材料】

2016年5月15日,2016全国“最美家庭”揭晓暨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表彰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他希望各级妇联组织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家庭建设的重要思想,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把广大妇女对个人幸福、家庭幸福的追求汇聚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中国梦的强大动力。长期以来,全国妇联联合多个部门广泛开展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近年来,全国妇联采取群众自荐互荐、网上评议等方式开展了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此次会上表彰了979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和98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揭晓了961户全国“最美家庭”。李源潮说,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也是家庭幸福梦。希望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充分发挥在家庭建设方面的独特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每个家庭。坚持以德立家,建设和睦家庭,使家庭成为妇女幸福的人生港湾;科学教子,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培养孩子健康成长;治家有道,以文明家庭为榜样,培育良好家风。要在党员干部中开展“树清廉家风、创最美家庭”活动,带动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在全社会发扬光大。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主持会议。

【考点链接】 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在当前各国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搞好家风建设,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氛围,有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评选全国“最美家庭”有利于弘扬家庭美德,并将其内化为实际行动,协调家庭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3.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从讲齐家故事、立家规家训到强家教家风等方面,各地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有利于培育清廉家风,营造良好环境,筑起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促进更多“最美家庭”的出现。

4.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风的形成主要依托家教,通过家庭里长辈们的言传身教,对晚辈们产生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从而把道德规范、原则传递给家庭成员,使家庭成员的行为合乎道德要求,熏陶优良的品德。

5.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美丽的画面、最温馨的瞬间、最幸福的场景、最感人的故事是历年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的重要指标,用真心体会“最美家庭”,有助于我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6.传统文化的继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先贤在建功立业的同时,都重视家庭建设,流传至今的大量优秀家风、家训、家书,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7.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当下,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良善家风已经刻不容缓,整理、挖掘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家风内涵,寻找其与当代中国家庭的契合点及其鲜活案例,是寻找“最美家庭”的应有之义。

8.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家风建设要注重弘扬民族精神。

9.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传媒具有创造、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要注重运用网络新媒体传播好家风正能量,把联系家庭的纽带连接得更加结实,促进家庭文明建设典型经验的广泛推广,从而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风美德。

10.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这就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家训、家风传承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1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家风建设应该与思想道德建设相融合,引导家庭成员承家风、传美德,践行核心价值观,让新时代的家风文化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

1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自古以来,家庭就是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柱石。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迁,不论生活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个好的家风的形成要求家庭成员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冲击,使每个家族成员都做到正心、修身,不断提高自我修养,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不仅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且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好家风是一种道德力量。在当前反腐工作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重视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3.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好家风是从祖辈们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好家风能凝聚起强大的聚合力,我们应该不断为之添光添彩。

4.普遍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普遍性、客观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家庭没有正气,就容易变成滋生腐败的温床。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案件看,出问题的干部普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家属亲属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形成家族式腐败。

5.部分对整体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作为拥有87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每一位党员的家风共同影响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风气。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就应该有大局意识和看齐意识,从党的执政大局出发,向先进党员和优秀典型看齐,自觉营造良好家风。

6.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的原则。孩子需要关爱,但太多的爱与关注可能适得其反,甚至“软化”孩子的生命力。孩子的第一次挫折很可能是从吃药、打针这些小事开始的。一旦出现了不好的苗头,就要把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7.坚持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传统家风,甄别传统家风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对待家风,对传统家风中的合理内容加以继承和弘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家风,给家风注入时代精神和内涵。

8.矛盾的主次方面。家风中也有矛盾的两个方面,既蕴含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也存在一些落伍于时代的内容。其中,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我们对待家风,要抓住其本质和主流,避免受家风中落后内容的影响。

9.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对待家风要有“扬弃”的态度,保留家风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克服传统家风中确实存在的一些落伍于时代的内容,为家风注入时代精神和内涵,积极推进新时代的家风建设,发挥家庭教育的长久效应。10.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导向。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青少年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此,在家风建设中要注重对孩子价值观的培养。

11.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实现人生价值就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家风建设中要顽强拼搏,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素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跟踪试题】

1.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搞好家风建设,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氛围,有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关于文化与综合国力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家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B.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上升 C.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D.文化竞争力的高低是衡量国家实力的最重要因素 2.在评选全国“最美家庭”的活动中,广大居民努力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C.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3.某市从讲齐家故事、立家规家训到强家教家风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实施这些活动的原因是

①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不仅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而且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一定的文化对社会生产方式有重大影响,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家风的形成主要依托家教,通过家庭里长辈们的言传身教,把道德规范、原则传递给家庭成员,使家庭成员的行为合乎道德要求,熏陶优良的品德。这主要反映了 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B.文化影响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行为选择 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D.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5.最美丽的画面、最温馨的瞬间、最幸福的场景、最感人的故事是历年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的重要指标,要用真心体会“最美家庭”。因为这样可以 A.不断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B.直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C.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6.当下,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良善家风已经刻不容缓,整理、挖掘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家风内涵,寻找其与当代中国家庭的契合点及其鲜活案例,是寻找“最美家庭”的应有之义。下列对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认识正确的是 A.应该完全继承并发展

B.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C.应该先继承后发展 D.应该先发展后继承

7.要注重运用网络新媒体传播好家风正能量,把联系家庭的纽带连接得更加结实,促进家庭文明建设典型经验的广泛推广,从而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风美德。这说明 A.新的传媒出现,旧的传媒消失

B.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当前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C.各种文化传播的方式各有自己的特点

D.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家风建设应该与思想道德建设相融合,引导家庭成员承家风、传美德,践行核心价值观,让新时代的家风文化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据此回答8—9题: 8.关于思想道德建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②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 ③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④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都是培育“四有”公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9.下列选项中,属于我们今天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的是

①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 ②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③率先致富能人的事迹 ④方志敏、雷锋、沈浩等模范人物的事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好家风是一种道德力量。在当前反腐工作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重视家庭教育尤为重要。从哲学角度讲,是因为

A.先进人物的意志能够突破规律的制约 B.意识是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11.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案件看,出问题的干部普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家属亲属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形成家族式腐败。这一现象说明 ①应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了新的具体联系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 ③是人为臆造联系的表现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2.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青少年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此,在家风建设中要注重对孩子价值观的培养。这说明

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B.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C.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D.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

13.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就应该有大局意识和看齐意识,从党的执政大局出发,向先进党员和优秀典型看齐,自觉营造良好家风。这是因为 A.只有从整体着眼,才能寻求最优目标

B.只有搞好局部,才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C.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 D.联系具有普遍性

14.孩子需要关爱,但太多的爱与关注可能适得其反,甚至“软化”孩子的生命力。孩子的第一次挫折很可能是从吃药、打针这些小事开始的。一旦出现了不好的苗头,就要把其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因为

A.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B.量变必然导致质变的发生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错误的意识将决定错误的行为

15.看待传统家风,一要甄别传统家风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二要对传统家风中的合理内容加以继承和弘扬;三要给家风注入时代精神和内涵。这启示我们

①以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②以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 ③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以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对待家风要有“扬弃”的态度,保留家风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克服传统家风中确实存在的一些落伍于时代的内容,为家风注入时代精神和内涵,积极推进新时代的家风建设,发挥家庭教育的长久效应。实现对家风的“扬弃”需要

①打破常规坚持否定立场 ②促使矛盾统一体的破裂 ③克服旧事物建立新事物 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这深刻揭示了家风在作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一个社会的良好民风是以千千万万家庭的良好家风为基础的,一个执政党的良好党风政风也与广大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密切相关。家风与党风政风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贪污腐化,与其家风不 正、家教不严有很大关系。新形势下,大力加强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深刻认识到领导干部的家风事关党风政风。

材料二

古语有云:一家不平何以平天下。家是我们每个个体所依附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撑。它能给人以温暖,并构建个体所需的归属感和存在感。而整个社会对于我们每一个小小个体而言亦是一个大家庭。维护好这个大家庭的和谐稳定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课题。这个大家庭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周遭的一切,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和我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也不可能脱离整体而孤独的存在,所以构建一个和谐安定的相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从一个个小家庭上加以重视,大家各司其职,做好分内的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依据。(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说明如何加强家风建设。【参考答案】

1.C 2.D 3.D 4.A 5.A 6.B 7.D 8.B 9.B 10.D 11.C 12.C 13.A 14.C 15.D 16.D

17.(1)①文化影响的特点。家风作为一种文化,对家庭成员有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良好家风能传承恒定价值理念,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文化的社会作用。家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良好家风能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良好社会风尚,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良的家风家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培育优良的家风家教,是一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优良的家风家教承载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培育优良的家风家教,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优良的家风家教,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培育优良的家风家教,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要重视用部分的作用。一个家庭是由各个成员构成的,家风建设要真正做到正家风、严家教,重视各个家庭成员品德修养,满足个体成员所需的归属感和存在感。②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规划。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依附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撑,整个社会是一个大家庭,维护好这个大家庭的和谐稳定是我们要解决的重要课题。③对联系作具体分析,重视好的联系,避免坏的联系。家风好能传福音,家风差会生祸端。对领导干部而言,良好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

第五篇:【备战2014】2013年高考政治 热点时政问题考点挖掘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素材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

【热点链接】

1、党的十八大首提“建设美丽中国”。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全球关注环境与发展,中国正在积极行动。

2012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北京出席国合会2012年年会开幕式并讲话指出,全球关注环境与发展,中国正在积极行动。十八大勾画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当前,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但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仍是发展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继续发展工业文明,又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打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探索转型发展的新途径,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

3、雾霾天气警示城市发展之忧。

2013年年初以来,浓浓雾霾遮蔽中国中东部地区。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大雾咋就变成了毒气?

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了解到,自从2013年1月1日我国74个城市按空气质量新标准开展监测并实时发布PM2.5等数据以来,我国第一批74个率先实现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城市中,京津冀区域城市的80个国家网监测点位中半数以上出现空气质量连续超标现象。长三角区域城市的129个国家网监测点位约有三分之一出现空气质量连续超标现象。其他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监测点位也有不同程度空气质量超标。

专家指出,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防治空气污染,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是必由之路。同时,大气污染呈现区域性特征,必须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来应对。各地雾霾天气的出现,本质上是环境自净能力达到临界点的提醒。

4、国务院研究部署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

2013年1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为切实改变过度使用能源的状况,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会议提出,要立足于转方式、调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形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的新机制。会议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预期目标:到201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左右,用电量控制在6.15万亿千瓦时左右。

5、广东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广东。

2013年1月25日在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广东未来。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建设美丽广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融合衔接,完善财政、投资、产业等配套政策,推动各地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定居,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加强对征地批后实施和土地市场监管。

【模块分析】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2、公司的经营。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3、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国家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有的工厂大量排放废气、废水、废渣,需要政府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

4、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6、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公民的政治参与形式。公民可通过社情民意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民主决策;公民可通过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对建设生态文明进行民主监督。

2、我国政府的职能、对人民负责和依法行政。政府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打击破坏生态文明的犯罪活动;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优化生态环境等。

3、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中国共产党要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行使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权,人民政协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在党的领导下,各部门各司其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4、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际合作的基础,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5、发展问题。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世界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培养节能意识,推动绿色消费。实现绿色转型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着力研究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注重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出积极贡献。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3、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它必将影响个人的思维和实践,对个人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4、尊重文化多样性。环境保护要尊重多样文明,加强世界各国节能环保生态文明新理念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各国民族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5、文化创新的意义。科技创新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崇尚

创新的精神,必将推动我国创新能力提高,促进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

6、文化创新的途径。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国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7、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如都江堰等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8、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宣传普及生态知识,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有利于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有利于培养“四有”新人,也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自然界的客观性、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作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既是客观实际的要求,又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3、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

4、联系的观点。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体现了把握人与自然整体联系,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的要求。

5、发展的观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度开采资源,并造成环境恶化。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经济建设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但不可忽视环境保护等次要矛盾的解决。

7、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体现了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作用。

8、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体现了客观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要求。

【创新试题】

1.2013年1月25日,因环境污染问题,福建省漳州市腾龙芳烃(漳州)有限公司的80万吨∕年对二甲苯(P

X)工程及整体公用配套工程原料调整项目,被国家环境保护部责令停止建设。这体现了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中的A.经济手段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D.司法手段

1.C解析: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责令停止建设该项目,是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来调节和

管理经济,C正确。

2.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

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这样做的目的是

A.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B.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C.实现经济发展的速度、数量、规模相协调

D.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

2.D解析:A不是目的,而是手段;B表达错误,只有文化产业才是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C项只是讲经济

发展“快”的一面,而未包括“好”的一面。

3.2013年1月25日在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广东省省长 朱小丹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强

调,推进污染治理和减排。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划定乡镇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这就要求政府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更好地行使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③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④不断加大保护环境的执法力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B解析: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需要政府做到①、②、④的要求,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与材料没有直接

小,③不选。

4.2012年11月17日,第三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800余名出席

研讨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真正使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之中。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离不开对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这属于

A.传统习俗的继承

B.传统建筑的继承

C.传统文艺的继承

D.传统思想的继承

4.D解析:传统生态文化属于传统思想的范围,对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体现的是传统思想的继承。

5.自2013年1月4日河北多地持续出现雾霾天气以来,持续20多天时间,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多次出现持续

低能见度的雾霾天气,其中天津、郑州、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济南等城市出现重度污染,部分城市重度污染一次持续时间长达6天。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B.人类社会具有客观性,是物质的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D.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惩罚

5.D解析:A是规律的含义,不符合题意;B是讲人类社会,而材料主要体现自然界是客观的;C不符合题意;多地持续出现雾霾天气与重度污染有关,与人类违背客观规律的一些做法有关,D正确。

6.2012年12月12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会见了出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会的主要

外宾并强调指出,中国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整个现代化建设之中,实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共赢。这主要体现了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6.B解析:材料强调“中国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体现的是社会意

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B项包含了这一内容,应选;A、C都是强调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D表达错误。

下载2017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坚持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  建设精神文明促社会和谐(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坚持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 建设精神文明促社会和谐(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