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报道策划[定稿]
新闻报道策划书(延安印象)
一、报道主题:《延安印象》
二、报道背景:
古往今来,提起陕北人我们想到的是保守的头脑,健壮的身体。但我们浮于人们表面认识的表象真的是这样吗,以延安为例,除了淳朴的黄土高原汉子形象之外,它还有哪些与外人不了解的形象呢?
三、新闻报道的目的、意义和目标:
1、目的:本策划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与印象中不一样的延安人,打破外界对延安的不同认识,了解延安人的精神风貌,了解延安人的与众不同。
2、意义: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延安人并不是粗糙的、不拘小节的“粗鲁”,不只是四肢发达、身体强健、固执保守的形象,延安人也有自己的灵活头脑,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创着自己的未来。
3、目标:
(1)通过此次采访,让更多的民众更好的了解不一样的延安人。(2)打破对不同地域人的以往认识,更好的了解新延安。(3)宣扬社会正能量。
四、资源需要 :笔记本一台 照相机一架 录音笔一支 采访笔记
五、活动开展 :
1、采访要求:
(1)采访过程中首先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不得片面截取他人语句,篡改他人用意,多用直接引语写作;(2)在采访写作的过程中以客观陈述事实为主;(3)记者采访要深入,写稿时要通过事实、人物、事件来体现,切不可空洞无物,泛泛而谈;(4)整个报道选择切入点要小要细,注重事情或事件及人物,点和面结合的报道。这样文章才有可读性,才不会落入俗套;(5)最后,高效的完成写作。
2、刊发设想:
(1)拟刊登在4月末《延安日报》头版,一篇评论和一篇通讯均独立成篇(不少于500字的采访稿件)。
(2)具体操作:
第一篇消息标题:《延安印象》
报道主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的地域造就不一样的个性,延安除了人们习惯的黄土高坡的汉子形象,也有她的柔情,对于外界对延安的不同认识做一个了解,对延安人进行一个全新的了解,除了众所周知的“国”字脸,高嗓门,延安人也有自己的奋斗不息。
评论标题:《地域阻隔后的认识,我们应该重新开始》
报道主线:不管是在曾经还是在现在,对于不同地域的人,人们的认识总会有误差。随着时代的进步,交通的便利、信息传播的迅捷,人们不应该还停留过去的认识,应该好好了解一下,现在的社会,现在的人有了哪些新的变化,而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现代社会下的人们的新形象。
3、媒体选择:报纸媒介 具体选择《延安日报》
4、报道方式:集中式报道
5、文体写作:组合式深度报道
6、报道收效:通过对陕北特别是延安地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描述,让人们更乐于去参与其中。
六、经费预算 :交通费,摄像摄影及后期制作,票务
七、活动中注意的问题及细节:
1、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将查阅好的资料整理归类;采访需要的器材设备要带齐;
2、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可能在采访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前预想解决的办法;
3、提前联系好接受采访的人员、相关部门等。
4、本次采访需要分小组进行,针对不同地点分配,初步定为每小组二到三人,后期纠正,合稿人员为四人。
八、活动负责人及参考
资料来源:
活动总策划:唐梦梦 陈定珍
第二篇:关于新闻报道策划
深度报道是有别于一般资讯传递的特殊报道方式。所谓“特殊”,是指它处于不同的新闻参照系,有其特定的价值目标。正因为此,围绕自身的本体建构,它也相应形成了一整套特殊的选题策划理念、方式和语言,并呈现在采访、写作、编辑乃至媒介运作机制的各个层面。
一、选题策划的价值定位
从策划学角度看,所谓策划,是指以既定目标为起点,根据有关信息的分析,制定策略以及具体实施细节,以求目标之实现;它还包括对实施结果之评估,以备今后策划作参考等意义。策划一般由策划者、策划依据、策划手段、策划对象、策划效果评估等因素构成。
深度报道的特性,决定了它首先是一种深层次的新闻挖掘。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记录或叙述,还必须探究这一事件的原因、结果甚至未来的趋向。这是深度报道必须进行选题策划的基本前提。除此以外,选题策划还以最佳效果为出发点,寻求符合自身价值定位的特质。在我看来,深度报道除了通常所说的新闻五要素之外,其“价值”特质还包括:
1、事实的独特性。新闻对于受众来说,存在一种“新奇律”,越是个性独特、超出人们的经验范围,其吸引“眼球”的兴趣就越是浓厚。尽管这可以在逻辑上被归类,但它不是过去事件在平面上的重复,必有其量的积累的显著性,特别是超越常规的突进性。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事件或问题可能改变某些地域、人群的处境,留下事物发展的新记录;
2、关注者范围广。即深度报道所关注的对象,通常对社会具有广泛的震撼力,或者容易提醒人们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或者容易唤醒人们的良知,或者容易激起人们的共同兴趣。它的受众不以地区衡量,而以国家乃至全球的尺度来衡量;
3、对未来的影响力。深度报道中的事件除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影响,还对现存体制、规范、秩序构成冲击,引起社会对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反思;
4、重复性宣示。所谓重复性宣示,“是指最新报道中的重要内容或部分内容是对过去报道的重复。这种重复不是疏忽所致,而是故意所为,意在明确宣示一种意图,其新闻眼不在事实的最初发生,而在已经发生的事实被延续这一时间点上,因为这个时间点的社会背景是新的。”[1]
深度报道在本质上是一种“视点新闻”,而从选题策划角度看,它的实现又有赖于“视点”的发现和“视点”的定位。前者主要表现为题材的甄别和发掘问题,后者主要是对题材的处理和思维方式问题。这里分别作出回答:
(一)“视点”的发现
即新闻源(信源)的发现和寻找。一般来说,深度报道的新闻源,可以从以下途径考虑:
第一类是影响全局的突发事件。它的每一个变化都牵动人心,是记者们的遭遇战。如伊拉克战争报道、自然和社会灾难、政变等。
第二类是历史性事件的开始或终结。它有里程碑意义,具有时代的标志性。如香港回归、修改宪法。
第三类是例行的重大会议或活动。这类会议或活动,通常依据多数原则或国际准则决定政治、经济、社会大事,程序性强。如国内的“两会”、国际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重大庆典等。
第四类是被舆论炒热的社会“焦点”。其原因和结果往往扑朔迷离,引起受众广泛注目。如政治明星的绯闻、各种“非人道”事件。
第五类是具有潜在价值的“冷点”。“冷”与“热”是相对的。一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的命运故事、一些“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等等,尽管不太受人关注,但如果记者潜得下去,进行观察和思考,就能从“冷点”中发现新闻“亮点”,并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
第六类是综合反映目前一系列相关事实,形成综述、系列报道、述评性报道。如以、巴冲突、西部大开发等等。
“视点”的发现,要求记者具备高度的敏感和洞察力,特别是对具有重大发掘价值的题材的鉴别力。总体上看,“视点”的最终形成,是由题材的质量、记者思想的穿透力、受众的关注度三者合力地凝聚而成。
(二)“视点”的定位
根据记者的经验,“视点”的策划和定位主要有以下一些思维方式。
一、消息延伸展开视点。深度报道的选题多数是媒体报道过的,确切说是从消息中延伸而来。在日常报道中,由于时间、体裁所限,一般的消息报道做得不深、不透,甚至只是一语带过,这就为深度报道留下二度开掘、组合的空间。
二、新闻捆绑凝聚视点。深度报道的本意在于延伸人们对某一问题、事件的多重认知,因而围绕某个问题、事实作多点、多侧面报道,便能拓展人们的感悟和认识。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新一代深度报道要摆脱“深”而不“新”的尴尬,以记者分头“抢”新闻,然后在某一主题下构成版块式的新闻组合,是一个办法。其模式是:主要版块是受众喜爱的最新消息的集纳,构成对一个个新闻事件或现象的叙述和记录,体现新闻的本意,至于言论、访谈、相关事件链接、背景资料等都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把这个核心做深做透,形成主要版块的必不可少的补充。
三、重大题材预设视点。策划本身就有主题预设的含义。对于一些预先可知的重大事件,如奥运会、三峡发电等,这些事件是有大致日程安排的,记者就可以在“视点”到来之前,提早收集材料、进行采访,形成一整套报道预案。以《北京晚报》“每日视点”为例,国庆50周年报道,“每日视点”提前9个月就动手了,一组老照片、一个《寻找开国大典历史瞬间的人》的倡议,引起北京人的热烈响应,热线电话铃声不断,热心读者亲自送来照片,一个新颖别致的创意把50周年国庆的喜悦与激动早就播撒进读者的心。读者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也使整个报道不断被新的事件和活动引向深入。[2]
四、再度发掘创新视点。现代传媒竞争激烈,要寻求“独家新闻”已是奢望。而新闻理论又表明,二度开掘新闻源,从而形成独家视点和思考则同样可以体现“独家新闻”。一个成熟的栏目应该建构自己独特的反映世界的视角,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新闻中的新闻。《杭州日报》推出的专事深度报道的视点新闻版曾再度挖掘嘉兴本地新闻,发表《怎么,猪也要吃兴奋剂?》,反映的是当地有一个地方40余人发生食物中毒现象,经公安部门侦察,是因为吃了米粉后中毒的。当地媒体也作了报道,但仅此而已,原因没有深究,似有难言之隐。“视点”记者了解到,原来这种米粉掺了一种叫“瘦肉精”的兴奋剂,这是不法份子添加在猪饲料里的。记者觉得这是关系到百姓菜篮子的大事,马上前往嘉兴采访,公安部门证实了这个事情,同时得知,这种饲料是萧山某厂生产的。于是记者又到萧山暗访,弄清基本事实后,又走访了有关专家,清楚了“瘦肉精”是怎么一回事,对人体有怎样的伤害。这篇围绕“瘦肉精”为中心的报道出来后,引起了老百姓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浙江媒体的新一轮热炒。
五、逆向思维生成视点。媒体跟紧“热点”,符合人的正常心理,但“跟紧”不是盲目爆炒,仍必须抱着审视、冷静、客观的心态去分析沉潜其中的意义。所以新闻界提倡“热新闻”之中 “冷思考”,才可能避免因短期行为,而失去新闻的本真。以伊拉克战争报道为例,媒介对事件的“随动”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的热情而迷失判断的方向,以至受众在海量的信息和媒介的失真报道前无所适从,这就客观上会造成媒介公信力的下降。深度报道的本质也告诉人们,惟有从正、反两方面告知实况,并有足够的理性和智力判断事态走向,这样的“视点”才可能是深刻的,并且会引起受众的更深入的思考。二、一个公式:选题策划的操作模式
选题策划有没有规律可遵循?显然是有的。我们承认,新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选题策划也是不断投入智力的创造性过程,但我们也认为,由于新闻运作有一定的程序性,事物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某种新闻理念的支配下,倘能形成一种对策性的操作模式,必然对于提高新闻报道的效率大有裨益。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总结选题策划的“公式”就显得无可厚非了。
深度报道的内容和价值的定位思考,决定了它有一整套有别于常规报道的操作套路:从内容上看,一篇深度报道不仅要求一个新闻作品的新闻题材、新闻角度和新闻主题能够推陈出新,而且对新闻角度和新闻主题有细化和深化的要求;从形式上看,深度报道通常是一种版块式的新闻组合(独立文体深度报道和组合文体深度报道只是在组合的方式上有差异),它一般都围绕一个事件、问题的核心展开,关键是把这个核心做深做透,相关资料链接则是必不可少的补充。根据这两个方面,一篇深度报道的完成,关键是对这个“核心”的把握,而在前期阶段,主要就是“视点”的发现和定位问题。
不妨打个比方,媒体上的深度报道就如同许许多多埋藏在地下的黄金,记者如同掘金人,怎样才能把这些黄金挖掘出来?高效率的思维方式是:
1、确定开采黄金的最佳路径(重要时段);
2、圈定埋藏黄金的最佳地域(题材范围);
3、通过最佳角度开采出含量最大的黄金(角度选择)。显然,这种思维方法具有科学和方法论意义。
随着深度报道的量的积累,一些善于思考的记者已经在理论上对选题策划作出总结。他们意识到,选题策划不仅仅是看到或找到别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而是通过对一种系列方法的分级深入,完成对具有最高传播价值的新闻的挖掘。在这一过程中,新闻策划贯穿始终,其执行人既是记者、编辑,还是新闻业务部门的管理者。从这个高度认识选题策划,就从单纯的题材发现提高到体制性新闻运作的高度进行认识,并由此总结出一种结构性思维模式。
《重庆晚报》记者陈兵对深度报道的选题策划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总结的“公式”是:发现新闻 = 重要时段 + 题材范围 + 角度选择。
对于这样一个公式,与其说它是一个“发现”,不如说是记者在试图寻找一种更适应媒体变化的方法,目的是更深入地思考深度报道的“视点”的发现和定位问题。这里的“发现”,实际上是题材策划,不妨透视这个“公式”:
1、重要时段
可分为大时段(即促成深度报道事件发生的各种因素)和小时段(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根据不同性质的分类,大时段可以分为:季节性时段(因特定季节衍生新闻的时段,如节日黄金周、高考、学校寒暑假等)、政策性时段(国家或本地新出台政策引发新闻的时段,如政府官员引咎辞职规定、高考取消对考生年龄和婚姻状况限制等)、事件性时段(重大事件引发相关报道的时段,如彩虹桥垮塌引出系列热点报道)、灾难性时段(天灾人祸引出的新闻时段,如9.11恐怖袭击事件、地震灾害等)、链接时段(外地、外国新闻与本地具有联动性质的新闻时段,如国外“红牛”导致瑞典人死亡事件,引出功能性饮料是否安全以及市场对此的反映等报道)、活动性时段(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式新闻时段,如申奥成功、房屋交易会等)、热线时段(新闻热线等引出的新闻时段,如热线中反映学校暑期违规补课现象突出等)、显著性人物时段(知名人物动态或平常人物反常举动引发的新闻时段,如刘晓庆偷税案件、幼儿园里的男阿姨等)。小时段是指新闻发生的具体阶段,相当于一个大系列报道中的一个个部分或系列报道中的一个个小高潮,如张君案件发生的各个时期,包括发生时期、审讯时期、审理时期、审判时期、执行死刑时期等。须注意的是,对于公式中的“重要时段”,应很好结合大小时段所表现的不同内容进行整合,如果分离开来,“发现新闻”就不具有策划功能,深度报道也就不会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对于记者报道来说,“重要时段”的概念,其意义为:1)在时间上对新闻“视点”的发现给予提醒;2)对报道的切入时间予以认定;3)缩小搜索最高价值新闻的范围。
2、题材范围
题材范围是指构成深度报道的诸多材料,包括具体的事件、人物、问题或现象等。这里的“题材范围”,还特指记者分跑的“口岸”范围或采访某一专题所涉及的领域。
记者在日常报道中,通常会形成较为固定的分跑
“口岸”。他们应该对自己所分工的范围有一个全面了解,根据这种了解的深度与广度逐步建立并完善“题材范围档案”。在具体的实施题材策划时,一般采取“点线法”逐层分列出具体的领域,如对交通问题进行深度报道,就包括:大范围的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索道、地铁等
→ 小范围的长途客车、公交汽车、出租汽车、高速公路等
→点上的各客车站、长途汽车客运公司、运管局客运处等。对于某一专题报道,因往往是突发性的切入,则通常需要在采访前做预案或迅速作题材范围的分解或分工。如以张君案件之抓获时段的题材范围为例,包括:警方——警方发布、执行抓捕任务的民警、看守所动态、警方知情者;目击——现场目击者(直接目击、间接目击);相关对象——检察院介入动态等。记者脑子里越是储备较多的采访“线”、“点”,越可能挖掘出多方面的信息内容。
3、角度选择
角度选择,这里主要指大的角度的选择,也就是宏观上的报道思想。它依赖于记者的时事观察、知识储备,以及记者对某一领域的独特的研究或见解。简言之,角度选择直接地表现为深度报道从哪一个“点”去做的问题。
总体上说,这里的角度选择大体可以分三类:实用性角度、社会性角度和预见性角度。如交通采访,可以从与受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价格、品种、质量、服务等竞争的角度做(实用性角度),也可以从企业与生活相关的经营模式的社会性、经济性思考角度报道(社会性角度),或者以西方发达国家的交通为参照,着眼于未来交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预瞻性角度)等。角度选择是个深层次问题,它受到媒介定位、记者认识、读者关注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这个公式,还需要综合起来理解。应该说,重要时段、题材范围、角度选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有什么样的题材,就会有什么样的角度,这是事实决定方向的问题,同时也说明对时段、题材的选择是否正确、深入,都会直接影响角度切入的准确乃至传播价值。反之,对方向(角度)、大小的切入是否恰倒好处,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对时段、题材的选择与开拓。总之,越是准确切入,就越会缩短发现新闻的路径,从而更深入地挖掘到新的题材甚至是被湮没的题材。” [3]
三、选题策划与媒介机制
西方传播学者休梅克、瑞斯曾提出5种影响媒介内容的因素:
1、来自媒介工作者个人的影响;
2、来自媒介日常工作惯例的影响;
3、媒介组织方式对内容的影响;
4、来自媒介机构之外的组织对媒介内容的影响;
5、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们认为,在这5种影响因素中,媒介从业人员是最微观层次的影响因素,意识形态是宏观层次的影响因素,而由媒介组织方式和日常工作惯例等构成的媒介机制则是“中观层次”的影响因素。他们组成了休梅克和瑞斯所谓的“影响因素的等级结构”。[4](p264.)
深度报道作为构成媒介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直接受制于这些因素,而且其运作规则还隐含了这种“影响因素的等级结构”。以选题策划为例,属于中观层次的媒介机制就对深度报道这种结构化新闻操作方式影响深远,这主要反映在,选题策划不仅有意识形态的观念因素、记者的认识因素在起作用,还有媒介机制(如工作惯例、组织方式和资源配置等)体现其中。因此,选题策划从来不是个体性的主观臆想和人为设计,而是一种包括着采访、写作、编辑、出版、播出等一系列过程,是一种需要协调、整合的系统工程。
我们知道,在媒介的实际运作中,选题策划是一个“谋篇布局”的大文章。特别是重大报道和突发事件的报道,离不开灵活而高效的媒介机制运作,这就成了“组织策划”问题。一般来说,由于对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报道,往往可以衡量一家媒体的实力和水准,所以任何媒介都会十分重视,通常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并且建立起快速反应和创意策划机制。以新华社为例,其国际报道的组织策划由三个层次完成:第一层次,一般日常报道的组织策划由编辑室承担;第二层次,重大报道和突发事件报道由部领导和发稿中心负责;第三层次,特别重大的或者政策把关难度较大的报道由新华社总编辑室直接确定报道方针,有的还要请示中央。对于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宏观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预见的,另一类是纯粹突发不可预见的。第一类是多数,他们一般都提前研究,制定报道计划,调集记者组成前方报道组,后方由一位部领导牵头,部发稿中心具体组织有关编辑室落实,有些重要报道计划要经过总编辑室审批。总体来看,经过研究、策划组织、落实,可预见性重大事件的战役性报道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二类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新华社坚持24小时跟踪国际动态,一旦有重大消息,一方面根据其他新闻来源组织报道,另一方面立即通知分社跟踪采访。[5]这三个层次的组织策划机制,相应地会影响“选题”的形成和质量。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讲选题策划,主要适用于题材比较重大、具有二度开掘潜力、可连续跟踪报道、规模大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战役性、组合性报道,以及新闻事件处于潜性状态可促使其向显性状态转化的题材等。并不是所有报道活动都需要耗时耗力地策划,更不能把策划滥用于所有报道。从本质上讲,“新闻炒作”就是盗用策划之名,将那些“琐碎、细小、空泛”、新闻价值不大的题材以煽情、爆炒、渲染等方式作泛化处理,其结果是破坏新闻舆论的生态,也必然影响新闻的公信度。
参考文献: [1] 周庆.从“实战”看重大报道的策划[J].中国记者,2000,(9).[2] 苏文洋.“每日视点”如何策划选题[J].中国记者,2000,(3).[3] 陈兵.新闻发现:一种可以用公式掌握的方法[J].新闻导刊,2001,(4).[4]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0.[5] 王树柏.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搞好国际报道的组织策划[J].中国记者,2001,(4).
第三篇: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资源:新闻媒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就是将客观存在的事实转换成了公众需要的信息,此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因素和条件,即新闻资源。新闻资源分为四个方面:
1、新闻环境资源:具体包括政策环境资源、经济环境资源、文化环境资源
2、新闻信息资源:包括新闻提供者、新闻合作者、新闻线索、新闻稿件、新闻资料
3、新闻受众资源:包括事实受众、潜在受众
4、新闻媒介资源:包括资金、人才设备、技术品牌、社会关系 新闻资源开发
新闻资源开发是一切新闻传播活动以及新闻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表现在六个方面:(30)
一、新闻资源的发现——资源开发的前提与起点。
二、新闻资源的鉴别——资源开发的战略决策基础。
鉴别标准:A、是否反映客观事物原貌及本质
B、是否有理想社会效 C、发布时机是否合适
三、新闻资源的转换——资源开发的必要中转环节
四、新闻资源的整合——资源开发的统筹与优化策略
五、新闻资源的展示——资源开发的成果表现策略
六、新闻资源的增值——资源开发的价值提升策略 什么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
这项工作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媒介定位于新闻编辑方针的确定;二是媒介新闻单元的设计与采编机构的设置和管理;三是新闻报道的设计与组织。(看看)为什么要进行新闻组织与策划?(简答)
一、策划与组织新闻传播的动因之一是媒介与社会的互动。(社会属性)
二、策划与组织新闻传播的动因之二是媒介产业化运作。(商品属性)
三、策划与组织新闻传播的动因之三是切合受众心理的传通追求。(受众中心)新闻报道策划的本质是什么?本质: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
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观性表现:
1、新闻报道策划具有立场倾向性:世界各国的新闻媒介所有制主要分三种类型:私营媒介、公营媒介和国营媒介。
2、细嫩报道策划具有目的性:新闻报道策划的最终目标是要让新闻报道获得报道者所期望的传播效果。
3、新闻报道策划具有选择性与创造性:报道的主次详略 新闻报道策划主要类型分析:
一、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
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
二、非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
非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对无法预见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策划,地震、火灾、飞机失事、战争爆发等都属于非可预见性新闻报道内容。
三、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
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媒介的新闻采编部门对日常新闻报道的一种常规性策划,策划的时间具有周期性特点,如按季度、月、周等进行的报道策划,均属此类。
四、非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
非周期性新闻报道策划是指根据报道需要哦临时进行的报道策划。
五、独立型新闻报道策划
独立型新闻报道策划是指新闻报道策划独立存在,与其他活动无关。
六、非独立型新闻报道策划
非独立型新闻报道策划是指报道策划与其他策划有关联,并相互间发生作用。新闻报道策划的原则:
1、取信原则:无论编辑如何策划,新闻报道都要实事求是、取信于受众。
2、创新原则:报道策划的价值在于通过精心谋划和周密组织使报道取得不同凡响的传播效果,因此从报道选题策划到报道方案设计都要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3、变通原则:任何策划都是对未来行动的谋略和规划,新闻报道策划亦然。
4、实效原则:新闻报道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使新闻报道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为新闻传媒争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5、可行原则:新闻报道策划的成果最终要在新闻报道实践中得到检验,因此报道设计方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准确无误地指导新闻采编活动,而不流于纸上谈兵。报道选题决策的共性规律:
1、基于传播主体的可操作规律:媒介进行报道的条件
2、基于客观事实的价值规律: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
3、基于受众的适宜性规律: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个性差异分析:为什么会不一样?
1、传播主体的差异性、主体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报道选题决策的个性化。
2、对客观事实的价值判断与主体意识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新闻报道选题决策的个性特征。
3、受众的差异性和受众需求的差异性,决定了新闻报道选题策划的个性特征。
新闻资源分析:四个方面
1、信息资源分析:(1)背景性信息;(2)前景性信息;(3)相关性信息
2、媒介资源分析:(1)媒介的人力资源;(2)媒介的报道保障系统;(3)媒介的传播符号
3、环境资源分析:(1)政策性信息;(2)竞争者情况
4、受众资源分析:(1)受众的需要;(2)受众的期望
报道结构(设计)六要素:
1、时间;
2、空间;
3、角度;
4、广度;
5、深度;
6、符号 报道结构四类:
1、线型结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选择某一个角度切入客体,对客体的发展变化进行追踪反映,直至客体变动告一段落。报道随时间延续表现出单向、直线型的发展轨迹。
2、放射型结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选择某一角度切入某一客体,对这一客体的发展变化进行跟踪反映,随着报道进展,拓展报道客体,转向对更多相关客体的反映,报道随时间延续呈现出由线到面的放射状特色。
3、收束型结构模式:这种报道模式的特点是从多个客体切入,以多种事实的变动指向某一共同的主题,使这一主题得到深入挖掘和充分展示。报道时间延续表现出由面到线或点的特色。
4、网状结构模式:这种报道模式的特点是从多个客体、多种角度切入,报道随时间延续或追踪、或拓展、或沿着客体各自的方向发展,表现出互相烘托、交错递进的特色。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
• 集中式;系列式;连续式;组合式;读者参与式;媒介介入式;媒介联动式
报道思路创新最具有价值信息组合方式主要有:
1、类比组合方式;
2、矛盾组合方式;
3、因果组合方式;
4、嫁接组合方式;
5、多因组合方式;
6、随机组合方式 报道策划方案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报道范围和重点;
2、报道规模与进程;
3、发稿计划;
4、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
5、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 新闻报道组织机构设置:
1、组织目标:保证一次策划性报道的顺利实施,保证一次报道的新闻产品的正常生产。
2、组织复杂程度:包含下属部门和职位稍少,根据报纸的规模而定。
3、组织持续时间:较短,在一次报道的持续时间内运行。
4、组织类型变化:没有相对稳定的主要模式,经常变化。组织结构的各项要素在新闻报道的组织设计中都非常重要,它们是:
1、工作设计;
2、形成小组;
3、建立层次结构;
4、责权分配;
5、协调与整体化 信息控制系统:
一、信息控制的主要途径;
实现控制的主要途径有二:一是前馈控制,二是反馈控制。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信息控制系统
对报道组织具有重要价值的反馈信息包括:
1、报道者的反馈;
2、报道对象的反馈;
3、有关部门和主管单位的反馈;
4、受众的反馈 报道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动态调整:
策划与组织新闻报道的主旨在于对新闻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而资源配置在不同的情况下具体的操作方法也往往不同。报道的资源配置就会先于策划进行应急性的安排。
对于各类型新闻媒介来说,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必须抢先派往现场的人力物力是不一样的。报社人员可能是最容易轻装上阵的,他们只需要携带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和相机就能进行报道工作。广播电台的记者需要携带现场录音设备,也能够像报社记者一样独立行动。比较麻烦的是电视台记者,他们需要携带的设备比较多,也比较笨重,无法独自一个人行动,必须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采访,因此对交通设备的要求也更高一些。有时,对一些偏远地区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报道,要考虑的还不单纯是派出人员和设备的数量、组合问题,交通途径、通讯联络的方法也是必须事先谋划的。对报道资源的合理配置主要考虑的几个方面:
1、人力物力配备与报道选题的重要程度、操作难度、运行环境相匹配
2、派出人员和设备装置的组合结构合理、优势互补
3、报道的前后两方力量能够配合和协调
4、对实现人力物力配置正常运行的所有过程中的细节有周密安排
报道进程中的动态调整不仅仅是对报道资源配置的调整,还包括根据情况的变动,对原先报道设计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可能涉及报道设计方案中所包含的各个方面。报道进程中的动态调整:
1、报道思路的调整
2、报道内容的调整
3、报道规模的调整
4、报道方式的调整
5、报道力量与报道机制的调整
TVB采访四川地震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哪个资源配置)
1、报道的画面不同于cctv。报道画面直接,突出灾情。
2、深入第一线报道。报道全面、客观、专业
3、重点表现灾难的情况与民众的反应。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炒作”的区别:
1、对报道客体的选择和反映不同:报道策划是以一个全貌进行报道,炒作是以一个卖点进行炒作。
2、报道主旨不同:报道策划是客观真实的,炒作是轰动效应
3、报道原则不同:报道策划是一个新闻传播规律,炒作是一个市场经济利益
4、报道形式选择不同:报道策划的形式内容匹配,炒作夸大偏颇
5、报道效果不同:报道策划是认识本质,炒作会误导受众
报道时机和报道分寸的把握:
报道策划对报道时机的设定与控制,主要有置后式、即时式和超前式三种类型。报道分寸:
1、负面报道:节制,避免过度渲染
2、正面报道:节制,避免过度煽情 “完美释放”是炒作还是策划?(分析)
第四篇:新闻报道策划(范文模版)
1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着眼现实,发掘已知,预测未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
2新闻报道策划的类型
a满足受众需求的策划
b战胜竞争对手的策划
c展现自家所长的策划
3当前新闻报道策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a吸引眼球,制造假新闻事件
b违反道德标准,丧失社会良知
c违反法律准则,参与共同犯罪
d哗众取宠,违背事物发展规律
e审查程序缺失,致使策划失败
f将文学创作与新闻报道混为一谈
4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前提
A有的放矢——新闻报道策划的价值前提
(一)目标价值
1.目标的作用:目标是一个矢量,具有方向性
目标可以给人们行动的协调
目标可以给人们行动的鼓舞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又是检验策划成功与否的标尺
2.目标的分类:总目标,分目标
总目标:a符合新闻规律,具有良好的宣传效果。
b具有良好的导向性,给人们和社会以正确的舆论导向
c给人们以美的享受,给受众以新的震撼。
3.目标的把握
a必须明确具体、有约束性
必须规定目标的约束条件或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弄清楚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低要求是什么
b目标要确立“必须完成”和“希望完成”两部分
(二)导向价值
正确的舆论导向:a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
力的舆论
b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
c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
d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
e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 包含两个内容:新闻价值、宣传价值
新闻价值:指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新闻事实中可能给人们带来的新的信息的分量
(三)服务价值
表现在四个方面
a方针政策服务c科学知识服务
b思想观念服务d生活消费服务
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a广泛性与特殊性
b权威性与多样性
c通俗性与高雅性
d现实性与超前性
e批评性与建设性
(四)艺术价值
a把握时机
b美化形式
B实事求是——新闻报道策划的事实前提
(一)新鲜新奇是首要的事实前提
“新”分类:a新近产生的事物
b新近消亡的事物
c新近发现的事物
d新近变动的事物
(二)真实可信是基本的事实前提
a显性要素正确是基本前提
b隐性要素正确与否决定能否抓住事物的本质
(三)新奇角度是有效的事实前提
1.观察角度 a正向角度方法
b逆向角度
c侧向角度
d纵向角度
e横向角度
2.写作角度a选择最能切中要害的角度
b选择读者知识水平最容易接受的角度
c选择读者最关心的角度
d选择时空距离最接近读者的角度
e选择最富有人情味的角度
(四)准备充分是必备的事实前提
a信息准备b人员准备c设备准备
5.突发事件报道的策划原则
a快速反应,及时报道
b真实准确,客观公正
c把握大局,统筹安排
d把握节奏,保持理智
e讲究艺术,注重技巧
6.新闻专题报道
定义:指传媒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板块里,运用广视角、大容量、深层次、多手法的报道形 式,对某一新闻事件、某一特殊人物、某一现象或某一问题进行的专门内容主题的揭示或研 究报道
专题报道策划思路
a在释疑解惑中体现主题 b注意把握热点和冷点两个方面 c运用正向和逆向的思维方法
专题报道策划的主题确定
a客观全面,选题求实 b说理透彻,选题求深 c超前思维,选题求新 d发散思维,选题求变 专题报道的题材形式
a重大成就专题报道 b重大事件的专题报道 c舆论监督的专题报道 d时事形式专题报道 e服务性专题报道
7.参与式报道的策划
参与式报道包括体验、暗访、催生或促成等报道方式,是近些年逐渐发展起来的报道形式,很受新闻媒体和广大受众的欢迎,满足了媒体市场竞争的需要、受众渴望探求真实内幕的需 要和社会舆论发挥作用的需要。
体验式报道是指记者以被采访对象的身份深入到被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和经历之中,在与 他们的平等交流和接触之中,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经历,反映他们的心声,以求得 社会的认同、理解、关心和帮助的一种采访报道方式
催生、促成式报道:新闻记者不仅需要在事件发生后予以报道,在可能的情况下,新闻工作 者还应同时参与正在发生或还没有发生的事件之中,以自己的主观努力与被报道对象一起催 其产生和促其圆满和完善,尔后再予以报道。
8.会议报道
是对会议议程、会议内容和会议精神进行广泛介绍、宣传的一种传播形式。
策划应注意的问题
a重视会议内容,加强双向互动
b跳出会议新闻,抓住鲜活内容
。挖掘反映先进执政理念的新做法
。挖掘折射时代文明进步的好风尚
。挖掘富有人情味、人性化的情节
。挖掘具有警示、警醒意义的反常现象。
c确立报道定位,力争双方满意
d讲求形式创新,凸显会议内容
e重视摄影报道,图文双翼并茂
f版式设计简洁明了,读者更易找到“信息点”
g多媒体联合互动,寻求个性化突破
h突出主持人个性,突出个性化品牌
9.多种媒体联手互动的报道策划
就目前而言,主要是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出版等媒体在一段时间、一个地域或不同 地域里,为了共同确定的主题而进行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新闻报道。它应时代变革而兴 起,应受众需要而发展,越来越受到新闻传媒的重视。
应注意的问题:a抓时效性,选题要有提前量
b抓接近性,满足受众需要
c注重系列性,报道有始有终
d追求多样性,内容形式丰富多彩
e吸引受众参与,把握舆论导向
f邀请专家咨询,增强权威性
g领导重视,协调统一
10如何把握好新闻报道策划中的显性要素与隐性要素的关系
首先要核实事实的真实性
其次,根据隐性要素的需要,选择能够表现和说明隐性要素的真实事实
再次,对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作独立的、深入的、符合真实事实的科学判断,揭示其内在的真正意义。
11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两者的关系如何
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的新闻报道从新闻价值上来说是完全可以发表的,但从社会宣传效果来说又是不宜发表的,那么这样的报道就不能发表;有的报道从宣传效果上来说是很好的,但从新闻价值上来说,它的“含金量”太小,这样的报道发表了效果也不好。选择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宣传价值的报道予以发表就能最好的体现导向价值;如果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发生矛盾,必须以宣传价值为主来决定报道的发表与否和如何发表,这是不能动摇的。
12如何做才能让新闻出新求异呢
它必须学习或借鉴过去和他人的成功经验。新闻工作者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用多学科来武装自己。学习与综合是创造的前提,要创造,必须综合他人的研究成果,从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创新是以不断的否定过去、否定他人和否定自己为前提的。创新是在不断继承和批判前人、他人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是要有勇气,二是要掌握大量的材料。只有材料翔实,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策划者要勇于打破传统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不受经验的羁绊,能在固有的常识基础上寻求一点突破就是创新,有了这种敢于创新的观念,创新也就不期而遇了。它要求我们时刻为着寻找新事物、探求新经验、解剖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反映新情况、获取新信息、创造新形式而探索新的道路,开辟新的领域。
13特定日报道策划的难点有哪些
难度在于等时距地进行,即每隔一年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复进行报道。年年都是一个模式、一个内容,报道无法进行,读者看了也乏味,如何不断出新是媒体策划着要时时思考的问题。14特定日报道策划如何才能贴近群众
15媒体的专栏主要可分为哪几类?一个专栏要取得成功,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完善?
分类:新闻专栏、评论专栏、服务专栏、个人专栏、访谈类专栏、舆论监督和群众呼声专栏、媒体新闻与观点摘要专栏、科学专栏
完善:
16新闻类专版的策划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
专版的时机选择
专版的主题确定
专版的内容构架
17怎样看待专刊的新闻性
18开展公益性的社会活动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目的必须十分明确,以是否有助于增进公众对本组织、本企业的了解和好感为目的.为达此目的,可以在举办的社会公益活动中,配以本企业、本组织的标记.2.选择的范围,要一最有利于达到预定目的为宗旨.3.被资助的某一项活动或某一个固体,要考虑到该项目和该组织是否纯正,在公众心目中是否有好感.4.开展和举办社会公益活动,其规模和出资款项要以本企业、本组织的经济实力和可能达到的目标为依据来考虑.(1)要抓住有利时机。抓住有利时机开展活动,很容易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如新年、春节期间的拥军优属活动;全国植树节期间的绿化厂区、村庄活动;“六一”儿童节期间的为少年儿童做好事活动;“七一”和“十一”期间的慰问老干部、老党员、老英雄、老模范活动等,意义都很重大,也容易收到好的效果。
(2)要继承光荣传统。共青团组织在以往工作中创造并得到社会广泛承认的公益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城市的综合包户活动,为您服务活动,便民利民活动,修建青年公园、青年候车亭;农村的助耕包户、扶贫致富小组、送温暖小组活动,修建青年路、青年林活动等都应得到继承和发扬。
(3)要发挥组织优势。共青团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突击队。团组织要善于运用和发挥这一优势,在抢险救灾,美化市容,建设文明村、镇等活动中发挥作用,做倡导文明新风,净化社会风气的先锋和模范。
(4)要争取党政支持。社会公益活动要持之以恒,就必须争取党政部门支持,将其纳入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运用新闻媒介广泛进行宣传报道,协调和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总结和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使之深入持久、收到实效。
第五篇:新闻报道策划面面观
新闻报道策划面面观
近年来,“新闻策划”一词在我国新闻界已颇为流行。从电子媒体到印刷媒体,从全国性媒体到地方性媒体,从综合性媒体到专业性媒体,新闻策划的概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渗透到新闻界各类工作人员日常行为中。但是,关于新闻能否策划等有关问题,学术界仍存有争议;新闻策划的实践也存有不少误区。因此,有关“新闻策划”的问题亟待需要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展开深入探讨。
新闻策划实践扫描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闻策划已广泛地介入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中,并成为新闻媒体高度自觉的行动。
1、新闻策划的积极影响。
许多媒体不仅强调策划的重要性、必要性,还把新闻策划作为新闻竞争的关键环节来抓。越来越多的单位成立了专门的新闻策划部门,以具体的组织措施使策划制度化、规范化。新闻媒介中率先实行制片人制、较早进行采编体制改革的电视媒体,是策划工作的积极推行者。如中央电视台的一些著名栏目《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都有专人从事信息收集和选题策划工作。
直接面向市场的一些报纸,更非常重视策划。《北京青年报》在新闻采编方面的主要探索是新闻报道策划地位的确立与提升。他们认为,编采机制是一个系统,该系统的灵魂是新闻理念,而最能充分反映新闻理念的环节首推策划。成都《华西都市报》提出:策划是“都市报”的精魂和制胜法宝。他们把策划当作报纸发展的助推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一套报纸策划的思路。
许多晚报通过独到的策划,实现反映生活、引导生活、丰富生活的办报宗旨。上海《新民晚报》提出了“编辑策划本位论”,认为编辑在新闻策划中的本位职能必须强化,新闻采编将一改重采轻编的现象,逐步走向以编辑策划为中心、记者采写为依托的联合运作机制。广州《羊城晚报》用“策划”两字来概括新闻竞争策略的核心。该报认为:各新闻单位同时获知消息的事件,通过策划,使报道能与其他新闻单位抢时间、比深度;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但未为各界重视、揭露的现象,则比开发、组织报道的广度和力度。
即便是中央机关报也越来越强调策划的重要性,如《人民日报》1998年始,要求各专业部门加强新闻宣传的组织策划工作,并成立相对稳定的研究策划小组,负责带有机动性、综合性的重要选题的策划。新华社为了增强编辑记者们的精品意识,鼓励策划,特在社内好稿评选中设立了“新闻策划奖”。《经济日报》建立运行机制、评价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重点报道的策划与快速反应机制,以改进办报的业务工作。
2、新闻策划存在的问题。
新闻策划的实践也存有不少误区,诸如:一些新闻策划有日趋相同之势;有些强调的问题不是普遍的、主要的,没能反映社会的主流和多数;有的把策划看成是竞争时代媒介生存的灵丹妙药,导致强行策划;有的把策划视为如同一次性的纸杯,出一个点子,提供几个选题就万事大吉;也有些策划者想方设法出奇求新,但主观因素太多,极少考虑观众和读者的需要;有的受某些利益集团的牵制,商业色彩日渐浓厚;还有我们的新闻策划机制尚不健全等等。
凡以上种种现象说明,新闻媒介传播活动中的策划行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热门现象,亟待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展开探讨和研究。
新闻策划辨析
新闻策划,在我国现有的新闻学词典中尚无这一条目。“策划”一词在《词海》中被解释为计划、打算之意,在词源里被称为与想办法、筹划相近意。管理学对策划作过如下表述:策划是一种程序,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策划是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做当前的决策,是找出事物因果关系,衡度未来可采取之途径,是预先决定作什么,如何做,谁来做。
如何理解“新闻+策划”呢?伴随新闻媒介策划现象的普及与升温,我国新闻学术界不断举办专题研讨活动,有关论文与文章经常出现在一些新闻专业报刊上,对“新闻策划”做出的解释,归纳起来可以分为4种观点,下面逐一来辨析。
1、认为新闻策划是组织报道的策划。
这种观点被新闻界多数人赞同。如“新闻策划是对一个单体新闻事实或一组系列新闻,符合新闻规律的一种谋划,它可以是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预见性的新闻,目的是采用最合适的新闻手段,获得最好的新闻宣传效果”
按照陆定一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就新闻事实而言,事实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等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明显的物质性,按其自身的规律存在着、运动着。但是,新闻事实本身的物质状态不是新闻,确切地说不是新闻报道,新闻报道是对客观新闻事实的符号化反映。换言之,新闻事实如果不纳入报道者的认识和反映中来,即不通过新闻报道实践最终反映出来,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而新闻报道实践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包括报道者对报道主题的选择、角度的确定、采访对象的选择与把握;还包括采访的安排、报道时机的把握、规模的大小、版面准备、处理及报道后信息的反馈、追踪、连续报道等。因此,一旦发生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只要决定报道,编采人员就要考虑如何选择角度,如何挖掘素材,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组织报道等。可见,持新闻策划是组织报道的策划的观点是成立的。
2、认为新闻策划就是策划性新闻。
有种观点认为:新闻策划是新闻媒介不满足于守株待兔式地捕捉新闻,而是利用自身的影响,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从而“制造”新闻,取得轰动效应。
有研究者指出,“新闻价值就其性质而言是反映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概念,并非单纯为事实所固有的属性”。由此,“把新闻信息理解为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对客观事实的观念性陈述,二是对所含新闻价值的理念性判断,两者不可或缺”。新闻报道是人的一种含有目的性的理性行为,人们在传播新闻时,必然对该新闻事实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报道者只有在确认了它具有社会意义,并且符合媒介的报道宗旨时,才会加以传播。这样做,并不否定新闻的真实性,因为人们评估的行为本身也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只有对这一事实的评价才反映了报道者价值观。由于这类报道多属于围绕某一主题和主要活动展开报道,所以,报道策划的空间较大,新闻报道可以将主题进行分解,将内容进行细分,通过细化发现区别点,创出新意。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策划一定要有事实为依托,策划是在原有事实基础上作的开拓和开发;也就是说,不能违反新闻的本源是物质的这一唯物史观。
3、认为新闻不可以策划。
如:“新闻的本源是客观发生的事实,它怎么可以通过新闻传媒的主观策划,实行主题先行,自导自演而‘制造‘出来呢?”持这种观点者主要是针对一些先有策划,后有事实,再作报道的新闻而言的。
现实中的一些策划,比如,哈尔滨《新晚报》2000年围绕困扰老百姓生活的问题接连策划了舆论监督的四大行动:一号行动,为3000多名打工者讨回了400多万工钱;二号行动,促使4万多吨垃圾被铲除;三号行动,为两万多户居民解决房屋出现的各种问题;四号行动,重在解决职工养老保险问题。又如,《深圳商报》策划发起的“企业最满意的政府部门”评选活动。以上都是先策划,后有事实,再做报道。
上述这些报道,虽说客观是媒介诱发的新闻事实,而不是外在客观存在的事物。但是,报道客体即社会公益活动和民意测验,在未成显性事实之前与客观事实存有一些联系因素,只是处于分散、无形状态。经策划把这些分散、无形的因素调动、集中起来,变成一个新的事实。显然,这种对新闻策划持否定的观点未免有失偏颇。
4、认为新闻策划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策划。
如:“新闻策划是指新闻业务、新闻活动的策划。这种新闻业务活动内涵甚广,不仅仅只是组织报道……”
新闻工作是围绕新闻报道展开的,但又不仅仅只是新闻报道,新闻要传播出去需要载体,如何构建传播载体也是新闻工作很重要的课题。正如有研究者所言:新闻媒介所策划的客体从广义上说,已经不局限于新闻报道本身,而是包括所有与信息传播活动有关的行为。应研究新闻媒介生存发展的战略规划,包括对传媒的受众定位、经营方针、制作与营销、广告经营、员工构成、内部管理、资产资金、技术设备,以及传媒的其他各类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等等。
本人十分赞同从这种大视野来研究新闻策划的问题。鉴于新闻媒介的最基本职能是传播新闻信息,新闻报道策划又是新闻媒介的策划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策划形式,因此,这种策划最具研究意义。
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新闻报道策划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能够充分发挥报道者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报道或活动有明确的目标和行动方案,是依据报道者对新闻事件和活动的理解与参与,形成一定的报道思路,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于客观事实的一种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纷繁复杂、变幻多端的,人的主观意识如何作用于客观实践,如何根据变化了的事件来不断修正思维和行动,如此反复,对于提高报道者的各种素质是大有益处的。有学者指出的那样:策划性报道,其作用可充分挖掘、展示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充分运用新闻手段(报道方式、体裁、时机、版位),取得最佳社会效益和最大社会影响。这仍是客观报道,只不过已经是主动式的客观报道,发挥了媒体人员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体改革和竞争的必然产物及其基本特征。
2、可以充分挖掘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
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因为新闻赖以生存的客观事实是千变万化、稍纵即逝的,新闻要求既新又不能重复。报道策划不仅可以敏锐地感觉到眼前发生的事实,追忆过去的历史,而且可以科学地预测未来;不仅能够找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发展关系,而且能够开发潜新闻使之成为显新闻,最大地开发和有效地利用新闻资源。
如,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曾做过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和市场发展的《汽车中国》八集系列报道。从中国汽车产业的历史到现状和未来;从国内汽车市场到国际汽车市场;从政府决策到企业经营、再到百姓汽车消费;从汽车的成本价、关税价、市场价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从汽车产业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等等。策划后的系列报道把分散、无序、存在于客观现实中与汽车产业有关的事实(潜新闻)经过梳理使其成为显性的、新闻价值较高的新的新闻事实。从中可以获取中国汽车产业和市场发展情况的多种信息。
香港《凤凰卫视》,一件新闻事件发生后,不同栏目经策划给同源新闻赋予不同的特性色彩,形成多样性的格局,实现信息的多次利用,使信息素材创造出新的价值。
3、能够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引导、舆论监督作用。
对于重大新闻事件或矛盾纠结问题,通过策划,能够扩大报道的影响,把社会舆论的注意力聚焦到报道事件上,起到舆论的宣传、引导、监督作用。2000年11月,正当打假联合行动在全国深入开展之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接到举报,反映江苏一些地区制售大量假冒伪劣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的地下工厂还在顶风作案。《新闻纵横》编辑部做出快速反应,进行了周密策划。历经30余天,行程数千公里,记者们发现许多隐秘深藏的内幕,获取了一手材料,找到了打假不力、制假售假猖獗的根源。之后,连续3天播出“特别报道”。在全国引起震动,当时的总理朱镕基作专门批示,江苏省有关部门对此问题进行了整治。
4、报道策划有利于促进新闻传媒业自身的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凤凰卫视》在恰当的时机总有点睛之笔,其成功来源于策划工程。在报道内容上,它的策略性选择就是,取材上的“拾遗补缺”和报道角度上的“另类选择”,提供大陆媒体报道无法触及的空间,从而赢得了自身优势。
由于报道策划追求的是“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快,你快我深”的积极效应,这就促使新闻媒体要增强精品意识,不断地提高报道质量,这种互动十分有利于新闻事业的整体进步。
新闻报道策划的特征与本质
富有竞争力的新闻报道策划应做到:一有所突破,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二有所超越,不仅要超越别人,而且要超越自己;三报道未曾报道过的内容,采取未曾采用过的形式,涉足未曾涉足过的领域;四在时间和地域、内容和形式上以独特的视角和超凡的表现予以报道,实现新闻报道角度和形式等不同程度上的创新与突破。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性。
所谓创新,就是破除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理论、旧模式、旧做法,发现客观事物的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并运用这些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去实际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包含3个方面:要看它是否有新颖性,是否前所未有;要看它是否有独特性、另类、不同凡响;要看它是否对个人的发展或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主要方法有:
1、系统方法。是指将思考对象看作由若干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一个系统),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来加以思考、分析,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总体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办法。报道策划要对报道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关系和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思考,促使报道更充分、全面、深刻,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于社会热点、工作重点、重大事件、重要典型等的报道,因这些选题涉及的关系和环节很多、很复杂,非常需要运用系统方法进行统筹考虑。
2、参照方法。创新求异绝不是凭空幻想或苦思冥想,必须学习或借鉴过去和他人的成功经验。美国一位学者在调查美国和加拿大的1600家公司后得出结论: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最好的方法是创造性地模仿行业内的领先者。时至今日,参照已成为西方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论,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参照方法在报道策划中的运用不乏成功事例。比如2001年3月16日,石家庄市区发生了大爆炸,凶手很快被擒。新华社等媒体先做了报道。《羊城晚报》虽然在出版时间上不占优势,但是,通过借鉴电影、电视脚本的表现方式,报道形式新颖别致,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3、逆向方法。指思维的主体逆事物和人们思维发展的一般方向而动,从新的角度发现新问题,给人以新感觉。1996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在策划对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专访报道时,就是运用了这种思维方法。他们把采访的话筒主要交给普通观众、交给孩子,让他们用自己的视角向加利提问。结果,面对孩子们的提问,一向严肃的加利变得轻松幽默、妙语连珠,拉近了中国观众与他的距离。
4、突破定势思维方法。所谓思维定势指:当人们反复思考同一个或同一类问题,会习惯地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按照一种固定的思考程序,重复同样的思路。此种方法会妨碍创新思考,且这种不良影响常常难以觉察。因此,需要排除思维定势对形成新思路可能产生的束缚作用。
5、发散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指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它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和解决方法。在报道策划中,通常使用举一反三和纵横交错两种思维方式。举一反三所体现的发散思维表现在同一平面和同一线上,而纵横交错则要求由一点展开向四面八方扩散,表现出思维的立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