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对于《易经》与天文学之浅见+许嘉汇+商英国际商务092+20090301300+8:00班(北周三晚)(共)
通识教育课程《易经》期末论文
姓名:许嘉汇 学院:国际商务英语学院 专业:国际商务092班 学号:20090301300 所属辩论讨论小组:
上课时间:8:00班(南周一晚)8:00班(北周三晚)√
一. 论文
对于《易经》与天文学之浅见
《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经典,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同时,它也是很好地阐述了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思想。我国古代精通易经之人无不是天文学大师。
以下是对易经与天体运动关系的简要一些见解。
河图,洛书是宇宙空间的骨架.2 先天八卦是计算宇宙空间的天文符号,以数学公式为天体的语言.3 先天64卦推算了宇宙时度空间的节律,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力变的相互关系.1;太阳自转周期所产生的太阳潮变.2;月亮绕地球公转所产生的潮汐运动与人的生命节律.3;地球自转与日,月产生的节律变化与万物生成的关系.接下来将进一步讨论易经中所包含的天文学思想。
易经天文学原理
易经自古被称为天书,老百姓因为不懂天文觉得其很神秘。天书顾名思义是说天文的书,所谓天机指的是天地间阴阳变化的规律。“天机不可泄露”,这个历来是不允许在人间宣传的,所有书上都不会记载。会用的人都是通过师父口传身授一代传一代而得,或者是靠修行体悟而得。所以一般人很难接触到易经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天文学知识。
“为象之道,如日如月,为心之道,如精如心”。天地间所有现象都来自阴阳的运动,而揭示阴阳运动规律的就是太阳和月亮的运动,二者在地球上产生的投影,就是地球上的阴阳运动。地球上所有现象都与这个有关。易的模型就是三球之间的运动关系,古代留下来的浑天仪就充分应用了这个原理。在古代,每一位易学大家都是天文学家,而专司其职的是钦天监。易的模型是对天体运动的模拟,这就是预测的来源,地球上所有与预测有关的术都是如此来的,这就是古人常说的拟天行为。
在地球上有两种很重要的回归线,一种是太阳的回归线在南北纬23度26分,另一种是月亮的回归线在南北纬30度。这两者构成了易的重要组成依据。23度26分近似于24度,它与30度进行比较,得出4与5的比例,一个面(南和北)就是8和10的比例关系。纬度一周为360度,每30度为一个小周期,就会形成12个小周期,这是一天12个时辰的天文依据。8、10、12三者构成了易的最基本要素。8用八卦来表示,10用天干表示,12用地支来表示。在易上以24度为半径构成天盘,以30度为半径构成地盘。在传统罗盘上,表示为一个同心圆上,天盘在内,地盘在外。
一个时辰30度为一个小周期构成一个基本单位,古人开始画爻,所以邵子数中有“爻从三十起”这样的口诀。180度为一个面,表示事物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所以6个爻为一卦。对生命来说,表明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阳世的终结。
不同的时间单位可以组成不同的爻和卦。一个爻可以按照规则分成三十份,每一度为一个爻,这样配合出来64卦就出现192个阳爻和192个阴爻。在天文上有个常识,太阳照射地球阳面会大于180度,早晨在地平面以下6度就黎明了,而黄昏是在地平面以下6度才进入黑夜,如此一个阳面的度数正好为192度,与此相对应的阴面也就是192度了,而一个圆周是360度,多出来的24度就靠置润来解决,这就是正易心法上所称真天文的来历。
现在好些人发现了易是立体的,画出来正方体的易图出来,可这个正方体基本都是平躺的,但也有易学专家体悟出来发现这个正方体应该是立起来的才对,上为乾下为坤(颠倒也可以),如此乾坤对应在了南北极的位置。众人都知道南北极有个奇特现象是其他地方没有的,那就是极昼和极夜,用九和用六正好对应这两个自然现象。用九群龙无首说的是极昼,一天之中太阳始终在同一个高度上,分不出高低,也不容易分出起点终点,所以叫群龙无首。用六利永贞对应极夜。这个只有在乾坤卦才发生的特有现象,故其他卦上没有用卦象。在太极图上的反映为两个鱼眼。它们的变化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
在太阳直射点上,卦象为乾,当通过中心点时会出现暂时的用九现象,而在球体的对角线位置会出现用六现象。
从天文星象看《河图》《洛图》
研究这两个图的意义是什么?反对一派人的看法,认为这和小孩子画画的东西一样,是毫无道理的。可是,如果说它是毫无道理骗人的东西,可骗了几千年,而且都是第一流人物受骗,那么这种很高明的骗术亦值得研究了。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假定,这是过去非常简化的天文图,那么它究竟指的是哪几个星座?我们知道天文分几种,现在分得更严格,譬如星象学,是属于天文的学问。星象又分两种,一种是讲天文的星座,另一种是定名为抽象的星象学。古今中外如埃及、印度、中国,尤其在大西洋一带的文化,乃至现在新发现南美一带所谓落后地区的星座文化,都属于抽象的星象学。抽象的星象学,是把天文的星象与人体的关系,连在一起研究,发展成看相、算命等等,都属于星象学——抽象的星象,所以过去的历史文化上,对看相算命的人,都称他们为“星象家”。这就说明看相算命的原理必须要从星象来的。现在美国有一门星象学,也是新兴的学术,有七八个大学开了算命看相的课,正式研究全世界各国的看相算命方法,现在虽还没有构成学位的系统,但已网罗了各国懂这一套的人开始任教。易经中的《河图》、《洛书》,就是我国古代简化的、归纳性的星象图,这只是假设。如果从这个方向去发掘,当可发掘出很多的道理,在我国《易经》的象数方面,把这一套归纳出来,说法就不同了,是非常玄妙的,可是这些玄妙的方法产生了很多东西。譬如《河图》下面的一个白点,叫作“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对方(上面)“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左边为“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右边为“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在中央为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一般人只知道如此背诵,到底什么道理则不知道。事实上研究哲学或者研究科学,问题可拓展到很多个方面。以下将举两个例子。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全世界的文化,除了宗教以外,讲宇宙的开始,不外乎一派是唯心的,一派是唯物的。唯物思想认为地球的形成,宇宙的开始,第一个原素是水。后来的地质学家,完全站在科学物理的立场,认为地球的形成,最初在太空中如一团泥浆旋转,经过几百亿万年的不断旋转以后,渐渐凝结起来了,成为地球。在中国的哲学中、科学中,《易经》里则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同样的道理,水是第一个原素,等到形成了地球以后,所谓地六成之,这是中国思想。在春秋以前,讲究时间与空间,这又与西方不同,当时西方讲四方,印度讲十方为空间的方位。由庄子提出来,中国人在春秋以前讲六合,讲六合空间,包括东南西北四方和上下,了解了这些以后,就知道《河图》、《洛书》,不是随便乱说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并不是迷信的话,而是说宇宙形成的第一个原素是水,构成了地球以后,再有四方上下六合来形成,但这是从推论来的,还不是科学的。讲到中国的科学,多在过去道家的传统思想里,大家都知道牛顿发现了地心吸力以后,世界的科学有一个转变,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以后,对于牛顿的定理又要推翻或修正,又产生了现代的科学,所以人可以到太空去,但牛顿的地心吸力的定理还同样适用。其实每一个星球的本身,都有它的引力,都在那里转,但问题在于太空中有这么许多星球,为什么不会相撞呢?舞台上表演特技,抛掷许多球不会碰撞,是因为时间、速度控制得好,位置摆得好,用力适当得好,可是太空的星球有谁在抛掷它们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没有找到,全世界人类正在找,我们把这些资料汇集起来,再研究《河图》、《洛书》,就知道它们本身对于现代天文学是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这图案下面两点是偶数,黑点表示是阴性的,阴的东西是构成物质以后,阳的是在没有构成物质以前,等于现代科学名词中的“能”,有作用,但是看不见的,以哲学而言能是抽象的,在这里的代号就是白点,是奇数的。地二生火,古代亦可解释为地下有火,所以有火山爆发,由地下生出火来,因此叫作“地二生火”,这种解释似是而非,是前一个时期的知识范围所能作的解释。事实上“地二生火”是说地球形成以后,它的转动摩擦,发生了电能,然后“天七成之”,这个是因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与北斗七星,所谓大熊星座有连带关系。我们中国讲天文地理,离不开北斗七星,古人认为这是皇帝的星座。我们不必看得那么神秘,这有另外一套道理,同中国的政治哲学思想、科学、天文,样样都有关联。
易经在古代天文学中的应用举例
唐代,用历法去附会易数的是一行。一行把自己的历法命名为“大衍历”,意思是说,他的数据是据《周易》的“大衍之数’推出来的。
《新唐书·历志》全文刊载了关于一行历法的《大衍历议》。其第一节为《历本议》,即论历法根本:
《易经》:“天数
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天数始于一,地数始于二,合三始以位刚柔。天数终于九,地数终于十,合二终以纪闰余。天数中于五,地数中于六,合二中以通律历。
天数为1、3,5、7、9。1为始,9为终;5在中间,叫天之中数。同样,地数2为始,10为终,6为地之中数。
易数而外,一行又把五行数融合进来:
自五以降,为五行生数,自六以往,为五材成数。
所谓“自五以降”,即自5以下:1、2、3、4,5,叫五行生数;“自六以往”,即6以上:6、7、8、9、10,为五行成数。一行说;大衍历的许多数据,就是从这些数中推出来的。
大衍历“通法”是3040。通法即三统历的日法。一行说,它是通过推大衍数得来的:
一行是唐朝高僧,是历代文人评价甚高的天文大师。可见易经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影响之深。
易经在现代天文学中的应用举例
有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天王星运动中不合规律的现仍有一小部分不能用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影响来解释,因此他们认为,在冥王星轨道外还应当有一颗“超冥星”的存在。据此线索,一些天文学工作者开始了艰苦的寻找“超冥星”的工作。作为旅法学者的刘子华先生认为可以从易经中达到启发,中国古老的《周易》是究天人之际的学问,《说卦传》也说乾为天、坤为地、离为日、坎为月,说明八卦必与中国古人对太阳系以及宇宙的认识相关,因此他决定用八卦学理来推证太阳系第10颗行星的有无。
1939年,刘子华完成了《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博士论文。在该文中,刘子华先生预测太阳系第10颗行星“木王星”不仅存在,而且计算出其轨道速度为2公里/秒,密度为0.424克/立方厘米,对日距离为74亿公里,运行周期817年。1940年,刘子华在巴黎大学通过了论文答辩,受到一些西方学者的赞赏。刘子华先生的研究虽然其论证牵强附会和疏漏之处甚多。但也不失为现代天文学与《易经》结合进行学术研究的一个有益尝试。
参考:
《周易》
盛灵子《一个修行者眼中的易》
南怀瑾《纳甲易数与星象天文》
二.建议
1.建议老师多一点跟学生的互动,增加双向沟通。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2.建议老师在课堂上增加有趣的体验,例如电影视频等等,让学生增加兴趣。3.可以讲讲一些历史上易经演算成功应用到现实中的有趣例子,比如诸葛亮,刘伯温等的故事,以提高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