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国大革命的本质及原因
法国大革命的实质和原因
法国大革命是法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激进的时期,其影响对法国之后的历史,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法国大革命在法国历史上的地位之重显而易见,有许多人把法国大革命作为一个了解和认识法国的窗口,研究法国政治、文化和经济。
这场革命的实质实际上是一场阶级革命。具体来讲,大革命就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革命资产,它是由资产阶级对原有的封建贵族阶级发动的一场革命,是为了革封建制度和封建君主的命。
新兴资产阶级为了使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分别从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两方面入手,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地摧毁了法国旧的封建贵族制,散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建立。在政治上,这场革命的矛头直指国王的权力,革命者采用暴力手段碾碎当时法国君主贵族的核心利益,使得整个欧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惧。这场革命使得法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史诗性的转变,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和绝对君主制渐渐地土崩瓦解。这是一场永久性历史的转变,自此,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发展,都成为了法国大革命显著标志。用维基百科的话来给予了法国大革命很高的评价: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诚然,这是一场属于全人类的历史性革命。我们再来分析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可以说这场历史性的大革命是一次偶然性和必然性结合。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从偶然性来说,我们先来谈谈这个倒霉的国王—路易十六。他的所作所为比起他的爷爷路易十五有过之而无不及。路易十六个性懦弱,昏庸,担心触犯贵族的利益。他在面对法国史无前例的财政危机的时候,毫无作为,甚至经常借打猎等活动逃避复杂的国事。除此之外,路易十六和他的皇后玛丽在生活上奢华糜烂,挥霍无度,终日与锁为伴„„最悲哀的是,这个一生酷爱设计锁的国王,最后死在了自己设计的断头台上。法国大革命爆发与这位“传奇”的国王有着密切的联系,路易十六其实是一只替罪的羔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的悲剧是法国不满的民众与颓废的贵族妥协的产物。
再者,我们从必然性来讲,首先我们必须要谈“思想根源。”从意识形态入手来分析这场革命的前因后果。这里插一句题外话,法国人很关系论政治,对于政治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他们能从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人曾说:“任何的一次剧烈的运动是不能与思想界的波动分离的”。所以,在18世纪初期,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思想启蒙思想家例如卢梭,孟德斯鸠„„他们挥洒笔墨让启蒙的种子以不可阻挡之势日益深入人心,正是因为他们提出的民主思想(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君主立宪)„„,为大革命的爆发积蓄正能量。但这一定是必然的吗?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当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深究这场惊天动地的启蒙运动时,它其实是一条绵延了数百年的“历史继承”。早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英、法两国就出现的等级代表会议。它掌握了国家赋税的摊派权。国王有军事和司法权,而市民阶层的要求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所以这种契约的思想(制约制王权和主权在民)早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400多年前就已植入人们的脑海中。等到了18世纪后期,长期压抑的法国民众与贵族的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再加上我们之前国王路易无所作为,法国民众积压已久的愤怒一触即发,自然势不可挡。
这就是我讲为什么是必然性。
最后,从法国民众的角度再来谈下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结合。我们都将这次革命定义为一场激进的革命。而法国的民众担当了这次激进革命的核心力量,他们攻占巴士底狱,将自己的国王送上断头台„„当我细想之后,觉得法国民众的革命激情太过于高涨,以至于当时的一切旧的制度都成为了他们打击的对象,他们造成的恐慌,社会**,和漫无目的的革命使得整个社会不可能再回到原有的体制之中,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对一个制度彻彻底底的毁灭。过久的压抑与思想的解放使得民众在“必然的”会爆发,腐朽不堪的封建制度与无能的国王恰恰“偶然的”为革命点燃引线。观察历史我们知道,一个制度的毁灭,一个新制度的形成都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他们是不可能通过一个偶然的事件来完成,这必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于法国大革命同样如此,他不可能一次就完全打碎了旧制度的体制,而应该是外因与内因长期作用下,偶然与必然相结合的一个结果。
我现在所讲的(只代表个人观点)只是法国大革命的冰山一角。对于这场伟大的革命,还有许多的地方值得我们深思。研究透彻这场革命,相信对于我们中国历史我们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看待其奇妙之处。总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篇: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浅析
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浅析
———读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一点认识
托克维尔探索“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关系时, 似乎是要弄清楚造就这场
革命的历史原因。托克维尔解释的核心思想: 大革命就是旧制 度下社会演进的结果。托克维尔认为“革命只是 规范了和调整了一桩大事业的效果并使之合法 化”而已。也就是说他认为大革命并没有使社会 或国家发生什么根本的改变, 大革命没有缔造一 个新的民族, 没有打造一个新的法兰西。
传统的观点认为, 哪里的压迫愈重, 哪里出 现的反抗就愈激烈, 但实际上情况并不如此, 革 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 当时 的法国事实上并不是革命发生的典型时代, 日常 生活并不算穷困, 统治者与下层社会的矛盾没有 激化到必须改朝换代的地步, 政治上相对开明, 民间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度, 王室也在进行不紧 不慢的各种程度不同的改革, 所以在第三篇第四 章, 托克维尔就指出了“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 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 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 命的到来”托克维尔的论述给我的理解就 是他认为法国大革命其实就是路易十六改革的 继续和必然结果。这是因为
在大革命前, 法国已经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 命: 农民基本摆脱了领主的统治, 而且已变为土 地所有者。但是正因为如此, 农民对残存的封建 权力就更难忍。作为土地所有者, 农民才会对封 建制度强加在地产上的多种负担感到痛苦和愤 慨;另外, 贵族不再拥有统治领地的权利, 贵族的
特权乃至他们本身的存在也就愈加可疑, 也就是 说, 不是贵族个人变得穷凶极恶, 而是封建制度 的瓦解引起社会心理的变化:。实际上他认为是政府本身 的作为加速了大革命地爆发。托克维尔通过对旧 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研究, 认为旧制 度其实是两种体制的复合体, 一方面是日益衰落 的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残余, 另一方面是不断强化 的中央集权制, 而且, 相比之下, 托克维尔认为, 各阶级之间的紧张关系之所以加剧, 主要是中央 集权制的作用。与一般人的看法不同, 托克维尔 认为, 中央集权制不是大革命的产物, 而是旧制 度的产物。法国在大革命前已形成欧洲其他国家 无法比拟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在王权中央形成 了一个集行政, 立法和司法权于一身的统一权利 机构, 有中央政府派出的各省总督总揽了地方政 府的全部权力, 中央集权制的政府几乎达到了对 全国的全面绝对控制;更有甚者, 旧制度实行官 员保护制。这样, 中世纪各地区, 各人民团体和个 人的统治自由权利也统统丧失了。在这里, 托克 维尔把政治专制和行政集权混为一谈了。托克维 尔承认, 这种中央集权政府是旧制度的一项成 就, 也是旧制度中唯一在大革命后保存下来并能 够适应新社会的政治体制。但是, 他也发现, 这种 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既是旧制度时期社会动力之 源, 也很容易成为千夫所指的。结果这就导致了 人们对中央集权政府的绝对依赖, 而这种绝对依 赖又很容易转变为另一个极端: 当中央政府不能 够满足人民心愿时, 便产生人们对中央政府的极 端仇恨。由此, 托克维尔得出结论: 高度的中央集 权制是法国多次革命的主要条件之一。
第三篇: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浅析
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浅析
─读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摘要:《旧制度与大革命》分析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成因,不是注重史实的叙述,而重点是在分析如此突如其来的大革命的成因。托克维尔以开创性的视角将旧制度与大革命联系起来,看到了大革命对旧制度的继承,尤其强调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的产物。
关键词:托克维尔;旧制度;《旧制度与大革命》
一、托克维尔生平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是十九世纪法国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1835年出生于贵族家庭,但他在政治上倾向于自由主义,以出版《论美国的民主》一举成名,成为了世纪中期法国自由主义的代表性人物。此后,在去世前的1856年出版《旧制度与大革命》,解释法兰西民族的命运。
在这本书里,人们看到的不是以往对于革命史的长篇叙述,而是带着问题去思考革命爆发的缘由,用托克维尔的话说,他要把“事实和思想、历史哲学和历史本身结合起来”。作为贵族家庭出生的他不是对革命的激烈批判,而是超常冷静地思考。他既看到了法国大革命在历史中的意义,也冷静而不偏激地去探寻大革命为什么会爆发,以及革命的走向和最终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法国大革命进行的社会学分析,更是对革命者要摧毁的“旧制度”,以及革命后“旧制度“又不断重建的现实而作出的历史性透视。
《旧制度与大革命》自出版以来,在欧美国家极为畅销,出乎作者意料,他说过:我这本书的思想不会讨好任何人;正统皇派会在这里看到一幅旧制度和王室的糟糕画像…...;只有自由的朋友爱读这本书,但其人数屈指可数。”托克维尔一种独到的视角,运用问题研究和比较历史的方法诠释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愧为一颗闪耀的“历史珍珠”。
二、大革命是旧制度的延续
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在人们心目中是进步的象征,所以人们一想到它,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将一切旧制度都打倒、推翻的景象。因此,人们常会有一种定势的思维,以为大革命与旧制度是截然对立的。而托克维尔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看到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联系,看到了大革命对旧制度的继承。
“旧制度”主要指的是1789年大革命前法国一种存在了两三百年的号称“绝对君主制”的政治体制。所谓“绝对君主制”,是一种类似于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的中央集权制度它兴起于世纪末的西欧各国,并在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达到了巅峰形态。大革命起因于“旧制度”作为革命的反题,是被完全否定的。托克维尔从这里突破,从而对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在深入研究旧制度的权力结构之后,托克维尔指出:“如果认为旧制度是个奴役与依附的时代,这是十分错误的。” [1](P156)他发现,旧制度一方面是日益衰落的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残余,另一方面是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制。正是这种社会转型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法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促成了大革命的爆发。
这种因果联系恰恰与人们想象的那种“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方式相反,而是以一种悖论的方式发生的。托克维尔通过比较研究,独具慧眼地发现了一个怪异现象:“有件事看起来使人惊讶: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 [1](P64)就欧洲而言,法国当时并不是封建权力压迫最深重的地区,相反,它却是封建权力压迫最轻的地方。这是因为法国早已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农民基本摆脱了领主的统治,而且已变为土地所有者。但是,正因为如此,农民对残存的封建权力就更难忍受。作为土地所有者,农民才会对封建制度强加在地产上的多种负担感到痛苦和愤慨;贵族不再拥有统治领地的权力,贵族的特权乃至他们本身的存在也就愈加可疑。也就是说,不是贵族个人变得穷凶极恶,而是封建制度的瓦解引起社会心理的变化:“封建制度已不再是一种政治制度,但它仍旧是所有民事制度中最庞大的一种。范围缩小了,它激起的仇恨反倒更大;人们说得有道理:摧毁一部分中世纪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厌恶百倍。” [1](P72)不过,相比之下,托克维尔认为,各阶级之间的紧张关系之所以加剧,主要是中央集权制的作用。托克维尔认为革命者从旧制度那里继承了很多,而他特别强调、特别重视的则是中央集权制。许多人认为中央集权制是大革命和帝国的创造。托克维尔反对这种看法,他认为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的产物;不仅如此,他还认为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惟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1](P74)因而大革命虽“扫荡了旧制度的众多体制,却巩固了中央集权制”。[1](P100)具体说来,法国在大革命前已形成欧洲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中央集权体制:国王当然是权力的中心,所有事情都由他一人说了算;在靠近王位的地方,御前会议是拥有特殊权力的行政机构,它集行政、立法和司法权于一身;作为中央政府在巴黎的唯一代理人,总监负责处理国家的日常事务。在地方,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各省总督拥有全部统治实权;总督之下,又有由他任命的总督代理。与许多人的看法相反,托克维尔认为,中央集权制不是大革命的产物,而是旧制度的产物。法国在大革命前已形成欧洲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在王权中央形成了一个集行政、立法和司法权于一身的统一权力机构,有中央政府派出的各省总督总揽了地方政府的全部权力,中央集权制的政府几乎达到了对全国的全面绝对控制;更有甚者,旧制度实行官员保护制,专横地庇护大小官员。这样,中世纪各地区、各人民团体和个人的政治自由权利也统统丧失了。托克维尔承认,这种中央集权政府是旧制度的一项成就,是旧制度下“所有活着、动着、生产着的东西”的“新的根源” [1](P57),也是旧制度中唯一在大革命后保存下来并且能够适应新社会的政治体制。但是,他也发现,这种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既是旧制度时期社会动力之源,也很容易成为千夫所指之的。“由于中央政权摧毁了所有中间政权机构,因而在中央政权和个人之间,只存在广阔空旷的空间,因此在个人眼中,中央政府成为社会机器的唯一动力,成为公共生活所必须的唯一代理人。” [1](P107)结果,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中央集权政府的绝对依赖,而这种绝对依赖又很容易转变为另一个极端:当中央政府不能满足人民心愿时,便产生人们对中央政府的极端仇恨。由此托克维尔得出结论: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和巴黎的至高无上地位,是法国多次革命的主要条件之一。托克维尔还发现,正是中央集权制的发展,造成法国阶级分离的加剧,使法国社会变成一点即炸的火药桶。首先,三级会议的停开,使得第三等级(主要指资产阶级)与贵族在公共生活中再也没有联系。其次,与一般人们想象的相反,贵族的种种免税特权不是中世纪的遗存,而是中央集权制发展的结果。王权逐渐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但是,为了安抚与王权对立的贵族阶级,作为一种交换,“自15世纪到法国革命,免税特权一直不断增长”。贵族享有的各种特权尤其是免税特权彻底导致了资产者与贵族的不平等和互相孤立。再次,为了获取免税特权,资产者设法住进城市并在城市中获得职位,这就导致了资产者和农民的分离。最后,农民成了被遗弃的阶级。不仅其他阶级都离弃农民,而且政府对农民极其冷酷无情:把各种捐税徭役负担强加给他们,以严酷的司法对待他们。各阶级之间彼此隔离的恶果,一方面是“再也组织不起什么力量来约束政府,(但)也组织不起什么力量来援助政府” [1](P171),也就是说,政府实行分而治之,最后陷入孤家寡人;另一方面是,分裂的不同阶级彼此形同路人甚至仇敌,“在被重重障碍长期隔绝之后彼此重新接触时,他们首先触到的是他们的伤痛处,他们重逢只不过是为着互相厮杀。” [1](P145)有的评论认为,托克维尔不是把经济基础的变化,而是把中央集权制看做是导致大革命的主要原因,这颠倒了主次关系。其实,托克维尔对经济基础的研究是开创性的。索布尔指出:“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十分重视土地问题和封建问题,也许更加重视所有权问题,这种好奇心在他那个时候是新颖的。” [2](P86)而且,不难看出,托克维尔对政治与经济的互动的分析,远比割裂地排列经济和政治情况更有说服力。
三、总结
根据以上概述,我们不难看出,托克维尔在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中发现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起因的解释正是论证这个命题而展开的。托克维尔并不否定大革命的功绩,他认为法国大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它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同时,法国大革命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只是以突然的方式完成了长时期才能一点一滴完成的事情。
托克维尔的解释十分丰富精彩,其范围涉及了经济、政治、思想、宗教等方面,其中包含的政治观点、研究方法,不仅对于西方的法国革命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于后来其他超出史学研究领域之外的许多研究都具有启示意义。
就我个人而言,《旧制度与大革命》颠覆了我对大革命的认识,托克维尔不同于传统史学家,对大革命高度颂扬,将旧制度与大革命对立区分,他以一个贵族的立场为视角,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强烈反对专制,却也摆脱不了作为贵族本身的局限,他突破以往对革命史的长篇叙述,虽然在本书中提出的某些观点值得商榷,比如对王权作用的评价、农民的贫困化等,但至少他突破固有的狭隘性,打破思维定势,值得我们去借鉴,这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但通篇阅读下来,却不会让人觉得枯燥,反而能够提起你的阅读兴趣,著名的比较历史学家J.J昂佩尔评价道:“在他的的作品中,严肃而不排斥精巧,在进行高深的思考的同时,读者会遇到描述性的奇闻轶事或化义愤为讥讽的辛辣笔触”。
第四篇:法国大革命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和影响;了解拿破仑帝国兴亡的基本情况。
2、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通过对拿破仑帝国败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教学重点:《人权宣言》的颁布,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拿破仑的内外政策。本课难点:对雅各宾派和拿破仑的评价.自主学习
流程一:阅读第一框题的内容,勾划出本框题的重点内容,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时间及标志性事件?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后颁布了什么文件来阐明他们的观点?被处死的暴君是谁?分析总结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基础训练(小试牛刀)
1.法国大革命开始于()
A.1689年7月14日 B.1789年7月14日 C.1689年7月14日 D.1789年7月4日 2.法国大革命中被处死的国王是()
A.路易十三
B.路易十四
C.路易十五
D.路易十六 4.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于()A.1788 B.1804 C.1812年 D.1814年
5.宣称人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历史文献是()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法典》 6.标志法国大革命进入高潮的是()
A.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C.雅各宾派专政 D.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流程二:阅读第二框题的内容,找出本框题的主要内容,拿破仑建立帝国的时间,对内对外的政策为巩固政权所颁发的法律文件?分析拿破仑帝国覆灭的原因? 基础知识:
1.拿破仑的活动不包括()
A.1799年底,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B.采取革命恐怖手段严惩反动分子
C.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典》
D.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拿破仑颁布的《法典》不包括()A.《兵法典》 B.《民法典》 C.《商法典》 D.《刑法典》 3.拿破仑帝国由盛转衰开始于入侵哪个国家之后()A.西班牙 B.普鲁士 C.奥地利 D.俄罗斯 4.在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资产阶级法律文件是()
A《人权宣言》 B《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 D《拿破仑法典》
5.当一个人遭受了重大挫折时,我们经常他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这一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路易十六 B罗伯斯庇尔 C拿破仑
D 克伦威尔 6、19世纪初一位伟大这样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在于打了40次胜战;滑铁卢一战抹往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法典。”这一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所说的法典是指()
A《汉谟拉比法典》 B《法典》 C《权利法案》 D《拿破仑法典》
巩固练习:
1.法国大革命开始于()
A.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国王召开三级会议 C.《人权宣言》的发表
D.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 2.《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宣称人生来是自由的B.主张在法律上人和人有平等的权利
C.国王有权废除法律
D.规定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3.下列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①罗伯斯庇尔执政 ②《人权宣言》的发表 ③处死路易十六 ④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③① D.①②④③ 4.拿破仑对法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A.颁布了《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B.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C.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D.发动对俄国的战争 5.19世纪初期,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积极意义是()A.拓展了法国的疆域
B.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C.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D.确立了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6、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 被推翻的封建王朝卷土重来
B外国同盟军两次打败了拿破仑
C 1812年拿破仑进攻遭受重大失败
D拿破仑的侵略引起了欧洲各国人民的普遍反抗7.阅读下列材料:
这部法典从法律上维护和巩固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秩序,促进了资本 主义的发展.恩格斯说,这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在很长时期内它一直是世界各
国制定新法典时的参考蓝本。
(1)结合课文说出这部法典的名字和制定者。
(2)这部法典包括那几个部分?
第五篇: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
摘要:法国大革命如旋风般吹遍整个法国,掠过整个欧洲,影响整个世界。它是一场剧烈的阶级斗争,同时也是一项直线上升的运动。
关键字:革命
背景
过程
影响
托克维尔
勒费弗尔
比较
平等思想
当听到马赛曲中“前进,祖国的儿女,快奋起,光荣的一天等着你!你看暴君正在对着我们举起染满鲜血的旗,举起染满鲜血的旗!听见没有?凶残的士兵嗥叫在我们国土上,他们冲到你身边,杀死你的妻子和孩子。”就让我想起19世纪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革命就是几年之内,以迅猛之势推翻几个世纪以来已扎根于土壤之内的旧体制,这些体制似乎是牢固的、不可动摇的,甚至连最激进的改革家也不敢在文章中向其发起进革命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涤除组成国家的社会、宗教、政治和经济等生活本质的东西。法国大革命在《大英百科全书》中被这样定义:“所有革命中最不平凡的一场革命,这无论就这场革命事件本身,还是这场革命的后果来说。”
一.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18世纪后期腐朽的封建制度既旧制度的没落已十分明显,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了,而矛盾的集中点,便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封建制度之间的冲突。18世纪,法国的工厂手工业发展迅速,这样的发展使资产阶级的财富超过了贵族的财产,成为社会上最富有的阶级。在经济上,资产阶级占据首要位置,然而在政治上他们仍属于 被统治的第三阶级,这种不平衡的社会关系,使他们强烈要求平等参政的自由权利。
作为整个封建制度基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其瓦解程度也十分迅猛。在瓦解的同时,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也正在农业中蔓延,商品粮和经济作物的需求量较以往有明显的增长。于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一部分条件优越的农民便通过租地,买地扩大经营,雇佣工人进行商品生产,成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富农,并成为法国农业资本主义的主要代表。
革命前夕,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其中第一、第二等级为特权等级,占有大量土地,享受官厚禄,却不向国家交纳赋税。第三等级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资产阶级,占总人口的97%。农民少地或无地,工人和平民生活困苦,资产阶级要求享有政治权利。社会等级对立严重。
二.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经过
1789年5月由于财政困难国王被迫召集三级会议,路易十六企图向第三等级征收新税,但第三等级纷纷要求限制王权、实行改革。6月,他们依然决定将三级会议改为国民会议。路易十六准备用武力解散议会,巴黎人民于7月14日起义,攻占了法国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确立人权、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宣布人与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议会还颁布法令废除贵族制度,取消行会制度,没收并拍卖教会财产。革命初期,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斐扬派取得政权。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企图勾结外国力量扑灭革命,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广大群众要求废除王政,实行共和,但君主立宪派则主张维持现状,保留王政。君主立宪派制定了《一七九一年宪法》,召开立法会议,维护君主立宪制,反对革命继续发展。
第一、二等级和大资产阶级的取得了妥协,但和占法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和城市平民的矛盾依然没有缓和,相反,人民在斗争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君主立宪派统治,逮捕路易十六国王。9月21日召开国民公会,次日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后,吉伦特派取得政权。9月20日法国军队在瓦尔密战役中打败外国干涉军。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于9月21日开幕,9月22日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期间颁布法令,强迫贵族退还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将没收的教会土地分小块出租或出售给农民,严厉打击拒绝对宪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贵族。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
吉伦特派把主要力量用于反对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巴黎公社和巴黎无套裤汉。从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击投机商人和限制物价的群众运动高涨起来。以忿激派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严惩投机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价格,以恐怖手段打击敌人。吉伦特派却颁布法令镇压运动。1793年2~3月,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组成反法联盟,加强武装干涉;国内也发生大规模保王党叛乱。4月,前线的主要指挥、吉伦特派将领迪穆里埃叛变投敌。在革命处于危急的时刻,巴黎人民于5月31日~6月2日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派专政。
雅各宾派颁布《雅各宾法》,废除封建所有制,平定吉伦特派叛乱,粉碎欧洲君主国家的武装干涉;但仍保持反劳工的《列·霞飞法》和《农业工人强迫劳动法》,并镇压忿激派和埃贝尔派。
但不幸的是,雅各宾派过激和恐怖的政策,也使它走向分裂和内讧,陷于孤立的罗伯斯庇尔也末能完全守护住法国革命的成果,而反法联盟一而再地被各欧洲封建君主拼凑起来,它们一轮轮地围剿法国革命,企图恢复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政治。1794年7月27日,雅各宾中被罗伯斯庇尔镇压的右派势力发动热月政变,逮捕了罗伯斯庇尔和圣鞠斯特,建立热月党人统治。这时革命最危急的关头已过去,热月党人成立了新的革命政府--督政府,他们清除了罗伯斯庇尔时期的革命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维护了共和政体,在法国国内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但国外围剿革命的势力仍是浊浪滔天,此时,督政府中又一个新的政治明星应运而生,他就是拿破仑,历史又淘汰了热月党人,在“雾月政变”中,年轻的拿破仑执政,担负起了扫荡欧洲封建势力、最后巩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
法国的革命力量就是这样一波一波地行进,一批人完成了特定阶段的历史使命,就被历史无情地淘汰,如此行进直到革命的成功。这次革命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震撼了欧洲封建体系,推动了欧洲各国革命。
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经历了五年的历程,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在三次起义中,人民群众都显示出伟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从危机中挽救过来,并推动它进一步向前发展,它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革命也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具有世界意义。
四.历史学家对大革命的解释
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被公认是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一部经典之作。在这部著作中,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与后果提出了一种开创性的解释。这种解释并没有给出一种完美的结论,而是提出了引发后来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托克维尔明确指出:“它(大革命)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确,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只是它将一块一块地塌落,不会在一瞬间崩溃。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这就是大革命的业绩。”这段话可以说是表达了托克维尔解释的核心思想:大革命乃是旧制度下社会演进的结果。
在深入研究旧制度的权力结构之后,托克维尔指出:“如果认为旧制度是个奴役与依附的时代,这是十分错误的。”他发现,旧制度乃是向今天人们所说的“现代性”过渡的转型阶段,是两种体制的复合体,一方面是日益衰落的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残余,另一方面是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制。正是这种社会转型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法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促成了大革命的爆发。这种因果联系恰恰与人们想象的那种“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方式相反,而是以一种悖论的方式发生的。
勒费弗尔是20世纪上半叶最杰出的法国大革命史家之一。他通过比较的方法,说明大革命对法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特殊意义,以及对现代世界历史演进的普遍意义,从而“获得了一种被早前的大革命史学家所排斥的视角”。通过比较,勒费弗尔澄清了法国大革命别具一格的特征之根源所在。按他的解释,第一个因素是欧洲社会经济和阶级结构的不同。在经济落后的中东欧地区,强大的王权对贵族阶级曲意迁就,贵族享有很大权利,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王权与贵族两厢结合维护着较为稳固的专制统治。在经济发展的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已融为一体,共同促进经济进步,政治上则是社会精英阶层共享权力的君主立宪制。而经济上介于两者之间的法国,其君主制亦介于两者之间,“它不同于俄国和普鲁士,国王并没有把农民完全交给贵族。法国在保留贵族特权的同时,让新贵族大量滋生,又让资产阶级成长壮大。”这种情况,使法国的阶级矛盾尤为紧张,“贵族同时与王权和资产阶级相对立,一方面对压制他们的王权深怀忌恨,另一方面又对咄咄逼人的资产阶级拼命排斥。”第二个因素是思想文化的差异,法国的启蒙哲人,无论功利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皆未能摆脱法国道德中笛卡尔和高乃依的先验理论性传统,他们张口是维护自然法,闭口是根据人类理性从事改革的自主权。
五.法国大革命的平等思想
通过对英,法,美革命的比较,析出了法国大革命所创生的对世界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对平等的强调。在贵族和上层资产阶级协会统治着社会和掌控着政府的英国,“没有人喜欢谈论平等;实际上,统治阶级要根据出身和财富分配公民和政治权利,将权利平等视为战争的发动机,势必朝着有利于下层阶级的方向翻转既存社会等级。”而美国革命,如同1688年英国革命一样,它的“成功建立在土地贵族与金融家,商人,船主和制造商等上层资产阶级之间达成妥协的基础上”,“革命领导人闭口不提权利平等,不仅是因为他们认为在不承认合法特权的国家这样乃理所当然之事,而且也是因为这种原则能够为下层阶级的种种要求提供口实。”而法国大革命则与此不同,它强调平等的原则并将之在社会领域里付诸实施,它的价值和实践,对今天的实践,对今天的世界仍具有至深至远的影响。
参考书目:曹绍莲 著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勒菲弗尔(法)《法国大革命的降临》
托克维尔 《旧制度与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