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案例--案例三

时间:2019-05-14 05:2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案例--案例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案例--案例三》。

第一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案例--案例三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案例

【案例3】肖先勇、肖过房兄弟通过他人得知,国家一级保护珍贵树木南方红豆杉木质优良,在福建省沿海各县售价很高,想到本地就有此木,遂起意非法采伐南方红豆杉出卖获利。

1997年9月至1999年8月4日,被告人肖先勇在未到林业部门办理有关采伐手续的情况下,伙同他人雇请民工先后四次非法采伐国家一级保护珍贵树木南方红豆杉11株。尔后,采取雇请邮政车装运并以假路单通行以及用西瓜伪装装运等手段,分三次将红豆杉方料、原木运到福建省仙游县、惠安县出卖。其中,1999年5月31日,当肖先勇等人非法雇请邮政车以假路单通行的手法将红豆杉运往福建出卖的途中,被瑞金市黄沙木材检查站查获,当场扣押红豆杉4.237立方米。肖先勇等人将非法采伐的南方红豆杉出卖后共获利13500元,肖先勇从中分得赃款1200元。

1997年7月,被告人肖过房也雇请民工非法采伐国家一级保护珍贵树木南方红豆杉2株。尔后也采取雇请邮政车装运以假路单通行的手段,分三次将红豆杉方料运往福建省仙游县、惠安县出卖,共获利3330元。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肖先勇、肖过房以非法获利为目的,违反森林法规,明知南方红豆杉为国家保护的珍贵树木而非法采伐,其行为均已构成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

【问题】

1、试析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与盗伐、滥伐林木罪的区别。

2、构成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是否有数额标准问题?

3、肖先勇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的行为发生于1997年9月至1999年8月,先后作案四次,跨越新旧刑法,应如何适用刑法?

4、肖过房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的行为于1997年7月,而2000年4月受审,又如何适用刑法?

1.试析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与盗伐、滥伐林木罪的区别。

第344条【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 违反国家规定,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及其制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345条【盗伐林木罪】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量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量特别巨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滥伐林木罪】违反森林法的规定,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量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非法收购、运输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盗伐、滥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从重处罚。

以上为《刑法》所规定的内容。

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与盗伐、滥伐林木罪是《刑法》分别规定的两种不同的罪,属并列关系。两者的犯罪构成要件基本相同,所谓非法采伐也就是未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许可的盗伐或滥伐。

但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

①其主要区别就是犯罪的对象不同,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的犯罪对象必须是国家保护的珍贵树木,而盗伐、滥伐林木罪的犯罪对象则是珍贵树木以外的其他林木。

②两罪要求的主观意识不同,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明知是珍贵树木而非法采伐,如果主观上不明知是珍贵树木而非法采伐,则不构成本罪,应按盗伐、滥伐林木罪处罚。

③在定罪要件上,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不要求数额较大,只要有该犯罪行为即构成该罪;而盗伐、滥伐林木罪则要求数额较大才构成该罪。

本案涉及的南方红豆杉属于一级珍贵树种。同时,本案两被告人明知南方红豆杉是国家珍贵树种而非法采伐,法院以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定罪处罚是正确的。

2、构成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是否有数额标准问题?

从《刑法》第三百四十四条来看,构成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没有具体的数额标准;目前也无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对此作出规定。从法条文义上来理解是“违反森林法的规定,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的”即构成犯罪。

①”非法采伐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是指违反森林法及其有关法规,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而采伐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森林法规定:“对自然保护区以外的珍贵树木和林区内具有特殊价值的植物资源,应当认真保护;未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不得采伐和采集。

②”“毁坏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是指采用剥皮、砍枝、取脂等方式使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死亡或者影响其正常生长。

③“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及其制品”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对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及其制品进行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的行为。

本条规定了两档刑罚,只要实施了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行为的,即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情节严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非法采伐珍贵树木二株以上或者毁坏珍贵树木致使珍贵树木死亡三株以上的;2.非法采伐珍贵树木二立方米以上的;3.为首组织、策划、指挥非法采伐或者毁坏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的;4.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刑法》第三百四十四条的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的法条中并无“数量较大”的规定,从立法目的上考虑,是因为珍贵树木作为国家的宝贵资源受国家法律的特别保护。据此,我们认为只要行为人是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的,就构成犯罪,至于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的数量多少或损失大小则是“情节严重”与否的量刑情节,不影响定罪。

3、肖先勇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的行为发生于1997年9月至1999年8月,先后作案四次,跨越新旧刑法,应如何适用刑法?

首先,我们认为被告人肖先勇的犯罪行为属于连续犯。

所谓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出于连续的同一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独立成罪的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肖先勇出于非法采伐珍贵树木南方红豆杉的同一故意,连续四次实施了非法采伐红豆杉的行为,每次行为都独立成罪,触犯的都是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的同一罪名,其行为符合连续犯的特征。连续犯在本质上是数罪,因具有连续性在裁判上以一罪论处,不实行数罪并罚。正因为连续犯以一罪论处,在刑法效力的适用上自有其特点: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即连续犯有一部分行为在旧法时期实行,另一部分行为在新法时期实行,应统一适用新法,不可以一部分犯罪事实适用旧法,又同时以另一部分犯罪事实适用新法。因为肖先勇最后一次犯罪行为发生于1999年8月,即现行《刑法》施行之后,因此本案判决对肖先勇的行为适用新刑法(即1997年刑法)定罪处刑是正确的。

4、肖过房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的行为于1997年7月,而2000年4月受审,又如何适用刑法?

被告人肖过房的犯罪行为发生于1997年7月,此时修订后的刑法尚未施行,而审判却在2000年4月,修订后的刑法已经施行,是适用修订前的刑法还是适用修订后的刑法,只能根据修订后的刑法第12条第一款规定的关于法的溯及力适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来处理。

1979年刑法第128条规定,违反保护森林法规,盗伐、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1997年刑法第344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及其制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肖过房曾雇请民工非法采伐国家一级保护珍贵树木南方红豆杉2株,根据1979年刑法第128条的规定,肖过房的行为构成滥伐林木罪,其法定最高主刑为有期徒刑三年,法定最低主刑为拘役;而按照1997年刑法第344条的规定,肖过房的行为构成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且符合情节严重的情形,其法定刑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两罪的法定刑相比较,后罪的法定刑较前罪更重,根据“从旧兼从轻”的原则,法院对肖过房的行为应当适用修订前的刑法,即以滥伐林木罪定罪判刑,这是符合“从旧兼从轻”的原则的。

第二篇:环境保护法案例分析

环境保护法案例分析

光明造纸厂位于某河流中上游。1998年6月,环境监测站对该造纸厂的污水进行监测,发现该厂 对所排放的污水的净化处理不够,多种污染物质的含量严重超标。遂向该厂提出限期治理的要求,但光明纸厂不予理会,没有采取任何净化措施。1998年10月,市环保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其征收排污费,但该厂领导却以经济效益不好为由,拒绝缴纳。

环保局在多次征收未果的情况下,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光明纸厂缴纳应缴排污费。

问题:市环保局提出的诉讼请求是否合理?

答案:本题关于污染环境拒交排污费争议问题。环保局提出的诉讼请求是合理的。

征收排污费是我国环保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水污染防治法》第十四条规定:“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第十五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超标准排污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制定规划,进行治理。” 因而,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当地环保部门申报登记排污设施和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经环保部门或其指定的监测单位核定后,作为征收排污费的依据,由环保部门按《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征收。本案光明纸厂不按期缴纳排污费的行为是错误的。至于该厂提出的“企业效益不好,无力支付”的理由,是不能支持的,因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并没有这类可以免费的规定。

案例分析题

1、【案情】

某市郊四个村委会起诉位于该市郊的水泥厂。原告诉称,被告在生产水泥过程中超标排放粉尘,污染环境,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人畜健康,给原告造成了损害。因而请求赔偿11年的经济损失共约693万元,水泥厂停产或搬迁。被告辩称,水泥厂因建于十年**时期,初期的确有超标排污问题,但自《环境保护法(试行)》及其他相关法律公布以来,经过治理,排尘已经达标,成分性能与一般尘土相同,而不是水泥粉尘,因此不必承担责任。该市中院审理此案,认为原告起诉依据是以硅酸盐水泥粉尘为研究对象的试验结论,而调查化验发现被告排放粉尘主要为未经煅烧的生料粉尘。生料粉尘的危害尚无确切研究结果和定论。原告无法提供确切证据,因此不予完全支持。而被告以前确实曾有长期超标排放的行为,因此判决被告赔偿该时期的损害,并一次性赔偿原告35万元。

【问题】

1、该中院的判决是否恰当?为什么?

2、您认为合适的判决应为如何?

【分析】

(1)该中院的审理过程不太恰当。因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于原告提出被告污染环境引起损害而请求赔偿的,被告否认侵权事实,由被告负责举证。本案中,应由水泥厂承担证明生料粉尘无害的责任,而不应由原告证明生料粉尘有害。水泥厂无法证明的,即视为该事实成立。对于超标排放的损害应予赔偿的判决是恰当的。

(2)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不要求行为的违法性,因此仅仅以是否超标排放来划分是不正确的,这至多是其损害事实的一个证据。

本案中,被告无法证明其排放物无害时,根据法律规定,应推定存在因果关系,应由他承担赔偿责任。同时,应充分考虑自然灾害、气候等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害,分清被告承担责任的大小。

2、【案情】

1989年,辽宁省某乡岗岗村群众向市环保局投诉,称自1988年以来,该市矿务局设在该村的排矸场,由矸石自燃产生大量有毒烟气,使附近农田果园受到污染损害,要求赔偿损失。市环保局受理了此案。经调查化验发现,排矸场矸石自燃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持续时间长,是造成附近农作物、果木损害的主要原因。

排矸场认为,国家对排矸污染问题没有具体规定,拒不承担责任。同时主张在煤矿生产中必然环节是排放煤矸石。限于我国煤矸石及煤炭技术水平,可燃物品不可避免地进入矸石,这才导致自燃。它认为属于不可抗力,因此不必承担责任。

【问题】

(1)该场应否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

(2)该场的主张能否成立?这是否属于不可抗而构成免责理由?

【分析】

(1)该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虽然国家对排矸污染没有具体规定,但是这不妨碍该场因其侵权行为承担赔偿责任。因为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不要求行为的违洳洼。并且化验结果已经证明该排污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该场主张矸石自燃属于不可抗力不能成立,因此不能成为免责事由。我国法律规定不可抗力是指无法预见、无法避免、无法克服的客观情况。矸石自燃虽然无法避免、无法克服,但是可以预见到的;而且自燃造成的损害也是可以采取一定措施防止和避免的。

3、【案情】

4、【案情】

某水泥厂将用于生产的放射性物质钴6。封存于山洞,但该厂疏于管理,而且并未作出具体警告以告知其危害性等,致使该物质被附近一村民甲误以为贵重物品偷走并藏于该村一旧屋中。钴源造成核污染,致使该村民甲及附近的十户村民健康状况下降,乃至生病住院治疗。

【问题】

(1)对于该村无辜受害的村民,其损失由谁赔偿?

(2)偷盗钴源的村民甲应承担何种责任?同时有何权利?

【分析】

(1)显然,本案中无辜村民的受害是因为水泥厂的管理不当和甲的偷盗藏匿行为造成。水泥厂管理疏忽和告示不详细是根本原因;甲将其作为贵重物品偷窃,此行为违法,但也不能使水泥厂免责。因此应由水泥厂和甲对受害村民负连带赔偿责任。

(2)甲虽然自身行为违法应受法律制裁以外,在作为第三人与水泥厂负连带赔偿责任同时,也是一个受害人。无疑对其自身的损害结果,很大部分是他自己的偷窃行为引发的。但这一行为能否使水泥厂免除对甲的责任,还应考虑水泥厂的警告、甲的行为等具体情节后才能确定。不过至少水泥厂对甲不会承担全部责任,按混合过错原则,双方应各自承担部分。

5、【案情】

养鸡场经营者甲发现自她所在市某公司在她鸡场附近修建预制板厂以来,小鸡纷纷死亡,产蛋鸡也不再下蛋,经济损失达数万元。同时,其住宅出现裂缝,家人住院。主要原因是各种设备产生的震动和噪声。据环保局监测,其住宅及养鸡场噪声已达80分贝和95分贝。该厂自规划以来,未履行“三同时”手续,也未安装任何消声防震措施。环保局在调解同时,对该厂罚款3万元,并要求补办“三同时”审批手续,审批通过前不得生产。

【问题】

(1)环保局的处罚有无法律依据?

(2)该厂若拒不履行调解协议时,甲有何救济? 【分析】

(1)环保局的处罚是有法律依据的。首先,该厂未执行“三同时”规定,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其次,该厂排放噪声及震动等已严重超标,违反了法律规定。

(2)该调解属于行政调解,不具强制执行力。当该厂拒不履行时,甲可以到法院起诉该预制板厂。当然甲必须注意诉讼时效的规定。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案例分析

冯其江

【关键词】环境污染 损害赔偿 案例分析

【全文】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案例分析

冯其江 潘进海

一、引言

我国广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鉴于皖南山区当地水面较多的情况,不少农户承包了鱼塘,籍此养家糊口,又发展了当地经济。郑涛是当地个体养殖户,近几年承包了约15亩鱼塘。虽称不上养殖大户,但每年亦有不少收获。去年年底,本想有个好收成,没曾想,自己承包的鱼塘接连有大批鱼死亡。郑涛目瞪口呆地望着自己多年苦心经营、已具规模的鱼塘,心如刀绞……

二、案情

2003年12月20日,养殖户郑涛发现自己承包的鱼塘出现冬季鱼浮头并有鱼死亡。经查系城市排污管道破裂,污水改道进入鱼塘所致。郑涛当即决定先抽水捕鱼,同时与当地市政公司交涉。2004年元月3号,当地市政公司动工重新辅设了一条排污管道。在此期间,因污水进入鱼塘,造成部分鱼死亡,部分鱼严重异味。因久旱无雨,郑涛曾于2004年2月10日、2月14日用漂白粉、生石灰消毒,在鱼塘水变清后,又购进了一批鱼苗,但鱼塘鱼苗仍被再次污染而死亡。

郑涛认为,此次生活水污染导致库存的1万余斤成品鱼严重异味而不得不廉价出售,另有3000余斤鱼有浮头并死亡。按每斤2元计算仅鱼损就2万余元,鱼苗损失7000元,另有消毒费、抽水电费、水质检测费用等,合计经济损失39992元。为此,郑涛提供证人证明,污染时每天死鱼多在500斤;另有证人证明,污染鱼因有异味而以一元一斤购买;当地渔政监督管理站勘验检查笔录,证明鱼损为3万余元;当地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报告,证明该鱼塘水质已污染;另有华醒公司出具说明,证明排污管道系由市政公司使用。于是,郑涛向当地法院起诉,要求当地市政公司赔偿所有损失39992元。

三、一审裁判要旨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当地市政公司管理的城市排污管道,出口位于第二中学操场北面,城市污水排向该操场北面的污水塘,再从污水塘西侧的明沟流向长江支流。数年前华醒公司在建设中优化环境,将排污明沟变为暗道。2003年底因暗道排污管破裂,污水注入郑涛的鱼塘内,造成鱼塘内鱼变味、死亡。原告虽有损害的事实,但对赔偿的具体数额没有确实证据予以证实,无法确定赔偿额。故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陶中不服上诉称:一审法院承认有损害的事实,对有关证人的证词也予以采纳,而无法确定赔偿数额难以接受,上诉要求依法改判。2004年2月11日,自己曾书面申请当地渔政监督管理站站长等人到鱼塘实地勘验并作了详细的勘验检查笔录,认定我户损失为32992元。渔政监督管理站《勘验检查笔录》记载:2003年12月20日以来,该养殖户承包的池塘水面约15亩,经实地勘察,因工业废水污染造成5000公斤成品鱼出现严重异味,无法食用,经济损失32992元。

当地市政公司辩称,郑涛提交的关于鱼损的证据不能认定其损失状况,虽有损害的事实,但并没有因果关系的认定。另外,该排污管道是华醒公司搞的,建设时并没有向有关部门说明,无法纳入市政管理中。此次污染与市政公司毫无关系,侵权主体是排污单位,即使市政公司在管理上疏漏造成污染源扩散,也只能减轻排污单位的责任,而不是免除排污单位的责任。

四、二审裁判要旨

二审法院认为:当地市政公司负责对辖区内的污水排放进行管理,因其排污管道破裂,给他人造成损害,应负赔偿责任。郑涛在鱼塘被污染后,申请当地渔政监督管理站对鱼塘污染进行勘验,并按当地同等塘口平均产量平均价值予以估算损失,具有客观真实性,市政公司没有相反证据予以否定,一审法院不予采信该份证据不妥,应予纠正。关于郑涛索赔二次损失7000元,在未彻底解决鱼塘污染的情况下,因其盲目购进鱼苗放养,造成的损失应自已承担。2004年10月26日,二审法院终审改判:撤销原判,市政公司十日内赔偿郑涛鱼塘损失32992元。

五、评析

在民事损害赔偿案件中,环境污染属于特殊的侵权行为。案件之所以特殊,主要在于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较难认定。认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先要确定污染环境的行为与污染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但环境污染损害常常涉及一定的科技内容,通常不为一般人所掌握,一般人很难就此因果关系作出直观判断。因此,这类案件法律规定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4条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被告负责举证。2002年4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明确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换言之,如果加害人要推卸责任的话,加害人须举证证明损害是被害人自身原因或者第三人原因造成的,而与自己无关。

本案中,原告承包鱼塘内大量成品鱼死亡,有证人证明污染发生的时候每天死鱼多在500斤、少则200斤,并有他人因有鱼异味而以一元一斤廉价购买之证人证言,当地渔政监督管理站也进行了现场勘验,证明鱼损为3万余元。可以说原告已尽到了自己的举证义务,证实自己遭受了巨大损失,构成了诉讼的基础与索赔的前提。身临其境的想一想,受害者能做到这些已实属不易,法官不能过于苛求证据的规范性。司法实践中,必须得考虑农村养殖户的文化知识、法律素养以及生活生产习惯,还有污染的可怕性及处理问题的紧迫性。只要具备初步的损害,至于是不是被告造成的,则由被告举证。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本案一审法院采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认定原告索赔的具体数额没有确实证据予以证实而判决驳回了原告诉请,这苛求了证据的规范性。二审法院,依据当地渔政监督管理站勘验笔录,按照当地同等鱼塘平均产量平均价值予以估算损失,较为客观与公平。既有损失,理当赔偿。我国《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我国《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等亦有类似的规定。该法第55条和56条规定,造成水污染危害的单位,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水污染损失由第三者故意或者过失所引起的,第三者应当承担责任;水污染损失由受害者自身的原因引起的,排污单位不承担责任;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水污染损失,免予承担责任。

本案当地市政公司排污管道破裂,该排污管道由市政公司使用,因其管理疏漏造成污染源扩散至鱼塘后致人损害,法院判决市政公司承担责任也无可非议。市政公司的上属单位是城市建设委员会,属于法律上公益性组织。有关公益性组织致人损害的赔偿,司法实践中,都被当作一般意义上的民事赔偿。但笔者认为,这种服务性的公益性公司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司,不能单纯适用私法。这些公益性组织“幕后的政府行为”是不言而喻的,是“延伸了的公共之手”。公益性组织侵权造成的损害赔偿,含有国家行政赔偿的性质。现实生活的复杂性、行政管理的多样性和行政主体的难统一性等常常使得行政赔偿与一般民事损害赔偿互有交叉。但无论怎样,环境污染责任属于严格责任范畴,实行无过错责任。被诉主体只有证明污染是因不可抗力造成或系受害人及第三人造成的情况下,才可以免除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实际上,本案真正的污染者是谁?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市政公司承担的是管理者的责任,其重新辅设了一条排污管道,排除了危害。但真正的污染排放者,还是附近的企业。污染根源在于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而不在于排水沟本身。如果确实能查找出是哪一家或几家企业排放的污水超标而致鱼死亡,应由真正的排污单位负责赔偿。当然,这仍须由被诉主体负举证责任,被诉主体须对不存在因果关系和免责事由进行举证。

第三篇:环境保护法案例分析

非法占用耕地罪

焦点问题:此案例中,直接责任人违反了《刑法》和《土地管理法》。非法占用耕地,造成耕地的毁坏,其行为已构成犯罪。

案例评析:非法占用耕地罪是新《刑法》规定的新罪名。贵州省贞丰县政府非法批准开采金矿案

焦点问题:本案违反《矿产资源法》。是2001年6月22日国土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的5起被查出的土地和矿产资源违法案件之一。案例评价:《矿产资源法》第6条第1、2款规定“开采下新《刑法》第342条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对于“数量较大”,新《刑法》和新《土地管理法》没有明确规定。在新《刑法》实施之初,各级司法部门一般是根据本地区耕地人均占有情况等酌情裁量,即发挥行政执法和司法中的“自由裁量权”。这样难免出现一些执法过严或者过宽的问题。2000年6月22日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作了明确规定。该《解释》第3条规定:非法占用耕地“数量较大”,是指非法占用基本农田5亩以上或者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10亩以上。本案中利华公司超占10亩耕地,已经符合这一标准。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明确规定,造成耕地大量毁坏,是指行为人非法占用耕地建窑、建坟、建房、挖沙、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非农业建设,造成基地农田5亩以上或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10亩以上种植条件严重毁坏或者严重污染,严重毁坏或者严重污染,应指所破坏的耕地已经严重丧失土地肥力,丧失种植条件,无法继续耕种。

滥挖甘草破坏草原处罚决定案

焦点问题:本案责任人违反了《草原法》。案例评价:药材公司不服新干县农牧局的处罚决定的理由不成立。《草原法》第11条规定“在草原上割灌木、挖药材、挖野生植物、刮碱土、拉肥土等,必须经草原使用者同意,报乡级或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在指定范围内进行,并做到随挖随填,保留一部分植物的母株”。对草原资源的利用不能超过它的再生能力,必须保持可持续的利用。本案中药材公司超过核准额6倍的多的采挖和收购甘草,造成草原的破坏,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草原法》第20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在草原上砍挖固沙植物和其他野生植物或者采土,致使草原植被破坏的,乡级或县级人民政府农牧业部门有权制止,并责令恢复植被,赔偿损失;情节严重的,还可以处以罚款。”新干县农牧局对药材公司的处罚决定是恰当的。

列矿产资源的,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审批,并颁发采矿许可证:(1)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产资源:(2)前项规定区域以外可供开采的矿产储量规模在大型以上的矿产资源”;开采地1款、第2款规定以外的矿产资源,其可供开采的矿产的规模为中型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审批和颁发采矿许可证”。贵州省贞丰县政府非法批准开采金矿案,主要表现为县政府违反《矿产资源法》的开采审批规定,擅自批准开采国家出资探明的特大型金矿,导致矿区环境恶化,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应当给予县委书记和县长行政处分。

水事纠纷处理案

案例简介:全丰乡稻香村村民种田大户郑某承包勒255亩稻田,灌溉用水引自稻香水库。同村村民马某的稻田与郑某的毗邻,共一条引水渠。1991年春旱,水量不足,马某私自Jai将引水渠改道,把水全部引入自己的稻田。郑某发现时,已有部分秧苗枯死,遂于马某发生争执。根据《水法》第12、36、44条的规定,本案处理办法是,马某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并赔偿郑某的损失。焦点问题:本案违反《水法》,是典型的水事纠纷案,最好通过协商或者调解解决,根据秧苗枯死的程度和预计造成的经济损失,合理赔偿。

案例分析:

1《水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发生的水事纠纷,应该通过协商或者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请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授权的主管部门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主干部门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啊起诉”。

2《水法》第12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引水、蓄水、排水、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第44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取水、截水、阻水、排水,给他人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营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非法捕杀、出售、收购、走私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临野生动物罪

案例简介:1998年10月,杜某为了谋取暴力,窜人某自然保护区内猎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雪豹2只。后杜某将捕杀的雪豹皮高价卖给了境外商李某。李某在出境时携带的雪豹皮被海关查获。在海关人员的盘问下,李某交代雪豹皮是从杜某处买来的。杜某遂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并承认了捕杀雪豹、出售雪豹皮的事实。

焦点问题:本案责任人杜某和李某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刑法》构成犯罪。

案例评析:《野生动物保护法》第31条规定“非法捕杀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依35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情节严重,构成投机倒把罪,走私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第36条“非法进出口野生动物或其产品的,由海关依照海关法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关于走私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新《刑法》地341条规定“非法捕猎、残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临野生动物的、或非法收购、运输、出售上述野生动物及制品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案中:1.杜某和李某的行为违反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刑法》,该违法行为与我国参加的《濒临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有关。2.杜某的行为构成了犯罪。具体罪名是:非法捕杀和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临野生动物制品罪。3.李某的行为构成了犯罪。具体的罪名是:走私国家禁止出口的珍贵动物制品罪:非法收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临野生动物制品罪。

第四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论

第三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

第五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立法

第六章国家对环境资源的管理

第七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第八章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第九章自然资源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第十章环境标准

第十一章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责任

第十二章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

第十三章大气污染防治法

第十四章海洋环境保护法

第十五章水污染防治法

第十六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第十七章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第十八章放射性污染防治和其他危险物质管理的规定 第十九章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

第二十章土地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一章 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法

第二十二章 森林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三章 草原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四章 渔业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五章 矿产资源法保护法

第二十六章 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七章 特殊区域环境保护法

第二十八章 国际环境法概述

第二十九章 国际环境法原则与实施

第三十章环境与资源的国际法保护

第五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一、结合我国当前国情,谈谈你对我国环境问题成因及对策的看法。

答: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围绕人类的大问题之一,也是当代全球所关注的焦点,甚至已成为制约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根据《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和《199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中国环境状况主要数据如下:

1、大气环境

2、水资源和水环境

3、固体废弃物4环境噪声

5、乡镇工业污染排放

6、土地资源

7、草原资源

8、森林资源

9、近海环境

10、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

11、气候变暖与自然灾害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海洋污染、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人类共同遗产与国际公域破坏等方面。从自然科学层面考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地关系恶化。而从人类社会的制度构建层面考察,政治和经济学家则普遍认为,当决定使用环境资源的对策人物忽视或低估环境破坏给社会造成的代价时就会出现环境为题。综上,环境问题的成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市场失灵。第一,环境的成本外部化。第二,对生态系统估值 不当。第三,产权界定不清。

2、政策失误。

3、科学不确定性。

4、国际贸易的影响。

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环境问题的对策如下:(一)、国家。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建立健全环境监控体系,加强环境监管,严惩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

3、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法律意识。

4、鼓励企业生产和使用环保产品。

5、加强宏观调控,采取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二)、企业。

1、经济发展方式从粗犷型向集约型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

2、依靠科技,推行清洁生产,消除污染。

3、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4、加大环保投入。(三)、个人。

1、树立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法律意识,积极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2、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拒绝在街头、露天烧烤,不焚烧废弃物,不乱扔垃圾。

3、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因此,对于每一个社会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二、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进入

21世纪,人口数量不断上升,耕地逐渐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请结合保护耕地的必要性谈谈我国耕地保护的法律规定。

答: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耕地则是基础的基础。我国人多地少,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育着世界22%的人口。耕地问题是我们国家的大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主要来源于耕地。

其次,耕地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耕地为农村人口提供了主要的生活保障,是城市居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我国是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仅1.59亩,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4%,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进一步减少。所以,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稳定一定的耕地面积,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否则,别无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该条第二款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中华人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通过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和土地利用计划的安排使用土地,严格控制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从而保证耕地数量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位罚金。”第四百一十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耕地保护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这些规定是保护耕地的强制力,是解决耕地问题的根本措施。最后,希望像抓计划生育工作那样,把土地管理工作抓好。认真执行《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业法》,加大执法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土地管理与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三、以“中国与国际环境法”为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答:首先我觉得应该先明确什么是国际环境法,国际环境法是调整国际自然环境保护中的国家间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当代国际法中的一个新领域。国际环境法具有调整范围的全球性、调整方法的综合性、法律理念生态性及法律规范技术性的特征。

其次,现如今的国际环境法在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国家经济利益的差别与矛盾、发展中国家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与环境保护的相关国际规则月标准均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传统境界学理论与全球环境问题的脱节等。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面临这些矛盾时仍需要很好地机制来解决。中国身为发展中国家中的较大国家,在国际环境问题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环境保护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国际环境合作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促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严峻的环境状况对加强国际环境合作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部分国际环境问题得到改善,但绝大多数全球环境问题仍呈持续恶化之势;区域环境问题日渐突显,跨界环境摩擦不断上升;环境问题与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关系愈加紧密;新的环境问题不断涌现,并逐步成为重要的国际环境问题。此外,我们还面临着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全球环境的严峻形势对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提出了迫切要求,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需要各国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环境大国与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领域国际合作,并取得长足进展。在多边环境合作过程中,中国坚持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积极参与,加强对话,共谋发展。截至目前,已加入22项环境公约、7个议定书、5个修正案,内容涉及大气、危险废物、自然保护和陆地生物资源等各方面。中国的双边环境合作也不断拓展和深化,截至今年5月,中国已同美国、日本等40个国家签署了双边环境保护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同9个国家签署了核安全合作双边协定或备忘录,中国双边环境合作伙伴遍布全球各大洲,合作范围涵盖了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安全等所有重要领域。双边环境合作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区域环境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环境问题逐渐成为许多跨区域合作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区域环境合作中始终坚持“睦邻、安邻和富邻”政策,大力加强和推动与周边国家或相关地区的合作,参与区域合作机制化建设。

中国在与国际环境法相接触摩擦的过程中,渐渐地产生了一种适应我国国情的处理措施,求同存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渐渐地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理论。我也相信,中国在与国际环境法的接触中,会越来越融洽,中国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下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案例--案例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案例--案例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考前复习指导 第一章 导论 本章重点:环境、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环境暴雨、资源保护及其生态保护的关系;环境......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单选:(十) 1、2、我国最早颁布的一部综合性环境基本法是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法》 3、《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了 4、水质标准5、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青岛农业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不足及其重要性 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摘要】现如今很多地区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进行了......

    环境保护法重点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1、某化工厂是一家生产化学添加剂的企业。2004年,该厂通过了区环保局环境影响评估审批。在废水处理设施验收合格后,正式投入生产。2007年,该化工厂为了扩大生产规模、......

    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

    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结课论文论文题目:论保护湿地与创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食品营养与检测1103班学号:论保护湿地与创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摘......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二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二)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资源的规划制度。P142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民事责任。P、174 3、大气污染。P、202 二、单选: 1、下列属于环保法关系的客体(A) A......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论文

    环境保护与相关法律制度完善,加强自然资源保护 目录 中文摘要„„„„„„„„„„„„„„„„„„„„„„„„„„„„„„„„„„1 引言„„„„„„„„„„„„„„„......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小抄

    1.行政处分与行政处罚有何区别P102环境行政处罚的种类是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这实施环境行政处罚的类别或者形式,是环境行政处罚的外在表现,并且是由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