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暑假
【调查范围及对象】: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下埠镇潘塘村潘塘小学 【调查方法】:走访及查阅资料
【调查内容】:主要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成绩,教学条件,在校表现,理想梦想方面开展调查。
【调查分析】:潘塘小学是我的母校,在村领导的优秀领导下,个人觉得相对于新闻里面说的那些贫困县城教学条件还是好多了,但留守儿童还是居高不下。十几年前潘塘村是个发展还不错的地方,但自从带动它发展的陶瓷公司搬迁后,邮政所银行酒店也相继消失没有存在的价值,村里人多半失业,农村劳动力剩余没经济来源,年长点的不愿在外奔波的人开始从事农活种种菜什么的,大多数青年人选择外出打工,村里留下来的就是孩子跟老人居多,是留守儿童比较聚集的地方,一般是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过年才回次家,小孩就由爷爷奶奶照顾,但大家也知道90%以上的老人对于做错事的小孩最多只是说说不会像大人样严厉,农村孩子本来就野性较大,对于当方面的训导是完全不当回事的,久而久之,各种矛盾也相继出现。对于我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那的孩子的行为习惯都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这次调查更容易开展,相对来说数据结果比较准确更具可靠性。以下是我个人根据调查与自身经历对留守儿童的分析
一. 访谈了解
根据走访与老师交流统计潘塘小学从学前班到六年级总共300多名学生,留守儿童在也有将近100名以上,班里学习成绩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的、打架斗殴的、旷课迟到的、任性脾气差的80%以上是留守儿童。老师们也难教导,看着不听话就头疼。想跟孩子的父母谈谈孩子的问题让他们好好管教,可是家长也不在,后来老师也懒的管了,小问题的孩子慢慢也发展成了大问题的了。
二.留守儿童的成因
1.爷爷奶奶没时间跟精力照顾孩子,孩子成绩差
在家的爷爷奶奶由于家境不好,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到了农忙季节,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很多孩子就得自己承担起家务,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作为我就深有体会,虽然我不是留守儿童,但爸妈每天忙着工作挣钱,早出晚归,自己7岁就开始煮饭炒菜给妈妈送饭,可想而知留守儿童更是百般艰辛的。关于学习,爷爷奶奶更是无从下手,他们的文化水平可能比孩子还低些,孩子不懂的一方面不好意思问老师,另一方面爷爷奶奶不会教孩子,不懂的问题日加积累,学习成绩肯定也是跟不上的。我小时候还能偶尔在家门口的水稻田看见没有10岁的小孩子一个人牵着头牛喂草,失去了他应该有的美好童年,我们在上课他在喂草,我们回家在与小伙伴嬉戏他还在喂草,而他却只能与牛相伴。真的不知道孩子的爸妈怎么想的,没能力养孩子却生孩子,让他来这受苦。2.缺乏父母爱心理发育不全
部分外出打工却父母已故的家长把孩子寄养在兄弟姐妹那里。虽然说大多数是幸运儿能得到亲戚的喜欢与认可,因为毕竟在别人家,很多坏想法坏行为还是不敢表现出来,思想会早熟,尽量学会懂事去取悦亲戚。但毕竟不是自己家不是自己的爸妈,自己的想法不敢随便说出来,什么都藏着掖着,心理也就随即出现,性格阴沉,他们是所有人眼中的乖孩子,但是只要他们自己知道内心的孤单挣扎与痛苦,他们羡慕别人美满的家庭,羡慕别人的小孩有爸妈买的玩具,羡慕他们有爸妈带他们去动物园玩,最重要的是他们缺乏父母的爱,不能无时无刻感受到父母的关怀。
3.监护人素质不足,教育偏差,孩子表现不良
有些家长由于自身素质偏低放任自己孩子做错事,就算孩子小时候偷东西都可能不会说他而是觉得高兴,家里得来的东西不费功夫。当孩子跟同学打架不管谁的对错就是站在孩子那边为孩子出口气不然就是丢了面子。让孩子形成偷东西是好的,打架有老爸撑腰的畸形思想。在学校当然是经常打架斗殴的坏学生咯。4.家长思想封建,目光不够长远
孩子学习不好,自己能力有限不会想办法去解决,就觉得孩子学习不好脑袋就不聪明了,以后长大了就跟自己一样做苦力,不会挖掘孩子其他方面的才能,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可以让孩子补习的好机会也因家庭负担不起而错过。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的兴趣爱好就更不用说,只想着以孩子学习为重,学习不好就要耐劳吃苦干活。
5.孩子与爷爷奶奶的代沟
众所周知,就算相差2岁经历的人与事都是有很大差别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也是几十年来大家一成不变的热议话题,比较难搞定,更别说年迈经常过革命年代的爷爷奶奶与孙子孙子之间的代沟了。爷爷奶奶们很难理解现在孩子的世界,他们能做的不是插手,而是一味的顺应,孩子做错事不打不骂,只有孩子嚎啕大哭的时候就买零食安慰,起不到教育作用。6.社会现状与家庭窘境使孩子的人生观出现扭曲
一直被孤独所缠绕的肯定能知道爸妈抛弃自己在外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挣钱,所以让爸妈留在身边陪自己的前提条件是有钱,同学们一直歧视自己不愿跟自己做朋友也是自己太寒酸家里太穷,从小孩子就把金钱看得太重,而不是把自己的个人理想放在前面,长大后可想而知是多么势力的人啊。
三. 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在班上是同学们眼中的坏学生,受到孤立,留守儿童女孩子中很多都偏男生性格,同性同伴不喜欢跟她们玩。父母不在家,孩子没怎么照看好,看起来邋遢的一般会受到同学歧视。
四. 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方法
1.家长应该时常打电话回家跟孩子交流,经常慰问孩子,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温暖,及时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孩子的第一手信息,当孩子真的出现问题时,应权衡轻重,可以选择回家照顾孩子一段时间同时干点杂货铮点小钱,等孩子情况好转后再离开也不迟。
2.老师应该多点耐心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与学习。孩子不懂的多教教,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与孩子交流,毕竟相对家长孩子还是最听老师话的。多办点集体活动,让性格孤僻的孩子能更好的融入集体。
3.学校多开设点兴趣班,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挖掘他们的潜在才能。并定期开展各种比赛,让孩子们明确知道自己在什么方面有优势,就算学习差也不至于那么悲观。
4.村委会应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教育如下:
(1)在外打工的家长在外头呆久了也见了世面,应该懂除了学习,孩子还可以在各方各面有出路,不应轻言放弃,多方面培养孩子,就算没钱也可以先借着,做长远打算。不能让孩子跟着自己穷一辈子,重走自己的艰辛路。(2)如果家庭负担不起多个孩子的教育与生活就少养,应抛弃重男轻女的思想,不要不生到男孩死不罢休。孩子既然生下来了就要对他负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好的生活氛围。
(3)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虽然非常疼爱自己的孙子孙女,但真的是没办法的情况下,是需对孩子狠点,不能看着让情况一步一步恶化下去。4.国家干部应该:
(1)多体恤民情,为人民服务而不是贪污枉法(最近看穷村子孩子上学难,教学条件差而村领导各种贪污挥霍的新闻看多了,偏个人感情),在其位谋其政。国家划拨的贫困扶住资金要及时一分不少地发放给需要的人。
(2)现在很多村官都是大学生,他们应该利用所学知识尽最大的努力为村民创造财富之路。比如村里资助资金不足却有想法的农民创业开设养殖场,资助村民搞承包之类的,创造大家一起致富的途径。我才疏学浅,深层次的就让村官们想想吧。
(3)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让孩子学习环境更好。(4)降低留守儿童的收费标准。
(5)加大社会关注力度,让大家可以主动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矛盾。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但还是有很多地区属于贫困,恶劣的天气和低效的受益使得很多父母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的孩子,来到发达地区去赚钱。孩子是每个父母心中的宝贝,是祖国发展的关键。但还是有很多孩子正在失去着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和家庭温情、社会关怀。
调研时间:2013年7月20—8月20日
调研地点: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田家湾村
调查对象:全村儿童
调查主题:留守儿童生活状况
调查人员:田敏珊
【摘要】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调查显示,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比2005年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757万,增幅达47.73%。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其中小学(6-11岁)
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与2005年相比,小学和初中学龄阶段留守儿童分别减少了89万和226万,共减少315万,降幅为9.65%。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
13.32%,规模达813万,比2005年减少了199万,降幅为19.68%。可见五年间,学龄前留守儿童规模快速膨胀,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减少,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明显收缩。
留守儿童在各地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其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其次,安徽、广东、湖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占全国百分比也很高,分别为7.26%、7.18%和7.13%。以上五个省份留守儿童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占到43.64%。另外,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省份,同时也分布于江苏、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
调查显示,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有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这是要特别给予关照的留守孩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1、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调查显示,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有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与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沉闷,他们与祖父母有一道鸿沟,祖父母对于看管他们会越来越吃力,到后面演变成放养状态。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拘谨,他们有的比较难融入新的集体。独居的孩子则内心非常孤单,他们特别渴望得到父母的赞赏和关心,但又必须成长起来照顾自己。他们温饱不是问题,但也会渴望那电视里面出现过的“美食”、玩具、漂亮的衣服,但又不敢轻易地向父母提出。
2、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
农村现有的教育相对于我国平均教育水平来说,是比较低的,有些偏远地区就更加了。当城市里的孩子开始各种补习班的时候,农
村里的孩子已经乖巧地帮着家里人做着农活,有些人也许一辈子也不会走出大山,不会了解这外面的世界。学校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很幸福的地方,哪怕是带着石头的沙泥操场一个自制的足球。他们对于普通的上课已经觉得很满足了,甚至会放弃读书,放弃给父母再增加负担。65%得到政府帮助的孩子,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他们会心存感激,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而家境好的,祖父就会宠着孙子,溺爱孩子,养成行为散漫,养成自私的习惯。65%的孩子的到政府的帮助,在各方面都会发生本质的改变,人生轨迹往光明的达到驶去。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亲情缺失,感情脆弱
留守儿童大多从小就离开父母,他们很渴望父母的关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与父母的感情会慢慢疏远。12岁以下的孩子会中有80%的孩子常常想念父母,12-16的孩子有50%的孩子常常想念父母,17-18岁的孩子60%对于父母感情不有点点疏离。70%的农村留守儿童,对于亲情非常渴望,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周边的环境缺少安全感。
2、陋习不少,不爱学习
相对于父母陪伴的孩子,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父母的鼓励、交流和督促。处在义务教育的他们,自我约束还不够,有些人及早地接触社会人员,沾染不良习惯,祖父母不能及时的发现,就算发现也制止不了。在农村最典型的就是过早地接触香烟,而且接触香烟的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小了,农村对于销售香烟没有太严的年龄规定。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因为学校也缺少与家长的交流,对于学生遗漏了很多。
3、教育单薄,存在隐患
每年在农村,留守儿童在假期或在平常生活中出事的例子屡见不鲜。暑假,在农村的河流、池塘不知道葬送了多少年幼的生命,学校对于孩子的安全防范学习的还不够。近年,农村的孩童遭到来自自己身边的人猥亵时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心健康遭到威胁。农村没有普及性教育和面临危险我们该怎么做。导致儿童的成长环境中存在严重的隐患。
4、价值观的扭曲
很多孩子早早地辍学,出去打工,认为读不读书都一样。只要能挣到钱就可以了,对于法律不甚了解。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认为对于孩子没有时间陪伴,就用金钱和物质奖励来弥补,很多孩子养成了依赖和好逸恶劳的恶习。
三、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国家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国家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正在通过不同方式来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和千千万万的家庭的幸福。留守儿童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不同方面的关爱。
1.政府可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让本地的劳动力可以就近选择就业。对于留守儿童,特别是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特别关注。政府可以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可以设置一些书屋和活动室,可以让孩子在业余时间既可以玩到又可以学到。
2、作为学校,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工作机制,负责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指导;给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知道分辨事物的是与非;加强校园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可以适当安排宿舍,对于没有父母看管的孩子住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及时的发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
3、作为家庭,在关爱留守儿童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做法: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进一步完善委托监护制度;家庭要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强化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家长、特别是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第三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庄浪县良邑乡良邑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前言: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每年都有大批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城镇之间动态地迁徙和流动,不仅为城市的产业化增加了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激发了他们自身蕴藏的巨大生产力和创造力.但我们还应看到,在农民进城务工的同时,他们家庭的部分成员却被留在了农村,形成了农村特殊的“三留”人口(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他们和农民工逐渐成为了积淀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面临着各自生存和发展的困难.活动参加者:陈亚光 活动时间:2014月10号20 活动地点:庄浪县
庄浪县地处甘肃中部,六盘山西麓,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各种产业,推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把子女留在家里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随着“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断凸现,逐渐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良邑乡良邑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经过采取分层抽样、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5个小生产队中抽取82个家庭,调查时点为2015年12月30。汇总结果显示:82个家庭总人口385人,劳动力196人。2015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66人,比去年同期减少9人。在留守儿童共40人,其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21人,占留守儿童的52.5%,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3人,占留守儿童的32.5%,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人,占留守儿童的5%,独立生活的有4人,占留守儿童的1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5个村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教育帮助不够。调查中发现,83%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3%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习,仅有10%的监护人和老师联系。从而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时好时坏,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
题儿”。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欠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大多数与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上给予的多,孩子要啥给啥,精神上关注的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得当、不及时。由于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且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挣的钱,用于补偿孩子和老人,致使很多留守儿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物质生活优越感较强,加之长辈长期存在“溺爱”孩子的做法,家庭教育方法不得当,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8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课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有的上课时间溜出学校上网,学习成绩较差比例之大令人担忧。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4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40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80%,有50.7%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12.2%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20%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郁闷、敏感、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而且由于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其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 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等意外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4.政府、社会关注不够。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和引导。目前他们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准确判断,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面临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教育、民政、关工委、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
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学校原因。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二、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共建。从目前现状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它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必须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当作一项希望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并切实落实在行动上,全面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
1.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一是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形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二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新闻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引起全社会重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四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要加大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2.加快本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使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走出“钱袋”和“后代”两难的困惑。积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带着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回乡创业,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则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办法,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3.从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一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试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形成合力。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老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
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4.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关爱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工作简报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宣传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让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关心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开展关爱活动,享受家的温暖。开展征寻“爱心妈妈”活动,让“爱心妈妈”自愿者在星期日领留守儿童与自己的孩子共度周末,给留守儿童精神关爱,让他们也能拥有一个温暖的“家”的美好感觉,努力达到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增强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合力。
2016年1月12日
第四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社会实践报告
调研地点:湖南省桂阳县桐木村
调查对象:全村留守儿童 调查主题:留守儿童生活状况 调查人员:侯泽成、宁威伟
【摘 要】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为了掌握这些状况的现状,寻求更多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本人着重对此进行来调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由于父母不在身边,43%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之间存在着矛盾,其中54%的留守儿童在处理矛盾时采取闷不吭声的态度,只有22%选择向父母诉苦。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只有43%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持担心态度的,有49%的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缺少安全感的。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
学习状况一般。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大多数孩子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父母外出也使得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说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四)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忙于在外赚钱养家,无暇顾及子女,与孩子之间缺少沟通,即便打电话,关注的焦点也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留守儿童的祖父母或其它监护人受教育程度很低,甚至有些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不了解孩子的思想,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况。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亲情缺乏、心态失衡
71%的留守儿童经常会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14%的留守儿童有时会想念父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些留守的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90%的留守儿童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关心,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
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想念程度80%70%60%50%71%比例40%30%20%10%0%经常会想偶尔会想不想不知道14%2%3%
(二)习惯不良、学习较差
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行为偏激。调查中发现34%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目无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撒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发生。
(三)教育单调、安全难保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到了学校的身上,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然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侵害后又无亲人倾诉,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加上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断点,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四)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暇照顾子女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给孩子物质和对孩子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等陋习,甚至导致了一些“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的产生。调查中,不想读书,想自己去赚钱的留守儿童占12%,他们并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
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直接影响着部分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未来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最为关注的是有可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留守儿童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给予关爱。
(一)各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1、各级党委、政府要完善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
2、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特定的职能机构,负责关爱“留守儿童”的具体工作;
3、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关爱留守儿童联席会议”制度,综治、教育、妇联、团委等部门单位应定期通报交流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情况。
(二)家庭应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作为家庭,在关爱留守儿童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做法:
1、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进一步完善委托监护制度;
2、家庭要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要强化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家长、特别是外出打工的
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学校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护
作为学校,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工作机制,负责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指导。
2、要将留守儿童的教育纳入考核班主任工作中,有班主任负责留守儿童的日常思想交流、学习和在校安全情况的监管,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沟通。
3、要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为农村学校配齐心理教师,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四)社会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
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迫在眉睫。要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老教师、老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等群体构成一张补缺拾遗的监护网络。有条件的行政村和自然村,都应设立图书室和活动室,让留守儿童有个活动的场所。要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人员在农村的作用,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关心督促留守儿童的成长,让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全社会的关心对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育他们健全人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经过此次社会实践发现,目前留守儿童的各种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不过,我们相信只要各级党委、政府能够真正的重视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方位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关护、关心,就能够达到真正关心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一定可以得到保障。
第五篇:大冶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大冶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全国、省妇联《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精神,全面动态了解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的生存、发展状况,我市妇联继2007年初对全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进行调查后,于今年6月上中旬再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调查情况:我们遵从全国和省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即“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就业而被留在家乡的儿童”。本次调查对象为14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调查范围覆盖全市14个乡镇(场)的所有中小学及部分幼儿园,是一次本市农村在园在校留守儿童状况的全面调查。市妇联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的通知》,市教育局和各乡镇中心学校积极配合调研,14个乡镇(场)妇联组织结合各自实际,分别采取填写登记表,入户调查,与村干部、监护人、教师座谈等形式,在本辖区开展了调研工作,并各自形成了本地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市妇联在14个乡镇(场)调研报告和调查表的基础上,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形成如下全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二)调查显示:
1、数据统计。全市共有在园在校留守儿童9490人,其中,女童3986人,占比42%;男童5504人,占比58%;他们中,学前儿童3796人,占比40%;小学生3540万人,占比37.31%;初中生2154万人,占比22.69%。有托管监护人的留守儿童9291人,其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监护的占89%,由亲戚同辈监护的占11%;无托管监护的留守儿童199人,占留守儿童的2.1%。
2、分布情况。我市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全市14个乡镇(场)、街办皆有留守儿童。相对而言,城区和靠城区较近的街办、乡镇以及工矿业发达、辖区内企业较多的乡镇,留守儿童较少,具体是东岳街办、经济开发区、东风农场、金湖街办、陈贵镇等。而山区、湖区和较为偏远的乡镇,留守儿童人数则较多,具体为保安、金山店、还地桥、茗山、灵乡、金牛、殷祖、刘仁
八、大箕铺镇等乡镇。这些乡镇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占各自辖区在园在校儿童总数的11—20.9%不等,且大多数留守儿童集中分布在一些高山村,远离镇区、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生活条件艰苦的边远村。如,刘仁八镇的金柯村留守儿童占全村适龄儿童总数的37%,八角亭小学286名学生中,有留守儿童170多名,占比59.4%;灵乡镇正义希望学校有学生923人,其中留守儿童250名,占比27.09%;还地桥镇的马石立小学、吴祠小学,留守儿童比值也分别占到了36.9%、48.6%。
3、动态变化。与2007年初相比,我市14岁以下留守儿童减少了2600余人。原因有二:一是我市有部分农民工相继返乡,就近务工;二是有少数务工农民夫妻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相关就学政策的完善,将孩子带去了务工城市进园上学。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调查显示,目前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亲情缺失,许多留守儿童心理出现障碍。父母在外打工使留守儿童感觉亲情缺失,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少倾诉对象,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心理抑郁,性格内向孤僻,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一些留守女孩在生理变化出现时由于得不到学校和家庭特别是母亲的关心和指导,往往表现出极大的惊慌和不安。金山店镇调查报告显示,全镇859名留守儿童的父母回家次数普遍较少。其中,仅每年春节回家一次的占33.2%,有11.1%的父母每隔两三年回家一次,一些孩子与父母的感情较为生疏。陈贵镇也有类似的报告,该镇刘家畈村留守孩子纪某就是典型的例子,每当父母打回电话,他都是爱接不接的,时常发呆,不大和人说话。金山店镇在随机调查中甚至还发现
有个别父母七八年未回家的例子,这样的父母和孩子形同陌生人。刘仁八镇报告显示,75%的留守儿童渴望将自己的愿望、心里话向父母倾诉,孩子最信任的人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再好,也无法代替爸爸妈妈。据大多数乡镇报告统计,我市80%的留守儿童父母主要靠电话来维系与孩子的联系,但一周内能与孩子联系一次的父母还不到1/3。77%的留守儿童想念父母,难以应对亲情关系的断裂和隔膜,15%的留守儿童感觉对父母陌生,认为与父母联系不联系无所谓。在随访中,有些被调查的儿童一提到妈妈,就眼泪汪汪的。跟父母通电话,有的孩子次次都忍不住流泪。
2、监护不力,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突出。由于多数留守儿童是由年龄偏大的祖辈监护,所以他们中有一部分孩子不仅自身得不到有效的监护,而且还要过早地承担起照顾爷爷奶奶的责任。刘仁八镇八角亭村的留守女童饶桃星就是典型的例子。她的爸妈在外打工好几年了,留下她和5岁的弟弟在家与77岁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耳聋、腿脚不便,身体不好,常年吃药,不但照顾不了姐弟俩,反而需要她的照顾。12岁的她每天放学一回家就要抹桌扫地,洗米做饭,点火炒菜,几乎操持着所有的家务,同时还要照护调皮的弟弟。多个乡镇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留守儿童面临安全隐患。一些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治疗,受到意外伤害如溺水、车祸、打斗等伤亡事件时有发生。如,陈贵镇余洪村雄家庄湾的留守儿童余某与爷爷奶奶在家共同生活,前年夏季的一天,该小孩不幸被狗咬了一口,当时老人没在意,孩子也没说,因没及时治疗,不久就发病死了,孩子年仅5岁。刘仁八镇郑沟村13岁留守女童郑珍珍长期寄居在开理发店的叔叔家,由于她个头较矮小,性格内向,常遭到不懂事的孩子取笑、打骂。叔叔平时生意忙,往往只满足她物质上的要求,她在受委屈后得不到亲人的及时帮助和安慰,小小年纪竟有了轻生的念头。殷祖镇董口村的一名留守儿童在去年暑期私自与同伴一起游泳不慎溺水身亡。茗山乡合桥村由爷爷奶奶监护的6岁留守儿童柯旦于今年4月17日上午放学回家时,弯腰系鞋带不小心被后面一辆疾驶而来的货车轧死。保安镇分别由外公外婆和奶奶照护的两名留守儿童于6月28日不幸溺水身亡。这些意外事故的发生对儿童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给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悲伤。
3、教育不够,留守儿童成绩不良,行为失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在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家庭教育明显欠缺,隔代教育力不从心。我市89%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这些老人中,文盲半文盲比例高,文化素质偏低,在心理、思想等方面难以给留守儿童正确的教育和指导,在学习上也不能给留守儿童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同时,老人与孩子的代沟较深,难以沟通交流。许多老人溺爱孩子,造成孩子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保安镇、茗山乡报告中显示,有不少老人为帮孩子逃避老师的处罚还帮着孩子撒谎,使孩子养成撒谎、逃课、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致使教师无法管教。如彭晚村福特希望小学五年级彭勇同学,脑子非常聪明,爷爷对他特别溺爱,总怕他吃了亏,对他的管教也很放松,致使他有时上学逃课,作业也经常不能完成。二是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管理空缺,导致孩子心理和行为异化。我市农村的绝大多数老年监护人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的意识差,有的监护人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老师是谁,而农村学校教师普遍负担重,对留守儿童缺乏特别的关爱,不能及时、主动地与监护人取得联系和沟通。这中间存在的管理教育空缺致使孩子的心理问题无法疏导和解决,一些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管理更正。刘仁八镇报告,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36%有说谎、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表现;17%有顶撞老师、逃学、打架甚至通宵上网等不良行为;还有少数留守儿童,由于无人监管,与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混在一起,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抽烟喝酒、染上了偷盗等恶习。陈贵镇调查报告显示,在全镇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25%,中等的占45%。其中,说谎、打架、好玩懒做、沉迷于电视和网络游戏、抽烟等不良现象占30%。三是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优良的不多。殷祖镇中心小学的老师反映,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在家时成绩较好,父母一外出打工,孩子作业就经常不做,或敷衍塞责,成绩明显下降。保安镇在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市妇联近日还随机抽查了今年5月份公安部门违法犯罪案件记录。在东岳、金湖、大箕铺等派出所上报的31名1992年以后出生的未成年违法人员中,有2名家长外出打工的少年参与了赌博、斗殴等违法活动。
4、生活贫困,许多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从各乡镇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多数比较贫困。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从事体力活或做小生意,收入微薄,这些家庭生活条件差,加之老人素有节俭的习惯,不懂得饮食营养合理搭配,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营养跟不上,较为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如,东风农场水产场的皮利群读一年级,经济来源主要靠父亲寄钱回来给奶奶。奶奶多病,父亲寄钱有限,所以她经常蓬头垢面,饥一顿、饱一顿,饿着肚子上学是常有的事,长期营养不良让她面黄肌瘦。一些学校老师还反映,部分留守儿童在听课时出现反应迟钝、精力不集中等现象。
三、对策与建议
关注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稳定。再过十年,本调研报告提及的近万名留守儿童如果健康成长起来,将是我市经济社会建设不可低估的一股力量。因此,针对当前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次调查,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主导,成立留守儿童问题专门议事机构。留守儿童问题是未成年人问题,也是农民问题。建议市委、市政府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和谐社会、新农村和精神文明三大建设总体规划,纳入相关单位工作职责,纳入“三农”工作大局,在农民工问题和劳务输出工作中通盘考虑,统筹推进解决;列出专项经费,用于各地留守儿童服务站点的建立、亲情电话的设立等,确保关爱工作落实到位;指定市教育局或市妇儿工委办公室为牵头单位,成立由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财政、卫生、计生、文明办、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议事机构,明确各有关单位工作职责,制定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建立留守儿童工作评估机制,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牵头单位必须协调、指导、督促各有关单位结合自身职能开展留守儿童工作,使各单位留守儿童工作有计划、有内容、有效果,并在年终组织专项检查,奖优罚劣。
2、发挥教育部门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我市绝大部分留守儿童集中在各中小学校,市教育部门,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建立完整的在园在校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况档案;二是逐级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机构。特别是各农村中小学要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三是校内留守儿童达20—30名以上的中小学,分别酌情建立一个以上留守儿童互助组织或留守儿童之家,做到五个一,即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期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班或“留守儿童”家长会,至少开展一次留守儿童互动互助活动,至少开设一堂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课,至少与性格内向、心理异常的留守儿童父母打电话交流一次;在留守儿童之家创设一个心理咨询信箱或亲情热线电话;四是积极创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或多方改善留守儿童的寄宿条件,扩大“一补”范围,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上的困难,给他们一个临时的家,保障他们在校内的安全。
3、发挥妇联广泛联系家庭、动员各界妇女的优势作用。几年来,市妇联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中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探索出了系列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机制。一是为留守儿童建档立案,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父母外出务工地点、联系电话;监护人情况、住址、电话;留守儿童校内外表现情况、学习成绩等,为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动态跟踪管理和服务提供了依据。二是“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卓有成效。几年来,全市妇联系统共计正式招募了爱心妈妈1000余人,与2000余名留守儿童结成关爱对子,有效弥补了这些孩子的亲情和部分家教缺失;三是在全市探索建立了10家留
守儿童服务站。其中,还地桥镇土库村留守儿童服务站工作出色,首创了村、校、警、家多方参与管理的建站模式,获得省妇联授牌。四是“岗村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成功推进。结合全市巾帼示范岗创建,鼓励各创岗单位与各自联系村结对,开展的关爱结对村留守儿童活动今年达到了高潮。3-6月,全市市直各局和一些私企的近30家巾帼示范岗与相关结对村的近千名留守儿童进行了互动,从生活、心理等方面对他们给予了关爱,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进一步发挥妇联广泛联系家庭、联系各界妇女的优势,打响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品牌、岗村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品牌,使爱心妈妈和示范岗切实做到“五个一”,即每月与结对留守儿童联系一次以上,指导孩子给父母写信或通话一次以上,与班主任联系一次,与监护人沟通一次,每年陪孩子过一次节日以上;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村级留守儿童服务站建设工作,将留守儿童工作融入文明家庭创建、巾帼建功、“双合格”等妇女工作主体活动中,使其常规化、制度化,这样才能真正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和条件。
4、发动更多社会力量,形成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合力。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重视;吸纳更多爱心人士担任爱心妈妈爸爸、爱心爷爷奶奶、爱心叔叔阿姨、爱心志愿者,给留守儿童更多的精神关爱和物质帮扶;发挥更多职能部门的作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