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结和测试(本站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试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科学发展观。从历年真题来看每年的分值在2分左右。该部分内容与时事政治联系较为
紧密,特别是党的最新的路线方针政策,考
以识记为主。
【考点精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
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党的十二大邓小平首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党的十三大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形成;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个代
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
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生活需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
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
璧尘公基笔记系列(2009 年江苏公考版)
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
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现实基础和重
要借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随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
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有
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与全面改革的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
形成和发展的全过
。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
中不断得到丰
富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
因素。
2、实事求是地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意义和
实践意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解放思想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
论问题。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其意义。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确立这一任务的依据。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
要务。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指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这种社会还
璧尘公基笔记系列(2009 年江苏公考版)
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
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
统一
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对外开放
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
会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四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经验。
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三步走”的战略步
。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
标。我国发展战略的特。
2、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又
又快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 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
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3、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
兴国战略的内涵。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提高自
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
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
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
配制度的依据。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正确
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
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
紧迫性和长期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
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尊重和保障人
权。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涵义、内容和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长期过。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
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
育科
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
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科学内
涵和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和谐社会的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谐音记法:民工有活定和谐)。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
重的社会建设。
十、“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国两制”基本方
针的形成和发展。
2、“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践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
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的活动决不妥
协)。
十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关于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独立自主是
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中
国外交工作的立足
是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3、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设持久
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在 2005 年 9 月联合国成立 60 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
界》的讲话,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并发表以下几
意见。第一,坚持
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第二,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第四,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各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璧尘公基笔记系列(2009 年江苏公考版)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
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
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附录:
党的十七大专题
1.大会的主题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
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十七大报告的新论断
对新时期(改革开放 29 年来)的论述:新时期最鲜明的特
是改革开放;新时期
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归结起来就是:开辟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是什么?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演变过
。1982 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明确提出“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和任务,2002 年党的十六大将这一表述改为“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大将“建设”改为“发展”,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站在了一个新的起
上,开始了新的伟大征。
⑤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⑥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
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
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
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2)关于科学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什么?
A.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
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
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
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
统一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B.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
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
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是什么?),着力解决人民最
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
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C.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过改革开放,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
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
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使改革始终得到
人民拥护和支持。
D.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
保障。
(3)关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
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
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③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新)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新)。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⑤建设生态文明(新)
(4)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①关于经济建设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方面,提出“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
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的新思路。同时,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新要求。在继续重申“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的同时,首次在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在对外开放方面,提出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②关于政治建设
在党代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重要论断。这是对邓
小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重要论断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党
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重要论断的延伸和
展。
明确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根本和目标。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
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
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首次明确提出“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建议,把这作为扩
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重要举措之一。
在党代会的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即:人
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报告强调必须把这“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的基础性工
重
推进”。
加强公民意识
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行政机构“大部门体制”问题。要求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
制改革总体方案,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
间协调配合机制。
首次提出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这作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的前提和条
件,并提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
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③关于文化建设
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使用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提法。鲜明提出“推动社会主
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任务和根本要求。
首次使用“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
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
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在时代的高起
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
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使用了“思想库”一词。提出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
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首次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报告倡导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
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并决定开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提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④关于社会建设
就业是民生之本。明确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
。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 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
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劳有所得、病有所
医、有所养、住有所居。
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为重,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改变十六大报告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
公平”的提法,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
加注重公平”。
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等概念首次纳入党代会报告之中。
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
管理体制,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重视社会组织 建设和管理,加强
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等等。
⑤其他方面
“一个中国”原则的新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
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两岸“达成和平协议”的建议。报告郑重呼吁,在一个中
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
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
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
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
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
球家园。
(5)关于党的建设
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的总体目标,即:要“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
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
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
执政党。”
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
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
加强组
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
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
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 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
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
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
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
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
社会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
期制”,等等。
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
制。”
鲜明提出“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
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
作领域。并且首次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写入党代会报告。【真题回顾】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是(B)(2008 年江苏真题 A 类)
A 科技进步
B 安定有序
C 发展有序
D 竞争有序
2、针对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BCD)(2008 年
江苏真题A类)
A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B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C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D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3、关于人大代表选举,党的十七大报告建议逐步实行(D)(2008 年江苏真题 A
类)
A 阶层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B 行政区划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C 职业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D 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璧尘公基笔记系列(2009 年江苏公考版)
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显著的特
是(B)(2008 年江苏真题 C 类)
A 快速发展
B 改革开放
C 与时俱进
D 社会和谐
5、胡锦涛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成功的前提条件是(A)(2007 年江苏真题
A 类)
A.科学执政
B.民主执政
C.依法执政
D.以德执政
【模拟练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模拟试题
1、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邓小平理论
(ACDE,2001年)
A 开
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 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 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D 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E 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2000 年,文科)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三个有利于”标准
3、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看其是否有利于(BCD,1993时政)
A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C 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E 加强全国各民族团结
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D,1994 年,理科)
A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 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
C 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解放 B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D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2005 年)
A 发展才是硬道理
B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6、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AD,2002 年,文科)
A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C 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E 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B 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D 坚持共同富裕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CDE,2002 年,理科)
A 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C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E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D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8、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ABCDE,2003 年)
A 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
B 发展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
C 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E 发展是实现民富国强的要求
D 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9、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ABCDE,2004 年)
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C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E社会主义发展过
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D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1990 年,文科)
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 新旧体制交替的矛盾
C 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
D 人民大众同极少数敌对分子、反社会主义分子之间的矛盾
1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应该是(D,1997 年,理科)
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
B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C 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
是(D,1998年,文理科)
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C,2000 年,理科)
A 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 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D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1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C,2001 年,文理科)
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B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D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5、邓小平指出: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BCDE,2001 年,文科)
A 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 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 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E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1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D,2004 年)
A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党的阶级性
B持执政为民
D坚持与时俱进
1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
和落脚
是(D,2007 年)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
D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
1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AC,2006 年)
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
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D,2006年)
A.科技创新
B.制度创新
C.文化创新
D.理论创新
20、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ABC,2005 年)
A 体现时代性
B 把握规律性
C 富于创造性
D 注重协调性
21、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
是(C,2003 年)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D 增强综合国力
2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将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
底是(B,2005年)
A 经济实力的竞争
B 人才的竞争
C 事实力的竞争
D 政治实力的竞争
23、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ABCE,2004 年)A 科技含量高
C 资源消耗低
E 环境污染少
B 经济效益好
D 产值增加快
24、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其主要内容有(ABD,2005年)。
A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C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B 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D 服务业全面发展
2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具体措施有(ABC,2007 年)
A.加快发展农村义务
育
B.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
C.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D.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6、个体经济在性质上不同于私营经济,是因为(C,2002 年,文科)A 投资规模较小
C 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和经营
B 经营方式单一
D 不是法人企业
2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A,2002 年,理科)A 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C 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
B 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D 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
2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B,2003 年)A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C 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 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29、“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BC,2006年)
A.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B.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C.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
30、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公配制度,就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其
中包括(ABCD,2007年)
A.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B.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C.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D.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3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C,1993 年,文理科)A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B 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
和文化传统
C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 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和睦
3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A,1993、2002 年,文理科)A 人民当家作主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人民民主专政
D 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33、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归根到底是因为它(A,1995 年,理科)
A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B 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C 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D 体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3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C,2000 年,文科)A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 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B,2001 年,理科)A 人民民主专政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A,2003 年)A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 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序化
C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 有领导、有步
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7、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尊重和保护人权,认为首要的人权是(C,2007 年)A.参政权、议政权
B.自由权、平等权
C.生存权、发展权
D.选举权、被选举权
3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ACD,1997 年,理科)A 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B 社会团体的联合组织
C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组织 D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E 民主党派的联合组织
39、邓小平指出: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理论
命题的涵义是(ABCDE,2001年,理科)
A 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B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 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D 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E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
40、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ABCD,2005年)
A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B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C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D 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基本要
有(ACD,2007 年)
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B.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
C.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
D.依法治国的最重要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4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C,2005 年)
A 发扬艰
奋斗的精神
B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C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D 发扬顾全大局、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精神
4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A,2007 年)
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
C.诚实
信
D.爱国主义
4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45、“一国两制”的前提是(A,1997 年,理科)A 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C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 港、澳、台实行高度自治
D 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46、“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A,1999 年,理科
A 台湾问题开始的C 澳门问题开始的B 香港问题开始的
D 香港和澳门问题开始的
47、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BDE,1998 年,理科)A 独立的外交权
B 行政管理权
C 独立的防务权
D 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E 立法权
48、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是(C,2000 年,文科)A 实行有效裁
和
控
C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 发挥联合国的维和作用
D 加强国际干预
49、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D,2000 年,文科)A 加速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B 推动南北对话
C 加强南南合作
D 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50、《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C,2007年)A.根本任务
C.本质属性
B.根本原则
D.基本要求
5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显著的成绩是(B,2008 年)A.改革开放
B.快速发展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5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ABCD,2008 年)A.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统筹兼顾
5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
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ACD,2008年)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5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
(AC,2008 年)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
55、针对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B C)
A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B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C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D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这一命题做出新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发 展
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发展是硬道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意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本 质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历史任务的思想。
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改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思想。
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经 济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
政 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文 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
社 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建设的思想。
军 事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适应世界军事变革发展的要求,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统一,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
祖国统一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推进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表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以《反分裂国家法》为法理依据,反对一切‚台独‛和分裂活动。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外交战略
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两大主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外政策思想。
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党的建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适应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新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历史回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
1、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 候,毛泽东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的这种探索进行得断断续续而且艰难曲折,但却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思想成果,其中尤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最为突出。
1957年下半年,在国际国内出现的一些复杂形势和重大事件的冲击,再加上对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缺乏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与客观实际日益相悖的错误估计,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偏离,使他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离开了正确的方向:在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在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但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为中国共产党在以后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前提。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在领导中国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赋予中国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以新的起点与动力。
邓小平理论包含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而首要的基本问题,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但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去制定规划。邓小平理论把社会主义社会改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需要的部分的改革,看作是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并提出了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又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作出了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科学决策,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邓小平同志还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的时候,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样,邓小平理论就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以及新时期党的建设等问题上,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取得了巨大成就,既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面对着由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的严峻挑战的矛盾凸显期。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从自身和中国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中国面临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所以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系列重大关系,要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好牵动全局的重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动、重点突破。在国内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在国际上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
思想内涵
[2]党的十七大报告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一个特别重要的新概念,并对这个概念的思想内涵作出了科学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整合和统称
十七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界定,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从时间讲,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统称;从空间讲,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的整合。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将上述几个重大的具有指导思想地位的理论成果统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表示,揭示了这几个理论成果的内在关联,阐明了这几个理论成果在更大的理论体系中的归属。统一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一般意义上,凡是能够称之为“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具有几个基本要素:一是建立在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上;二是围绕着一个稳定的共同的理论主题;三是坚持着一些共同的重要的基本观点。之所以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具备这几个方面的共同点,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首先,这几个理论成果都坚持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其次,这几个理论成果都着重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主题。邓小平理论曾经对这个理论主题进行了第一次比较系统的理论思考和初步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再次,这几个理论成果始终坚持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和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上,虽然几个理论成果都有新的进展,但就总体和基本观点来讲,都保持着基本一致,或者说是在基本一致的基础上的进展。这包括: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关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判断;关于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思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选择;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政治主张;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不断培育“四有”社会主义新人的文化设计;关于“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关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关于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的重要理念;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战略思考;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之所以这样说,在于这个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固定不动的,是开放的而不是自我封闭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高明之处,其中有一点就是它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说成是到顶了、不用再发展了的理论,而是在人类认识的历史上提供了又一些阶段性成果。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的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说过:“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民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同样道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只能是历史性的、同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统一。中国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个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也可以用“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体系”来表述。这次飞跃是一种完成时,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都取得了胜利,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已经得到实践的充分检验。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用十七大使用的新概念,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次飞跃到目前还是一种进行时,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加以完善和发展,并接受时间的检验。因而严格说来,我们正处在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当中。
理论价值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表现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政治**,经济停滞,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长时期处于极度贫困状态。而恰恰这一历史时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力,社会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结果,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依靠党和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阶段,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坚持高举旗帜不动摇,一以贯之地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指导新的实践;另一方面,又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真分析并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思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各个重要成果“一脉相承”。它们有共同的理论源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处于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有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共同推进一个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同一个历史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时俱进”,主要表现在:在改革和建设的不同阶段,侧重探索不同重大问题,做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邓小平理论,提出并初步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正确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围绕上述问题,它们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理论。这三个科学理论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突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难题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意义还在于,它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立足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关键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对外关系和党的建设等多领域内的有关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也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首先,这个理论体系是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随着今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拒绝而且还要吸收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就是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还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又是如何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运用才能达到一个新水平。
实践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
(二)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新要求更加注重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
(三)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执政使命、执政原则、执政任务、执政要求等重大问题,赋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新的内涵。它表明我们党对执政使命的认识更加自觉,对执政任务的理解更加完整,对执政方法的运用更加科学,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只有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才能更好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的问题。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科学体系
[4]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什么叫科学理论体系?打个比方,所谓科学体系,不是一篮苹果,而是一串葡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理论简单相加,而是要在鲜明的主题下,抓住基本线索,将三者贯通,将一系列重要观点按照其内在逻辑,组合起来,形成“一串葡萄”。
科学发展观是经实践检验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的重要新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要把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的地位,并贯穿渗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各个基本观点之中。
令人欣喜的是,已有不少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文章发表,学者们就此发表了各种见解。
今年6月,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秦刚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书,该书以十三个基本问题构成理论体系。这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一个可喜的成果。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有更多这类著作问世。
本人曾在《学习时报》发表一篇文章,探讨这个问题。文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有以下十七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观点。思想路线论
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基础上,邓小平针对思想僵化半僵化状态,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强调,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十七大提出继续解放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思想路线,解决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思想路线是基本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处于领先的地位。社会主义本质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只讲社会主义特征的框子,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念。邓小平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以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初级阶段论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对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和概括。十七大概括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科学发展论
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为了更快地发展中国。科学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论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历史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市场经济论
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民主论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民主与法制不可分开。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要依法治国。文化论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社会论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也是一个新课题。文明论
社会主义要建设高度的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还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社会和谐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念,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要求,应当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理解社会和谐。
国防和军队建设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国防和军队建设占有重要地位,应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和处理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一国两制”论
“一国两制”是重要的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政治路线论
政治路线是基本理论的凝练。基本理论只有凝练为路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指导作用。对基本路线的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还应当包括对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总体布局的论述。群众论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党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国家唯一的执政党。党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一项艰巨的科学工作,需要集思广益,大家共同努力,需要平等探讨和争鸣。
层次结构
[5]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历程已经相继出现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主要是四个: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就是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的回答而逐步建构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三个层次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一个鲜明主题,那就是在经济文化科技较为落后的东方大国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此就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是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灵魂和精髓。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也是首要的基本问题。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为
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也是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重点和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政治保证。基本路线是以党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形成的,是基本理论的结构化、实践化和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纲领
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展开和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直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纲领:强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实施互利双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度,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走中国特色城镇发展道路,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纲领: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广开言路,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实施“一国两制”方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纲领:强调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纲领: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简释题
1、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两个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2、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一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二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三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为了实现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手段、措施和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依靠什么要素推动经济增长,采用什么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发展,通过什么消费方式引导生产等。
5、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安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7、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简答题
1、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3什么是统筹兼固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固就是要总揽全局,兼顾各方,统筹谋划,综合平衡,把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
4、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5、和平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
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既要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6、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必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7、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总的思路是什么? 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赢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更好的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三、论述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1、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和“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当代形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继承了毛泽东同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留给我们的重要思想成果,又以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为基础,发展了这些重要思想。
4、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也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邓小平理论是开创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重要创新成果,三者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阶段性和系统性的内在统一。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三大基本问题而展开,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独创性实践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征的发展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社会全面进步,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坚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坚持立足中国,又坚持面向世界。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机械应用,也不是对别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模仿照搬,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自己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所进行的独立自主的创造,是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体现时代特征,既体现社会主义共性,又凸显中国特色个性的创新道路。
(3)、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正是辩与不辩的辩证法。
2、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了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已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渐激烈。
3、纵观国际、国内大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新变化,一方面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我国发展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深化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倒逼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题 胡尚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1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1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在新世纪的丰富与发展(1周)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等内容,名称未定(1周)
赵卯生: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研究(1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1周)
张秀华:
现代性与发展的理念(2周)
和谐的观念与和谐社会构建(2周)
卫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重大调整(1周)
和平发展是中国21世纪的战略选择(1周)
邰丽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权结构与分配制度研究(2周)
中国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研究(1周)
“三农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1周)
周三上午,第二大节(9:45-12:10)教室:致2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