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自信”与中国发展

时间:2019-05-14 05:1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个自信”与中国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个自信”与中国发展》。

第一篇:“三个自信”与中国发展

“三个自信”,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提出的。要理解“三个自信”,也就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我们应该把它与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一起思考,也就是对中国的理解。

一、中国发展的历史特征

总书记在谈到中国发展道路的时候,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这三个独特构成了一部中国历史,尤其是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三个条件。

1.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我们今天所讲的道路、理论、制度之间有什么关联? 首先,曾经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这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中,只有中华文明能够得以延续。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承对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既是中国值得自豪的方面,同时也是沉重的历史包袱之一。第二,在3000年之前,中国古代就建立起了一整套礼制传统,后又演变成了儒家文化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德治习惯,这也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之一。第三,从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算起,其建立起来的大一统帝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之大前所未有。之后,汉武帝将大一统帝制予以了全面的完善,形成了整个治理体系,这个体系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时才宣告结束。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最引起我们关注的是纵向人伦结构的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结构是一种纵向人伦结构,这个结构的根源是中国得以长期保持的以血缘、姓氏为主的宗法制,而宗法制则来源于周公时期所形成的封邦建国。由于有了纵向人伦结构,也就有了如父母、儿女这样的一种家庭结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本是什么?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对父母之孝,“弟”是兄弟姐妹之爱。在中国,由血缘宗法制所形成的家庭伦理观念演化到社会上就成了两个重要的文化概念:一个是忠,一个是义。“忠”是指对皇帝、对长者的态度;“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也就是所谓的江湖义气。这些构成了中国纵向人伦结构的来源。

因此,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一种纵向的服从性传统,这是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所构成的,中国近现代社会要改变的正是这一种纵向人伦结构。纵向人伦结构的核心是经济发展,而其经济基础是家庭农耕经济,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小农经济。家庭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中的经验传承、劳动力使用都是由父母安排和决定的,这就构成了家庭纵向人伦结构的文化特征——孝悌忠义。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当中,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转变文化最重要的动力就在于把纵向人伦结构转向平等型的人伦结构。市场经济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步骤之一,其核心是平等原则、交换原则,这些原则把曾经的纵向人伦结构彻底地颠覆了。在历史的转换过程当中,道路、理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是遵循着中国的传统条件逐步演变的,这一点在理解“三个自信”时不能忽略。

2.独特的历史命运

中国的“三个自信”直接延续于中国近代的历史命运。中国近代的历史源自于1840年英国对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从那之后的170年里,中国一直在探索一条新的道路,这种探索是围绕着西方的现代化标准而展开的,而这种探索的结果是中国以割地赔款为代价后,才意识到中华民族崛起的必要性。

据估算,古代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的时间在1500年以上;近代以来,中国由一个富裕国家一下子滑落为贫穷国家。184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依然是世界的三分之一;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经济总量迅速滑落到只占世界总量的百分之五到六,这期间也就短短的五、六十年时间。因此,独特的历史命运承载着中国近代历史悲壮的回忆。在这段历史中,我国签订了900多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期间的赔款、割地在世界上是十分罕见的。

今天中国的再次崛起,千万不能忘了这一段历史;现代中国的“三个自信”也是源自于对这段历史的回望。如今,世界都在议论着“中国威胁论”,中国是如何从近代历史的“灭亡论”转变到了现代的“威胁论”,这个跨越是理解“三个自信”的重要历史基础。

3.独特的基本国情

中国有其独特的基本国情。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分布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中国13亿人口中几乎90%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中的300万平方公里上,也就是居住于北起黑龙江的黑河、南至云南腾冲的两点之间形成的这条东部连线,经济地理学上称之为胡焕庸

线。中国GDP的95%以上也是在这30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产生的。因此,中国虽然拥有广袤的土地,但因为地理资源分布上的不均衡,导致中国被开发的土地只有300万平方公里左右。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提到了“三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其中,第二个矛盾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来的。如今,中国的经济列入了世界前茅,但中国所面临问题的繁杂性和严峻性仍然存在。

中国问题的复杂性体现在哪里?中国的GDP总量显示出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中国的人均GDP显示中国是一个中等高收入国家,尚未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果按照人均收入来分析测算,中国的世界排名在90名上下,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因此,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现象可能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之前两个“没有变”,也就必然导致第三个“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在认识“三个自信”的时候,也必须清楚、全面地认识到这个基本国情。

二、中国发展中的文明跨越

近代以来,中国开始从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转型。由于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厚历史积淀的国家,因此它的转型就显得尤为艰难。这个艰难一方面是出于历史包袱,另一方面是在西方的侵略下倒逼出来的。因此,在思考中国文明跨越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冲突

现代化指的是现代工业化的进程。这个工业化在西方源自于工业革命,在中国源自于近代以来一次次的探索,但真正的起步和全面发展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后。1949年之后,中国的经济进入了长期稳定的工业化进程;而它的大发展时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

然而,工业化的发展与人们对现代性的认识会有一定冲突。现代性是人们对现代化社会的一种理想认识。在西方,现代性源自于启蒙运动,源自于西方人对自身未来的理性认识,也就是憧憬的理性王国。在中国,现代性是对未来生活发

展的一种憧憬,这种憧憬在历史进程中是分阶段实现的。在工业化发展的早中期,一个地区会因为社会转型而付出一定代价,这种代价相比较人们对未来的憧憬来说,往往是有很大差距的,这就导致了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现代化不仅跟不上现代性,两者之间还很容易产生矛盾。

因此,如何把握对工业化成果的认识和对理想化未来的追求这两者之间的均衡与辩证关系,是我们今天理解中国道路的重要环节,也是世界文明和中国文明模式转换的重要依据。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早期一样,其运用的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这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一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而这种增长方式难免会带来工业性的环境污染。所以,现代中国生态问题的突出和早期工业文明所应用的手段是有直接联系的。同时,工业文明的突飞猛进给制度造成了一种失衡。经济发展是突飞猛进的,而社会文化和制度是在相对稳定的社会模式下的一个部分,这种失衡就导致了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有一种失落感。如人们的收入、生存环境、观念等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就是文明发展的一个成果。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我们意识到发展与生态、发展与人的生存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处理。同时,现代化的发展与我们的理想和生存需求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更加理性、科学地通过顶层设计的制度安排来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群体阶层之间分配上的差距逐步缩小。

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冲突是中国发展中文明跨越的一个必经阶段,我们必须以自觉的理性分析来把握。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历史进程的结果,是改革中的问题,也是发展中的问题,因此要靠新的改革、新的发展去解决,这就是“三个自信”重要的客观依据和客观认识。

2.中国发展面临的“元问题”

“元问题”就是问题背后的问题,即社会发展的根源性问题。总书记提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什么问题倒逼出了中国新一轮的改革?今天中国的改革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都离不开对“元问题”的思考,“三个自信”确立的重要要求之一就是培育起问题意识。知道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认识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科学的、完整的“三个自信”的确立。

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很多,如生态问题、经济增长缺乏新的动力、制度安排需要合理化,以及人们的精神和观念需要进一步突破,以转向更好的现代化前景。树立“三个自信”必须在思想方法上、在看问题的角度上有一个转变,这就要求培育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中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问题的根源。今天的中国问题之复杂、之尖锐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一个阶段,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本身就是改革的结果。我们要用新的改革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之前要有一个认识问题的过程,认识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对“元问题”的把握。

在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曾有两次重要的讨论。第一次讨论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这场讨论的主题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核心在于突破教条主义,走出“两个凡是”的桎梏,其讨论所针对的是当时中国的“元问题”在哪里,也就是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才能真正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次对“元问题”的讨论和回答,使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第二次讨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讨论的主题是改革中的“姓资姓社”问题,即中国的改革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之后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对这个讨论进行了回答,其背后的“元问题”就是“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在这场讨论之后,中国的改革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随后中国的经济开始大踏步前进。

今天,中国面临着新一轮的讨论,即改革应该走向哪里?中国的道路究竟在何方?这次讨论是被中国如今面临的诸多问题倒逼出来的,而其背后的“元问题”就是怎样治理中国,只有回答好这个问题,中国的问题才能解决。治理中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建构、完善与发展密切相关,和整个中国治理体系的建构联系在一起。我们党所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是在探索中产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有信心坚持这条道路,去解决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3.社会转型中的文明模式转换

中国的改革是文明模式的转换,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中国文明模式转换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国在经济上要重新激发活力。2008年后,中国的经济就开始逐步下滑,预示着我们要重新调整经济结构,让中国经济重新起飞。2007年,中国的GDP增速高达14.2%;而今天中国的GDP增速在7.5%上下徘徊。那如何让中国的经济再次充满活力呢?这就需要进行全面深化的改革,全面指的是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全面调整,这两对基本矛盾分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的改革都致力于第一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今天,中国的改革跨越到了两对基本矛盾需要同时解决的时代,也就是既要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又要调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调整是这次改革的重点,这就是对“元问题”的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是上层建筑问题,而制度变革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就是经济和社会活力的释放。

中国今天的改革是文明模式的转换,即从经济层面的改革走向了制度层面的改革,又从制度层面的改革提出了精神文明层面的改革,经济、制度、精神文明这三者都需要走向现代化。全面的现代化绝不是单一的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需要制度现代化的支持与引导,制度现代化需要精神文明、意识形态理论的支撑,这就构成了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文明跨越,构成了中国的整体结构、整体前景和整体希望。

因此,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者之间有着历史逻辑关系,它们是在中国近代历史中逐步发展、逐步培育起来的。“自信”源自于我们的“内心”,“内心”又源自于我们的“理性思考”,“理性思考”的支点在于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来自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切体会。

第二篇:中国的三个自信

解读三个自信

学院:旅游学院 班级:酒店一班 学号:1*** 姓名:梁耀宁

十八大报告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结过去取得的工作成就时,提到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要坚持理论自信、要坚持制度自信。

“三个自信”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愈加成熟、愈加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强底气,也让世界看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走向未来。这种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科学结晶,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我们必须以此为动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奋斗。

国富民强印证道路自信,中国道路,国际关注、人民关心,“一面旗帜”和“两不走”,彰显中国“道路自信”。报告中说得十分明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掷地有声地回答,预示着中国共产党还会沿着既定道路前行,绝不动摇,这是党心所归、民心所向。历史的惨痛教训告诫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生死存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九十多年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历经千辛万苦,走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是一次伟大的创新。只有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中国的未来才全走对、走快、走好,才会更加光明灿烂。

在理论自信方面。理论关乎党的行动方向,关乎道路质量、步幅大小、前行速度。从以毛泽东思想的“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理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到“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我们的党寻求真理、追求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的脚步,从未止步,已初步形成了科学的、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指针,为我们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指导,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必将成为凝聚人心、团结人民、团结社会力量的精神支柱和理论基础。

在制度自信方面。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涵着丰富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创举,也是我们党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保障。坚定制度自信,我们就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其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这“三个自信” 是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为社会主义建设、为党的建设起到提纲挈领理论引导的作用,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奋力前行,努力开启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第三篇:共产党宣言与三个自信范文

《共产党宣言》与“三个自信”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邢校玲

内容摘要:《共产党宣言》是指导工人阶级改变世界的行动纲领,它为人类开拓社会主义大道奠定了基础。而中国共产党则是在《宣言》的思想影响下产生的,并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壮大。《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的“三个自信”关系密切:《共产党宣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方向;《共产党宣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基础;《共产党宣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在《宣言》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并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不断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鲜明的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1](p12)

为了更好的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必须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中国共产党“三个自信”的取得,与《宣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要将《宣言》精神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并坚持和发展“三个自信”,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共产党宣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方向

道路问题关系着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关乎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的前途命运,关系着一个国家人民的幸福生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这条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2](p9)为此,《宣言》为我们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好的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统一。

(一)坚持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做出了不懈努力。在中国共产党以前,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未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科学的理论武装和先进政党的领导。《宣言》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3](p285)为此,为完成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两大历史性任务,我们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在《宣言》的指导下产生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宣言》始终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的发展。我们在坚持党的指导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改革开放的三件大事,努力探索和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然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上我们也曾走过弯路,但是我们仍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以唯物史观的深邃目光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始终坚持以《宣言》思想为引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 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4](p293)我们现在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发展不全面的,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此我们应始终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实现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还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发展。

(三)坚持走前景光明的道路

《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5](p730)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中共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唯一现实途径。[6]

为此,我们应坚持正确的方向,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脚踏实地、矢志不渝、艰苦奋斗,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二、《共产党宣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共产党宣言》是历史的伟大旗帜,即深刻的影响了整个世界,同样也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着中国。在《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提到“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7](p5)

为此,我们要以一切的具体历史条件为转移,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教条化、公式化。要将《宣言》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一次理论飞跃。毛泽东思想的源泉来自《宣言》,在1936年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分别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在建国后,毛泽东更是投入极大热情和精力阅读马列著作,而读的最多的书还是《宣言》,并且在书本上做了大量的记号和批注,其中就对有关建立公有制方面的论述特别关注;毛泽东不仅自己喜欢读这部经典著作,还多次号召大家读《共产党宣言》,在全党开展学习马列经典著作。由此可见,《宣言》对毛泽东本人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起着巨大作用。《宣言》其中一句话这么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9](p31)

[8]这句话道出了从人类历史上自古以来就存在阶段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应用阶级斗争理论来分析当时我国的社会现状,这是毛泽东将《宣言》的基本精神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初步尝试。这一阶级斗争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毛泽东。为此毛泽东常常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结合起来,这为中国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社会主义的改造以及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理论飞跃。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10](p566)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也说到:“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 B C》”“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11](p38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宣言》中的世界历史理论,提出了既超越“两个世界市场平行论”,又超越西方“发展中国家依附论”的“全面自主的[12]开放观”,制定并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杜会主义道路。以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从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言》中提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 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3](p3)“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14](p4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共产党宣言》中党的理论与新世纪我国党建实际的结台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重大创新。

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p294)这可以说是《宣言》的核心主题和最终价值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讲《宣言》的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结果,并鲜明的指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他们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16](p9)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为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保持理论的生机与活力,不断丰富、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从而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17]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宣言》,进一步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共产党宣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作出贡献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和国情决定的,俗话说的好“鞋子是否合脚,只有穿鞋的人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奋斗、创造、积累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马克思指出,国家是一切阶级斗争所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专政以及组织生产的工具。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就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虽然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为此我们应始终运用《宣言》中所提出的“阶级斗争”的理论来分析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针对一切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宣言》的核心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18](p140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归根结底是由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然而任何社会的经济制度,都处于社会各种制度的核心地位。为此我们更应该坚持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宣言》中提到:“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9](p44)这充分表明共产党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不谋取任何私利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为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与人民民主专政相适应的人民民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政体,或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同时我们还要坚持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在面对新世纪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更应该把《宣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当代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20](p13)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作用,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吸收借鉴了人类制度文明的优秀成果,使其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21]

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宣言》的基本精神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我们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易旗帜的邪路;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的发展进步给予根本制度保障。为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发扬《宣言》基本精神,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20]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10][1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4][8][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 刘海涛.道路决定命运[J].党政干部参考,2013(2).[7][9][14][18][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 张立渡.《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H].人民日报.2000—11—3O(11)[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7][21] 杨金海.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J].兵部建设,2012.

第四篇:中国梦源于三个自信

中国梦源于三个自信

2月27日上午,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成功驻泊位于青岛的国内首座航母军港,标志着我航母军港已具靠泊保障能力……回想歼-15战机在“辽宁舰”顺利进行起降飞行训练,我航母平台和飞机技术性能得到充分验证,英雄航天员景海鹏漫步太空,北斗卫星顺利组网导航,歼-20隐形战机一飞冲天,我海军舰队远赴亚丁湾护航,联合海监、渔政船执法黄岩岛、钓鱼岛,无不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所应有的军事自信。可是,这一切仅仅只是军事自信吗?不,它彰显的是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是全体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自信!

建国后,在极端困难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了“不受人家欺负”,下定决心要搞出“争气弹”。千百万名科技工作者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靠着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先后研制出了“两弹一星”与核潜艇,从而奠定了中国军事大国的战略地位。进入新世纪后,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对我们军事技术的重重封锁和壁垒,中国实现了包括新型战机在内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我军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实现了自主式、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可以预见,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将会迎

来新的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每向前推进一步,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多一分遏制战争维护和平的力量。这些来自什么?来自“三个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各项建设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援引十八大报告)。这些来自什么?还是来自“三个自信”!

因为自信,我们意气风发;因为自信,我们奋力前行!“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十八大报告中这一段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振奋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心,指引着我们奋勇向前实现中国梦!

第五篇:三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是回顾成就、总结经验的报告,是高举旗帜、科学发展的报告,是解放思想、推进改革的报告,是制定蓝图、引领未来的报告,是凝聚力量、增强信心的报告。通过对报告的初步学习,感受最深的可用“三个充分体现”来概括:报告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报告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报告充分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报告提出的三个自信的表述,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着重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伟大动员。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高度自信来自于历史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高度自信来自于实践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之中,扎根于亿万人民的实践之中,扎根于发展创新的实践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历经风雨、艰难探索才开辟出来的一条现代化道路。历史证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选择。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经取得一系列成就,但也走过不少弯路,造成了不少失误。改革开放后,在党领导下,走自己的路,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为两个基本点的新思路,逐步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的发展道路。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今天的中国,经济繁荣,政治昌明,思想解放,社会和谐,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跃升,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世界经济危机仍然持续、西方资本主义面临重重困难的今天,中国道路愈发闪耀出夺目的光彩。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中国人民在世人面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受人尊重,享有尊严。中国道路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只有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条道路,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中国共产党是十分重视理论指导的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创新不停滞,理论创新不止步,以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发展。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产物,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党在新时期的基本理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实践证明,这个理论体系是科学的。只有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这套制度体系既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又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安排。其中包括我国现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等,这些基本制度共同构成一个制度体系。实践证明,这套制度体系符合中国国情、世情和民情,顺应世界变局,顺应时代潮流,有着其他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乃至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中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本国情,还积极吸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合理成分,逐步形成一套新的制度体系,其显著特征是“一元主导,多样并存”。在经济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在政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在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多样性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些富有特色的一系列制度,充满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中国古代“执两用中”的哲学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认识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三个维度努力。缺少任何一个维度,对它的认识和实践都会陷入片面。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道路、理论和制度,需要继续披荆斩棘,不断开拓新境界。毋庸讳言,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许多问题、考验和危险。如官僚主义、脱离群众、消极腐败、收入差距拉大等。但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毕竟不是社会的主流;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只能不断依靠深化改革,中国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充分依靠全党,充分依靠人民,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发扬与时俱进、与势俱进的创新精神,我们才能逐步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自信外化于行动,才能拥有强大的现实力量。坚定“三个自信”,就是要求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三个自信”,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下载“三个自信”与中国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个自信”与中国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个自信[合集]

    三个自信,发展的底气 十八大盛会隆重闭幕,而十八大报告中的精神,正为未来发展翻开新篇章。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

    “三个自信”

    “三个自信” “三个自信是”2012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理念,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

    三个自信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文学与新闻学院 传播学 陶兰201330080918 摘要:二十世纪初期是中国饱受凌辱的时期,也是中国爱国人士不断为解救祖国寻找出路的时期。在这一时期......

    三个自信

    我看“三个自信” “三个自信”是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2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对全党全国......

    三个自信

    这三个自信,为社会主义建设、为党的建设起到提纲挈领理论引导的作用,为今后的发展鼓足了信心,指明了方向。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我党开创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

    三个自信

    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是对建国63年来......

    三个自信

    道路自信 来源: 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意义: 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

    浅谈 “三个自信”

    浅谈“三个自信”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三个自信”就深入到基层当中,特别是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前进的一个动力,因此进一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