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悟经典 每个人都是一本《红楼梦》——87版电视剧《红楼梦》观后感
感悟经典 每个人都是一本《红楼梦》
——87版电视剧《红楼梦》观后感
由王扶林导演执导的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即使时过近三十年,依然观众如云,韵味十足。这部电视剧我是与原著同步欣赏的,不得不说受到了其强烈的心灵震撼,产生了极大的灵魂共鸣,甚至不亚于原著。心有所感,付之以文才能铭记更久。无论这篇文章是否有人看到,我还是希望能借此抒发一下看完这部经典巨著的感悟。
在这部电视剧之前,根据《红楼梦》摄制的电影、电视、黄梅戏等艺术作品已经多达十余部。而她却能脱颖而出,也证明了有很多的过人之处。我想首先就是演员。以陈晓旭、欧阳奋强、张莉为主的一系列表演者,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10版的《红楼梦》我在之前就看过,但没看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觉得演员缺乏那一种韵味。而第一次看87版就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他们的每一段台词,每一个动作,尤其是每一个眼神,都让人宛若置身红楼世界,将红楼之美感诠释的淋漓尽致。有人说陈晓旭的逝世是世界难以愈合的伤痛,的确,或许就是时代的原因。现在纷纷攘攘的市场经济社会,已经很难再造就出八十年代那样纯粹的人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演员都并非专业出身,能被导演选中,也说明了他们具有与生俱来的气质。而这些气质,绝非美貌和表演技巧所能替代的。有时候时间就是这么无情,它带走的,谁也留不下。我们只能从影视作品中寻找当年的痕迹,所以,这是87版《红楼梦》最珍贵之处,也是她广受现在的人喜爱的重要原因。我并不是说市场经济就不能出好的作品,但是,像《红楼梦》这样的古典美感,可能已经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专利。
除了演员,配乐更是脍炙人口,传唱不衰。当听到《葬花吟》时,我想不管是多么铁石心肠的人都忍不住想落泪。凄婉的旋律,仿佛在诉说心中的愁怨,又如同预示将来的悲剧;《题帕三绝》用同样的曲调演绎三首诗,余音绕梁,各有千秋;《枉凝眉》更是让我们体会到了原著第五回说的“竟能销魂醉魄”,只要听过一遍,就回荡在心中再也无法忘却。作曲家王立平真的是读懂了红楼,才能写出如此登峰造极的绝妙华章。王立平水平极高,但还有一个人水平更高,他就是导演王扶林。就拿《枉凝眉》来说,这首曲子的旋律早在第二集就出现过,而真正配上词是在很多集以后。当我们正沉醉于曲子的优美时,忽然发现它还能配上歌词唱出来,而且恰恰是曹雪芹原作的词,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给观众惊喜,这就是其高明之处。刹那间,词、曲、意三者融为一体,仿佛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接,这种审美的享受,才是能真正进入人心的。
还有一点,无论是初读红楼,还是深入研究,上至专家学者,下至网友平民,都最喜欢谈论的,就是对原著八十回以后的修改了。电视剧中的后7集,并没有沿用高鹗的续作,而是由周汝昌、曹禺等当时的红学家重新构建。这在《红楼梦》的拍摄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创举,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对其勇气与魄力表示赞赏。而且,还是有许多成功之处,比如香菱之死(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凤姐失势(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贾府败落(好了歌注)等处原著都有伏笔,按照电视剧的情节确实更能让人信服。然而,还有一些地方,个人认为有些欠妥,也许是我研究不深所致,这里就简要列出,敬待指教:
感觉颠覆最大的就是袭人了。我是挺欣赏袭人这个人物形象的,不仅因为她真心实意的对宝玉好,关心、劝谏宝玉,更因为她是宝黛爱情为数不多的支持者(以高鹗续作为准)。在她听闻宝玉的婚事时,甚至哭着与王夫人陈明利害,即使她知道如果宝玉娶了宝钗自己的压力会减轻很多,因为她是最懂宝玉心思的,对婚事的后果也有所预料。虽然她是大丫鬟,又是王夫人的亲信,但能在这种情形下,冒着极大的风险挺身而出,确实需要不小的勇气。而且也一度引起贾府上层的考虑。然而,在电视剧中,袭人的形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别的不说,在宝玉婚事的问题上,她甚至还献了一条“毒计”——请示贵妃娘娘。试想,元春自然是支持二宝联姻的,以其地位贾府上下也绝对不会有人反对,包括贾母。她竟成为葬送宝玉爱情的决定性人物,这一点让人不禁愕然。有关袭人的品性的问题,网络上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歇过,但主流还是认可袭人的,甚至有解读袭人是宝玉愿意“同死同归”的。而且,“告密”一事纯属空穴来风,那些所谓的“声讨者”们也是肤浅的想证明自己道德的清高。电视剧做如此大的改动,对袭人似乎是不公平的。
无独有偶,这种善恶黑白形象的颠换,还发生在贾芸身上。这样一个因为管理花草的小利都不惜贿赂贾琏和凤姐的人,竟然最后关头成了贾府的大救星,而且前面没有任何伏笔,这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在对于黛玉之死的具体细节,由于原著已轶,我们只能从书中寻找暗示,这也成为了《红楼梦》的魅力所在。但不得不说,高鹗续作中的“调包计”,黛玉在宝玉成姻之夜芳魂离世,还是有一定可读性的,不然也不会流传那么多年,妇孺皆知。虽然与前文铺垫有些出入,但单看其故事情节,也足以让人落泪。电视剧中,黛玉早在宝玉的大喜良宵之前就焚稿断痴情,泪尽而终。悲剧美感就降低很多。如果让我来选择,要么根据前文的预示,将红学主流认为的“玉带林中挂”呈现给观众;要么就重塑经典,还原“一边在结婚,一边在断魂”的剧情。不知道导演这么表现的用意何在。
此外,在故事的结局上,电视剧的悲剧色彩更是很大程度上远超原著。原著中宝玉贾兰科举考中进士,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固然是有失偏颇,落入俗套。这或许与高鹗的个人经历与思想境界有关,也是后四十回被世人广为诟病的原因之一。但是,谁又能说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局呢?经历了黛玉的生离死别之后,我们已经充分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与无奈。如果按照原著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收尾,我想自己也不会陷得那么深了(后文会提到)。然而,电视剧中似乎将这最后一点希望也浇灭了,一位位红楼女子亡的亡,散的散,甚至堕入烟花柳巷(对于宝钗结局也是个疑点,原著和电视剧中虽然提到薛家穷了,但并未像史府和贾府那样犯事而被摧毁,不可能对宝钗的流离视而不见)。黛玉作为红楼梦的主角,一向被认为是最可歌可泣的人物,然而按照剧情,似乎她的命运还是最好的,起码将生命停留在了最美的时刻,“质本洁来还洁去”,那比其他人物不知要好多少。那官府人马打碎的,哪里只是一盏玻璃绣球灯,那分明是观众们的心啊!我不得不再次佩服导演功力之深厚,也正是这种极度绝望之后,我们才能真正的读懂《红楼梦》。当然,这个结局一定是经过红学专家深入研究后认可的,而非为了营造悲剧效果刻意捏造。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总体来说,这部电视剧的改动还是成为了我们心中的经典。虽然我没读过周汝昌等大师的著作,但能肯定他们为红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而将其拍成电视剧,也让社会各界人士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红楼梦》,一个更接近真实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从古至今最引人入胜的旷世悲剧,没有之一。她的魅力也是最神奇之处,就在于能令每一位读者、演员以及任何与她接触的人受到影响、伤感甚至悲痛。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用尽一生血泪、满腔悲愤,最后泪尽而终,一部书写尽人间百态、世事无常。这才使得《红楼梦》的悲情力量如此之深、之远、之强。诚然,每个人都是一本《红楼梦》。时隔近三十年,重新看看演员们的命运,似乎都成为了《红楼梦》在现实世界的投影:我们心中的林妹妹陈晓旭罹患癌症,因为对美的向往而放弃治疗,薄命红颜让天地都为之哭泣;宝姐姐张莉独居加拿大,生活富足却至今没有找到真爱,是否也印证了独守空闺的金簪;欧阳奋强更不用说,经历87版《红楼梦》拍摄的盛极一时,走上导演道路后却怀才不遇,光彩全无,恰若贾府之由盛而衰;史湘云郭霄珍父母残疾,命运坎坷却永葆如花的笑靥„„就连作为一个初次涉猎的读者,我的生命也完全被她颠覆,而且看完原著感触还没有这么深(只是觉得自己的生活脱不了俗气),而电视剧的大结局才让我经历了有生以来最为悲伤的时刻。我写这篇文章(原稿)到凌晨三四点,躺在床上一遍遍的问自己,为什么她们,这些红楼女儿们,她们这么美,这么善良,命运却这么不幸?一切真的都是注定吗?悲剧有没有办法挽回,如果有,我愿献出自己的生命„„而且心理的因素竟然在生理上有所反应——心脏阵痛,那时我才明白心痛这个词是真的!第二天不到7点就起来,到图书馆写下了文章末尾这首诗,一个人默默流泪,而且那天恰好是我的生日,或许这也是我与《红楼梦》的一种缘分吧。幸好当天下午,我在网上看了《影视风云》的87版《红楼梦》25年再聚首节目后,我才发现他们(包括欧阳奋强)并没有那么糟,尤其是我最喜欢的宝姐姐张莉依然那么年轻,那么漂亮,我才从当时的状态中走出来。
说到底,《红楼梦》是永恒的经典,87版电视剧《红楼梦》也是永恒的经典。无论后人是褒是贬,都改变不了她在世人心中的地位,就算再过个三十年,相信依然会有人为她倾倒,时间只能增长她的价值,这也正是经典作品的特征。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的一份厚重的瑰宝,一段不朽的传奇。我们欣赏她的美丽,同时更接近《红楼梦》。在某一刹那,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已经进入了《红楼梦》,或者说
发现了自己就是一本《红楼梦》 最后附上电视剧观后感的这首诗:
(诗歌由于版权问题不便公开)
魏来
2014年6月
复原于2015年2月
第二篇:红楼梦电视剧观后感
红楼梦电视剧观后感1
87版《红楼梦》的经典之处,对我说有三:音乐、服装、眉目。
据说,87版的有一样从来也没有招过观众非议的就是音乐。音乐作词是曹雪芹,自然是叫好的,而调与曲则是王立平。他作为曹的粉丝,“一朝入梦,终生不醒”,耗时四载有余,青灯黄卷,最终找寻千万观众心中不老的音符。看着电视剧,感受他从字里行间挖掘出的音乐,“满腔惆怅,无限感慨”不禁油然而生。感片头曲之一的《红楼梦引子》、叹晴雯的《晴雯歌》、唱颦儿才情的《葬花吟》等悠扬婉转略带凄凉的音律令人“沉醉不知归路”。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薛宝钗。网传87版薛宝钗的造型是原电视剧中公认的佳作,高贵、大气、丰满。看电视剧时,我也细细欣赏一番,确实设计很到位。印象里最为深刻的是“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黛玉犯病,宝钗探望并开解她,由此黛玉不再对宝钗心怀芥蒂,两人成为知己。此处的黛玉不是尖酸刻薄,宝钗也不是世故圆滑,黛玉穿轻红纱衫,宝钗着粉红褙子,俩人穿着极为素雅娴美,宝钗在我的眼中就真成了一朵兰花,愈发显得她柔美万分。此外,这部剧的人物服装造型与设计,是在沈从文、邓云乡等名家的指导之下确定的,不得不说大师的伟大和用心之妙呀!
“托意眉间黛,申心口上朱。”87版中很具特色的是演员的眉目镜头很多,而且很长。高中时候,我觉得这镜头停顿这么长未免太夸张了,有矫柔作态、故作周章的嫌疑。现今看来,却觉得是点睛之作。就如书中宝玉的多情、伤感、傻气、调皮、温柔与疯癫在这版电视剧中得到了栩栩如生的演绎。虽说,我一开始确实无法对这版演员的宽下巴娃娃脸入眼,但是他演绎的眉目传情尤为我青睐。初见黛玉的似曾相识、在贾母怀中撒娇之态、首识宝琴的赞许之意、悄探晴雯的悲恸之情等,在这眉目之间表达的甚是微妙,打动人心。
红楼梦电视剧观后感2
讲真,这部36集的剧我看了两年多才看完。一方面是因为对结局基本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部剧节奏的确很慢,适合有兴致有心情时观看,所以我往往是想看时就点开一集静静欣赏。不过,最后六七集我是一口气看完的,因为原著我只看了前八十回,高鄂的续作我并没有兴趣看,所以电视剧后面几集,演的是后四十回的内容,节奏相对加快,嫁的嫁,死的死,内部矛盾爆发,一步步演绎贾家的衰败和倾倒,让人唏嘘不已。看到黛玉、迎春、探春、湘云、宝钗等人的悲凉结局,我赶紧打消了看原著前八十回时对她们衣食无忧、吟诗作对、赌书泼茶生活的一丝羡慕,封建时代女人不能掌控自己命运的无力和无奈,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张爱玲说她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就是断臂的维纳斯,没有人知道曹雪芹具体会怎么写后面的情节,这是最大的遗憾。但是,这部剧请了一堆红学大咖,经过严密的研究,在不违背曹雪芹前面写的判词、诗句等伏笔原意的前提下,进行了合理的续写,让我得以欣赏完一个完整的故事。从整体上看,剧组没有对宝玉黛玉的爱情着墨太多,更注重的是整个家族发生的故事,这也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名门望族的生活风貌和思维模式。
87版《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毋庸置疑,三十年快过去了,经典依然是经典。从演员到道具,从服饰到配乐,都称得起精致二字。男演员眉清目秀,女演员就更不用说了,那个时代的美女是真美人,美得千姿百态、风情万种,脸是典型的具有东方美、古典美的脸蛋,不是清一色尖下巴锥子网红脸,拉近镜头你看到的是炯炯有神的眼睛,而不是空洞无神的隐形眼镜。
电视剧看完了,那几首经典的配乐依然在耳边回荡,又想多去看几本红学著作,毕竟,《红楼梦》里所蕴含的人生况味是一生都读不透的。
红楼梦电视剧观后感3
四大古典名著,不管是小说还是电视剧,我都看过不少回了,这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特别是电视剧不知看了多少遍了,可以说是百看不厌。这段时间和同事都在谈论新版的《三国》和《西游记》,我也随便看了几集,总得来说很失望,可能我是属于比较怀旧的人吧,总觉得经典始终是经典,再怎么翻拍也比不上。最关注的还是新版的.《红楼梦》,因为开播的时候没追上,趁周末休息的时候,连续追了三天,已经是播放到三十几集了。看了这几集,心里有种强烈的感觉,不吐不快。
首先新版整体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群唱戏的,片头片尾包括插曲有京剧的唱腔,而且那个曲调听着有点吓人,像聊斋里讲鬼故事似的。还有演员的头饰装扮就跟唱戏的没多大区别,一大群人站在镜头前,一点特色都没有,看了三天,主要演员还没分清哪个是哪个,感觉戏里主人的装扮还没有奴婢的好看,至少奴婢们的打扮还容易分清楚。还有一个很重要人物王熙凤的服装,王熙凤是一个非常精明、泼辣的角色,而且性格是那种人未到声先到,处处喜欢抢风头的女人,服装主次上应该是属于颜色鲜明,如红色会比较多的,但看了几集,竟然都是以黑色为主,给人很沉闷的感觉。
另外谈一谈演员的表演,我觉得老太太和王熙凤的演员也不好,想想旧版老太太的演员是那种非常富态,而且特慈祥的老人,但新版的这个演员演技先不提,我觉得首先就选错角色了,脸太瘦,给我感觉是一个过于精悍的老人。还有那个王熙凤,邓捷演的时候,那种眼神、举止,新版的演员确实远远比不上。最后谈一谈那个旁白,我不明白为什么新版的会有这么多的旁白说明,旧版里的一个眼神,一句台词,细细揣摩是很耐人寻味的。
以上只是看了几集新版《红楼梦》的观后感,算是对自己喜欢的名著一个关注,以前拍戏是三年才拍完,而且演员全部都是集中式管理和培训琴棋书画,可现在翻拍,一年都不用就拍出来了,感觉就像吃方便面。虽然不喜欢翻拍,但李少红还是我比较喜欢的导演之一,就当是抱一个宽容的心态看完吧。
满纸荒唐言,一本正经心!
第三篇:《红楼梦》观后感
舞台演绎人生
——舞剧《红楼梦》有感
英国的文学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其实,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是一部充满着各种色彩的戏剧,习惯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也就习惯了舞台的缤纷多姿。
但每个人的舞台却又是独一无二的。有的人在政坛界叱咤风云,有的人在商场苦心经营„„而有的却会远离这红尘的纷争,隐居江湖为自己的心灵打造一片天地。
或许这些人没有政治伟人那样显赫的政绩,也没有商人的那份富贵,他们或许只是普通的一人,也或许他们的生活会过的很艰辛,但他们却把自己的一生在属于他们的舞台上演绎得淋漓尽致。众所周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堪称传世著作,可它的作者曹雪芹的一生却并非像著作《红楼梦》那样辉煌,而大多数的人记得的也只是他的作品。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他的灵魂才会永远不朽。生前的他磕磕绊绊,很不顺利。少年的他与从小寄养在曹家的表妹绮筠(史兰芽饰)情定终身。可是曹家早与显贵屈家订有婚约。雪芹发誓冲破封建礼教,与绮筠离家出走„„
可以说是时代的压抑和他那颗坚强的心让他在文学的舞台上成为一颗璀璨的的明珠。残酷的文字狱没有阻挡他的创作,小毛屋的荒凉破败和寒酸简陋没有让他停下手中的笔,他告诉自己在他有生之年一定要将自己心灵的五味杂陈全部都记在史册。事实证明,虽然他没有完成这部巨作,可他让后世都记住了他,记住了他的灵魂。世人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被主人公的悲惨结局而心伤为主人公的爱情所感动,这一切都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时代,带上了那个舞台。这个舞台没有华丽的背景,没有华美的灯光,也没有动听的音乐背景,但每个人的舞姿都是那么的动人,那么的让人难以忘怀。黛玉横溢的才情忧郁的眼眸,宝钗端庄的姿态和知书达理,宝玉的痴情和媚俗,王熙凤的雍容华贵和狠毒„„这些充分地演绎了红楼一梦。
时光的车轮不停地转动,它将我们带到了06年的时光。那时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时刻,如果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宁静的纷纷扰扰,那么这部大型民族舞剧《红楼梦》则是“舞动的红楼”。在这里,一切都是动的,就连静也会被舞动。1个多小时的舞动将宝、黛、钗感情的纠葛尽情地演绎,组合舞、双人舞、三人舞、五人舞、群舞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现宝黛初会、刘姥姥进园、海棠诗社、黛玉葬花、婚礼惊变和宝黛重逢等场景,营造出如泣如诉、缠绵悱恻、群芳斗艳、生离死别的舞台意境。而各舞端既独立成篇又交相辉映,全剧浑然一体。
而仅仅就序幕和两幕四场的演绎却将“红楼梦中人”的一生都充分地表现,这却属不易。灯光渐亮,太虚幻境将我们逐渐带进了“红楼”,宝玉和黛玉仿佛前世有约,又似梦中相逢,顿时让我们觉得自己似乎进入了似仙非仙的境界。“说奇缘,风月无边,此梦谁人解,痴情奈何天”,这一幕的设置就为宝黛悲惨的爱情故事埋下伏笔,让观舞者更有兴趣去听去看。一幕一场宏大场面,音乐节奏的轻快欢愉充分地展现了荣国府内家庭的奢华和等级的森严。而黛玉进场,音乐顿变凄凉,一袭白衣与荣国府内色彩各异的华服形成了鲜明地对比,就这样黛玉的悲惨遭遇和顾影自怜则不言而喻。一幕二场,刘姥姥进大观园拜见贾母,其孙子板儿的调皮和轻快的音乐让我们从黛玉的悲伤中走出来;宝玉、黛玉和宝钗众姐妹吟诗作对,黛玉才情四溢,高标独傲,却又误会了宝玉对宝钗的感情,一把荷锄伴随的舞姿展现黛玉葬花的满腔伤感,舞台由明亮变得昏暗,好似黛玉的心情。
二幕一场,大观园各种悲剧集中上演。王熙凤对下人的恶毒,封建礼教对宝玉心灵的束缚,宝玉的挨打,王熙凤密谋的“调包计”将立体的“红楼梦中人”演绎到极致。正如“心洒泪,点点斑斑却为谁,魂抛泪,朝朝暮暮知向谁。月西厢,戏语羞醉,花间诗社,情义芳菲。当年泣红人独立,且今执手燕双飞。一片冰心对天地,生生世世永相随。”这也许就是“红楼梦中人”的结局吧!最后一幕最后一场,宝玉被骗,黛玉香消玉殒,而两人却在似真似幻的另一世界相逢,永不分离。喜庆与凄凉相对应,让他们的一生在完美的残缺中画上圆满的句号。
同为《红楼梦》作品,我感受到的小说和舞剧有莫大的区别,但其中不乏他们的相同点。因为这两部作品同为优秀的作品。小说《红楼梦》是一部名著,舞剧《红楼梦》有人评价为“这是一部中华艺术的瑰宝,这是一段情痴奈何的奇缘,这是一曲钟鸣鼎食和荣衰梦断的绝唱”。而且同样地,舞剧《红楼梦》的演员也经历了同样地坚信,虽然没有曹雪芹的穷困潦倒,却也有身体和心灵的煎熬。三年的排演只为一个多小时的的演出,或许在有人看来那是很不值得的,而《红楼梦》剧组却依然坚持,依然用一颗颗坚强的心坚持下来。不论练武有多累,不论有多苦,演员们依旧会忍疼吞苦;无论有多艰难。无论有多么多的困难,导演和剧组都会一起面对,也因此华美舞剧横空出世。
不论是小说还是舞剧,当我们融入到剧情中时,我们会被黛玉的才情、宝玉的专情、宝黛二人的媚俗和心灵相通所吸引,不仅会感叹到二人那颗勇敢的的心。其实当我们在感叹“红楼梦中人”的遭遇和才情时,我们更应该钦佩曹雪芹的才情和舞蹈演员、导演的才情。正是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演绎“红楼梦中人”的一生,我们才会了解这部作品、并被这部作品所吸引。
舞台演绎人生,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在舞台上全部展现。而我们呢,不仅仅是观舞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舞者。
第四篇:红楼梦观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读罢曹雪芹先生写的红楼梦,心里总有什么堵着似的,闷闷地,酸酸的,有一钟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参杂着很多的感觉,有愤慨,怜惜,悲悯,无奈,感动。。万般情绪涌上心头,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明,只道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读红楼,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感觉,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但是我相信其中心酸的感受每个人都会体会到,只是个人感受的程度不相同而已。现在我所诉说的是我对红楼的感觉,记得从少时开始,一直都很想一睹其风采,被人们称为四大名著之一,经历了那么久的历史洗涤与沉淀,它的出彩与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呢?所以一直都很想拜读一二,只是无奈少年心性,无法安静坐下来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彩美妙之处,红楼是一本你读第一遍没耐心,第二遍会被吸引的书。当我真正坐下来阅读时,我完全被其所吸引,不论是精彩的诗句,还是里面活灵活现的人物,特别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凄美爱情故事,都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我觉得红楼里的每个人都是可爱的,但同时亦是不幸的。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看着四大家族,尤其是贾家从兴盛到衰落的整个过程,真的是体验了一把古代大家族的繁荣与昌盛。情绪时而被吊到天上,时而被推入地狱,心情跟着事情以及主人公的心情而跌宕起伏。其实四大家族的覆灭是意料中的是,书的开头亦有隐含伏笔:宝玉曾有一回酒醉在梦中跟着一个仙姑到太虚幻境看了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副册及《红楼梦》的那支舞曲,其中皆有隐喻,正如佛家所言有因必有果,过刚则易折,过盛则会衰落,这是世间不变的法则,这个世界上又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呢。四大家族繁盛时是何等风光,从“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诗句中可以窥见一斑。而衰落时又是何等凄凉。
红楼整本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而我也会重点谈谈他们两人之间感动我无数次的感情。贾宝玉与林黛玉相识在幼时,黛玉眼中的宝玉是“头上戴着束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而宝玉眼中的黛玉则是“两弯似蹙非蹙ズ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ь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就是他们的初见,初见于贾家,然后两人两小无猜地在一处一起长大,后来来了个薛宝钗,一切的事情都如同命运早已注定一般,一步一步地按着他的安排上演着一幕一幕的悲欢离合。在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林黛玉,同时她也是书中的灵魂人物,这个惹人怜爱,让人不由自主为其心酸,看着她的一点一滴会让人感觉伤心心疼,但是她确实是一位多情可爱的女子。由于早年丧母,贾母怜其幼小而没有母亲,所以把她接到贾家,百般疼爱,只是毕竟是借住,寄人篱下,并不是贾家真真正正的主子,虽然吃穿用度如同贾家其他姐妹,但是心理上还是没有归属感,没有亲人孤独感怎么样都无法排遣,而且每天都要注意言行,克制自己,什么都不能做,不像其他姐妹可以任意妄为,不用每天都担心自己做了什么会被赶出去,所以黛玉有委屈时只能哭泣,没有其他办法,书中虽说黛玉曾是灵草,来还前世的灌溉之恩,直到眼泪流尽才结束,所以才会总是哭泣。而这时,与她在一处长大一起玩的宝玉,则多少填补了她那空虚寂寞的心,宝玉时而细腻,时而粗心的行为也总是会惹黛玉生气哭泣,所以他们两总是上演一个生气不理,一个赔礼道歉的戏码,加之黛玉是个什么事都憋在心里,害羞内向的女子,所以对于自己喜欢的人总是在不断地试探他是否也喜欢自己,那颗敏感纤细的少女之心总是在颤动摇摆,但是那也只针对宝玉一个人,而宝玉则有所不同,虽说心里只喜欢黛玉一个,但是他经常在众女子中徘徊,跟其他女子纠缠不清,难怪黛玉总是误会吃醋了。这世间最折磨人的就情之一字,谁都逃不了。而黛玉的一生就败在所谓的爱情里面,自己折磨自己一生,毁在了情里,无不让人哀婉叹息,黛玉葬花时吟的葬花吟不就是黛玉的写照吗?“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正如诗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所说的,黛玉最终的结局就是死在宝玉与薛宝钗结婚拜堂,洞房花烛之夜。想想总是觉得那么讽刺,每每忆起黛玉香消玉殒那天的事,就会有一种酸酸涨涨的无力感涌上来。宝玉被骗着与薛宝钗拜堂,心心念念以为娶得是黛玉,但当盖头揭起那一刻才发现自己被骗了,不是自己心爱的女子,而由另一个人所取代,并且不知黛玉以为是他薄情寡性,带着怨恨烧了彼此之间的诗集,手帕,信物,然后含恨死去。“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虽说黛玉的死并不是什么意外的事,但是死在这么个拜堂的时辰,就让人凭添了几分凄楚悲叹,两厢对比,不禁让人潸然泪下。我就觉得很讽刺,一边办喜事,一边办丧事。而黛玉死的时候身边没有什么人陪着,平时那些所谓疼爱她的人一个都不在,如斯凄凉,所谓的疼爱也不过如此,谁又真正的把她记在了心间呢。其实到最后,他们依然是大家族的牺牲者,宝玉为了家族利益被迫与薛宝钗结婚,而黛玉在家族利益面前是那么的无力,无法抗争,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吧。宝玉最后则是考上了功名,留了个儿子就去当和尚了,这样也未尝不好,从某种层面上说,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是成功的,但同时也是悲哀的,黛玉死了,所谓“林黛玉生不同人死不同鬼无魂无魄何处寻访!凡人魂魄聚而成形散而为气,生前聚之死则散焉.常人尚无可寻访何况林黛玉呢”,找不到一丝痕迹,宝玉出家了,生死两不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也莫过于找也找不到那个你心里所爱的人。读红楼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酸涩,为黛玉的一生,真正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我怜惜这个身世可怜的女子,她自卑、自尊、自怜,她才华横溢,艺冠群芳,性格叛逆孤僻,对世俗不屑一顾,不喜巧言令色,清冷孤傲。纵使大观园里热热闹闹,人来人往,终没有颗依靠的亲人,没有可倾诉的知己,唯有一个多情而专一的宝玉,把一颗芳心寄托在他身上,所以总是患得患失,伤心落泪,一颗心只在他身上。索性宝玉也是爱她怜惜她的,对她一心一意。一个绝代佳人,一个翩翩公子,他们俩不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虽然最后没有在一起,但是我相信他们的心是在一处的。
09应用心理 09103403125 沈晓霞
第五篇:红楼梦观后感
《红楼梦》之贾家衰败原因的讨论
——当今腐败现象的反思
一谈到《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的衰落,想必众人纷说这是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虽说四大家族的衰败是当时社会衰败的一个缩影,当时各种衰败的具体原因又是如何,因为贾家为四大家族之首,所以我将以贾家的兴衰入手讨论一下衰败是如何一步一步产生的。
首先,我将简单述说一下《红楼梦》中几个涉及贾家衰落的内容:
1、第二回中雨村和子兴相遇谈及丁荣国府的衰落,雨村道“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子兴解析道“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这虽然只是外人间的简单相聚的闲谈,从中也得读出贾家正逐步走向衰落,可以说为后文贾家的被抄家埋下了伏笔。
2、十三回秦氏托梦凤姐“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作为贾家的大管家秦氏非常了解贾家现状,但终究自己已无力挽救,于是托梦凤姐要“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否则将来必然落下“树倒猢狲散”的悲剧。
3、十八回贾妃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劝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之极。此话通过贵为皇妃的元春(见近皇室繁华)之口,也衬托出贾家的过分奢华。这也是贾家衰落过分奢华,入不敷出,走向衰落的原因。
4、第五十三回凤姑娘和鸳鸯悄悄商议,要偷出老太太的东西去当银子。以及“为王称霸起来,夜夜招聚匪类赌钱,养老婆小子”风气的腐糜。
5、贾赦来贾政处叙寒温,还说“我们家里比不得从前了,这会儿也不过是个空门面”
6、九十九灰:贾政在江西粮道衙门一心要做清官,李十儿劝他要做贪官,贾政不肯,但信任李十儿,任由李十儿乱为。这也为后文第一百零二回贾政被参革职埋下伏笔。
7、第一百零五回:锦衣卫查抄宁国府,世职被革,从此贾家衰落局面已成现实。
接下来我就个人观点详细地分析一下贾家衰落的内在原因:
1、官家势力衰落是贾家衰落的根本原因。①首先贾家作为盛极一时的大家族,想必是树大招风,引来官场上众人的嫉妒和抗衡(不得不提,宝玉为了义气隐匿一个戏子得罪了当时权贵,更是激起众权贵对贾家的厌恶)。②同时,四大家族中另外的三大家一一衰落,唇亡齿寒,失去三大家族的共同屏障,贾家又如何能抵抗官场其他势力的共同打压。③此外,贾家子孙无人作为(贾赦不作为,贾政错用庸才,孙辈无人入仕),使得贾家在官场上毫无建树,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官场上不得势就注定被排挤下来。④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位于皇宫中的元妃去世,贾家失去了在朝廷中最重要的屏障,没有强大后台的保护,贾家也只能被同僚排挤。所以说官场上的失势是贾家衰落的根本原因。
2、贾家内部的腐败糜烂风气是走向衰败的内部原因。①首先是贾家生活作风奢靡:为了各自的淫乐享受,他们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金碧辉煌,用刘姥姥的话说“他们消遣性的一次小东道用的银子,就够庄家人过一年了”,连作为皇室成员的元妃享近宫中的荣华,看到大观园的装饰也不禁默默叹息奢华过费。贾家平时挥霍无度,就很惊人,遇到所谓婚丧大事,就更以奢华糜费展开竞赛。宁府为了秦可卿之死,尽其所有,大办丧事,荣府为了元妃省亲修盖了豪华的大观园,花费不可计数„„最后连凤姐都说“咱们一日难似一日,外面还是讲究,出去的多,进来的少,总绕不过弯来”,日积月累,经济赤字越来越大,所以贾府内部注定垮掉,空留一个门面。②接着的是贾家内部人员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各谋私利:其中典型的人物莫过于王熙凤大管家,她对下人苛刻狠毒,做事唯利是图,用佣人月钱放贷,收受贿赂,弄权图钱害命,弄的贾府乌烟瘴气;孙辈众人贪图享乐,子弟胡为,赌博成风,生活作风有问题。这样的结果是加剧了贾府的衰落。正是在内因,外因的综合影响下,这就注定了贾府必将走向衰落。
最后我将分析一下“贾家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这一个问题。毫无疑问,贾家的衰落是必然的结果,这是由于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所注定的,但是倘若贾府内部不是如此奢靡,又岂能落下如此悲惨结局。个人认为贾家的衰落是必然的,但“树倒猢狲散”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即使说难以避免但结果也可以比现实的结局大大改善)。其中理由有两点:
一、作为贾府的前大管家秦氏想必对贾府内部运作等问题已经了如指掌,她也清楚认识到贾家衰落的必然结果,但是她也意识到要为贾家的衰落做好准备,避免“树倒猢狲散”的悲剧的出现。所以她托梦给后任大管家王熙凤“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这段话可谓指明了贾府必定衰落,要今早为日后衰败做好退路,也为王熙凤日后管理贾府点明方向。可惜的是王熙凤没有按照秦氏的意思去做。倘若王熙凤照做了的话,即使有后面的抄家,贾家也有个退路,绝非落下个悲剧。
二、在一百一十四回中,贾母凤姐去世后,门客程日兴道:“老世翁若要安顿家事,除非传那些管事的来,派一个心腹的人各处去清查清查,该去的去,该留的留,有了亏空着在经手的身上赔补,这就有了数儿了。”贾政点头道:“先生你所不知,不必说下人,便是自己的侄儿也靠不住.若要我查起来,那能一一亲见亲知.况我又在服中,不能照管这些了.我素来又兼不大理家,有的没的,我还摸不着呢。”由此看出其实贾政对贾府内部问题也是知情的,只是不管罢了。贾政作为一家之主,对这样突出的家族问题,他应该整顿家族内部事务,精简人员,搞清贾府财务,这样的话,贾府又哪会坐食山空呢,落下如此悲剧。正因为贾府中的两大统治阶级代表王熙凤的变本加厉和贾政的坐视不管,导致了贾府不得不走向悲惨的结局。
想必每个读完《红楼梦》的人都会为宝黛的相遇相知相识却不能相爱的悲剧疼心,为贾家一个盛极一时的大家落下个“树倒猢狲散”的悲剧。读者只是感觉这结局必然会发生,但不希望它发生。一个《红楼梦》写的是一个社会走向衰落的缩影,就个人感觉,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巨作,也是一个官场反思录。就现在而言,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不正像昔日的贾府,盛极一世,有起必有伏,这样繁盛表面的背后,不是也滋生着部分统治官员生活奢靡,弄权谋私的恶象吗。好一个贪官贪污的过亿贪款或者是十车的钱财珠宝,这是能让多少普通人安稳生活一辈子所需的花费呢,这不正像刘姥姥的话说“他们消遣性的一次小东道用的银子,就够庄家人过一年了”。所以现在官场上出现的种种腐败现象和昔日贾府内部生活奢靡,弄权谋私等现象是不谋而合的。这样子政府人员中不进行整顿的话,结局必定和贾府的结局一样。所以为了避免悲剧重演,这时候就要考验我们的统治阶级了——进行彻底的内部整顿和改革(而不是像昔日贾府的管理层坐视不理)。现在,我们的政府也开始大力进行反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个还是远远不够的。个人观点是这些腐败等不良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归根于制度问题。只有统治阶级中工作的公开透明,举报监督机制完善,赏罚制度严明,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让我们的社会永远保持生机,昌盛繁荣,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