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1季度浙江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4年1季度浙江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4年1季度浙江省工业领域把握“稳中求进、改中求活、转中求好”的工作基调,以改革统领全局,着力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工业经济开局平稳。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内外需求依然疲软、工业转型升级还需时日,工业增长下行压力较大。下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举措,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一、工业经济运行总体状况
1.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69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3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6.3%,增幅比1-2月提高0.2个百分点。全社会工业用电增长7.2%,增幅比1-2月提高5.7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出现了缓中趋稳的迹象,目前的增长速度仍在合理区间。
图1 2011年以来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各季增加值增速
2.企业利润增速有所回落。1-2月,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7849亿元,同比增长3.1%,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5.0个百分点;利润总额350亿元,增长3.8%,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6.6个百分点。工业利润增幅回落,与电力、石油行业利润下降相关。1-2月,石油和电力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分别下降17.6%和9.7%,增速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791.4和121.7个百分点。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和亏损率分别为28.0%和22.1%,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0.3和0.7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
1.结构调整扎实推进。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629、885和8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8%、8.5%和9.5%,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分别高0.6、2.3和3.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3.6%、33.1%和33.3%,比去年同期均有所提高。一季度,高耗能行业增加值952亿元,增长3.5%,增速低于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5.6%,按可比价计算,比去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
2.创新成效有所显现。1-2月,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同比增长22.7%,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5个百分点,比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19.6个百分点。科技投入增加为质量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促使工业加快转型升级。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3458亿元,增长19.5%,新产品产值率为25.3%,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1-2月,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8.4%(可比价),人均创利增长6.6%。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7.3%,降幅比去年同期扩大2.3个百分点。
3.小微企业经营活跃。小微企业融资状况有所改善。2月末,小微企业银行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6%,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比负债增速高2.1个百分点。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政策,改善了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中,小微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5个百分点。1-2月,小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6.6%和10.9%,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分别高3.5和7.1个百分点。
三、工业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1.内外需求总体疲软。一季度工业企业景气状况调查显示,30.1%的调查企业认为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的最主要原因是产品需求减少、订单不足。需求不旺成为制约企业产能充分发挥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外需持续疲软。一季度,工业出口延续去年出口增长缓慢的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2507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内需增长放缓。一季度,国内销售增长5.0%,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4.1个百分点。自2012年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已连续27个月同比呈下降趋势。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7%,降幅比1-2月扩大0.3个百分点,总需求不足仍在加深。
2.转型升级还需时日。从长期看,产业格局的调整需要降低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行业的比重,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而在短期内,在保持经济总体稳定的要求下,产业格局的转变难以一蹴而就。工业转型升级,不仅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发展,也要推动传统产业的再造提升。从一季度来看,行业分化比较明显,传统产业增长明显落后于新兴产业。纺织(增加值同比增长1.7%,下同)、服装(4.1%)、皮革(1.7%)、塑料制品(3.6%)、木材(-0.5%)等传统产业增幅均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2月,服装、皮革、家具、木材等传统行业利润总额同比负增长。传统产业正处于升级再造的瓶颈期,通过内部优化升级以及细分领域的调整,实现提质增效,再现竞争优势还需时日。
3.企业用工问题日益凸显。一是用工成本上升。调查显示,47.5%的调查企业认为一季度生产经营中的主要问题是用工成本上升,比上季度提高2.3个百分点。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同比增长9.9%,增速比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高6.8个百分点;职工平均薪酬同比增长12.3%,增幅比人均创利增速高5.7个百分点。二是“招工难”问题。24%的调查企业认为一季度生产经营中存在招工难问题,比上季度提高5.1个百分点。年初对龙头企业的专项调研也显示,企业一线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存在较大缺口。
4.大型企业增长缓慢。一季度,大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增速比规模以上平均水平低3.3个百分点,增长缓慢。1-2月,大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0.1%,利润总额下降2%,增幅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低3.0和5.8个百分点。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减弱。一季度,前五十家大企业(去年和今年均在库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0.5%,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低3.8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8%,比去年同期降低5.8个百分点。
四、对下一阶段工业经济运行趋势的判断
世界经济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预计在未来几个月仍将继续向好,有助于工业出口形势好转。同时,今年以来人民币持续贬值,也将进一步推动出口增长。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重要改革措施将逐步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国内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将为我省工业增长创造有利环境,带动我省工业发展。
虽然年初工业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3月份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出口交货值等一些重要经济指标均比1-2月有所好转。3月份,浙江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6%,处于扩张区间,环比提高1.2个百分点,也表明浙江制造业经济趋稳向好。预计全年工业生产将保持平稳增长。
第二篇:浙江省2011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浙江省2011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一览旗下【船舶英才网】提供 2011年,我省船舶企业克服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多重影响,完成船舶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造船完工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但受世界经济复苏疲软,船舶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出现大幅回落,我省船舶行业发展正面临着严峻考验。
一、统计数据
(一)主要经济指标
我省船舶工业企业2011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051.4亿元,同比增长21.52%,其中船舶制造业876.6亿元,同比增长24%,船舶配套业产值63.5亿元,同比下降0.47%,船舶修理产值64.7亿元,同比增长10.0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9.9亿元,同比下降2.61%,实现利润总额24.4亿元,同比下降40.63%。
(二)主要造船指标
2011年,全省船舶企业累计完工112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55%;新接订单870.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5.17%;手持船舶订单2607.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3.74%。
2011年,我省累计取消船舶订单13艘,总计42万载重吨。
(三)主要出口指标
我省2011年共出口完工177艘,总计755.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12%,占全省造船完工量的67.1%,较去年同期下滑约6个百分点;新接单中出口536.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2.5%;手持订单中出口2070.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4.6%。
香港成为我省2011年船舶出口的主要市场,第二和第三位分别为日本和利比里亚。
二、对统计数据的几点分析
(一)工业总产值首超千亿元,占全国份额稳步增长
2011年,在受金融危机、航运造船市场低迷的不利影响下,我省船舶企业经过不懈努力,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继去年造船完工量突破千万载重吨后,今年我省船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又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51.4亿元,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约11个百分点。占全国份额上升至13.5%,排名全国第二,这为我省船舶工业在“十二五”时期内向造船强省转变,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完工量小幅增长,新接及手持订单明显下降,主要造船指标占全国份额有升有降 继去年我省船舶企业完工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后,今年累计完工112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5.55%,但增幅较去年同期出现了大幅下降;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较去年同期下降十分明显,2011年,我省船舶工业主要造船指标在全国的占比有升有降,从全国的数据看,尽管我省新接单和手持订单大幅下滑,但下降幅度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国份额也出现了变化。
浙江省2010、2011年主要造船指标占全国比重
指标名称
完工量(万载重吨)
新接订单(万载重吨)
手持订单(万载重吨)2011年浙江省所占全国比重 14.69% 24.02% 17.39%
(三)船型结构趋于合理,但海工产品尚处弱势
2011年我省的船型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三大主力船型在完工、新接和手持订单及出口
订单中的所占份额趋于合理。
2011年散货船的完工量占全省完工总量的83.7%,与去年同期所占比重基本持平,而新接订单量较去年同期的所占全省新接订单份额约有11个百分点的下降,集装箱船的新接订单量有较为明显的增幅,占全省新接单总量的10.7%,油船占新接单总量的份额攀升至12.1%,较去年同期所占比重增长了约一倍。手持订单中,散货船订单占全省手持订单的比重降至71.3%。集装箱及油船手持订单所占份额分别提高至4%及20.1%,充分说明2011年我省适应船舶市场变化,船型结构正在摆脱散货船独领风骚格局,朝着多元化高技术的方向发展。出口订单方面,我省出口完工、出口新接和出口手持订单中的三大主力船型结构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中去年唱主角的散货船虽然继续在出口完工量这项指标上遥遥领先于其他两大船型,但是在新接和手持订单两项指标中,散货船的所占比重则有较为明显的下将,油船和集装箱船的所占比重则出现强劲增长。
在海洋工程辅助船方面有较好的发展业绩。但在技术含量较高、市场需求量较大的钻井平台、钻井船、作业平台、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深海锚泊系统等关键设备和系统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
(五)修船业发展好于预期,但行业整体情况并不乐观
2011年,我省船舶修理产值共完成64.7亿元,同比增长10.03%,主要原因是我省修船企业今年的修船项目中船舶换板、船用设备产品更换等项目有所增加,而船用钢板价格持续上涨也推动了修船产值的增长,以船厂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类钢板为例,2011年1月到12月之间涨幅达32%,而修船完工艘数和修船完工总吨位分别同比增长0.85%和3.4%,修船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出现小幅回升,同比增长7.4%。但修船市场整体情况仍不容客观,无序竞争、恶意压价等现象依旧存在。航运市场的低迷加上修船成本的持续上升(人工上涨约5%-15%),预计2012年修船企业的经营情况并不乐观。
(六)船配业发展缓慢,主要配套企业面临考验
今年我省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缓慢,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省船舶配套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63.5亿元,同比下降0.47%。其中我省主要船舶配套生产企业增速下滑趋势十分明显。据了解,船东要求延迟交付或与企业协商暂停或暂缓履行合同的现象在配套企业中较为普遍,骨干船配业的发展面临考验。
三、我省船舶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交船难”,依然困扰我省船舶企业,“保订单”仍是首要任务
我省船舶企业2011年实际交付1126万吨,与应交付船舶订单量存在470余万载重吨差距,其中散货船成为未能按时交付的最主要船型。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世界航运市场的低迷以及造船市场的产能过剩,对船东的造船热情和信心影响颇大;
2、融资难(包括船东、船厂双方)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3、散货船订单所占比重过大,市场需求又产生了变化,船型单一化的风险正在逐步释放。
我省2011年取消订单情况有所好转,全年累计取消船舶订单13艘,总计42万载重吨,较去年同期下降23.1%,“保订单”依然是首要任务。按目前的市场行情来看,世界新造船市场因产能、运能严重过剩所导致的市场低迷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二)利润下滑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
2011年我省船舶企业的利润总额同比降幅达40%,下滑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由于今年是大量09年新接的低价船舶订单的交付高峰期(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完工订单中08、09年船舶订单约占完工总量的40%左右)、国内市场的通胀压力、船企的劳务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企业运营成本的的不断攀升和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融资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我省船舶企业的利润空间一再被压缩。
(三)融资难继续困扰企业,需警惕资金链断裂现象
船舶行业是劳动力、生产力、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企业正常运转和开展经营活动,但银行对船舶企业的放贷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使得众多船厂和船东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大。对于我省具有保函能力(如宁波舟山)的骨干船厂来说,融资成本的增加不仅导致造船成本上升,更使得船厂资金流的短缺现象进一步加剧。
同样温台地区的融资难题,正在煎熬着民营中小型企业。温台地区许多中小企业为保订单,保持资金正常流动,不得不采取向民间借高利贷的方式缓解企业燃眉之急,可是由于航运市场大环境不景气,船价低迷,交船难等因素,依赖于民间借贷的企业,很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之中。目前我省已有几家船企因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倒闭的困境,其中不乏在行业内有较好口碑或较高知名度的中小型企业,这一现象应当引起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新船订单明显减少,大多船企将面临开工不足,兼并重组势在必行
2011年我省规模以上企业中约有30%的企业全年未能接到新船订单,此外,我省的手持订单则因完工量远大于新接订单量而出现下滑。我省大部分手持订单主要集中在省内排名前十位的船舶企业手中,这令省内其余大多数船企的生存压力倍增。已有部分中小船企萌生去意,正在积极寻找合作或转产之路。
综上所述,一直困扰和阻碍我省船舶行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依然存在,而生产设施设备的参差不齐,粗放式的企业管理,使得省内不少企业难以达到国家《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的要求;加上融资困难、研发能力薄弱、品牌建设滞后、船舶配套能力弱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省船舶企业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任重而道远。
四、预测2012年发展态势
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世界新船订造量约为7000~8000万载重吨,而造船完工量约1.5亿载重吨左右。船舶供需失衡的状况将更加严重,甚至可能恶化。新船价格将可能继续下滑,但对于万箱级集装箱船、LNG船等船型,其价格有望保持相对稳定。
据“全国船舶工业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内的数据分析,预计2012年我省仍将保持较高的完工交付量,但是另一方面新接订单匮乏的情况则不会有明显改观,因此预计我省的手持订单量还会继续下滑。与此同时,由于之前交付的船舶中靠金融危机前承接了大量价格较高的船舶订单的存在,我省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仍能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但随着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在金融危机后低价承接的船舶陆续开工建造,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也可能出现下滑,而原材料劳务成本的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成本上升因素没能得到明显缓解,预计继“接单难、交船难”之后,“盈利难”将成为2012年我省船舶行业发展新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而直接或间接导致一些企业的破产、歇业、转型,兼并重组也将势在必行。
五、措施和建议
(一)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细分市场,鼓励兼并重组
深入学习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我省船舶工业的转型升级,从过去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规模速度,依靠低劳动成本的粗放型发展,向技术创新驱动、注重质量品牌,提高效率、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建议我省的中小型船舶制造及船舶配套企业应根据市场、船东的实际需求,细分市场,并对企业自身进行正确的市场战略定位,在船舶制造的细分市场中寻找发展空间,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实施差异化发展,专注于发展“专、精、特、新”。同时还建议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抓住机会,跨行业、跨所有制实行兼并重组,在提升企业规模的同时,也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彻底改变我省船舶行业低、小、散的状况。
(二)、积极推进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协助扶持相关企业转型
抓住国务院正式批复我省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有利机遇,加快转变我省船舶行业发展方式的步伐,同时根据《浙江省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对我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今后五年发展提出的目标及路径,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扶持工作。目前我省涉足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企业数量屈指可数,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建议在对太平洋海洋工程(舟山)有限公司、舟山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和舟山惠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初具规模海工制造企业予以高度关注的同时,还可通过挖掘现有企业资源和潜力,鼓励、扶持一批有能力、有技术生产建造出海工装备的企业,使其在行业内起到龙头引领作用,带动其他中型企业和船配企业找准市场定位,积极“做大、做精、做强”,争取达到和完成十二五提出的既定目标。
(三)、加大科技投入,关注国际新标准新规范
政府应加大对建造技术要求高、附加值高的高端船舶制造、海工装备制造以及未来以节能环保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新船型的投入和研发力度,依托我省各类专业院校和设计研究院的人才技术优势,高度关注国际海事组织已经和将要出台的一系列国际造船新标准、新规范,进一步开拓国内外船舶市场,抢占先机,开发低碳、环保型船舶,提升市场竞争力,并积极进军海工装备制造业市场,使我省船舶工业向着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四)、抓住时机,加快推进全省船舶企业的生产评价工作
应加快推进我省船舶企业的生产评价工作,借助本次评价工作促使我省的船舶企业完善生产场地、设施设备等生产要素,规范企业的技术人员、内部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等企业管理要素,从而达到提高我省船舶建造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我省船舶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最终目的,使我省船舶工业在“十二五”期间迈上新台阶。
注:经济分析中所使用的浙江省2011年的各项统计数据和指标,是从“全国船舶工业信息统计管理系统”中采集的2011年年报的数据,采集日期为2012年3月10日。
省船协秘书处
第三篇: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随着经济企稳回升,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三大发展战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发展民营经济为着力点,积极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培育壮大高科技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现就月经济运行情况汇报如下:
一、月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经济企稳回升。今年月完成工业总产值约
万元,去年同期
万元,同比增长约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月完成工业总产值
万元,去年同期
万元,同比增长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约
万元,去年同期
万元,同比增长
%。今年
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金总额
万元,去年同期
万元(因去年统计不全)同比增长
%。今年
月贸易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去年同期
万美元,同比下降
%,其中进口
月
万美元,去年同期
万美元,同比下降
%,其中出口 月
万美元,去年同期
万美元,同比下降
%。
二、经济运行特点
一是稀土矿冶产值税金增幅较大。充分利用今年第一季度天晴的大好时机,紧抓稀土分离和铁矿开采深加工的生产,随着稀 土、铁矿市场行情价格的回升,今年
月实现稀土产值
万元,去年同期
万元,同比增长
%。二是铁矿石瓷土开采加工产值
万元,去年同期
万元,同比增长
%。三是机械铸造电子产业今年
月实现工业产值约
万元,去年同期
万元,同比增长
%。
第四篇: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进入2010年以来,我镇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全镇企业1—5月份进出口总值为8450.4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6.8%;其中出口总值5352万美元,同比增长26%;进口总值3098.4万美元,同比增长60.6%。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增长缓慢。虽然全镇工业企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但同比增速均较缓慢。
(二)项目进展不甚理想。一是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市导致企业加快工业投入的信心不足,对上项目、赶进度持观望态度。二是高新技术等化工产业受政策性限制,准入门槛较高,项目立项、环评、安评等相关手续办理难度较大,项目上马面临诸多困难。三是资金短缺仍是制约项目投入的主要因素。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经济运行调度。加强经济运行情况监测,及时分析形势,研究问题,搞好对策指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化调度,保持工业经济高幅增长,圆满完成各项经济指标任务。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加强对重点企业生产情况的监测,指导企业采取有效手段,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引导企业把握市场动态,加强营销网络和营销机制建设,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销率。
二、狠抓工业项目建设。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发展契机,紧紧围绕支柱产业,加快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
项目,壮大企业规模,膨胀经济总量。继续实行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充分发挥企业特派员作用,靠上指导服务,强化调度,加快推进,促其尽快投产见效。
三、进一步优化金融环境。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快推进财政性担保公司成立进程,鼓励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积极争取股份制银行到我区设立机构、开展金融业务。深入开展银政企合作活动,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深化银企合作,促进银企互信。
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及创新。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结构调整。重点抓好全区技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实施进度。深化产学研合作,为企业借力高校和科研机构搭建平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深入实施产业招商。一是以独特优越的地理环境,大力引进相关产业,增强企业的综合发展能力。二是集中各类招商资源,实施全民招商战略,重点突出产业招商,“分线”突破,扎实推进,力求实效。
第五篇: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从整体来看,我市经济始终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态势,产销衔接良好,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工业继续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一、2004年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1、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平稳的增长势头,工业生产总量创历史新高
在去年工业生产较快增长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工业仍处在快速平稳增长的平台上,工业生产总量创历史新高。2004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92.5亿元,同比增长20.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86.7亿元,同比增长33.3%,占工业总产值的37.9%;实现出口交货值50.2亿元,同比增长41.4%。从每个季度看,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第一季度增幅为39.5%,第二季度增幅为37.1%,第三季度增幅为37.7%,第四季度增幅为33.3%,工业生产在克服了多种不利因素的环境下,继续保持快速平稳的增长势头。
2、各种经济类型中,三资企业增长速度最快
随着改制转机力度的加大,企业活力增强,各种所有制工业全面发展。规模以上企业中,国有工业完成总产值11.3亿元,同比增长25%;集体企业完成总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20.3%;私营企业完成总产值107.6亿元,同比增长31.7%;股份合作企业完成产值2.7亿元,同比增长36.2%;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产值28.9亿元,同比增长22.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产值5.4亿元和
29.5亿元,同比增长59.3%和52.9%,增速居各类经济类型首位。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这四大经济类型,依然是我市最重要的经济类型,它的总量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92%。
3、主导行业仍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近年来,随着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轻工业的发展一直快于重工业。我市规模以上工业涉及的30多个行业大类中,全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有十多个行业,主要行业中增长最快的是针纺织业(47%)、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32.74%),其次为造纸及纸制品业(20.2%),印刷业(16.83%)。
4、销售增速快于生产增速
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80.3亿元,同比增长36.2%,而同期的现价工业产值增速为33.3%,销售增速快于生产增速2.9个百分点。产销衔接保持稳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147.3亿元,同比增长33.2%,产销率达97.4%。
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基本保持不变
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从规模以上企业效益报表上看,2004年销售收入增长36.2%,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7亿元,同比增长45.1%,利润增幅高于同期销售增幅。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基本保持不变(163.72),但低于金华各县市的平均水平(178.52)。资本保值率较低(118.65),低于金华各县市平均水平(124.81),资产负债率较高(61.53),高于金华各县市的平均水平(60.64)。
二、工业保持良好运行的主要因素
1、宏观经济环境仍较为宽松
今年以来,国家采取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促使国民经济既快又好的平稳向前发展;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解决部分行业盲目投资、重复扩张的问题,适时适度,有力有效,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显而易见,宏观调控的目标仍然是把发展放在首位。针对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的投资过热,国家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分行业加大了整顿的力度,对我市工业经济产生了一些冲击,但是对涉农产品、交通能源国家仍然加大扶持力度,宏观调控有升有降、有压有保。对我市大部分不属
国家重点调控行业来说,宏观调控的环境仍较为宽松,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企业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
经过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权制度的改革,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条件的改善,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明显的区位优势,完备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投资环境,便于承接外部资本转移和产业的转移,推动投资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2004年全市工业企业新增审批项目167项,技改总投资额32.5亿元,为今后的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动。
3、重点骨干企业的增势迅猛,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市委市府“扶优扶强”的发展战略指导下,我市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市全年工业总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35家(去年19家),其中同比增幅在40%以上的有15家,工业总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80家(去年63家),其中同比增幅在40%以上的有35家。累计销售收入超亿的企业有30家(去年19家),创利润总额千万元的企业有13家(去年8家),其中创利润总额超3千万元的企业有2家。
4、私营、“三资”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的有力支撑
私营企业发展迅速,机制灵活的优势逐步显现,已在我市工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414家完成工业产值107.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57.6%,拉动全市工业增长6.3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4.2%。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三资”工业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独领风骚,“三资”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41家完成工业产值3.7亿元,增长54.9%,增速居各所有制企业首位。同时,有限责任公司继续保持强劲的扩张势头,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全市
规模以上有限责任公司65家完成工业产值28.9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量的15.7%。
5、外贸出口拉动工业产品销售快速增长
随着近几年我市外贸的迅猛发展,短短几年,我市就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每天近千个集装箱发往世界各地,一些主要行业出口增长幅度超过前几年,如纺织品出口增速达41.8%,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出口增速达25.13%。
三、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日趋紧缺的电力供应,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电力供应形势日趋紧张,受电力紧张因素的影响,工业企业供货难保证,外贸难接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建材、化工、冶金等高耗电行业面临的形势就更加严峻,并给需连续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相当大的安全隐患。2004年全市工业用电量15.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回落11.6个百分点,全年工业用电量缺口约4.5亿千瓦时。尽管企业自备电源暂时缓和了企业用电紧张的问题,但自备电源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自备电源达不到一些企业的技术要求,从而影响了部分企业的正常生产。随着我市工业新项目的继续投产,部分企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电力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2、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从去年开始,冶金、建材等基础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大幅度上涨,煤炭、钢材、水泥等原辅材料均保持较高价位。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增幅低于原材料购进价格的增幅,这种差价,对于加工业为主的我市工业企业则要承受巨大的价格压力,原材料价格上升,但下游加工企业的产品大多供大于求,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产品调价幅度有限,企业难以消化原材料涨价因素,利润空间受积压。
3、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土地指标受到严格控制,工业用地的指标也不例外。许多需要扩大再生产的企业拿不到土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项目的建设,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并且,土地供需矛盾使招商引资的难度增加,限制了一些外地企业的流入,也使本地的一部分企业流出,影响了我市工业增长的潜力。
4、资金供给制约企业生产
资金供求矛盾依然突出,银行商业化以来,效益好的企业资金供给较为宽松,但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今年4月份开始,央行限制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适度控制信贷增长,企业的筹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我市工业外向依存度高,加工工业比重大,出口退税率下降后,外贸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难度也进一步加大。同时两项资金占用居高不下在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表现尤为严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18.3亿元,同比增37.8%。
5、规模以上企业户均产值不高,劳动生产率偏低
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6家,总产值186.7亿元,户均产值2890万元/家,低于永康的4705万元/家,兰溪的4684万元/家,东阳的4060万元/家,浦江的3045万元/家。劳动生产率39150元/人,居金华各县市的较低水平。
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若干思考
1、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协调,保持工业增长的良好势头。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变化,积极研究解决生产要素供求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尤其要针对能源、原材料、运力紧张等问题,加强协调,保证生产需要。
2、加快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实力。我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些积极进展。尤其是近两年,工业经济的速度,质量,效益均有较大提高。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走出一条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尚存在诸多不适应发展要求的矛盾。因此,要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提升产业素
质,优化产业构成,逐步降低产业结构低层次、低附加值的资源型以及高耗能型工业的比重,化解资源紧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方面可能造成的风险。
3、密切银企关系,增强企业的供血功能。银行要加大对工业的投入,增加企业发展后劲,特别是对一些市场前景较好、规模较大的企业在技改资金上给予大力扶助,力争通过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壮大我市工业经济。
4、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完善企业家成长机制。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经营者提供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打破平均主义、条块分割和部门利益的束缚;要搞好人才工程建设,在努力发展科技教育为推动工业化进程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同时抓好企业家的培育工作,依靠市场手段建立企业家成长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有开拓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企业家队伍,以优惠的政策招揽人才,以宽松的外部环境留住人才。
5、引导企业做好产销衔接工作。当前,因煤炭,石油,钢材等原材料上涨面拉高了中下游产品的生产成本,这一不利因素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因此,降低产成品存货,减少产品库存,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要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不适销的产品应进行限产或停产压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