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随着中国由衰亡走向兴盛,中国共产党也在磨难中一路走来,不断成长,开辟了中国发
展的新气象,也创造了一系列科学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如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除毛泽东思想外,后几者统称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思想不仅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促进
了中国的各方面快速发展,为快步前行的中国注入了蓬勃朝气,也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
要而形成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总是和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紧密相联的。一
一一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
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7年10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
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 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把握新的时代要求,密切结合时代
特点,立足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
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取得的丰硕理论成果,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
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
识、把握和运用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
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段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
历史条件。[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1、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整个世界发生着大变动大调整,这种变动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
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
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
分化和组合,大国间关系不断调整,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使世界各国经
济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全球市场、资金、资源的合作和竞争更加复杂,国与国之间经济实
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 来了极大的推动。科技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明 的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也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2] 邓小平曾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这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国际背景。这一主题造就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
展。
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
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
更为激烈。另一方面尽管人们极力倡导和平发展,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
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落,世界还很不安宁。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
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一些国家的发展弊端暴露出来。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
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
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
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
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3]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
出来的。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的国内氛围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
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判断和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
论基础。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制定
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时期我
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党的十三大系统阐
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不断增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自觉性。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
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必须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 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
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
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
据。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指引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它牢牢立足于这一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之上。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的实践依据。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回首30年来,改革开放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我
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广度深度不断拓展的壮丽场景。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0
年来,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一路高歌行进: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领域改革
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从经济特区的兴办、沿海城市的开放到沿江沿边和省会城市的开放,从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到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
工程„„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
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可以说,改革
开放每一步发展都推动了理论创新,党的理论每一次创新都推动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天
地。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党在新时期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共同推进的历史,就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不竭源泉。人是生产
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
成功探索和新鲜经验都来自于基层,来自于人民群众。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总结经
验、汲取智慧、寻找路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同志讲过,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我们的功劳是
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江泽民同志说过,好办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
我们头脑里固有的,归根到底来自于人民群众实践。胡锦涛同志指出:“尊重人民实践、从
人民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思想营养并上升为理论,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改革
开放30年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无不显示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智慧和活力。我们党始终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
慧和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路
线,热情支持、鼓励、保护、引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深刻总结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
产生的丰富经验,从中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
动性、创造性,从人民群众中凝聚力量、汲取智慧而形成和发展的。[2]
3、建设社会主义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提供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和汲取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
验、认真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2]新中国成立
初期,中国经济一片混乱,工业百废待兴,思想亟待整顿,但就在这重要的时期,由于领导
人的错误判断,发动了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这一事件使中国的思想理论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很多极端的思想,使国家也处于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无法恢复,人民生活无法得
到很好的保障。这样关键的时刻,以邓小平为领导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及时结束了这种混
乱状态,他们总结前人在后期建设时所出现的思想认识、方向上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才是
硬道理”的口号,实行了改革开放,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一伟大理论成果,使中国迈开了
走向小康的步伐。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逐步走向小康,经济形势、结构,发展模
式也随之变化,在这种快速发展的情况之下,中国急需一套理论来引导其继续发展,于是“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在中国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党
总结实际所得出的重大科学理论。这些理论都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都来在于中
国发展的实践经验。三
三三三、、、、结束语
结束语结束语
结束语
当今,中国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发展是中国的关键点,而理论则是指导发
展的航标和灯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是中国永远的指向标。四
四四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一)作者 罗尚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3] 总政治部宣传部 组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二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随着中国由衰亡走向兴盛,中国共产党也在磨难中一路走来,不断成长,开辟了中国发展的新气象,也创造了一系列科学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除毛泽东思想外,后几者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思想不仅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促进了中国的各方面快速发展,为快步前行的中国注入了蓬勃朝气,也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总是和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紧密相联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7年10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把握新的时代要求,密切结合时代特点,立足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取得的丰硕理论成果,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段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1、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整个世界发生着大变动大调整,这种变动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间关系不断调整,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使世界各国经济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全球市场、资金、资源的合作和竞争更加复杂,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科技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明的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也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2] 邓小平曾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这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国际背景。这一主题造就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另一方面尽管人们极力倡导和平发展,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落,世界还很不安宁。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一些国家的发展弊端暴露出来。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3]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的国内氛围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判断和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时期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不断增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自觉性。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指引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它牢牢立足于这一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之上。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依据。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回首30年来,改革开放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广度深度不断拓展的壮丽场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0年来,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一路高歌行进: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领域改革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从经济特区的兴办、沿海城市的开放到沿江沿边和省会城市的开放,从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可以说,改革开放每一步发展都推动了理论创新,党的理论每一次创新都推动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天地。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党在新时期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共同推进的历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不竭源泉。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成功探索和新鲜经验都来自于基层,来自于人民群众。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寻找路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同志讲过,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我们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江泽民同志说过,好办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归根到底来自于人民群众实践。胡锦涛同志指出:“尊重人民实践、从人民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思想营养并上升为理论,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无不显示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智慧和活力。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热情支持、鼓励、保护、引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深刻总结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产生的丰富经验,从中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群众中凝聚力量、汲取智慧而形成和发展的。[2]
3、建设社会主义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提供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和汲取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认真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一片混乱,工业百废待兴,思想亟待整顿,但就在这重要的时期,由于领导人的错误判断,发动了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这一事件使中国的思想理论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很多极端的思想,使国家也处于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无法恢复,人民生活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这样关键的时刻,以邓小平为领导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及时结束了这种混乱状态,他们总结前人在后期建设时所出现的思想认识、方向上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口号,实行了改革开放,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一伟大理论成果,使中国迈开了走向小康的步伐。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逐步走向小康,经济形势、结构,发展模式也随之变化,在这种快速发展的情况之下,中国急需一套理论来引导其继续发展,于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在中国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党总结实际所得出的重大科学理论。这些理论都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都来在于中国发展的实践经验。
三、结束语
当今,中国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发展是中国的关键点,而理论则是指导发展的航标和灯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是中国永远的指向标。
四、参考文献
[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一)作者 罗尚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3] 总政治部宣传部 组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辟和拓展,从十二大起,十五年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11次概括和论述,十五大正式将这个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深刻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我们毫不动摇的行动纲领。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即致力于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结合。提出“以苏为鉴”,“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二大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随之丰富发展。从十二大到十五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内涵的概括和论述从未间断,直到十五大将这个理论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15年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与论述,举其要者有11次之多。
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了全面的论述和相应的规定,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旧世纪之交,面对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回答新问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
科学发展观这一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而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它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全面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并提出了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我们毫不动摇的行动纲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全正确地运用并彻底贯彻了马克思的理论逻辑和方法,是当代中国真正深刻和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
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34年来,我们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形成于不同时期,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党的十八大对改革开放又有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改革开放必须着眼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着眼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着眼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不仅要有一个改革开放的大目标,而且还要让改革开放各项制度更加协调、更加系统、更加成熟。
一、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党面临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就是百废待兴的中国到底是继续坚持“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路线,还是破除“左”的思想束缚,走出一条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好制度,但问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过去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不是完全清楚的。因此,从新时期一开始,我们党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紧紧围绕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指明了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方向。
从1978年到1992年,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世界形势的新变化,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问题”;根据中国国情,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根据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求,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现实国情,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根据世界军事变革的新要求,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根据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强调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3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报告还把我们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新观点概括为13条,这些观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轮廓,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概括。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进行了概括,把它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论述,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作为指导思想载入党章。
二、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党的十三大以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上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了东欧剧变、90年代初发生了苏联解体。这些震惊世界的事件,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以来遇到的最严重、最深刻的危机。在国内,我们的改革发展也遇到了新的困难,政治上发生了政治**;经济上发生了经济过热,进入了治理整顿阶段;体制改革上,国有企业的改革没有重大突破,国家的税制改革、金融体制和价格改革的滞后,形成了双重体制长期共存、摩擦很大、漏洞很多的状况。形势是十分严峻的。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如何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摆在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前十分紧迫的问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严峻的政治形势和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旗帜鲜明地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一是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二是要全面执行,一以贯之。江泽民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已经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继续把这篇文章做好。在做好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江泽民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观点,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指出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根据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根据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新形势,提出要紧紧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根据冷战结束后世界新形势,提出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新主张。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国内外政治**和经济风险等种种严峻考验,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并且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思想,用新的思想观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党明确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此,党中央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围绕发展这个中心问题,我们党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面向未来,解决中国前进、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要求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内容提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推进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于不同时期,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一篇大文章”的诞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推进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于不同时期,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的中国到底是继续坚持“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路线,还是破除“左”的思想束缚,走出一条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是摆在我们党面前十分紧迫的问题。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好制度,但问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过去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不是完全清楚的。因此,从新时期一开始,我们党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紧紧围绕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指明了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方向。
从1978年到1992年,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世界形势的新变化,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问题”;根据中国国情,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根据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求,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现实国情,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根据世界军事变革的新要求,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根据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强调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3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报告还把我们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新观点概括为13条,这些观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轮廓,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概括。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进行了概括,把它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论述,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作为指导思想载入党章。
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党的十三大以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上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了东欧剧变、90年代初发生了苏联解体。这些震惊世界的事件,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以来遇到的最严重、最深刻的危机。在国内,我们的改革发展也遇到了新的困难,政治上发生了政治**;经济上发生了经济过热,进入了治理整顿阶段;体制改革上,国有企业的改革没有重大突破,国家的税制改革、金融体制和价格改革的滞后,形成了双重体制长期共存、摩擦很大、漏洞很多的状况。形势是十分严峻的。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如何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摆在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前十分紧迫的问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严峻的政治形势和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旗帜鲜明地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一是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二是要全面执行,一以贯之。江泽民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已经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继续把这篇文章做好。在做好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江泽民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观点,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指出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根据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根据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新形势,提出要紧紧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根据冷战结束后世界新形势,提出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新主张。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国内外政治**和经济风险等种种严峻考验,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并且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理论体系的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思想,用新的思想观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党明确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此,党中央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围绕发展这个中心问题,我们党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面向未来,解决中国前进、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要求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篇大文章”,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作者秦宣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